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美国的故事(共7册)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美国的故事(共7册)的读后感10篇

2022-03-20 10:13: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美国的故事(共7册)的读后感10篇

  《美国的故事(共7册)》是一本由毕蓝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90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8-2-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的故事(共7册)》读后感(一):一定是先改变自己才可以改变世界

  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地下室里,英国圣公会主教的墓碑上写着这样的一段话:当我年轻自由的时候,我的想像力没有任何局限,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渐渐成熟明智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是不可能改变的,于是我将眼光放得短浅了一些,那就只改变我的国家吧! 但我的国家似乎也是我无法改变的。当我到了迟暮之年,抱着最后一丝努力的希望,我决定只改变我的家庭、我亲近的人——但是,唉!他们根本不接受改变。现在在我临终之际,我才突然意识到:如果起初我只改变自己,接着我就可以依次改变我的家人;然后,在他们的激发和鼓励下,我也许就能改变我的国家。再接下来,谁又知道呢,也许我连整个世界都可以改变。

  对于我们还活在世上的人是很难去界定一个人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力的,但是对于已故的人,我们确可以衡量,评估。看美国的历史,就是有这样一种感觉,那些愿意从自我改变开始的伟人,比如富兰克林、华盛顿等等最终都多多少改变了美国这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进程。

  他们当时到底是在怎样的历史格局中成就自己,最终又造就了新世界新格局的,这一些都可以在《美国的故事》被详细且趣味性极强地表达了出来。

  《美国的故事》的作者是毕蓝,生于山东,留美二十余年,从2010年开始在网上开设“蓝草莓的博客”撰写关于美国历史的故事,用独特的视觉,平实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讲述美国一段又一段传奇故事。

  初高中课本里的美国历史都是重大事件的集合,考点也是死板的年代和重要事件概括,很少会有历史教科书去将事件的前因后果做一个详细的解说。但是在《美国的故事》里面所有人物这些零七八碎,甚至八卦小道消息都可以窥见一二,这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就如同站立在你的身旁,有着超强的代入感,你看的不是美国的历史,你就是在见证一个又一个奇迹,你与他们同风雨,也共进退。

  《美国的故事》全书一共7册,分别是殖民之地,革命之火,独立之战,制宪之路,美国之父,三权之争,共和之国。主要讲述了1620年到1820年这200年间美国的风云变幻。

  全书基本上分为3大部分来阐述。

  第一部分为建国前期,殖民之地时期,1620年当时受到宗教迫害的一批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在普利茅斯上岸,并签署了《五月花号公约》,由此几个大的殖民地几乎都是以教会的分裂作为起源,人们为了心中的自由奔走他乡,都是为了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庇护所而开疆扩土。一共建立了13个殖民地,也就是美国国旗的那13道红白杠的由来。

  第二部分为建国时期之初,由启蒙运动中所追求的自由、平等、法治等等思想植入人心后,由富兰克林为主的一大批思想传播者直接引发了北美地区的大觉醒,紧接着由着殖民地抗税风波直接引发了革命之火,《独立宣言》的诞生更是让大陆军更加合理合法且激情满满地开启了独立之战。在华盛顿一次次被打的狼狈不堪,但每一次都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转危为安,最终险胜那么一点点拿到了和谈的主动权,才促成英美《巴黎合约》,独立战争才算最终完结。

  在通读完美国这200年的历史,小至一个族群的兴起,大至一个国家的建立,其中这些领军人物身上有3个大特质一定是共通的。

  第一个是积极主动,在《美国的故事》一书中的人物案例真的是数不过来,其中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个:

  最初的弗吉尼亚殖民地建立之初,一个叫约翰.史密斯的人物尤为突出,他一生都应该感谢他这个积极主动的特质,才能让他的事迹让后人传颂至今,甚至还被迪斯尼拍成了纪实电影《风中奇缘》。

  这个史密斯16岁丧父,自己开始去海上讨生活,当过水手,当过雇佣兵,当兵的时候官至上尉,后面被捕成为土耳其贵族的奴隶,还被转送给另外一个贵族夫人做情人。后面逃脱后又被抓回来,被无情地扔进了地中海。这还没完,在弗吉尼亚公司招募人员去北美成立殖民地的船上,他又因为对绅士出言不逊,被绅士们锁在船舱,准备带回英国处以绞刑......以上种种际遇,倘若没有积极主动的心态,于我们常人来说,分分钟都有种活不下的感觉。

  还有伟人富兰克林,小时候他的挂像就出现在我小学教室墙上,但是他为什么那么伟大,我竟然是从《美国的故事》中被引导,继而刚买了他的自传,我确认他一定是我这辈子的精神导师。他由于家庭经济差,只上了正规的3年学,其后就开始帮父亲制作蜡烛和肥皂,直到12岁被父亲送去他的哥哥那边学习印刷技术。

  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开始像海绵一样通过自学吸收了大量的知识,教会自己拼读,教会自己语法,甚至还给哥哥办的报纸匿名投稿,那些平凡而又充满智慧和幽默的语言为他积累了大量的粉丝,但是当他哥哥在有一天知晓了那个报刊中受大众欢迎的名叫“赛琳丝.°古德”太太竟然就是自己的弟弟富兰克林,一气之下就停止了他所有的稿件,因为他跟哥哥的关系一直不好。

  这都没有打消他的积极上进的心,不让投稿,那他就找了个笔友,用通信来提高写作技巧,他经常用同一件事先写成故事、再写成诗歌,最后变成散文,辞藻也不断地提炼修饰,这些都是为他以后成为大作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要知道美国的《独立宣言》他是起草人。

  一转眼他到了17岁,哥哥更加专制和刻板,他实在忍无可忍,把自己所有的藏书卖掉,潜逃了,为什么叫潜逃,是因为他跟哥哥签订了9年用工合同的,而他还有4年才到期,他不辞而别就是算违法了。

  当时的他应该没有想那么多,他逃去了宾夕法尼亚州,当时特别开放又相对自由的殖民地,在费城他找了一家印刷店,由于他的印刷技术过硬,且还会写文章,瞬间就吸引了众多粉丝,包括当时的总督都知道了他的大名,总督并邀请他去当时的英国伦敦采购最新的印刷设备。

  如果没有积极主动的心态,要跋山涉水,漂洋过海2个月的路程,一般人应该都不会主动去承担这样的责任,但是富兰克林极其兴奋地应承了下来,还借此机会游历了当时的欧洲,学问大长,眼界就更不用说了。

  他回到费城后跟朋友迅速地合开了一家印刷店,还出版了第一份报纸《宾夕法尼亚报》,后面还承包了整个宾夕法尼亚州的所有印刷业务,这还没完,还遍及整个北美,真正地做到了由点及面,成为了当时北美的龙头老大。他还出版了《穷人理查德的年鉴》,这个年鉴有点像大杂烩,有当年的日历、天气预报、月亮的阴晴圆缺、潮汐的变化以及各种趣闻。这个年鉴的巨大成功,为富兰克林带来了丰厚的回报的同时,也让他成为了当时最有名的作家和出版家,更是成为了新大陆最富有的人。

  这还只是他小小的战绩,当他觉得自己钱赚的差不多了就腾出时间,积极主动去搞发明创造去了,其中他在一个雷雨交加、风云骤起的日子,他跟他儿子把一只风筝放到天上,在绳子的末端拴着一把铜钥匙。风筝实验让他变成了“从空中抓到雷电的人”,不管在欧洲还是北美,他都是当时家喻户晓的英雄。

  富兰克林似乎什么都会做,就是不会休息,这大概与他天生的积极主动的心态密不可分,他不仅是作家、出版家、企业家、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社会活动家、幽默大师、漫画家等等等等,你真无法一一罗列出来。我们除去膜拜以外好像就是不能再做点别的事情了。

  当然在《美国的故事》用积极的心态让自己,甚至整个族群、州际、大区、国家甚至全世界都来了个天翻地覆的改变的人物真的是太多太多,无法一一枚举。

  如果说积极主动心态是让伟人成功的第一步的话,那第二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特质一定是他们走的更远,影响更大的超级法宝。

  就拿美国最具治国天才的“国父”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来说,堪称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我的典型代表,要知道他生于1755年的西印度群岛,她母亲在没有跟第一任丈夫离婚的情况下跟他的父亲同居生了下他,相当于私生子,要知道在当时等级森严的社会,私生子的地位是极其卑微的,他也是所有美国”国父“出身最差的,没有之一。

  因为他的父亲在他2岁的时候就抛弃了他们母子三人,母亲也在13岁的时候不幸去世,母亲留下的稍许财产也全部被前任丈夫全部拿走。最后他跟哥哥被2个家庭收养,好心的亲戚将母亲留下的34本书留给了他,就是凭着这34本书,通过自学让自己走进了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和文学世界。

  14岁的时候他给一家贸易行当学徒,他一面打工,一面拼命读书,对数学、哲学、法学、文学都有浓厚的兴趣,还自学了拉丁文和希腊文。17岁的时候因为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描写飓风的文章,引起了社区领袖们的注意,被送到新大陆的国王学院深造。

  ”来克星顿的枪声“打响后,汉密尔顿不仅发表30多篇文章支持革命,跟60个多国王学院的学生组成一个炮队,他日夜操练,被选为上尉军官,华盛顿进驻纽约后,汉密尔顿的炮队被编入民兵,参加了纽约的保卫战,因为他一直勤于思考,对任何事务都保持着学习的热情,做学生的时候就做一名最好的学生,做炮兵的时候就做最优秀的炮兵。最后被一路举荐做到了华盛顿将军的帐前助理,还是首席帐前助理。

  这些不过是汉密尔顿辉煌成就中的小小前奏,因为退役后的竟然又决心要个律师去,且通过自学9个月就完成了资格考试,要知道一般人都是要在有专业的老师指导下至少要3年才能学完。

  在参军的空隙还刻苦攻读了大量的经济学和金融学,最终通过自己的硬实力于1789年被华盛顿总统任命为首届联邦政府的财政部长。汉密尔顿的锋芒简直是老天都遮不住,但是这些都是他终其一生不断地自我更新,终身学习的成果。

  在拥有积极主动的心态和不断自我更新保持终身学习的基础上,再拥有第三个著书立说的超强输出能力的特质更是让这些伟人如虎添翼,不仅强大了自己,还影响了他人和世界,甚至流芳百世。

  1609年10月,任当时弗吉尼亚总督的史密斯回国后,根据自己的经历写了好几本书,包括《弗吉尼亚》从而成为了畅销书作家,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人去新大陆建立领地。

  其中17世纪当时13个殖民地中普利茅斯殖民地总督布拉福德历任31界之久,他也编写了《普利茅斯定居地》从而让世人见证了清教徒历史和早期新英格兰殖民地最重要的见证。

  对于生活在和平现代的我们,更应当去学习他们身上的这些特质,我们做不到那么完美,但是可以从改变自己开始,先保障自己的身体健康是最基础的,保持每天都运动,做学生的时候就好好学习,上班的那就尽职尽责,做父母的就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做儿女的就孝顺自己的父母......做好了自己,天长日久下来,你就会逐渐逐渐更加优秀,也就能影响到他人和社会。

  《美国的故事(共7册)》读后感(二):(一)总是那些能折腾的人推动着历史的车轮

  《美国的故事》,首先,提醒你注意,书名是“故事”,而不是“历史”,这两个词的区别你一看就会知道。

  故事,总是可以有些虚构的,就算哪里失真,也没有谁会去追究。但是历史,那要一定经得起考究,遇见个较真的历史学家,会站出来纠偏,说某本书上是这样说的,你说的不对。

  本书作者毕蓝非常聪明,她以故事的形式来讲历史,我相信她也一定是参考了大量的史料,尽量让故事靠近事实。

  其实她在自序中就说了:“记得一位学者说,即使有大量的史料,也没有人确切地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即使你能证明发生了什么,也不能证明当事人的动机、逻辑和心情。后人写的历史永远是不准确的历史,因为他们总是用后来的眼光看以前的故事。”

  作者毕蓝,留美二十多年,亲身在美国感受那个国家与众不同的人文。她从2010年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在博客上写作这本《美国故事》,如今已经出版7本,时间跨度达200年。作者语言平实朴素,幽默风趣,让我们可以轻松愉悦地有如看故事一般了解那段历史。

  美国虽然只有短短的400年历史,却在今天成为一个世界的巨无霸国家,他们到底有着什么样的过去?是哪些伟大人物创造了如今的辉煌?他们的文化和传统里有着哪些基因决定了他们的未来?

  在这一集里,作者讲述了从1607年,英国在北美大陆建立第一个殖民地弗吉尼亚到1779年布恩带领全家第三次走向肯塔基,美国星条旗上的最初13个州成立的经过。

  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从此以后,安静的美洲大陆被欧洲人搅和得不得安宁。西班牙率先在那里踏上血腥的征服之路,他们对土著的印第安人疯狂屠杀,使他们变为奴隶。

  英国、法国、荷兰、瑞典等看到西班牙的富有,也想在美洲建立殖民地。

  这些国家的国王大笔一挥,就签署文件把美洲的土地分给他们喜欢的人,好像美洲的土地是无主的一样。这是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印第安人的美好家园就这样被这些列强强占瓜分。

  1606年,著名的伦敦弗吉尼亚股份公司成立,他们采用卖股票的办法来筹集资金,要去美洲建立殖民地,获取巨额利润是他们的目的。

  三艘小船载着105个做着发财梦,带着探险心态的绅士飘向了美洲大陆,这里有一个有13条命的人物约翰·史密斯为弗吉尼亚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说他有13条命的依据是什么?他当过兵,当过海盗,做过生意,当兵被俘后被卖为奴隶,逃跑被抓给扔进了地中海。

  在这群举止优雅,品味超群的绅士当中,约翰·史密斯显得是那么格格不入。然而,在环境恶劣的新土地上开疆扩土,还得依靠干活的人。

  这些人跟弗吉尼亚那帮绅士子弟不同,他们都是追求宗教自由的文化人,他们严格按照《圣经》行事,每周工作六天,剩下的一天去教堂做礼拜,他们反对娱乐活动,重视教育。在今天看来,他们很古板,可是正是这些人,给美国的文化留下了强大的基因。哈佛大学就是他们于1636年建立的。

  不管是为了躲避宗教迫害,还是为了宗教自由,还是为了获取财富,这些人漂洋过海,举家搬迁,到一个新大陆,充满了冒险精神。他们相信上帝与自己同在,不管条件如何艰苦,信仰始终不灭。

  弗吉尼亚、普利茅斯、马萨诸塞、罗德岛、康涅狄格、新罕布什尔、缅因州、宾夕法尼亚、特拉华、马里兰、南卡罗莱纳、北卡罗莱纳、佐治亚州,一共13个有独立政府的殖民地各自成立了。

  在这些城市和政府成立过程中,有土著印第安人的牺牲,有战火,有侵略,也有和平。

  随着英法战争的结束,各个殖民地开始觉醒,我们在美洲是自由的,我们为什么要为英王效忠?独立的种子已经种下,“美洲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萌芽。

  历史是人创造的,而正是那些能折腾的人才是推动历史车轮的人。

  真正为人民着想的人,历史会永远铭记他。

  

  《美国的故事(共7册)》读后感(三):关于讲述美国的发家史,这套书最生动最有趣

图片来自网络

  在我们眼里,美国一直都是超级大国。美国的历史虽然不长,只有400年左右,而且还是世界上最晚形成的独立主权大国。但是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也不是一个可以小觑的角色。 《美国的故事》这一套书,就用了非常生动有趣的文笔写下了关于美国是如何一点点建立起来的,相比于枯燥的历史而言,这套书就非常地幽默。这套书一共有7本,第一本是殖民之地,第二本是革命之火,第三本是独立之战,第四本是制宪之路,第五本是美国之父,第六本是三权之争,第七本是共和之国。听书名,我们就知道美国的一步步崛起,这七个名字一定是关键。 《美国的故事》这本书的作者叫做毕蓝。她是一个旅美华人。她在工作之余,用自己业余的时间,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开始在博客上面写美国的故事,她写下的关于美国的故事生动有趣,受到了网友的大力欢迎。 这本书其中最大的亮点在于将美国的故事讲得深入浅出,在以前我们了解历史的时候,可能只是一个个在历史的知识网上面拎出来的一个个点。这是很破碎的,我们也根本很难记得。但是《美国的故事》这套书就是用一个有一个的故事去连接,织了一个很牢固的网。让我们不仅读起来觉得生动,还能够记住。 毕蓝在第一本书里面讲到殖民地的形成中,有一个故事,讲到《风中奇缘》的动画片的原型是出自于这个故事。这段故事讲的是英国殖民者约翰.史密斯来到弗吉尼亚殖民的时候,受到了土著居民排挤,最后是被一个叫做波卡洪塔斯的女孩多次相救,波卡洪塔斯是当地土著印第安人重要酋长波瓦坦的女儿。因为她的热情与善良,化解了双方之间的隔阂。让父亲对约翰.史密斯放下了防备,双方交好。这样的故事片段穿插在13个殖民地建立期间,让人读起来津津有味。

图片来自网络

  再看看,革命之火这本书里讲到的波士顿倾茶事件,这个事件对美国后来的革命起到了关键作用。历史书上可能对于这个事件都是一笔带过,顶多再说说这件事情的意义是什么。以至于我们常常对这些有趣的历史事件背后的故事一无所知。这个事件是因为当时的英国殖民者对波士顿这个殖民地的居民非常地不友好,经常因为一些小事情就直接对波士顿的居民开枪,于是就引起了当地人强烈的不满。 后来,又通过一些不平等条约垄断了茶叶的市场。这一点让波士顿人民愤怒至极,你把人家茶农的生意都抢了。人家当然不满意了。人的不满聚集起来总是会有爆发的那一天。于是呢,波士顿人就开始起义了。两个自称自由之子的人带着队伍跑到商船上,把船上面的茶叶全部都倒到海里面去了。这一点让很多商人都蒙受了严重的损失。这让英国殖民者非常生气,于是就大力惩罚这些闹事的人。后来人们实在忍无可忍,最后走上了独立战争的道路。这么一讲这件历史,就有趣多了。

图片来自网络

  《美国的故事(共7册)》读后感(四):为什么是美国

  文/宝木笑

  如果将“应许之地”看作一个国家自身发展图腾式的地标,即有某种引领和感召作用的存在,那么美国似乎就成了那个唯一的幸运儿。由于历史和其他原因,美国是一个我们印象中“最熟悉的陌生人”,我们的感情和看法非常复杂,更早的年代是“美帝国主义”铁蹄下的广大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早些年是“美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而现在美国似乎又成了荒唐总统治下的荒诞之国,除了隔三差五来个枪击案,乏善可陈。如今的美国确实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无法否认的是,这个和我国面积差不多的国家仍然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他们是世界上军事力量和经济最强盛的国家,他们在科技、文化等领域也都处于全世界的领先地位,在联合国2014年发布的世界各国“人类发展指数”统计数据中(以健康长寿、教育获得和生活水平三方面复杂的统计数据构成),美国的数据高达0.914(满数据为1),位列全世界第五。

  无论如何,这个国家仍然有着让人咋舌的雄厚国力,有着让人艳羡的自然条件和丰厚资源,而这也让最初踏上那片北美之地的欧洲人欣喜若狂。1759年,第一个提出“美洲人”概念的殖民者克里维克来到当时的纽约,他震惊了,在当时的欧洲只有大贵族、大富翁才能拥有土地,穷人只能做雇农,而在这片神奇的土地,遍地都是自耕农,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新大陆为每个人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这位习惯了巴黎奢华生活的法国贵族一下子和家人扎根纽约,过起了自耕农的生活,纽约土地肥沃,风调雨顺,他的农庄年年丰收,小麦和苹果多的吃不完。克里维克用“流着奶与蜜”来形容当时自己的小农庄和他见到的其他农庄,而毕蓝在其《美国的故事》系列中也同样用了这样的描述,虽然相隔近三百年,显然在人们心中,美国确实有着“应许之地”的气象。

  《美国的故事》这套七卷本的丛书出自一位旅美华人之手,这似乎既是一件有趣的事儿,又是一件必要的事儿。毕蓝生于泰山脚下,在北京上学,后赴美留学,然后留在美国就职于一家银行,这套书是毕蓝从2010年开始在自己博客上的连载,一位从事财经金融工作的中国人写美国史,这很有趣。从毕蓝的经历来看,这是位标准的大陆好学生,一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各门功课想来都十分优秀,某种意义上这是一次价值观的撞击,当一个中国人亲身投入彼岸生活,他们眼中的美国其实对我们有着很重要的启示意义,而这本身是件必要的事儿,一味妖魔化和一味粉饰同样有害。欣喜的是,毕蓝的笔触是足够客观的,这套书从1620年“五月花号”登陆北美开始一路写到美国国父们一一离去的1820年代,不谄媚也不偏激,毕蓝只是在做足史料研究的基础上娓娓道来。

  毕蓝像所有初次来到美国,并逐渐融入美国生活的中国人一样,内心充满着略带颠覆感的小小震撼:原来美国是这个样子,很多地方都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啊。正如毕蓝在自序中说:“你以为美国人特别现代、特别开放吗?事实是,你恐怕找不出比他们更传统、更保守的民族。坚守信仰,遵循先例,不求进取,顺势而为,正是这些规矩打造了似乎不讲规矩的美国人。”当毕蓝就美国的历史反问出那句“谁说四百年太短”的时候,其实整套《美国的故事》的基调已经定下,那是以往灌输的“常识”与亲身感受之间的对撞。而全书的内容也由此找到主线,毕蓝七册《美国的故事》其实也在为我们寻找那个长年埋在心中的问题:为什么是美国。

  是的,美国走到今天,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这个国家几乎是在一个封建王朝的时间内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前面提到美国土地和资源的富饶,不仅克里维克被那“流奶与蜜之地”深深震撼,《美国的故事》中谈到的早期殖民者几乎都感同身受,包括那位至今被美国人奉为心中第一个西部牛仔的传奇人物丹尼尔•布恩,肯塔基的美丽富饶让他将一生都奉献给了那片神奇的土地。然而,富饶只是美国的大部分,美国依然有很多贫瘠和气候恶劣之地,那些地方让初期殖民者吃尽了苦头,平心而论,美国确实富饶,但绝对达不到沙特、阿联酋那样可以让国民仅凭资源一夜暴富的程度,美国从富饶到富强也绝非简单一句“生的好”那样简单。毕蓝七册《美国的故事》正是顺着这样的思路一路走来,最终毕蓝将七年的努力集中在“制宪之路”、“三权之争”、“共和之国”等这样的政治文化方面,在她看来,显然人文历史特别是政治文化才是美国成为今日美国的原因。

  这在今天是我们所熟知的事实,去年大嘴总统上台,虽然一片哗然,但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彼方民众内心其实并未惶惶不可终日,觉得国家一定会亡于特朗普之手。因为他们明白即使特朗普是“阿斗”也不会把大好江山造败了,总统虽然是国家元首,但国家并不是某个人和某群人的,总统也没什么了不起,总统也得“按规矩来”。而这个“规矩”从这个年轻国家建国之初便深深扎根在那片土地上,特别是扎根在那片土地上所有的公民心中,这“规矩”并非仅仅指代的是美国三权分立等制度,更是指制度表象之下的文化内核,即美国特有的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研究的奠基人阿尔蒙德在其名著《比较政治学》中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的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的。”正是在这样的定义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毕蓝的《美国的故事》,这套美国史更像是一次深刻的论述,让我们带着“为什么是美国”的问题总体考量那个国家。我们必须排除单纯的资源因素,因为“地大物博”的国家绝不只有美国一家。既然不是环境的外因决定,那我们自然会从美国的国家内因去分析,一个国家的政治显然首当其冲,因为归根到底还是人在治理国家。按照政治学的观点,政治文化又显然在制度建立和政治特质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

  正因此,毕蓝才会从美国建国的源头去探寻,因为“像所有的民族一样,今天的美国人仍带着祖先的烙印,甚至重复着祖先的故事,所有的现代因素在传统和文化基因面前都无能为力”。而前面提到的毕蓝关于美利坚民族“你恐怕找不出比他们更传统、更保守的民族”的说法也并非哗众取宠,事实上,美国是一个表面上世俗化,但实质上非常宗教化的国家。美国人虽然时尚,但一个不争的现实是其绝大多数人自其出生伊始,就受到宗教的深刻影响,美国教会成员的数量在历史上一直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塞缪尔・亨廷顿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国民特性的核心是美国信念,而美国信念的精髓则是新教精神”。这方面毕蓝不惜从整个欧洲的宗教改革说起,然后详细地解说英国的宗教之路,最终回到了那个原点:第一批来到那片大地的“五月花号”殖民者,他们并不是哥伦布式的探险者,更不是皮萨罗那样的征服者,他们只是为了逃避英国宗教迫害的“分裂派清教徒”(也可笼统称为“清教徒”),他们虽然迫于生计,但更是出于虔诚,这使美国从最早的源头就带有宗教和理想主义的色彩,更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别样的基础。

  于是,我们在寻找那个源头的过程中似乎同时找到了一个方向,那就是所有关于“为什么”的问题都需要一个源头的解释。就像我们在读宋史的时候总是感慨宋代军力的薄弱,而后我们从太祖开国杯酒释兵权、欢宴罢节镇的源头处渐渐明白,终宋一朝文强武弱实在是源头使然。回到美国的问题,我们吃惊地发现,美国的国家缘起是很特别的,它并未经历原始社会、封建社会等阶段,它的移民国家特质让其仿佛实现了一次“国家的穿越”(当然印第安人的情况是应该考虑在内,但从整体近现代国家政治历史角度仍宜从欧洲移民角度阐述),即美国开国的几代人是在民智开启的情况下来到这片新大陆的,他们完全绕开了一个国家发展的冗沉包袱。更重要的是,美国立国的源头不是对原有历史的反抗,而是出自现代政治的理想主义实践,或者至少是现代契约社会思想延伸。

  这种政治思想是和新教的精神内核相辅相成的,而这也是毕蓝全书的实际内在逻辑。毕蓝强调《五月花号公约》以及据此建立的普利茅斯殖民地的契约精神,说这种精神“为新大陆未来的政治体制奠定了第一块基石”。北美第一批殖民者几乎都是新教徒,新教徒不信任政府并警惕膨胀的权力,主张对政府的权力加以限制,主张“因信称义”,宣称普通信众可以自己阅读并解释《圣经》,还可以自己与上帝沟通、对话,而不必一定通过教会,这一理念催生了美国政治文化中的自由主义、平等观念等重要内容。更重要的是,新教的另一个核心精神是其契约理念,新教认为上帝与新教徒之间存在教会之约和政府之约,前者要求新教徒建立符合《圣经》的由全体信众共同治理的教会,后者则要求建立受到人民自愿签订的契约限制的政府。

  而任何政治文化的形成,其非常关键的一点还在于处于政治建筑上层的人的所思所为。美国这种政治文化的雏形其实在同时代的欧洲也并不陌生,所以才有了英国的“光荣革命”以及后来的法国大革命等一系列著名的历史事件,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其中,美国的“建国国父”们显然更具备自省和自律的精神,他们真正伟大之处也正是基于此,正是他们凭借强大的内心信仰和自制力让美国在独立之后完成了其他国家没能实现的理想主义转身。这里可以以整部《美国的故事》浓墨重彩描写的华盛顿为切入点以点知面,华盛顿没有寻求两届总统任期期满后的连任,他主动辞去军职交出军权的决定震惊了欧洲的君主们。战争结束的时候,英王乔治三世问正在给他画像的画家:“华盛顿先生现在打算干什么?”画家答:“听说他想回弗农山庄。”乔治三世说:“如果他真的这么做,他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没几天华盛顿解甲归田的消息就传到伦敦。

  正是华盛顿、富兰克林、杰斐逊、亚当斯、麦迪逊、汉密尔顿等众多“建国国父”在关键时刻对理想和良知的坚守,让美国的政治文化在最危险的时候得以保留和传承。毕蓝分析的很深刻,美国可以说是上帝最宠爱的孩子,它用了八年就得到了自由,而它的老师英国用了四十年才确立“君主立宪”,法国在腥风血雨中折腾了半个多世纪才勉强建立起千疮百孔的共和政体。为何在旧大陆,革命的结果总是违背革命的初衷,为何最后总免不了“黄袍加身”的闹剧,也许正是美国“建国国父”的精英素质和平民意识,让在新教伦理、契约精神共同加持下的政治文化终于第一次在人类社会得以落地生根,两者缺一不可。华盛顿交出军权是美国革命最辉煌的瞬间,也是启蒙思想最动人的一刻,更是人类在宗教和良知感召下实现的最伟大救赎。当华盛顿把人民赋予的权力还给人民,美国“建国国父”一代就实现了把一场战争变成了革命,奠定了民主和共和在新大陆不可动摇的根基。

  这也是毕蓝在《美国的故事》中笔墨倾注最多的地方,也是全书很值得称道的叙事特色。毕蓝写作这部书的时间是2010年,当时正是自2006年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出版,“好看的历史”火遍华语界的时期,也许受其影响,毕蓝选择更加人性化地讲述历史特别是人物,《美国的故事》对“建国国父”一代的描述非常丰满和立体。她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全书也是以美国建国五十年后“建国国父”一代最终消亡为收束,在作者看来后续的美国虽然有着很多故事,但方向已然定格,格局已然安稳,美国最重要的东西已经讲述完毕。

  面对今日的美国,我们当中很多人总喜欢拿美国短暂的历史说事儿,其中的轻蔑不言而喻,仿佛那个国家只是一个刚刚学会吃饭的孩子,而我们则早已是熟识八大菜系食不厌精的中年饕餮客。美国的历史从时间跨度上说确实短暂,然而他们的历史并非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他们的历史更像是一种被浓缩之后的历史,他们的起点很幸运地选在了人类理性之光再次点燃的启蒙运动时期,那里凝结了无数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所谓“后生可畏”也许正是这个道理。行文至此,久不降雪的城市竟然不知不觉大雪纷飞,夜深沉,行人稀少,窗外大雪无痕。突然想起当年我的导师(我曾在之前的文章中不止一次提及的那个一生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小老头)作为交换学者在美国呆了一年,回来后,这个长在红旗下根正苗红的倔老头沉默了好一段时间。之前在他的课上,我们经常能够清楚地看到老头鄙夷美帝时喷薄而出的吐沫星子,如今的导师几乎不再讨论太平洋两岸的优劣,他只是告诉他的新弟子要好好读书,有机会多出去看看,因为“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END—

  《美国的故事(共7册)》读后感(五):美国的故事——他们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星

  最近知道一个很有趣的事情,美国的历史课本是由各州自定而不是全美统一的。存在即合理,这件事也引发了我去了解美国的兴趣。作为一个对美国仅仅停留在历史课本上的小白,选择一本浅显、易懂、有趣、全面的书是了解美国的基础。在综合参考各方的意见之后,我选择了毕蓝老师《美国的故事》。

  毕蓝老师留美20余年,文字细腻感人,网友评价“简明而不简单,严谨而不严肃”,我在老师的博客上看了几篇以后,甚是符合小白如我的阅读习惯。两天后,《美国的故事》便到了手边。全书共有7本,从“五月花号”登陆北美到独立战争打响前一夜,从“大觉醒运动”到签署《独立宣言》,从在英国海军压制下的溃不成军到完败英军,从动荡和争议到建立一个国家……毕蓝老师用一贯诙谐的文字描述了在风雨飘摇中成长起来的国家。

  其中,毕蓝老师用大量的篇幅展示了美国人的风采,这里所说的美国人不是仅仅有国籍的美国人,而是能代表美国精神的美国人。华盛顿、富兰克林、帕特里克亨利、汉密尔顿、杰斐逊、约翰亚当斯、约翰马歇尔、拉法耶特、门罗……美国是上帝的宠儿,这句话描述很精准,每当美国面临历史性抉择时,总有一个人或几个人站出来拯救了这个蹒跚前行的国家。其中,有一个人大放异彩。

  他不是总统先生,也不是战斗英雄,他的头像却出现在美元上。他是第一个美国人,他身体力行、如太阳般照亮了美国以及世界的天空。他是作家、出版家、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发明家、外交家政治家、漫画家,等等。他是天才,他本杰明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只读过3年书,10岁便辍学在家,12岁去哥哥的印刷厂帮工,从而接触到大量的图书,阅读让富兰克林对写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5岁的富兰克林以“都古德太太”的名义在《新英格兰报》上发表文章,赢得了无数粉丝。在此期间,他不断磨练自己的写作技巧,从而为起草《独立宣言》奠定了基础。

  与哥哥关系不好的富兰克林终于在17岁这年逃离了波士顿,只身来到了费城。只要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富兰克林本人践行了这个俗语。实际上,富兰克林精湛的印刷技术和出色的文笔让他在费城大放异彩,连宾夕法尼亚的总督都知道了他的大名。17岁的富兰克林应总督之邀去伦敦帮忙采购印刷设备,他借此机会眼界大开,回到北美之后,在22岁这一年,他与朋友合伙开了一家印刷店,出版了宾夕法尼亚第一份报纸——《宾夕法尼亚报》。

  “早睡早起身体好”、“时间就是金钱”、“上帝帮助那些自助的人”……这些现在耳熟能详的谚语,就出自富兰克林的笔下,1733年,富兰克林出版了《穷人理查德的年鉴》,富兰克林幽默风趣的文笔让年鉴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他告诉人们要勤奋工作、诚实守信、坚持不懈。在美国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上,富兰克林用他的智慧之光一直鼓励着美国人民不断前行。《穷人理查德的年鉴》让富兰克林称为新大陆最富有的人之一。随后他便开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成为一个发明家。

  在小学的课本上,我们了解到富兰克林那个著名的实验——风筝导电,这让他成为“从天空中抓到雷电的人”,在此基础上,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这个发明让他成为英雄,让人类不再恐惧自然的未知,也让更多的人踏上探索自然的征程。

  精力旺盛的富兰克林从不会只做一件事情,尽管他没受过太多教育,但他重视教育。在他的倡导和提一下,费城学院成立了,发展到现在,费城学院改名为宾夕法尼亚大学,为美国历史上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为美国培养了无数优秀的人才。

  因提倡“北美殖民地联合起来”,富兰克林被称为”第一个美国人“,他亦用自己的一生向世界展示了美国人的朝气蓬勃与热情奔放、拥有坚定的信仰和高尚的道德。美国遭遇无数困境,但富兰克林的故事激励着他们一次又一次的振作。直到现在,富兰克林依旧在100美元上深情地凝望着这个他挚爱的国家,带给这个民族希望。

  富兰克林只有一个,但国父有很多个。在毕蓝老师的笔下,美国的国父们熠熠生辉,其中不乏独特有趣的冷知识。

  下面我们来说说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男人——华盛顿。

  在新大陆生死存亡之际,他临危受命做了不拿工资的总司令,在君主制几乎是唯一国家体制的时代,华盛顿高风亮节拒绝了国王之位,在首创了民主共和国之后不贪恋权位最后选择回家种田……华盛顿的人生与美国的诞生相连,他像一个完美的家长,给予了美国这个初生的婴儿最好的条件。

  印象中的华盛顿,骑着白马无所不能,可实际上,他很不会打仗。刚参军时就赶上了法印战争,他代表英军作战,差点就把宾夕法尼亚西部全都让给了法国人。独立战争初期,他带领的大陆军也是节节败退,直到后面夜渡特拉华河、奇袭伦敦才算是打了一个翻身仗。

  这可算颠覆了我对这个男人的印象,但看完这些我觉得他更伟大了。当时的情况,美国必输,华盛顿创造了奇迹,他用自己独特的魅力尽可能保留军队,减少损失,为重头再来保留了实力。华盛顿带领的独立军一直都有军费问题,各州相互推诿,都不愿意多出点力,这种情况下的独立军战斗力渣渣,遇到有组织、有纪律的英军能当场扑街。就这群乌合之众,华盛顿能做到败而不乱,成功拖延到法军到来,可以说是非常厉害了。

  像这样的故事,毕蓝老师在《美国的故事》里写了很多,可以很系统地帮助我们了解这段历史。非常推荐想了解美国历史的朋友和家里上中学的小朋友们阅读,可以补充学习很多课本之外的知识。

  话说回文章的开头,美国的历史课本不是全美统一,而是由各州自己编写。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呢?读完《美国的故事》我心里其实是有了答案的。连独立战争这种载入史册的重要事件,各州都无法齐心协力起来,更别说一本小小的历史课本了。

  然而,这也没有什么不好的。人多力量确实大,但相互拉扯、共同成长也不是没有优点。在《美国的故事》里,我认识了一位伟大的金融先驱。以前,我从不知道他的大名,以后,我视他为偶像。他就是华盛顿的帐前助理、左膀右臂——汉密尔顿。

  独立战争后美国成立,当时美国债务加起来7700万美元,也没人愿意借钱给美国,重建国家信用、创立金融体系是华盛顿政府的最大挑战,而我们的总统先生对金融财政一窍不通,所以要担任美国的财政部长,只有华盛顿的无条件信任才能大刀阔斧。

  百废待兴,华盛顿去找了战时大陆会议和邦联议会的财务总长莫里斯,莫里斯为独立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他是华盛顿心中的第一人选,可万万没想到莫里斯因为要做生意拒绝了总统,但莫里斯没有撒手不管,而是像华盛顿推荐了一个人,那就是汉密尔顿。

  毕蓝老师用大篇幅描写了汉密尔顿和杰斐逊这对冤家。简单来说就是,汉密尔顿崇拜的是制度和秩序,他出任财政部长后,通过牺牲农场主阶级和农业区域的利益来促进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他主张大政府主义,认为建立必要的资本主义秩序是改善美国草创之初混乱局面的唯一办法。而杰斐逊崇尚人权和自由,他是美国农场主和下层群众利益的代言人,他认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农业。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汉密尔顿主张建立健全的币制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巩固共和国的统一税必不可少的,扶持制造业更是远远看在了同时代的人前面。汉密尔顿的存在,让美国从农业国转变成工业国,可以说,美国现在的经济、金融霸主之位,离不开汉密尔顿的高瞻远瞩。

  汉密尔顿的生命在决斗之后结束,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美国的国父们,像夜空中的星,照亮着这个国家不断前行,关于他们的故事还在流传,他们的精神永在。

  《美国的故事(共7册)》读后感(六):美国人的美国梦

  文/锁生

  谈到美国,我脑海中第一个闪现出的就是“美国梦”三个字,上世界七十年代,大量的中国人选择涌向美国,开启他们的美国梦之门,从而引发了第一次移民潮。

  美国仅有短短400年左右的历史,为什么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国,而我们为什么那么向往美国,向往美国的生活,向往成为美国的一份子呢?

  百度百科上是这样解释美国梦的:

美国梦(英文:American Dream)自1776年以来,世世代代的美国人都深信不疑,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

  也许,这就是美国梦的核心价值,也是我们心之向往的所在:追求自由平等,同时又勤奋务实,敢于冒险,无论身份高低,无论贫穷富贵,只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奋斗,就可以实现梦想。

  1776年6月,纽约仅有2万人口,他们即将遭受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入侵,而对手,就是当时军事力量最先进的英军。在英国长期的压迫下,美国人决定发起反抗,保卫纽约。

  1776年7月4日,一个改变世界的纲领性文件诞生了——《美国独立宣言》。这一天,也被称为美国独立纪念日。

凡人生而平等,秉造物者之赐,拥诸无可转让之权利,包含生命权、自由权、与追寻幸福之权(原意为:拥有私人资产之权)。——《美国独立宣言》

  早期的起义军们,完全由普通的农民组成,他们没有任何的实战经验,后来慢慢发展成60%的新兵都是由罪犯和被放逐的奴隶组成,但这个不受约束的队伍并没有难住起义军首领——乔治·华盛顿。

  华盛顿是一个伟大的将军,并且很善于用人,比如说冯·施托伊本,他是一名出色的战士,也曾是普鲁士军官,被华盛顿委任为起义军中权利最大的人之一,他为起义军部队带来了秩序、纪律和卫生保健,为华盛顿解决了很多难题。

  虽然军队中有了主心骨,但起义军们还是遭受了很多非人的痛苦,这支队伍一共有一万四千人左右,他们没有房屋居住,也没有足够的衣服穿,甚至由于没有干净的水喝,很多士兵们都患上了痢疾,更痛苦的是,英国囚船带来的天花,使四成的士兵都死在了天花的魔爪下。

  起义军们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利用强大的意志力和勇气团结战斗。经过6年的斗争,英军终于宣布投降,而在这场战役中,两万五千名士兵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这就是美国著名的独立战争,也就是为什么,自从1776年开始,美国人开始对“美国梦”深信不疑。

  我是在《美国的故事》这套书中了解到这些美国的历史故事的,《美国的故事》这套书一共有七册,美国独立战争的故事被收录于第三册中,也就是小标题为《独立之战》这本书中。作者毕蓝老师留美二十多年,从2010年开始,她就在博客上撰写美国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毕蓝老师是中国人,但她在撰写《美国的故事》时,并没有夹杂着任何偏见和主观感受,而是以一个非常客观的态度为我们讲述了从1587年一直到1826年,从北美最初的13个殖民地的形成,一直到第一代国父们陆续离世。直到今天,毕蓝老师仍在持续更新中。

  毕蓝老师的文笔非常生动,每个小故事篇幅都不长,而且没有长句子,读起来不累。在每个小故事最后,毕蓝老师都设置了一个悬念,扣人心弦,想继续听美国的故事吗?请看下一章节!如果在博客上看到毕蓝老师的文章,想必一定会有大批的读者们催她更新吧!

  其实,美国人的美国梦不仅仅在《独立宣言》颁布之后,而是在他们的祖先登上“五月花号”时就开启了。在毕蓝老师的笔触下,我们知道,美国人对自由、平等、民主的追求,最早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一群英格兰清教徒为了宗教自由,甘愿冒着生命的风险,乘坐着“五月花号”漂洋过海来到了美洲大陆。这片殖民地被命名为「普利茅斯」,后来普利茅斯和马萨诸塞殖民地被命名为“新英格兰”。

  普利茅斯并不是英格兰人在北美的第一个殖民地,而殖民者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在这之前,500个英格兰殖民者来到美洲大陆,选择了一个宜居的地方,用国王的名字将它命名为“詹姆斯敦”,遗憾的是,只有60名殖民者幸存了下来。他们苦到什么程度呢?殖民者们饱受饥饿的煎熬,其中有一个男人甚至想吃掉自己怀孕的妻子,后来被处以火刑烧死了。这里就是英格兰人在北美的第一个殖民地「弗吉尼亚」。

  美国人就是这样,在北美大陆开拓了最早的13个殖民地。

  现在的美国人比英国人更有钱,也不用交那么高的税,孩子们更早熟,身高也比英国人平均高5cm,这全都归功于他们当年勇于探索的祖先们。

  想知道美国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美国为什么会成为今日的美国,不妨听听毕蓝老师为你讲述的《美国的故事》……

  《美国的故事(共7册)》读后感(七):演绎一段激情燃烧的“美国梦”

  演绎一段激情燃烧的“美国梦”

  “美国已不再惟一的移民者天堂,”胡润研究所(Hurun Research Institute)最新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加拿大超过了英国,成为高净值人群(资产净值在600万人民币以上)第二向往的移民国家。但是,美国依然是都市新贵阶层的移民首选。一方面,“美国梦”一直激励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去美国创造价值和财富;另一方面,从教育、投资目的地、移民政策适用性、海外置业、个人所得税最优、医疗系统有效性、护照免签、华人适应性等多角度看,即使移民政策调整改革,美利坚依然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从实践看,“大移民潮”使得美国崛起,使得美国充满了自由和民主。从“五月花号”起航,到北美殖民地的建立;从莱克星顿的枪声,到费城制宪,到三权分立,旅美华人毕蓝在新著《美国的故事》中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一段惊心动魄而又不可回避的美国故事。

  1620年,渔船“五月花号(Mayflower)”在夜幕的掩映下载着102个有梦想的人悄然地驶离了伦敦港。经过65天的风暴、饥饿、疾病、绝望之后,他们在普罗温斯顿(Provincetown)的鳕鱼角(Cape Cod)上了岸。这是一个自由之地,“不必向任何人负责,也不必效忠英王”。但是,“自由”的另一面却是“不自由”——经过讨论,船上所有的41位成年男子共同签署了一份文件,这就是著名的《五月花号公约》(THE MAYFLOWER COMPACT):“……我们在上帝面前共同立誓签约,自愿结为民众政治体。为了更好地落实、维护和发展前述目标,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将不时被制定、颁布或设置,只要其最符合、最利于殖民地的普遍福祉,我们都保证遵守和服从。”寥寥数语的草签文件(《五月花号公约》),既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份真正的社会契约,也是将契约作为政府权力惟一合法来源的实例,被称之为“美国的出生证明”。

  革命,推动着社会进步,充满着暴力和血腥。一方面,英国政府对殖民地的长期放任政策使得美利坚精神与文化基因得以发展出“独特性”。另一方面,以殖民地议会为代表的殖民地人民追求与英国国会同等的地位,并不想成为英国的次等公民。不自由,毋宁死。1770年的“波士顿屠杀”标志着殖民地与英国当局之间的暴力对抗的开始——美洲殖民地与英国之间,已不是有裂痕那么简单了,英国当局的高压政策,使得殖民地人民自觉自醒,甚至萌生了“独立”的念头。从1619年弗吉尼亚建立议会起,各殖民地相继成立议会以抗衡英国王室及内阁。1773年的《茶税法》,1774年的《强制法案》,更是从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加速了美利坚独立的步伐。1774年9月5日,各殖民地代表在费城召开了第一届大陆会议,通过了和英国断绝一切贸易关系的决议,以及“关于殖民地权利和怨恨的宣言”——北美人把《强制法案》称为“不可容忍法案”。

  “莱克星顿的枪声”不仅仅有“枪声”,还有深刻的政治内涵——是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正如作者毕蓝所言,“莱克星顿/康柯德之战拉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那枪声至今仍回荡在历史的尘埃中……殖民地人民精准的情报来源、高效的预警系统和迅速的反应能力,为独立战争写下了精彩纷呈的第一章,也在大国强权面前展示了这个弱小民族的勇气和力量。”1775年5月,第二次大陆会议坚定了战争与独立的决心,由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开宗明义地阐明,“一切人生而平等,具有追求幸福与自由的天赋权利。”1776年7月4日,美国庄严宣告美利坚合众国脱离英国而独立。到1781年10月,经过艰苦卓越的八年抗战,美、法联军攻下英军最后的据点约克镇,取得军事上、政治上的决定性胜利。1783年,英国被迫正式承认美国独立。美国独立战争是世界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它的胜利给殖民地民族解放战争树立了范例。

  从“五月花号公约”到“制宪会议”“三权之争”,人们往往看到了热闹非凡的民主争吵和妥协,却忽略了毫无争议的最本质性的东西。这些“最本质性的东西”,作者毕蓝在《美国的故事》中着墨颇多。比如,在奠定美国立国之基的费城会议上,“代表们在基本的政治问题上意见几乎是完全一致的,这种一致性具体表现为:保护自由与财产,视政府为契约;接受平衡政府的哲学,反对专横而不受限制的政府;支持共和政体和立宪政体,赞同建立强有力的行政部门,独立的司法机关和设立两院制;认同国家主义,主张建立一个以个人为基础并对个人行使权力的全国政府。”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民主”的形式在变革,民主的争吵与妥协在进化。但是,奠定共和之国的基因非但未变,民主自由、权力制衡、保护私产、法治昌明、尊重人权等普世价值观,反而成为全人类最朴实、最迫切的梦想。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