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四季啊,慢慢走》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四季啊,慢慢走》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3-19 21:2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四季啊,慢慢走》经典读后感10篇

  《四季啊,慢慢走》是一本由年高著作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内外封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3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四季啊,慢慢走》读后感(一):谁也挡不住我对蓝色花的爱(书内插图选)

  新书《四季啊慢慢走》里面最有特色的一点就是无处不在的手绘,据沈书枝统计有200多张,大部分都是日常积累自然笔记,也有部分是后来根据内容补充上去的。手绘的内容很多,有建筑、鸟类、昆虫,最多的还是植物,植物手绘里最常见的是蓝紫色的花。

  我喜欢蓝紫色系的花,堇菜、二月兰、鸢尾、附地菜、铁线莲、翠雀、沙参、翠菊、马蔺、白头翁、牵牛、矢车菊、绣球、龙胆、亚麻、风信子、婆婆纳、水蔓菁、鸭跖草、天蓝韭、花韭、六倍利、鼠曲草、桔梗、蓝雪花、蓝刺头、扁蕾、肋柱花……通通都喜欢。因为喜欢,画下来的时候也非常容易,颜料盒里蓝色和紫色总是消耗飞快。

  选一部分书中蓝紫色花的手绘发出来,让大家和我一样享受这种迷人颜色带来的欢愉

封面图,主体是一枝翠雀和三种沙参《紫色小精灵》中的细距堇菜和北京堇菜《四月自然笔记》里的二月兰《四月自然笔记》中的马蔺《古道寻花》中的白头翁和米口袋遇见长瓣铁线莲》中的长瓣铁线莲《蓝色花海——到山上去》中的翠雀《蓝色花海——到山上去》中的翠雀《蓝色花海》中的沙参《高山草甸》中的长筒滨紫草和钝萼附地菜《鸢尾和马蔺》中的鸢尾《5月自然笔记》中的鸢尾和泥胡菜《到最高的山上去》中的花荵《9月,到山上去》中的扁蕾和瘤毛獐牙菜

  《四季啊,慢慢走》读后感(二):感受北京四季

  《四季啊,慢慢走》在我看来,是一本“指导”我们怎样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散文随笔。这本书是科普,是北京高山观花指南,也是一种美好的生活形式表达,整本书读下来真的是又羡艳又嫉妒

  北京城给人最大的认知就是历史厚重感,可是,年高的书却让我们感受另外一个清新的北京城。在四季的变迁景色的变幻。那些长在高山上的花儿,那些在街道旁的树影,只是看着她在纸上画出来的花就无比的向往之,想着一睹真容。

  对于处在南方的我来说,四季只是个概念,当北方的人们在观赏雪景的时候,我们这才终于在气象学上说入秋成功。我们这边的山,就我爬过的,高不过一千米,山上没见过多少美丽的花,有也就不外乎是杜鹃、桃金娘和野菊花,另外的就是那些灌木高的不知何名的树。这一点也不像年高在北京爬的百花山、东灵山、西山,那百花丛生,在开花季就是目不暇接。一方水土养育一方花儿,北方的花儿在南方是无法养活的,适合在野外生长的花儿在家里阳台是无法养活的,百花山上的铃兰让我想起我那养了两次都死掉的铃兰~~~默哀。

  前年去了趟北京,是在冬天的时候去的。就呆了几天。那时候万木萧条树叶都掉个精光。我只去了故宫、颐和园和长城。在颐和园的昆明湖上溜了冰。故宫和颐和园的桃花杏花海棠花连片树叶都没见。也没碰到下雪,没有见到“一下雪,故宫就变紫禁城的美景”所以,北京给我的概念就是模糊的。看了年高的书,我感觉,我那次去了一个假北京。

  如果你热爱花儿,喜欢自然,这就是一本北京自然景观指南。书里字里行间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节奏不紧不慢的享受生活状态也打动着我。这种我想要而达不到的生活方式状态,就算只能是看着文字也算是一种享受

  《四季啊,慢慢走》读后感(三):四季啊,慢慢走

  

一年365天,春夏秋冬时间恒定的。

2012年我参加工作时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每天都是起床—上班—下班—睡觉,日复一日,动不动就一周结束,一个月结束,回过头来看,茫茫然

  我回家,爸爸在做一个用来挂画的画撑,先将一根长木头打磨好,手工上蜡,一点点磨,让木头变得光如玉,套上一个铜头,可以用来将长轴挂到墙上去。中间我不耐烦,爸爸说,你现在生活过得太快了,快就容易紧张焦虑,那样只算是生存,你要试着慢下来,好好生活。

可如何才能将时间慢下来呢?

  在北京,我加入了一个叫“自然笔记”的小组组员来自各个行业,有做科研的,也有跟我一样的普通白领。周末时,我们到北京的山上去,认识花草树木,认识鸟兽鱼虫,挖化石,捡落叶……为了让自己多记住一些植物,我开始尝试画画的方式记录

  画画的时候,时间仿佛凝固住了,我能凝神静气观察一朵花、一片叶子和一棵植物,再落到纸上。十几分钟、半个小时、一个小时过去后,我再也忘不掉我所记录的内容。慢慢的,我开始留意身边的万物。二月,护城河的冰开始消融,迎春开了第一朵花,越冬的蝴蝶出现了,从山桃开始,百花齐放春天到来。雨水充沛,云朵丰盈,萱草和栾树盛开时,满城黄金,蝉在枝头微微颤颤叫了第一声,夏天来了。天变得高远,牵牛花在街头巷尾开放,板栗和柿子上市,白蜡树第一时间落下了黄叶,秋天又到了。枝头的银杏落下最后一片叶子,清晨出门时星星还在天上闪耀,傍晚时下了雪,路灯下一闪一闪,冬天到了。

  时间还是那些时间,但生活却充满了内容。我知道身边每一种植物的生长周期,我知道单位河边一家子翠鸟的家,知道什么季节吹什么样的风,什么食物会在什么时间出现。会和小智一起在春天挖荠菜,在夏天摘葡萄,秋天捡山楂,冬天打柿子。

  还会到山上去,爬北京周边各个高山,这才知道原来北京是一个被山半包围的城市,山里有顶冰盛开的侧金盏,有珍惜的大花杓兰,有美丽的长瓣铁线莲……这是一个充满了自然生趣的城市。因为这些,我对北京这个我所生活的城市又多了许多了解,慢慢的,我去重走分布在山里的京西古道,去探访群山之中的玉虚观、银山塔林、灵鹫禅寺。看城墙、看宫城、看胡同……沿着城市发展的脉络再看北京,对这座有生命力,有悠久文化的城市更产生了热爱之情。

  侯仁之老先生说“知之愈深,爱之弥坚”,就是这个道理。了解生活的地方才会意识到它的美,从而热爱它,只有爱才不会伤害。当你了解了高山草甸植物的脆弱性,自然不会在山顶刨土扎营,乱丢垃圾,更不会随意采摘野花。似乎到了这里,我所做的一切具有了很多别的意义。可最主要的意义还是改变我的生活

  慢慢的,我的自然笔记多了起来,几年下来,积攒了十几本,生活也有了厚度。我认识了北京许许多多的植物,积累了许许多多博物知识,走过了北京的许许多多地方,结识了许许多多的好朋友脾气也变得不再急躁……后来,沈书枝跟我说,年高,我们将你这些自然笔记做成一本书吧。

  当时以为自然笔记积累得够多,当搭建书的框架时才发现缺漏的东西太多。又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去补充观察、记录那些错漏的时间,一点点增补文字和手绘。交了稿之后又发现作为一本书,还有许多内容需要丰富,又和书枝一遍遍改。希望大家看到的书是有一个内容的递进,先看到每个月的一个简单的自然概要,接着是几页自然记录,再来一些当月应该要留意的东西详细介绍

  到了后期,处理大量的图片,排版更是耗费了许多人的心血。书叫什么名字又十分苦恼,我想了想,主要还是想告诉大家要慢下来过生活,书枝说,那就定四季慢慢走吧。

终于,终于,赶在我最爱的秋天,这本书面世了!

  和小智带着它去秋天里玩,在栗子树的树洞中、甘菊丛中、各种落叶之上给它拍了照,仿佛它就应该生长在那里。带着书走一天,非常轻,翻起来纸张很舒服,无论在什么光线下看都非常舒服,如同它在自然中的样子,自然。

  希望这样一本慢悠悠的书你们能喜欢,也希望你们能和我一样观察记录,热爱生活及自然,让自己越来越美好。

  一些书影。

  《四季啊,慢慢走》读后感(四):自然文学的花与果实

  什么是自然文学?

  在程虹教授《寻归荒野》一书中曾经这样对自然文学进行定义:“从形式上来看,自然文学属于非小说的散文体,主要以散文、日记等形式出现。从内容上来看,它主要思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文学主要特征有三:

  1.土地伦理(land ethic)的形成。放弃以人类为中心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地位呼唤人们关爱土地并从荒野中寻求精神价值

  2.强调地域感(sense of place)。如果说种族阶层性别(race、class and gender)曾是文学上的热门话题,那么,现在生存地域(place)也应当在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具有独特的文学形式和语言

  自然文学的这些特征也在自然文学作家身上得以体现。首先他们是热爱熟悉自然之人,这种热爱不仅仅是为了赏心悦目,而是要有心灵的感应。这种感应基于“土地伦理”和“荒野认知”,从而形成了一种“生态良知”,一种自然文学作家所遵循的道德

  《四季啊,慢慢走》,将或城中或山野的一草一木视为友伴,绘画并且记录了一年四时北京周边的自然见闻,以散文、日志、绘画三种方式记录下来“心灵的感应”。因此应该没有疑问地与《大自然的日历》、《瓦尔登湖》、《野果》、《沙乡年鉴》等著作一样归属于文学中的自然文学一类。

  读到“三月的北京已经是一派春暖花开景象。随着气温的升高,小麦返青,土壤完全解冻,野草发青,河道仅存残冰,垂柳芽膨大,昆虫开始出现。”我会记起这样的画面,走在薄冰渐渐消融的河边路上,二月蓝娇小的嫩芽努力伸出了荒芜的冻土,阳光变得暖融融的,山茱萸的芽头微微能看到鹅黄的颜色,呼吸着清冽的空气(虽然在北京实在是太难了)。

  在读书的过程中,如同小说有视角代入的感觉,可以回想起看到潜入水中的小䴙䴘,游水的绿头鸭,长尾巴成群结队的灰喜鹊,啃着野果的灰松鼠情景。籍借图画的媒介,补充了记忆印象中的颜色,如春日里开着微小的艳天蓝色的阿拉伯婆婆纳的花朵

  书中除作者的所闻所见之外,相同的时间,相近的区域可以唤起人对身边自然事物回忆,更倡导留意人类生活的空间中,并不只属于人类,也不是以人类为主导,还有千百种生命在共享着同一个空间。

  书没有规定起点,没有固定不变的阅读顺序,每一个月,每一篇文章,每一幅画都是独立的,可以随便打开书中的一页,开始阅读。而书的整体却构成了一个有序静美的大自然四季变化的复制本。

  除了轻松易读,当图鉴也可以。

  有些植物在城市中很难见到的,当机缘巧合在山野见到那些精灵,或许会让人想到曾经看过的这本书中的图画或文字情节留下的印象,待回家查阅应该会很容易查询到这种植物。

  除了图鉴,学习课外知识也可以。

  书中还有很多科普知识点(明明应该属于文学类的),譬如堇菜为什么会开两种形态的花,并且这种小巧的植物是像萝卜一样靠巨大的块根储存能力

  这本书是本很难归类的书,类似日志、游记、散文,又间有科普、图鉴等。但我希望是归在自然文学,因为字里行间满满都是对大自然的喜欢,这份喜欢让同样喜欢大自然的人很受用

  《四季啊,慢慢走》读后感(五):植物之喜

  “看花之时,心脏一直扑腾腾地跳,是动心的体验。我将这些瞬间珍藏在记忆里,在未来生活中遇到令人窒息的时刻,便将它们打开,释放出来,细细回味,用美好抚平心灵。” 这是年高遇见盛花期的长瓣铁线莲时的内心独白,同样热爱植物的我,对这种体验何其熟悉,正如我永远忘不了湖边初遇槭叶铁线莲时内心的震动与安宁

末花期的槭叶铁线莲

  心岱说过一句,植物就是救赎。是的,于我而言,植物就是治愈,就是救赎。 除了情感共鸣,这本书对我亦是很好的参照,非常实用,除了海量植物还有不少鸟类(这是我的弱项,主要是生僻字太多,囧)。事实上我对书里的植物和内容都不陌生,但是再次翻开书,就像把自己这些年在北京的生活轨迹(主要是看花)都梳理了一遍。也曾三月去昌平寻过款冬,未果,只见到溪水里豆瓣菜葱绿。也一样每年清明后一周都要去赴槭叶铁线莲之约,夏日要行走山间,秋日也要去山野治愈焦虑。冬天,冬天就在家养花吧。 2010年初来北京,对于南方人来说,这里的一切都是新奇的,尤爱北京湛蓝的天,喜欢冬日晴空下昂扬的树,每下一场雪都要结结实实走一程,非常雀跃,直到12年,我突然对北京厌恶起来,估计是那年冬天一场接一场的雾霾闹的吧,每天都想离开,但因为不得已原因,我暂时只能在北京,可能是为了逃避苦闷,我开始上长城小站论坛,参加小站聚会,在聚会上结识了好友点点草,在小站的相册里,她放了许多小五台山的野花特写,每一种都标有名字,我被吸引进来了,从小喜欢植物的那颗尘封的心忽然打开了,开启了我的植物认知之旅。买来《常见野花》当床头书,13年春天开始(也是在这个时候知道了“自然笔记”这个小组,里头大都是一群热爱自然的小伙伴,可以说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博物群,更有意思的是,在自然笔记里又与小站的朋友重逢,真是人生何处不相逢啊),只要周末有空便和果粒陈去京郊拍野花,一进入拍花模式,我就挪不动步子,这个时候他就有意见了:“野田花子,快走,前面多着呢!”或者是“野田花子快过来,这里有新花!”又或是“这个刚才不是拍过!”……回来整理照片,查资料对号入座,忙的不亦乐乎,简直着了迷。北京周边都跑了个遍,我们心里确实有个京城赏玩地图。也经常拉着朋友出去,他们就感叹啊,原来北京这么美啊。 是啊,我们记得每一朵花的拍摄地点,记得早春长城上的蚂蚱腿子、雀儿舌头、红花锦鸡儿;记得从昌平区延庆路上满山满谷的杏花所带来的盛大幸福;记得初上百花山,抵达草甸时他开心到把我举起来;记得喇叭沟门的白桦林感觉自己走进了电影里;以至于每到相应季节,我们就要出门看山看花,怀孕生娃也不另外,今年夏天带着6个月的娃娃上百花山,他也很开心。也难免琐事缠身,每年总要错过不少花期,每念及此,我就非常懊恼遗憾,而这个时候果粒陈总是安慰我:看花是要缘分的,留点念想给明年嘛。也是,如此我便不再害怕北京难捱的冬天,而是笃定等待来年春夏秋,知道有什么植物在等着我,也知道肯定会有不期而遇,心里踏实,想象着来年的相应时刻,向着山野,载欣载奔。 除款冬外,在我的to visit list里还有侧金盏、小药八旦子、五福花、河北假报春、七瓣莲、箭报春、长筒滨紫草 、小花顶冰花、大花杓兰、紫点杓兰,迫不及待春天的到来。 我和年高未曾谋面,但是因为她的自然笔记,感觉被这个温暖的女孩子照耀到了。很喜欢她手绘植物那种带有体温的感觉,比照片更抚慰人心,所以也决心下笔学画画啦。 有次我在群里说对蓝紫系野花毫无抵抗力呀,年高立马炸出一堆图,有桔梗、沙参、半钟铁线莲、长瓣铁线莲、药用牛舌草、小药八旦子、亚麻、花荵、乌头......还有我们亲爱的翠雀。这些可爱的精灵在书里都能找到,翻开书时就跟进入山野似的,不自禁地一一打起招呼,你好呀山桃君,你好呀小翠雀。 不仅限于北京,从此去到哪里都想要撸一遍当地植物。记得洱海边雨中的倒提壶,玉龙雪山脚下的两头毛(因为要下雨了果粒陈不肯停车让我拍而错失,耿耿于怀!)、路边的野棉花;记得文海路上的荒地,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高原植物被幸福击中的眩晕;记得西安郊外的翼鄂凤仙花,小雁塔藏经阁前的换锦花,南京六百多岁城墙上的紫堇,大连海滩的砂引草,崂山脚下高大的灰楸一树紫花如梦似幻,去深广被南国的姹紫嫣红搞晕......想起一些人,也总是伴随植物。比如想起铃兰,便想起大学室友饭饭,因她曾和我讨论过古早的日剧《铃兰》;石蒜对应的则是陈羌,因彼时她喜欢AB阿姨的《彼岸花》;桃金娘、西番莲对应的是祝子,她是韶关女子,聊起童年的野果她还说到地菍;蓉蓉对应的则是木芙蓉。好友季风居无锡、杭州,这几年我们总是互相发植物照片,几乎每见到新花故友都要唠叨。我们的聊天模式往往是:结香快要开了吧;周末去拍绿萼梅;拍点虞美人给我看吧……也因此,我积攒了许多江浙一带的野花图片,而他也认识了不少北方植物。我们仿佛拥有双城生活,当然也给他寄了年高这本书,他肯定会觉得亲切吧。 文学作品里、电影里出现的植物,所有一切都经由植物串联起来,融入我的生活,看到七叶树,首先想起的不是佛寺,而是小说《遥望》。听歌不时会碰到带花名的歌词,于是我建了一个含有植物名字的歌单。平时也喜欢玩植物名中英日对照的游戏,比如大家熟悉的牵牛,morming glory、朝颜。棣棠对应的日文汉字是山吹,诸如此类。每个花名我都觉得熠熠生辉,岁月静好。万物相通,生命全息,植物当然不仅仅是植物,接触植物必然会遇到游戏花间的虫鸟吧,学习机会来了,还有生境,这就牵涉到地理环境,还有植物变迁,牵动的可能就是一部恢宏交错的历史……有趣的物事太多了,往往一个植物名查一去,涨了不少其他方面的知识。我有时会矫情地跟朋友感慨:啊,想到还有那么多植物不认识(事实上这辈子都认不完吧),我就觉得好有奔头啊。所谓生有涯知无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吧。

  《四季啊,慢慢走》读后感(六):四季啊,你被狗吃了啊

  事情是这样的,上周迫不及待在京东上下单买了这本《四季啊,慢慢走》,当天下午送到,书老厚一本,还很轻,还在搬砖的我按捺住情绪,悄悄塞进书包,等回家细细品读。

  回到家,遛完狗,把书拆了放沙发上,去厨房煮面,太过认真,以至于忽视了缠着我腿的狗子跑开去干了坏事。等我端了面准备去客厅边吃边看书,看到狗子真盘在沙发上,爪子摁住那本《四季啊慢慢走》。心下一惊,狗子你也懂欣赏?不敢太大动静,蹑手蹑脚前行,准备一把手从狗爪手里夺回我的书。走两步,狗子就发现我的行迹,直勾勾盯着我。我也盯着他。

  “你放下!”我发出主人的命令。

  狗腾就站起来了,还摇尾巴,前爪在书封面蹭了两下,我的书!赶紧把泡面放地板上,窜过去,准备行动。狗子不知道被吓蒙了还是开心坏了,一低头,叼起书,跑了!

  人狗大战进行了十几分钟,我才把书夺到手,此时1/3页的书已经印着狗子的口水,还有牙印。还好书没有散页,还好还好,擦了擦口水,端了面,边吃边看。狗被我罚到角落蹲着,趁我不注意一点点移动过来,靠在腿上。我看它也看,这一看不得了。

  年高画笔和文字下的四季是分明的,每个季节和每一天都有不同的美好,春天她看了侧金盏、款冬、荠菜、山桃、堇菜、二月兰、紫叶李、海棠、小药八旦子……夏天她看了野百合、毛茛、蔷薇、长瓣铁线莲……秋天她捡了落叶,吃了果子,冬天她在河边闲走做了手工。她和我一样生活在大城市里,但她像个快乐的孩子一样,我却像个驴子。每天机械起床挤地铁敲代码加班加班加班挤地铁睡觉,还好后来有了狗子,多了一环遛狗,不至于过劳死。可是我的四季却被狗吃掉了一样,哪来的四季分明,全都是一团糊涂。不过看完决定还是要试着去过一过年高书里写的生活,遛狗时看看小区的植物,对着书的手绘(画得非常好!)认一认。抬头看看天空,看看是否除了印象中的霾还有白云,还有星星和月亮。

  早上出门时特意抬头看,天上居然还有很大一个月亮,判断了一下,在西边,想起久远的地理课知识,下半月的月亮升起晚,落下也晚,意味着现在是农历二十左右,掏手机看,果然,农历十九,还是立冬,立冬要吃饺子啊。这样一瞬间感觉自己也开始过上了意义非凡的生活。

  为了表达谢意,决定将狗子咬过的书珍藏起来,对比各个电商,趁着双十一活动五折在当当又买了一本。

  《四季啊,慢慢走》读后感(七):笠太阳

  那是一个阴天的早晨,我在东向的窗户前和面准备蒸馒头。倒面粉的时候,抬头看了一眼窗外,铅灰的云层厚厚的,密密的,太阳在云层后面潜行。五六分钟和好面,拿盖子把面盆盖上的时候,我无意地又看了一眼窗外,啊!乌云之间裂开了一小块,恰好是个规整的斗笠状,金黄的太阳充满这斗笠,它并没有射出耀眼的光芒,而是像刚融化的金水,黄灿灿的,镶在乌云之间,一个金斗笠,一个斗笠状的太阳,一个美丽无双的笠太阳。只凝望了一瞬,乌云就行动起来,笠太阳即时不见,跟做梦一样。

  当时我想,笠太阳它出现了,不管它出现得多短暂,但它对众生万物是平等的,这一秒,它就在那里,而在千千万万人中,抬头看了一眼,记忆里就有了这么灿烂辉煌的一瞬,终生难忘。差别就在那么一眼。当然,没看这一眼,好像也没有损失什么,但我的得到,你永远不懂。

  所以要去看啊。野花一季一季年复一年地长在原野里,你一天去看它五分钟,不过占了它一天时间的千分之三;一年去看它两回,一回半小时,不过占了它一年时间的万分之一。它太多时间自个儿生存,度过风霜雨露,度过春夏秋冬。我们不出门去看,便连它千分之三、万分之一都没有。

  年高的这本书,就是在植物的生命历程上撷取的一些片断连缀而成。而生命的这些片断,便如那笠太阳,看了便有,不见便无。花开过去了,只好等待再开的那一天,一等就是一年。所以这本书成书之前记录有年,要成书之时发现尚需增补,便只能等待,一磨三年。

  这本书里有太多共鸣,看到我也注意到的细节,心中暗喜;看到我曾忽视的,细细探究;看到与我同样感慨的,心有戚戚;自己所深爱的花,在年高的画笔下绘出,就重温了初见时惊喜。会心处太多。热爱自然的人,总有些相通之处。

  观察到位,细节精准,考证详实,看年高的这本书,不用担心一些自然类书籍里的名称错误,它本身就是一个探究、求证、求真的过程。写序的刘华杰老师提到年高的画抓住植物的主要特征,可以凭画定到属甚至种,我觉得这是极大的褒扬。画画得好,“传神”,“传”的是什么“神”?就是“此”区别于“彼”的要素特征。看到年高的画,恍然一悟,“原来是它!”就是这个感觉。这是真。

  我觉得书里最实用的彩蛋,其实是所有植物绘画的比例都正确。观察植物的人都有体会,要清楚地拍一朵花,就要最近地凑上去,把它放大。这样拍得的照片,其实就抛弃了实物的真实大小,你按这样的“图”去索“骥”,实际效果并不好。五福花,在微矩镜头下精致好看,不看到实物,你不会知道它小成这个样子,是花中的“芥子”。而带着年高的这本书,花朵尽管不会与自然中的等大,但在有白头翁、祁州漏芦和狗舌草同时开花的生境,你一定不会搞错狗舌草植株的高矮和花的大小。

  还有美。“真”本来就是“美”的,年高在书里数次感叹“大自然就是最美的景观设计师”,但是人看到了自然的美,表达出来美不美就难说了。我常常说她“美感天成”,就是说经过她的眼,她的手,传达出来的东西,就是自然最美的那一面。说到这个“美”,还得有热爱在内。

  我一直认为,支撑一个人去干一件事的,不应该是“坚持”,而是“热爱”。热爱自然的人,是“不安于室”的。每一个蓝天,每一缕春风,每一朵雪,都是出门的理由,何况还有与去年错过的野花的约会。“坚持”会累,而“热爱”不会。在热爱里,累,就是获得的一部分,而只要出门,就有所得,只要有所得,再累也值得。

  百闻不如一见。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些老话说得真对。举一百个例子不如见一个实物,拍一百张照片不如精准地把它画下来。这些年高都做到了,所以她以后在这条路上走多远、有多高的成就我都不惊奇。

  我们都有自己的“笠太阳”,那是自然慷慨展示给所有人的,而我们有幸在那一时刻,抬头看了一眼。仅此而已。

  《四季啊,慢慢走》读后感(八):想起在北京看花的那些日子

  年高的新书《四季啊,慢慢走》是一本记录北京自然的书,有物候记录、自然观察,也有年高这几年手绘的植物、风景图片。文字和图我都不陌生,所以很快就看完了。

  因为太过熟悉,我仿佛重新看了一年北京的花。

  也想起自己在北京看花的那些日子。那时候我住在五道口东王庄小区,位于北京林业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中间,离北京语言大学也不远,这三处校园是我日常寻花之处。北林校门进去往右拐没多远,有一棵山桃花,开得比别的山桃略早,它有着优美的游龙枝,仰头看时,感觉每一枝都在十分欢脱地扭啊扭着扎进蓝天。

山桃,上图:3月24日,下图:3月31日

  山桃开花是北方地区十分重要的物候标志。山桃与江南地区常见的桃花不一样,花色没有桃花那般浓艳,颜色从白色到浅粉到淡桃红,花开满树。城里街角有,公园里有,郊区的山上有时可以看到漫山遍野的山桃,我曾在十三陵和妙峰山穿过山桃花海。我到北京后,慢慢开始去了解与江南不一样的植物,给了我十分新奇的体验。我们常常调侃江南冬天的冷,但是植物可能并不同意,即使是冬天,也是有很多花在开着:蜡梅、茶梅、茶花、繁缕属小花,甚至少量的桂花。但是北京的冬天几乎什么都没有,所以春回大地时那种等待终于出现的欣喜格外盛大。因为春天短,花开得也格外盛大。北林有文冠果、猬实、香茶藨子、蚂蚱腿子等我没有见过的北方植物。北语有一片海棠林,有很多品种的北美海棠。矿大有一片牡丹很不错,里面有姚黄。

  那时候我常常在工作日搭很长时间的公交车去北京植物园或者中科院植物园。也跟朋友一起逛过植物园。

  周末常开车出去看花,早春寻款冬,年高书中提到的那次,就是我们一起去的。接着看槭叶铁线莲,那些长在悬崖上的小仙女啊,看似柔弱,实则十分顽强。曾在端午去百花山,看到很多华北耧斗菜、长瓣铁线莲,这两者都是花大貌美的野花,丝毫不逊于园艺品种。也曾在夏末去海陀山,看到漫山遍野的野花。还有云蒙山、昌平虎峪、八大处……北京周围多山,山的形貌与江南不同,植物也迥异。

华北耧斗菜槭叶铁线莲槭叶铁线莲长瓣铁线莲白头翁

  秋天短暂而绚丽。冬天漫长,是看树的好时候,我到北京之后,才学会欣赏冬天的树。也学会了等待。

  我在北京的时间不长,所以也有很多遗憾,还有很多花没有看过,如:侧金盏、七瓣莲、金莲花、箭报春、肋柱花、鳞叶龙胆等等。

  现在回想起来,那两年是十分充实的,因为深入地去学习辨识植物,仿佛在那里生活了很多年。

  人生总是充满了很多不确定性,也有无限的可能。那时候我不会知道,此时自己不仅离开了北京,而且还离开了中国,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生活。

  夏天的时候,曾和从美国回杭州的朋友一家吃饭,对方跟我说,以后去美国了可能会很无聊,问我有什么爱好。我说“拍野花”。对方表示不可思议。当时我在心里想,因为我这个爱好,我的生活在哪里都不会无聊。放眼望去,太多不认识的植物正等着我去叫出它们的名字,想到这个,我就满是期待。

  我十分感谢“自然笔记”小组,让我走上了博物这条小径。关心物候的变化,以及每一季的花开,在观察中思考,获得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一点一滴汇聚,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四季啊,慢慢走》读后感(九):我终于知道我那时看到的花的名字

  人总要有点可寄托精神的爱好。虽然不在北京,可还是找到了许多眼熟的植物。

  也知道了,小时候叫的一些植物的名字,比如打碗花叫米口袋,据奶奶说这种花看到回家就会吃饭把碗打了,结果看到后面发现其实打碗花也是有的,不过是一种看起来跟牵牛花很相似的植物;黄花菜也是萱草的一种;我以为是铁树的,开着大朵白色花朵的其实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凤尾丝兰;以为是野豌豆开的花,其实是直立黄耆;田野里经常见到得柔弱的成簇开放的小黄花是旋覆花;像炸开的海胆一样紫色毛刺刺的植物,有大有小,居然不是同一种植物,泥胡菜和祁州漏芦;小时候田野里经常见到的植物也知道名字了,长在水边的芦苇棒子其实是香蒲,冬天用来插花的相思果其实是金银木,洗澡花其实是胭脂花,叫洗澡花是因为她总在傍晚大家洗澡的时候开放。林林总总,还是非常有意思的。

  也认识了很多平常能见到却不知道名字的花,比如春天的时候经常能看到老城区里高大的开着一树粉紫色形状像铃铛一般若云如梦的植物,原来就是泡桐树;和蜀葵长的很相似的夏末开放的木槿;现在还能在农村家家户户门口看到,艳丽又生命力旺盛的,看起来很像矮康乃馨的孔雀草,花朵硕大的大丽花;小叶女贞那真是再熟悉不过的绿化树种了,可是我才知道她的名字。

  虽然每年春天,我还是很苦恼于桃、李、杏、梅、樱、海棠到底是怎么分辨,但是靠着联系实物,总算分辨得出紫叶李、西府海棠、日本晚樱等比较特征显著的了至于美人梅、碧桃等看起来像桃又像梅的植物估计还需要艰难地辨认辨认。

  还是只能认出一些基本的植物。对于叶的性状,是羽状,穗状,对称状等等,花萼花瓣花蕊等具体的构造还是没有什么研究。

  我知道今天开的花的名字,好像与这种美多了一层联系,好像多了层心灵的相通,从小时候懵懂的记忆里,到现在时常经过的路边,还是很开心。有这么多美丽的精灵与我共度此生此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