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狗狗的疗愈》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狗狗的疗愈》读后感10篇

2018-03-25 20:5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狗狗的疗愈》读后感10篇

  《狗狗的疗愈》是一本由[美]朱莉·巴顿著作,未读·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狗狗的疗愈》读后感(一):让我们借助狗狗之名破茧重生

  我曾经养过狗,那估计是三至四年前,估计有个两三年的时间跨度,还记得那是一只杂毛色的土狗,估计还混了一些金毛还是其他的种吧,特别顽皮,特异功能就是把所有掉在地上的能吃的东西都吃进肚子里去,所以那段时间我们全家恐惧事情就是生怕把巧克力丢在地上,狗狗吃了就完蛋了。所以每一次,酷爱吃巧克力的我总要躲在房间里,锁上门,赶紧将巧克力啃完,然后将包装袋用塑料袋紧密封好,赶紧丢到楼下的垃圾桶里,以免被狗狗翻到舔到了。最后我们当然没有继续养下去,因为许多复杂原因,家里不具备养宠物条件。但我们不是将它遗弃了,我们将它送回它母亲的身边,猜想着,它在母亲身边应该过得更好吧!

  就在刚才回忆起这些往事时候,我已经会心地笑了好几回,可以说,宠物里尤其是喵星人和狗狗都有这样的魔力,它们天真无邪眼神盯着你,估计连最穷凶极恶的歹徒都会被融化。而本书的封面,也同样具有这样的魔力。再回想起若干年前大火的《导盲犬小Q》,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封面就已经具有最深层的催眠力。

  书里的故事其实也并不读书一帜,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朱莉,也就是女主)有着一个比较正常但又糟糕都市生长环境父亲因为沉浸于工作而忽略了家庭角色的担当,母亲也并不关心家庭中的成员,而兄长则对我时常施加家庭暴力,用以减轻自身的痛苦。而我的情感则转移到了男友威尔的身上,结果威尔同样是个与兄长差不多男孩,我在他身上遭受的痛苦并不比来自家庭里的痛苦少多少。可以说,这是一种全方位的糟糕体验。有伤害自然心智上就会产生相应的应激反应人类会一如胎儿那样用蜷缩的姿态去营造一个自我保护的茧,将自己封闭在里头,这固然是一种糟糕的保护,但更多的是对自己的隔绝。最后,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现了,失恋,本来只是一个平常事件,但却让我躲进了自己营造的大茧里,轰的一声关上了所有对外的渠道抑郁症就这么降临了。

  这时候父母如梦初醒地回过神来,对我给予无微不至关怀,但这一切来得太晚了些,他们在大茧外的挥舞,在我看来只是徒劳无功挣扎,以及都是为了自我安慰张牙舞爪而已,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而就在此时,作为上帝为我打开的那扇窗——邦克(狗狗)出现了。这个小家伙带给我的,可远远不止是一个大茧里的异物那么简单。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克的,邦克这个温暖的异物的出现,让这个冰封的大茧里首次拥有温度,不管怎么说,冰河时期总算过去了,未来肯定是温暖的。

  随着时间和场景的切换,我的生活环境也从繁忙的纽约转到了更具有生活气息的西雅图(联想起《西雅图夜未眠》和《北京遇上西雅图》,这真是一座诗意城市),城市的切换,让我远离了之前受伤的环境因素,而和邦克的生活,更加速了疗愈的进程

  但不幸还是降临了,或者说,这叫自然规律,邦克病了,这次我觉得该轮到我来疗愈邦克了,我一定要治好它。自助者天助,这期间,来自家人(包括当年伤害我的哥哥)的爱和帮助,让我开始懂得了谅解。毕竟,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事物,一如邦克,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还是无法逃脱的。而且,原谅他们,也就是原谅自己。怨恨,其实是一种不轻的负担,或者说,就是生命里不可承受之重。

  随后的故事,一如童话手术后的邦克跟我继续着幸福快乐的生活,我的生命里重新拥有了爱情亲情,甚至有了可爱宝宝,而我知道这一切,都是源于邦克的疗愈。

  故事的最后,邦克还是走了,相当于人类60多岁的它,终于离开了我。痛心之余,我也意识到,它就是神给予我在那段最黑暗时期的守护者,我走出了黑暗,它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看完这本书,你不一定要养只狗狗,或者养个宠物,不过如果真能养,也是很好的吧!但记得要善待他们,你一生可以有很多宠物,但宠物一生却只拥有你一个主人

  《狗狗的疗愈》读后感(二):一生中最忠实朋友,第一个迎接我,第一个保护我

  放下《狗狗的疗愈》这本书的时候,我脑海中闪过的就是19世纪初英国伟大诗人拜伦赞美狗狗的这句“一生中最忠实的朋友,第一个迎接我,第一个保护我。”短短一句话中包含了三个同样的数字“一”,既是一切的开始,又是一切的终结。就像邦克陪伴朱莉的那些简单、平和温馨点点滴滴

在纽约,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室内,甚至有时候在地下。很快, 我便忘记了抬头仰望。不管你怎样努力,上涨的水开始漫过门槛, 你无法继续假装你的世界安然无恙

  1996年4月16日,朱莉在地下室公寓抑郁症爆发,就像她在日记中提到的那样,“这样的生活漫长又没有意义,甚至没有尽头”,无数次这样的念头也曾萦绕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头。在此之前朱莉受到了比我们更为不公的欺凌,兄妹之间的矛盾从小给她埋下了悲观懦弱种子,这朵还未开放花朵又相继受到了倾慕对象和生活的双重摧残,等到她想再蜷缩回到土壤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早已身处于名为现实荆棘丛中,也就是在这时,邦克的出现让朱莉有了新的方向。她开始变得乐观

这样的乐观好像是一个奇迹。1996 年 6 月 26 日是邦克走进我生活的那一天,那晚的月亮露 出了 68%,像上了一层蜡。一点一点,月亮越来越大,越来越亮。 邦克和我找到彼此的时候,月亮是半圆的,那亮的一半回来了。我们开始了一起成长、一起疗愈的旅程,就在月亮之下,我们的生活 一天比一天亮,一点一点亮了起来。

  朱莉带着邦克到西雅图开始新的生活,远离了之前的灰色地带,她们一起邂逅了崭新和朋友,朱莉从翻看教条的训狗手册开始学习新生活,他们在走走停停中开始留意彼此,这种被需要感觉成了朱莉珍贵安全感

  《狗狗的疗愈》不同于其他宠物治愈系小说地方在于作者朱莉这种“日记体”的写作手法给读者已强烈的代入感,随着页脚上时间数字的增加,“我”与邦克温馨的日常生活不但治愈了作者自身,更是在字里行间传达着日积月累温情,“我”会为邦克顽皮的绕在脚边而露出微笑,也会为小家伙弄脏家里而紧皱眉头,橙黄色书籍外封捧在手里就像不经意间触到那只憨厚可爱的狗狗,而这样的温情并没有持续多久。邦克病了。

  朱莉在1997年1月的日记中曾将自己和邦克比喻成 “一堆破碎的零件”,这时候的朱莉已经收到医生通知她要给邦克安乐死的消息。试问当你知道自己生存的意义即将再次消逝的时候要用什么表情面对?这次朱莉的变的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坚强。为了帮助邦克争取手术的成功,她开始募集高昂的治疗费,当守护者和需求者的身份开始对调,这个故事的意义也发生变化,很多人的一生都在重复着“我需要”,而朱莉却在极短的时间内学会了“我给予”。

  书中最后60页中,被“修好”的邦克,重新回到了朱莉的身边,朱莉没有失去任何东西,而且还收获友情和爱情,她把自己和邦克的故事写成了《狗狗的疗愈》进行出版,爱和感动一直是这个世界缺少的东西,各家媒体开始报道她们的故事,朱莉也由一个抑郁者患者变成美国畅销书作家

  到我写下这句话的时候,也是邦克离开我们的第十个年头,在他短暂的11年生命中始终身体力行着“第一个迎接我,第一个保护我”这句话,他成了无数知晓这个故事的读者“一生中最忠实的朋友”,你的主人朱莉现在有一只叫杰克逊的狗狗陪伴着她和她的家庭,就像你一样永远不离不弃。

  《狗狗的疗愈》读后感(三):一段美好的跨物种友谊是不容小觑的

  大多数现代人的救世主并非是他们口中所信仰的神,救世主的身影早就随着科学隆隆的火焰烧成灰烬。还有什么能把我们从深渊当中救出?自己?友情?亲情?这儿或许有个答案——一条狗。

  古代人和现代人的生活是不完全相同的,我们看着同一个太阳,看着同一个月亮,却是不一样的心情。快节奏的生活,不止是工作上的,还有学习上的,不光是自己的,还有别人的。大人们总想着自己家的孩子要追上别人家的孩子,一切都要快,小学初中,初中学高中,高中学大学,不断地塞,不断地前进。压力一步步往上涨,不知是涨了谁的焦虑?谁的慌张?谁的无助

  尤其是从一个小地方出来的孩子,一个拥有广袤田野,拥有满满负离子的空气,拥有无数小动物,拥有美丽星空乡村,从那里跳出来,投进那钢筋水泥城,喧嚣不安的深夜,灯红酒绿聚会,无法养动物的小公寓,难以处理人际关系——仿佛从一片大海游进了一个浅浅的水泊。多么令人窒息,这一切都在跟朱莉叫嚣着,你——不属于纽约,你——不该来这里。

  人人都想年轻的时候,拼命往大城市扎堆,那里黄金遍地,谁知与之同等代价,是尸骸遍地呢?总之,她无可救药地坠入深渊。这个大城市重重的压力不过是个诱因,是条短短的导火线。潜在的内因是深藏心底多年的童年阴影——年复一年,月复一月哥哥的谩骂和踢打。

  她有个哥哥克莱,每天无处不在地损她,骂她,打她。在家里的妈妈管不了,强有力爸爸却不在家。小小年纪已经品尝到无法反抗的绝望,这要怎么过日子?朱莉的症状二十出头才爆发,之前的她默默忍耐,不过多反抗,但把所有的过错都归咎到自己的身上。所以她自卑。我有个豁达的父亲,所以哪怕是我姐再多的谩骂,却也没能把自卑的种子撒在我心上。克莱不过是将对父亲、母亲的愤恨转嫁到朱莉身上,他是个粗俗的莽夫,他没有察觉到朱莉的爱。我也爱我的姐姐,就跟朱莉爱克莱一样。他们在我们的年少时占据了大部分时光,除了父母,他们是我们最重要的人。谁不希望得到自己亲人的肯定呢?年少时,围绕我们的这些人构成了我们大部分的自我认知——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在你们眼中。

  这种爱复杂而纯洁。朱莉不过是想得到克莱的爱,然而他打朱莉,骂朱莉,直到朱莉投降为止,以至于朱莉的每一个想法都是悲观的,每一个念头都走向毁灭的极端。现实是残酷的,当挫折波浪一重又一重冲上你心头的堤坝,一丝小小裂缝就能把你击溃。拯救,怎么才能拯救自己?自救?那个躺倒在地板上等死的朱莉可以吗?友情?一次意外朱莉将她的好友拒之门外。爱情?你说的是那个一遍遍说爱我却不断出轨的渣男?亲情?不知所措想要努力让朱莉变好的父母,一边是强大的父亲,一边是温柔的母亲。不,你们所说的道理,所说的缘由,我明白,我知道,我理解,我了解,但是我就是做不到。像挂在瓶颈的水珠,你拼命想往上爬,却无可抑制地下坠。做不到啊,满脑袋的念头围绕着一个主题:了结生命。这就是朱莉当时的想法。

  幸好,邦克出现了,像个救世主。朱莉小时候就养过狗狗,她深刻地记着狗狗们的爱。她答应吃药后,还提出一个需求:养一条小狗。不是每条狗都适合你。狗狗有专属的人。正如邦克认定了朱莉。之后,这条拯救之路开启了。邦克的无条件的忠诚的爱让她建立起了安全感和被需要感,还带来了三个朋友,其中一个是她未来的丈夫

  当然,朱莉也是邦克的救世主,她让它再活多几年。那个片段最感动我,因为发现邦克身体上有疾病时,正是朱莉遇到多重危机时刻,因为邦克,朱莉解决了友情危机,以及后续的爱情危机。他们在彼此拯救。

  所以说,一段跨物种的友谊说不定能将你从泥沼拔起。不如,养只猫?我比较喜欢猫,因为我怕狗。

  《狗狗的疗愈》读后感(四):和解

  我自己并没有养什么宠物,但我听过无数个朋友与爱宠间温暖人心的瞬间,那些被带着倒刺的舌头舔去的泪滴,那些被默默无语给予的守护依偎……爱宠与主人间的爱,摒弃尘世所有的杂质,毫无条件和偏见,不分美丑、贫富和任何,有的只是全心全意接受各自的本来面目,有的只是一心一意的依赖信任牵绊。相较来说,人与人之间很难建立起如此毫无界限关系,所以愈发显得这些爱珍贵、纯粹、璀璨。

  读朱莉的故事,我脑海中总能浮现出她和狗狗邦克相处画面,温暖平静安宁舒适。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气势的排比,没有绚丽的叙事技巧,有的只是亲身经历真情实感,却让读到的人倍加感动。狗狗邦克是朱莉对抗抑郁症的力量源泉,朱莉也帮助邦克渡过了难关,他们彼此扶持,彼此以爱消融着生活中的坚冰。这样的故事会让人处在正能量的照射下,感受重生的勇和再生的力。

  但读完朱莉的故事,我更多看到的却是她抑郁症的来源,那些看似没所谓,实际却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兄妹冲突。童年时的朱莉被自己的哥哥百般虐待羞辱,导致她在性格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早早失去了自信的种子,失去了对自我价值正确认知的途径,失去了塑造健康三观最初的门票。

  所以渐渐长大的朱莉才会过分敏感、警惕、怯懦、怀疑、悲观、极端,当她被前男友抛弃,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雪上加霜般将她击倒在地,成为压塌她精神线的最后一根稻草。

  朱莉和他哥哥之间如此影响深远的冲突,依然要归咎于他们的父母,一个工作繁忙不能时常在家的父亲,一个总是对孩子间的争执表现得爱莫能助的母亲,这些才是纵容悲剧发生、也导致朱莉抑郁的源头。

  好的爱应当适逢其时,犹如雪中送碳,父母之爱更当如此。虽然朱莉在得抑郁症后,她的父母给予了她许多支持和爱护,这些爱也勉强支撑着朱莉等来为她拨云见日的狗狗邦克,但若是这些爱能早一些到,能在幼小的朱莉遭受他渴望父爱而不得的哥哥辱骂殴打时到,我想就没有后来这样惹人垂怜的朱莉写出这样一段温暖之余透出发人深省寒意森森的过往。

  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缺失和那些所谓“无伤大雅”的粗心大意,真不知道会在孩子往后的人生中埋下怎样可怖的隐患。可生活永远不会一帆风顺,这世界上也没有完美的父母,所以当已经长大的我们带着那些隐隐发作的忧患试图努力生活时,我们要学会和解,与父母的和解,与曾经互相伤害的兄弟姐妹的和解,与过去的和解,与生活的和解,与自己的和解。一个人接纳了自己,才能接纳世界,一个人原谅了自己,才能原谅一切。

  敢于平静、能够平静的内心并不是做两个深呼吸就能拥有的,我们需要多么勇敢的去生活,多么努力的去强大内心才能获得。而学会和解,懂得和解,是内心强大的关键因素,也是我们此生都需要不断修行的功课。

  从《狗狗的疗愈》里,我看到太多东西,太多值得我们细细咀嚼的东西。这是真实的故事所具有的力量,也是爱足以透过字里行间传递给读者的力量。

  《狗狗的疗愈》读后感(五):只有用爱才能疗愈爱

  人本来就不是一块钢铁,不必永远坚强。只有用爱才能疗愈爱,只有爱才能愈合缺爱的灵魂。

  这个年代,得抑郁症似乎变成了一件时髦的事情。据说在文艺圈里,不说自己有抑郁症都不好意思出门见人,你不抑郁,那说明你对艺术还爱得不够深沉。

  而普通人如果对家人或朋友说自己得了抑郁症,一般的反应会是:得了吧?你一天到晚吃香喝辣的,怎么可能抑郁?就是想得太多了吧?睡一觉就好了!

  可是有的人不会好,有的人自杀了。而站在原处围观的看客却只是摇摇头,叹口气,觉得自杀的人真是懦弱自私。

  自杀不过是抑郁症的一种极端后果,也正是自杀,才把抑郁症这种疾病带到了公众视野中。

  对,抑郁症是一种病,很可惜到现在,大多数人还是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抑郁症患者不是不想活下去,而是“活着”这件事,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太难了。

  就像书中的朱莉。表面上看,她年轻漂亮,大学毕业就在出版社做着一份比较轻松、自己又喜欢的工作,上司也很器重她。但是抑郁症像一场疾风骤雨般击溃了她,带走了她所有的热情和快乐。

  朱莉详尽地描述了抑郁症爆发后自己的生活状态,她以一个亲历者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这种疾病带来的可怕浩劫:

  爆发前兆是做任何事情都觉得费力,突然对所有事情都丧失了兴趣。然后,可怕的负面声音像潮水一般袭来,引诱你时时刻刻都在思考了结自己的方法。你逐渐认识到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一无是处、不受欢迎,然后整夜失眠或嗜睡,把自己关在黑暗的屋子里,远离人群。最后你放弃了所有挣扎,静静等待着最后一刻的降临。

  抑郁症患者从一开始就把自己变成了一座孤岛,外界所有的支援都供应不上,似乎只有死亡才是唯一解脱的道路。

  “这就是抑郁的本质,即使是耗尽最极限的力量都无法让人找到光。”

  “抑郁的人生似乎没有任何能聊以慰藉的事情。”

  朱莉对自己精神状态的剖析令人扼腕叹息,令人肝肠寸断。我们无法体会到那是一种怎样深重的绝望,我们想知道这一切都是为什么。

  朱莉继续勇敢地探索原因。她在多年的诊断、治疗和服药后,终于明白了诱发抑郁症的元凶。

  许多科学研究也表明,抑郁症的成因是很复杂的。既有家庭遗传的因素,也可能是后天生活环境及重大刺激事件造成的。但是“儿童期的不良经历,往往会构成成年期发生抑郁障碍的重要危险因素。成长关键期的经历也对成年后的抑郁障碍或者抑郁症发作有着重要影响。”(来自果壳网)

  从病理上看,抑郁症患者的大脑出现了某些部位的连接异常,表现为遇到事情总是产生消极的想法,在人际关系中缺乏安全感和自信。

  朱莉正是这样。童年时期哥哥对她的虐待把她的“希望、自尊和自信心都榨干了”,还让她对男人产生了一种扭曲的认识——她认为男人就是要抛弃、虐待女人的。她会不由自主地被渣男吸引,在被抛弃、被虐待中体味着熟悉的感受。

  其实这正是“家暴”对一个孩子产生的深刻影响。而在父母眼中,兄弟姐妹之间的打架,根本算不得“家暴”。

  在知乎上搜索“家暴”,你会看到长长的回复,每一个回复中的真实故事都是那么触目惊心。在暴力中成长的孩子,或是也变成了暴力狂,或是像朱莉一样悲观抑郁,又不可避免地把自己又交给一个暴力的家庭。“我那些恋爱里的热情火焰其实都是绝望的体验带来的。”

  我不想深入讨论家暴的成因和应对机制,我只是单纯地被朱莉的童年遭遇所震动,继而又思考起“原生家庭”的问题。

  尽管朱莉在书中反复强调她的父母是有耐心,也很宽容,还说她的哥哥最终成长为一个有爱心的人,但我总怀疑这不过是她的心理安慰。

  出生在一个不被关爱的家庭中真是太糟糕了,她可能不想承认这一点。

  朱莉的童年遭遇,她的母亲是要付起全部责任的,丝毫不能推卸。

  是什么样的母亲,会允许两个孩子打架打得门都碎了,还若无其事地整理草坪?是什么样的母亲,会在女儿被殴打时躲在床底下?是什么样的母亲,会容忍儿子对妹妹口出秽言?

  这已经不是公不公正的问题了,这触及到了为人母亲的底线。

  我们总是觉得,母亲是伟大的、无私奉献的、不求回报的,但现实不是如此。

  现实中有饿死孩子的母亲、将孩子抛下楼的母亲、虐待孩子的母亲,这些事件是社会新闻中怵目惊心的标题,但是没有人在意,也没有人反思。我们还是在母亲节程式化地进行感恩教育,机械化地唱着“世上只有妈妈好”。

  归根结底,没有人承认,成为母亲或父亲,是需要学习的。

  有些人只是完成了繁衍的任务,然后漠视孩子也是需要爱的生命,自私地顶着“父母”的头衔无尽索取。

  很难想象,出生在这种家庭的孩子怎么会快乐,这些孩子长大后怎么会不抑郁。

  所以我有一个论断,可能不太成熟,也没有科学支持。我认为,抑郁症是一种缺爱的疾病。

  抑郁症患者不是疯子,也不是思想消极的废物,他们只不过是对爱很敏感、极度需要爱的人罢了。

  因为他们的生命中从未被爱垂怜,所以他们像飞蛾一样扑向每一个看起来像爱的事物,直到伤痕累累,直到耗尽自己的力量。

  只有用爱才能疗愈爱,只有爱才能愈合缺爱的灵魂。

  朱莉选择了宠物。完全的信任、永远的乐观和对世界的好奇心、无条件不求回报的爱,人类很难做到,但是一只宠物可以。

  “他无条件地爱我,让我学习到很多,慢慢帮助我找到真正的、有同理心的自爱。”

  因为完全的信任,朱莉第一次感到守护一个生命成长的责任感,也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因为永远的乐观和对世界的好奇心,朱莉才学会不被消极的情绪困住,抑制住悲观的想法;因为无条件不求回报的爱,朱莉才重新找回了自我价值感,明白自己是有活下去的理由的。

  对抑郁症患者来说,最难的就是放过自己、原谅自己。

  “我还要用尽一生,做到停止自我仇恨。”不理解这句话,你就不会明白抑郁者患者为了原谅自己付出过多少努力。

  眼泪不代表懦弱,不适应社会不意味着失败,男朋友劈腿不是因为自己没有魅力,被哥哥虐打不是因为生来卑贱,朱莉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就明白这些,她的路就不会那么难走。

  人本来就不是一块钢铁,不必永远坚强。

  “抑郁症的自愈是一条弯路,漫长而曲折。”握紧你深爱的事物,无论是宠物还是音乐、书籍、朋友,原谅身体内渴求爱的小孩子,大口吞下这些爱的药丸吧。路途虽然漫长,它必通往新生。

  《狗狗的疗愈》读后感(六):由狗狗想到的两件事

  其实我从来不太敢去看关于狗狗的书籍和电影。由于本身太过于感性和狗狗的忠情实在让人轻易泪目,因此这个话题确实是一个让我可望想涉及却有些迟疑的。最近实在忍不住看了美国女作家朱莉·巴顿以第一人称写的《狗狗的疗愈》,看完之后因世间最忠诚的爱而感动,也更因为作者与她的狗邦克在困境中自我救赎和相互支撑而震撼。所以,狗狗不仅只是陪伴你一时的宠物,也是你人生困境中的灵魂伴侣。 本书讲述的是从小因为父亲工作繁忙无及顾暇家庭,母亲操劳家庭却并不和孩子们交心,哥哥因此怕朱莉抢夺父母的爱而不断对朱莉实施暴打而懦弱的母亲却以为是孩子间的玩耍从没有对孩子们进行教育因而使哥哥的虐待更加肆无忌惮,导致朱莉长大因心理问题在面对生活与工作压力产生抑郁症。为了更好地缓解病情朱莉领养了一只金毛巡回犬并给它取名为邦克,在领养邦克后朱莉换了新的生活环境遇到新的朋友,并结识了她未来的老公格雷格,朱莉在获得了家庭格雷格邦克的帮助下,逐渐走出了抑郁症的一个温馨故事。 这个故事反映了两个方向,在让人感动的同时也发人深省。首先,我们无不一例外地被朱莉与邦克间纯净的革命友谊所打动,换言之,他们之间相互信赖的爱是人类与动物在没有语言基础上产生了强烈的灵魂共鸣。在朱莉人生的任何时刻,邦克总是翘着它那双毛茸茸的大耳朵冲着朱莉笑,这小家伙的微笑可真是会治愈人的心情啊。无论是在俄亥俄州的房间里还是在西雅图租来的房间里,邦克总是趴在朱莉的旁边睡觉,或许陪伴是最好的告白。狗狗的忠情是让人难以想象的,而这是这种无言的深情才让人觉得真实感动与震撼。 通过这本书我更想说的是家庭问题,也许每本关于狗狗的作品都可以赞扬狗狗的忠诚,但由于不同的作者背景才让作者想要表达出的观点独一无二,而这些问题背后的反思才是读者更要去思考的点。 不妨简单去分析一下朱莉的家庭情况,父亲作为工作繁忙的律师,经常对于家庭情况不能全面了解,很多通过母亲去转述表达才得知,即使在朱莉病发后,父亲积极去寻找一切的治疗方法并全力支持朱莉的行动;而母亲,作为一个全职的家庭主妇,除了日常家务,并没有频繁地去和孩子们交心根本不了解孩子对家庭的需求和心理上的想法,当克莱对于朱莉进行施暴后,母亲甚至认为是孩子间的打闹并未放在心上。而正是由于父母对于家庭教育上的疏忽,导致克莱任而为之地施暴和朱莉患上抑郁症。个人认为,虽然克莱是直接施暴者,但并不承担导致抑郁症的主要责任。在这之间,主要责任是父母而不是年幼的孩子。孩子在年幼的认知并不完整,很多是需要父母的腾出大多时间去正确引导教育孩子,这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家庭和谐。不难看出,父母对教育孩子的时间还是太少,并且对于发现朱莉的病情过晚,这样实在是不尽职责。 抑郁症无论是对于孩子还是成人都是无尽的黑暗,他们深陷痛苦中难以自拔,对于这个尚可美好的世界没有一丝挽留,他们脑海中只是尽快解脱逃离,自杀对于来说是唯一的解药,这些症状叫人怎么不关心。不要因为家庭的一时疏忽而葬送了孩子的未来。工作是保证家庭的稳定,但孩子才是家庭的中心。 感谢朱莉,感谢邦克,感谢这本书,认真的描述了世间的最温情也体现了家庭的重要性,在让每个读者感动也好好地上了一课。没什么能表达的,就祝福每个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每个狗狗能被温柔以待。

  《狗狗的疗愈》读后感(七):带着狗狗“翻大山”

  本书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用插叙的方式写出了朱莉遭遇精神崩溃直到收养邦克并在邦克的陪伴下抑郁症好转的过程以及朱莉成长过程中发生的重要事件,第二部分则以顺叙记录了朱莉带着邦克去西雅图开始新的生活,朱莉遇到感情问题而邦克患了生死攸关的大病,一人一狗相互支持均度过了难关。

  文中的叙事很特别地采用了日记的形式来描写朱莉和邦克的故事。短小的篇幅大大地增强了全文的可读性,而每篇开始的日期提示也让读者更容易去把握文中的脉络。

  看书时有一个词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那就真实。朱莉对于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哥哥的伤害以及想要寻求父母的帮助却求而不得的无助、在爱情中对情欲渴求和美好想象、对于自己崩溃时失态的描绘,对于母亲的依赖。这些描写都显得那么细腻而真切,她没有把发生过的事件进行美好的修饰,只是如实还原自己的经历,让你我都能身临其中,去感知她的感知,仿佛你我就是那个患上抑郁症的人。

  书中还有一个贯穿是始终的象征体——月亮。朱莉不断地运用月亮的形状来表达自己情绪的状况,出生时的天象,被哥哥打后的伤疤,送回邦克骨灰盒的大潮……这些都与月亮有关,都与她的心境有关,与抑郁症的状况有关。

  书的第一部分常常会月亮形状的描写,说明了朱莉的情绪是不稳定而且脆弱的,象征她饱受抑郁症之苦。而第二部分几乎没有出现过对月亮形状的描写,而是直接用“情绪和情感在这个家里不是个禁忌的话题,事实上,这才是对话的核心”这样一段话表明了自己对于情绪不同状态的接受,象征着她抑郁症的好转。最后在大潮(满月时出现)送回了邦克的骨灰盒也说明了朱莉战胜了抑郁症。

  心理咨询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助人自助,心理咨询师要做的就是帮助来访者,让他自己帮助自己。就如霍妮所说“如果将解决心理问题比喻成翻大山,那么理想的情况是心理分析师只充当向导,指出最佳路线”。每个人都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只有自己能够应对解决自己的问题,别人只能帮助你更加认识自己和问题,帮助你找到和激发心里向上的力量。在朱莉那里,邦克就是她向上的力量。

  朱莉其实一直明白是什么导致了她的抑郁,她也为此做过努力,不过一旦她的努力没有得到预想的效果,她就想要逃避,这让她的情况总得不到好转,对自己信心也越来越低。直到收养了邦克,她感觉自己是被邦克接纳的,能在邦克面前释放自己的情绪。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朱莉是在跟邦克一起成长,在朱莉的注视下,邦克从幼犬长大;在邦克的陪伴中,朱莉心中的小孩也成熟起来。在邦克的陪伴中,朱莉重新开始了自己的生活,虽然生活还是会出很多难题给她,她却已经能够勇敢面对,学着去处理了。

  正如书名《狗狗的疗愈》,狗狗邦克治愈了朱莉的抑郁症。邦克用它的支持和陪伴与朱莉一起翻过了那座叫做抑郁症的大山。

  《狗狗的疗愈》读后感(八):其实光一直在外面

  我把自己包裹在一个半透明的球体里,浮在纽约这座大城市之上。我能看到外面的世界,飘忽且暗淡。我有些孤独,只有曾经受到的伤害陪着我。我不知道该怎样去和这个世界相处,有时想直接冲到一辆临近的公交车头去算了。 我所经历的一切一刻不停的出现在我混沌不清的大脑里。父亲因忙于工作的缺席,母亲无措的情感疏离,还有哥哥——那个用辱骂殴打妹妹来掩藏痛苦的哥哥。我太害怕了,我以为这就是正常的成长。所以我的男朋友,都是坏男孩,我享受着他们糟糕的爱。 威尔(男朋友)的离开像最后一棵稻草,彻底击垮了我——我的精神终于崩溃了。 母亲得到消息,一刻未停的将我接回家。母亲的陪伴和父亲的关心,仍没能让我找到要好好活下去的动力,我只能试一试,试一试能不能让自己好起来。一直到我遇见了邦克。 “人们说不是主人选择了他们的狗,而是狗选择了他们的主人。”当我跌入人生的谷底时,刚出生的小邦克只在确认一件事——他会找到我。他在等我。邦克用他稚嫩的小爪子,在包裹我的球体上轻轻一划。球体没有爆破,却出现了一到缺口,然后生出了光。他像一个小天使,出现在我暗淡的生命里,给我陪伴和救赎。 如果需要,我的生命可以分为两部分——有邦克之前和有邦克之后。 我终于感觉到了活着的意义,他给我安全感、爱和闪烁的希望。日子好像越来越好过了些,之后在朋友的邀请下,我们来到了欢迎狗狗入住的西雅图。我在试着走出去,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虽然顾虑良多。在这里,我开始有了好朋友,开始有了喜欢的人,开始有了工作,开始了新的生活。 当我以为一切会越来越好时,邦克生病了,很严重。突然之间,我似乎有了无限的坚强和斗志,我发誓我要不惜一切代价——救他的,和我的命。我很感激这期间来自父母的,朋友的,甚至——哥哥的帮助和关爱。很奇妙,我似乎感受到了更多的光,我渐渐的原谅了自己,也就原谅了哥哥,原谅了这个世界。 还好,虽然痛苦,但经历了两次大手术后的邦克在慢慢好起来。 我也接受了好男孩格雷格的追求,我们一起去参加哥哥的婚礼,后来我们结婚,有了自己漂亮的女儿……在邦克的陪伴下,我的球体里越来越明亮。 邦克是在11岁时离开了我们。我很伤心,但我知道——他会一直在我身边——因为我们之间的爱是永恒的。我们生来就是为了救赎彼此。 你看,即使身处黑暗,也要相信外面有光。与抑郁症的对抗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弯路,但不管怎样,千万不要放弃希望。要给自己一个可能,去感知外面的温暖和明亮,其实光一直在。要知道——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和自己和解。

  《狗狗的疗愈》读后感(九):狗狗的疗愈,一个逐步自我接纳的过程

  2003年4月1日,张国荣的惊人一跳将“抑郁症”这个当时对国人或许有点陌生的词汇带入大众视野。时至今日,生活在大都市的人群在工作和生活的多重压力下,或多或少有些抑郁的倾向,有些人能自我排解或找人倾诉;而另一些人则没有那么幸运,他们的天空可以在一夜之间陡然崩塌,有时还可能会走向自我毁灭。

  美国畅销书作家朱莉巴顿,一个曾经的抑郁症患者,向我们娓娓道来一个发生在她身上的关于狗狗疗愈的真实故事,令人不免唏嘘不已。

  毫无征兆地,朱莉在毕业后的第一年,20多岁的年纪在曼哈顿的公寓中精神崩溃了。所幸,及时给母亲打了电话。母亲爱女心切,立马从俄亥俄州的家中赶来,带她回家进行心理干预。不过朱莉仍旧与自己的心魔进行着无谓的抗争,始终无法走出幼年时兄妹不和造成的心理阴影,直至遇到了她的灵魂伴侣----邦克希尔,一条刚出生没多久的金毛猎犬,一切才开始有了转机。就像朱莉在书中动容地写到“我们开始了一起成长、一起疗愈的旅程。”

  狗狗作为灵魂伴侣,这个题材并不少见。少见的是,朱莉作为一个抑郁症患者,在狗狗的疗愈下逐步学会接纳自己,又反过来成为治愈邦克的那个人。

  本书的前半段以朱莉试着尝试新生活去往西雅图为尾声。后半段甫一开篇,基调为之一变,充满着正念的力量。朱莉是幸运的,她能和一群热爱狗的年轻人成为室友,使得她暂时远离抑郁的困扰,开始学习接纳自己,试着正常人的生活。然而抑郁症却是那么顽固,总在不经意间给予致命一击。朱莉的一次放纵的一夜情差点毁了她苦心经营的新生活,而此时邦克却被诊断需要动高危手术,又使得视之为精神支柱的朱莉再次濒临崩溃。好在这次她在朋友们的鼓励下重拾信心,哥哥与她冰释前嫌,也在关键时刻给予关怀,这才使得她逐步勇敢起来,一次次地用正念给予自己和狗狗生存的勇气。狗狗经历了两次痛苦的手术后,终于陪伴着朱莉走过了数十个年头,虽然最终不得不由于癌症接受安乐死,但它带给朱莉的不仅仅是一个幸福的家庭那么简单。

  对抗抑郁不是简单的历程,需要随时抱着与负面情绪交锋的准备。而在濒临失控的时候,需要像邦克那样无条件的爱和聆听,慢慢找到真正有同理心的自爱。学会接纳自己是一生需要学习的功课,而我们却可以在彼此疗愈过程中最终实现自我救赎。

  《狗狗的疗愈》读后感(十):垮了种族的疗愈

  《狗狗的疗愈》 | 朱莉·巴顿

  3.13-3.22 10days

  “狗狗的疗愈,我发现了一种叫狗狗的药丸,并完全把它吞了下去。”

  什么样的人会觉得流过指间透过头发的水是天使呢?

  只有疯子才会这样觉得。

  只有才22岁的朱莉会觉得。

  她在公寓的地下室精神崩溃的时候,邦克出生了,成为了她世界上的生命线,是她在这个世界上活着的意义。

  她在被亲哥哥虐待 辱骂 踢打的时候,改变了大脑里的化学物质,改变了她的一生。

  丑陋 奇怪 愚蠢 肥胖 不受欢迎 ,她又迎来了新成员:抑郁。

  但在遇见邦克之后 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她变得勇敢、自信、懂爱、热情。

  书里分为了两部分,她的人生也被分为了两部分,遇见邦克前和遇见邦克后。

  邦克经历了两次手术,在高度危险下,朱莉再次濒临崩溃,在好朋友的鼓励下,哥哥与她冰释前嫌,邦克陪她走过了十几个年头,最后邦克安乐死。

  朱莉把邦克的骨灰扔到了它热爱游泳,热爱自由的大海里,骨灰盒又飘了回来。

  它从未死去。

  “我们的相遇像是两块磁铁相互吸引,两颗星球互相相撞,双手扣紧。”

  :看到邦克动手术,到最后安乐死的时候,眼泪止不住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