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4-05 03:04: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精选10篇

  《历史深处的忧虑》是一本由林达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页数:31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一):读后感之一

  读这本书自然是建议能够不停顿一口气读完,因为本来的体系性不强,读起来可能可能感受很多,但意义不大,假如不连贯的读,最后连这些感受也遗失了。

  且从作者想传递的他对美国两种关系的看法上说几句:

  二是容忍和自由,自由不是没有代价的,从自由的氛围上而言,自由意味着你必须尊重且容忍这社会上存在着的各种各样你可能并不喜欢的宗教,言论,和行为,正是这种容忍的牺牲给了别人自由,也给了自己自由。从自由的结果上而言,自由意味着会有人滥用这自由,但这并不意味着因为可能的坏结果就要放弃自由,这是在有选择的人和没选择的猪之间的选择了。

  当然成书尚早,没有经历过911的美国和现如今的美国可能差距大得多,再加上金融危机,现如今的美国的状态和之前也一定有差距,就连作者一直关注的辛普森案的主角后续又有发展,辛普森被判赔偿受害者家人钱财,并在2007年因多项罪名指控入狱,这当然不是在否定司法的公正,也许更让人坚信,自由和正义可以兼得。

  书中很多观点是作者的感受,或许限于作者的地位,或有偏差,不必较真。作为一种看法,读一读是可以的。

  美国离我其实不远,只是身处这样的国度总是会对远处的那个或被妖魔化或被贴以民主标签的国家产生好奇。不远,也就不必局限于书本,有时间去看看就好。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二):民主和自由的代价

  在此之前,我并不了解林达这位作者,在老师的指引下百度发现林达原来是一位夫妻的共同笔名,他们一起写出了一本本从客观视角帮助我们了解美国法制、历史、自由、人文的宝书。

  第一封信里描述的”刷盘子“的笑话,真实存在于每个中国人的会话中。曾经听父亲聊到大院里一位叔叔的弟弟,说他非常优秀,在美国读大学和研究生,现在还要读博士,听到这里我想可能又是一次利用他人激励我不断向上成长的对话罢了,万万没想到结束语竟然是:“那又怎样,还不是在美国给美国人刷盘子!”而去年票房与口碑都较好的电影《中国合伙人》中也有描写中国人在美国餐厅当侍应生被美国老板各种欺负的画面。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对这些情景的理解都是万恶的美国资本家剥削有梦想的中国高智商劳动力。原来,是我误会了,没有以大量客观事实为基础做出判断,其实这些人确实在“刷盘子”、确实在“被剥削”,却不是被美国资本家剥削,而是被华人小社会里唯利是图的华人老板所剥削,这是华裔小社会自身的缺陷,而这些都是移民带给美国的问题和贡献。坦白来讲,我一直非常想移民,向往移民后美好自由的生活,似乎那些生活都像是经过阿宝色处理了一样,美好得不行。看了林达这本书才知道,移民其实并非我所想象的那样全然都是美好的事物,移民后的人们初期将会面对很对他人无法体会的挣扎和痛苦。我依然期待有一天我也能去往爱丽斯岛,看看自由女神像,看看岛上博物馆里那件非常聪明的展品。作者带给了我一种全新的视角,你以为你了解的美国,不是美国的全部,甚至可能根本就不是美国。以后在接受新信息的时候,也应当做到:尝试从多个角度获取信息,方便自己正确理解。

  这是一本读后会让你心中产生巨大回想的书,这是我第一次阅读,我想以后肯定还会更多次地阅读它,随着时代的改变和个人阅历经验的增长,书中所讲述的美国故事必将给我的人生和思考带来更大的回响。我认识一位优秀的作者(百度了才知道林达原来是一对夫妻的共同笔名),接下来,还会有很多本林达的书等着我去阅读。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三):经典的一系列书

  这真的是非常棒的一系列书,介绍美国的文化、历史,客观、不失自己的见解,非常适合像我这样对美国缺乏了解的人。

  这本书里,有这么几点印象深刻:

  比如提到,肤色和种族问题依然是个敏感的话题。而前阵子看的TED,有位演讲者呼吁不要color blind,而要color brave,可见,至今依然是敏感话题。

  4. 之前对于美国司法体系是一点都不了解。看罢辛普森案,才得以了解。陪审团制度让我大开眼界,生杀大权竟然掌握在普通民众手中。陪审员不得受任何法庭之外的干扰,不能凭自己主观的见解,只能参照法庭上检方与辩方的证据,用事实说话。

  在中国,被告从高一开始就处于舆论下风,而在美国,被告和原告都是平起平坐,就事论事。检方要提供证据,并努力证明证据的真实性,以说服陪审员,而辩方只要努力让证据不足以为信即可。

  什么是正义?司法是要维护正义吗?看罢次书,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有了颠覆性的认识。司法维护的不是社会正义,而是司法正义。律师有律师的职业道德,律师也不是要维护正义,而只是为雇主提供法律帮助,让雇主得到应有的权利保护。而是否正义,则应由证据抉择。

  一个人是否犯罪,和是否受到公正的审判要区分开来。

  5. 奴隶制是社会制度的罪恶,而不是种族的罪恶。黑白两种肤色的恩恩怨怨,其实都出于不应有的制度,只是碰巧黑与白区分开了而已。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四):以后再看辛普森一家,再也不能开怀大笑了T_T

  实际上美国言论的“市场化”(出自荷尔姆斯法官),与其让不同的观点像在市场上殊死一搏,让一方一定要扼杀另外一方,那还不如把这些观点言论抛入市场,让他们去竞争,看看到底哪一方能被大众所接受。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六):历史深处:带着偏见的忧虑

  三联书店今年出了《历史深处的忧虑》第3版。如果此书1997年第一次付印时我碰巧读到,大约书里润物细无声的话语会将我裹挟而去。可惜今日之我,看林达念叨了近300页的“自由”,却觉得历史终结论者的傲慢与偏见时不时刺人眼目,无法忽视。

  自诩公允的偏见,往往在视而不见的时候,才露出狰狞的一面。林达用美国的民族“大熔炉”来谈自由,看上去很美:“不管他们之间差异多大,都称自己是‘美国人’。”但林达打包票说美国的私人土地“不大会有什么强闯强占的民事纠纷”也就罢了,论据居然是美国历史上的欧洲移民争抢地盘,逐渐形成规则,“除了人口非常稀少的印地安人”。欧洲移民为了“强闯强占”这块土地而对原住民实施的种族灭绝,就这样被清出视野之外了。同理,作为“自由”的佐证,60年代民权运动在书中高频率出镜,而50年代麦卡锡主义盛行时大规模的政治迫害却只字未提,成了缺席的在场。

  读后才了解到此书两位作者是上一辈人,出国逾20载,顿时释然。一代人总有一代人的情结与局限。1997年过去很久了,我也怀念它,但又有谁能改变历史呢。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七):自由与代价

  前段时间,在WXL老师的美国文化课上,他提到“文化叙述认同”这样一个概念,他说当代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大部分是通过外界的叙述获得的。比如一提到美国,中国人便会联想到高度繁荣的社会经济、暴力、毒品、车战,甚至脑海中会出现有人像施瓦辛格般骑着马从窗户一跃而下的画面。这充分说明了文学作品、媒体报道、影视作品等深深地影响着国人对美国的认识。在21世纪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理解就显得日益重要。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向读者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美国,从某种程度上说,它纠正了我们的一些固定思维,甚至对美国的偏见。

  《历史深处的忧虑》是林达《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书籍的第一本,作为一本畅销书,它通俗易读,作者以书信体的形式向读者介绍美国的法律政治制度。作为一个身处在两种不同文化中的新移民,他以一个“边缘人”的视点来探析美国,为我们了解这个国家提供了新的角度。

  纵观全书,如果要用两个词来概括作者写作内容的核心,一个是“自由”,另一个就是“代价”。就如同他文中所说,投下一片阳光,就落下一片阴影。书中作者一直在用一种辩证的思维去看待问题,自由与代价永远是共存的,推崇自由的同时不可避免的是付出代价,这种代价或许是金钱,或许是安全,或许是生命。

  除此以外,国家实行免预检制度,人们享有新闻出版自由。于是在核时代,有反核积极分子在杂志上公布氢弹制造的秘密,这在中国完全是不可想象的事,美国人不是不知道核秘密泄露被人利用的后果,但是比起政府对公民自由的掠夺,他们心中真正恐惧的是后者。

  平衡自由与代价是一个难题,也是美国人必须思考的问题。在代价与自由面前,美国人选择了自由,选择继续支付代价以保留自由,哪怕代价是生命安全,是国家利益。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八):案例并非最新,但内容永不过时

  最近连看三本将美国法制和民主细节的书,这是最后一本。

  与《美国宪政历程》相比,这本书横跨时间更短,不讲太多历史故事,更贴近生活和当下。专业性稍弱但趣味性更强。

  与《民主的细节》相比,这本书逻辑线更清楚,文笔也更扎实,作者的分析更理性更深入。反倒是《民主的细节》有些篇让人感觉说的不尽兴,分析的不深入。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九):难能可贵的精神

  从《美国人》开始我就对于美国的历史和人文社会有了比较大概的认识,这样一个年轻的国家究竟是因为那些历史的原因逐渐地发展出这样的习惯。

  其实书有好懂,又有意义,虽然有些过时,但是从自由这一个词引申开去讨论了很多,不同角度的发展。

  自建国以来就一直在忧虑会否过度侵犯个人的权利,法学院的老师多半都会强调程序正义,但是从来没有那个老师会像刑诉老师那样反复提及这个概念,正是因为国家暴力机关的权力是那么大,其作为个人所承担的责任是否能够大到侵害个人的利益。

  如果没有一个人发出声音那么这个社会都不会有声音所发出来,我无比钦佩华盛顿他们在最初就能划地为圈限制住他们所代表的部分权利,这种超越个人的睿智让人无比佩服。

  何种制度的法律都会衍生出不一样的社会形态,我第一次从香港姑娘嘴中得知,一个普通人是永远都不清楚自己因为什么行为而违反法律的,而相反成文法系的国家的人民习惯明确地以法条武装自己,即便我们戏称自己是法盲,但或许相比之下,还不算太盲

  任何制度都需要为其模式付出代价,政府税收的具体使用情况,作为纳税人的权利究竟在哪里?集中制的强力也会成为错误方向前进的动力

  种族的冲突总是在区别之中诞生,语言的差异,长相的差异,个人喜恶发展到种族歧视,仔细思考,民族里是否也有那些刻在骨子里的基因和信念

  东亚人民在标准个人的道路上总是大同小异,优秀的标准大多只有一个社会定义,但是西方社会的标准也只有一个,只是同这里的标准完全不同而已。那么这大概是人的本质,当人构成群体后,其会不自觉地接受群体的价值观念,群体越为复杂繁复时包容性也就越强

  这么想的话其实儒家文化圈的移民情况相当低吧,所以社会标准大多是千年文化所固定的。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十):自由的代价值得吗?

  听着Alicia Keys的“EMPIRE STATE OF MIND”,”New york contrete jungle where dreams are made of. There’s nothing you can’t do(纽约,这个由梦筑成的钢筋混凝土的城市里,你可以为所欲为)”......那两句激昂而对自由渴望的呐喊,让人开始充满对美国的遐想.

  大概花了三天时间看完,这也是看的第一部描写美国的书。很有幸能从这本书中窥见美国的一角。先谈关键词:自由、代价、矛盾、伟大、公平、权利。

  说实话,从各方面得到的关于美国的印象来说,“自由”无疑是出现频率最多的。但究竟有多自由却不得而知。通读本书才发现美国人民对自由追求的脚步是如此坚定不移,与对自由的向往相比,生命竟也开始变得渺小。这对一直被教育活着比自由重要一百倍的我来说,这是有多么的不可思议。“不自由,毋宁死”真是再贴切不过。在对自由的过程中有许多人牺牲,但在自由与安全的选择中,他们仍选择前者。这种观点有时会让我困惑。不同的文化背景让我实在不能体会那种冒死一搏的勇气。从“三K党的故事”、“肥皂箱上的讲坛”,及“氢弹秘密”几个故事中看在对自由的捍卫中,敌人会变成战友、种族将不再设限.....人们所追求的只是自由的权利。

  自由和代价是两个分不开的话题。“自由除了质的定义,还有量的测度。在不同的时代,自由所经受的冲击和支付的代价是不同的,人们的认识程度和承受能力也是不同的。当必须支付的代价超过了承受能力,人们往往会选择放弃一部分的自由。”简单举例:嘴巴舒服了,耳朵却难受了。这是一个很矛盾的问题。

  但始终未能领悟此书作者想要表达的实质,即《历史深处的忧虑》中“忧虑”究竟是什么?望多读几遍后有所收获。

  最后回到最初探讨的问题,自由的代价值得吗?这是毫无疑问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