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藏地密码2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藏地密码2读后感10篇

2018-03-15 21:3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藏地密码2读后感10篇

  《藏地密码2》是一本由何马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0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藏地密码2》读后感(一):精彩纷呈的《藏地密码2》

  自从看完《藏地密码1》以来,便一直对《藏地密码2》念念不忘作者何马以120万字的庞大构架来支撑这个藏地文化探险类小说,讲述涉及到西藏的千年秘史及藏传佛教的历史遗案,可谓匠心独运,功力超凡。我一直替作者担心,第二部是否会出现臃肿拖沓的情况,然而看过之后,那颗提着的心终于释然了。

  在《藏地密码2》中,小说延续了第一部惊险刺激情节通俗易懂的语言,但故事背景已告别西藏,主人公进入了神秘危险的南美洲亚马逊丛林,试图寻找玛雅神迹和帕巴拉神庙的关系。在探险过程中,特训小组分为两队,以卓木强巴一组的探险经历为主导,而方新教授一组只是象征性地在开头闪了一下,并未过多叙述,想必作者在卖关子,想把精彩的故事留在最后。

  小说定格在亚马逊丛林,讲述了卓木强巴和他的伙伴们避开毒贩子和游击队的追捕,寻找消失的玛雅遗迹,他们遭遇过杀人蜂和食人蚁,在狂蟒与鳄鱼的尖牙利爪下逃生,经历雷暴洪水恶劣天气,从最后的食人族手里逃走,终于在丛林中发现了玛雅人的白城,其间自然少不了那些密藏教义和那些错综复杂的历史谜团。

  提起西藏,人们必不可少的会首先想到那巍峨挺立,气势宏伟,壮观人间奇迹,让人不由自主地在心中凛然升起神圣庄严那种感觉的布达拉宫。但又有谁会想到,就是这样的宫殿,是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所修居的住所,有殿千间,收藏大量珍宝,两度毁于战火,我们所能见到的,是第三次重建的布达拉宫,虽然规模较以前有所扩大,但其内在珍品,已远远不能和千年前相比。可是为什么会这样?作者进一步给出了答案公元841年,发生赞普朗达玛灭佛事件,此后100余年战事不断。当人们停止厮杀,重修藏地时,居然发现,土蕃在全盛时间积累财富竟然全都不见了,可惜在那一段无人记载的历史中,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于是那些珍宝随着历史一样,消失的无影无踪

  直到英国探险家福马--特尼德的出现,让人们将目光锁定在充满东方神秘色彩的西藏。他从印度与西藏接壤处,在藏族说唱艺人那里听到了神秘的阿里王史诗,史诗说:西藏有一个世界最大的藏宝之地,那就是帕巴拉神庙。在福马不断的寻找下,终于发现了一丝端倪,找到了一些隐秘的珍宝,并绘制了通往帕巴拉的入口,于是探险家们蜂拥而来,踏遍西藏的每一块无人区。

  然而据传说中的古德尼玛衮诗和古格金书所载,所有的圣洁被完好地保存在帕巴拉神庙,而有关帕巴拉神庙的光照下的城堡使者带到了天边,去了一个神秘国度,那里有高耸入天的树,到处是吃人的植物动物,那里的宫殿高大恢弘,神庙更是由四方高大的三角形拼在一起,那里王将使者带来的光照下的城堡永久的封印在神庙之中。那光照的城堡究竟是什么?那多如海水般珍宝的帕巴拉神庙是否就在玛亚人建造的金字塔中?那么玛亚文化和藏族文化究竟有什么关系?

  就是这样越来越离奇的情节,越来越神秘的故事,将我们的思维渐渐带进这本《藏地密码2》中,跟随着作者的思路步步前行,与卓木强巴一伙探寻玛亚人的遗迹,享受着热带雨林的美丽景象和追捕过程中的惊险刺激。所幸的是,书中并没有将卓木强巴一伙塑造成不败战神。他们遇到猛虫毒物一样会害怕,遇见毒贩或游击队员一样会受伤。因此,放大的文化特色和仿真的人物情节是本书最大的看点,不得不说,这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小说,值得每个喜欢探险,喜欢藏族文化的人看上一看。写到这里,衷心的希望作者能越写越好,早日出版《藏地密码3》,将那一段不为人知往事向读者交代的清楚明白

  《藏地密码2》读后感(二):藏地密码2

  写完第一本书评就开始继续往下读了,不知不觉都读到第四部了,忽想起第二三部的书评还没有写,故补上。

  如果说第一部像听评书一样,沉浸在讲述人所说的故事情节中,那么第二部读起来的感觉绝对可以称得上是观看贝尔格里尔斯的荒野求生再加上动物世界。这一部分就带你见识真正的原始丛林——亚马逊丛林,而且是以玛雅文明串接起来的,包括丛林环境气候变化,动植物讲解,原始部落介绍,正邪两种势力相互较量,再加上玛雅智慧的考研,使读者了解到许许多多考古学的专业知识,而且理解起来有很容易

  其中最精彩的章节,我认为是洪荒——上帝之手那一部分,讲解的是亚马逊丛林由于气候带变化的原因引发的雷暴继而引发洪荒,主人公一行人在这种恶劣的极端天气下如何利用自身本领度过危险。这部分大环境就是原始丛林,里面一些介绍主要分两方面,一方面就是识别,另一方面是求生。第一方面,比如说,亚马逊丛林里面各种动植物的介绍,甚至包括科学界认定已经灭绝的史前生物,动物之间捕食与被捕食的激烈对决被作者写的更是精彩。第二方面比如说,在遇到鳄鱼情况下怎样将其制服,什么种类的树皮可以食用等等。不过,食人族那一部分描写的确实有些重口。

  虽然这一部分是发生在原始丛林,可是文章中的主线仍然是在关于藏地探险,其中的发觉线索都与藏地有关。所以读起来才会有一气呵成的感觉。

  《藏地密码2》读后感(三):捡回来的命

  《藏地密码2》一开始看的有点不耐烦,后来渐渐有点兴趣了。

  这一本,写的不再是西藏,而是亚马逊丛林,一系列匪夷所思的遭遇。

  名为测试特训队员们的训练结果实际上是因为上面认为玛雅文化和帕巴拉神庙有关。

  他们被作为先遣队拍到哪里做实地考察了,结果还真的发现了一些相关的蛛丝马迹

  为了能够坚持看下去,我不是的自己说小说写得还是很精彩的。

  虽然那种传奇小说式的精彩不是我喜欢的,但还是看下去了,很适合办公室消遣。

  我觉得看了他们在热带雨林的遭遇还想去那里的人,一定可以称为勇士。我肯定不行

  热带雨林,就像一个巨大的梦魇。当然小说渲染得很夸张,但现实也许比小说更可怕吧。

  每走一步都可能是死亡陷阱,死了都不知道怎么送命的。

  在大自然的怒吼面前,人力永远都那么渺小,有一些困难,是永远都无法战胜的。

  可他们活着,如果这不是小说,他们都死了几百次了,绝对不可能有生还的任何可能。

  他们还真是幸运,不但捡回来几条命,还带回了一些珍贵资料

  这本书里面,我比较欣赏卓木强巴对于宗教看法

  他说:虽然我出身佛教世家,但我对宗教方面的兴趣不大,对所有的宗教都没什么信仰,我只相信我自己。命运由自己把握,只过好这一生一世幸福奢求向往生,不幸也不怪厄运前世。帕巴拉神庙找不找得到,和我有什么关系?就算我能发掘出帕巴拉神庙全部财富,也不能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我只是要找到那个地方而已,我追求的,是我所向往的……

  我还很欣赏他对于理想态度和追求,一个有理想的人才能活出自己,才能快乐

  他说:人,不一定要改变什么,但是一定要找到自己。要找到自己,其实也很容易,有时,只需要多一点点决心勇敢,就可以做到。我想,如果真有宿命的话,那么或许佛祖希望我去找到那些珍惜的犬类朋友,去认识它们,去发现它们的价值吧。从小,他们就作为我的朋友陪伴成长,而后我的生命中就一直没离开过它们,通过认识和了解,它们也替我创造出非凡的财富。我深信,这就是我的宿命了,如果明知道有这样的动物存在在世间,我却是无动于衷的话,我就会后悔一辈子的。其实,当你的财富和可支配的权力到达一定程度物质上的需求早就不能满足自己了,需要一种精神信念,才能让自己的生命发挥出极限作用,不至于碌碌无为地整天麻醉自己,浪费生命。每个人的过去都是一段历史,但并不是每段历史都能被记下,人也不能一直生活记忆之中,只有把握现在,才能让生命变得有意义

  他们遇到了原始部落的女首领巴巴-兔,她对卓木强巴一见钟情,但并没有挽留他。

  她爱上他的勇猛和智慧,也深知没有什么可以束缚他,于是给他用了迷药和自己做爱。

  卓木强巴对这一切毫不知情,但是他离开的时候已经在她体内注入了生命的种子

  巴巴-兔很满足,她觉得以后的人生,不会再被孤独寂寞所独占了。

  给他疗伤之后,派人护送他们走出丛林。

  我很欣赏这个女人做法,爱很深,但洒脱

  在那种险恶的环境中,我觉得呼吸都快要没有了,但他们还在说话,甚至开玩笑

  这种情况经常在国外的一些枪战警匪片中看到,觉得既刺激紧张轻松幽默

  书中看到一段话,觉得很有必要强调一下,其实对于喜欢户外徒步的人来说同样重要

  摘抄一段:他们两人一直互相取乐,尽捡开心的话语说着。这两天两夜的炼狱生涯,他们反而把它当做一种享乐。在特训的时候,有一项非常特殊的训练内容,由埃里克指导,其内容很古怪,就是训练大家说笑话,不断地说。当时所有的人,包括卓木强巴在内,都觉得这项内容实在和野外生存不搭边,觉得训练莫名其妙。//在野外,常常会出现孤苦无助局面,诸如跌落多年不见人迹的枯井,被埋在深深废墟下面,或者掉入暗无天日的陷阱,等等。许多时候,要生存下去,不要的不仅仅是食物意志,还需要乐观的心态,坚持到底的信念。这个时候,苦中作乐无疑是增强信心,使人暂时忘记痛苦的一剂良药

  还有值得一说的就是书中写到了食人族,这个听说过,但是他们的一些做法出人意料

  咯珈族人只吃最要好的异族朋友,能被吃掉的人应该感到很荣幸,因为他们当你是朋友。

  莫恰希族人在吃人前,会以一种神圣的仪式为开头,搞得相当的隆重

  他们总是让人受尽痛苦的折磨,因为在痛苦中死去的人,已经将怒愤和痛苦都宣泄掉了。

  这样宣泄掉愤怒和痛苦的人,吃起来才是安全无毒的。这样才会汲取到想要的营养吧。

  听起来有点吓人,估计没有人想做咯珈族人的朋友吧,那种荣幸消受不起。

  要去热带雨林最好随身带着氰化钾,被食人族逮住的话就自绝于人民吧。

  读完这本书的时候简直如释重负,觉得10本实在是太多了。

  最后,引用一段作者序言中的一些话吧:花两年多时间将一个故事,无疑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我不知道其他作者是怎么做到的,但我自己做过之后,感到身心疲惫。//我希望能把他们塑造得更加鲜活一些,让大家读起来又爱又恨,有哭有笑,随着这些勇敢的人去探索那片未知的世界,不,应该是遗失在历史长河中的世界。//正如一些读者朋友所言,读我的故事好像看美国大片,一看到开头就猜到了结局,最大的乐趣就在那探险的旅途之中。当然,能带领大家走一回一千多年前的古文明时代,见到那些让人臆想的辉煌建筑和可怕的机关,以及一些可能早已消亡在历史尘埃中的其一十五,享受其中的紧张和刺激——这也是非不错的。不过,其实我更多的是想描绘出一个个超脱于现实的美丽景色世外桃源一般的村庄魔法宫殿一样的古遗迹,圣洁神圣的雪山,令人震撼的藏族文明……当然,还是忍不住想问一句:你真的一看到开头就猜出结局了吗?继续看下去,我想你不会这样快就下断言的。

  《藏地密码2》读后感(四):炒作年代,好酒也怕巷子深?

  这是一个营销之上的年代。而炒作,无疑成为了至关重要的营销手段

  炒作的要点之一,是重复典型案例如脑白金。“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毫无创意广告词,千篇一律的广告画面,但就是凭着锲而不舍的重复,铺天盖地信息轰炸,让国人被迫记住了脑白金这个品牌。要么赏心悦目极致,要么恶心到极致,但都会使人铭记。这就是广告的终极目的。要么流芳千古,要么遗臭万年。脑白金所坚持的路线便是后者。脑白金成功营销的案例,再次向我们展示了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一理论坚硬程度。

  通过炒作,“超级女声”和“快乐男声”让众多默默无闻少男少女一夜之间红得发紫,来势之凶猛,似乎有些让人颇不知所措并且百思难解。

  通过炒作,芙蓉姐姐红遍全中国,天仙妹妹、后舍男生网络小胖,甚至宋祖德、山东二哥,都竞相走进公众视野

  炒作的本质,在于研究人性特点并加以有效利用。人们喜欢看热闹,喜欢新奇事物,喜欢独特卓尔不群个性,于是各色人等纷纷利用炒作大胆出位,甚至为博得大众关注而不择手段不计代价。炒作的对象可以是团队,也可以是消费品,可以是人,还可以是文化,炒作正以其独特的吸引力影响着人们的选择

  炒作最直接的体现是名,而终极追求是利。

  当教育产业化,当作为文化商品的图书其商品属性大于文化属性,当利益最大化成为主导,我们无法回避地认识到,现在已进入一个炒作的年代。似乎不炒作就找不到自己的地位,不炒作自己的产品就比别人的难卖,不炒作品牌知名度就比别人提升得慢。酒香也怕巷子深,吆喝成为势在必行,炒作就是一种“吆喝”。于是我们看到,各行各业的策划人在为企业或个人进行推广时,奇招迭出,花样不断,在品牌与大众之间扮演了第三者的重要角色。

  纵观近年国内的图书市场,几乎每一本畅销书,销量的背后都有一条明显的炒作轨迹。

  从《诛仙》、《鬼吹灯》,到《女心理师》、《山楂树之恋》,每一本书的营销要点,都是提炼出该书的最大卖点,然后将其放大无数倍,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介平台将其最大限度地传播,制造轰动效应,接着就是口口相传人云亦云。《诛仙》,以虚幻世界的随意性间接实现当代人们寻求改变和再创造的心理;《鬼吹灯》,将中国几千年的鬼神文化神秘性和盗墓行为的具体化有机结合,很大程度满足了人们的猎奇欲和参与感;《女心理师》最大程度地将毕淑敏心理咨询师的权威身份和著名作家身份合二为一,借现代人对心理问题的日渐重视而一举上位;《求医不如求己》恰到好处地利用了普通百姓对医院的巨额收费及收费行为的不信任,提倡自己动手治病救人,博得了无数低收入人群的好感;《山楂树之恋》,则是充分唤起知青们的怀旧情绪,以“纯爱”为噱头,以众多名人推荐为引导,再辅以文化产品娱乐化,成功使一本平淡无奇的小说跻身于畅销书行列;而刘震云的《我叫刘跃进》,更是名人效应加文化娱乐化的典型案例。

  必须注意的是,在近年来的这些畅销读物里,质量方面良莠不齐,出品方在炒作上的用力,远远大于对产品本身的打造和挖掘。这无疑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最近图书市场上风头最劲的是一本叫《藏地密码》,有数据显示,上市两周,销售已突破10万册。目前该书在当当小说类排名第二,卓越新书榜排名第二。今年2月,该书在网络上忽然蹿红,事先没有任何征兆地,国内几十家出版机构竞相争夺出版权。据调查,这个长达120万字的探险小说最早现身网络是在半年前,一直没有大的反响,直到2008年年初,改名为《藏地密码》在各大网站连载后,一下子就火了。所以我们断定,从这本书的名字开始,策划的力量已经渗透其中。

  除了出版前网络前期的大肆宣传和一些知名人士的推荐外,该书的独特内容是这次成功炒作的一个有力保证。《藏地密码》的内容和名字很符合,他把西藏历史文化和探险这两个要素结合得很好。遥远的西藏、藏传佛教的隐秘历史、震撼人心的西藏奇观、民间传说、可可西里、冰川溶洞、藏獒、阴谋论、探险,同时涉及到地理、历史、生物、宗教、军事情报学、气象、摄影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任何一个读者都有着相当的吸引力。再加上正好碰上西藏事件,所以有关西藏题材的小说就比较吸引大家眼球,所以可以肯定,这一系列的炒作,才至如此火爆。

  有没有不需要炒作的事物?有。但必须是经典。比如文学名著、百年老店等,其文化的经典性已远远超越实用价值。除此之外,一切快速消费品包括被称为“快餐文化”的通俗读物,均不甘落后地融入炒作的大潮流。但说到底,炒作是一把双刃剑。炒作的技术性值得重视,炒作对象的质量更是不容忽略炒作。炒作不是褒义词,不是贬义词,而应该是不折不扣的中性词。

  《藏地密码2》读后感(五):从莎朗·斯通的菜谱看《藏地密码2》

  好莱坞老牌明星弗兰克·西纳屈拉整理出版了一本《名人食谱》,里面全是由名人提供的菜谱。莎朗·斯通提供的菜谱叫“每日苹果”。做法是:走到冰箱前,打开冰箱,拉开里面的水果储藏箱,拿出一个苹果,然后张口咬下去。

  听起来与“把大象装进冰箱需要几个步骤”的段子有异曲同工之妙,莎朗·斯通高达154的智商还真不是盖的,抛开一切现象,直抵事物本质。但是艺术与生活恰恰相反,任何试图抽丝剥茧的行为都如焚琴煮鹤般煞风景,对艺术的打击都将是毁灭性的——就好似只有骨骼没有血肉的美人再也无法称之为美人一样。

  20世纪初期,法国的剧作家乔治·普罗研究了1200余部古今戏剧作品,找到并列出了36种剧情模式,认为古今所有的戏剧剧情,都不会超出这36种模式。仔细参照这个谱系,《藏地密码2》显然属于第5种情节类型:捕逃者。

  与第一部有所不同的是,《藏地密码2》上来就将故事场景由神秘的雪域高原转移到更加神秘的亚马逊丛林;相同的是,以卓木强巴为首的特训小组所面临的,依然九死一生的险境。作者何马广博的知识层面在这里挥洒得淋漓尽致,甚至一度让我想起了曾经深爱过的威勒德·普赖斯。普赖斯是英国作家,大学毕业后同时受聘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及全国地理协会,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到世界各地进行科学考察,一生中游历过77个国家,足迹遍及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和天寒地冻的极地。少年时代痴迷于普赖斯根据科考见闻写就的系列小说《哈尔罗杰历险记》,尤其喜爱第一本《亚马逊探险》,前后读过十几遍,食人族、森蚺、鳄鱼、美洲虎……当在《藏地密码2》中与这些熟稔的元素再度重逢,心中的兴奋与激荡可想而知。而何马仍嫌不足,将南美洲的游击队与毒贩也一并囊入其中,丛林、天气、动物、食人族、游击队与毒贩,对于卓木强巴一行人来说,个个都是致命的猎杀者,其中的惊心动魄实在难以一言蔽之,足以令你的肾上腺分泌激增。

  看来,即使脱离不了乔治·普罗所列的“36种剧情模式”,但在外在要素的变化下,故事同样可以有无数可能。便如美国电影《致命魔术》,一个兄弟相残的俗套故事,因为披上了“魔术”这件炫目的外衣,在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调度下,竟也具有了华丽无匹的魅力。

  戏法人人会变,巧妙各有不同。渊博的知识面是构筑魔术般华丽外衣的前提,也是对一个畅销书作家的基本要求,丹·布朗对宗教、艺术和历史的精通、迈克尔·克莱顿对人类学、医学和生物学的精通,甚至包括天下霸唱对风水和玄学的精通,都是他们声名鹊起的基石。何马在《藏地密码1》中显露了编织故事的能力,而在第二集里,则全面展示了其对军事、枪械、天文、地理、历史和极限运动的深入研究,想必这也正是《藏地密码》好看并且畅销的原因吧。

  美国《新闻周刊》对某本畅销书的评价是:“你会舔着手指,急于翻读下一页,就好像在吃美味的薯片一样。”这一点,河马的小说做到了。遗憾的地方在于,对于曲折情节的过分追求,似乎影响了作者对于文字的雕琢,虽然我们不能要求每个通俗小说作家都拥有如同雷蒙·钱德勒那般犀利、传神的笔法,可如果在文字上稍加修饰,《藏地密码》系列无疑将会站到更高的高度来俯视同侪。

  《藏地密码2》读后感(六):偏离主线的故事

  这本主要讲的是热带雨林中的冒险。如果单看这一章,还算勉强可以的,但是放到整个故事中,却感觉说不出的生硬。这第2本的探险故事太长,对还未剧透的我来说,还搞不清楚亚马逊和西藏之间的联系,不知道如此冗长的分支对主体剧情有何导向,也不清楚这里的伏笔将来会有什么作用。或许由于一开始就有了主线,所以当偏离主线太久之后,就有一种疲倦感。

  我觉得,这还不是最紧要的,紧要的是随时随地出现的硬伤。从一开始的想活捉牛二娃这个人,全前面还说男主卓木强巴的飞刀没有刺多深,翻了两页后又说飞刀深及动脉,这可真是雷人。另外,虽然男主这一队的遭遇及其凶险,但运气也太好了吧。套用一句话: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作者说你们这帮人不能就这样死掉,于是各种毫无征兆的"好运"就突然蹦跶出来了。被游击队包围时出现了蜂群,快被老虎吃掉时出现了大洪水,快被蚁群吃掉时又来了大洪水,而且危机关头总会遇见熟人......最要命的是,难道真是铁打的身体吗?虽然小说里的主角这时候是不能死的,但是,这也太扯淡了吧?现代人在热带雨林里的种种经历,在网上一搜,再加点自己的想象,把原来可以简化的东西都搬到台面上来了。或许是主线暴露太早导致的负面情绪吧!

  《藏地密码2》读后感(七):“中国名牌”类似党卫军徽章让以色列人不满,请问大家怎么看?

  “中国名牌”类似党卫军徽章让以色列人不满,请问大家怎么看?

  以色列《国土报》23日称,本月初,一个印有“中国名牌”标志的双面广告牌出现在香港中环德辅路的上空,因为其图案类似纳粹党卫军的徽章,该标志引起以色列方面的强烈关注。报道称,在华的以外交官将向中国有关方面提出意见。

  近日记者就此事询问了藏学专家、超级畅销书《藏地密码》作者何马,何马说,以色列方面认为“中国名牌”的图案类似纳粹标志其实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问题的本质是,纳粹的标志本来就是希特勒对中华文化的“摹仿和抄袭”,我们肯定不能因为抄袭者有罪而否定被抄袭者的文化传承。当然,以色列人的情感值得每个人尊重,在双方友好沟通的前提下,问题一定能解决。何马在最新出版的《藏地密码6》中全面揭秘了希特勒进藏历史真相,内容也涉及到希特勒的纳粹标志与西藏之间的神秘联系。

  纳粹天然标志卍来自中国,在佛教中卍这个符号使用普遍,它是如来佛胸前的符号卍。希特勒身边的汉字学家告诉过希特勒,卍卐本是中华文化智慧符号之一。出自《易经》卐与卍互用。卍的发音是(当代):“万”,通泰,富足。卐的发音是(当代): “福”,吉祥,厚德。中华佛教禅宗也使用这一符号。

  这个被佛教徒视为吉祥和功德的具有神秘色彩的符号,为何后来被德国法西斯头子希特勒用来做了他的党旗标志?纳粹研究专家一直存在几种说法。一说是根据纳粹党名设计的。纳粹党的意思是“国家社会党”,在德文中“国家”和“社会”的字头都是“s”,两个字头交错重叠在一起,就形成了“卐”字形状。不过,佛家“卍”是金色,纳粹“卐”是黑色。另一种说法是美国学者罗伯特"佩恩提出的。佩恩认为,希特勒从小就有一股崇拜权威,追求权力的强烈欲望。小时候,他家附近有一座古老的修道院,修道院的过道、石井、修道士的座位以及院长外套的袖子上都饰有“卐”字标志。希特勒崇拜院长的权势,把“卐”视为院长权威的象征.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像院长那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佩恩认为,这是他后来选用“卐”字做党旗符号的原因。还有一种说法是,希特勒受到一个名叫"新圣堂骑士团"反犹组织的影响。这个组织认为,雅利安人是最优秀的民族,必须保持其纯洁的血统,世界才有希望。这与希特勒的观点是一致的。这个组织的发起者是一个传教士兼占星家,他为希特勒占卜,预言他日后将是震撼世界的人。听了这些话,希特勒很振奋。这个组织的标志符号就是“卐”字。所以,他在后来设计党旗时,选用了这一符号。而后来希特勒两次派自己的助手希姆莱进藏,就是为了去西藏寻找纯种的雅利安人。

  在《藏地密码6》中,作者何马揭秘了当年二战时期德军进藏的一批秘密史料,这批德军进藏的史料包括100多幅德军在西藏拍摄的照片,几万字的进藏德军行程日记、两次进藏的人员名单、进藏德军所手绘的秘密地图、希特勒的秘密指令以及他们最终的神秘去向……《藏地密码》作者何马通过近10年的深入研究,走遍30多个国家,查阅了全球1000多座知名军事图书馆,终于全面破解了希特勒两次进藏历史真相。

  《藏地密码》作者何马认为,以上这几种说法都不没有抵达希特勒进藏秘密的核心,寻找雅利安人种实际上只是一个幌子,希特勒真正要寻找的是佛灭时期埋藏着无尽佛家珍宝的“帕巴拉神庙”!

  《藏地密码》中提到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一次秘密事件:公元838年,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登位,随即宣布禁佛。在那次禁佛运动中,僧侣们提前将大量经典和圣物埋藏起来,随后将其秘密转移至一个隐秘的地方,他们在那里修建了神庙,称为“帕巴拉神庙”。

  希特勒两次派军队进藏的历史真相就是寻找这座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的神庙。而希特勒认为,中国佛教中的“卍”字正是指引他找到神庙的唯一符号以及重要线索。

  《藏地密码2》读后感(八):藏地密码:回归小说本质还是市场的畸形产儿?

  套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有两本书摆在我的面前,左边的一本是《藏地密码》,右边的那本也是《藏地密码》。它们分别是第一部和第二部。从2007年的冬天,看着这部稿子从某网络论坛连载发表,到现在由出版社正式编辑成册,出版发行,直至连续霸占了各大书店和网络书店的图书销售排行榜的榜单前五名的盛况,一步步走来,宛若一个当代畅销书市场化操作的经典案例,从中可以窥见一部畅销书孕育生长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折射着网络时代人们阅读趣味的变化与当代图书商业化操作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图书题材的选择。对于畅销小说来说,设置一个陌生的环境展开故事以吸引读者强烈的好奇心,是一种讨巧的做法。数一下近几年的畅销小说,蔡骏系列,鬼谷女系列,直到《鬼吹灯》和《盗墓笔记》,等等等等,作者们就像辛勤工作的矿工一样,带着读者朋友钻遍了中国的每一寸土地。相比之下,何马留给人们的地上时间多了不少。但他们的相同之处同样显而易见,去一个没人能到达的地方:西藏地区中印交界处的某个山洞,南美丛林中千百年来去过的人都无一生还的玛雅古迹,危险重重的黑森林,这些故事展开的主要场景,无一不是足足吊起了读者的胃口。

  其次,是小说情节的庞大构架之下此消彼长的悬念。何马在《藏地密码》中,以“紫麒麟”的传说开头,逐步引出“帕巴拉神庙”的传说,在不停地转换故事场景的同时,设置一个又一个悬念,引领读者一步步深入小说之中。随后,读者们遇到的是冰川地洞、消失的部落……直到千年之前的“禁佛”传说,故事峰回路转,悬念迭起,总是在生命千钧一发之际,发现一个新的天地。何马在小说中为人们营造了一个来自远古时代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小说更接近于《哈利波特》和《魔戒》。

  以上两点,可以说是当代畅销小说必需的两要素,即具有吸引力的故事题材,设置吸引读者一直读下去的悬念。从这方面来讲,《藏地密码》无疑是一部成功的作品。但是,在这部看似非常优秀的畅销小说的字里行间,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当下图书市场选择畅销书时的一些缺陷,仍然是不可忽视的。

  比如作者的文笔。在关于这部小说的网络评论中,有不少网友认为相对于第一部,《藏地密码》的第二部显得拖沓冗长,沉闷到让人不忍卒读,尤其是一些句子读来生硬无趣,令人索然寡味。其实,翻开《藏地密码》的第一部,就已经开始出现这个问题了。每当主人公卓木强巴谈起西藏的风土人情,或者对于探险装备侃侃而谈,就会如旅游介绍,或者产品推荐一般的大段大段的句子,似乎有脱离小说语境之嫌;到了第二部,这种趋势愈加强烈,尤其当卓木强巴等人穿越“叹息丛林”,走近南美丛林中的食人族,并最终到达玛雅文化的宝藏“白色神庙”的过程中,作者何马在此将大量笔墨用在对于南美文化的介绍上,包括对一些珍惜动物的介绍,每当一种不知名的动物出场,作者都会借由某个角色之口对之进行介绍,仿佛赵忠祥老师主持的《人与自然》以及早期的《动物世界》。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单凭这种并不成熟的文笔,尽管有庞大的故事架构做背景,要想在当下的图书市场获得如此的成功,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也正是下面要谈到的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市场营销手段在图书销售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它是如何引导甚或是误导读者的阅读趣味。

  自《藏地密码》出现在网络上的那一天开始,背后便有着整个策划团队的身影在时隐时现。从论坛连载的进度把握上,也可见一斑。和许多有策划痕迹的网络小说相似,在刚开始连载时总是每天一段,按时更新,伴以真真假假的各种争论,便逐渐在论坛上形成了一种讨论的气氛,并从这部小说中找到一个话题。这时,连载的速度便开始慢了下来。也许,会有一个新的争论点开始产生,即使是一些离小说的故事本身差距较远的话题。比如,有人对《藏地密码》这部书中大量的野外知识和古代佛教知识,以及大量的南美大陆玛雅文明的介绍,都对其准确性表示怀疑,更多的人在一种论调的引导下,认为这部书的大量内容来自于百度和谷歌等网络搜索引擎。网络是不可信的,即使言之凿凿。只要稍微对西藏古代文化了解多一点儿的人,都会知道,“玛雅文化来自遥远的西藏”,这种观点在藏文化研究中已经出现很多年了。尽管没有人能够完全证明这种观点的正确性,但作为一部小说,《藏地密码》能够将其作为一个故事的文化背景,是既聪明,又足够大胆的。关于这是不是一部“来自百度的小说”,网上争论很多,仔细看的话,似乎更透着一股子图书策划商的诡异,就像金庸写的周伯通的“左右互博”,也正如近现代文学史上尽人皆知的刘半农钱玄同等人为“古文派”设下的圈套。尽管这是一部无关考古严谨性的探险小说,但媒体的引导力量,在这样的争论中一览无遗,而这种强大的力量,也正是在对读者的阅读趣味的走向,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藏地密码》火了,占据了各大书店的榜单前列,但是我们仍然只能认为,这是一部文笔一般但故事结构足够精彩的畅销小说,并没有太多的经典性。而人们的阅读趣味也正是在媒体的引导下转向了《藏地密码》,以及与这部小说性质类似的畅销小说。相对于经典文学名著,《藏地密码》没有可比性。它讲了一个精彩的故事,似乎这正是小说的本质,小说本来就是为了给人们讲故事听的。但是,如果没有媒体的轰炸式宣传,谁敢保证这部小说会像其他的畅销小说一样,进入市场,然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又从市场上销声匿迹呢?对于小说的销售来说,媒体宣传,功莫大焉。对于读者来说,这样的宣传却不停地干扰着人们的视线和判断力。这种销售成功,但文本并不具备经典性的小说,究竟是在回归小说的本质,还是只是市场化竞争中的一个畸形儿?我们并不肯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一直在不停地期望着有一部文笔与故事俱佳的畅销小说的出现,显然,《藏地密码》还算不上这样的作品。

  《藏地密码2》读后感(九):迷雾背后的真相

  不得不说,《藏地密码》的的确确是一本好书。虽然我对它开头的那点唬人的噱头很不以为然,但是越往后看,我越来越沉迷其中。

  在第一部中,主人公卓木强巴得到了一张疑似是传说中的“紫麒麟”的照片,由此引出了一个危机四伏,精彩纷呈的探险故事。而作者在描述扣人心弦的探险历程时,又穿插介绍了西藏的风土人情、风俗历史和流传千年的神秘传说,使读者在受到强烈感官刺激的同时,也了解了许多关于古老西藏的知识。应该说,作者对文章的把握是很强悍的,除了开头的时候略显拖沓,后面的故事一直都弥漫在一股令人压抑的紧张之中,让人欲罢不能。

  第二部延续了第一部的写作风格,但是背景从西藏转移到了同样古老的亚马逊森林,搜寻的对象也变成了同样神秘的雅玛遗址。卓木强巴和他的队友深入雨林地区,抽丝剥茧般寻找雅玛文化和西藏文化,玛雅神迹和帕巴拉神庙的关系。在传说中,大约一千多年前,古藏人就曾抵达南美丛林深处,那里曾建有繁华的城邦,古藏使者将关于帕巴拉神庙的一些重要线索遗落在那里。学术界对此也有类似的看法。当然,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但是就本书而言,作者设置的背景和书中提到的文化渊源,起码不是空穴来风,肆意胡言。

  在第二部书中,作者描写了古老的亚马逊丛林,神秘的玛雅文化,将读者的眼光从中国带到了世界。主人公面临的危险也增加了不少,除了在第一部中就像吊靴鬼一样一直跟着他们的莫金和手下的佣兵之外,他们还要面对游击队的袭击,以及古老丛林中的一些奇异生物的侵袭,故事的节奏非常快,让读者时时刻刻都在紧张中。

  可以说,《藏地密码》将文学和历史传说完美的融合到一起,使读者跟随着作者的笔触,一步步接近迷雾背后的真相。当然,也正如作者何马所说,《藏地密码》只是一个好看的故事。书中的真实并不见得就是历史的真实。但是对于我们读者而言,只要能够看到一个好看的故事,了解一些从来不曾了解的东西,这就足够了。

  《藏地密码2》读后感(十):此书特点:极恶心的男女主角

  当时一下子买了藏地密码1-3,这完全因为该书强大的宣传力度,当晚就看,1还比较新鲜,所以一切都还能忍,到2,男主和女主那雷人性格终于让人崩溃!作者很明显是个自恋狂,YY自己的强大无匹人见人爱,呕倒!作者真喜欢描写男主如何强健,如何有魅力啊!第一本里面已经从男配女配女主敌人的角度一个个写过来写过去,反反复复,第二本里又来!每个女角都得爱上你是吧?变态啊!性格分裂,能力破碎,自己都没法前后连贯。男主病态不够,还整出一个更病态的女主,没看出半点过人形象,动不动就哭,毫无主见,偏偏还能过得了训练关,你绝对开外挂的对吧?本人极热爱藏地文化,完全是冲着这个才想看这书,现在成功被雷,走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