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红楼梦》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红楼梦》读后感10篇

2018-04-03 21:0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红楼梦》读后感10篇

  《红楼梦》是一本由曹雪芹著作,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129.00,页数:18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楼梦》读后感(一):用脂批却叫红楼梦是对古抄本的不尊重

  凡例变成回前墨是对甲戌本的不尊重,特别是因为用了凡例的诗。

  脂批信息严重缺失,是朱是墨?是眉批还是旁批?

  标拼音的标准是什么?奁字不注音,觥字注音。我刚问了一下周围的五个同学,全部认识觥(因为成语觥筹交错),奁字没有人能读。

  另外标点符号是不是自己点的,我国最早的红楼梦标点是在1921年上海亚东图书馆的新式标点全本红楼梦,汪原放标点。以后学者的新校本也多是自己标点。标点的学问挺大。

  另外说说注释,我可以说这注释比不得红研所的本子。既然面向对象青春读者,这点蜻蜓点水式的注释完全不够用。有兴趣可以对比一下启功的注释。 本书第一回: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庚辰本影印本(红楼梦古抄本丛刊本)第一回:假作真时真作假,无为有处有为无。 本书第三回:几上茗碗瓶花俱备。 甲戌本影印本(红楼梦古抄本丛刊本)第三回:几上茗碗花瓶俱备。

  本书第45页 金蜼彝的脂批:蜼,音垒。周器也。你们是真搞笑,看红楼梦还得学音韵学吗?普通人应该拿汉语普通话读蜼(wei)字,脂批是用古音(不知道用的是不是广韵),所以标了垒字,你让你的读者看了你的书之后把(JinWeiYi)读成(JinLeiYi),你对得起读者吗?

  第三回附的古代宅院结构意图是按黄云皓《图解红楼梦建筑意象》去掉一些线条画的,我觉得这个事情其实很无耻,黄云皓的书花了巨多心血画了大量石头记里建筑的构想图,先不说图十分精美,就是背后无数次逻辑推理文本的建筑描写(譬如第三回林黛玉进入贾府的路线)就不知道要费多少脑细胞,然后你们删了一些细节就是自我创造了?不知道侵不侵权(因为我只能试读到第五回),也不知道后面大观园部分有没有用黄的图。

  最后想说一下,三年时间重新校勘,同时参考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当代校本。我觉得本书很有必要把参考了哪些当代校本说出来。无论是红研所集体校的本子还是俞平伯周汝昌郑庆山蔡义江邓遂夫的校本,他们都花了巨多的时间心血才校点完成。周汝昌的《石头记会真》八大册,冯其庸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汇评》三十册,邓遂夫的甲戌校本和庚辰校本校勘记就占了小半本书,郑庆山更是写了两本脂本出版校勘。你们拿了前人无数校勘记,自己修了几个字?

  而且用影印本校点再参考当代校本和用当代校本汇总校点再参考影印本出来的效果会很不一样众所周知石头记越到后面几十回,校勘难度越大,比如庚辰本后面部分无数抄讹、抄串、抄漏外加龙飞凤舞字迹。如果这本书的团队三年用影印本校点,那我觉得这本书的团队应该能在《红楼梦学刊》上发不少校勘的文章了(不知道有没有)。

  目前我只接触了京东提供的试读本,所以上文的观点全基于试读本。如果原书后面有文献援引,有大量注释,有致谢旧校本,那我表示抱歉

  另外谈一下我为什么觉得这书不是按影印本自己点的,因为本书007页的诗下面的“出处既明”我前些日子刚做过札记,甲戌本、庚辰本等本子此处都是“出则既明”,如果本书的点校者是自己点的,此处的擅改不知道是点校者肚子里有巨多红学资料,还是说不小心瞄到当代点校本了?

  我把我的札记录于下:

  甲戌本、庚辰本、戚序本、蒙府本、舒序本、列藏本、梦稿本作“出则既明” 甲辰本作“出处既明” 吴恩铭以“處”与“则”草书相像,以为“则”为“処”之抄讹。蔡义江、郑庆山、邓遂夫等持相同相近观点。 白岚玲、陈熙中的文章则指出吴恩铭以为的草书讹误应该是“處”的俗体字“処”的讹误。 而冯其庸、周汝昌支持“出则既明”,但是未见有论证。 刘斌把“则”字附会于《周易》“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所以支持“出则既明”。 白岚玲、陈熙中以“则既”连用例子: 1. 我则既言之矣,敢不勉乎? 2. 太山之高,参天入云,去之百里,不见埵块。 夫去百里不见太山,况日去人以万里数乎? 太山之 验,则既明矣,试使一人把大炬火夜行于道,平易无 险,去人不一里,火光灭矣。非灭也,远也。 3. 质文时异,则既论之矣。 4. 夫乾,阳物也,刚且健,有马之象焉; 夫坤,阴 物也,柔且顺,有牛之象焉。是则既明,其乾意曰刚, 坤意曰柔…… 5.《通志》之不可轻议,则既闻命矣。 6. 客曰: 独断之学,与考索之功,则既闻命矣。 敢问比次之书,先生拟之糟粕与粪土,何谓邪? 7. 陛下师事陶仲文,仲文则既死矣。仲文不能 长生,而陛下独何求之? 8. 先生之容则既瞻而仰之矣,先生之道可学而 致之乎? 笔者在宋·赜藏主集《古尊宿语录》中找到一句“出处既明” 既见着处。便见出处。出处既明。方能世出世间。 笔者观察甲戌本第一回的“处”字,无论是朱批还是正文都作“處”,因为字迹问题抄讹误,应该更倾向于文言的“出则既明”抄讹成偏白话的“出处既明”,而不应该是相反。而且白岚玲、陈熙中例句中有“是则既明”结构和“出则既明”一致。甲戌本、庚辰本、戚序本、蒙府本、舒序本、列藏本、梦稿本的底本也不完全一致,共同抄讹的可能性不大。所以笔者还是倾向于“出则既明”。 文献参考《释“出则既明”》白岚玲、陈熙中 甲戌本影印本 《考稗小记———曹雪芹红楼梦琐记》 吴恩铭 诸学者红楼梦点校本。

  《红楼梦》读后感(二):我以红楼梦有你们这样的读者为耻

  无非是一群小白想读读红楼,不过是书商耍个花活想多卖几本高价书,各取所需罢了,在目前还没见到有确凿的对文本本身勘校质量批评之前,有些评论言重了,似乎大可不必如此。

  看看有些短评那苦大仇深的嘴脸,一口一个放屁一口一个装X,多数是单纯发泄不满的无脑黑,也有站在道德制高点大喊坑人钱的卫道士(他自己并没有被骗他只是责任心爆棚希望其他人别被骗),更有在一边儿插科打诨抖机灵的段子手,短评区一眼看下来真是好不热闹

  转念一想我有些理解这些人的心态,他们大多是读过红楼梦熟知内容甚至是真心喜这本书的“老读者”,口口声声说“这是一本可以自己挑选读者的好书”,“看不下去红楼的人是阅读耐力和理解力还没到”...等等,这个场景好像在哪里见过,网易云音乐冷门佳作下面不也经常出现“希望这首歌永远都不要火” “评论没有999+的时候,这是我的私房歌,现在已经不再爱了”... 是的,这些带着莫名其妙优越感心态的人说了那么多无非想表达几点:

  1、红楼梦什么的我读过,我的阅读耐力和理解力已经到达读红楼梦的水平了。

  2、我可看不起在经典作品上搞夸张营销的书商,放着免费电子版或低价其他版不买而买这个版本的人也都是装X犯。

  3、这个版本是在糟蹋经典文学,好的作品注定只属于部分人(我们就是这部分人,买这版书的大多不是这部分人哦)。

  以上第一,言论自由予以尊重。你大可以炫耀你的阅历和文学理解水平,这无可厚非,但在有了文学素养之后也请在公共评论区注意文字素养(这一度让我很怀疑有些动辄谩骂的人是否有文学素养)。

  以上第二,个人好恶予以尊重。我觉得书商夸张的营销也还是有很多积极意义的,谁都不是生来就读过红楼梦,酒香也怕巷子深,说不定有那么几个买来拍照的小姑娘就此爱上了红楼梦不也是好事一桩。进一步说,谁都不是走路上被红楼梦砸到才读了这书,每个人都是通过不同渠道,或是老师朋友的一次用心推荐或者是一篇打动人心的书评等等,为什么就不能允许别人读到这本书的渠道和你不同呢?自己读了好书之后禁止别人宣传?还是别人以包装好书推荐好书来赚钱引起了你的不悦?抑或是买这个书的人买贵了花了冤枉钱让你心疼?以上种种心态都很是奇怪

  以上第三,是否是糟蹋经典文学,和装帧营销关系并不大。我觉得有几个一星评论是值得点有用的,合理质疑书商的宣传文案(明眼人都知道这是惯用伎俩了,三年前营销的某个版本小王子如今是京东销量最佳),话说三年勘校无专家署名对勘校人员平和本质量表示怀疑,这个方向对了嘛,多写一些有理有据对作品内容有实质助益和参考的评价,要比在那任个人好恶无理取闹发泄脾气来的有用。

  至于好的作品是否注定只属于部分人,也对也不对,你要是抱着对红楼梦特有的感情羁绊有着自己的领悟和理解,你可以说它属于你,毕竟阅读是一件开放而又私人化的事情,作品的诠释是要仰仗读者的共鸣。但如果你是抱着”我牛我能读你low你装X“ ”别碰我的红楼梦“ ”求你别再糟蹋经典了“,以这样扭曲的占有心态拒绝别人以别样的方式推销好书阅读好书,我也想套用你们的诡异逻辑代书发言“我以红楼梦有你们这样的读者为耻!”

  《红楼梦》读后感(三):评测报告|新世相的《青春版红楼梦》究竟如何

  新世相是营销界的一把好手

  无论是逃离北上广

  还是地铁丢书计划

  都是吸睛的好戏

  然后新世相又按捺不住

  它干了件事儿

  而且是绝对找骂的事儿

  它推出了《青春版红楼梦》

  我们都知道

  红学界撕x最厉害

  更何况新世相一出手就说自己是“史上最优版本”

  那必然是骂声一片

  甚至是人民文学出版社都坐不住了

  可惜书虫君是一只颜狗

  虽然豆瓣掀起了一星运动

  然而我还是忍不住花了129大洋收了这套书

  并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认真读完了全六本

  以下是评测报告

  针对网上现存问题进行答复

  ------------------

  关于本书适宜人群

  《青春版红楼梦》的“青春”二字并不是指该版本为青少年白话文版,而是指本书的装桢和设计青春靓丽初衷如此,实际效果仁者见仁)。书盒与封面使用马卡农配色,书本采用小巧文库本的形式,配套粉红色的皮套,30天的短信导读计划,好妹妹乐队的《红豆词》……以上所有元素都是在讨好年轻而又未读过《红楼梦》的少女。因此,本书的适宜对象应为《红楼梦》的初读人群,而非专业红迷。

  关于本书版本问题

  虽然本书宣称自己为“史上最优版本”,但明显贻笑大方了。关于此点的批评已不用赘述,许多红学大师已经站出来指出了不少问题。这的确是新世相利用争议引起话题的营销伎俩。虽说初读红楼者不必过于计较版本问题,但对于红楼爱好者来说,本书的推销手段的确非常恶心

  关于文库本形式与纸张质量

  本书总共分为六册,采用了日本文库本形式,十分小巧便携,但被许多网友吐槽排版间距不合理。纸张号称使用了进口纸张,但被诸多网友诟病质量。就书虫君来看,《青春版红楼梦》其实是在模仿日本的轻小说。如果你也是一位二次元轻小说读者,你不会对本书的大小、纸张质量、排版间距感到不适

  关于皮套太小的问题

  就书虫君的购买体验而言,皮套并不会太小,大小刚刚好。认为皮套设计有误的读者,可以先取下原书的书封,再套上皮套进行尝试。书虫君个人很喜欢皮套的设计,随身携掉的时候可以有效减少其他物品对书本的磨损。

  关于大观园地图的问题

  本书配送了一张大观园地图。心意虽好,但的确存在许多错误。首先是李纨的稻香村与贾惜春的暖香坞相距太远,而原文中明确提到了两者相近;其次是蓼风轩印刷成了廖风轩,出现了文字使用错误。但对于初心者而言,这张地图可以让他们对大观园形成一个初步的直观感受,再加上曹公的文字自身也存在一些出入,所以书虫君认为不必太过苛责。

  (以上错误由知乎用户庵溪指出)

  关于批注不是人话

  许多网友吐槽说本书的批注不像人话,书虫君则要为它辩驳一句。本书的批注主要采用了脂砚斋和畸笏叟等人的批文,文风自然与现而今不同。就书虫君来看,本书批注内容放在每页下方有助于保持阅读的连贯性,不像其他版本的批注掐在原文中间碍人。只是,本书或许是为了追求美观性,删去了较多脂砚斋的原批,仍然是非常可惜的。

  关于无名氏续

  这一点需要表扬本书的严谨。根据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后四十回并非高鹗所写,只是被其整理。使用“无名氏”三字书虫君是一万个支持的。

  关于看似鸡肋的导读服务

  前文提到,书虫君花了一个月的时间通读了本书,其实正是跟随了本书配套短信导读服务的进度进行了阅读。其实,看似鸡肋的30天导读计划对于初读者而言,是一个不错的辅助工具。它每日早上和晚上各推送一条短信给读者,早上为轻微剧透划重点,晚上为内容浅析加八卦。

  早间导读

  《红楼梦》读后感(四):有质感的纸质书籍(我期待的“中式文库本”)

  

粉红(青春版)《红楼梦》网上骂声一片 我读了几篇文,发现骂声集中在 “流行”和“青春” 难道让经典流行起来不好吗? 经典本来就是每个时代的畅销书 至于“青春”,蒋勋先生也说过 《红楼梦》是青春王国的故事 大观园就是青春王国 我找了半天也没看到对书本身的评论 所以自己买来看看 尽管我已有了很多版的《红》 因为对TA的热爱,还是要买 说实话真的还是有惊喜 因为有那么多版,愿意为之再买 装帧的原因自然必不可少 首先是“纸” 纸质书重要的当然是“纸感” 宣传方说这次的纸是——瑞典轻型纸 瑞典不瑞典的倒是不重要 只不过我买过很多简装外文原版书 发现简装外文原版书的纸质特点是: 轻,纸不白,眼感柔和 这次我们国内的书做到了 图片里有我找的三类300多页的书 称了重量,最轻的是《红》 当然《红》的大小略小 再来说大小 说说日本文库版 多年前书中偶然发现 日本有一种文库本的书 起先多为厚重的经典文学名著 因为携带不便和阅读不便 再加上精装价钱昂贵,不适合学生党 多个出版社都推出了相同尺寸的文库本 可以放在兜里、包里 随身携带随时随地阅读,价格还低廉 (据说当时的日本街头,不是在掏钱包就是在掏文库本) 一本厚重的砖头书名著会分为 一套多册,然后一本读完换一本慢慢读 我觉得这个点子真棒

  《红楼梦》读后感(五):读书还是看封面?

  首先一本书的价值绝对不是来源于价格。一本书看内容 。看着封面就大放厥词不是读书人所为。

  读过再议才是尊重。不喜可不读。粉色封面我也不喜欢,但这是个人选择问题。不是可以抨击别人的点。

  从多面看待问题、包容性高一些。虽然红楼梦会选择读者,可是佛家也结缘,万一因为一个包装遇到了一个知己,并且开启了读书之路也未尝不是一件乐事。

  我还是比较乐观的人,喜欢快乐的角度。当然、因为它的宣传我不了解,不做评价。但和书本身好劣没有联系吧。

  人文出版社也是不要太愤怒。没有必要,毕竟经典在人心,无需挂怀。书是快乐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