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繁花将尽》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繁花将尽》读后感10篇

2018-03-13 20:2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繁花将尽》读后感10篇

  《繁花将尽》是一本由劳伦斯·布洛克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8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繁花将尽》读后感(一):像布洛克一样磨刀

  首先保证,不在这里透露情节,透露好的侦探小说的情节是不道德的。

  007算什么?布洛克笔下的醉鬼侦探马修更加有范儿。08年,杀手归来,我悲伤了。因为,马修系列从1976年到2005年持续了30年,这本《繁花将尽》最后一本了。

  所有读者都认为马修系列是布洛克最黑暗作品主人公马修是一个私人侦探,也是酒鬼。马修游走在纸醉金迷的纽约,穿梭在地铁与有酒吧之间,一边全力揪出案件背后那个罪大恶极的人,一边寻找自我。

  台湾作家张大春把马修的忍着不喝酒看成一种心理学的隐喻,是大都会人被压抑欲望象征,这是很有道理的借读,不过凡事上升到象征高度,难免总有些无趣。有趣的是,这个所谓的硬汉派侦探代表人物却非常之脆弱轻易地因为酒精昏迷,而内心波澜却让他难以远离酒瓶。这样一个英雄形象在当下却让人感同身受。尤其小说里忽然无来由的一哭,类似的煽情效果我们之前在村上春树的小说里已经领教过了。

  时至2005年,马修已经六十多岁了。过去的几年里,活着的熟人越来越少,参加的葬礼越来越多;戒酒聚会上,通常马修也成了戒酒时间最长的成员。作为无照侦探的事业实质上也接近退休状态岁月让马修愈发睿智沉稳同时,也让衰老之而来。在时间面前,衰老不可避免。我们能做的,是选择自己对待人生原则态度,然后坚定地依此在岁月里行进。之后,当我们年老的时候,会迎来一个睿智、沉稳、果敢而超脱的最后时段。就像马修那样,就像布洛克那样。

  布洛克从未老糊涂。和那些在推理细节锱铢必较的本格派侦探小说相比,布洛克最大的不同在于,他并不打算阅读快感一直留到谜题解开的那一刻。他的小说里有着惊人画面感,而细细追究布洛克也并未花什么笔墨于描摹,读者脑海中被唤起的画面差不多都来自于大段的对话心理活动。那些精彩的对白就像袁和平指导的武打片中高手对搏,激起的一地火花完全可以让你暂时忘记尚且逍遥法外的真凶。

  忘了说,这位老先生就是《蓝莓之夜》的编剧。他说没有料到自己会为王家卫这样一位反剧本主义者编剧,而且写的是一个与他的拿手好戏——杀人与推理,多少有些隔膜的爱情故事

  70岁的老头子这几年真是迷上中国了,除却和王家卫合作,还跑来上海采风。“在我眼中,上海和纽约一样。”没准,几年之后,就会有中国系列?他书里的纽约有八百万人口,八百万种死法。那么上海呢?

  (已刊)

  《繁花将尽》读后感(二):硬汉也要落幕

  系列16本终于看完了,起初觉得漫长的系列,到了将尽的时候觉得有一丝的不舍。和马修一起从当打之年跨越到迟暮之年。当年一直疑惑科恩兄弟的老无所依为何能获奥斯卡,现在看完了这个系列,大概能感受的到了。

  马修这个拥有警察天赋的人,年纪轻轻就升了警探。胆识、格斗、判断俱佳,并且似乎运气也是随身携带的。早年酗酒的时候,你只会认为只有酒精能够打败他。而到戒酒后的壮年时,天哪,你不知道还有怎样的反派角色能够击倒他。但最终,到了迟暮之年,犯人更加狡猾耐心,作案手法更加缜密,而我们的英雄却更老了---他已经被岁月和时代落在了身后。从作品上看来,个人感觉最精彩的部分是壮年的那部分。从刀锋之先戒酒之后到行走死荫之地结束,戒酒以及和伊莱娜的关系成为了划分马修生活的两道分界线。在早年,马修因为误杀事件的沉沦,婚姻和事业双双放弃。那个阶段的马修仅仅为了活着而活着,接的案子仅仅出于兴趣和他的天赋作祟。前六部作品,也就八百万种死法比较出众(我个人也觉得马修在那部作品中断片之后的犯案成为了马修戒酒的真正原因)而从刀锋之先之后,我们看到了更加沉着冷静的马修,那个戒酒的马修,他不再为活而活了,接案子也不只是出于兴趣了。我们可以透过案子看到马修更多的主观因素在里面,就是正义认识恶魔巴卢却正义感更强了)。这几个案子的犯罪者大多都是变态,马修在破案的过程中还扮演了审判者的角色,这几部无疑是整个系列里最为精彩的几部。而到了和伊莱娜情定终生之后,冷面判官马修不仅不再冷面,他甚至还有了弱点家人一向是执法人员的一个痛处。所以在暮年的马修的生活主基调变成了守护,守护自己的爱人朋友以及自己。而到了这个年龄的马修,终于不再含蓄的回避友情这个词汇。无论是真正的朋友(巴卢、吉姆)还是熟识(乔德金)以及合作愉快的对象(几个外地的警察后来马修还经常提到过)都是马修所珍惜的。可是到了一定的年纪,失去注定是一个主旋律而得到更是一种奢侈(伊莱娜痛失好友难过的说:我这个年纪已经无法再交一个这样的好友了)。

  透过马修的视角可以发现,纽约的生活并不容易,八百万的人有着八百万种活法,活下去的人各有各的不同。仅仅生活本身就已经压的人无法喘气,更何况那些无家可归的人、妓女、黑社会、警察等这些行走于黑暗地带人们。执法人员被罪犯所杀,罪犯被审判,平民被罪犯所杀,平民被警察陷害,平民被生活逼成罪犯,警察被生活逼成罪犯,罪犯伸张正义,八百万人的活法最终也对应了八百万种死法。很多时候我们面临的最大的对立并不是正义和邪恶等等,最大的对立就是生和死。而纽约就是那个终极罪恶都市,在这个都市,正反会变,生死会变,唯一不变的就是这个都市的法则

  所以我想马修、tj、伊莱娜还有乔德金都活的好好的不是因为运气好,而是他们都是创造规则的人。创造规则的人会比盲从规则的人更好的生存不是么?当人们从家庭里出来步入到社会,要学会的那些规则并不会有人来教,社会也没这个义务,所以人得有自己的规则。

  老无所依里面的安东,无可饶恕的威廉,还有马修,你们敌得过一切,终究敌不过岁月。

  为凋零的老兵致敬

  《繁花将尽》读后感(三):全部看完鸟

  布洛克宝刀未老,《在死亡之中》和《繁花将尽》首次尝试从凶嫌的角度来叙述故事,宫部美幸的《模仿犯》中也使用了类似的写法。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能全面呈现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和作案细节,读起来非常过瘾。但要求作者本人“入戏”,绝不轻松,如果不全身投入,把自己扭曲扭曲再扭曲,难以写出有真实触感的罪犯自白。虽然宫部阿姨已经很努力了,身为女性还是及不上布洛克的意淫水准要高,或者说,不如布洛克对自己狠...《在死亡之中》布洛克还有点羞答答点到为止,估计读者反响不错或者写上瘾了,《繁花将尽》里有点豁出去放开写的意思,读的时候我老怀疑这货其实自己干过的吧...

  好时光转瞬即逝,8本一晃而过,马修在《屠宰场之舞》中还是个一怒之下和“屠夫”米克巴庐抄起家伙手直奔贼窟手刃罪犯的热血中年,到了最新一集的《繁花将尽》,他已年过花甲。我一直认为斯卡德是布洛克自己的化身,起码是他的一部分。马修拒绝电脑反感手机,甚至声称过去的罪犯们都比较“温柔讲道义”。在这8集里马修所经历体力的衰退,老友的亡故,恰若布洛克自己的人生轨迹,你熟悉的世界一点点褪去熟悉的颜色,可你还独自徘徊于某个早已消逝的时空,布洛克一定是把他对这个自己日渐陌生的世界的牢骚借马修之口倾吐发泄。

  一般来讲,在系列小说作品中,主角个性一般是鲜明且少变化的,当布洛克让马修戒酒的时候,估计所有人都听到了自己眼镜落地的哐当声——看马修喝酒耍酷顺便普及威士忌知识和酒吧装逼指南本来是书中一大卖点,波本加咖啡可是马修的标志,正如福尔摩斯和他的烟斗、噎死人不偿命的推理一样,你能想象不抽烟且情商高的福尔摩斯吗?接下来的几集里有大量内容是关于戒酒协会的,显然这一点都不酷,干巴巴的说教也和逼格无关。对于忠实老读者,尤其是爱屋及乌陷入威士忌深坑不可自拔的新晋酒鬼们,无异于本拉登改信耶稣般的重磅炸弹——布洛克是在搞什么飞机?这不是砸了自己好不容易养起来的金字招牌吗?

  我们来看看从第一本《父之罪》到《繁花将尽》,马修变化有多大。

  他不喝酒了;他不再把收入的十分之一捐给教堂;他早就不把昔日办案误杀小女孩的原罪挂在嘴边;他结婚了;他开始有点絮絮叨叨了...

  最初几本作品里马修作为小说角色的外加表征的渐渐褐去,他终于,或者说,他正在布洛克的笔下变成一个真实的人。

  16集,在桌上垒成一座小山,你以为这是一段漫长的旅程结果不知不觉间你就看尽了他的一生

  《繁花将尽》读后感(四):当我们年老的时候 (略有剧透,尚未阅读谨慎进入)

  四年后,A.B.归来,一如他曾在地下室墙壁上写下的“我来似水,我去如风”。如果说曾经的他,起始是因为谋财而开始害命的话;现在的A.B.则显得十分的纯粹:在持续的杀戮中,A.B.挖掘出了自己内心真正的欲求,亦即对杀人这件事情喜爱,由凌虐、残杀而产生的快感,以及伪装、嫁祸成功后又一点点通过网络揭示真相引来关注的自我满足与自我膨胀。

  再次归来的A.B.,更加残忍和狡诈,杀人及伪装的手法愈发干净利落老练娴熟,对威胁来临的直觉始终强大而准确。唯一可称得上弱点的,只剩下极度自信带来的自大狂妄

  “他的灵魂需要血,他渴求着刀之祝福”。

  布洛克一反常态,在阅读的头半个小时里,就用一个显眼的记号,把回到纽约并成功接近马修的A.B.给标注了出来。让细心的读者,在后续数个小时里,随时为老马修提心吊胆

  马修在二零零五年,已经六十多岁了。过去的几年里,活着的熟人越来越少,参加的葬礼越来越多;戒酒聚会上,通常马修也成了戒酒时间最长的成员。作为无照侦探的事业,实质上也接近退休的状态。岁月让马修愈发睿智和沉稳的同时,也让衰老之而来。即使埃莱娜偷偷相信年龄不会损及她的外貌,马修也告诉自己记忆力不会因为年老而受到侵蚀,但这些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六十多岁的马修,与A.B.的强弱对比差距大得让人不寒而栗

  虽然马修的经验智慧,还能让他及时灵光闪现,发现A.B.的真实面目,并依靠警察找到了A.B.的所在,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和埃莱娜摆脱威胁。

  真正能让马修战胜A.B.的,是与埃莱娜多年朝夕相处相濡以沫后的心灵相通;是眼见爱人身处险境,产生的那种舍之不能独活的勇气

  当此状态下的搏斗,任A.B.再凶残,最终也只能在老头老太太的手下变成一滩肉泥。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少了点肠子,马修还是能好好的在末页体验埃莱娜做的辣肉酱。而明年,他们将巡游西印度群岛、上溯亚马逊河......

  这就是我们所喜爱的结局,安度晚年及颐养天年

  **********************************************************

  当我们年老的时候,身边的朋友和伴侣会一个个离开,如果不小心活得足够长,成了他们当中的最后一个,难免会有些孤独

  在时间面前,衰老不可避免。

  我们能做的,是选择自己对待人生的原则和态度,然后坚定地依此在岁月里行进。

  之后,当我们年老的时候,会迎来一个睿智、沉稳、果敢而超脱的最后时段。

  就像马修那样。

  是的!就是那样。

  《繁花将尽》读后感(五):这种感觉真让我舒服

  我喜欢通俗小说,这曾经让很多文人或者高人质疑我的阅读品位。但是,我一直认为,通俗小说有其不可替代的阅读魅力,可以让我在紧张工作之余身心放松,也可以让我在闲暇的时候尽情消磨时光。

  当然,通俗小说有高下之分,而作为一个阅读者的我,也有自己的偏好,譬如不读言情的玩意儿。在我的通俗小说阅读中,侦探小说一直是重头,譬如福尔摩斯探案,譬如阿加莎·克里斯蒂,譬如新星出版社的这套“午夜文库”。

  从文学意义上说,“午夜文库”中最好的一套是瑞典作家马伊·舍瓦尔和佩尔·瓦勒夫妇的“马丁·贝克刑事档案”系列。虽然这套书被名之为“侦探小说”,但我以为它们更多是披着侦探小说外衣的社会小说,——它们所反映和折射的瑞典社会现实生活,以及隐含于故事背后的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对社会的批判,让它们非常知识分子化,通俗但不庸俗严肃但却不板着一张冷冰冰的臭面孔

  然而,我更喜欢的却是美国作家劳伦斯·布洛克的那套“马修·斯卡德”系列。

  马修是个前警察、酒鬼、私家侦探,住在纽约。他的脾气、秉性、经历,行事风格,多少有点儿像《南方的海》中那个巴塞罗那侦探佩佩·卡瓦略;当然,你也可以反过来说佩佩有点儿像马修,譬如他们看上去都是那种吊儿郎当的人,譬如他们的女人都是妓女,——只不过佩佩把妓女只当做情人;而马修把应召女郎变成了老婆,并且生死与共、相濡以沫。

  好吧,我承认,年逾不惑之后,我在阅读上越来越随心所欲,而且喜欢那些随心所欲的故事主人公。或者说,在阅读的选择上,在那些主人公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那些隐藏于中产阶级外表下的BOBO族style,——更准确一点说,是那些狂放不羁、不管不顾的波西米亚因素。

  马修系列的每本书都有个精彩的故事,但是,我建议最好从第一本开始读起,因为马修系列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它几乎是一部马修·斯卡德的编年史,你总会在下一本中看到上一本的故事,而且故事的主人公很固定,除了凶犯之外,来来回回总是马修和与他生活密切相关的那些人,仿佛007系列电影中的詹姆斯·邦德与不可或缺的M和Q。

  把所有的马修系列摆在一起,你会发现,它就像一部完整的长篇电视连续剧,每个故事之间都首尾相连,犹如齿轮之间的互相啮合,把它们拆开来单独看几乎会变成一种阅读的痛苦。那种对下一集的期待,追捧电视连续剧的人,应该深有体会。

  劳伦斯·布洛克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朱天心说他是类型小说大师,又是一位不愿驯服的、抗拒的越界者,——此言不虚。不仅如此,鸿篇巨制的“系列”方式还让他有足够的空间完成了马修和其他主要角色的性格、人生的发展。那些故事,好到可以让人当成谈资,津津乐道或者八卦。

  然而,吸引我的绝非故事本身,在绵延一年的“阅读-期待-阅读”的过程中,有一种东西始终牵引着我。好吧,我承认,在读完《繁花将尽》之前,我一直没有认真地想过那牵引我的究竟是什么。2008年最后一天的凌晨,当我意识到手上这本《繁花将尽》有可能是马修系列最后一本的同时,我也发现了那一直牵引着我的东西是什么,——语感。

  语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无论对于写作还是阅读。何谓语感?我以为,它其实既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字能够“琅琅上口”,又是言语到意念之间的逻辑转换过程,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综合控制的能力。我常对人说,好文字是可以读的,由此,我提倡“口语化写作”;而所谓的“口语化”,不单纯是把口语文字化,而是更深层次的文字化口语。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应该可以大声地读出来,并由此在阅读时产生身心愉悦的双重快感。这就像讲故事或者说书一样,为什么有人可以绘声绘色地把一个乏味的故事讲得兴味盎然、有人却会把一个生动的故事哪怕是笑话讲的味如嚼腊,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人的语感问题,而绝非仅仅是表达能力。缺乏语感的表达能力,可能会很严谨很完善,但绝不完美。

  马修系列的中译本,拥有强烈的语感,这也正是为什么我在阅读过程中会感到舒服的原因,不仅仅因为书中那些构思巧妙、跌宕起伏的故事。于是,我很想找到马修系列的英文原版,品尝一下原作的味道;与此同时,期待即将出版的劳伦斯·布洛克的“雅贼”系列。

  “我们会很舒服的”,她说。我想她或许没说错。——这是《繁花将尽》全书的倒数第二段,也是我对“马修·斯卡德”系列的评价。

  顺便提一句,如果你看过王家卫的电影《蓝莓之夜》,那么,你应该或者可能知道劳伦斯·布洛克是这部片子的编剧,由此可见,他并不仅仅只会写侦探小说。

  《繁花将尽》读后感(六):再见,马修•斯卡德

  我叫马修。我是个酒鬼。我清醒已经有十八年了。我想说,醒着真好。我跟我的妻子埃莱娜住在第五十七街以北、第九大道的凡登大厦十四楼,窗子分别朝向西方和南方。世贸双塔没倒之前,可以从窗户眺望到不错的风景。我们爱去的餐厅有巴黎绿、晨星和火焰。我的助手叫TJ。如果你已经想起了我,那么你一定知道,我已经65岁了。劳伦斯•布洛克那家伙1976年开始写我,一写就是29年,现在,他写完了《繁花将尽》,马修•斯卡德终于谢幕了。

  马修•斯卡德,一个长年参加戒酒协会的侦探,前警察。曾跟前妻和两个儿子居住在长岛一幢带花园的独立屋,后因意外过失命案离开警界,离婚,独自居住在曼哈顿第五十七街的西北旅馆。他跟伯尼•罗登巴尔——中年小偷兼二手书店老板、伊凡•唐纳——朝鲜战争曾遭炮击从此睡不着觉的侦探、奇波•哈里森——肥胖、自我陶醉的侦探一样,都是当代硬汉派小说大师劳伦斯•布洛克笔下的经典形象。硬汉派小说由雷蒙德•钱德勒开始,就不以情节的跌宕起伏、案情的惊心动魄博出位,它们靠写人,写一个人面对整个世界的情景。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你可以说劳伦斯•布洛克写的并不是侦探小说,只是碰巧他的主角马修•斯卡德干的是侦探这行而已。如果把他的职业改成保险推销员,故事照样会上演,马修仍然会纠结于酒精和感情之间,仍会定期去林肯中心听古典音乐会,仍然有一个前应召女郎、现艺廊老板的妻子。他的生活布景上,纽约这个城市丛林的臭烂污糟,仍然召唤着他的灵魂,这个城市的八百万人的八百万种死法,仍在低吟浅唱。

  所以有人说,觉得劳伦斯•布洛克只是在写罪案的,就跟觉得赫尔曼•麦尔维尔(《白鲸》作者)只在写一条鱼一样。摒除了马修•斯卡德是个无与伦比的虚构人物不谈,单是一个优秀的作家连续不断地写一个人写了近20年,这过程本身激发的能量和吸引的读者,已经让马修•斯卡德不朽。又因为布洛克是超级畅销书作家,所以可以这么说,在这个世界的很多角落,都有人在等着这本终将到来的《繁花将尽》。非常幸运的是,它写得漂亮极了。

  从马修系列的倒数第二本《死亡的渴望》开始,布洛克就开始了新的写法,不再是马修视角的单线叙事,凶手跟马修成为并行的主线,凶手残忍利落、狠毒变态,但聪明到极点。布洛克用写主人公的笔墨和笔力去写一个在传统侦探小说里不需要过多交待的凶手的角色,力道之狠、用心之深,让这简称“AB”的凶手从纸上生生立了起来,跟在纸上存活了快20年的马修一样拥有了一个完备的人格。这是马修一生遇到的最厉害的对手,但不幸的是,马修已经老了,很老了,他不用照镜子,只用去蓝调母亲酒吧看看他的老朋友丹尼男孩,从对方的老态上就可以想见自己的模样。《死亡的渴望》整本完结,一向能将凶手擒获的马修居然失手,连“AB”的照面都没打上,这种凶险的惴惴不安延续到了《繁花将尽》,“AB”竟然卷土重来,变幻成各种身份闪烁在马修的生活中,而马修竟然浑然不觉。布洛克的厉害在于,他让“AB”和马修双线并进,但在这过程中并不暴露“AB”的真正身份。你手里确实拽着一根绳子,但一晃,不知道尽头在哪里,空荡荡的恐惧是《繁花将尽》最成功的氛围。

  我们可以给出这么一个假设,如果马修没有戒酒、没有跟埃莱娜重逢和结婚、没有遇见TJ——就是说,如果他没有在他的后几年拥有一份永恒般的家庭关系,那么,在最后那场跟“AB”的对决中,他一定必死无疑。马修扑上去,“AB”的刀在他的肚子里搅动,像电钻切分着人行道。赤手空拳的后面是两个牛×灵魂和智慧的终极较量。是的,马修没死,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是埃莱娜在他弥留之际那句“不准离开我”奏效后的结果。一本侦探小说,让你牵肠挂肚又黯然神伤的竟然是那该死的侦探生活中的那些破事儿,这不能不说这是侦探小说的跳脱和升华。

  如果要说点什么作为完结的话,《繁花将尽》简体字版本的推出,对于2008年侦探小说的狂欢潮而言绝对是一个完美的句号。奇崛诡异的岛田庄司、惊心动魄的迪弗、怪力乱神的京极夏彦,还有东野圭吾、诺克斯、塔伯特和奎因……故事纠缠的表里,总有一些能抚慰你心灵的东西如潮水般涌现。马修告别了,但“如果我带着醉意出生,我或许会忘掉所有悲伤”的话音犹在耳边。

  ————————————————————————

  新朋友欢迎关注我的微信订阅号“半茶”。

  生活是半杯茶,我们一起来添点别的

  《繁花将尽》读后感(七):江湖子弟江湖老

  江湖子弟江湖老

  书名:《繁花将尽》

  作者:劳伦斯•布洛克

  译者:尤传莉

  版本:新星2009年1月版

  买到《繁花将尽》的时候,居然有点惜春的心情。这是劳伦斯•布洛克最负盛名的马修•斯卡德系列的最后一本了。从1976年的《父之罪》,到2005年的《繁花将尽》,整整三十年里,马修•斯卡德从一个中年人变成了一个老头,他小说里出现的大部分人物最后都死了,他还活着。我没法记清这十四个故事,但我记得马修喝的波本酒,他住的西北旅馆,他常去的吉米•阿姆斯特朗酒吧和巴黎绿饭店,他的朋友,吉姆•费米,米克•巴卢,TJ,他的女人,安妮塔,简,埃莱娜。

  我知道他在警察生涯中发生的事故,那颗打中小女孩的流弹与他永远在教堂里点的那根蜡烛,他不因为这个辞职,但他还是辞职了,成了一个没有执照的私家侦探,一个曾经醉倒街头的酒鬼。但他没有沉沦底层,在专业上,他还是个高手,一条死追着骨头不放的狗。他查清了一个个案件,得到他该得的报酬,并且他去一个又一个的戒酒聚会。从某种角度上说,他是一个非常努力的人:努力在黑暗的世道上,做一个简单的,清白的人。

  因此,在所有曲折好看的故事之后(得承认,所有的马修•斯卡德故事都是好看到必须一气看完的),这个系列侦探小说有一种世界观,有一种诗意。《繁花将尽》可以算是《每个人都死了》的续集,虽然也可独立成篇。在《每个人都死了》里,真凶虽然暴露,但却没有落网。在《繁花将尽》中,他又出现了。这个杀手让人联想到《老无所依》中的拖把头主人公,几乎是一种“恶”的抽象、纯粹的化身。AB先生(因为他所有的化名都是AB开头,比如亚伯•贝克,阿尼•柏丁森,亚当•布莱特)智商极高,行动力也超强,但他不求名,不求利,只求杀人,杀人给了他快感,给了他人生的意义与目的。¬——这是侦探小说里越来越多地出现的“变态连环杀人狂”的一个典型,是最极端也最原始的反社会方式。

  劳伦斯•布洛克也未能免俗地对残暴过程多加渲染(这实在令人遗憾),但这本书里,有一个桥段写得颇为温暖。莫妮卡与露易丝都与一个身份不明的男人交往,莫妮卡惨死于陌生的情人刀下,露易丝的运气要好得多,她只是遇到了一个失业,失去了房子又羞于启齿的男子而已,他们还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在互联网社会里(马修•斯卡德虽然是个怀旧派,但还是用上手机和电脑),网虫们到底该相信网络那端的陌生人,是个好人呢?还是一个坏人?虽然最坏的情况出现了,虽然在最坏的情况下,总要生出对社会与人性的总体怀疑,但劳伦斯•布洛克没有借此恐吓他的读者,他依然说:好人还是有的。当然进入状态的话,最好先请个私家侦探打探明白。

  这是马修•斯卡德的处世方式。他离开了主流的圈子,但并不孤独愤世,依然保持着对街区,对酒吧,对门房,招待,朋友与爱人的亲切之心。当他六十岁的时候——《繁花将尽》里,他应当不止六十岁了。他又有了婚姻,有了稳定的生活,出生入死之后,回归的还是原点吗?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水已经流走了。人老了。而我最爱的马修•斯卡德,是《酒店关门之后》里,那个满怀心事的江湖浪子。

  《繁花将尽》读后感(八):夏日已远,繁花将尽

  不知道为什么,总能在布洛克的书里找到自己需要的,幼年时期才有的纯粹的舒适阅读感、诗意、还有更多说不出的感动。

  分类为推理侦探小说实在不算准确,马修系列从始至终写的是马修和他的一干朋友——一堆没有固定职业,在无安全感和自由间徘徊的人群。写他们去了哪些餐厅,喝了什么酒,在迷宫一样的纽约绕来绕去,寻找各自出路。黑帮也可以很有爱心,警察也会给撞破自己恶性的人补刀,律师坚信当事人无罪而非无辜,妓女脱离沼泽而做出的努力……

  每个人看起来好真实。

  布洛克就是有这样的能力,让你觉得生活就是这个样子,不会更好,也算不上坏。

  繁华落尽这本应该是马修的终结。

  与其说和宿命对手的对决,我更觉得是写的马修和时间的对抗,他老了,不再饮酒,也不愿意再承接活儿,他愿意和莱恩娜一起每天看着窗外远方,不管那是不可知的现在还是看不清的将来。

  当读到这头老熊赤手空拳冲向手持凶器的杀手,单手扼住对方喉咙挥拳,心中既激动也酸楚。

  硬汉不是走到哪屌到哪,他永远勇敢、充满愧疚和爱心,他有几个朋友,互相接受彼此的不良,他漫步在纽约大街上,总有一天你会需要他。

  《繁花将尽》读后感(九):关于告别这种事,不管多少次其实都会伤感啊

  看书名就大概猜到了,这个故事其实只是关于告别。 系列小说会给人一种常规造成的错觉:总是熟悉的老朋友,熟悉的老笑话,而我们也总是以期待的心情等着它们一如既往一遍又一遍地出现。因此系列故事的世界里,有时候会完全感觉不到时间流逝,特别是侦探故事,你很容易就以为他们会永远这样下去,破案,解谜,然后揭露真相,然后又是下一个,无穷无尽。这方面最极端的例子恐怕就是十几年了都还是小学生,永远都和时间飞逝没有关系的柯南同学。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有柯南那么幸运或超现实,大多数人终究还是凡人之躯,要经历生老病死,聚散离别。我第一次在侦探的世界里遭遇的告别是福尔摩斯的最后一案,不过侦探最后还是归来了;接下来是阿加莎的波洛和马普尔小姐,他们俩出场的时候就不年轻了,所以也不算是特别惊讶。但无论如何还是忧伤了。 退一万步说,本不该特别感伤,反正故事已经在那里,作者已经作古了,结局已定,只要你想,你大可以把小说看个一百遍一千遍,每一次你回顾,他们也总会还在。 或许伤感只是因为入戏太深,虚拟故事本身给人的感觉就是仿佛可以抵抗现实世界的另一种魔法,当你忽然发现时间居然也挤进了其间,已经挥动它的魔法棒让我们亲爱的(或者孤僻的怪异的)侦探变老,败给了时间这个残忍且无法对抗的敌人,必须要和我们说再见,就算是预料之中,还是觉得心里一空像被人掏走了什么。 斯卡德这系列后面几本眼睁睁看着这些人都老了,繁花将尽里尤其明显,德金退休了,丹尼男孩老了,连TJ都长大了,变成了一个玩股票的有为青年,马修甚至笨手笨脚地学上网,老布还描述了一下网上查资料极易产生的分心症状,还有讨论组中的歪楼…… 这一切都让人情不自禁会心一笑,同时又觉得蛋蛋忧伤:世界的变化确实太大了,物是人非,已经再也不是我们第一次认识马修那时候的世界,这一切无不是在暗示着,他也到了时间退出这个舞台。 虽然还是不舍,但除此之外,除了接受没有别的办法,就像时间对我们做的其他事情一样,戏已落幕,筵席已散,六十多岁的马修要退休了,虽然还可能需要注意提醒自己不要再次酗酒,但不再是孤独一人徘徊在纽约街头,而是和他的埃莱娜(也就是伊莱恩)一起乘船去看粉红色的河豚。 虽然未来和现在都还是不确定,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我们都会老死,而在最后的日期到来之前,我们能做的不过是等待。

  《繁花将尽》读后感(十):see you in the next life

  the people I loved I have no regrets

  ome I remeber some I forget

  ome of them living,some of them dead

  -------foo fighter

  “这阵子总有新的葬礼可参加。就像公共汽车,如果你错过了一班,过几分钟就会有另一班开过来。”

  男孩丹尼死的时候,就象一朵妖艳的花一样,他病态不健康,一切都是有预兆的,我们是有心理准备的.我们知道他活不长了,我们看着他走了.仿佛这一路是我们送他上了公车.这一路上,我们反复安慰自己,这个朋友是走了的好.他病了,生活对他是个折磨.然后最后,我们看到了他的死,在酒店关门之后就看到了.我们做足了预备,死亡虽然很残忍,但是我们可以去参加他的葬礼,我们可以看着他被送进棺材,我们可以看着他最后的一陪土盖在上面,我们可以看着他的墓碑说:兄弟走好.然后离开,继续生活.毕竟到了这个时候,很多人的存在并不像我们最初预想的那么重要.

  然后,简死了

  简是个好女人.也许很多人,在马修的生命中来来去去,那个丈夫一死就和马修上床的寡妇,或者身为妓女的伊莱恩,还有那些杀人的或者被杀的女人,在世俗的价值里面都不算太好.但是简却是个好女人.她可以走到上帝面前说:我无愧于我的一生.我认真地生活过,没有跨越任何底线.但是,残忍的是,她却要清醒地痛苦地去死.她要面对自己的死亡,她要处理自己的后事.这彻底地改变了简的形象,她的心如此坚韧.

  这或许给了我们最后的安慰,这个朋友,她的一生是完美的,她将按自己的想法去生,同样去死.没有多少人可以象她一样生活,死亡在她看来不过是上帝必然要出的牌,她已经做好全部准备去迎接新生.我们可以在任何时间想起她,这都没有关系.她是一个故去的朋友,永远的朋友.

  然后,吉姆·费伯死了

  费伯是个沉默的人,他并不练达世故,他也并不睿智,他并没有经历那么多的人情变故,他是所有变故中唯一的不变.他是真实的,即使马修很少谈到费伯的生活,我们也可以很轻易地去想象他平淡如水的生活.

  我们不知道丹尼下一个酒吧在哪里,我们不知道安妮塔新的丈夫如何,我们不知道马修下一个留言是谁的,但是我们知道费伯一定是个沉稳的人,他一定有人可以爱有家可以回.他一定碰到过不如意,他肯定可以处理得很稳妥.他一定待人和善.他一定有几个真心的朋友.他是属于最普通的人.他普通得像我们周围的大部分人.所以,他一次次地出现,我们一次次地忽视他.我们把他当成是路边的梧桐,永远都在那里.直到他死了.

  他死了,他并不酗酒,他意志坚定,他乐于助人,他有一千万的优点,以至于让我们以为他不会死.可是他死了,没有征兆,没有原因,没有准备.上帝这次没有下发通知书,这是不公平的,他告诉了丹尼也告诉了简,

  费伯却被漏掉了.他就这样被带走了,一切变得让人难以接受.我们没有办法去参加他的葬礼,我们没有办法去面对他的死亡.他的死亡如同背后一直依靠的墙壁轰然倒塌.

  当他不在了,我们变得无所适从.以后的任何时间,你没有办法再打一个电话,听到一个声音,约一个地点,喝一杯咖啡,说一种情绪.这些都不可能了,在所有人还没准备好适应这样的生活之前,他就这样死了.什么样的上帝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当我们手足无措的时候,他还是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在那些所谓的眼泪中被盖上盖子,盖上泥土,加上墓碑,带点一些枯萎的花安然去死.

  然后马修和伊莱恩,还活着

  亲友死了,不是亲友死了.是你死了.是在这个世界上少了一个人记得你,你的存在就少一点.渐渐渐渐你就越来越淡化.而那些先死的人们却在你的心中延续了生命.所以活着的人,是最可怜的.他们去买好棺材,

  他们挖好坑,他们把你放在心底,然后自己跳进坟墓.马修和伊莱恩终于一起过上了平静的幸福的生活,这象小时候童话的结局一般,可惜这个梦幻的结局来得太晚了.他们终于足够老了,才可以获得这最后的短暂的日子.然后某一天,如果还有人的话,去帮他们登报,宣告死亡.

  布洛克是仁慈的,他把故事停在了这里.仿佛马修和伊莱恩就停在了这一刻的纽约,他们就如同故事所说,从此快乐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没了.

  幕放了下来,你不可能看到更多.如果你还有任何记挂的话,请祝朋友好.或者see you in the next life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