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研磨设计模式》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研磨设计模式》读后感10篇

2018-03-16 21:1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研磨设计模式》读后感10篇

  《研磨设计模式》是一本由陈臣 / 王斌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元,页数:78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研磨设计模式》读后感(一):学习设计模式难得的好书

  有斐君子,如琢如磨——《研磨设计模式》试读有感

  初读此书名,不禁哑然失笑,何谓研磨?视设计模式为药材乎?

  试阅其数章节,乃恍然。著者取此书名恰如其分,亦含深意

  诗经有云:“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朱子注曰:“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皆言其治之有绪,而益致其精也。道,言也。学,谓讲习讨论之事,自修者,省察克治之功。”做人如是,做学问亦如是,道理相通。学设计模式既得先研之,而后复细磨之,方可达至善之境地

  纵观国内外设计模式书籍,前有GoF的《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基础高山仰止,后有《Head First设计模式》、《大话设计模式》等深入浅出寓教于乐,亦有《设计模式之禅》之娓娓道来匠心独具。论前者,虽为设计模式之经典,但功力未足者读时未免云里雾里不知其然;论后者,于小处说大道理,使读者得以登堂入室,一窥设计模式之门径,然而大多止步于就事论事,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而《研磨设计模式》一书,采众家之长而补其不足通俗易懂之余亦抽丝剥茧,将其最根本之道理披露无遗。例如于单例模式中将懒汉方式及饿汉方式展开对比,又将懒汉方式逐步展开,一一加以说明。其中对getInstance()方法为何需为静态方法亦有阐述,这对于尚未有太多编程经验之读者大有裨益。这等著者细心之处,此书中俯拾皆是。更为难得之处,著者从实际工程应用着手,举一反三,将理论和实际相映照。例如单例模式中涉及Java的缓存方式,简单工厂中亦采用了反射+配置文件实现

  本书另有一特点,乃为示例代码正误俱备。观其不良设计之代码,常与我心有戚戚焉。以往乃至于当前的项目中,何尝不曾有此等鱼目混珠之辈掺杂其中。再观之后的优良设计,往往有醍醐灌顶之感。

  目前寥寥试读几章,尚属窥一斑而未得见全豹。若论其不足,于何时选用该模式及相关模式之讨论中,著者似乎着墨不多。其语虽属画龙点睛之句,但若读者项目经验尚浅,乃初学设计模式,恐难有心神领会。此处犹如隔靴搔痒,令人有意犹未尽之微憾。然瑕不掩瑜,此书在设计模式之领域,可谓一朵新的奇芭。

  《研磨设计模式》读后感(二):设计模式 该好好看

  以前没注意过设计模式的问题,也许就是不注意总结缘故吧!觉得每次都重新写过程序也没什么不好,兴许还会有点创新在里面。可是敲键盘多了手就受不了了,而且重复内容特别容易厌倦。

  其实设计模式就是一种经验的总结吧,给出一些问题的通用解决模式,让我们更多地关注其他更核心的问题。符合工业化设计的思想

  作者文笔不错文章幽默易读,符合我这个非专业人士口味,呵呵。

  只是用java来实现,我读起来有些费劲(我没学过java),呵呵……

  《研磨设计模式》读后感(三):学习设计模式难得的好书

  有斐君子,如琢如磨——《研磨设计模式》试读有感

  初读此书名,不禁哑然失笑,何谓研磨?视设计模式为药材乎?

  试阅其数章节,乃恍然。著者取此书名恰如其分,亦含深意。

  诗经有云:“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朱子注曰:“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皆言其治之有绪,而益致其精也。道,言也。学,谓讲习讨论之事,自修者,省察克治之功。”做人如是,做学问亦如是,道理相通。学设计模式既得先研之,而后复细磨之,方可达至善之境地。

  纵观国内外设计模式书籍,前有GoF的《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高山仰止,后有《Head First设计模式》、《大话设计模式》等深入浅出、寓教于乐,亦有《设计模式之禅》之娓娓道来、匠心独具。论前者,虽为设计模式之经典,但功力未足者读时未免云里雾里不知其然;论后者,于小处说大道理,使读者得以登堂入室,一窥设计模式之门径,然而大多止步于就事论事,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而《研磨设计模式》一书,采众家之长而补其不足,通俗易懂之余亦抽丝剥茧,将其最根本之道理披露无遗。例如于单例模式中将懒汉方式及饿汉方式展开对比,又将懒汉方式逐步展开,一一加以说明。其中对getInstance()方法为何需为静态方法亦有阐述,这对于尚未有太多编程经验之读者大有裨益。这等著者细心之处,此书中俯拾皆是。更为难得之处,著者从实际工程应用着手,举一反三,将理论和实际相映照。例如单例模式中涉及Java的缓存方式,简单工厂中亦采用了反射+配置文件的实现。

  本书另有一特点,乃为示例代码正误俱备。观其不良设计之代码,常与我心有戚戚焉。以往乃至于当前的项目中,何尝不曾有此等鱼目混珠之辈掺杂其中。再观之后的优良设计,往往有醍醐灌顶之感。

  目前寥寥试读几章,尚属窥一斑而未得见全豹。若论其不足,于何时选用该模式及相关模式之讨论中,著者似乎着墨不多。其语虽属画龙点睛之句,但若读者项目经验尚浅,乃初学设计模式,恐难有心神领会。此处犹如隔靴搔痒,令人有意犹未尽之微憾。然瑕不掩瑜,此书在设计模式之领域,可谓一朵新的奇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