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近代中国的变局》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近代中国的变局》读后感10篇

2022-04-05 03:04: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近代中国的变局》读后感10篇

  《近代中国的变局》是一本由郭廷以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近代中国的变局》读后感(一):以史鉴今,可以知兴替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唐太宗说魏征的话,用铜镜子可以找出人的衣服和帽子,指的是可以看到人的外部形象;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意思是用人的事情做借鉴可以知道凡事应该怎么做,得到什么,失去什么;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意思是说借鉴历史可以知道一个国家的兴亡,这也是学习历史的必要性,且看《近代中国的变局》为我们拉开近代历史的帷幕。

  《近代中国的变局》分为四个部分,从中国的近代化起笔,到太平天国史,最后落笔于台湾史与边疆史,以中国近代化问题为主题,对近代中国的变局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厘清问题的关键所在,探讨百年来中国近代化的成败得失,并对中国未来的方向和前途有所展望。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通过学习了解、掌握和探究事情所发生的背景、原委、过程、结果意义等,弄清史实,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把理解历史当作把握人生和社会的一把钥匙。以史鉴今,知兴替,才能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社会才能和平发展……

  《近代中国的变局》读后感(二):不长心的笨蛋

  此标题的笨蛋有两指。

  其一,是对问本书有没有删节的读者,我在六月份中旬收到这本书,当时翻看了几页感觉叙述分析切中肯棨,打算仔细读,后来就因为中途换工作培训再跳槽一堆事给耽搁了评论,但仍然在不停的读,今天打算写评的时候我就预计豆瓣上肯定要有人问删节不删啦亲~此类的问题。上来一瞅,果不其然,狠巴巴的在此说,此书为九州出版社搜集郭老近代史研究论文三十余篇后汇成的一部集子,定名为《近代中国的变局》,大陆首发的书,你问删节是从何问起的。鄙人认为此种毛病惯不得,大陆社会读书人本来就已经很少了,肯不为经济利益读书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不论如何不能让他们养成一种以后一看见九州出的新书就咋呼可有删节的问题,一是因为完全的不删节直接引进本就是痴人说梦,出版社有这个魄力一字不动,出版总署就会帮你节的上气不接下气,二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养成一个虚荣的习惯,继书买回来不读当摆设之后,又开始炫耀自己只看得上港版书台版书,骄矜之气溢于言表。颇类似于鲁迅先生笔下《祝福》中的老女人们,围在一起高声宣称一番台版书就是好,然后摇头叹息着散开。我话说的比较难听,是针对整个读书人风气的,并非针对本书在豆瓣上论坛里发言的几位,请勿寻衅滋事或代为打抱你自己捏造出来的不平。

  其二,不长心也说说郭老,首先郭老的研究功底无可指摘,台湾学人的研究相较于大陆自是不同,因为人家的历史不需要按照党性的原则发生,其次是因为只管真实,所以历史里面就有许多偶然,许多人力不可控以及许多拐弯的地方因为人性而出现了变化,所以台湾治史比起大陆的史学论述常常显得罗里吧嗦絮絮叨叨,这种差距就像两个史学家,一个约束他的是上头的N层领导,倘若不听,他就得饿死,台湾那方的史学家需畏惧的则只有心中名为“真实”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郭老的著作秉承了台湾学人的风度,不疾不徐,人文性与科学性兼而有之,读来齿颊生香。我要说的不长心,是郭老偶有在论文末尾做假设的习惯,假使当时英美列强不急于凌辱中国,假使当时天朝人能有魄力白手起家,两方是可以携手并进的……用“历史是不能虚构的”这样的框条对郭老说显得后生小子们的促狭,反而愈加显得郭老这样的老学人的一片赤子之心,总把人往好的地方想,黑格尔说:相信人性恶比相信人性善更有助于理解历史的进步。郭老,您不能总这么善意啊。

  (待重写)

  《近代中国的变局》读后感(三):近代中国的遗憾

  近代中国,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使中国逐渐踏入近代化历程。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的近代化总是磕磕绊绊,不甚成功。缘何如此,郭廷以先生在此书中给出了他的答案。

  在这本论文集中,郭廷以用带有生物进化论色彩的观点来阐释近代的变局。他写道:“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均可以说是一部生存竞争的历史…..顺逆成败,则有决于国家民族对于时代环境的适应能力。”简而言之,就是中国未赶上潮流而落后,而落后就要挨打。

  书中还提到了太平天国。这个政权曾被西方寄予厚望,以为它能取代腐朽的清政府。但之后发现,这是一个落后的极权政府,于近代化无益。中学时,历史课本中对太平天国的描述较为正面。上大学后,我逐渐了解到了这个政权的暴虐,这本书的论述更让我大跌眼镜。郭廷以先生对太平天国是极度厌恶的:“太平天国真是一个低级的迷信,绝对的暴力集团,神权、集权、愚蠢的统治,只为满足自己的无限欲望,丝毫不顾及大众的福利,所造成的是遍野白骨,满地荆棘,丧失的生命最少有二千万至五千万。”在读书中太平天国的论述时,常想到中国五六七十年代以及缅甸的事情,我想,极权统治都是共通的把。洪秀全建天国,首先做的就是思想洗脑:“以宗教立国,以宗教统军,以宗教治民,一切都在神权笼罩之下。”洪有计划的大规模焚书,除了秦始皇之外,只有他这么做过。知识分子也为他所讨厌,对知识分子多不信任,他的官员多为军官,实行军事统治。骇人听闻的是,太平天国实行的女馆制度,规定男女不能混杂,女人全住于女馆,天国胜利后,男女才能相见,这等于把家庭活活拆散,男子为了见到爱人,不得不奋勇作战,这个政权太不人道。不过看太平天国的建国理想: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天国,非常美好,非常理想。正如钱理群在《我的精神自传》中所反思的:美好的理想,一遇现实,往往就会走向理想的反面。理想的实现,仍要考虑实际情况,如果强制实行,多半会酿成大祸。如太平天国的圣库制度,一切金银钱迷鸡鸭菜米皆入圣库,平均分配,这看似公平,但实际上,圣库成了统治者的私人金库,穷苦民众还是领不到他们的那份。这使天国后期,饿殍遍地。

  除了以上内容,这本书还论述了中国对朝鲜与越南的外交不力,以及台湾沈葆桢、刘铭传推行近代化建设等内容,颇为可读。另外这本书的文字极好,近文言文体,但又有白话文的通晓畅达,读起来很畅快。

  《近代中国的变局》读后感(四):“天朝”体制与近代变局

  类别:人文历史 浏览量:136 版次:GB23 版名:南方阅读 历史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2-07-08

  作者:王绍贝 原创

  郭廷以先生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开山人物,尽管在他之前有蒋廷黻先生最早用西方社会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国近代史,但蒋先生投入在政治领域的时间较多,在近代史研究上似乎不及郭廷以的成绩。郭先生著作等身,近年来大陆两次再版他的代表作《近代中国史纲》,可见他对学界影响之深远。然而在他这部著作的小记中,仍言其书“非学术著作”。此言非先生自谦,乃是郭廷以先生的历史研究方法导致的。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学风,正是傅斯年历史语言学派大行之时,傅斯年倡言“史学便是史料学”,他曾对中央研究院的同仁说:“凡能直接研究材料,便进步。凡间接研究前人所研究或前人所创造之系统,而不繁丰细密的参照所包含的事实,便退步。凡一种学问能扩张他研究的材料便进步,不能的便退步。……总而言之,我们不是读书的人,我们只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傅斯年、陈寅恪这批历史学家都在德国留学过,受过德国兰克学派的影响,主张最大程度的搜集资料,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研究。傅斯年这段话的意思即是,我们研究历史学要区别于文人读史,那些什么“一篇读罢头飞雪”,借历史来抒发思古之情的与我们无关,我们是要用西方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的历史。因此,郭廷以先生才会对通史写作抱一种非常审慎的态度,觉得没有对历史的细节加以充分的科学研究,就不能写出合格的通史,而在晚年才完成的《近代中国史纲》被他自己称为“非学术著作”也就不难理解了。

  郭廷以一生有大量的时间是花在对中国近代历史资料的整理上面的,他独立完成了《太平天国史事日志》《近代中国史事日志》《中华民国史事日志》三部史料编年考证的大部头,力图为后来治近代史的学者创造便利条件,他还首创口述历史工作,搜集了大量民国历史资料。《近代中国的变局》一书系1985年台湾联经出版社搜集郭先生论文30余篇编成,成书收录的文章23篇,分为五个部分:一、“中国的近代化”(6篇),这部分收录的论文皆为讨论中国近代变局的宏观问题,可以视为近代史的通论,其中《中国近代化的延误》一文探讨了道光朝之前中英关系的性质和冲突的原因,多前人未发现之新见解和材料;二、“太平天国史”(2篇),其中《太平天国的集权统治》一文,先生综合各类史料进行分析,提出“天平天国的政治是神权专制政治,政制是极端中央集权政制。”揭示了这个政权的残酷和反人道特征,最见郭先生之史识见地;三、“中外关系史”部分(6篇),主要收录了近代中国与英、日、俄等国的外交专题论文,其中《俄国早期侵韩阴谋被阻》一文详尽叙述了俄国早期侵犯朝鲜的阴谋,及其最终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失败的前因后果,颇见先生挖掘史料分析问题之深厚功力。《中国与第一次美韩条约》一文叙述了美国打开朝鲜国门过程中中国外交的得失,亦多前人未发之覆。四、“台湾史与边疆史”(6篇),这部分收录的论文价值也较高,其中四篇关于台湾的专题论文具有开创性,叙述了台湾近代对外关系及晚清时期刘铭传等人在台湾的现代化建设成绩。另外两篇文章为西北与东北边疆的历史通论;五、“附录”(序跋3篇)。这些论文虽然属于专题论文,但大多为通论性质,旨在叙述整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较少细节考证,文笔详赡明晰,但语言半文半白、典雅而毫无拖沓浮词,真可谓兼具古代良史“才、学、识”三大标准于一身。

  这些论文可以看作郭廷以先生写作《近代中国史纲》的准备,可以看出他是如何通过一个一个近代史的专题研究,层层累积、综合,最终写出《近代中国史纲》的严谨的学术精神。此书第一次在大陆出版,尽管出版单位在出版说明上声明并不认同作者的某些政治立场、观点和看法,但除了对书中“民国”纪年台湾当局相关机构、职务做了技术编辑处理之外,还是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著原貌,没有某些出版社喜欢随意删改海外原著的恶习。

  《近代中国的变局》尽管收录的皆为独立的单篇论文,但仍然可以看出郭廷以先生在其中一以贯之的理路,那就是研究中国近代的“变局”,也即中国近代化的问题。近代的中国经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唐德刚先生称之为“第二次大转型”。这个变局是如何出现的?我们又是如何应对这个变局的?其中的失败和成功的历史经验是什么?这些都成为了郭廷以先生所有论文探讨的核心问题。

  郭廷以先生的历史观基本上是传统的“刺激—反应”模式,也就是认为中国近代史是在一次又一次受西方列强及其文化的刺激的基础上,作出反应并加以努力适应的历程。尽管此模式在今天看来略显陈旧,但由于郭廷以先生重在分析中国近代历史上外部变局的形成、总结中国应对外部挑战的成败得失,其史学价值仍是难以替代的。

  中国近代在因应西方列强方面失误的惨痛教训很多,其中外交上的失败多与中国固有的“天朝”秩序朝贡体制有关,这个体制下,“对外关系只有他国来朝入贡,中国册封恩赏,并无近代所谓外交关系”(P68),因而清朝在面对西方平等的民族国家体制时,要么傲慢自大,要么不知所措。在朝贡体制下,附属国的主权无法界定,也是清朝在朝鲜、台湾等问题上应对失策的原因。在朝鲜与美国签订第一次美韩条约和日朝交涉事件中,清朝常常表现出一种令西方国家无法理解的暧昧态度,声称“朝鲜虽臣服中国,其本处一切政教禁令,概由该国自行专主,中国向不与闻。”但另一方面,清朝却还干预朝鲜国王的即位。在琉球、台湾问题上,也犯了同样的错误。琉球王国本是中国的藩属国,在明朝万历年间,日本萨摩藩入侵琉球,并逐渐取得了整个琉球的实质主权,但日本德川幕府推行锁国政策,仅保存朝鲜和琉球作为开放贸易的地区,琉球虽然实质上被日本萨摩藩统治,但表面上仍保存国王,以便与明朝开展朝贡贸易。1871年12月,有琉球人漂流到台湾,54人惨遭生番(今称“原住民”)杀害。日本随即以此为口实入侵台湾,并声称对台拥有主权,虽然后来中日双方通过谈判解决了危机,但清朝在这次危机中承认了日本这次进犯是“保民义举”,严格来说就涉及到琉球的宗主权,等于承认日本在琉球的地位了。这件事也为后来日本在马关条约提出割让台湾埋下了一个伏笔,当李鸿章抗议台湾与甲午战争无关,不应列入条约时,日本即以台湾为琉球群岛的一部分为由相要挟。如果中国当时能及早认识西方民族国家的国际秩序,并明确宣示对朝鲜、琉球等藩属国的宗主关系,坚持“王道主义”的立场,而不是在关键时刻推脱责任,或许能更好地应对这个变局。

  见报文章 链接http://gcontent.oeeee.com/a/a0/aa00b07e9b911a4c/Blog/a87/cca0b4.html

  《近代中国的变局》读后感(五):天国还是动乱

  曾经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段子:一伙来自乡下的土匪,乘灾年起事,借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成气候,把道听途说的西方理论拼凑成蛊惑人心的口号作为教派的指导思想。建政后,他们吃喝嫖赌,内部斗争,折腾死几千万人。

  这个段子讲的就是太平天国,可是这样的段子在几十年前则是不可想象的。对于所谓太平天国的评价,建国后长期以来都被定性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英勇的翼王石达开,女英雄洪宣娇(女英雄总是有着几分令人向往的浪漫主义色彩),后期的中流砥柱陈玉成、李秀成,这些丰富多彩的人物是小时候连环画和小人书留给我的印象。《天朝田亩制度》的伟大构想,富有资产阶级思想的洪仁玕,惜哉未能大行其道的《资政新篇》,是教科书在我头脑里打下的烙印。遗憾的是,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在清廷的疯狂反扑,以及洋人戈登带领的洋枪队的助纣为虐之下,终归是惨烈地失败了。

  后来才知道许多被深埋的真相。那些可耻的贪婪与内乱,那些无情的掠夺与杀戮,那些愚昧的信仰和教条。王国华先生在《教科书中没有的历史细节》中提到在中国区分外邦贵族与贫民的方法:到中国几年后变得大腹便便者为贫民,体型未急剧变胖者为贵族。盖因中国食物廉价且丰富,贫民见之大肆饕餮,顾极易发胖。贵族即便在国外亦无食物匮乏之虞,自然不易为之所动。经由王先生的文章,我却突然想到这一招同样可以判断一个新兴政权是贵族政权还是泥腿子政权。若有着远大志向,严明的组织和纪律,直到夺取全国政权,可谓不为荣华利禄所动之贵族政权,若稍有建树则忙于争功享乐,则为泥腿子短视政权无疑,如后者远有李自成,近有太平天国。以星火燎原席卷天下之势而终致败亡,与其责敌,不如责己。按说我们这些工农的后代,应该对泥腿子政权更加亲近,可我倒宁可去相信一个所谓的贵族政权,无他,贵族政权总还能保有一分风度,而泥腿子们甫一得势,就忙不迭地分赃报复,撅腚伸脖,吃相忒也难看。

  广置嫔妃,聚敛财宝,大摆排场,种种可笑的举动不胜枚举。就连马克思在高度评价太平天国“中国革命(指太平天国)将把火星抛到地雷上,随之将是欧洲革命”之后,也不得不承认,“除改朝换代外,他们没抱定什么任务。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当权者的还更厉害。他们的使命就在于奇形怪状的破坏。”

  因此我们也许能够理解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坚持将之称为“洪杨之乱”,而不肯称太平天国的心情。

  郭廷以先生的论文集《近代中国的变局》中有《太平天国的极权统治》一文,从宗教麻醉、思想改造、军事高压、经济控制四个方面,对太平天国运动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太平天国直是一个低级的迷信,绝对的暴力集团,神权,极权,愚蠢的统治,只为满足自己的无限欲望,丝毫不顾及大众的福利,所造成的是遍野白骨,满地荆棘,丧失的生命最少为二千万至五千万……真是中国历史上的浩劫惨剧”。

  郭先生的结论我基本赞同,至于论文本身由于并未附注索引材料,因此对于准确性不敢妄言,但看其行文说理不但注重文献,且多考究官方文献与实际行为的区别,如论及圣库和公所制度时,注重剖析制度与实际的区别,比之有人仅凭其告示便敢于断定农民负担比之在清廷统治下更低,显得高明许多。作为一个长期处于战争状态的军事政权,其人民负担更重,实在是根据情理推测得出最简易的结论。有人提出不应全盘否定太平天国运动,至少应当不要忘记那些为理想而死去的人们,对于这样的论调,我愿意用徐志摩先生的一段话来作答。

  徐志摩在访俄后写下这样的字句:“他们相信天堂是有的,可以实现的,但在现世界与那天堂的中间隔着一座海,一座血污海。人类泅得过这血海,才能登彼岸,他们决定先实现那血海。”诗人毕竟太过天真,在我看来,他们实现血污海的同时是否真正相信存在着一个天堂值得追问,真正肯相信天堂的倒是千千万万被愚而心甘情愿倒毙于血海中的牺牲,君如不信,请阅太平天国史。

  在我看来,研究太平天国史最紧要的任务,是理清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善良的人民被这样明显荒谬的邪说欺骗。所谓依靠歪理邪说蛊惑人心来起家,太平天国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究竟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对于大同世界的深切向往减弱了我们的分辨力,还是我们一直是一个急功近利的短视民族,希望毕其功于一役,一举实现人间天堂,从而永远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这些歪理邪说又是怎样有预谋地一步一步迷惑我们的心灵,毁灭我们心中最基本的人性?如何才能避免我们重蹈覆辙?当我们身处局中,我们并不敢笃定地说,我们比他们更为高明。

  读郭先生《太平天国的极权统治》一文,引发了上述杂乱的思索。至于郭先生其他的论文,则留待读者自行赏玩。需要指出的是,郭先生的文章条理清晰,考据严谨,可见民国学人的风范,尤其对我启发良多的是附录中《评<捻乱>》一篇小文。《评<捻乱>》一文是郭先生对蒋湘泽的博士论文《捻乱》的分析和点评,文章虽短,但分析严谨,严格立足史实,不臆测,不妄断,既有宏观分析的眼光,复于细节分析精益求精,我等门外汉,亦可于此一窥史家治学门径。因此文获益良多,特志于此,以示不忘。

  《近代中国的变局》读后感(六):且看台湾史学大师的名作

  对中国近代史我算是比较感兴趣的,也读过一些相关的研究著作,但由于种种原因,我看的多是大陆学人的研究著作,台湾学者的专著较少涉及。这次拜读郭廷以先生的这本大作《近代中国的变局》既是一次弥补遗憾的机会,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郭廷以(1904年-1975年),毕生致力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与研究,培植大批史学人才,为中国近现代史学著名先驱。 ,跟著名的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比起来,郭先生也是毫不逊色的。近年来,大陆出版界陆续出版了郭廷以的先生的代表作品:《太平天国史事日志》、《近代中国史事日志》、《近代中国史纲》等,可谓是著作等身、史学成果斐然。1959年郭廷以先生主持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合作,首创口述历史工作,以口述笔记方式,为民国史搜集资料,收集到相当多的口述历史资料,这些资料对研究民国史的后来人可谓是功德无量。

  《近代中国的变局》这本书曾经于1985年由台湾联经出版社以繁体字版本出版过。这本书中搜集郭先生论文三十余篇。为方便大陆读者,在历史纪年上进行了一些技术处理。

  书中所收的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中国的近代化”,一共选取了五篇论文。这部分的论文大多是研究中国近代变局的宏观方面的问题,其中《中国近代化的延误》一文尤为精彩,这篇论文比较深入得分析了早期中英关系的性质和冲突的原因,文中提出一些看法启人心智:“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均可以说成是一部生存竞争的历史。竞争过程的顺逆和结果的成败,决定这个国家的祸福命运。顺逆成败又决之于国家民族对于时代环境的适应能力,亦就是决之于近代化的程度。要能适应环境或近代化,首须对环境与时代具有正确的认识。”

  这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关于“太平天国史”,一共选取了两篇论文。《太平天国的极权统治》运用充分了史料对太平天国的极权统治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天平天国的政治是神权专制政治,政制是极端中央集权政制”,可谓一针见血,发人深省。

  这本书的第三部分是关于“中外关系史”,一共选取了六篇论文。其中《中日交涉中的历史教训》,我最为欣赏郭先生的历史态度:“我们必须承认历史的教训,接受历史的教训,认识过去,方能认识现在。”中国的大害在于一个“弱”字,中国必须自强,这是历史的结论。

  这本书的第四部分是“台湾史与边疆史”。一共选取了六篇论文,其中的四篇关于台湾历史的论文让我大长见识,对台湾的历史对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这本书的第五部分是附录,选取了有关序跋三篇,外加了《郭廷以先生著作目录初稿》,初稿对了解郭先生的学术成果很有帮助,从中可见郭先生的史学成果之丰富。

  这样一本史学大作值得读者们拜读一下,相信必有所获。

  《近代中国的变局》读后感(七):台湾学者眼里的中国近现代史

  九州出版社的一系列通俗历史读物相当不错,手中的这本《近代中国的变局》便是其中之一。作者郭廷以先生毕生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在台湾首创口述历史工作,以口述笔记方式,为民国史搜集资料。同时,他也是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创始人兼学术奠基人,二十世纪著名历史学家之一,是海内外著名的学者,著有多部著作。

  这本书中的文章最早于1985年台湾联经出版公司搜集郭廷以先生论文,获三十余篇,汇为一集,以《近代中国的变局》为名出版发行。简体版本对原书注文体例和文字错漏做了订正,内容尽量保持原貌,对文中“民国纪年”以及台湾当局的一些相关机构职务等做了编辑处理,使之尽量符合大陆提法。比如文中像“近代化”一词大陆近现代史中极少见,但台湾有此叫法。

  全部文章由编者分为四个部分,中国的近代化:讲述中国近代化情况及早期中英关系、西洋文化输入、近代科学与民主思想(晚清译书与西学发展情况),中国近代世变由来等。太平天国史,重点讲述太平天国的极权统治以及战史。中外关系史,中英英鸦片问题,六十年前中日战争,中俄,中美,以及中越关系。最后是台湾史与边疆史,则分别讲述台湾对外关系,台湾经营,开发与现代化发展等。附录里,有一些其他书目序言文字,本书目录初稿等。文章主要内容探讨了中国近代的成败得失,并对中国未来的方向和前途有所展望。无论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还是台湾史,都是非常好的参考书。

  从台湾学者眼里重新观望中国近现代史,总能从字里行间找到许多我们从大陆相关历史读物中读不到的细节和观点。---而这些必将丰富我们的历史观。书中的其他章节,历史细节也非常多,作者的观点张弛有序,有理有据,也非常有说服力。

  《近代中国的变局》读后感(八):睁眼看近代史

  近代有“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醒世箴言,而这本《近代中国的变局》于我可谓第一次睁眼看近代史。书中的许多说法不仅让我惊骇,而且完全打破了我的常识认知。如《四库全书》的编纂意在“书籍大搜查”、第一次鸦片战争不过是英国人的“一次报复行为”等等。类似超越常识认知的论述,让我们不得不慎重地重申近代史。还有,作者在书中提到郭士立二次北航时散布“英吉利人品国事略说”,这个“英吉利人品国事略说”究竟是怎样的具体内容,让我充满了兴趣。其实,在《海国图志》之前,已经有许多书为中国人打开了认识西欧的视界(《合众国说》等),彼时的有识之士比我们现在所知的要多许多。并且,时人的开明与见识也在我们的意料之外。他们的译书与著书除多为时人针砭的体制制度之外,更形成了详细系统的知识体系,如:法律、财政经济、地理、农业、物理化学、医药、军事等等,涵盖了理论科学、应用科学、人文科学,可谓应有尽有。

  这本书因为后人选集而成,其中的文章独立发表过,所以内容难免有重复之处。作者一再谦称自己的书不过是史料的整辑排比,然所谓的历史观点也必定是对历史资料观后的论点。况且史料的整辑排比并非泛泛而为,必有方法和原则,这本身已成观点。傅斯年的“史学就是史料学”可谓铮铮真言。从书中资料可以看出,有一点自始至终非常清晰,那就英国人坚信“坚船利炮”是打开中国国门的最可行方法。所以,接下来的两次鸦片战争不过是这一指导思想的具体实践而已。不止如此,重商的英国人正是利用强权这一重要的武器保护其在东方横行霸道。眼下,英国虽然衰落,但米国在亚太的态势无一不显露着这样的特点。我留意了一下,作者的这些文稿多发表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而如今读来却犹如新闻。这一方面说明了本人的浅薄无知、孤陋寡闻,一方面是不是也说明了相似和相关知识的传播的确不怎么通畅呢?

  就在眼下,钓鱼岛问题闹得沸沸扬扬,原本不应该成为问题的问题却成了大问题,有许多专家学者提出:该清算一下二战的后账了。虽然钓鱼岛问题源于日本的贪婪、无耻以及美国恣意操纵,但我们本身的警觉与作为是不是也出现了问题呢?中国人真的该好好读读近代史了。中国历来以夷狄等外族为患,有史以来外族的侵扰从未间断。历史上的外族不过夷狄蕃蛮之类,而如今的国际交流和国际形势已非昔比,所以我们对于“外族”的定义,无论从种族还是地理位置上都应该有更新的认识。不论他们离我们有多远,或者是黑的还是白的,我们要首先警醒他们是不是“患”。

  《近代中国的变局》读后感(九):孤立的哀鸣

  孤立的哀鸣

  偷爱警/文

  工业革命一触即发,引爆西方国家,经济结构、社会阶级、国家体制、资本运作,空前推动提升。随着科技、文化的发展,西方国家的野心,渐进显露。攻城略地的扩张,成为另一个撷取的目标。此时的中国土地,国家软实力,得到稳固提升。康乾盛世,其乐融融。

  作为中国的清政府,在接受礼节来访的同时,也在接受,西方文化的熏染。闭关锁居的大门,随着乐善好施的礼仪邦交,得到了外界的认可,中国市场,大开眼界。而随着清政府的根骨老化,身体发生,严重弯曲。孤芳自赏的清政府,并没有在外势力的奉承中把握机会,麻木中,颓废的苏醒。逐步迈向,衰退的时代。

  中国近代史的起步,逊色与西方国家,康乾盛世,给西学一个窗口展示。好奇的推崇和信仰,使得西学在中国得到施展之地。而西方列强的违心,严重干涉影响国家朝纲,饯行于此,对清朝权力的煽动性。清王朝开始修改,对外开放态度,逐步将西方主义文化、新学派、新事物的潮涌,阻隔在国门之外。确保自有文化,免遭侵害和制约。与此同时,拒绝了西方文化带来的现实影响力。此时的世界版图,在悄然发上变化,中国政府没有采取有效的办法,来改善与狼共舞的危险局面,而是遵循,千百年来,虚化若谷的面子工程。将中国的忍让,发挥到极致。礼仪之邦,大度有佳。

  清政府持续的紧缩政策,为丧权辱国的掳掠,付出惨痛代价,割地、赔款、、开放口岸,清政府在哀鸣中悲惨嚎叫,但只有帝王将相,能够体会,百姓依旧容忍和蒙蔽。

  完成态度的转型,迫在眉睫。实现现代主义革命的进步,太平天国,成为鸣枪者,局势动荡,民不聊生,历史进程下,再次出现了拐点和反思。而被误导的百姓,并不知道太平天国未来的目标特征,他们只是想要安定的过日子。伪善的太平军,异军突起,强化洗脑,干涉信仰教义。所以迹象表明,对清政府的失望、失信,成为清政府自掘坟墓的引子。上帝拯救人类,那应该是,西方传教士的神学讲义,中国并不是神的信徒,我们是有着千年文化的华夏子民,有勤勉的仁德教义,有独立完整的自我信仰。而在太平军的教派驯化中,看到的只是白日做梦的阶梯。邪恶歪曲的本质,随着太平军,权利的分裂,集权力的瓦解,洪秀全手中的权柄,移交给革命人士,真正的革命中国,刚刚睡醒,厚积薄发的新革命主义,登陆中国,太平军的失败草草收尾,算是一个教训和警示,任何歪理邪说,都是吹弹即破的神话。只有掌握在手中的思想更新,才是真的个性武装,进阶演化。

  作者论点很新颖,富有见地和张力。每一篇论文,在收尾处,都会点名作者的观点和见解。体现了作者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成果,以及个人主义情怀的灌输。细致透彻的一面综述分析,与大陆版本的中国近代史,有着某种相似处。对人物、事件、阶级立场的划分,很有层次感。与台版相比,出版说明起到提示作用,“保留原貌,对纪年、台局相关机构职务等,做技术编辑处理。”以此来看,九州首先对作者来讲,尊重郭先生的文字。并在书中明确表态“并不认同”郭先生的某些见地。以此判断,九州在左右诠释中,会保守本书中的一些文字,相对完整的编辑此书。异议问题,书中并未涉猎,但作为大陆简体版,能够出版,已算幸事。

  书中亮点,在于郭先生对台湾史料的描述,搜集。表露了台湾,对中国近代史的作用。关于台湾的论文,在大陆,近些年得以遇见,史料文献更是难得一见。实际不仅仅对大陆而言,实际在外界眼中,台湾始终是一个很罕至的极品海鲜,垂涎欲滴的外势力,无不时刻瞄着中国大陆的动向,而作为在清朝时期,就被大陆割让出去的台湾,悲悯伤心,溢于言表。

  台湾孤立无援的孩子,翘首仰望大陆的岸堤,而海风汹涌的巨浪,吞噬着海岛的孤立。孤傲不羁的个性,逐渐成为台湾的一种表象,自身形成一套完整的思想攻略,武装自己。没有他人的帮助和关注,台湾变得聪颖而智慧,他需要在亲与敌之间,找到一种自卫的基点。介于情感与脉络的传承,台湾近些年,争执不断。

  台湾史料在大陆研究者手中,很有价值,就本书而言,严谨的态度,为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阅读平台,在阅读中,可以看到,台湾与大陆学者之间的差异文化,通过郭先生的综述分析,详尽的观察历史的侧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