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孩子的心灵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孩子的心灵的读后感10篇

2018-03-29 21:2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孩子的心灵的读后感10篇

  《孩子心灵》是一本由山中康裕著作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孩子的心灵》读后感(一):『畅夏如释』《孩子的心灵》

  “童年原是一生美妙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懵懵懂懂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欲望。”巴尔扎克如是说。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化身。《孩子的心灵:儿童心理分析案例》是一本儿童心理学方面高端科普图书,详细记载作者对9个孩子的心理分析及治疗过程,对教师家长极具启发意义。比起现代社会层出不穷物质需求和社会考量,父母亲人关怀理解陪伴才是孩子们深切需要。许多孩子,包括那些来自于幸福稳定家庭里的孩子,受社会价值观影响,都被太多的学习生活内容占据了自己身心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有责任为孩子们打造一片他们能够用来建筑自己情感力量天地,有责任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美德,并为他们未来发展创造无限想象空间。而这,正是积极心理学巨大价值所在。这是以沙盘游戏(箱庭疗法)和表达性治疗为主题的专著,其九章内容均以实际的临床个案为线索,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表达性和深度心理治疗的方法原理,乃至源于心灵的奥秘

  作为日本分析心理学与沙盘游戏治疗的开拓者之一,作者有非常丰富理论实践经验,他在书中为读者展现了一种真正的对待儿童来访者的态度。通过与儿童面对面、心与心的亲切交流,治疗师最终让我们看到了儿童自然成长的力量。

  箱庭疗法,又名“沙盘游戏疗法”,作为一种非语言的心理治疗技术,能直观的显示来访者的内心世界,通过创作体验作品促进来访者内心深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沟通对话,由此促进来访者的自我成长、身心健康以及人格的发展与完善。《孩子的心灵》这本书是由日本京都大学名誉教授山中康裕所写,其中详细记载了9个小孩的治疗过程,大都采用箱庭疗法,顾名思义,指让小孩在沙盘中创作喜欢的作品,加入各种玩具医生通过观察交谈分析孩子的心理状态。有时这时沙盘游戏长达半年甚至几年,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这种疗法的有益性,当然或许这只是山中教授故意选取了一些成功的案例,但我认为,孩子有了外化的心理疾病,有攻击性,有交际障碍,对某个地方恐惧(尤其学校),出现幻觉臆想等心理疾病,去治疗总比放任自然的好。

  犬咬道太八岁,无嘴太郎七岁,小红帽庭子八岁等等孩子陷在自己的世界中不可自拔,都用了相当一段时间去治病,孩子的问题很多时候是跟家庭有关,家庭的积极参与能极大提高治疗效果与进度。可惜的是,有些时候家长很难面对自己的问题,会抗拒参与治疗。怎样提高家长的参与度是很考验治疗师功力的。所幸的是家长和医生都采用了积极的态度,能坚持治疗。

  箱庭疗法,其实是一种自己阴暗面的宣泄,是孩子们和外界世界沟通的一个小小的窗口。耗时太长,却似乎对孩子负面情绪的宣泄卓有成效。孩子一个个作品在山口教授的记述中随着治疗深入而随之发生变化。采用“沙盘游戏”、“风景构成法”、“树木人格测试”、“照片治疗法”、“书信交流”等各种表达性心理治疗方式,通过与患者儿童面对面、心与心的亲切交流,最终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力量回到了“原来的自我”。而治疗师本人,在为患者儿童提供一个自由而且受到保护的空间的同时,默默地陪伴他们,通过凝视儿童的目光密切留意他们的表情,随时确认传递出的信息,从少男少女各自特殊的“窗口”中探视他们心灵的深处,及时把握住治疗时机。作者对在书中登场的少男少女生动具体描述必定会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即使是心理正常的孩子,对于充满压力情形或者内心的冲突也会在情绪上作出烦躁不安反应。他们可能会害怕并做恶梦、咬指甲、欺负兄弟姐妹,可能会因过度紧张而抽搐、大发脾气,做出许多让人烦恼的其他事情。这些孩子能从儿童心理治疗中获益。心灵的成长,是极重要的事,它所产生的力量,也是极强大的力量。孩子的心灵就像一棵小树苗,或者一粒火种,而治疗师就是看到力量并让它呈现的人。

  《孩子的心灵》读后感(二):儿童自然成长的力量

  从师范学校毕业以来,我一直在学校从事教育工作。应该说,绝大多数的孩子都能在学校教育的主导和家庭教育配合下,走上人生通途。然而在每个班集体里,总是会出现至少两三个学困生。大多数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由于家长长期在外打工疏于教管,他们犹如脱缰野马任性,等到家长发现问题严重性时常常悔之晚矣。

  这些孩子要么趁老师上课时在下面偷偷玩东西,要么就咬指甲或者拉前排女生头发,总之每节课他们都不会消停,总是迫使老师花大量时间对他们进行干预。在与老师作对的过程中,他们觉得自己获得了大家的关注。殊不知,他们的这种破坏行为只会招致师生们的反感事实上,这些孩子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尽管教师们都接触过心理学,但是专业素养职业心理医生还是有很大差距,因此无法运用科学方法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

  日本分析心理学与沙游治疗开拓者山中康裕教授认为,心理治疗师其实是一个给内心焦虑、烦恼的患者提供最后的“自由”,让他们享有“自由的时间与空间”的人。他们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山中康裕在其著作《孩子的心灵》一书中,详细记载了作者对“咬犬道太”等9个孩子的心理分析及治疗过程,对教师、家长极具启发意义。作为日本分析心理学与沙盘游戏治疗的开拓者之一,山中康裕有非常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他在书中为读者展现了一种真正的对待儿童来访者的态度。

  书中的孩子都是七岁到十五岁,通过与儿童面对面、心与心的亲切交流,治疗师最终让我们看到了儿童自然成长的力量。而治疗师本人,在为儿童提供一个自由并受到保护的空间的同时,默默地陪伴他们,通过凝视孩子的目光,密切留意他们的表情,随时确认他们传递出的信息,从孩子各自特殊的“窗口”中探视他们的心灵深处,及时把握住了心理干预的时机。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当遇到内心压抑痛苦不堪,或者有语言功能障碍而不善表达的孩子时,如果能够运用表达性心理治疗的各种技法,通过游玩的方式展开工作,治疗过程往往会比语言交流容易进展。此时,孩子们尽兴玩耍,不需要任何语言。

  当治疗师为孩子们提供了内心表达的空间,默默地守望着他们时,一个沙盘、一幅绘画作品,有时会远远胜过苍白无力的语言,它们神秘如实地反映出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当然,如何理解来访者的作品,需要治疗师扎实的专业功底。本书详细记载的每一个个案,正是“在游戏中探视孩子心灵”的最佳实例。书中提到的诸多表达性心理治疗的方法(例如箱庭疗法、风景构成法、树木人格测试法)在日本统称为“表现疗法”。山中康裕先生是“表现疗法”的倡导者,也是此领域的领军人物

  心灵的成长,是极重要的事。它所产生的力量,也是极强大的力量。孩子的心灵就像一棵小树苗,或者一粒火种。每个孩子都是上天恩赐给父母的完美礼物,我们需要用爱心耐心责任心陪伴他们健康成长,使其成为一棵参天大树或者美妙的大光团。(邓勤/文)

  《孩子的心灵》读后感(三):申荷永:孩子心灵,魅力无穷

  山中康裕先生的《孩子的心灵》将有新的中文版,时隔八年,读者依然对该书充满期待热情,可见其内涵与魅力。

  这是以沙盘游戏(箱庭疗法)和表达性治疗为主题的专著,其九章内容均以实际的临床个案为线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表达性和深度心理治疗的方法和原理,乃至源于心灵的奥秘。

  山中先生这部著作有“通过心理疗法透视阴影”之意,“阴影”(shadow)一词源于荣格及其分析心理学。作为荣格心理分析师,我一向认为,所有症状的背后或许都意味着来访者存在某种阴影。当然,也可以说正是阴影使得我们生病。因此,在包括沙盘游戏在内的表达性治疗过程中,我也总是会看到来访者内心深处阴影的表现。而此时的关键,便在于治疗师的胸怀智慧,其所营造的“自由与保护的空间”,其所“抱持”的态度与能力,正如“有容乃大”,惟大能化,如是始能获得“点石成金”的效果,始能让来访者获得心灵的疗愈和转化。

  山中先生便拥有这种深度心理治疗师的胸怀与智慧。他早年随创建“沙盘游戏治疗”的朵拉•卡尔夫(Dora Kalff)学习,并成为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的创办者之一,担任日本箱庭疗法学会会长十多年。他是当今国际表达性心理治疗的主要推手与领军人物,其所原创的“河流-人与树”和“交替描绘编故事法”,都是当代表达性心理治疗领域的重要贡献

  我与山中康裕先生相识二十余年。如他所说我们早已成为挚友,有着许多共同爱好,比如心理分析、沙盘游戏、古典哲学文化心灵。山中先生本人也酷爱中国文化,熟读中国经典,以及中国诗词。他认为《易经》《黄帝内经》《老子》及《诗经》等,对心理学尤其是表达性心理治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他自己,对于中国文化精髓早已默记于心。这体现于其表达性心理治疗的专业实践,体现于其作品《孩子的心灵》。

  本书译者穆旭明先生曾随山中康裕教授治学多年,深得其思想与方法要领及信任。他尽心将此书译出,也正是体会到了山中先生写该书的原因:无论哪一个国家,开拓美好未来需要依靠这些可爱的孩子……感悟其中的力量,正是我们的责任。谨以“孩子心灵,魅力无穷”作为序言。

  申荷永

  心理分析师(IAAP)

  沙盘游戏治疗师(ISST/STA)

  IAAP 暨ISST中国发展组织负责人

  2017年6月于麓湖洗心岛

  《孩子的心灵》读后感(四):山中康裕:美好的未来

  作为《孩子的心灵》一书的作者,我遇到了非常难得且由衷感到高兴的事情。这本书的译者穆旭明先生告诉我,该书(原名《少年时期的心灵》,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与之前的出版社已经协议期满,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的曹文编辑提议出版新版书籍。因此,他委托了我,执笔新版图书的序言。

  我的这本著作早在1978年,由日本著名的出版社——中央公论社首次出版发行,至今时隔三十九年了。但是,即使在今天的日本,此书依然非常畅销,拥有大量的读者。前些天,在与我个人提倡的“表现疗法”方法论持有完全不同立场的“认知行为疗法”的专家、东京大学医学部毕业的精神科医生原田诚一先生展开的《公开来往信函》(中山书店出版)交流中,这本著作也被一再提到,获得了更高的评价由此可见,《孩子的心灵》并非一本“旧书”。于是,我也“理直气壮”地答应了出版新版。

  深感荣幸的是,华南师范大学、澳门城市大学教授,中国首位荣格心理分析师申荷永先生特意执笔了本书的推荐序言。我由衷期待更多的中国读者阅读此书,深信它能为类似书中提到的、由各种障碍导致的痛苦不堪的孩子们带来福音。我怀着满腔的热忱,衷心祝愿中国所有的孩子都能迎来美好的未来。

  山中康裕

  京都大学名誉教授

  京都赫尔墨斯研究所所长

  中国表达性心理治疗国际学术研讨会外方主席

  2017年5月10日

  《孩子的心灵》读后感(五):在游玩中探视孩子的心灵

  任何人都经历过孩提时期,也必定都有过快乐或者难受记忆。或许你会在忙碌的工作与生活间隙放空自己,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光;又或许你的孩子正处于少年时期,你想更加了解他的心灵;抑或是你从事的工作与儿童有关?……

  不管是何种情况,你都应该知道,一个人的孩提时期对他的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

  这本日本临床心理学界经典名著《孩子的心灵》以一个治疗师的视角在与患有神经症的孩子的“玩耍”中展现了9个7—15岁的孩子在少年时代的故事与内心活动,为读者展现了一种真正的对待儿童的态度。

  《孩子的心灵》读后感(六):被忽视和被压抑的:儿童自然成长的力量

  生命是通往自我的征途。无论你过怎样的人生,总会碰到相似任务:那些令人迷茫的、无措的成长,那些即便有人指点迷津依然要靠自己迈过去的人生关卡,那些绕不开躲不掉犹如升级打怪必须面对的发展路障……每个人都可能误入歧途,每个人都可以走向大道。在心理咨询师眼中,即便是问题儿童,也确有靠自己的内心获得成长的力量。

无风无浪过青春

如果你是一个家长,我想你肯定会在孩子6岁之前倾注大量精力照顾他的方方面面,也会在孩子青春期还没到来的时候就开始紧张他可能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在低幼儿童期和青春期之间有一个“空档”——不知道为什么,大家认为7-15岁好像是一个无风无浪、可以松一口气的“安稳”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不再像小时候需要父母给以特别的生理照顾,心理上也尚未发展到青春期那样让父母如临大敌。但真的是这样吗?

  我没跟这个时期的孩子做过特别沟通,但日本心理学家山中康裕做过。他跟很多7-15岁内心受挫的孩子密切交流过,在《孩子的心灵》一书中描述他们的言行,也记录他们内心的焦虑与痛苦。这些孩子因为患有精神疾病被送往山中教授的游戏治疗室。在孩子眼里,山中教授是医生,在山中教授眼中,孩子教会他很多东西,“对于临床心理学家来说,最大的教科书正是我们面前的患者”。山中教授认为,人绝不可能无缘无敌地精神病发作。在生命的初始阶段,第一个问题集中爆发期是青春期,而病症的潜伏阶段就是看似风平浪静的7-15岁。

没有人绝对幸运

  你可能认为问题儿童跟自己或自己的孩子没有关系,但如果冷静思考,其实那些“异常要素”作为一种“阴影”早已包含在每个人的心中。也就是说,在是否会患病这个问题上,个体间的几率差别不大,关键在于这个人所处的外部环境。

  读过书中9个案例故事后会发现,问题儿童所遭遇的各类问题都来自父母失和、环境变动、不能承受的压力、巨大的恐惧等等。不管父母是否意识到原因,其结果就是孩子“给周围人带来麻烦”。孩子身上的“异常要素”被诱发,变成了家庭的“负担”。 调皮捣蛋尚可接受,发展成严重的精神问题就只能求助医生了。

孩子的心灵就是他自己的力量

  医生是怎么做的呢?翻读《孩子的心灵》,你可能觉得医生什么都没有做,但最后孩子却好了。7-15岁的孩子,语言能力还未分化,不能通过成人心理咨询解决问题。山中教授采用的是心理治疗中的“沙盘游戏”——他也是该日本领域的倡导者和领军人物。心理学家相信,通过玩耍或绘画,儿童往往会十分自然地将内心的意象展现于外界。山中教授特别注意侧重以孩子的“内心意向”为主要的治疗方法。人的内心意向虽然极其抽象而且捉摸不定,不过,采用沙盘游戏可以很好地将患者内心深处的焦虑、愤怒的情绪引导于外界。

  在那间小小的沙盘游戏室里,一个又一个选择性缄默症、学校恐惧症、神经错乱症的孩子拥有了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在每一次治疗中,他们花大量时间摆弄模玩,搭造世界,画下异想,有的甚至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重复这样的“游戏治疗”。而在这个过程中,山中教授只会进行简单的交谈,主要靠观察孩子手中的作品探视孩子的心灵,也引导孩子发现自我,感受自我,然后走到我们的世界中来。他说,所谓治疗师,其实是一个给内心焦虑、烦恼的患者提供最后的“自由”,让他们享有“自由的时间与空间”的人。与其说要教导对方,纠正对方的错误,还不如说是在患者通过自身力量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过程中,治疗师应当给予他们相应的援助。作者认为,那才是真正的治疗。说起来简单,但却需要相当深厚的专业功底。

  我最感动的,是在所有的治疗案例中,山中教授都看到了儿童自然成长的力量,这些孩子无论患病多么严重,山中都相信他们同样拥有“完整的人格”,他说“治疗可以采取任何形式”,重要的是在每一个儿童患者独自的“窗口”寻找答案。他还说,痊愈可以找到各种理由,“不过最终还是你自己治好的啊”。我们常说儿童也是完整的人,山中教授是真正的践行者。

我们长大太久,忘记了孩童世界的模样

  正如每个人身上都有“异常要素”一样,每个孩子的心灵也拥有内在的自然成长的力量,理解这一点应该是普通读者的一大收获。“只要孩子说出口就仔细聆听,大人不必教他多余的东西,重要的是要与孩子共同分享他的个人体验”,这是山中教授跟一位患儿的母亲说的话,应该也适用于所有的父母。他强调,孩子有问题,他的疑问来自内心深处,必须从患者心底的深处去理解问题的本质。

  身为父母,绝大部分大人都会不知不觉地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儿童。时光流逝,过去曾经拼命反抗、指责大人的孩子,现在变成了被孩子指责的父母:“爸爸什么都不懂!”“妈妈根本不理解我!”,也许是因为我们长大太久,忘了做孩子时的心情。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做才能避免孩子身上的“负面因素”爆发以致患精神疾病呢?答案很简单:让孩子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的时间和空间”,真诚地接受孩子。

  最高明的医生“不治已病治未病”,日常生活中的预防虽不起眼却很重要。再一次想起山中教授的这句话,“治疗可以是任何形式”,我们不必等到孩子患病再去寻求治疗,平时温和的态度、包容的心态、平等的视角即是对孩子最珍贵的保护。

  《孩子的心灵》读后感(七):拂去心灵的微尘

  前段时间读梅兰妮·克莱因的文集,深深为儿童精神分析的博大精深而倾倒。建构在弗洛伊德理论之上的这一学派,以游戏和梦境作为切入点,找寻儿童内心的“微尘”,让他们解开心结、重塑自我。

  如果说梅兰妮·克莱因的文字相对更偏重理论,在她的文集中仔细探讨了以游戏进行精神分析的可能性、非教育模式下进行精神分析的必要性,以及儿童精神分析的技巧和结束时点;那么这部《孩子的心灵》则在侧重实践的同时,更多的探讨了孩子们发生“神经官能症”的原因、与孩子沟通的技巧以及老师、家长在孩子进行精神分析中所应当抱持的角色和地位。读这本《孩子的心灵》,可以清晰的感知孩子们在“箱根疗法”中的治疗及痊愈的全过程,也可以感受到一个心理分析师的敬业和爱心。

  01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都值得倾心以待

  《孩子的心灵》读后感(八):孩子所需的平等与尊重

  童年对于有些人来说是追忆与怀念,对于有些人来说是噩梦与痛楚,还有一些人一直弥补自己童年所缺失、寻找童年所失去的。童年在人漫长的一生中仅仅占有很短的一段时间,然而却有着无比重要的位置。

  童年是孩子的至关重要的一段成长期,这这段时间中无论是身体发育或是心智发展的都是难以想象的速度,而此时的孩子如同播下种子正在努力伸展的幼苗,带着无限生机却又无比的脆弱。

  书中提到了很多个关于儿童从困住自己的囹圄中如何一步步走出的案例,治疗师看似所做的不多,其实却是一个让孩子逐渐敞开与被理解的过程。虽然本文作者是日本人,他所写案例自然是日本文化大环境下孩子,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所造成的差异也是不可忽视的,但是从书中,依然可以看到很多成长过程中中国孩子也可能面临的问题。

  作者在书中不止一次提到过关于孩子需要“自由的时间与空间”,同时要真诚地接受孩子。然而想起国内对于孩子的夸奖与教导,“听话”二字影响极大。什么样的孩子是一个家长心目中的好孩子——“有用”与“听话”。这两个字是根植在我们的文化与教育之中的,甚至我们随口说道时从未意识到过有何错误。在案例中很多的孩子在不理解中开始关闭自己的心灵,大人不曾听他的理由而进行批评因此让他害怕说话,过度的禁止让他只能以无力的方式反抗,通过绘画与沙盘游戏渐渐让他们诉说。很多的家长剥夺了孩子说话的权力,就像我不久前去医院,看见一个家长帮已经读高中的孩子从名字到病状的描叙给医生听,而是病人的孩子却站在一旁缄默毫无插嘴的权力,最后医生问孩子,家长依然抢答,还要说孩子说不清。很多家长认为自己有着绝对的权威,他需要掌控孩子的一切。我们随处可见的段子其实便可以窥看一二——“我已经25了,晚上在床上玩手机听见脚步声都下意识锁屏装睡”,“我妈每次都推门而入,我都觉得我得找本书挡住手机,对,我23了”虽然都是些调侃式的段子,却无比说明问题。对于相互尊重这件事无论父母与孩子都不曾察觉。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爱很重要,而理解比爱更重要,很多父母可以付出很多的爱,却无法放低身段在孩子的同等高度去理解。“成为父母竟然不需要考试想想都觉得很可怕”这句话在豆瓣上流传过很长时间。大人对于孩子有一种优越感,他们以自己大人的经历去理解孩子,毫不自知的以成人的眼光去否定孩子。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过很多挫折,很多情况下在成人的言辞下受挫而不被察觉。

  《孩子的心灵》读后感(九):心理治疗——在每一个儿童独自的“窗口”中寻找答案

  山中康裕先生的《孩子的心灵》新的中文版诞生了,时隔八年之后的回归,仍然让我们充满期待。一本以沙盘游戏和表达性治疗为主题的专著,记录了多个七至十五岁儿童的治疗个案。与其他论著的不同之处在于,这本书一扫晦涩艰深的学术之风,在流畅清新又充满感情的语言中,荣格学派的精髓贯穿其中。治学严谨与悲悯情怀融为一体,深度的智慧与浅显的表达浑然天成,读来令人别有感触。

  基于对孩子与成人具有同样的“完整人格”的尊重,作者侧重以“内心意象”的表达为主要方法,在每一个儿童患者独自的“窗口”中寻找答案。由于儿童语言发展能力的制约,书中的个案侧重于表达性治疗的方向,将孩子内心的意象以沙盘或者绘画的方式进行呈现,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通过意象产生新的联想,使孩子的内心得到逐步的整合。在这些具象化的表达过程中,孩子的内在问题得以宣泄,治疗师的抱持又使得这些“阴影”被正视与接纳,事实上,技术是下位层面,是“术”,作者所持有的敬畏、接纳以及深度的共情才是治疗得以实现的关键,这是“道”的层面,也是心理治疗的根基所在。

  在遵循咨询伦理的基础上,全书中的人物以特定的方式呈现,如,咬犬道太,就是一名八岁的男孩,咬犬指的是他行为的特异,无论什么东西都咬,甚至去咬狗。道太则是在他治疗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制作道路。小红帽庭子、地狱鬼太郎也是以这样的命名方式。仅此一节,我们就可窥见作者著书的用心。

  这些被看做“异常的、脱轨的”孩子,在治疗室中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作者的认识基点决定了他的治疗取向。

  一是,孩子问题的产生是一面镜子,折射了家庭、社会的样貌。也就是说,他们的存在反映了、象征了时代的轮廓。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孩子是“牺牲的羔羊”,是为环境替罪的存在。环境的、时代的“病”由这些孩子来无辜承受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不应被人们视作异类,而是宝贵的、活生生的“时代证人”。

  二是,每个人心中都有“阴影”的存在,不能正视这些阴影,就不能正视人性。荣格学派的重要贡献也在于此。所有症状的背后或许都是某种阴影的不被接纳和不被表达。尤其是言语能力欠缺的孩子,他们的不能诉说成为更大的苦痛和更大的障碍。这绝不应是厌恶他们的理由,恰恰相反,应该以最大的宽容和真诚来允许表达、予以正视。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有这样的存在。看见他们的过程,事实上也是看见我们自己的过程。

  对于孩子的特异言行,大人们往往不加思索一味指责。周围没有一个愿意认真聆听的人,没有一个可以供其倾诉的场所,人们的厌弃、疏离,导致了症状的恶化与顽固。

  成人的自以为是,或者冠冕堂皇的言辞,使得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远。咬犬道太生活中的完全“禁止”,无嘴太郎长达三年半的沉默,事实上都取决于“他们内心是否拥有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安全感”。患有“学校恐惧症”的小红帽庭子,她的内心对于父母形象的认知与父母自己、其他人对于这对父母的认知也是截然不同。我们以为的并不是孩子以为的,儿童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是有巨大差异的。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发现并正视这样的差异。山中康裕先生在书中提出的知识型家庭的陷阱、与时代的样貌的关联等等问题无不切中时弊,发人深省。

  每个案例都是活生生的,《孩子的心灵》让我们得以窥见孩子的心灵。孩子的心路历程同样是每个人的自我发现之旅。尽管这样的相遇或许是沉痛,或许是悔恨,但,警醒总是好的。并且,来得越早越好。经由孩子,我们会命中自己。

  强烈推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