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希特勒的私家生活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希特勒的私家生活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21 09:49: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希特勒的私家生活读后感精选10篇

  《希特勒的私家生活》是一本由【美】德斯皮娜·斯特拉迪加克斯 著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3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希特勒的私家生活》读后感(一):跟着希特勒学室内设计

  在读《希特勒的私家生活》之前,我对希特勒的认识就是他是一个恐怖分子,一个疯子,纳粹首领。当我读到这本关于他的私家生活的书,我才发现,原来希特勒私下里对自己的住所还是有所讲究的,他的每一处住处都是经过精心修饰的。

  上个月,我刚搬入新家,新家面积不大,小小的两居室,设计了一个贴有壁纸的影视墙,包了门口和窗口,手工打了一个衣橱和厨橱,也就是普通的家装而已,没有过多的修饰,看到希特勒的家装,还是很讲究的,他的别墅室内有巨窗景观,室外有美如画的风景,他居住的每一个房间都精心修饰,墙上的挂画、屋内的家具摆设、工艺点缀,都不失大气、高雅,有装修的朋友,真应该跟希特勒先生学学室内设计。

  《希特勒的私家生活》一书共两大部分11章,前半部分共5章,阐述了希特勒三处故居的设计建造特点,包括柏林旧总理府、希特勒位于摄政王广场16号的慕尼黑公寓和上萨尔茨堡的山中别墅。第二部分共6章探讨了有关希特勒官邸、公寓、别墅的宣传造势活动及公众接受情况,重点是其慕尼黑公寓和贝格霍夫别墅。全书读下来,看到希特勒住所的用心修饰,很难想象这些考究的房屋主人是一个杀人魔头,纳粹头子,这两者之间显得格格不入,画风不对,可这就是真实的希特勒,正如本书作者的母亲所说:“请不要让希特勒看上去像个好人。”作者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铭记着他母亲的这句话。

  就个人感情色彩而言,我对希特勒没有多少好感,因为中国是二战受害国,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无法忘记被侵略者侵略的历史,无法忘记纳粹分子惨无人寰的屠杀,无法忘记中国人民遭受的磨难。今天,我们要正视历史,珍惜和平的生活,紧紧团结党和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努力。

  希特勒,就是这样一位传奇的人物,他指挥调动千军万马、逢山开路的一面使人心生敬畏,不寒而栗;而在家中与爱犬相伴、品尝茶饮的另一面却又使人产生共鸣,有几分亲近之感。作者以其自我独到的眼光和敏锐的视角,为我们介绍了一个不一样的希特勒,让我们对其“亲切”的一面有了认识。

  这本书内容比较多,一时半会也很难全部读完消化,里面作者收录了80余幅希特勒私宅设计图及内部装饰图、私家生活照片,还需要慢慢品读和理解,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希特勒的私家生活》读后感(二):了解历史上真正的战争狂人——希特勒

  《希特勒的私家生活》读后感(三):《希特勒的私家生活》:视觉想象中的希特勒

  文/吴情

  “二战”结束至今,关于希特勒的书,实在数不胜数。多数读者想必已知晓这位大独裁者的多面形象:落魄的艺术家、激情澎湃的演讲者、威严与“慈爱”并存的领袖。公共事务之外,希特勒过着怎样的生活,这一问题既引起当时读者、市民的好奇心,也让数十年后的我们,无法抵抗希特勒身上诸多神话的吸引力: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会做出这般疯狂的行径?他何以在当时被目为英雄,最后却被证明是个战争贩子,臭名昭著的种族主义者、反犹分子?不过,需要坦言,即便是通过书籍接触到希特勒,可能都是危险的,尽管不会到致命的程度,因为你需要学会辨别与他有关的宣传、粉饰与谎言。

  美国历史学家、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临时主席、副教授德斯皮娜·斯特拉迪加克斯(Despina Stratigakos)的著作《希特勒的私家生活》(Hitler at Home)是近些年来的希特勒研究中一部独特的作品。作者综合视觉想象、建筑构造、室内设计、心理分析、传播等方面,辅以扎实的历史资料,深刻解读了希特勒、纳粹宣传、第三帝国的政治目标,以及时代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当代读者理解希特勒提供了新的角度。不过,作者坦言,虽然多研究建筑、室内设计,但本书“无意成为从建筑视角描写希特勒的传记作品”;此外,斯特拉迪加克斯还不时提醒读者,注意希特勒神话背后的残忍、冷酷、暴戾与阴谋。

  《希特勒的私家生活》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希特勒三处住宅——柏林旧总理府(包括改造后的总理府)、慕尼黑公寓,以及上萨尔茨堡的山中别墅贝格霍夫,从这些建筑的修建、改造、使用、宣传等角度,解读纳粹宣传机构如何利从私生活这一角度对希特勒的形象进行塑造(自然有希特勒的许可和主动参与);第二部分则从纳粹党自选举时对希特勒私人生活的宣传绵延至外国媒体对希特勒的报道,以及它们如何随着“二战”局势的变化而不断更新,直至“二战”结束后当局为何在面对希特勒故居时仍头疼不已。

  普通人为何对名人(包括权力顶峰的政客)的生活如此感兴趣?斯特拉迪加克斯的解释为,这与“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名人得到了长足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广播、录音以及电影新技术的问世,演艺人员和政治家们走进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名人既高于生活,又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由此创造出一个渴望了解这些亲密陌生人生活的巨大市场。”纳粹宣传机构,毋宁是善于为这一市场提供“优质”商品的“厂家”;将政客的私人生活披露在外的做法,虽并非其首创,但它运用得最为娴熟(尤其当纳粹党一党专政时)。

  希特勒的形象与生活,并非完美无缺。他为何常年单身,为何与侄女(后自杀)住在一起,为何早年经历不详,都是需要纳粹宣传机构进行仔细处理的话题。看起来颇有些阴鸷的他,在不间断的宣传造势下,被美化为高大的英雄:他将带领德国走出大萧条,走出《巴黎合约》对德国的限制。在精心选择、制作的照片中,希特勒,既是个日理万机的国家领袖,又是个注重家庭生活、邻里和睦、爱护孩子、体贴老人的“中年暖男”,另外,他还热爱着大自然,以及自然所象征着的德意志民族。

  德意志内部的希特勒,并非单一的形象,至少在希特勒上台前,有不少报纸试图揭露希特勒的真正面目:道德上存在问题,可能有乱伦之嫌,政治主张上也有极权的倾向。但在希特勒及纳粹党掌权后,这些反对派报纸都被关停,负责人也被驱逐,专由纳粹宣传机构负责宣传希特勒的公共形象与私家生活,侧重点主要在私家生活。

  在德意志之外,英语媒体中,对希特勒的报道则有着前后之别。前期,即便希特勒及纳粹党已有不少令人发指的行径,但这些报纸,几乎视而不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相反,在这些媒体中,希特勒的形象及其正面,几乎与纳粹宣传机构的做法如出一辙,无论是专栏作家,还是政治评论家,都从私人生活这一角度理解希特勒,认为他代表了谦谦君子,而非战争贩。等到“二战”几乎白热化(英国沦陷,德国对美国宣战),英语媒体才更侧重报道希特勒的负面新闻(尽管也有夸大、虚构之嫌),对其进行道德谴责和基于人道主义立场的大声批评。

  在《希特勒的私家生活》中,斯特拉迪加克斯时刻提醒读者,在私家生活展现出的亮丽形象——热爱生活、极富魅力的中年单身汉——之外,希特勒的真正形象,却堪称消极而冷漠、残忍而无赖、道貌岸然且可怖至极:他授意制造了“水晶之夜”,赶走了贝格霍夫别墅附近不少居民,使其流离失所甚至锒铛入狱,他还在美丽的别墅内做出了扩大“二战”的决定,更不必提令人震惊的集中营与大屠杀。

  希特勒在私底下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也许,只有希特勒及爱娃·布劳恩(他的情人)知晓。纳粹宣传机构发行的与希特勒相关的诸多影集《不为人知的希特勒》《希特勒身边的年轻人》《大山深处的希特勒》《远离尘嚣的希特勒》,其实都不过是宣传罢了,这对熟悉公关的现代读者而言,似乎不构成任何智力上的挑战。然而,如果轻易地认为这只是意识形态的宣传、灌输,可能低估了这一切:虽然有外在的宣传,但其实,纳粹宣传机构极“高明地”利用了人们的视觉想象——通过照片、影集、图画等主动联想/构建物品主人的人格、性情、经历等,视觉想象,是一种另类的美学,极具诱惑和误导能力。或许可这样发问:当时的读者,与其说他们为纳粹宣传机构利用,毋宁说,他们其实也主动地选择相信塑造出来的希特勒,并为之走向疯狂?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希特勒的私家生活》读后感(四):那不为人知的希特勒

  文/初晓

  说起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及希特勒为当时的公众所制造的假象,这就涉及到他的私家生活。关于希特勒的私家生活,也是媒体与公众十分好奇的,为何这样说?其实说起来也简单,因为在新闻与媒体中,众人所见希特勒的形象几乎是完美的,这便是希特勒所想呈现给众人的,但真实的情况究竟如何?为此,德斯皮娜·斯特拉迪加克斯,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通过深入研究资料,结合许多历史图片,写就了《希特勒的私家生活》一书。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希特勒鲜为人知的一面,也可以看到希特勒是如何一步步通过展现其私家生活,来构造一种虚假形象,欺骗公众的。

  一个人的住宅风格与生活习惯,的确能够体现一个人的性格,这本身有助于公众对希特勒的了解。可在心思缜密的希特勒的计划里,这正好成了他树立良好形象的手段。在他一生许多住所中,其中三处住宅对他的形象树立非常关键,关于这三处住宅的风格极其建筑特点,建造风格,在《希特勒的私家生活》一书中有详细的介绍。从书中展现出来的图片,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文人优雅别致的住所,尤其是他的书房,若是在不知的前提下,估计很多人不会将这样的书房与希特勒联系在一起。

  从现代人的眼观去看希特勒住宅的图纸,这些设计图纸十分详尽,尤其是对细节的处理,不禁让人感叹。关键是,这住宅的设计图纸并非设计师一人所想,而是和希特勒共同商量所得出的结果。从此可见,希特勒心思细腻,应该是很早就预谋策划梳理自己的形象了。而另外一个直接的例子,那就是他一生单身一人,为了自己的形象,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住所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若是看关于希特勒的摄影集,似乎看到了一个热爱和平,心地善良的人,《爱好动物的元首》一图就能够很好的展现。而在《希特勒身边的年轻人》一图中,又看出来他是一个和善又好之人,和小女孩一起行走。这些图画中,希特勒的形象自然是正面的,公众怎么会不被误导?如此情况在,希特勒的完美形象经过媒体大肆报道,很容易造成公众对希特勒的错误认知。也正是因为这些假象的存在,让这个内心残暴之人走向了政治舞台,从而造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希特勒的私家生活》一书中,虽然看不到战争,看不到独裁残暴,但通过希特勒的团队所打造的希特勒的虚假形象,还是能够看出来他是一个有预谋有计划的人。这个人,似乎是天生的艺术家,然而却不是一个善良的艺术家,即便他拥有细腻的心思,有用聪颖的智慧,可在错误的走向一条道路时,悲剧就已经开始上演了。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关于希特勒私家生活的报道并不少,但《希特勒的私家生活》一书分析的更为详细,更为真实,能让人更为深入的了解希特勒的个人形象。这个不为人知的希特勒,有多少人了解?

  《希特勒的私家生活》读后感(五):被宣传掩盖的真实希特勒

  由此可见,希特勒的私家住所是具有深刻意识形态的空间,其设计特点包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而不是像第三帝国对元首住宅宣传的那样“希特勒的私家生活空间独立存在于政治和意识形态之外。”这恰恰是多年来备受历史学者忽略的一点,不得不承认,纳粹政权擅于笼络人心,当公众认为希特勒是个疯狂叫嚣的反动派时,通过精心策划,大力渲染希特勒的私家生活,营造出充满家庭氛围的私家生活空间,再利用报章杂志的传播,不仅成功扭转了希特勒在公众眼里的反面形象,还进一步提升了公众对希特勒的好感度。

  书里的各种揭秘足以说明公共宣传的重要性,难怪如今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宣传。相信所有的宣传都是在希特勒的默许下进行的,但不管他的私家生活如何富有吸引力,都改变不了纳粹政权对德国民众的欺骗,以及隐藏于温馨舒适背后的恶劣行径。或许这样我们才能认清一个真实的希特勒,正如作者母亲对她写作此书的唯一要求“请不要让希特勒看上去像个好人”。

  《希特勒的私家生活》读后感(六):建筑师与魔鬼

  《希特勒的私家生活》的原名字是Hitler at home,很多人会以为这是一本关于希特勒私生活的书,中文版的译名更让人浮想联翩。然而这么想的人要失望了,这是一本专业性极强的书,并没有关于希特勒的各种香艳野史。全书重点介绍了他的三个住所——位于上萨尔斯堡的阿尔卑斯别墅Berghof,慕尼黑的公寓和柏林的旧总理府。本书的第一部分主要描写了希特勒的建筑、装饰、家具,以及他的御用建筑师Gerdy Troost的职业生涯;第二部分则侧重于这些住所给人的印象和其后来的命运。

  作者Despina Stratigakos是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建筑系的教授,建筑历史学家。她一直致力于关注女性建筑师,曾经出版多部书籍,获得过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2009年的图书奖。这本书可能是第一次从女性的视角来审视希特勒鲜为人知的私人生活。

  《希特勒的私家生活》读后感(七):换个角度看希特勒

  刚刚合上这本书,浮现在脑海中的画面与战争一点关系也没有,尽管,希特勒这个名字在我看来就意味着战争。《希特勒的私家生活》这本书从一个特殊的角度看待希特勒,书的前半部分阐述希特勒三处故居的设计建造特点,后半部分探讨有关希特勒官邸、公寓、别墅的宣传造势活动及公众接受情况。似乎远离了战争,远离了政治,可就像作者书中提到的:我希望能够揭示出对希特勒的私家生活形象打造背后的政治意图。揭露其温馨舒适的下面潜藏的种种恐怖景象。

  书中有大量介绍希特勒住宅、设计师、公众反映的事实报道和调查结论,说明作者经过了细致入微的了解和研究,对这个历史人物的私下生活进行了探究。希特勒和传说中的情人,和他的设计师,和他的邻居或者崇拜者之间有很多细微的,不为人知的故事。不仅满足了我们的八卦心理,更让我们对这个人有了全面的了解。

  书中有很多照片和绘图。有希特勒的个人照片,也有设计师的绘图,人们的漫画。我觉得在大段文字中穿插这样的内容,让这本厚厚的,看似枯燥的读物更加生动,更加丰富了。而很多图片和照片都是具有艺术性的,值得人们好好的揣摩和观察,这样的观察更加直观,更加有意思。

  《希特勒的私家生活》读后感(八):有关恶的伪装

  在翻开《希特勒的私家生活》这本书之前,曾经有点顾虑,最怕读到的是一本翻译生涩,内容空洞,充斥着旧闻旧事的八卦野史,也害怕满篇只顾着讲希特勒住房的室内设计,枯燥无味。然而所有的顾虑几乎在第一章读到一半的时候就全部打消了。

  第一章伊始,作者就以1931年德国媒体的一篇有关希特勒私生活的报道作为引子,开始讲述在希特勒在成为纳粹党党魁、魏玛共和国总理乃至第三帝国元首之前生活状态。1928年成为了这一章重点叙述的时间节点,而这个选择并非没有道理。从历史上来看,1928年后希特勒不仅在权力的角逐中逐渐占了上风,甚至在德国国内的民众支持率也开始有了显著的走高。而1931年爆出来的他23岁的外甥女自杀于他的公寓之中,可以说对当时的希特勒来讲,是他从政生涯中一个不大不小的考验,因为第二年他就要尝试竞选魏玛共和国的总统,而对手则是声望极高的兴登堡。原本处于劣势的他,似乎要从方方面面开始注意打造自己,给自己一个符合大众想象的总统人设。此前纳粹党已经开始尝试着营造希特勒亲民、和善以及区别于老派贵族的 “新好男人” 形象。而外甥女自杀在单身舅舅家这样的事情,很明显的容易引起大家对于他私生活不端的猜测。

  这一点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的德国并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当时的纳粹党还有希特勒并没有在国内完全站稳脚跟,反纳粹的左派报纸还有周刊仍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还有敏感性,不遗余力的 “拆台” 纳粹,想要撕下希特勒的虚伪面具。而希特勒以及纳粹党对此的应对,几乎就是武装到牙齿的伪装,将他们想要表达的,想要传达的,希望德国民众乃至全世界都看到的希特勒,通过全方位的极其刻意的包装,最终打造成理想的帝国领袖。而希特勒,几乎是痴迷于通过 “符号” 来表达各种象征意义的 “典范” ,不论是在营建自己的居所还是办公场所的过程中,不仅仅不遗余力的表达他个人的 “艺术追求” ,更是熟练的借用一切的设计来完成一项项 “设计巧妙” 的心理暗示,既是对所有的来访者、公开的媒体,也是对自己。

  《希特勒的私家生活》读后感(九):被政治耽误的文艺青年

  希特勒这个名字已经跟“法西斯”,“纳粹”还有“元首”这几个词深深的捆绑在了一起,几年前一个剪辑自《帝国的毁灭》鬼畜的视频彻底把“元首”给玩坏了,但希特勒也有一个文艺的梦想,年轻时候没有通过维也纳艺术学院的考试,让希特勒倍感失望,生活窘迫,从此走上了不归路。

  作为一名具有艺术细胞的希特勒,在成为一名政治领袖后,去实现了他的艺术天赋,他曾经说过:“军服一定要帅,这样年轻人就会义无反顾地投军效劳。”看过很多二战影片,作为一名非希特勒粉丝及军事爱好者也不得不承认二战中纳粹的军装是最帅的。

  在建筑史上希特勒也留下了让人叹为观止的作品,帝国总理府和奥运场馆,新柏林的规划都源于自己的艺术气息。

  我们所了解的希特勒都源于历史上的那个纳粹狂魔,对于希特勒的私人生活估计也仅限于和爱娃的情感,两人最后自杀于柏林地堡。

  《希特勒的私家生活》让我更加客观的了解了希特勒。

  《希特勒的私家生活》读后感(十):艺术政治家

  希特勒给人的印象一直是残暴蛮横的,对于战争他可以称作是世人的噩梦,他所犯下的罪行不可饶恕。虽然对外是如此,但是在家中他还有另一面,他甚至可以被称为是一名艺术家。如果你认为他只在战场上拿心就太片面了,可以说他对于生活就像对待战场一样,只要和他有关的东西都有政治的气味在上面。如今是和平年代,回首那些往事人们总会感到后怕,然而为了了解一个人我们需要保持清晰客观的态度,这本《希特勒的私家生活》帮助我们了解希特勒的另一面。

  这本书让我们了解到,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是在不经意间得到体现的,尤其是通过细节上的发现才更能够了解一个人的本身。希特勒对于私宅的设计一定下了不小的功夫,这些当时外界人是很难有机会接触到的,如果没有这本书可能很少人能够知道这些细节。很多专业的设计师可能都设计不出来如此具有美感并且具有象征含义的家居风格,他有很多房产,这本书着重讨论的是慕尼黑公寓和贝格霍夫别墅。

  本书对于建筑本身与它的历史都做了详细的描述,作者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实地考察总结出了这本书。希特勒当然也有自己的设计师,虽然具体落实的东西都是出自设计师之手,但是最终的决定权依然落在希特勒身上。这位设计师在书中也有详细的介绍,对于希特勒的私家生活我们必须从各个角度去了解,这样才能够全面。

  希特勒执迷于政治,他希望在生活中的每处细节都加入政治气息,可以说从他的崛起到陨落,政治是一条贯穿主体的导火索。当他的房间设计成型之后,他曾邀请很多人到家中做客,光是进入到他的家门就能看出这个人的政治觉悟有多高。对于当时追随希特勒的人来说,这些细节处处能够使人感到其中的力量,可以说这些生活中的种种都是具有一定必要性的。他对于政治的执着有些过火,但是作为一名政治家就必须要有这样的精神,虽然他所崇尚的政治是泯灭人性的,但是依然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我很喜欢书中的这些图片,直观而又真实,有些漫画更是生动形象。在那样一个年代,希特勒的住所与战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极端造成了他最终的失败。历史不能磨灭,很多教训必须要汲取,事实也不是能逃避的,这本书作为了解一个人与艺术而言是十分不错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