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累赘》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累赘》的读后感10篇

2022-04-05 03:32: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累赘》的读后感10篇

  《累赘》是一本由[徳] 阿利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33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累赘》读后感(一):心痛的不是遇难者的遭遇,而是整个社会的淡漠

  刚读完世纪三部曲第二部世界的凛冬,里面卡拉家的女仆艾达私生下的孩子因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就被送到一所偏远的医院被谋杀。惊讶于这一段情节,看到豆瓣推送这本书,毫不犹豫的买下,想要了解这段黑暗的过去。

  纳粹的残忍无情过去了解了太多太多,在高压的种族政策下,对犹太人灭绝人性的大屠杀世人皆知,可这一次,屠杀却是发生在他们内部,目标直指身边的同胞。

  二战时期的屠杀事件了解过太多太多,读罢全书,最心痛最深刻之处不是遇难者在医院中的悲惨命运,而是整个德国社会,或者是与这些遇难者命运直接相连的朋友,亲人们的冷漠和不作为。书中多次透露出这样一个观点,针对亲属强烈要求保护和送回的病人,医院出于舆论和社会影响的考虑往往会保全他们的生命。可生存下来的病人却是极少数,这些精神病人中绝大多数没有能力为自己争取权益,只能依靠外部的亲属朋友的力量,可就是这唯一的救命稻草,却也无人愿意为他们提供。

  但在当时,这些人也是有许多的难处。面对严酷的战争,无数家庭遭到拆散,人们日益重视身边可以寄托情感的人。纳粹严酷的社会政策使得家里有残障成员的家庭生活雪上加霜。相当一部分从出生即残障的儿童难以进一步与父母培养出深厚的感情联结。而在长期的照料中却也给家庭添加了巨大的压力,导致家庭成员产生厌恶的情绪甚至极端的想法。而T4计划的一个要点就是利用了他们这一心理,出于人伦的考虑,他们愧疚于决定亲人的生死,而纳粹这一计划,正好使他们免受道德上的谴责。他们默默接受了亲人的逝去,只当做是病故,却也感受到一种解脱。

  如此大规模的屠杀不可能风平浪静,可这一计划却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受到阻力持续实施了很长时间。一大推力就是几乎大部分受害人家属的默认。而在纳粹的压迫下宗教也变得沉默。这次灾难的出现是整个德国社会视而不见而产生的共同结果。导致纳粹更加的肆无忌惮,从最初的精神病人到传染病人,罪犯,反社会者,受害者的数量和范围不断扩大,而直到战争结束,这一惨剧才得以停止。

  书中对受害者们进行了一定的描写,除去一部分存有沟通与生活能力的人不谈。在对众多受害儿童的形容中多次出现以下词语“爱笑,有好奇心,活泼,开朗”,他们可能存在智力上的缺陷,但对这个世界却也十分向往。一封封病人的书信中也满溢着对家和亲情的渴望。现在的文明社会可能不会出现这样的惨剧,但我们对身边残障者的态度和当他人遭受不公时的心态却可能没有多大变化。不只是种族平等,人在身体和精神上的残缺,也不应成为受到歧视的原因!

  上文所及只是书中所提一部分内容,却也是让我印象最深的内容。书中还含有屠杀计划的组织结构,受难者的遭遇以及计划的演变过程。作者把众多的事实资料融入其中,充满科学性的同时文笔相对通俗,可读性较强。

  最后在文章的后记中了解到作者撰写这本书的坎坷路程,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人把历史中不为人知的一面向我们展现出来,致敬作者!

  《累赘》读后感(二):压在历史上的沉重负担

  二战是整个人类的噩梦,在这场不堪回首的战争中,人的生命被随意践踏,人性中恶的一面被无节制放大,我们看到了纳粹德国建立的犹太集中营,看到了军国主义的日本在南京犯下的毫无人性的滔天罪行。战争过后,我们要进行反思以避免人类社会再次坠入地狱,所以要关注谋杀者,同时也要为那些死去的受害者正名。

  读德国历史学家格茨·海达·阿利的《累赘:第三帝国的国民净化》,因其真实而震惊,一时无法接受纳粹曾将屠刀伸向自己的同胞;因其真实而心痛,每个名字都曾是一个生命,而他们在世上存在的证据却被纳粹轻易抹去,至今被人们遗忘;因其真实而哭泣,字字皆是血泪,社会的集体沉默纵容纳粹的恶行,让活着的人们羞愧。

  为了那些被遗忘的人,阿利潜心研究三十多年,聚焦于纳粹德国时期的安乐死、大屠杀和经济政策。通过《累赘》,阿利向世人揭开了德国在纳粹统治时期的这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在1935年到1945年期间,有将近二十万的德国人死于国家政府部门组织的有计划的安乐死谋杀行动,这些死者曾被社会和家庭视为累赘,死去以后成为人们沉重的负担。残缺的家庭和良知泯灭的社会被他们的名字压着负重前行,如果不恢复那些死去亲人的名字和尊严,那他们的家庭毫无温情和完整可言;如果社会不给这些人正名,那么德国历史将永远无法清白。

  阿利从堆成小山的史料和大量的采访中,还原了那段不忍直视但又不得不回首面对的历史真相。这一场巨大的谋杀行动竟然是在整个社会的合谋下促成。从最开始国家层面提出的所谓优生学的借口,政府借着社会的进步来实行绝育政策,对已经存活的残障儿童,采用所谓的“缩短生命”的说法来掩饰国家的真正目的,为了维护帝国的经济和国有财产方面的利益,消灭他们口中所谓的无价值的生命,来节省更多的资源进行帝国的战争,T4行动中的各个部门均是以此为宗旨,如精神病疗养院和护理院清算中心,开始是负责清算每一个在医院接受护理治疗的病人在死亡时所产生的全部费用问题和经济问题,之后则成为根据费用方面来制定谋杀行动标准的国家机器。

  在这场屠杀行动中,原本应该治病救人的医生和护士在其中却扮演了刽子手的角色,但他们在国家主义的号召下认为自己是在帮助这些残障人士获得解脱。医生们把儿科的进步和结构改革同持续不断地杀害残障儿童以及残忍的研究结合在一起,他们把即将处死的孩子们的大脑称作“国家委员会的物资”,医生成了杀人的凶手,那些人的生命还有什么希望可言。很多医疗人士在战争结束之后,依然认为自己为医学做出了贡献,不曾为自己犯下的罪行反思,可见这种道德冷漠的氛围从当时的纳粹德国蔓延至今。

  所有人都知道这一切的发生,包括把孩子送到医院的父母家属也是心知肚明,但他们依然选择送孩子去毒气室。因为他们一方面要承受沉重的物质负担,另一方面,在舆论宣传和社会影响造成的心理负担之下,每个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的死去是一种解脱。

  纳粹德国时期整个时代和社会都是疯狂的、荒诞的,人们在自己所描绘的臆想的美好目标下走在了错误的道路上,渺小的人的生命和价值在时代的裹挟下被抹去痕迹。如果我们不用内心中仅存的良知去恢复他们曾经存在过的证据,那我们在负重前行的路上,终有一天会重蹈覆辙,阿利的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丑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去回顾这段历史,从而悔改的机会。

  《累赘》读后感(三):每一个生命都无可替代

  越来越多的历史类书籍把历史当成是调侃的对象,在看过各种嬉笑怒骂套路之后,很难看见它原本的真实面目,而历史的真相被湮没在层层重叠的物欲之中。

  一本真正的好书应该是怎样的?

  不隐恶,不虚己,如实记录罢了。

  总有那么一些事情不会随着时间而遗忘,它会渐渐浮出水面,露出它原本的模样。

  《累赘——第三帝国的国民净化》就是这样一部书,德国历史学家(或者说是记者)海达•阿利历时32年时间研究纳粹德国时期安乐死、大屠杀事件,写成这部书。“在1935到1945年期间,有将近二十万德国人死于那场安乐死谋杀。”而大多数人却对此缄默不言。

  阿利先生从死亡协助,即是否可以杀害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开始讲起,到病人们被转移,安乐死被秘密执行,而后成立了T4组织,相关机构大规模有组织杀害身体心理有缺陷的儿童或是年迈的老人,死后儿童的大脑被当成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它们不再称作大脑,而是“国家委员会”的物资,父母们或被隐瞒欺骗,或冷漠接受,或拼命反抗。再后来,反社会者、罪犯、肺结核病人以同样的方式被处理掉。

  作者以冷静客观的笔触写下上述过程,每一个细节都不曾放过。透过那一封封来自毒气室、死亡之屋的信件还有其他的报道,最大程度的再现了当时的情境——恐惧无助的孩子和残忍无情的纳粹分子。在作者冷静之下,带着对受害者的深深同情还有字里行间对实行者的控诉。

  《累赘》这一标题包含了那些被害人,但同时也指其亲人的“生活负累”以及由此带来的想要“减轻负担”的需求、想要“摆脱负累”的个人需求和集体需求。

  因为利益因素,节省政府的开支,把更多的钱用到战争上去,腾出更多的医院和病床来安置受伤的士兵。那些实行安乐死的医生,却在社会各界享有声望,他们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也曾大力反对过死刑和堕胎。而最终他们还是被定位为谋杀者。

  国民的净化以二十万人的死亡为代价,无数的家庭失去了亲人,而整个过程都是隐秘的。1933年绝育法令通过,成立了独立的遗传健康法庭。1939年T4谋杀行动正式开始,最终战争没有走向胜利,国民逐渐警醒。一场净化行动并没有达到国民素质提高的效果,反而丧失了民心,走向灭亡。

  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经历丰富多彩的人生,而不是一开始就被打上另类的标签,生而平等不因智力的缺陷身体的残疾而产生差异。作者阿利提到,在今天人们小心翼翼不愿提及被害人的名字。人们又在躲避着什么呢?害怕被那残忍的真相刺痛心扉,还是对当时未能察觉到被害的讯息而悔恨不已,还是对家族之内有过这样一个不健全的人而感到耻辱?

  那些无辜牺牲的人们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这个世界应当铭记这些殉难者的姓名。

  《累赘》读后感(四):一厢情愿还是无能为力?

  作为一个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资格批判纳粹的暴行,但同样作为一个人,谁又能保证在极端情况下,对那些丧失劳动能力或者未来毫无希望的人,自己能从一而终一视同仁呢?

  纳粹之所以在德国风生水起,正是依靠人民的“名义”,有的时候邪恶的独裁正是人民一点一点滋养起来的。身陷浪潮之中,能做的只有向前涌去,当你发现方向偏离时,其实你也不愿再回头了,作为集体的一份子也成为一种享受。当别人许给你一个美好的未来,你最需要的是审视一下自己的底线,而不是脑子一热,连丧失人性都无所顾忌。《累赘》中揭示的正是这种具有群众基础的恶,它的正当性让人心生寒意。

  在《累赘》这本书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点,毫无疑问是关于家属投票的结果。屠杀外族可以理解为深仇大恨,利益纠葛,然而连本族人都难逃厄运就有点道德沦丧的感觉,更别提还是亲属的间接抛弃了。第三帝国的公民总有着一副掌握低等生命权利的优越感,很多人赞同“转移”那些“无用的吃白食者”,只有少数人承认那是谋杀,更多的则是持默许的态度。为了国家或个人的利益,很多人选择沉默不语作为支持,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方面国家统一政策可以减轻弃亲家属的道德罪恶感,另一方面也确实为国家资源腾出空间,无疑是合理规划医疗系统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的做法。

  在我们评论历史的同时,我们更需要时刻审视一下自己,假设你在一个条件极其恶劣的环境中,你会把仅剩的一口救命食粮分给一个毫无劳动能力或未来没有希望又奄奄一息的人吗?也许有人认为这种分享是人道主义,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浪费,不管怎么说, 我觉得不去拿他身上剩下值得利用的东西就已经是体面的表现了。虽然这种假设是在极端情况下设定的,与第三帝国的情况相去甚远,但作者也在最后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不是只有残忍的纳粹才会对残疾人痛下杀手,我们这整个社会都在视他们为“累赘”,当异样的眼光出现,无异于我们在心中杀了他们万千遍。这正是这本书最出色的地方,它不仅给你呈现了一个现实而残酷的第三帝国,还在为你揭露这个世界的伤疤。

  其次,病人真实姓名和信息的公布更添纪实感和震撼性,比冰冷的数据带来的直观性更强。当人们不敢唤醒内心中被隔离的亲人形象,用闪烁其词的亨利·K和露易莎·S聊以自慰时,作者刨根问底的态度是强硬的宣告,历史需要被铭记的,历史中的每一个人都不应该是蝼蚁。一个个曾经鲜活的名字倒在帝国前进的车轮下,如今再次被提及,才见人性之可怕。

  当最后的港湾已经沦陷,当救死扶伤的天使露出刽子手的獠牙,当资源得到了最佳分配,当医学在死人坑里不断升华,讽刺变成了这个世界最深刻的调调。就像《窃听风暴》中邪恶的德国军官在战后蜕去第三帝国的外壳,而好人却郁郁寡欢的品味良心的慰藉,那些参与谋杀同胞行动中的医生博士们,在这一切结束后真正变成赢家,那些秘密档案中无人再提的“累赘”只能承受被用尽生命最后价值后无尽的遗忘,最好的讽刺往往刺人最深。向那些让真实历史保留至今而不变质的作者们致敬。

  《累赘》读后感(五):累赘就是被灭的理由吗?

  德国历史学家格茨·海达·阿利主要研究方向是纳粹期间德国的安乐死、大屠杀和经济政策。看完这本《累赘》,才明白过来,二战期间,除了屠杀犹太人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外,还有德国国内的屠杀患有残疾和精神疾病的德国人。1939-1945年之间,大约有20万患者不幸成为安乐死的冤魂。更令人震惊的是,实施这一具体行动的医生、护士,并不是真正的纳粹分子,但是在当时特殊的政治背景下,这些原本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却借着政治的外衣,对毫无反抗能力的病患者,人为残忍地屠杀。

  《累赘》读后感(六):是累赘,也是生命啊

  一切特立独行的人格都意味着强大。——阿尔贝·加缪

  你知道吗,在1935~1945年期间有将近二十万德国人死于一场安乐死谋杀。也许有人会说“安乐死算谋杀吗?”“这两个词的概念是一样的吗?”也许有人会相信20万人死于谋杀,但绝不会有人相信有20万人死于“出于家属同意”的安乐死,这种大批量的死亡人数根本不可能是出于个人自愿的,说被迫、被动反而更合理些。

  “安乐死”这个词应该代表的是出于病人意愿(本人同意或其亲属同意)帮助该人进行无痛苦死亡,但这20万人并不是这样的,他们是被硬生生地强迫性地注射“死亡试剂”,作为浪费国家粮食的渣滓而被统治者秘密处死的,那药剂就像是电影《烈日灼心》里邓超被处以死刑时注射的“液体”一样,透过纤细的针管进入人的身体,一点点将他们的血肉凝结停滞。那些人的生命被残忍地强行剥夺,即使当时当局声称取得过其亲属的同意,但是其实这是欲盖弥彰,强词夺理的,手法可谓是及其恶劣狡猾。

  在战时,德国很多普通百姓都赞成屠杀那些“无用的吃白食者”,只有少数人认为这完全是场谋杀,但是这群少数人和更大部分人都选择了保持沉默并对下一代也缄默如是。请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近百千万人沉默地“看着”二十万人躺在地下毒气室里被收割了生命,他们甚至连名字都不曾留下就消失在了这个世界上。

  作者在书的结尾提到了这样一句话“正是因为德国人民接受了对本民族自身的屠杀,才使纳粹统治者有了信心,在缺乏有力反对声的情况下走向更大的罪恶。”是的,如果一个民族对自己的子民都能伸出邪恶之手,那他们对于“非我族类”的其他人怎么过分应该都是“有理由”的,这个“理由”就是他们邪恶自私贪婪暴力的外衣。在那个时代,希特勒以为自己是天,主宰着整个世界,他要灭尽一切反对者。好在后来有和平人士高举反法西斯大旗开始反击,才能使得我们这群“非我族类”逃出纳粹的毒手。当新上任的德国总统对犹太人墓群下跪道歉,当柏林墙倒塌,一切都开始拨乱反正,可是这死无全尸的二十万德国本土居民呢,他们也同样需要被证明啊!

  所以这本书应运而生,为死者证明,供生者缅怀!真相就在这里,真相也必将为世界所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