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错集读后感精选10篇
《求错集》是一本由孙歌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近写文字经常出错,要么思维混乱,要么错字连篇,自己也曾反思过,是注意力不集中,还是太过追求数量而忽略了质量,恐怕都有。写文字是需要思考的,如果一味的为了完成任务而写,自然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我觉得写文字一要有思考,先有文章的框架,然后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完善;二要有内容,任何文字都要先知后言,如果仅仅是略懂皮毛,就开始长篇大论,读者肯定会觉得主次不明,内容不清,结构不严谨;三要有方向,但凡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方向,就如无头苍蝇。每一篇文章都是为作者思想服务的,你写的文字希望谁能读懂,希望达到什么效果,在落笔之前就要有所设定,如果你没做好这些功课,写出的文字连自己都不会满意。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孙歌著的《纠错集》。因为自己经常犯糊涂,所以要学学别人是如何纠错的,读过此书之后,才发现自己又犯经验教条主义了。这本书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纠错文集,而是作者三十年前访日期间所作的学术评论、文学评论及杂感类文字的结集,其中多篇曾在《读书》上发表。按照编者所说,本书所收集的文章无论是对日本思想史的辨析与梳理,还是对日本文化的切身体验,都体现了作者思想的深度和敏锐的问题意识。如果想了解日本现代史的,不妨可以读读这本书,作者通过对日本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比与梳理,以及在日本语境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可以帮助一些文学爱好者在更广泛、更深层次的领域内了解日本文化,甚至东方文化或亚洲文化。为何要这么说呢,最近读了几本日本作家的作品,如《告白》《伊豆舞女》《被嫌弃松子的一生》等,觉得日本文学有其特殊性,了解一下日本文化,对读其文学作品有很好的帮助。本书中,除了作者对日本文化的研究性文字,还包括了大量的文学评论和随笔,文字精炼有味,思考角度新颖独到,能给读者带来丰富的知识性阅读之享受。
正如作者所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亦可以为错,有意义的正在于对文化的探讨与求索。本书所收的文字都是从她当初的不规则思考开始的,其“无法归类”的杂文特质也成了作者日后在学术研究领域的一个独特风格。孙歌是东京都立大学政治学博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主要著作有《竹内好的悖论》《文学的位置》《我们为什么要谈东亚》《思想史中的日本与中国》等,多为论文集。
本书中的文章,充分展现了作者思想之深邃,虽然是一本评论集,读起来学术气息依然浓厚,可见作者这些年学术研究还是很有成效的,随随便便写篇文章,都会让学识不够者看着吃力。我可能用词不当,说作者“随随便便”写篇文章,并非说作者写的文章不够仔细认真,而是作者经常写长篇巨论,这样的小文,对于作者来说,确实拓展分析受限,但是并没有阻碍其对话题的深入探讨。对于读者来说,可谓福音,原来评论还可以这样阐述。
我比较喜欢本书中的文学评论部分,如评论杨绛先生的长篇小说《洗澡》,这部小说写的是解放后知识分子第一次经受的思想改造。作者读过这部小说之后,非常赞同小说就要触及人的灵魂,故事的结尾未必非得让每个人都满意,都很开心,如果感到压抑,感到愤懑,反而很真实,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大多小说都是虚构的,而叙述的故事却又多多少少带有时代的特征。什么样的小说才算是名著?我觉得,读完这部小说,会让你产生共鸣,对你有所触动,或者令你有所反思,这才是真正的文学。之所以被称为名著,一定有其道理,小说中不仅仅是讲述一些风花雪月的故事,而是,通过这些故事让你感受到历史沧桑,感受到时代大背景后面的期盼。
作者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她时时刻刻都在思考,都在阐述她的观点,而这些观点或许暂时让你觉得有些过于深奥,这正是作者的严谨之处。或许作者是位女性吧,她写的文章属于理性与感性结合恰到好处的那种。读这本书并不难,就看你抱着什么目的来读,我想作者更希望是学术性探讨,未必非得赞同其观点,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更有现实意义。
《求错集》读后感(二):“在语词的密林里”
“在语词的密林里”(第一个书评)
乍看此书,觉得是类似于简单的随笔散文合集,打开初读,只觉内容深刻,学术气息颇浓,特别是涉及到一些学科术语时,可以说是基本不能理解,硬着头皮读下去。但是到了文学评论的部分,我开始尝到了一些阅读的乐趣,作者这种严谨细致的文风是我很少读到的,而慢慢读下来,也是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的。
作者关于日本学界的中国学以及日本与亚洲、中国与亚洲文化之间的研究见解都基于自己深刻的学习和导师的指导,作为一个门外汉,我无法消化理解,故不做评价。文学评论的部分,是整本书我比较喜爱的部分。在讲到《洗澡》这本小说时,作者引用了《名利场》中的一句话:“我要故事在结束时叫每个人都不满意、不快活——我们对于自己故事以及一切故事都应当这样感觉。他要我们正视真实的情况而感到不满,这样来启人深思、促人改善”。大众文学中所崇尚的去恶扬善、“happy ending”是讲故事的某些形式,而将真实彻底的展现,即便是在虚构的世界中,依然要展现真实的话,可能就需要这种不满的情绪存在吧。谈到阅读,作者提到:任何一个时代的读者都会掌握一定的阅读成规。这些成规是由那个时代的意志形态乃至文学范式所直接塑造的。我也产生了一些疑问,那么我所在的时代,到底给我形成了一个什么样的阅读成规呢?我又能否设法改变这种成规呢?从我被汉语的语词包围开始,我被这样一种文化教养,影响,塑造,有些东西大概已经存在与我的意识、潜意识里了吧。
在作者“东方女性的文化立场”一文中,有一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假使我们又自由的习惯,又高于我们真正所想的东西的勇气,假使我们不害怕无人援手地自己走路,我们的关系是对这个现实世界而不仅仅对男人和女人的世界的,那么,一个女莎士比亚就会转生”。其实整个阅读过程,通过文字我的感觉作者应该是一位男性,可到书的末尾,作者无意提到自己的身份,我才恍然大悟,也许是自己才疏学浅的缘故,作者这种严谨平和的文风完全迷惑了我,同时也体现了我先入为主的思想吧。
作者关于旅行者与世界的关系以及对于迷途不知返的独特想法也十分有趣。最后以书中我喜爱的一段话做个结尾吧:人在孩提时代不读诗而要听故事,因为他的感情尚未发育起来;而当他步入青年时代之后,如果他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他就会要求诗而放弃故事。
《求错集》读后感(三):求错,也是在求对
高中时读过一本《最后的文化贵族2》,书中更多的是从很多学者的求学经历和人生际遇来展开,对各自的思想内核介绍得很少。饶是如此,也让我感受到了近似于浸淫文学中的愉悦。
孙歌的《求错集》,这是真正让我感受到了这种欢愉。
可能是因为本书的内容是在上个世纪就已经落稿了。个人比较喜欢近代作家的作品。现代作家受市场和流行的影响很深。出书的门槛也在降低。肯往深层次去挖掘的作家已经不多了。
我不否认,现在也有愿意挖掘自己内心的作家。可是没有一定文化底蕴的积累,这种挖掘,就有可能沦为鸡汤一流。另一方面,像孙歌这样从文化方面去挖掘的人也很少。能够读到这本《求错集》,真的是一份惊喜。
书中涉及到作者对中国、日本两个国家文化的思考。她认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亦可以为错”,这也是书名的来由。个人的理解是,作者在了解日本的文化,尤其是日本汉学和日本中国学后,再结合中国的本土文化,进行的目的是探索中国文化前进道路的思考。由此可见,作者是在认真践行自己作为文化人的那份责任的。
有趣的是,日本很多年前,就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就是在近代,鲁迅等学者对日本的影响也不容小觑。而这种影响,自然也波及到了作者身上。形成了一个有意思的闭环。
作者介绍了日本国内的文化紧张,她认为西方现代的文化焦虑来源于对自身文化缺陷的反省,而东方的文化紧张却根源于能否在历史中确定自身文化位置的担忧。甚至,东方在世界史上的位置也是由西方确定的。
我们时常听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一个国际标准,申请时是向西方申请。然而我国的有些文化元素还被其他国家申请注册了。这不就是一个由西方掌握东方文化主动权的例子吗?
最近几年,我们在经济上科技上,已经逐步走出了高度紧张的状态。但我们的文化紧张,还是很严重。快餐文化、网络暴力、反智主义、极端的男权女权主义,总是在说要传承传统文化,但看到的却是良莠不齐,山寨居多,传统文化成了我们消费的对象和华丽的包装纸。前文提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还是走在消失的道路上吗?
这本书和快餐书不一样,想轻轻松松地看完、不用思考就get到萌点比较难。但我们真正需要的其实就是这样促进我们思考的书啊。
《求错集》读后感(四):文化研究
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代表着的就是这个国家的本来面貌,文化是经过无数代人传承下来的,所以要从这上面做手脚是不可能的。那么想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这就难了,别说是国家,就连一个小县城的文化都有着深刻的地方。没有人敢去写一个国家怎么怎么样,只能去写事件和一段时间内的文化演变。我还没有出过国,但是每去一个新城市,总是从陌生到熟悉,进而延伸到更加陌生的境遇,在这条文化探索之旅上,总是有有趣的事情发生。
作者孙歌在这本《求错集》中记录的就是他在日本亲身经历其文化熏陶,从而深入到精神层次,通过对比与研究的方式,带着中国的思想去看待日本的思想。这是很有意思的碰撞,在这之间有各种的熟悉也有陌生,这本书如果浅显来看并不深奥,可是经过仔细的思考之后,就会发现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她只是把对立的点呈现出来,关于怎么理解,还是要看读者的想法。
这本书越早看越好,因为我认为文化的进化速率是很快的,很多东西从过去放到将来一看就没有了可比性。我们已经从过去更思想层面的时代转化为了实体化时代,很多东西都能通过科技把思想转变为实体,这样一来就连文化的定义都会出现改变。这本书在创作的时候就很自由,作者想到哪写到哪,书中还有学术论文之外的一些杂想,咱看这本书的时候也就有了一种茶余饭后谈话的感觉。像这种知识性文章,就是要经得起推敲,未必作者所讲就一定合理,看这本书要带着求错的态度才有趣。
这本书看似哲学,却并非哲学,它顶多算是深奥一些的文学研究,在文学世界中的思想文化和现实生活当中的也是有着本质的不同。在文学当中一切都变得严谨起来,也是因为作者把这些都研究得十分透彻,才是这本书读起来并不费力。如果对于不是很精通文化研究这类的读者来说,前面可能些许难读,不过后来就好很多。不过我个人认为现在的年轻人都静不下心来看这类作品,因为他们喜欢的往往不是需要自己去思考的读物,而是需要作者像喂食一样直接把答案送到嘴边,但这种作品往往称不上是文学研究,它也是不负责任的。
《求错集》读后感(五):文化研究
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代表着的就是这个国家的本来面貌,文化是经过无数代人传承下来的,所以要从这上面做手脚是不可能的。那么想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这就难了,别说是国家,就连一个小县城的文化都有着深刻的地方。没有人敢去写一个国家怎么怎么样,只能去写事件和一段时间内的文化演变。我还没有出过国,但是每去一个新城市,总是从陌生到熟悉,进而延伸到更加陌生的境遇,在这条文化探索之旅上,总是有有趣的事情发生。
作者孙歌在这本《求错集》中记录的就是他在日本亲身经历其文化熏陶,从而深入到精神层次,通过对比与研究的方式,带着中国的思想去看待日本的思想。这是很有意思的碰撞,在这之间有各种的熟悉也有陌生,这本书如果浅显来看并不深奥,可是经过仔细的思考之后,就会发现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她只是把对立的点呈现出来,关于怎么理解,还是要看读者的想法。
这本书越早看越好,因为我认为文化的进化速率是很快的,很多东西从过去放到将来一看就没有了可比性。我们已经从过去更思想层面的时代转化为了实体化时代,很多东西都能通过科技把思想转变为实体,这样一来就连文化的定义都会出现改变。这本书在创作的时候就很自由,作者想到哪写到哪,书中还有学术论文之外的一些杂想,咱看这本书的时候也就有了一种茶余饭后谈话的感觉。像这种知识性文章,就是要经得起推敲,未必作者所讲就一定合理,看这本书要带着求错的态度才有趣。
这本书看似哲学,却并非哲学,它顶多算是深奥一些的文学研究,在文学世界中的思想文化和现实生活当中的也是有着本质的不同。在文学当中一切都变得严谨起来,也是因为作者把这些都研究得十分透彻,才是这本书读起来并不费力。如果对于不是很精通文化研究这类的读者来说,前面可能些许难读,不过后来就好很多。不过我个人认为现在的年轻人都静不下心来看这类作品,因为他们喜欢的往往不是需要自己去思考的读物,而是需要作者像喂食一样直接把答案送到嘴边,但这种作品往往称不上是文学研究,它也是不负责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