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后感10篇

2022-04-04 03:35: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后感10篇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是一本由郭建龙著作,鹭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4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后感(一):解密帝国财政的兴衰

  人一旦产生野心,就会升起重重幻想,仿佛发现了万千宝藏。――德川家康

  我从未想过有那么一天,我会把一本近400页的大部头财政书啃完,甚至还觉得有那么一点意犹未尽。我向来不是什么爱看财政经管或者会计审计类书籍的人,总觉得它们老跟我最讨厌的数学,也不是,老跟我最讨厌的那些稀奇古怪,一头雾水的算数公式打交道,与最简单的1.2.3没什么大关系,却动不动就是xyz方程式代入假设,复杂的公式,各种条条框框搞得人脑子都大了。那我是怎么看完这本《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的呢?当然不是因为它财经道理讲的好,而是它的历史讲得好!从秦始皇开国称帝到清朝溥仪退位去冠这几千年的历史,都被记录在这本书里,那些明明早就被我“认为”是军事和文化导致帝国倾覆的想法随着阅读的深入,逐渐被郭建龙先生打破,他用铁一般的史实告诉人们是财政,是经济导致了那两千年来帝国统治内部体制的坍塌,压倒了这个中华帝国最后的粗壮脊梁。日积月累的财政问题侵蚀着这条东方巨龙,它被古代的那些自以为“奉天承运”的“龙之传人们”频繁地利用、开发。帝王们带着他愚昧的子民们创办国有企业,推行土地公有制制度,制作纸币垄断货币发行,慢慢地作茧自缚,把封建统治的中央集权逼上了绝路。具体如何,且听郭先生在书中一一道来。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迎来了飞速的进步,也有了我们今天的繁荣与安定。但是其实所有的改革都没有触及中国经济的三大底线,它们来自于我们每个华夏子民骨子带着的传统本能,即流传并沿用了几千年的“国有企业不放弃公有土地制度不触及,以及政府控制发钞权为代表的金融体系。”政府永远都做不到将这三者全部放弃,即使只放弃一样都很难做到。哪怕现在它让国有企业可以私有化一部分,国企职工可以下岗,可是国有企业的根本性质会变的,它永远属于国家;公有土地制度哪怕问题再多也不会被取缔,把土地全权交给民间,只会一味地缝缝补补或者出让一定的使用权,农民永远都只是为国家耕地而已;印钞这都不用说了,印多了通货膨胀,人民币贬值,印少了不够用啊,怎么能放手?

  政府为何不肯动这三大底线?有人认为,这三大底线其实是社会主义的固有特征,也可成为是三大基础。其实我更想说是三座大山。“从马克思开始,就决定了必须守住这三大基础,才能守住社会主义的成果。”但是真的是这样吗?显然并不是这样的。这种金融手段其实是从我们老祖宗手底下传下来的。从秦汉到南朝,从北魏到南宋,从辽金到明清,这一金融手段在这三个周期不断加工磨练,发现成了现在的“三座大山”,坚不可摧,非能人不可撼动。

  这本书借历史之事来解说三大底线的萌芽发展历程,借古思今,它不仅仅是在帮我们回忆过去的利与弊,而且还希望通过研究旧时兴亡来改善现代问题。

  “当了解了古代的财政逻辑以后,读者再看待现代问题时,可以获得更广阔的视角,并能够判断现代经济和社会的走向。”作者如是说。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后感(二):历史还可以这样读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后感(三):财政看历史

  本书所做的,就是梳理历史线索,从中国两千多年的集权历史中,寻找到垄断经济的逻辑。而这个逻辑的根就在于政府财政。读者通过本书可以了解:支撑现代经济和财政体制的三大支柱,国有企业、土地公有制、金融垄断,这三种现象分别在中国的汉代、唐代、宋代都可以找到对应的版本。因此,本书也将更多的笔墨聚焦在这三大支柱的来龙去脉,并围绕着它们,追溯源由,分析政策带来的问题,以及最后的归宿。除了这三大问题之外,每个朝代的财政教训又各有不同,本书将会一一分析。

  中国是一个早熟的国家,在两千多年前就发明了中央集权制。唐代则为中国现代经济提供了另一个蓝本:土地公有制。在1978年之后,中国农村也曾经实行过类似的分地制度。本书分为一个引子和三部。引子介绍了中央帝国形成之初最重要的财政事件:汉武帝建立税样板。而本书正文的三部,则对应着中国集权制时代的三个大周期。

  汉武帝是中国集权财政模式的开创者的他的制度在多方面影响了中国未来两千年的历史。作者至秦代写到清朝时期探索集权帝国,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历史的变迁与进步。在和平时代,对历史演化影响最大的是财政和经济。一个朝代建立后,最深层的需求是建立官僚体系来维持社会稳定,并建立财政体系来维持官僚制度,而金融垄断、国有企业、土地公有制必然是政权所有者首先想到的几大手段。只有了解政权所有者的财政冲动,才能真正了解历史的走向。财政就是本书所选择的主题。

  不管是和平还是战乱,树立一种稳定的统治哲学是制度维稳的必要条件。而“维稳”这个词,是中国两千多年集权社会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要想做好维稳,不能仅仅靠安检和武装,而必须把人从思想上进行格式化。所以,作者为了写这本书从2013年开始就开始积累材料进行了三稿的修订,最后形成了本稿,这本书记录了非常长的时段(两千年),试图利用现代财经视角重新审视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经济,找到驱动中国集权社会政策变化的真实原因。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后感(四):缀饰文采,允以通俗

  一部出现在各大图书榜单前列的财政史新著,而且在豆瓣上的评分也着实不低,自然是令人期待的。前言首页便能看出作者对于中国当代经济有较为深入的观察与认知。不过没过多远便出现一段雷人的话,大抵的意思是:

  懂历史的人不懂经济,其间意识形态与兰克史学的影响阴魂不散;懂经济的人不懂历史,他们简化历史或者割断联系;试图融合两者的著作又不仔细读书,只能拾人牙慧,难免陈词滥调。

  吊打多个领域的一段前言。唔,唯我独尊。

  财政不可避免的崩溃是朝代覆灭的重要原因。周而复始的经济恶性循环分析理论,优点在于一以贯之,不足则索然无味。汉武帝卖官,汉桓帝鬻爵,明清亦不过如此,不见高明。鸡肋之有喻也,曹公终将弃之!

  总之比较失望的阅读体验,以后挑书时应该谨慎一些。

  缀饰文采,允以通俗;

  纵有新见,更应谦虚。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后感(五):历史。经济史

  一直都知道,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发展最重要的元素,没有经济发展那么这个国家前途也就渺茫了。一直也知道,一个国家的财政在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不知道扮演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郭建龙在这里就给我们描述了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历史上“财政”扮演的角色,通过现代经济学的眼光分析我国历朝历代的经济得失,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朝代的更替,你会发现历史上朝代的更替居然全是必然!每一个朝代的灭亡的原因惊人的相似,最大的黑手就是财政,经济的失控!历史上也有一些高瞻远瞩的任务看到了这些弊端,也想过改变这些弊端,然而他们无一例外的失败了,要么是因为触动了当权利益集团的利益,要么是因为实行的制度不能落到实处。而历史上所谓的中兴名臣,也只是用了一些所谓的权宜之计,要么寅吃卯粮,要么把财政危机转移到了人民的头上,的确是解了一世困局,当时是“国富”了,但是与之对应的是“民弱”,长远看来竟是竭泽而渔。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从秦朝到清朝,两千年来朝代更迭,几乎都是一个固定的发展模式,英明圣主打天下,最初的几年百姓都能安居乐业,能有一番盛世景象,然而好景总是不长,最初的几任皇帝之后,随之而来的,基本都是各种各样的叛乱起义,最后导致灭亡!而造成这些的原因就在于财政制度的混乱,而财政制度混乱的原因又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没有有效的财政制度,二是失去约束的权力,三是行政效率的低下。郭建龙就以我国历朝历代正史为蓝本,通过田赋制度,货币制度,官营经济等古代财政制度的最主要的三方面来告诉我们传统政治的兴衰与财政状况之间的紧密联系。

  我们都知道纸币的发明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毕竟出门要是带上个十斤二十斤的金银谁也不放心,其实我国时纸币出现最早的国家,在汉武帝时期就出现了纸币的雏形“皮币”,宋代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纸币,最初的目的也的确是为了方便生活,可是最后当财政危机的时候,纸币沦为了当权者从百姓手中擢取财富的工具,为了自己的私欲,无限制的发行纸币,但是老百姓用纸币缴纳各种费用的时候,施政者不要,一个当权者把自己的信誉都不要了,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今天的津巴布韦,民国时期的中国都是如此,让人民离心离德财政政策,也是灭亡的祸根。

  官营经济其实也是可行的,不过要看怎么去经营。如果只是平抑物价,参赛后让市场稳定这就是官营经济最大的目标,可是如果一旦官营成为统治者擢去财富的工具,那么就会造成民营经济的萎缩,很遗憾的是,当时的当权者从来都只是把官营当作迅速得到财富的工具而不是用来平抑物价的。盐铁专卖,茶叶专卖……都沦为了当政者敛财的工具!

  其实在古代的时候也有很多有远见的人看到了这些弊端,也都有好的相反,甚至有好的经济政策,可惜要么因为触动一部分最大收益者的利益而夭折,要么因为行政效率的低下不了了之,要么是因为执行者所用非人气到了反效果!改革也就成了一纸空谈!

  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从这本书中我们能知道千年以来历朝历代的经济财政得失,对于今天的我们大有裨益!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后感(六):中国的财政史

  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财政是伴随国家产生而产生的,与政治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诞生的产物。在国家产生以前,原始公社末期已经存在着从有限的剩余产品中分出一部分用于满足社会共同需求的社会经济现象,然这只是集体劳动的成果,属经济分配,还没有财政分配。《国富论》的开言曾说:“现代社会分工,财政分配,是人类发展中产生的本能与智慧的结晶,而不是个人智慧的展现。”而财政分配也是如此,国家产生以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维护国家的存在,依靠政治力量,强制占有和支配一部分社会产品,以保证国家机器的运行和社会发展,于是产生了财政。

  财政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和财政有着莫大的关系,财政兴则国家兴,财政常年赤字离衰败也将不远。明朝末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东林党把持朝政,贪官横行,私盐商人各种偷税漏税,导致财政税收出现严重的问题,再加上小冰河,赈灾没有经济、军队没有经济,众多问题的呈现,民不聊生,直接的后果就是农民起义。一个强大王朝的衰亡,不是由外打破,而是从内到外的崩溃,纵观中国王朝历史,真正农民起义成功推到王朝的寥寥无几,基本都是王朝先出现问题。

  由此可知,财政在古代中所占据的地位。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并非传统经济学作品理论式的枯燥,作者以故事的形式展开,以这种方式诠释中国历代财政制度的得失,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个朝代的财政管理方式都不相同,作者深入浅出的概述了中国两千年帝国财政。他以中国王朝为横轴,以现代财政为竖轴,梳理中国历代王朝财政制度的流变,分析历代王朝的中间得失,从田赋制度、货币制度、官营经济这三个方面说明中国政治与经济。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后感(七):一部新视角下的中国财政史诗

  在中国历史中的所有改革都始终不能触及中国经济的三大底线——国有企业、土地公有制以及政府控制发钞权为代表的金融体系。改革在这三座大山脚下戛然而止,即便在这样的体系运作过程中会产生诸多问题,政府也绝不会放弃对于财政命脉的控制与支配。

  很多的大众观点认为这是中国改革也就是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思想带来治国经济基础——以公有制为基础,劳动者成为生产要素的主人,实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可事实并非如此,历史有惊人的相似,存在于往复之中。郭建龙通过这本《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就重新解读了当前的经济制度承袭了中国历史财政手段的传统本能。在前言部分,作者就把此书的内容用大纲形式总结出来,在封建制度王侯将相财政垄断背后深层的历史脉动;然后能读到财政问题在中国古代的演化与发展;最后我们能清晰的对比现代的“三大支柱”在汉、唐、宋对应之下的历史版本带来的重要影响。

  我们缺乏了解现今所处的经济环境与古代经济的继承,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我们从近代推往前两朝经济制度有很大不同。明清时期中国的集权处于第三周期时代(郭建龙把秦汉之后两千年中国的经济集权进行周期分类,分为三个周期。)这个时期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极为简单稳定,土地制度从唐宋时的公有制重回私有制,官僚制度上建立起了具有无限控制的集权模式。可世界的格局不会因中国的稳定不前而停滞,只要有人类催生的利益欲望与生存竞争出现,注定会打破这样的格局。于是才有我们逐渐熟知的近代化经济发展路程。 那么我们至今的经济与历史有哪些相似与借鉴的呢,关于历史中的经济,需要通过更为专业的融汇才能发现历史蕴藏其中的秘密,那是我们寻求的兴起繁盛之路上最为宝贵的经验。早在汉武帝时期,智慧的中国人就已经摸索出一套建立国有企业的方法来了。通过自然资源的垄断(盐、铁等)弥补了连年征战带来的财政赤字。到了唐代发展出了土地公有制的重要制度的建立,一度使得社会治安稳定,但因形态初级漏洞百出也未能逃过被重新洗刷的命运。宋朝时期则为中国提供了最后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即纸币,纸币的流通让中央政府获取了一种更容易攫取财富的方法,终因滥用而使得经济泡沫通膨。郭建龙以史为鉴,把古代的经济发展关键问题拿出来逐一分析比对,来投射在现今我们眼见的问题。

  国家经济的命脉总是有据可循,其中的逻辑也自会延续至今。在寻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方向上,中国会看到和借鉴吸纳西方的现今科技带来的进步与发展,但更多的我们要回归本原,最初的形态,那里有最值得温故的先人的智慧,在等待着后来人不断深化改革与重新创造价值。这本书能给人以通达与启发,迎接更多未知的挑战。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后感(八):无为而治与外儒内法——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巨大分歧

  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巨大变革。中国逐渐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同时在社会变革期间,中国的伦理道德、哲学思想都在进行着蓬勃的发展。影响至今的很多思想都源自于这个时期。这一时期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中对中华文明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有道家跟儒家。

  道家与儒家的很多思想不仅影响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我们中华文明的社会经济也有深远的影响。

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里所说的“无为而治”肯定并非完全无所作为。而是主张不要过度干预社会发展、顺其自然、充分发挥人民的创造力与主观能动性,最终做到一种动态的和谐。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后感(九):新自由主义视角下传统中国的财政体系检视

  本书的作者持着新自由主义的观点,从财政的角度检视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央集权帝国的兴衰成因,指出了中央集权体制下国家财政的一般规律,为我们认识王朝更迭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我们当下社会的深水区改革提出了不同的理解和警示。

  一、中央集权帝国的命门:财政

  对于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而言,其基本任务就是要实现对社会的有效管控,也就是所谓的稳定。为了实现这个基本目标,它需要生成一套有效的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如下方面:1高效的行政体系,也就是培养一批官僚队伍实现管理;2.构造出一种官方的统治哲学,实现思想层面的统治。为了维系这个系统的运转,帝国就必须有足够的收入,因而财政问题也就成为帝国的命门所在。

  二、中央集权帝国的财源特征:固定性

  三、中央集权帝国财政的最大威胁:战争和膨胀的官僚系统

  官僚体系是帝国实现统治的基础,但是这个系统却有两个相当糟糕的铁律:1.官僚系统会不断膨胀,加重财政负担;2.官僚体系会变得越来越低效和僵化,造成中央财政收入的减少。与此同时,农业社会最怕的就是战争,激增的军费以及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会直接导致帝国财源的锐减。

  四、中央集权帝国财政收入途径:三大基本敛财手段

  从古到今,集权帝国对财富的掠夺都是通过如下手段:1.建立国有企业,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垄断经营,通过价差获取财富;2.尽量管控住土地,成为最大的地主,成为土地交易主体,收取地租和买卖费用;3.尽可能实现完全的金融垄断,通过货币的通胀实现财富的掠夺。

  五、中央集权帝国财政体系变迁:三个阶段

  从现代社会的视角来回溯过往,我们会发现,帝国的财政问题深深根植于农业社会的框架体系之中,中央政府无法脱离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要素,同时由于信息体系的不完善,也无法实现对基层社会的有效控制,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一旦遇到变动,财政就会捉襟见肘。但是迈入近现代社会之后,整个社会的生产模式和组织架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收入来源的构成上已经不再以农业为核心,工商业成为核心部门,另一方面,政府借助信息体系和新技术,将触角伸向了各个角落,对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管控。所以现代社会似乎跳脱出了农业社会的循环往复的尴尬境地,其财政体系也变得更为复杂。但是不管如何,它敛财的手段依旧:垄断性经营(国企央企)、垄断金融(货币超发)以及土地管控(土地财政)。今后改革的成败,就要看政府对待这三个手段的改革态度了。

  最后,讨论一个问题,作者在写书时很明显是持有新自由主义的视角,认为政府永远在过度干预市场,造成民间经济的发展受阻,所以必须限制政府管理的边界。同时,在写传统中国时,是把集权帝国的政府官僚与民众对立起来的。但是在我们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政府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是根本一致的,社会主义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那么如何认识当下中国的财政体系和社会改革目标呢?(如何认识土地财政、金融体系以及国企改制?)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后感(十):财政牢牢把控着政权的命脉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就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这不愧是一次伟大的历史抉择,我国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时期。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财政已走过了将近70年的风雨历程,由最初的艰难探索,到如今的开花结果,不断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同时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可要让我国经济建设往更高更远的方向走去,就必须系统深入地研究和总结中国财政发展史,这绝不局限于新中国成立后,更重要的是追根溯源,回归延续两千余年的中央帝国,比较历朝历代财政制度的优劣,把握财政对国家治理的意义,进而对我国当下所面临的状况有所启发。由此,独立作家郭建龙以故事的形式写作了《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书中根据历代王朝的发展脉络,借助现代经济学的视角,重新梳理中国传统文献,在史料的基础之上,完美诠释了上至秦汉、下至晚清的历代财政制度及其演变得失,并揭开了长久以来朝代更迭的秘密。

  众所周知,秦始皇大一统后,接受韩非子的理论,以商鞅变法的成果为蓝本,创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为后代奠定了扎实基础。之后的每一个国家政权,都只在这上面添砖加瓦,使其愈发巩固,而不是想着推倒重来,再建立一个全新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作者便依照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将中央帝国财政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秦汉—南朝、北魏—南宋、元代—晚清)。其中不乏有现代经济制度与古代经济制度的对应:土地公有制——田赋制度、金融垄断——货币制度、国有企业——官营经济,当然作者也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毕竟古往今来,它们都是支撑经济和财政体制的三大支柱,与帝国的兴盛衰败息息相关。

  以下只想谈谈有代表性的朝代:中央集权始于秦,巩固于汉,地方以官僚制度为主,实行土地私有制,基本靠农民的税收来负担国家的各项发展,但随着官僚机构的扩大,官员人数的增多,逐渐陷进入不敷出的境况。尤其是汉武帝时期,连年征战抗击匈奴,国库消耗巨大,便将注意力聚焦到商业所得,从而建立了盐铁官营制度,“国有企业”正式上线。成为国家垄断资源。到了隋唐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基本完善,唐朝推行土地公有制,并收取一定的税收,从而牟取利益,然而表面上看起来经济发展迅速,实际政府财政相当不乐观。哪怕是“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时期,也不得不设置节度使,维持中央财政,却为之后的“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北宋则第一次出现了纸币——交子,在政府的认可下,大量发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货币,然而无限制地发行,极易造成通货膨胀,纸币失去了价值,最后沦为政府的失败尝试。

  如上可知,财政对政权的影响极大,几乎是牢牢把控,所谓的“国富民强”,似乎不是一个确定性的命题,但历史上的教训,我们必须要归纳总结,找到既不伤害民众,又不影响经济市场的最佳途径,从而谋求国家政权的稳定与繁荣发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