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月亮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月亮读后感10篇

2022-04-05 03:31: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月亮读后感10篇

  《月亮》是一本由[德] 贝恩德·布伦纳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2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亮》读后感(一):古往今来月文化

  月亮,在国人眼里自古以来便是非常特别的事物。当那一天古人无意中抬头,从汲汲劳作中看到了天上的一轮圆月时,一切不一样了---或弯或圆的天上月,渐渐不仅是黑夜里的光明指引,更是人们心灵的寄托与神性的美好向往。“月”成为独具魅力的文化元素,与传统紧密相联,自古流传下来的有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天狗食月等神话传说,千百年来也为我们提供了源远流长的想象空间。月,是文人墨客抒怀的对象,各种诗辞歌赋都离不开月。在咏月诗中,有高远阔大壮美,有离思愁意,有思乡伤情,也有闺阁幽怨----种种情意的抒发,皆与千古月一起共鸣。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在对月的细致观察中,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月,与之相关的月文化也越加丰富多彩。

  《月亮:从神话诗歌到奇幻科学的人类探索史 》是一部融人文、科普、科幻、科学于一身的月之礼赞。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人类诞生几千年来,与月共同生活的发现、探索、创造的过程。可以看到有关月球的天文学知识,也可以了解到月在普罗大众眼中的意象,了解到月是如何启发人的想象力,如何在人心目中绽放一朵朵奇迹之花。可以说,与月有关的一切,想象得到的一切都有所包容,全方位再现月与人的相互关系,展现月之文化底蕴。

  书中有许多珍贵的典籍、博物馆藏的插画,让我们看到世界人民对月亮的认识、文化和表达。有的画面很生动,将月拟人化。比如,1844年,法国讽刺画家格朗维尔在插画中将日食描绘成太阳与月亮的拥抱。有的则再现人们想象中的月之世界,比如爱伦坡笔下的汉斯·普法尔乘着气球飞往月球。理查·洛克想象月球上生活着蝙蝠人.....有的则是那时那刻人们对月的阴谋设计或者对月”殚精竭虑”的迷恋......同处一个地球,仰望月亮,其实“一夜乡心五处同”。

  月本是一天体,然而早期的蒙昧,人们对此一无所知,于是就有一些借此“招摇撞骗”的故事。比如,哥伦布曾利用月食让牙买加人相信他能与神沟通。至于图腾崇拜,与月亮神秘不可捉摸而带着愚昧与落后更常见了。千百年静默无语的月亮,大概也没有想象,自己会身担这么多角色和重任吧。

  望远镜的发明,延伸了人们的视野,对天体的发现与研究,关于月亮的发现也让我们知道得更多,火箭升空、人类第一次登月、月球车的科学研究、月球空间站.....科幻世界中对月的想象,正慢慢变成现实。阅读这本有内涵的书,体会人文和科技中的月,真的是一次愉快轻松之旅。

  《月亮》读后感(二):人与月,地球与太空,一切都将更美好

  每当夜幕降临,抬头仰望星空,点点繁星夹着一轮明月,心生感慨时,不免会对月亮展开想象。的确,作为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人类对月球始终充满着好奇,对她的探索更是从未间断。自航天技术发展以来,“探月”便成了一个永恒的话题,回到美国时间1969年7月21日2点56分20秒,“阿波罗11号”飞船在月球表面着陆,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走下登月舱,左脚踏上了月球表面,迈出了伟大的一步。对此,他感叹道“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月亮》读后感(三):揭开月亮的面纱

  《月亮》读后感(四):我还是相信有平行世界的月亮

  现在,我们已经都知道了,月亮其实只是地球的一颗天然卫星。月球的直径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是地球的八十分之一,相对于所环绕的行星,它是质量最大的卫星,也是太阳系内密度第二高的卫星,仅次于木卫一。月球表面布满了由陨石撞击形成的环形山。月球现在与地球的距离,大约是地球直径的30倍。(出自百度百科)

  但在大概就在几百年前,人类对于月亮的认知还停留在神话阶段。出于对于未知的好奇以及观察手段的升级,人们一点点一点点将月亮拉下神坛。《月亮》这本书,大致就是讲了人类科学探索月亮的实践史、月球知识的百科全书。

  不过,作者作为一个“月亮迷”,并没有按照人类探索月球的脚步按时间推进讲述,他脑子里面东西太多啦,让他不满足于按部就班的做个月球发现编年史。

  翻遍全书,你就会发现,人类知识中最有意思的,莫过于有理有据的胡思乱想了。比方确定月球是一颗卫星之后,在人类还无法近距离更何谈踏足之前,人类对月球的想象力达到了空前的高涨。就月球上有没有生物这个问题,一位科学家专门发表了名为《论月球生物及其规模宏大的绝美建筑》的论文,和我们对于广寒宫的想象有异曲同工之妙。

  1969年,人类踏上月球。至此,我们对于月亮好像没有那么狂热了。但我还是喜欢以神话的角度看待月亮。记得《小黄人》里面,男主角用缩小器把月亮变小偷走了。多么棒的设定!

  所以,我还是宁愿相信平行宇宙的存在。在东方,月亮是太阴、是玄兔,有广寒宫、嫦娥、吴刚、月兔;在西方,是满月时狼人变身、吸血鬼出没;跨越了各种文明的,则是不同名字的月神,它时男时女,自有故事。

  《月亮》读后感(五):月亮:我们那陌生又熟悉的邻居

  小时候,听到最多的就是和月亮有关的故事:嫦娥奔月、月兔捣药、吴刚砍桂树……那时候,我眼里的月亮,是一团光亮无比的大盘子,高高挂在天上。我问奶奶,为什么那个“大盘子”有时候圆,有时候弯呢?

  奶奶说,嫦娥仙子生气时,月亮就是弯弯的,她要是高兴了,月亮才能圆。

  我童年时对于月亮的朴素知识,都是从神话故事里获得的。一直到现在,对于这个陌生又熟悉的邻居,我依然还有许多疑问没有解开。带着心里的疑问,我翻开了《月亮》,一本以探索月亮为主题内容的科普图书。

  德国作家贝恩德·布伦纳在科普读物《月亮》里,把关于月亮的科学知识与文化史融合在一起,并且文笔幽默活泼。虽然他带我们探讨的是与科学知识有关的严肃话题,但整个过程却是充满乐趣的。首先,这得益于贝恩德·布伦纳丰富的文史知识。他在书中引述的文史知识,相当全面,并且,他还带着读者共同探讨人与月亮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干巴巴地讲解科学知识。这种富有代入感的写作手法,也是贝恩德·布伦纳的科普作品的特色之一。

  这本《月亮》,融汇了神话学、历史学、天文学、文化学等众多领域中关于月亮研究的资料。贝恩德·布伦纳先提出“月亮”这个天体是如何成为一个对于人类影响至关重要的文化学符号的,然后,他又列举出与月亮有关的天文学现象,并且还罗列出与月亮有关的猜想。看到这些,读者的好奇心已经被吊足了。但是,这本书的作用可不是用来满足我们的好奇心,而是激发出我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让我们继续对月亮这位地球邻居展开想象,进行更多更深入的探索。

  通过贝恩德·布伦纳的讲述,我们了解到月亮是个“荒凉、阴暗、没有生命的天体”,它寒冷,并且布满了岩石,与神话传说里的描述完全不符。这个科学结论,我们已经很熟悉了。但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可是花了很久的时间呢。最初,人类先民看到天上这团明亮的东西,便被激发出艺术灵感。从远古线条粗糙的岩画到古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月亮可谓是人类艺术创造的“导师”。在想象力和探索心的牵引下,人类开始构画出月球世界的图景。贝恩德·布伦纳让我们看到了神话世界、宗教信仰和天空科学中的不同形态的月亮,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人类目前对月亮的认知,虽然在不断进步,却依然不够深入。

  但即便如此,在贝恩德·布伦纳看来,只要人类对于探索未知事物还具有热切的情感,那么对于未知领域的认知必然不断刷新。在《月亮》一书里,洋溢着就是这种对于探索求知的热切情感。这也是为什么会在阅读过程中心潮澎湃。可见,这本书不仅有着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还充满了探索的激情。这本书的浪漫调性,确实与本书的主题很搭,在贝恩德·布伦纳的笔下,“月亮”是一个象征,象征着纯洁、浪漫,也象征着探索、发现。

  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索,其实是为了更好的进行自我了解。几千年来,人类在对月亮进行想象、研究的过程中,对于自身的生活,也进行着丰富、改变。月亮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作用,随着人们认知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着。贝恩德·布伦纳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变化的过程,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人类与宇宙万物的关系是多么密切。在诸多的未知领域和广阔的宇宙空间,人类不过是沧海一粟,而我们与月亮这位亲密友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从现代航空航天科学有了新发展之后才真正变得密切起来的。可即便是这样,我们对于月亮的所知,依然还存在巨大的刷新空间。这本《月亮》带着我们在回顾月球研究的历程,同时也对未来的科学研究提出了展望。作者不仅让我们看到天上的月亮,更带领我们把视角扩展到宇宙深处,更远的地方。

  月亮,作为我们陌生又熟悉的邻居,它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关于诗歌、绘画等艺术创作的灵感,也不只是无尽的猜想与遐思。对于我们来说,月亮存在的意义便在于,它激发着人类永不枯竭的探索精神。茫茫宇宙,还有许多未知领域等着人类去发现、去探索。

  《月亮》读后感(六):月球的历史亦是人类的探索史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本书一到手,我脑中就浮现出这句苏东坡先生的名句。大自然的事物如此,人类又何必拘泥于一时的不顺与困境里而不可自拔呢?带着对月亮的喜爱之情阅读此书,发现自己真的是不虚此读。正所谓,“偷得浮生半日闲”与“守得云开见月明”的自我安逸与轻松惬意的真实体现。此书是科普知识与文学趣味完美结合的著作。德国作家贝恩德·布伦纳以其独特轻松的笔调将科学与历史人文极致呈现,书中的图片随手一张都令人赞叹,这些都会引发读者的终极思考。深邃的夜空一轮明月点亮了归家的路和探索求知的欲望。

  在我坐着阅读书籍的地方,正有一株桂花树,目光移向树身,留下斑驳树影和一树花香。倘若没有月亮对地球万物的引力,这样幽远的场景也不会稳定存在。科学家便是将我们引以为常的自然现象通过科学的例证方法呈现给我们。贝恩德·布伦纳选取的图片无一不印证着这个宗旨。这些图画的选择加深了我们读者对于月球这个远在太空的星体的了解,直观和令人印象深刻。

  科学的发展总要付出很多惨痛的代价,直到公元17世纪,“日心说”才能被大众所接受,之前的普遍理论左右了太长时间,月亮缄默不语,以其温柔的目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印照大地万物。此书的出版会对 些误解进行有效的澄清,若想活得坦然,拥有正知正解该有多么重要。由举头望月到对月遐思,如水的月光带给人类浪漫的情感,关于月亮的文学影视作品举不胜举。中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寂廖,刻骨铭心,而《月球之旅》却呈现出一派纯真无邪的欢快景象......

  《月亮》读后感(七):科学最是无趣

  文/柴刀下山

  《月亮》,德国跨领域作家Bernd Brunner作品。

  还没看书,就被跨领域作家这几个字晃了一下眼睛。看完才知道,本书横跨科普、神话、诗歌、奇幻、历史、人文等诸多领域,实在是当得起跨领域这几个字。

  作者的博学由此可见一斑。

  本书是写人类对月亮的探索过程的。先是想像中的月亮,再是远距离观察中的月亮,再是近距离观察中的月亮,最后是推测中的月亮。

  不得不说,神话中的月亮是最美丽的,诗歌中的月亮是最浪漫的,奇幻中的月亮是最神秘的,而科学中的月亮最是无趣。

  在世界各民族的神话里,关于月亮的故事很多。在中国,有一个嫦娥就足够了。在希腊神话里,有一个阿尔忒弥斯就够了。还有月亮送来的孩子、月亮中的兔子,等等。

  比起太阳会经常带来干旱、炙烤和日食的恐惧来,月亮就显得温柔了许多。或者,月亮因此受到世人的喜欢。无数的诗人在赞美她。

  没错,是她,在绝大多数的神话故事里,月亮都是女性的化身。温柔、朦胧、安详、甜蜜而宁静。

  但是,在某些神话里,也有月亮是男性的传说。

  小时候,奶奶讲的故事。问:月亮和太阳谁是哥哥,谁是妹妹?孩子们几乎都回答,太阳是哥哥,月亮是妹妹。然后奶奶就笑了,说,错了,月亮才是哥哥。传说啊,月亮和太阳是一对兄妹,天帝安排兄妹俩巡逻昼夜。于是哥哥问妹妹,你要巡逻白天还是黑夜啊?妹妹低头头,不回答。哥哥又问,夜间没什么事情,妹妹你就巡逻黑夜吧。妹妹说,才不,我怕黑。哥哥说,那你巡逻白天吧。妹妹说,也不,我怕羞。白天那么多人看着,妹子怕羞,多么的形象。哥哥想了想,说,那我给你一包针,谁看你就扎谁的眼睛。妹妹这才答应了。所以如果谁要睁着眼睛去看太阳,太阳妹妹就会用针扎你的眼睛。

  这可能是我听到最人性化的神话故事了。很短小,但很温馨。

  诗中的月亮、画中的月亮,更美。

  但科学非要把这美破坏得一干二净方才罢休。

  科学家用望远镜,用光谱,用一切可能的公式,去观察、去推测月亮是什么样子,月亮上都有什么?殒石坑、月尘、阴冷、没水、没空气、死一般的寂静。

  好吧,什么美感都没了。

  不过从科学的角度,这一切都是必须的。

  现在更有无数的科学在为研究月亮而努力着。

  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月亮》绝对是一本写尽研究历史的科普读物。但在看的时候,我真的只喜欢看那些传说、诗歌与画作。

  或许,正如月有圆缺一样,遗憾才是正常的吧。

  《月亮》读后感(八):地球芳邻——月亮

  作为与地球朝夕相伴的唯一自然卫星,月亮早已成为人们心目中最贴心的芳邻。从古至今,有关月亮的神话故事长久流传,诗歌文章更是俯拾皆是,连牙牙学语的小童多数都会用稚嫩的声音念着“床前明月光”。人们将月亮引为知己,悲喜忧怨各种情绪,都愿意向月亮倾诉。月亮那么远却又这么近,淡淡凉夜,洒下柔光,从人类第一次抬头望月,就引发了无数遐想,从此,人类对月亮的探索从未停止。贝恩德•布伦纳在《月亮:从神话诗歌到奇幻科学的人类探索史》中,从历史、科研、文化等多个领域,讲述了人类对月亮的探索过程,资料丰富,内容有趣,很适合作为知识类书籍扩展阅读。

  关于月亮的起源,至今并未有准确的定论。目前普遍接受的理论是N年前一个天体与地球相撞,把一部分地球物质分离出来形成月球,同时让地轴变得倾斜。曾经有三种主流的月球起源假说,分别认为月球是地球的“妹妹”——共同吸积理论、“女儿”——分裂理论或“妻子”——捕获理论。经过地球科学家的多年研究,这三种理论都不能完整的解释月球起源。因此,这一谜团还有待未来的科学家进行更多探索。

  《月亮》读后感(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小时候,月亮从山上的森林冒出来,高高挂在天上的时候,住在瓦房中年轻的妈妈们一边在哄孩子睡觉,一边唱歌:“月光光,照地堂,虾仔你乖乖训落床,听朝阿妈要赶插秧咯,阿爷睇牛佢上山冈,哦哦哦……”大一点的孩子则在晒谷场上,垛了草垛子的田里捉迷藏,时不时会听到站在门口的阿妈们朝着孩子们大声喊:“别玩疯了,记得不要用手指指月亮,不然明天早上起来,耳朵会掉的!”

  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用手指指月亮会掉耳朵,可是妈妈一直也说不上来,只说是老人家一辈一辈传下来的,还嘱咐我千千万万遍,不要指。于是每家每户的小孩便像我一样,心里带着好奇,仰望天空的时候总是诚惶诚恐,生怕自己一不小心指了月亮,耳朵便没了。

  可是妈妈又说月亮上住了一个叫嫦娥的仙女和一只眼睛是红色的小白兔。于是乎,对月亮充满好奇心的我们就在“好想指一下月亮”和“嫦娥仙女和小白兔今天怎么了”这样的纠结中长大。

  事实证明,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几千年以来,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月亮的想象和探索。贝恩德·布伦纳著作《月亮:从神话诗歌到奇幻科学的人类探索史》采用自然和文化两条主线描述了人类几千年来对月亮的思考、探索、研究和在月亮的启迪下的生活的历史。书中引经据典另加以珍稀配图,全面讲述月亮在神话、诗歌、巫术、科学等各个领域中的丰富内涵。

  18世界中期,美国地质学家和化学家理查德·欧文提出月球是由地中海分离出来的;18世纪末,伊拉斯谟·达尔文则推测月球是从地球分离出来的物质构成的……多种猜测因为各种因素无法模拟实验而一直得不到公开承认,直到另一个假说主张出现:“月球来自另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甚至可能来自太阳系之外,后来被地球的重力捕获,此后一直环地球运行”,这个假说在1931年获得诺贝尔奖。

  宇宙几万亿年来的智慧当靠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秉着工匠精神怀着敬畏的心去研究探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研究发现,月球上似乎有冰存在。那么月球会有生物存在吗?会有水吗?会有空气吗?会有可能在未来某一天实现移民吗?

  最早对月球持有生物存在观点的是英国牧师约翰·威金斯,他曾在1638年的作品《发现月球中的世界》中写道:“可能有生物居住在这个世界里”;大胆前卫的威廉·赫尔斯更是声称月球适合人类居住,并且说月球才是行星,地球才是卫星;富有想象力并乐于探索的还有弗兰茨·冯·波拉·格鲁依图伊森认为水果在月球上熟得更快,并坚决断定月球上有高等生物……

  一年一年过去了,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过去了,终于,人们登月了。登月了之后的人类才发现,之前所有的对月亮生物的希望都只是幻想,月球原来是一个荒芜的世界,它甚至在白天也是漆黑一片的。

  即便人类最后发现幻想是丰满的,现实是残酷的,近距离观察心爱之物总会有不想看到的真相,可是这并没有从此阻碍我们探索研究的前进的脚步。

  尽管月球可能没有生物,但是它与地球却是密切相关的,例如它会引起潮涨潮落,例如它可能跟海洋生物的繁衍,交配,生长息息相关。甚至有人认为它可能跟人类的精神疾病存在某种联系,人类睡眠质量可能受月相影响……尽管科学家们提醒说,目前没有任何证据月相影响人类心理和其它行为,但是却有可能会影响我们的生理状况。

  真理和谬论往往一线之差,在不断前进的路上,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月亮》读后感(十):一个有情怀的月亮

  月亮,充满神奇色彩也是被大多数人所熟知的星球。小时候,我们听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唱过月亮的童谣,背过《静月思》、《水调歌头》、《月下独酌》。上了中学开始学习有关月球的地理知识,在电视上看到了转播的人类登月的纪录片,可以说在太阳系中,我们最熟悉和了解的就是月亮了吧。等当了家长,月亮也是被孩子询问最多的问题,“为什么今天的月亮这么大,这么圆?”“为什么月亮躲进云里了?”“月亮上面是不是真的有小白兔?”。原来我们如此熟悉的月亮又是如此的陌生。

  《月亮》这本书是有德国作家贝恩德.布伦纳所写,看来不光是中国人,连外国人也是很关注月亮的。可喜的是作为一本介绍月亮的书籍,并不像其他科普类读物那么晦涩深奥,相反书中引用了许多民间神话、科学探索、历史故事来介绍月亮,让我们知道了原来这个周期变化形状的月亮如此充满情怀,古今中外的人们为月亮编制出一个个神话故事、科幻故事,力求解开月亮的神秘面孔。就连马克.吐温都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是月亮,有一面永远不为人所知。

  虽然月亮如此神秘,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月亮的奥秘还是被人类破解了,随着苏联登月任务的完成,这颗遥远的星球终于不再神秘了,我们看到了月球的表面,也了解了月球的构成。不过你要是以为这本书仅仅介绍一下月亮的地理和物理知识的话,就大错特错了。这里面居然还隐藏着政治和历史的故事,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的对抗和竞争才使得登月计划提前实现,而甚至有传闻说我们所看到的月球表面画面并是不在月亮上拍摄的,而是在地球上的拍摄区伪造的,甚至有怀疑登录月球的真实性。

  就像古人只能站在地球上遥望遥远的月球一样,只有通过无限的幻想来猜测月球,我们现在即使登上了月球,对于很多人来说也像神话故事,一些不怀好意的阴谋者也可以借此来制造新闻,不过更多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再过几十或者几百年之后,科学技术更加成熟,可能每个月都有登上月球的可能,那个时候人们在月亮和地球之间任意转换生活,是不是像现在我们出国旅游一样方便呢?

  月亮的故事还在继续,有关月亮的研究也在继续,而这个充满情怀的月亮也会继续陪伴着我们生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月亮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