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李鸿章:平步青云》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李鸿章:平步青云》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2:55: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李鸿章:平步青云》经典读后感10篇

  《李鸿章:平步青云》是一本由肖仁福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鸿章:平步青云》读后感(一):《读李鸿章:平步青云有感》

  此书读来有一种古韵,又兼之白话,既益于阅读,又不至于肤淡。而让此文锦上添花的是其丰富的心理描写,让人物跃然纸上,更有一种借人物之口说未尽之意,让故事更加明白。同时,最为精彩的便是人物之间的对话,无论是袁甲三的欲盖弥彰却被少荃直接挑明,亦或是少荃与其兄弟的时局分析择老师而栖,其中的刀光剑影,唇枪舌战,话中有话,无疑让人欲罢不能,可谓过足了权谋争斗的瘾。

  我不知当时是否就如同作者所写的那样发展,然而小说总是有虚构的,所以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作者所写的少荃的生活就是其从政的经历,又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作者眼中中国的官员生活并没有随着一个新的制度的崛起而有所改变,正所谓换汤不换药。就像李鸿章宴请庐州圩主的那回,每个人表演,还有敬酒,不仅在酒桌上拉近了彼此的关系,更得到了他们助力庐州的承诺。这与我们当代的酒席上谈事的风格何其相似。作者借历史之口,说少荃之人生,论当今之政事,予以世人借鉴警醒。

  此文唯一让我有些不适的就是他的心理描写是用第二人称,但看惯了感觉也没什么。还有就是感情描写过于粗糙,少荃与小莹之间的好感来的太快,让人觉得有些突兀。不过想想作者也志不此,感情更像是少荃官场失意时的慰藉,所以大略一过也没什么。

  总而言之,此书尤为可读,可感受作者心目中的少荃,也可间接勾勒出作者的形象。说是读李鸿章,更多的是在读作者的思想。值得一读,收获良多。

  《李鸿章:平步青云》读后感(二):谱忠义之鸿章

  “我是无家失群雁,谁能有屋稳栖鸟。”两句诗道尽了李鸿章的迷茫与愤懑,而作者肖仁福也用他娴熟而有吸引力的文字震撼了我。写小说不易,写历史小说更是难上加难。这需要笔者具备渊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深厚的写作功底,并且在不脱离历史的背景下发挥想象力。这本书将这三者巧妙的结合,如同一串散落在沙漠里的珍珠被笔者用心的勾串到了一起,美丽而不失韵味。 历史人物传记与历史小说不同也。但细细品读这篇小说会发现作者文字所传递出李鸿章的品格与灵魂如同传记一般发人深省。作者笔下的李鸿章真实多面,他是用“一万年来谁着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的以诗言志的大诗人,是投笔从戎抗击太平军的一介英豪,是不弹劾旧友而装病的仁义之人,是祁门惊险不忍弃师的忠贞弟子,是为尽夫道不惜与老师闹翻的温柔铁汉…… 品读这本书时,心境仿佛便是踌躇,郁郁不得志的李少荃。众多达官贵人如吕贤基、周天爵、李嘉端、福济的橄榄枝纷纷像他伸去然而他们终究不是李少荃的知己,因此也无法知人善任。颠沛流离,看似蹉跎了岁月,却实际使他摸索出了带兵为将之道。当然这为他步入曾国藩幕府,出谋划策打下了根基。 锦上添花可贵,雪中送炭义真。势焰冲天的湘军好似香饽饽,投奔者络绎不绝、人才比比皆是,然而三河之战如同一盆冰水熄灭了湘军气焰,击垮了曾国藩。可李鸿章选择做那送礼之人,这是笔者对他拥有会做人的大智慧评价最完美的评价。 知己难觅。如果说李鸿章是千里马,那么曾国藩与胡林翼便是他的伯乐。伯乐识马,明白李鸿章这匹千里马所缺所长。扬其所长,补其所短是曾国藩近十载所赠予李鸿章最珍贵的礼物。作者形象地勾勒出了师生二人相知相惜之情,令人无比动容。如果说胡林翼甘为曾国藩让出两江总督重任是深明大义,而李鸿章留守祁门,置生死于度外则更是忠义豪情。 “人生遭遇本有一定,但当尽其在我,以待事会之来。”千帆阅尽,只等风来。《平步青云》很值得一读。

  《李鸿章:平步青云》读后感(三):读《平步青云》

  最初拿到这本书,其实是出于好奇,到底这位在历史上称得上重要的人物是怎样一步步成为这么样的一个人物的呢?

  清朝末年,没有前期那么多辉煌的历史,有的是关于太平天国的说法,关于太平军北伐的战事。虽不能说是动乱,对于盛世而言,更多的是想要出征保卫自己朝廷,自己家的那种心境。李鸿章主动请缨去参加团练,监督团练,保卫一方平安。

  然而这个过程并不是那么顺利,跟随的几个大人,不是犹豫不决,就是公报私仇。一腔热血报国,却每每碰到钉子,遇到这样的情况,人也已经年近不惑的李鸿章,按常理来说二十多岁正是一个冲锋陷阵闯出一番事业来的年纪,三十而立,将近不惑之年的李大人,遇到了人生中的贵人,曾国藩,可见除了自己有一定的能力,更多的是要有一定的识人的能力,跟随一个对的领导人对于李大人来说也实属不易了。好在这位曾老师看到了学生的能力,也成就了后来的李鸿章。

  《李鸿章:平步青云》读后感(四):待你武功兼备,贵人不请自来!

  太阳底下无新事,读历史,思今朝,以古人为镜,思自身际遇 ,于他人命运起伏中参悟为人处世之道:如何自修,如何立业,如何遇人,如何成事。虽然常言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可真正的强者会用行动告诉世人,纵使命由天定,但天命由心。王侯将相本无种,鱼跃龙门可冲天。世人多爱投机,鼓吹命理学,给庸才懒汉找足借口,自以为半生郁郁不得志,皆因未能遇良人。可你若睁眼看一看李鸿章的人生跌宕便会恍然,原来千里马欲成名驹,不但要擅奔行,更要能识人。唯有懂得挑选配得起自己的“真伯乐”,才能将成败之喉握于己手。

  李鸿章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李文安与曾国藩同年考中进士,时人称同年。李文安眼光老辣,李鸿章一入京便将其送入曾国藩门下,恳请他亲自调教爱子,表示可随便打骂,只求令其成才。曾国藩见李鸿章身高臂长,机敏聪慧,觉得才堪大用,收为关门弟子,为其传道授业解惑。幸李鸿章不负厚望,没几年便中进士,入翰林,当京官,只等步老师后尘,一路往上攀升。

  人生苦短,此时李鸿章已三十六七,蹉跎半生,郁郁不得能得志,心中踟蹰。众兄弟皆来探望,有怂恿他投奔湘军老营的,也有劝他去金陵城外咸丰打造的江南大营的,各有各的道理,他却一时难以抉择。其实他内心是渴望投奔老师曾国藩的,可那时曾国藩所率湘军风头正盛,旗下人才济济,恐自己贸然前去,不受重用。正两难之际,忽闻湘君败北,元气大伤。李鸿章大喜,赶紧整装出发,连夜投奔湘君老营。

  可就在李鸿章以为自己终于找到靠山,可以稳定下来之时,曾国藩却非要移督帅府于祁门险地。李鸿章深知此举不妥,反复规劝,不予采纳。后祁门果然遇险,曾国藩死里逃生,至此方叹服李鸿章高瞻远瞩。但此事也在师徒二人之间横下心结。后曾国藩借代拟劾李之事发泄不满,师徒闹翻,李鸿章出走南昌,退隐归家。

  辗转多年,宏图未展,事业却接连陷入低谷,一般人恐怕早已内心崩溃。可李鸿章才气高,胆识大,心中有底,竟

  能安于家中,等闲度日。当时多少显贵前来拉拢,他都无动于衷,唯等老师来请,再回湘营。果不其然,曾国藩惜其才,感其诚,念其情,终于按捺不住,派人送信将其召回。至此李鸿章完成了人生中一大转折,再次出山的他,锋芒已势不可挡。

  再续前缘后,师生二人格外珍惜彼此,曾国藩对李鸿章也愈加信任。经过三番五次的犹豫,曾国藩终于放权,命李鸿章招募人马,组建新军,出兵上海。

  纵观李鸿章一生成败,其人生重大转折处全在一人——曾国藩!从文韬到武略,从为官到治国,若无曾国藩这位良师益友引导相助,任李鸿章再能耐亦难创下“三千年未有之大业”。

  故而世人都感慨曾为李之贵人,但有格局更高者则看出,其实曾李这对师徒是相互选择,相互成全。

  再看曾国藩,对临危受命的高徒李鸿章更是高度信任,言听计从,在二人产生分歧时能及时反省,跟李鸿章闹翻后还能再复合。另外,更让人赞叹的是,曾国藩能打破籍贯偏见,破格让李鸿章另组新军,这一方面成全了李鸿章的个人事业,一方面为自己留下后手,在湘君裁撤后可有人接盘,替自己完成未竟事业。

  都说聪明人不宜跟聪明人相处共事,因为聪明人都有想法,有主见,自视又高,往往张飞不服马超,不容易尿到一只壶子里。可曾李师徒不止聪明,且有大智慧,大智慧遭遇大智慧,惺惺相惜,容易取得共识,产生共鸣,合作起来才没有障碍。再仔细分析,曾国藩之所以能对李鸿章如此包容和信任,绝不仅是因为李鸿章才高,更是源自他三番五次“临危受命”的忠心和诚意。尤其是二人失和期间,李鸿章赋闲在家,当时各方大员踏破门槛,许以要位,但李鸿章毫不理会,潜心读书写字,风雨不动安于山。此消息传入曾国藩耳中,他怎能不被这位爱徒的诚意打动?

  凡夫俗子多叹命途难测,英雄豪杰则抓住机遇,自主命运。晚清是个愚昧与变革交杂的年代,而李鸿章能在衰败与腐朽中抓住那唯一的希望之光,这决非偶然。借鉴其为人处事经验,付诸行动,想不成功也难。在我们当下这个人人都急切渴望成功成名的焦虑年代,与其终日抱怨不得志,不如多学习李鸿章的成功智慧:树大志,做实事,多历练,增胆识,阅群书,广结缘。待你武功兼备,贵人不请自来。

  《李鸿章:平步青云》读后感(五):李鸿章是怎样的李鸿章

  “天下最难写的,就是自己的名字。签在这卖国条约上,就是千古骂名啊!你还年轻,路还长着呢!由我来吧。”这是最近偶然看到的一段话,据称是李鸿章生命的最后时刻替庆王奕劻签署《辛丑条约》时说的话,具体出处并未深究,事情真假也未有明确结论,但我想大抵也假不到哪去,对于李鸿章之为人与担当,在此可见一斑。

  李鸿章,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直到翻开本书才知道这是一本历史小说,当然正史看得有些累,以小说的形式说人说史,轻松中读得历史脉络、人物生平,未尝不是一件惬意之事。如二月河之《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孙皓晖之《大秦帝国》,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都已剁手收藏)。本书读来颇为畅快,毫无滞涩之感,从太平举事时李鸿章归乡团练开始讲,讲他如何左冲右突,寻找机遇,最终还是受到恩师曾国藩重用,才开始平步青云……只是,只是我正读得津津有味、欲罢不能之时……然后,没有然后了……这竟然是这部小说三部中的第一部……出版社你倒是快出啊!啊!啊!

  《李鸿章:平步青云》读后感(六):《李鸿章:平步青云》小评

  可能是性格使然吧,我是一个喜欢安静,不急不躁的小男生。或许正是这些原因,闲暇时,我常常静静坐着去品读一本书籍。 这本书刚入手时,我内心就不觉的激动好奇起来 ,我想:这么厚重的一本书,将会展现一个多么跌宕起伏,风起云涌的历史呢?而心爱的文忠大人,又是如何在战火连天,四面楚歌的晚清力挽狂澜,为人熟知呢? 于是在宿舍,在校园空旷的草坪上,在归家的旅途中,我细细地品读,用心去感受那段历史,那个大家熟悉而又陌生的文忠大人。 初读时,我欣喜本书摒弃历史读物一贯的传记体裁,另辟蹊经以小说的形式将李鸿章从名不见经传到誉满天下的坷折娓娓道来。主要讲述了他在平息太平天国到组建淮军的过程,和仕途上一次次艰难的抉择及对贤主难觅的心路历程。而这其中不乏作者老练独到的见解,这应是经过岁月磨练之人才能道出的大智慧,读起来让人有所感悟,让人对处事更添一份思索考虑。 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一个旁观者,因此更为冷静,更能看人物所特有的品质。在官场的权谋诡计中,我认识了一个亭亭净植不蔓不枝的他,虽说有时他对职权也有所欲求,但他更多的是心系一方是安邦立国;在战略眼光上,他又不同与那些鼠目寸光之人,能够把握格局,凡事以大局为重;而在为人方面,我欣赏他才高却以谦自居,欣赏他的重情重义,在战危之时不苟且偷生不弃师而去。恰恰就是这些,促成了他后来的青云直上,名满京师! 读书明智,我想我能从书中汲取一些成大事的品质:自谦、踏实认真、凡事不斤斤计较、有一个崇高的理想。这些我辈应好好去学习,去效仿先人的智慧有以完善自我,奋发进取。 另:作者也在书中着重勾画了各色人物,他们或精明、或内敛、或老成持重或隐忍不发等待时机 希望大家可以好好

  《李鸿章:平步青云》读后感(七):一万年来谁著史?

  李鸿章,中兴名臣,世人多称其为李合肥。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李鸿章与晚清密切相关。真实的李鸿章到底如何从一位位列二甲十三名的进士到位极人臣。肖仁福先生的《李鸿章;平步青云》从1853年李鸿章投笔从戎的经历写起,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李鸿章。

  心怀大志的他不甘平庸,想要建功立业,站在时代浪尖,但过程难免曲折。吕贤基李嘉端福济,李鸿章在他们手下虽取得一些成绩,怎奈何池水太浅,终究不是李鸿章这条蛟龙的栖息之地。李鸿章兵戎六年,在不同人手下做过事,但无奈跟随之人格局太小,他空有一身才华确无处施展。奔忙劳碌到头却返乡续制,回到磨店老家。八个字总结,左冲右突,前路茫茫。

  《李鸿章:平步青云》读后感(八):青出于蓝胜于蓝

  看到书名,一瞬以为是纪传体形式,毕竟写些历史人物,不从立言便从历事,这样读起来会较少趣味却成体系,结构读来紧凑,只是稍觉平淡无奇。本已做好了迎接这个历史大人物一生传奇的开场,竟原来是只从而立至不惑,单讲由无功终至有一番期望的作为,可成的事业!

  况且还是小说体裁。向来少看小说,觉除却情节无有吸引人之处,或许名著小说因其历史背景有着特殊历史意义,或肩负着其他重要责任,或鸿篇巨制,或反映现实以利研究,等等有利社会之用。历史小说更少涉及,或许女流之辈诚不适合历史,亦无兴趣,然在任务与好奇双重驱使下也一字一句的有板有眼的读将下来,感受小说体裁还是读起来较纪传体要轻松些,但内容也会更丰富些,至于这丰富出来的内容具体价值有哪些,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在我读来,次重点在行文结构与字词上,这种按部就班有史有据的题材应属正规流程而就,时间顺序,历史事件串联而成,结构上应无太大难度。而行文,也就是这个故事要怎样讲出来,以什么样的基调,叙事的语言,都是需要潜心研究的。至少在我都来,历史味道不是那么浓厚,一个女性也可以接受得来。

  读上一本书,应该是作者与读者的一种交流,是作者要反映什么内容于作品中,要读者接受什么东西!而我接受书籍往往偏向于接受书中体现的对我的入世有帮助有启发的内容。就本书而言,多言官场,而我虽无心官政之路,却也是一个与级别有关的生活状态,而这书中的高人们,往往能够点拨我们一些做人或为官的道理,对贪官的刻画,对人情的描绘,对政局的分析,等等,都是值得学习的能力。虽时代有异,然道理可通。

  比如“责人以公,养人以私”,“集才集气集势”,可叹我虽知话有道理,却不会躬身实践,亦不会举一反三,不会套用规律。总结应是没有做官的头脑,不会平衡各方的势力。而这个李大人,在翰林转绿林的路上,有那样的背景,如此的经历,志向所在,先积累经验,再施展拳脚,也是怀有经世之才,贵人相携,终成一代人物!

  虽只简短介绍李鸿章奔波的十年,却也为我们展现了足够丰富的内容。从青涩至成熟,见多才能识广,足够我们了解这一个人物的性格,并期待着接下来更广阔的天地如何任其遨游。

  最后想提一下书籍版面,第一眼觉得有些简,而到了手里的触感会让你将之前的印象改观。

  年少轻狂的李鸿章以一首让人热血沸腾的《入都》而声名鹊起: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他对自己的仕途一直抱有很高的期待,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拜相封侯,名垂青史。

  但是,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一个人的成功是各种因素的综合。有时“才”只是敲门砖,门开了,做成什么样儿,那就得看自己了。做对事,跟不对人不行;跟对人,做不对事也不行。李鸿章仕途起步于文官,在晚清时期,朝廷对汉族官员的任用左右为难:一方面满族高官才能卓越者凤毛麟角,必须要倚重汉族官员;另一方面又忌惮汉族官员成势,不便于控制,因此,李鸿章想要在官场出人头地,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还是不太容易的。

  幸运的是他赶上了太平天国动乱,自古就有“乱世出英雄”的说法,国难当头,清政府急需各地草莽英雄效力卖命,对战绩出色的官员加官进爵,许以空头官帽。若承平时期,即便进士及第,两榜出身,七品到头也不在少数。--这是天时。

  李鸿章想要有更大的作为,必须有贵人相助。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很多人认为萧何是韩信的贵人,萧何的确是韩信生命中的贵人,如果没有萧何的月下之追,也许韩信真会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位居治粟都尉之职的人很多,历史却只记住了韩信,所以萧何对于韩信而言,那就是伯乐,那就是贵人!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李鸿章先后跟随吕贤基、周天爵、李嘉端、福济等人,这些人都存在不同的缺陷,不足以成事。其实,那些人也不是泛泛之辈,只不过和曾国藩想比,就不可同日而言了。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评价曾国藩为“胸襟开阔胆识过人的牛人,深谋远略洞明练达的高人,韧劲十足百折不挠的强人,敢作敢当敢杀敢戮的狠人,这样的人世所罕见,恐怕千年难得出一个两个。”应该说,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李鸿章还可以依靠曾国藩,而曾国藩只能依靠自己,这更显示曾国藩的博大胸怀和高尚的人格,古今中外,这样的贤达真是屈指可数。无疑,曾国藩就是李鸿章的伯乐。--这是人和。

  时来运转,真的很想看看李鸿章是如何抓住机遇掌控人生的。期待第二部作品《柳暗花明》。

  《李鸿章:平步青云》读后感(十):李鸿章也值得学吗?

  作为一个历史学的非业余爱好者,我只想以自己最近读的一本书《李鸿章:平步青云》为基础,试着从文学的角度来审视一下李鸿章的前半生。

  读了这本书,我的总体感受是:该书的作者肖先生熟读清史,书中主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无一讹误,皆有据可查;作为一本小说,自然允许虚构,而作者能够最大限度地终于历史史实,这一点实为难能可贵;作者文学造诣深厚,文笔优美,故事编造的天衣无缝,情节安排的跌宕起伏,又巧妙地融入了作者对历史的看法和人生体验,使得小说引人入胜,引人遐思,催人奋进。

  自而立之年投笔从戎至不惑之年实现组建淮军的夙愿,这期间李鸿章的主要经历,或可以“湘军老营”为界分为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

  在前一个阶段,李鸿章在无常命运的裹挟下,先后投身吕贤基、周天爵、李嘉端、福济门下,因这帮人“都不是成大事者”,故他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和建功立业的迫切愿望,却无处施展,“无所作为,逡巡不前”。值得称道的是,即便在未与明主、处于困厄之时,李鸿章也没有完全放弃希望、放弃努力;相反,他利用有限的资源与条件,尽可能展露才华,彰显他不同凡俗的一面。

  在这一部分,作者充分运用了人物描写、侧面描写、心理描写、衬托等写作手法,为我们初步塑造了一个二十岁左右即能喊出“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心声至三十岁“位卑名响,官场中人皆知其文章一流,书法出众,舌才了得”的志大才高、怀才不遇、踌躇郁闷的大才子形象。

  这部分给我印象最深的情节有两个。一是明光镇遇赵畇之女小莲,小莲磨徽墨给鸿章涂腮帮子治牙龈炎的情节描写,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初读着实令人羡慕;读到后来,我曾凄惶地认为,作者安排赵小莲这个美女也许纯粹是为了后来反衬李鸿章再经光明镇时事业恋情无着落的悲苦之情;直到读完全书,我才明白,这段朦胧恋情敢情是为后文发妻周氏病亡,李鸿章续娶赵小莲做铺垫。二是李鸿章这人不计前嫌,颇有感恩之心。虽然在吕周李福手下干得很郁闷,可是一旦主子遇险,李鸿章会奋不顾身地前去搭救(不管是否能搭救成功,这种行为本身都非常难得)。而当主子去职遭贬之后,门庭冷落、酒肉朋友销声匿迹之时,李鸿章却一如既往地去看望主子,真诚地为上司饯行。而这时即将或已经失势的主子们,除了感激涕零之外,大都会以类似“回马荐诸葛”样的行为来回报李鸿章,如李嘉端给李鸿章谋求福济、福济极力向和春举荐李鸿章。这使我很受触动,我私下以为,李鸿章的这种做法值得我们特别是暂时处于困厄之中或对现状不满的人学习、借鉴。

  “读史使人明志”,读历史小说又何尝不是呢?只要你细细品读,认真领会,李鸿章的这前半生就能让你陷入沉思,受益无穷。顺便说下,本书不光可以当作精彩的历史小说来读,还可以当作为人处世宝典和口才书来读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