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后感10篇

2018-04-08 20:4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后感10篇

  《中央帝国财政密码》是一本由郭建龙著作,鹭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4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后感(一):财政看历史

  本书所做的,就是梳理历史线索,从中国两千多年的集权历史中,寻找到垄断经济逻辑。而这个逻辑的根就在于政府财政。读者通过本书可以了解支撑现代经济和财政体制的三大支柱,国有企业土地公有制、金融垄断,这三种现象分别在中国的汉代、唐代、宋代都可以找到对应的版本。因此,本书也将更多的笔墨聚焦在这三大支柱的来龙去脉,并围绕着它们,追溯源由,分析政策带来的问题,以及最后的归宿。除了这三大问题之外,每个朝代的财政教训又各有不同,本书将会一一分析。

  中国是一个早熟的国家,在两千多年前就发明了中央集权制。唐代则为中国现代经济提供了另一个蓝本:土地公有制。在1978年之后,中国农村曾经实行过类似的分地制度。本书分为一个引子和三部。引子介绍了中央帝国形成之初最重要的财政事件:汉武帝建立税样板。而本书正文的三部,则对应着中国集权制时代的三个大周期

  汉武帝是中国集权财政模式的开创者的他的制度在多方面影响了中国未来两千年的历史。作者至秦代写到清朝时期探索集权帝国,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历史的变迁与进步。在和平时代,对历史演化影响最大的是财政和经济。一个朝代建立后,最深层的需求是建立官僚体系来维持社会稳定,并建立财政体系来维持官僚制度,而金融垄断、国有企业、土地公有制必然政权所有者首先想到的几大手段。只有了解政权所有者的财政冲动才能真正了解历史的走向。财政就是本书所选择主题

  不管是和平还是战乱,树立一种稳定的统治哲学是制度维稳的必要条件。而“维稳”这个词,是中国两千多年集权社会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要想做好维稳,不能仅仅靠安检和武装,而必须把人从思想上进格式化。所以,作者为了写这本书从2013年开始就开始积累材料进行了三稿的修订,最后形成了本稿,这本书记录了非常长的时段(两千年),试图利用现代财经视角重新审视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经济,找到驱动中国集权社会政策变化真实原因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后感(二):讲真,其实我是把它当做历史故事书来看的

  对于财政这件事我真的是一窍不通的。我就同大多数的老百姓一样注意的只是银行利息指数。财经新闻几乎是不看不听的,那些专业的非专业的词汇术语我是根本听不懂的。我唯一关心的也就是银行利息的升降,至于利率变动背后关联的经济发展股市影响,汇率升降、楼市调控一律和我无关。反正我就和诸多的大爷大妈们一个心态,涨息就开森,降息就不开森。

  所以当我这个对财经经济丝毫不敏感的人第一次看到这本《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时,我是有些抵触的。一方面我被它精美的印刷设计所吸引,接近四百页的纸张加上精装的硬壳,拿在手里实在是有一种非常厚重而又踏实的感觉。但是另一方面我一看到“财政”二字,满脑子立马浮现的全部都是那些乱七八糟经济学数字、术语的枯燥文字。这样的书就算是让我看,我恐怕也是看不懂的。

  事实证明许多书籍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往往是误导的。打开此书大致一翻,我才明白这次我又犯了先入为主错误。这本书读起来非但不会让人感觉到枯燥,而且还是会相当的吸引人的。

  虽然我国古代将人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而“商”是排在最末一位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国家财政与商业经济的确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命运走向。纵观中国历代王朝的衰败,无不与政府财政赤字到不可收拾地步有关

  作者在《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一书的开头,以汉朝武帝时期的国家财政状况引导举例,认为当时的国家财政情况其实就是中国两千年帝国的财政教科书

  紧接着作者又将用三个部分,十四个章节,自历史上第一个中央帝国秦朝诞生之日起开始讲起,直至最后一个封建中央帝国政权清朝的最终覆灭结束收尾。用一个独特的视角为你论述两千年以来中国财政的发展与变化。

  不同于以往其他的财政经济学著作,该书的作者是用讲述历史故事的方式来向读者论述其观点理论。以历史上的朝代兴衰发展来为读者梳理中国古代财政制度之变化。这样便使书中的内容读起来轻松了许多。专业的财政经济学知识不是谁都有兴趣去看,但是历史故事却几乎是人人都感兴趣的。

  像我这种经济学的白痴都能够看懂书中所讲述的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国家财政经济脉络走向,那么其他稍懂一些经济学的人来读此书,恐怕更是不在话下了。如果你实在是想要了解一些国家财政知识而又头痛于枯燥的专业书籍,那么你可以试着看一下这本《中央帝国财政密码》。假如你看完之后还是实在是摸不到其中的财政知识门道,那么你至少还可以安慰自己完成了一本有趣的历史故事书籍的阅读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后感(三):以财政的角度解读帝国的兴亡

  读一些社科历史类书籍的时候,我很认同以史为鉴”、“以邻为鉴”的观点,希望读来能帮助理解当世的现象和身边的问题。

  这与本书作者郭建龙老师在后记中提到他近期研究写作思路是“一个中心和两个维度”是一样的。

  他认为要研究中国现代问题,必须有一个宽广的视角,必须了解现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定位,以及现代中国在历史上的定位。这就是一个横向的世界维度和一个纵向的历史维度。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厚厚的《二十四史浓墨重彩的王侯将相们的政治手腕和杀伐角逐,然而透过字里行间,关于中国历史上最深层的脉动,可以分成这三个方面,即和平时期看财政,战乱时期看军事,维稳必须靠思想控制。这三个主题也是郭建龙老师《中央帝国的密码》系列三部曲的写作角度。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一书用财政体制和运营效率的角度来解读朝代的兴衰更迭,集中分析了中国两千年集权社会,出现“官山海”等垄断经济的内在逻辑就是养活中央集权运转的官僚体系的财政体制,而这里的核心就是支撑现代经济和财政体制的三大支柱就是国有企业、土地公有制和金融垄断。

  一个朝代建立后,最深层的需求是建立官僚体系来维持社会稳定,并建立财政体系来维持官僚制度,而金融垄断、国有企业、土地公有制必然是政权所有者首先想到的几大手段。只有了解政权所有者的财政冲动,才能真正了解历史的走向。

  所谓兴,是顺应的时局民情,合理增加帝国财政。要么政策上给予经济以更多的自由度;要么轻傜赋给予生产者更多的扩大再生产财富;要么是重吏治降低高企的官僚体系成本和运营效率……

  所谓败,是诸多的咎由自取极端破坏帝国财政。要么穷兵黩武好大喜功的集权统治;要么横征暴敛巧取豪夺的取富于民;要么买官卖爵尸位素餐的官僚腐败……

  由此可见,历史上每一次的改革的背后,都深藏着帝国揽财维持统治的根本目的,只是它合不合情理,顺不顺民意罢了。

  很期待郭建龙老师另外两部关于军事和统治哲学的帝国密码书。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后感(四):解密中央帝国的“三大基础

  这是一本让人耳目一新的历史书,视角特别,以历史进程为经,以财政制度为纬,根据制度的传承性和改革性,将两千年集权时代划分为三个周期,用现代经济学探索了秦帝国以来各王朝的兴衰成败

  随着现代改革的发展,我们会发现,所有改革始终没能触及中国经济的三大底线(三大基础):国有企业、公有土地、政府垄断发钞权为代表的金融体系。有人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的固有特征,马克思主义体现。但作者通过对历史的考察告诉我们,这三大基础并非舶来品,而是传统本能

  中国是一个早熟的国家,在两千多年前就发明了中央集权制。当时由于交通科技的局限,统治者无法让千里之外的人们都俯首听命,几乎不可能在数百万平方千米的疆域内建立统一的国家。而秦汉发明的中央集权则在地方上建立了一整套的官僚体系,体系中的官员们由中央任免和控制,对人民进行统治,同时又相互监督和制衡。对于这样一个集权政府来说,只有两件事是它最关心的:第一,如何建立一套复杂的官僚制度以“维稳”;第二,如何从民间经济中抽取足够的财政收入,来养活这个官僚体系。不管是国有企业、公有土地制度,还是垄断货币发行,都是政府筹措财政的手段。当正规的税收不足以养活庞大的官僚机构时(还有帝王挥霍、战争等原因),政府就会想办法开辟新方法来获得收入。所以,所谓的三大基础,实际上就是三大敛财手段,在汉、唐、宋三朝都能找到其应用的对应版本,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打磨,这才发展成为现在坚不可摧的“三座大山”。

  在任何一个大一统帝国的初期,王朝创建者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先发展经济还是先强调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力?

  秦始皇更看重后者。他首先利用政府控制力解决财政问题,没有考虑民间经济的持续发展,虽完成了军事征服,却没有建立良好的制度,导致经济羸弱、人民不满和社会动荡。贾谊曾感慨秦因“仁义不施”而亡,真正的原因却是财政消耗所带来的巨大社会成本。

  而历史上的神话“文景之治”堪称反例,文帝的统治简直是小政府的范本,由于维持了一定时期的和平,国防开支小,养官成本低,因此资本可留在民间发展经济。到了武帝,进入快速扩张阶段,战争迅速耗空国库,仅仅靠农业税无法弥补财政赤字。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武帝决定依靠政府对于自然资源的垄断,盐铁政策下的“国有企业”成为攫取民间财富的有力手段。这一垄断跨越千年,直到2014年才废止食盐专营。

  在农耕社会,耕地无疑是最重要的资源,通过土地国有制度和分配制度获取税收收入也是惯常手段,困难在于如何平衡征税系统民生经济之间的关系。国富不一定代表民强,国库和民间经济似乎总是此消彼长,一旦政府拥有高效的抽税手段,就容易过度征税,破坏民间经济,比如短命的隋朝,在两代统治者间就迅速从盛世走向衰亡,正是过度征税的后果,所谓的盛世繁荣,也不过是短暂的经济泡沫

  铸币,无疑是最隐蔽的敛财术,当国库不足时,政府可以通过发行不足值的金属货币来替代足值的金属货币,神不知鬼不觉地赚取差额。而纸币的出现,让这个目标的实现过程简单,也更浮夸。宋代为世界金融史贡献了最早的纸币:交子。但宋代也为世界金融史贡献了另一大奇观:恶性通货膨胀。纸币造成的恶性通胀,源头都可以追溯到宋代,一直到现代仍然是各国政府的主要敛财手段之一。纸币的产生原为民间反抗政府金融体系的创新产物,解决“钱荒”问题,给日常金钱往来带来便捷,其本质信用,背后需要准备金做保障。宋朝政府在攫取了这一智慧果实之后,没能抵挡住低成本的诱惑,持续超额滥发纸币导致信用破产,金融及财政体系崩溃,统治者的贪婪埋葬了大好江山。即便是现在,过度使用纸币的国家也不在少数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如作者所言,了解了古代的财政逻辑以后,再看待现代问题,可以获得更广阔的视角,并能够判断现代经济和社会的走向。然。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后感(五):财政密码,就是藏富于民

  与民争利,是帝国缺钱时最容易走的捷径

  汉武帝耀武扬威,才不断提高税收,并将盐铁国有化。今天我们仍有多少人在歌颂这种毫无意义威风?战争不过是政治的延续,汉武帝的政治就是觉得天下自己独大,外朝也得匍匐在脚下,否则就要亮拳头。我们现在的教育还在强化这一点,搞得国民戾气普遍比较重。

  土地所有权在地球人类史上,再也没有比中央帝国玩得更溜的了。是公有制还有私有制,全凭财政需要。李闯王要均田免粮,太平天国号称要实行“天朝田亩制度”,tg也是借着土地革命拉人入伙。土地问题点燃了多少代乌合之众的革命梦想现实就会浇灭多少代无知暴民的幻想火花。土地公有制不可持续,但在私有化的过程中,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朝代比当下赚得更多。

  国企的弊病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人员冗余,效率低下。更重要的是,国企具有垄断的专权,而且要在低效率的背景追求利润价格再高小民也得接受

  今天我们所处的中国,应该感谢科技的大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一个个新兴技术行业让经济的增长超出了预期,也应该感谢目前还算比较宽容市场环境,对政府看不懂的新兴业态采取静观的态度,才有了政府财政的可持续性。

  我只希望国内的舆论环境不要逼出不必要的战争,冷静看待国家之间的争端或是摩擦。战争的投入会影响收入的财政,进而会影响每个人钱包。法币可以贬得一文不值,人民币也可以,关键是政府是否需要。

  作者对民国以后的财政才应该是重点,只是作者仅仅给出了心法和剑意,这具体的招数和套路就让读者自己去发现吧。

  最后,财经报刊推荐21世纪经济报道,也是作者郭建龙的原工作单位。现改名21财经,有app可看日报。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后感(六):以史喻今可以致知矣

  本书的思路其实挺不错的,从财政的角度来分析历朝历代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充分展示了人类自身的贪婪和软弱是如何在历史的舞台上不断循环的,

  另外一方面而言,很多现在书上非得很拗口去说明的东西,在历史背景下就能比较自由的来阐述了

  1.政府自身为了解决财政而实施国营,国营又导致效率低下且压榨民营的空间,最后民间也削减脑袋钻进国营体制,到最后为了养活体制内的人又只能进一步压榨,直至最后的这个过程,让人想起前些天马亲王写的那篇雄文,各朝各代莫不如是

  2.政府的税收问题,某些方面的确不高,但是在垄断一些专卖行业后大幅提价,这实际上是提高了人民生活的成本,正所谓“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在现在来说就是各种附加税的问题,虽说财务专业这是常识了,然现在8012年了我在论坛上还能看到有人在说“个税起征才3500,税负其实不高”这样的话语,就好像各种消费税增值税关税这些东西不会转嫁到最后一层的消费者身上一样,更别说VAT这种,看起来财报不显示,但实际上的的确确增加了成本的税种了

  3.铸币权,比如说汉朝中央统一铸币之后,明面是五铢钱,实则掺水,但是初期发行时也并不会被识破,这正如后世印钞一次次通货膨胀一样,货币本身是一般等价物,并没有实际价值,掺水的钱就相当于准备金已经不够了,货币的面值超过了整个市场前的真实价值,所以对应能换取的实物减少,最后导致货币本身贬值。但只要这样做,就能轻松从人民手中用废纸把财务掠夺上来,试问最后有哪一位皇帝抵抗住了这种诱惑呢?而现在的M2也是这样,年年暴增的M2,推高了全社会的整体面值,最后不得不用钢筋水泥把这些M2吸进去,房价也在此基础上暴涨,虽然生活日用品没有因此暴涨,但是整个社会的成本是提升的,而这样的经济强势总归是有泡沫存在的。

  道理是相通的,汇率上也是,国与国之间货币价值本身也应该对应实际的国家本身发展的水准,那么以此来推论,看着美国有加息和经济复苏的预期那现在人民币的强势到底是因为什么呢?难道美国自身的问题?为了有利于出口而故意贬值吗? 总归值得观察

  4.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和地方争权了2000年,书里有些部分写得很好,名义中央领导地方,中央掌管地方的任命,实际上,地方只要能把中央糊弄过去,私下就是为所欲为,大多时候只需要敷衍一下,然后等它被效率低下的中央政府慢慢忘掉就可以了。而中央想做什么,在地方都充满着对着干的人,表面迎合政策,而暗地只考虑如果用这个政策为自己发财,改革的政策初期也许能得到执行,但一旦风声松动,马上就会变成选择性按自己有利的条款来执行。诸君不见最近这一轮的禁售令,一开始像模像样,现在已经变成各地开口为了高端人才的选择性政策了。这既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是存在于日常中各个公司部门中的关系。而现在来看,年年的人员变动轮换驻地也多少是有这种考虑,另外就是反腐的操作,只有让人人自危才能真的执行一些政策下去,不过如果按这样思考,这一波集权之后,文化也收紧了,接下去是要做什么呢?

  说了这么多,再补充点思辨的内容,这本书本身框架是已经搭起来了,但不足的地方就是有些读起来过于顺畅,缺乏推敲的感觉。比如汉初的小政府状态,七国之乱若是在那种情况下是怎么平定的呢,又比如元朝的经济刺激计划,当时的局势到底是怎样的呢,是有哪些地区已经脱离了控制导致税基受损了呢? 这些都是很值得做文章的地方,而本书多少有些一笔带过,就让人多少觉得有些先找好框架然后找自己需要的史料往里面生搬硬套的感觉。不过不影响这是一本好书。还是很值得推荐的。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后感(七):要学会用“经济”的视角读历史 ——读《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文/岸晓风

  如果要读懂中国历史,我们有很多选择,如吕思勉、范文澜等人的中国通史,蒋廷黻著的中国近代史,甚至包括蔡东藩编写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如果要通过政治制度来看中国的历史,那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就是必读书,虽然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但是备受推崇。

  但是要说通过经济的“视角”来看中国的历史,吴晓波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算是一部力作,但是200多页的篇幅让人很不过瘾,只能算是一部“专门史”。要说权威的,郭建龙先生的《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称得上是一部这方面的经典之作。

  试想,用“经济”的视角看历史已经成为一种必然。文革期间就不用说了,甚至到了七八十年,以“阶级斗争”为纲来解读历史仍然是一种主流,于是我们的历史课本中,农民起义是进步的、太平天国是进步的、李自成、张献忠等都是进步的……但是这种解读必然有其局限性。

  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之所以经典和畅销,其主要核心是以“政治制度”为视角,制度是一种规律性的认识,有时候是有标本兼治的作用的,所以现在有“用制度管事、管钱、管人”的说法。通过政治制度的变革来解读历史可以在很多方面让人耳目一新,也能在很多方面给人启迪。

  时代的发展来到了21世纪。这是一个经济活动无处不在的时代。也必然是经济思维无处不在的时代。在这个时候,我们突然发现,其实经济活动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也从未缺席过,因此,用经济的视角解读历史也应该受到重视。

  实际上,现在用经济的视角解读历史正当其时。郭建龙先生曾任《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对于历史的观察可以说是从头至尾都渗透了经济学的观念的。在书中,我们可以知道,原来国有企业、公有土地制度和金融体系从汉武帝以来就是国家政权的基础;秦朝的灭亡其实是源于国家财政的崩溃;刘邦战胜项羽,其实是“中央帝国”模式对于“诸侯加霸王”模式的胜利,说到底是财政的支撑作用……可以说,读这本书,我们会有一种奇特而又收获满满的体验。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后感(八):历代财政梳理

  秦代:由于起步较晚,不想其他列国那样建立起由改革变法的社会阶级体系,使得秦能够在较短时间内通过变法是整个社会成为一个相应的战争机器,从而在统一中占有先机,其失败在于未能够将展示的财政转化为和平时期的政治的财政制度,使得民间仍保留着高压的税收和高度的苛政状态,从而出现了非诸侯的起义军的新势力,导致最后的灭亡。

  汉代:高祖建立起摇摇欲坠的中央集权,中间出现了吕后干政,随着汉文帝在黄老之术的指导下,放开民间的经济,民间逐渐建立起对中央的依赖和推崇,为进一步巩固中央的控制加强了因素,同事汉文帝的贤明使得这个汉朝能够休养生息,汉景帝平叛了七国之乱,从而将分封的同姓宗族的财政和控制权回收到中央,使得整个帝国的控制更加集中化。所谓的“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利不用竭而民不知”只不过是变着法子对百姓进行剥夺,深处社会底层的人民处于一种虚假的安居乐业。汉武帝改变了汉初的货币自由的局面,将铸币的权利收归于中央,使得劣币驱逐良币,这样上层就可以通过在货币中注入水分使得自己的财富扩充,改变了自由市场选择下的良币驱逐劣币的局面,使得货币的市场更加混乱。汉惠帝进行了中央放权的思考,其实无论中央放权与否,民间始终得不到政策的红利,放权后,地方政府具有更大的利益和操作空间,毕竟中央和地方政府执行的都是具有主观情感的人,或多或少会有各自利益的考量,很难完全从整个社会的利弊进行思考。王莽试图用复杂的货币改革来推行自己统治下的财政,但是在民间市场的作用,因为不符合市场运作的规律,导致金融市场混乱和崩盘,都是使其政权产生动摇。东汉末期,在内忧外患之下,统治阶层开始通过卖官扩充财政,使得整个官僚制度混乱,导致社会各方效率低下,民不聊生。

  魏晋:战争时期采用的屯田制度使得魏国保持着经济上的优势,官员注重对民生的修养使得司马氏能够占得先机,邓艾等人的贡献颇多,正所谓屯田日久当建奇功。

  唐代:节度使的权力过于自由化,使得中央的财政难以有效进行,同时为了加强税收设立了各种名目的税,在这个过程中为了维稳和皇权的维持使得政府干扰了正常的税收体系。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后感(九):看财政下的中国古代帝国

  ——读《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作者:姽婳小术

1.people face trade–offs 2.the costs of sth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3.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the margin 4.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谈到经济,不得不说一下我大学所学专业,里面就有关于经济学的科目。印象最深的当属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十大经济学原理,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N. Gregory Mankiw所提出的。他的这十大经济学理论构成了《经济学原理》这本书的基本框架,也为经济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再谈前一段时间比较有名的经济类书籍,就是《国富论》了。此书是由外国经济学者Adam Smith所著,他被称为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可见其对经济学的影响和在经济学史上的地位。

  和前两者不同,《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虽然也是关于经济类的书,却是由中国学者郭建龙所著。中国作家出的经济学类书籍,我确实没怎么看过。郭建龙的书,这算是第一本。当然,看完这本书后,也确实被作者对中国经济的解读所震撼。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后感(十):逆境忍耐 顺境克制

  如果你喜欢看规律的书,或许会喜欢这本。单凭题目便觉得可以融合历史发展规律和经济运行规律的。 此书为财政带盐,把财政放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汇聚离散的一大驱动的位置对历史巡礼。开篇立的flag也带着鞭辟入里的犀利,“所有的改革始终没有办法触及中国经济的三大底线,这就是:国有企业不放弃、公有土地制度不触及,以及政府控制发钞权为代表的金融体系。” 想来高中政治书中皆是真理,后来遇到很多规律都绕不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作用,通书读下来也觉得供给侧的土地、资金、人力、技术的表述真真儿是高度凝练的。规律就是规律。 但我认为此书受众是小众一点较合适,看客应当有过对深层规律的领悟、大寂寞的起落和相对独立思辨能力的、甚至是具有专业的财政和金融知识读起来才过瘾,才不会看到故事就揭竿而起,才不会对未曾亲历的历史定性,才会些许了解每次改变都带着统筹兼顾的左右为难。 唤起了某种高考前历史笔记的欲望,粗略梳理了一下。 秦:土地,废除中间阶层对土地的控制;地方行政,郡县制,中央直接管辖各县;中央行政,行政设三公九卿,也有客卿制(此书未提);军事,实行军爵制;金融,未建立。 建立一个中央集团的国家需要巨大的统一成本。第一步用武力完成军事征服,第二部用文官进行制度征服。军事获胜者往往是能够调动一切财政资源为战争服务的一方,秦因此获胜;而失败是面临与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大帝同样的困局,即为武力征服而建立的财政制度无法及时转换为政治征服的工具,而战争消耗还在继续。 汉:土地,建立了国有企业的垄断体系,山泽渔利,土地兼并严重;地方行政,分封郡县并存;中央行政,察举制;军事,募兵制盛行;金融,开始了罕见的货币发行的自由竞争状态,武帝时将铸币权收归国有。 记得纪录片《货币》有这么一句文案,“如果将人类生命的250万年压缩成24小时,那么它伴随人类的时间不足3分钟。”还有威尔罗杰斯说过,“人类社会有三大发明,火、轮子和中央银行”。货币,一经诞生,虽是价值符号,但有着巨大的将价值从一方聚到另一方的资源分配作用,铸币垄断权也是铸币时代最大的帝国财政密码。(书中提到“放开货币铸造权和使用权,是解决劣币驱逐良币的唯一办法。”为之一振,我是如此渴望劣币驱逐良币有所良方。)王莽改革造就了历史上一个国家内部出现的最复杂的货币系统,也造就了儒家礼制设计金融体系到达的荒诞水平(“金错刀”也体现了货币制造的精美水准)。汉代后期的制度惰性导致了军权、民政、财权、司法权集中的“州牧”军阀集团,进而导致了社会分层、制度成本巨大。 唐:土地,分配(授田制、均田制)税收(租庸调制、两税法演进);地方行政,郡县制;中央行政,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军事,府兵制、募兵制,到后期节度使军阀集团;金融, 唐朝灭佛运动的原因也是财政。 宋:土地,不抑兼并;地方行政,郡县制;中央行政,官卖官卖;军事,募兵制;金融,纸币诞生了,最隐秘的敛财术,以及盐的票据化杠杆化。 发行新纸币,强行以折价收兑旧纸币是很多为了抵御恶性通胀的套路。 元:脱脱的改革有个教训,一个富有进取心的管理会大手大脚花钱,捞钱最简单的方法是加税和印发纸钞。“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朝代中期,导致的是经济抑制,如果发生在朝代末期,就是直接的崩溃。这与个人的人格和人品无关。” 明:土地,一条编法、摊丁入亩,严密的户籍和土地制度来束缚农民,也导致了农民负担过于严重而去经商,从而诞生了工商业,征收税项都是最简单易行的税项;中央行政,科举;军事,皇帝独揽大权;金融,银本位。 清:古代集权财政体系最平衡、最简洁、最高效的。抛弃了一切华而不实的形式,只认准土地,建立最方便的制度对土地征税。金融,银铜平行本位。 历史书合上都是同归于寂的。在宥、有恒,财政或该是在制度平衡和众生共识下逆境忍耐、顺境节制的。规律之后,借薛定谔的一句话“我们不愿把命运看成纯粹偶然的结果,即使命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在正确的时刻做出正确的决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