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深山夏牧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深山夏牧场》读后感10篇

2018-04-04 21:3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深山夏牧场》读后感10篇

  《深山夏牧场》是一本由李娟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4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深山夏牧场》读后感(一):游牧民族遥远的迁徙之路

  读李娟的书,总能让人暂时脱离当下所处的环境,置身广袤的荒凉的牧场之中。她质朴笔触总是能让人放松心情,让人忘记尘世烦恼。来到那个靠劳动生活,靠双手生存的地方,回到最初的起点才能让人静下心来吧。想想我们究竟想要追求的是什么?

  这本书的装帧很漂亮封面是我见过的为数不多喜欢风格,里面精装的封面也是淡雅古朴的画风,符合这本书的主题。这本书线装,很厚,很轻,小开本,纸质应该是再生纸,粗糙又有些发黄,并不让人讨厌。相反还很有一种朴素美。让我想到了自己喜欢的手帐的形式,大概就是这样的开本这样的厚度。让读者在读书的过程中有一种读笔记感觉,能和读者产生共鸣吧。

  打开这本书,有一个牛皮纸信封,信封里是李娟手写的一封信,当然是印刷版的。是这本书的前言,李娟的笔迹小巧、方正,并不是名师大家的笔体,看着更像是童真孩子一样。在这封信中,她写道,面对这个壮阔纯真世界,我所能付出的最大敬意只能是与之保持善意距离。我想在这样纯粹人们面前,每一个人都是难以融入却又非常向往的吧。

  这本书中讲述了很多在牧场上的人和物,有性格不同却同样质朴的人们,也有最原始的最纯粹的自然环境,让人的灵魂都会有一种被洗净的感觉吧。在书中提到的人物中,有一个叫卡西的小姑娘,也是这本书中作者描写的主要人物之一,她是一个有着纯真梦想渴望不一样生活的小姑娘,其实看到她的故事我还有很多的羡慕之情,喜欢她的直率和天真应该是我这个年纪一点点失去宝贵东西了。

  非常喜欢李娟描写的语言风格,在书中她说,想到能向许多陌生的人们呈现这些文字,真的非常高兴。又想到卡西那些寂静微弱的梦想和幸福,它们本如浩茫山野里的一片草叶般春荣秋败,梦了无痕。而我碰巧路过,又以文字记取,大声说出,使之独一无二实在觉得这不是卡西的幸运,而是我的幸运。

  牧民的生活是自由的,是让人向往的。书中说,哈萨克族逐水草而居的草原生活在此得以呈现,在自然的静穆与残酷面前,这个游牧民族所展现出的淡然、坚韧智慧,让宇宙里每一个渺小生命都显得如此独特。虽然生存的条件艰苦,没有大城市繁华,但是那里的人们过着最快乐最原始的生活。看着这些文字,让我们这些处于尘世喧嚣的人也能洗净一些自己疲惫的心灵吧。

  《深山夏牧场》读后感(二):用赤子之心,将远方过成诗歌

  初识李娟的文字,源于一个朋友推荐朋友当时引用了王安忆的一段评论“她的文字一看就能认出来,她的文字世界里,世界很大,时间很长,人变得很小,人是偶然出现的东西。那里的世界很寂寞,人无端制造咄喧哗。”

  莫名心就是一颤,环顾四下,一切都是急匆匆的,焦虑的,那个世界很大,时间很长的地方是不是我们一直在找的诗和远方?

  是的,李娟用满怀诚挚和善意的心,把生活的苟且过成诗和远方。

  做为一个生在平原的汉族来说,我对一切中原以外的地区存在着一种近乎本能好奇。可正如李娟在自序中所说‘一直以来写异域异族的文字都在无端制造距离’。

  的确如此,即使看过无次纪录片,看过无数报道,即使知道新疆北部游牧地区有一群哈萨克牧民到目前为止,仍过着最纯正的游牧生活。即使知道他们的历史、族群、信仰、甚至一些生活的细节,可依然与他们隔着几个次远的距离。

  对大多数人而言,他们只是异域异族,遥远的仿佛是银河的另一边。

  李娟却用她质朴的文字,在我眼前推开一扇窗,让我与他们呼吸相闻,让我与他们感同身受

  用两根骨头做出来的抓饭,烧糊了的奶油,蹭痒痒的母牛,偷面粉老鼠、赶牛羊的狗……

  本想做绳子却一时兴奋过头做成了绳圈的斯马胡力,把一封远方来信随时带在身边的卡西,把一个破皮球玩出花样的吾纳孜艾兄弟……

  拖依(宴会)前的祈祷,远行前折断的羊骨,做客时带回来的礼物……

  一切的一切真实生动,隔着文字也能感受浓郁的生活气息

  所谓的异域异族,于我们其实是一样的,都在各自的羊道上努力坚定的生活。

  《深山夏牧场》读后感(三):人生安稳一面有着永恒意味

  读李娟的《羊道》三部曲。

  这套书本来是为俄罗斯之行买的,嫌重没带,往Kindle里装了《如懿传》就走,后来真是追悔莫及火车奔驰在茫茫西伯利亚荒原上,流转了千万年的、蓬勃的自然力量幻化成风霜雪雨落在窗外,我却陷在一堆女人絮絮叨叨的勾心斗角里,尚未脱离低级趣味格局太小。

  回来后开始读《羊道》三部曲,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阿勒泰艰辛的游牧生活与苦寒的西伯利亚本是绝配,一念愚昧毁了一次难得的、书本内外相互交映的阅读体验

  小时候迷恋华美的文字,觉得那是才情的表现,后来渐渐发现,华美的文字背后往往是空洞的灵魂,因为没有切实的内容感情表达,只好堆砌文字,为赋新词强说愁。李娟的文字很淡,淡到没有金句可引用,也没有惊人情节津津乐道,她安静描述事情和心情,忠实记录下一种古老的生活方式,令我非常感动

  这些年越来越喜欢隽永平淡的行文风格。之前读汪曾祺也是淡淡的,写吃、写玩。有时就是流水账一篇,规规矩矩地把事情写出来,依然妙趣横生。这大约是因为热爱生活人心中有丘壑、有柴米,故能做到下笔如有神。《红楼梦》里香菱读诗,“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她想起自己上京那年船泊水岸,岸边无人,只有几棵树,远处晚起炊烟,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千年前的诗人穿越时空和她站在了一起。

  张爱玲有一篇散文,写胡萝卜的,短短几百个字,把她姑姑说的关于胡萝卜的一席话记下而已,没有什么特别内容,我却印象深刻;她写战后在香港街头吃热油煎的萝卜饼,几尺外地上躺着穷人尸体;她写和姑姑住一起,雨天急着去阳台衣服,撞碎玻璃门。这些生活碎片,我读过都记得好清楚,大情节大事件却模糊了。或许真的如张爱玲所说,“人生安稳的一面有着永恒的意味”,而能够珍视人生安稳一面的文字也有着永恒的意味。

  《羊道》三部曲分别是《春牧场》《前山夏牧场》和《深山夏牧场》,李娟还有一本著名的《冬牧场》,我刚刚买回来,尚未开封。每本记录一个牧场里的生活,对于生长在南方城镇里的我来说充满了新鲜感。这是最好的旅游推广文案,读完之后,我在地图上找到阿勒泰地区,衡量那里与福建的距离,怀着小市民心思盘算着旅途费用,恨不得马上扑向那片风吹草低见牛羊土地

  尽管还没读《冬牧场》,我却猛然想起自己曾经无意中拜访过一个真的冬牧场,在甘肃和内蒙的交界处,当地人管那里叫黑山头。虽说是山,但充其量一个小缓坡,静静伫立在戈壁深处。李娟在《春牧场》里提过他们的冬牧场在戈壁滩里,不知是什么缘故,戈壁滩上无水无草的。

  冬牧场位于半山,用牛羊粪打成砖块状,垒成圈,就地取材结实环保。我们夏季去的,牛羊粪砖也没有任何异味。吃草的动物们都有洁净身体,不愧是好伙伴、好食物山顶上垒了一个矮石堆,读完《羊道》三部曲我才知道,那是划分牧场的标记,之前一直以为是陇蒙界碑,还纳闷怎么界碑那样小而随性

  尘封已久的作家梦被这三本书挖掘出来。Eric提过家里有住在沙漠深处的亲戚,放养着50只骆驼和一大群牛羊,或许我也可以去体验生活,去写平淡而有力量的文字。我跟菜菜子说,每次遇到写得这样好的作家,都有种“老子什么时候能成角儿啊”的悲怆。她安慰我说,过了30岁,人生无难事,只要肯放弃,放过别人也放过自己。

  这。。。

  总之,《羊道》三部曲推荐给大家。愿大家都有平淡隽永的生活,不要活成一个戏精,因为世界上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真诚以待的美好人事物

  《深山夏牧场》读后感(四):深山里的精灵

  如果说汪曾祺是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那么李娟就是中国最后一位纯粹的文人。曾经听到过一句话,“文学是抵抗世俗唯一的利器。”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脑袋里浮现出的名字便是“李娟。”她的文章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世俗中的铅华洗涤殆尽。她的文笔干净,纯粹,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她不会用华丽的字句去雕刻自己的文章,朴素的就像从深井里舀出的一汪清水。近几年一位“野生作家”横空出世,长年累月的占据文学类畅销榜三甲,他叫大冰,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他的名字,我也曾阅读过他,他的文字太用力,故事雕刻的痕迹过于明显,虽说他笔下的人物让人心生羡慕,但是过多的精雕细琢反倒趋向了世俗,或者说是“贩卖故事。”

  大冰的书我只看过一本,我的阅读浅显,对他不予以评价,网上有读者将大冰与李娟联系到一起,颇感不适。李娟也是一位“野生作家”,79年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123团,成年后和母亲一起在阿勒泰山区开了一家杂货铺兼职裁缝,还做过流水线工人,做过杂志编辑。她从未接受过科班训练,全凭自身的阅历写文章。新疆之于她,就如鱼之于水,如土地之于禾苗,如诗之于象征性。她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在这篇土地上写作,她将自身的“根”埋在这片土地上,将笔当做肥料,孕育出葳蕤的枝叶

  羊道系列是李娟最出名的散文集,其中《深山夏牧场》是我最为喜爱的一本,她与牧民卡西一家生活在深山里,与他们一起放羊,嬉戏。缝衣,烧火,做菜,骑马样样在行,她用结结巴巴的哈萨克语与少数民族欢乐交流着。她的文章里没有抱怨生活艰辛,即使昼夜的温差以及干涩的风尘,将她的皮肤摧残成了皲裂的“拼图”。她也依旧对牧民生活充满了热爱。牧民们在这片荒凉的山沟里建起了一个秋千,她看着孩童在那里嬉戏玩耍,觉得“天空一上一下地摇摆,茫茫群山左右倾斜,空旷寂静的世界像巨大摇篮,只为孩子们的一架秋千而悠扬晃动。”她和牧民们转场迁徙时,一连许多天都在马背上度过,她觉得“那种悠长疲惫感就像一根针穿着长长的线缓慢敏感地经过身体。”她骑马到公路边搭车去县城,人们感到惊讶不敢相信她竟然是汉族人,哈萨克族是马背上的民族,她跟着牧民们生活久了也便成了“马背上的汉族。”她不会因为自己的骑行技术高超沾沾自喜,她说:“和游客比起来,我底气十足。但比起牧人,我有事彻头彻脑的走马观花者,我这算什么啊,没法解释的,莫名其妙的一个人……”

  “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种,冬天孕育。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年,牧人的一生呢?这绵延千里的家园,这些大地隐秘微小的褶皱,这每一处最狭小脆弱的栖息之地……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李娟在牧场中生活,与牛,与羊,与马,与牧民们朝夕相处,她像是一位深山里的精灵,望着生命万物思考着,她将自己的青春挥洒在了草原上,山沟间,牧民的馕块里。她的血是山谷甘甜清泉,她的肉是山上坚硬的砾石,她的呼吸是山口清冽的微风

  《深山夏牧场》读后感(五):天然去雕饰

  文/赵客

  初闻李娟大名是在另一本书中,作家、学者舒芜大赞李娟的文字:“《阿勒泰的角落》美就美在她明亮的而非阴暗的底色上……寂寞的诗多矣,明亮爽朗下的无边的寂寞似乎还没有人写,这就是独创的境界。”于是好奇心起,决定读一读李娟的书,看看究竟是什么样的文字能如此打动人心。

  在对《深山夏牧场》匆匆一瞥之后,已经不能用惊艳来形容我的心情脑海中唯跳出李白的两句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红楼梦》里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里,贾宝玉说稻香村不及有凤来仪(即后来林黛玉居住的潇湘馆)多矣。

贾政听了道:“咳!无知的蠢物,你只知朱楼画栋、恶赖富丽为佳,那里知道这清幽气象呢?终是不读书之过!”宝玉忙答道:“老爷教训的固是,但古人云‘天然’二字,不知何意?”众人见宝玉牛心,都怕他讨了没趣;今见问“天然”二字,众人忙道:“哥儿别的都明白,如何‘天然’反要问呢?天然者,天之自成,不是人力之所为的。”

  李娟的文字中透出的这种自然、通透的力量,让人怀疑她就是天上掉下来的精灵。相比较之下,那些被称作“文笔上佳”迤逦、糜华风格的辞藻,就像黄山著名“梦笔生花”景点上的“扰龙松”一样,不过是塑料松而已。苏东坡形容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李娟的散文中画面感极强,实在可称得上“文中有画”。形容山的陡峭,她写道:

有的坡体上还会悬挂着一条软绵绵的小路,在视野中几乎已垂直的角度通往山巅。

  李娟的散文大概得益于她的生长环境,她生于新疆,长在四川。在阿勒泰山区跟着母亲做过裁缝、卖小百货,与牧民一起转场,还做过流水线工人、杂志编辑,广告公司作文案。丰富的生活经历带给她与众不同的体会,与牧民们一起转场开阔了她的心胸。《深山夏牧场》中李娟与牧民一起生活,天大地大,天高心阔,她和牧民融为一体,放羊、骑马、挑水,牧民们做的事她几乎都能干。她也和孩子们嬉戏,被泼得一身水,在盛夏的深山里瑟瑟发抖。

  很难再用文字去形容评价李娟的散文,如果可以打个比方,电影界有“独立电影”,文学界也有像李娟这样的“独立作者”,没有学院派的格式和套路。李娟仿佛是文学界的一股清溪,是阿勒泰山上的雪水凝聚而成,汩汩流至浮世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