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有聊胜无聊》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有聊胜无聊》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4-08 21:5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有聊胜无聊》经典读后感10篇

  《有聊胜无聊》是一本由小宝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50元,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聊胜无聊》读后感(一):有聊胜无聊

  一部small talk集,谈古论今,七荤八素,很有意思。宝爷的阅读范围很广,杂闻杂见,读来很开眼界。集子同名文章《有聊胜无聊》,谈聊天的意义,可借题发挥一下。现在时兴尬聊,两个人不怎么熟,硬着头皮往下聊,难掩尴尬,其实是错误的人在不宜的场合谈论不合适的话。现在是陌生人社会,谁都免不了和陌生人打交道,不了解对方背景,很容易选错话题,有的人心里没这根弦,不拿自己外人,刚认识三秒,紧接着就是“多大了,在哪儿工作,一个月多少钱,结没结婚,怎么还不结婚,都多大了”,这种尬聊过年时年轻人常遇到。有的是出于善心,有的是出于恶意。如何快速有礼貌地终止与一个你讨厌的人聊天,聊天界九段高手窦文涛的方法是,尽情地真挚地夸ta赞美ta,赞美是拒绝他人最好的方式好话说尽,然后就能走了。这也说明有时候夸你的人,可能只是不想跟你接着聊,夸你是最经济的摆脱方法,而愿意找茬、批评的人,可能潜意识喜欢你,就像小时候最常干的是给喜欢小姑娘外号。最近一档长寿的聊天节目被停播了,在网上引起不小的反应。如小宝所说“各式各样无处不在的聊天,集合起来,就是一般老百姓世界理解解释。这些理解解释肯定谬误百出。但这不是问题。世界的真相大学问家脑袋里都支离破碎一知半解根本就不需要拿它来难为老百姓。但是,每一个谬误,每一处闲聊,加在一起,可以成为老百姓对世界无所遗漏的圆满说明,大家可以就此把心放下。对老百姓来说,放心比真知更重要。民聊生,民不聊死。有聊大胜无聊。哲人说的好,真正与聊天small talk对立的,不是高言傥论的大话big talk,而且沉默,万籁无声。沉默会聚集摧毁一切的紧张不安仇恨。它们比肤浅空洞玩笑可怕得多。那才是万劫不复的负能量。”笑话的两大主题,一是政治,二是色情,原本生活中两大禁忌,禁忌让人不安,于是人们编排出一个笑话通过拼命发笑来发泄,才会在一个人上厕所忘拉裤子拉链时说,“瞧,你的MZX出TAM了”。笑笑,有何不可,聊聊,有何可怕?

  《有聊胜无聊》读后感(二):风花雪月事,都付笑谈中

  写评一向是个技术活,大略分为两类:一类颇有学术论文架子,工工整整,有理有据,条条框框,绝不逾越;另一类则是“天花乱坠”,广博的知识网络如同天女散花,散得纷纷扬扬、潇潇洒洒。两种类型各有各的妙处,也各有各的局限。但若是能取其妙处、去其短处,那自然是再好不过。

  上海知名书评人小宝为《上海书评》撰写过三年评,这本随笔集《有聊胜无聊》其中大部分内容,正是这些文字的精选集合。在我看来,宝爷的这些评,好就好在兼取了这两类:读起来似是“天花乱坠”:从古至今,从中到西,包罗万象,风花雪月道了无尽;细看下来却是有理有据,再荒唐言辞和“歪理”好像都有了可信之处,不可小觑。用序言中宝爷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散漫得相当得体”,自嘲这些作品是“非驴非马”,更自谦只是其“一小段遗骨”,可即便只是一小段遗骨,那也算是个稀罕物。

  比如宝爷的一篇书评《法国情梦》,评的是玛丽莲·雅珑的《法国人如何发明爱情——九百年的激情浪漫》。这本书我之前也看过,倒不觉得有何新奇,曾为其撰写过书评,只觉得“爱情之下,并无新事”。可到了宝爷这儿,变得有意思起来,他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考欲望和爱情是否可以融为一体?或者说,欲望就是爱情的一部分?对此,他以原书中“中世纪骑士之爱”为例,认为“贵妇人经营两样东西一样艺术,一样是爱情”。两者有着相交之处,都掺杂着欲望。但仔细琢磨,“欲望与爱情”本身就是开放命题,宝爷的聊天式论述从来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他更像是在抛砖引玉,把这个辩论题留给读者自己去“自我折磨”。

  宝爷除了会侃书,还很侃人,从上海教父杜月笙侃到二战首犯希特勒,有名气的,没名气的,在他笔下,看似是戏言,其实道理都在。比如说起朱生豪和徐志摩区别,宝爷一针见血:“朱生豪是求婚型情话的圣手,徐志摩是求欢型情话的班头”,所以朱生豪可以和妻子相守一生,徐志摩则要为他的爱情“一波三折”了。究其原因,朱生豪的情话是普遍性的传统式浪漫,而徐志摩的派头倒是有些像法国人——不为未来买单,只为此欢愉。而这个“据”宝爷虽是假设,却也丝毫不含糊,甚是风趣可爱:“对于一个MM说,我想和你一起睡觉,这是流氓。但是,如果说的是,我想和你一起起床,你就是徐志摩了。”

  庄子在《人间世》中说过:“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小宝评的这些“风花雪月”,何尝不是可有可无的“无用之用”?但我们的大部分生活,又何尝不是由一系列的“无用之用”组成的呢?若是能让自己对于这世事无常的道理有所得,得后还能付之一笑,那也算是“大用之用”了。

  《有聊胜无聊》读后感(三):有聊胜无聊

  一部small talk集,谈古论今,七荤八素,很有意思。宝爷的阅读范围很广,杂闻杂见,读来很开眼界。集子同名文章《有聊胜无聊》,谈聊天的意义,可借题发挥一下。现在时兴尬聊,两个人不怎么熟,硬着头皮往下聊,难掩尴尬,其实是错误的人在不宜的场合谈论不合适的话。现在是陌生人社会,谁都免不了和陌生人打交道,不了解对方背景,很容易选错话题,有的人心里没这根弦,不拿自己当外人,刚认识三秒,紧接着就是“多大了,在哪儿工作,一个月多少钱,结没结婚,怎么还不结婚,都多大了”,这种尬聊过年时年轻人常遇到。有的是出于善心,有的是出于恶意。如何快速有礼貌地终止与一个你讨厌的人聊天,聊天界九段高手窦文涛的方法是,尽情地真挚地夸ta赞美ta,赞美是拒绝他人最好的方式,好话说尽,然后就能走了。这也说明有时候夸你的人,可能只是不想跟你接着聊,夸你是最经济的摆脱方法,而愿意找茬、批评的人,可能潜意识里喜欢你,就像小时候最常干的是给喜欢的小姑娘起外号。最近一档长寿的聊天节目被停播了,在网上引起不小的反应。如小宝所说“各式各样无处不在的聊天,集合起来,就是一般老百姓对世界的理解和解释。这些理解解释肯定谬误百出。但这不是问题。世界的真相在大学问家脑袋里都支离破碎一知半解,根本就不需要拿它来难为老百姓。但是,每一个谬误,每一处闲聊,加在一起,可以成为老百姓对世界无所遗漏的圆满说明,大家可以就此把心放下。对老百姓来说,放心比真知更重要。民聊生,民不聊死。有聊大胜无聊。哲人说的好,真正与聊天small talk对立的,不是高言傥论的大话big talk,而且沉默,万籁无声。沉默会聚集摧毁一切的紧张、不安、仇恨。它们比肤浅空洞的玩笑可怕得多。那才是万劫不复的负能量。”笑话的两大主题,一是政治,二是色情,原本是生活中两大禁忌,禁忌让人不安,于是人们编排出一个笑话通过拼命发笑来发泄,才会在一个人上厕所忘拉裤子拉链时说,“瞧,你的M主席出天安门了”。笑笑,有何不可,聊聊,有何可怕?

  《有聊胜无聊》读后感(四):能思考,有态度——读《有聊胜无聊》

  能思考,有态度——读《有聊胜无聊》

  文/凡悦颜

  小宝,原名何平,上海知名书评人。《有聊胜无聊》是小宝的随笔集,收录了作者从2012到2015年为《上海书评》和《GQ》中文版“公开信”专栏写的文章。

  全书涉及的内容博杂广泛,从读书心得,到影视剧评论,再到人物分析顺序编辑重新排列,共分为十辑,读起来显得更紧凑顺畅

  同为散文随笔集,《有聊胜无聊》与《时间的果》都有文艺评论的部分,黎戈字里行间都透着女性细腻,读的东西也比较系统,比如她总结日本文学与俄罗斯文学的区别,犀利、中肯;而小宝老师更侧重“拾遗”,读过的书和追过的剧大都只能算是一个写作的引子,由此发散、辐射到现实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而引发思考。比如小宝在《韦伯福斯之谜》中并不深究其小说的内容是不是梦中梦,而是琢磨其中细节,从品红酒到品出人生“见好就收才是正道”。

  世间很多东西就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最重要的是能自圆其说,并从中有所收获。书中关于阅读的内容不少,作者都有自己的态度,在小宝看来,所谓读书、写书评,并不是真的要“评”,但凡因书有所触动,写下的文字都算的上书评。

  比如《天才怎样写书评》一文中,作者就用小说体书评的视角梳理昆德拉《慢》的脉络发现原来被批判的“拥挤感”不存在了。

  同有“公开信”的内容,《有聊胜无聊》与《善与美书简》也是有很大不同。《善与美书简》中,作者是对青少年谆谆教诲,是想将所有的人生经验真善美传达给读者。而《有聊胜无聊》一书中,收录的近三十篇信件,都有具体的收件人,也就是针对古今其想讨论的人物而写,受众(读者)也是广泛的,但其语气就显得有些玩世不恭了。

  或许是小宝做过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原因,他擅长调动气氛嬉笑怒骂都用较为轻松的语气完成,读他的文字一点也不费力,能让人在消遣中思考一些道理。从余秋雨自欺欺人,到微博自媒体中的自我包装,从“有发票,能报销”,再到“弯曲环境里长不出直木”,小宝拥有很强的洞察力,常讽刺却不算不上尖锐,总是点到为止

  书中看到的小宝,不较真所以更可爱。他常持有一种观点,就是很多东西不用过于明白,能有所启发,有所助益就行。比如“无用书”中读出的人生十诫,悟出艳诗也是真人生。就连对待画作,他都觉得好坏真假更重要,只要能给人以艺术的启迪,真假又何必去在意呢?

  小宝这样的人,活着不累。他为大家奉上了许许多多的聊资,从饮食法则兴趣爱好,从阳春白雪下里巴人,被他处理游刃有余,也为读者提供了思考的源泉

  《有聊胜无聊》读后感(五):幽默也是要有底气底蕴

  为什么要读书?作者小宝说不读书,你可能就是一个偷鸡摸狗在公共汽车上摸女人屁股的小流氓;读书,你就可能是希特勒,成为遗臭万年的大恶人。虽然两个结局都不咋好,但,能让更多人记住总是不错的。在我看来,读书是真好,至少在小宝身上我看到读书的重要性,不读书,你的幽默可不能像小宝那样荡气回肠有底蕴!

  本书名为有聊,其实并不是教你如何聊天,而是教授给你聊天的谈资。听有些人聊天是浪费时间,而听有的人聊天则是长见识涨知识,看小宝君妙笔生花的《有聊胜无聊》就是如此。此书是小宝近年的随笔结集,其中大部分刊登于《上海书评》,部分为《GQ》中文版的“公开信”专栏而作,都是经历过无数或知音时尚善男信女检阅过的爆款文。

  里面除了对历史电影书籍、社会热点、人象百态的解析调侃,小宝亲笔写给很多名人的信也是一大亮点,不得不说,真是说出了很多看客的心里话,收件人包括大战锤子的王自如,台湾畅销书作家九把刀,性学领域专家马斯特医生,英国首相丘吉尔,甚至还有福尔摩斯笔下的人物莫里亚蒂教授,与他们聊做人做事,聊爱好人生,嬉笑怒骂,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且真的很羡慕小宝君的博览群书,那本《胸器:乳房的自然史和非自然史》不知何日才能一亲香泽!除了有聊,作者还在书中专门拿出“无聊”做起了文章,作为近现代社会的产物,这种异常人类情绪稍不留神就扎根于你的生活当中,撵都撵不走,除了寂寞,无聊更是消得人憔悴。但文中说了天堂地狱,有聊无聊,其实只是你的一念之间,别人的无聊解药是你的毒药,别人的毒药是你的无聊解药,关键是要用其他手段抗击无聊,像乔布斯用好奇心抗击无聊造就了苹果,但也有安娜卡列尼娜用惊天动地的爱情抗击无聊却落得粉身碎骨,所以手段的选择也是重点,这里推荐保险的方法——读书!那个美国无聊之人编写的《无聊史》就算了,这本《有聊胜无聊》倒是不错的选择~

  最后小宝让我知道了受益终生的真理,其实我和徐志摩只有一句话差别,和妹子说我想和你一起困觉那就是我,而和妹子说我想和你一起起床看日出,那是徐志摩,骚年们,学着点吧。

  坐地铁公交,不要再刷微博微信了,还是翻翻此书吧,要不然怎么在聊天中装B!

  《有聊胜无聊》读后感(六):看书评列书单

  给书评写书评还挺有意思的。

  小宝老师看的书很杂,一本书里拉拉杂杂几十本书涵盖各个方面。对于喜欢杂书的人来说即是福音,也是噩梦。福音是一看这么一本书,就能知道许多著作应不应该读,读写什么。噩梦的原因则是一本看下来顿时觉得自己才疏识浅,知识浅薄,于是罗列一堆书单,妄图全部搬回家,细细品味。

  有几本书是自己心水的,准备择日买下:

  第一本是道格拉斯.莱尔博士的《法医,尸体,解剖室》,台湾麦田出版。一共搜集了四百零四个答问,关于罪案及罪案想象有关的病理,毒物,鉴识知识。这本书算是推理探案小说迷们的福音。整本书都在琢磨谋杀的细节,问答视野开阔,极富教益。

  第二本是林庚白的《丽白楼遗集》。小宝老师在书里多次提到林庚白的名字,即使林庚白自恋自狂,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想看的原因之一是林庚白对艳诗的研究,按照书中评价所言“艳诗不算高格调,但艳诗也是真人生。”小宝老师从林庚白的书中偷来三个艳诗写作秘籍,第一秘籍是有艳事,第二秘籍是解风情,有审美态度,第三秘籍是不下作。个人觉得一二还容易做到,第三难度颇高。要好色不瘾,美感第一可不是读读书就能领悟的,完全凭借天赋和环境熏陶,才能到达的高境界。

  第三本是阿纳托利.托斯的《幻爱书》,台湾翻译为《疑心》。将一个作家创作了一位恋爱尤物,然后自己化身三个完全不同的男人,和她谈恋爱的故事。如果说成功的爱情让女性成长,健康成长的女性最终会从原初的爱情中叛逃,那么当一个女人超越男性控制,她的爱就会成为强大而有力的武器。

  第四本是丘吉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对一战二战素来提不起精神,倒被小宝老师写的有种不得不看的味道。丘吉尔和希特勒的关系十分有趣,两人因为二战而棋逢对手。而二战本身是可以不用发生的事件,是一场不需要的战争。丘吉尔在书中提出很多犀利的观点,他厌恶短视激烈的民意,却愿意为公众服务,值得幸赖。他对政治的洞察透彻清晰,值得后人借鉴。

  第五本是《齐泽克的笑话集》。小宝老师说齐泽克把自己笑话分为“小荤腥”和“重口味”,而他觉得书里大概有百分之三四十的笑话不算十分好笑,也谈不上益智,只是恶毒的俏皮话。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他对这本书的欣赏,好的笑话本身就是出色的哲学。这是《齐泽克笑话集》里的精华。

  《有聊胜无聊》像是一本推销书,读者安安静静地看书里闲话唠嗑,有幽默,有犀利,有生活体悟,还有一些哲思在里头。哪怕许多箴言只是搬运大家之言,都不妨碍文章的魅力展现。而遭遇一大波安利的读者们,恐怕就会像我一样,忍不住要列书单了吧。

  《有聊胜无聊》读后感(七):时代需要合适与恰当的文化

  生活中很少能真正的接触到上海人,不过各个领域里面的优秀人才还是有很多上海代表,透过他们我们仿佛得以窥得一二,好像上海人就是他们或者不是他们那样的。百度百科里有这么一段介绍上海人,“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上海人拥有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崇尚自由竞争,实力至上,并且对一切事物都以实用主义的思维方式加以考量。另外,上海人对于生活的要求普遍比一般中国人高出不少,这多半是因为上海是中西文化交汇之处,海纳百川地自成一种独特的地域文明,迥然不同于中原文化,却带有江南文化的细腻古典。”一直以来,上海人还给人一种排外的感觉,因着自身文化形成,经济发展等都方面原因,开始不断形成沪上以外的地区和本沪上的讯息,一时之间上海人的形象就变得格外的模糊和概念化,不过如此也增添更多的神奇色彩。

  其实在阅读之初时,会主观感觉这不会是一个各种微信公众号推送的热门文章的集锦吧,那就纯粹的作为一种打发时间的读物好了,对于书名《有聊胜无聊》也一时之间猜不透,如同长江入海口的那座城市中的人一样。各路推荐人的盛赞也觉得不过是场面话,这年头谁还会真的信了这个来看的,毕竟在一个连推荐人自己的作品质量都不能保证的情况下,那些完美修饰别人作品的话又有谁会信。不过通篇阅读之后会欣然同意作者在序中提及的“编辑李佳婕把文章重新排列,散漫得相当得体,更像聊天。”设计得也很用心,在公开信的部分图书页面布局会让读者有展信阅读的感觉。

  因为作者本人的阅读范围之广泛就如同推荐人梁文道说的那样,他会为读者如数家珍般罗列出那么多或陌生或熟悉的人物,立足于上海辐射全国,再到东亚文化圈,以及中西方文化,一步一步,在高歌那些我们曾经拥有的,缅怀那些逝去的,在文化碰撞中我们不够坚守的,在交流过程中我们需要弥补的,一一点明丝毫不避讳,用词之辛辣也是,观点独到之处甚至让读者有一种原来我被骗了这么多年的感觉。

  作者身为上海人,在谈论到上海作为承接五四运动之后,最早一批接收新学潮的地方,在近几年的时间里越来越少的出现可以代表上海的文学人物和文学作品,让人担忧的不仅仅是文人没有辈出,原本引领文潮,代表着独特的上海文化的文化人在逐渐被遗忘,曾经的思潮也不负存在,人们在追逐的东西也慢慢偏离。对于作者列举的学者确实这种体会不那么真切,但作者同样将视角或者说格调些微得调整到更为接近普通读者的层面,说到了上海译制片厂的陈叙一先生,就是通过作者这么简单的介绍,甚至没有任何影像和声音,就能感受到陈叙一先生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体验,不再是如今生硬的翻译,让更多的人宁愿选择边看边猜的原音电影也不要忍受那些词不达意的粗暴直译。在当时的中国引领了现代普通话口语典范,点燃了年轻女性心中的火炬,改变着她们的人生态度,如此卓绝的大师,我们在遗忘,作者在文末处“追念前贤,嘉惠后人,显示当下上海还有一点点文化”以及“在文化革命的窒息年代,是上海的陈叙一,为中国接入了文学的氧气,它触发的新生命,至今生生不息”,担得起如此的高度赞誉,却也让人觉得有些陌生的人,反而更让人觉得惋惜,如此的文化我们在遗忘,上海从文化中心变成没有影响全国的文化事件。

  由此而及其他,中国近年来在文化的传承做得不尽如人意,在文化的创新方面也是在全世界都逐步退后,作者特别在书中单列了僵尸题材来说明,古人喜爱怪异故事来讽刺现实生活,而如今的中国文化不再拥有这样的创作灵气,更多的简单复刻,更多的是在欧美先锋文化里亦步亦趋,唯恐哪个步骤踏错,没有了文化强国的底蕴与豪迈,丢失了文化的本心。欧美文学则是在大踏步的前进,好似中国即使在如今开放的文化氛围中依然是个裹足的小老太太,站立尚且艰难再谈何跨步。同为东亚文化圈的日本在文化传承中做得着实让国人侧目,如同欧洲的典范法国,他们的共通之处在于保有了传统。

  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并持续呈现惊人的影响力之后,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思考,中国需要的真的是推倒一切重新再来的混乱与更迭还是传统与发展更好地融合,文化的坚守在这个时候显得更为可贵与艰难。好的作者是能够跳脱自身生活的模式来贴近群众的生活,上海的作者都格局受限,格调逐渐缩小,缺少了文化人应该承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不是一个国家所需要的,不是一段历史时期里面应有的潮流指向标。

  《有聊胜无聊》读后感(八):当“好看的皮囊嫌你丑,有趣的灵魂厌你俗”

  “好看的皮囊嫌你丑,有趣的灵魂厌你俗”

  就当下而言,对一个人最恶毒的差评,恐怕莫过于此。倘若对其的评判用词再加上个“亲切”,那便真是要了命了。君不见有专家指出乎?“废话多的人,总能让人感觉到亲切”。怎么样避免呢?小宝老师在《有聊胜无聊》中给出的启发型答案是~好好聊天。

  根据牛津英文词典,聊天(small talk)一词最早见于查斯特菲尔德勋爵1751年写给儿子的信中:“宫廷里经常会有很多人混杂在一起聊天,聊天是一种中等品位的对话,不愚蠢,但也不高明。然而于你而言,你必须成为聊天的大师。”

  的确,于一个“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人来说,如何在与人初次见面,腼腆害羞难开口时候破局?

  如何避免只要自己一出场,就能把原本火热的聊天瞬间终结?如何成为大家聚会时候的焦点?如何只要稍稍改变一些说话的内容和方式,就扭转我们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确实不是一门学科问题,却是一道学问难题。

  所以,聊天能学吗?怎么学?阅读一本聊天高手的著作取经,总是没错的吧。毕竟,世界的真相在大学问家脑袋里都支离破碎一知半解,根本就不需要拿它来为难老百姓。但是,每一个谬误,每一处闲聊,加在一起,可以成为老百姓对世界无所遗漏的圆满说明,大家可以就此把心放下。民聊生,民不聊死。有聊大胜无聊。小宝老师的《有聊胜无聊》,便是如此著作。

  通过阅读它,我们可以坚信——当双方并不熟悉,且还没打算深谈或过招时候,天气作为寒暄的安全牌准没错;

  通过阅读它,我们可以懂得——当我们要做学问交流,找到一个恰当的比喻,要比发明一条公式更加有用且了不起得多。

  通过阅读它,我们可以收获——有关杜月笙的话题,有关卡钦斯基的过去,有关拍卖与金融的八卦,有关文坛名宿们的回忆,以及,其它林林总总可以在饭桌或茶歇时候开腔谈论的聊天资本。

  而我们为此需要付出的,可能只是一顿午饭钱。

  据说乔布斯曾表示很崇信无聊,因为无聊会导致他的好奇,而好奇能够创造一切,但很抱歉,你我都不是乔布斯,所以,我们注定无法享受他那样的无聊。我们是人群中的大多数,是彼得·图黑在《无聊史》中描述的那种无聊状。我们的无聊,是近现代社会的产物,是因为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我们有了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闲到发慌的生理节奏被打乱并有效分泌出现故障,而这种异常,谁又能说不是一种现代病呢?虽然,还不算是重症。

  有病就得治,毕竟,咱都还不是富贵的命,不能先得了富贵的病。

  好好读书,好好学聊天,好好聊天,尤其当我们遭遇“好看的皮囊嫌你丑,有趣的灵魂厌你俗”这类尴尬的时候。

  《有聊胜无聊》读后感(九):时代需要合适与恰当的文化

  生活中很少能真正的接触到上海人,不过各个领域里面的优秀人才还是有很多上海代表,透过他们我们仿佛得以窥得一二,好像上海人就是他们或者不是他们那样的。百度百科里有这么一段介绍上海人,“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上海人拥有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崇尚自由竞争,实力至上,并且对一切事物都以实用主义的思维方式加以考量。另外,上海人对于生活的要求普遍比一般中国人高出不少,这多半是因为上海是中西文化交汇之处,海纳百川地自成一种独特的地域文明,迥然不同于中原文化,却带有江南文化的细腻古典。”一直以来,上海人还给人一种排外的感觉,因着自身文化形成,经济发展等都方面原因,开始不断形成沪上以外的地区和本沪上的讯息,一时之间上海人的形象就变得格外的模糊和概念化,不过如此也增添更多的神奇色彩。

  其实在阅读之初时,会主观感觉这不会是一个各种微信公众号推送的热门文章的集锦吧,那就纯粹的作为一种打发时间的读物好了,对于书名《有聊胜无聊》也一时之间猜不透,如同长江入海口的那座城市中的人一样。各路推荐人的盛赞也觉得不过是场面话,这年头谁还会真的信了这个来看的,毕竟在一个连推荐人自己的作品质量都不能保证的情况下,那些完美修饰别人作品的话又有谁会信。不过通篇阅读之后会欣然同意作者在序中提及的“编辑李佳婕把文章重新排列,散漫得相当得体,更像聊天。”设计得也很用心,在公开信的部分图书页面布局会让读者有展信阅读的感觉。

  因为作者本人的阅读范围之广泛就如同推荐人梁文道说的那样,他会为读者如数家珍般罗列出那么多或陌生或熟悉的人物,立足于上海辐射全国,再到东亚文化圈,以及中西方文化,一步一步,在高歌那些我们曾经拥有的,缅怀那些逝去的,在文化碰撞中我们不够坚守的,在交流过程中我们需要弥补的,一一点明丝毫不避讳,用词之辛辣也是,观点独到之处甚至让读者有一种原来我被骗了这么多年的感觉。

  作者身为上海人,在谈论到上海作为承接五四运动之后,最早一批接收新学潮的地方,在近几年的时间里越来越少的出现可以代表上海的文学人物和文学作品,让人担忧的不仅仅是文人没有辈出,原本引领文潮,代表着独特的上海文化的文化人在逐渐被遗忘,曾经的思潮也不负存在,人们在追逐的东西也慢慢偏离。对于作者列举的学者确实这种体会不那么真切,但作者同样将视角或者说格调些微得调整到更为接近普通读者的层面,说到了上海译制片厂的陈叙一先生,就是通过作者这么简单的介绍,甚至没有任何影像和声音,就能感受到陈叙一先生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体验,不再是如今生硬的翻译,让更多的人宁愿选择边看边猜的原音电影也不要忍受那些词不达意的粗暴直译。在当时的中国引领了现代普通话口语典范,点燃了年轻女性心中的火炬,改变着她们的人生态度,如此卓绝的大师,我们在遗忘,作者在文末处“追念前贤,嘉惠后人,显示当下上海还有一点点文化”以及“在文化革命的窒息年代,是上海的陈叙一,为中国接入了文学的氧气,它触发的新生命,至今生生不息”,担得起如此的高度赞誉,却也让人觉得有些陌生的人,反而更让人觉得惋惜,如此的文化我们在遗忘,上海从文化中心变成没有影响全国的文化事件。

  由此而及其他,中国近年来在文化的传承做得不尽如人意,在文化的创新方面也是在全世界都逐步退后,作者特别在书中单列了僵尸题材来说明,古人喜爱怪异故事来讽刺现实生活,而如今的中国文化不再拥有这样的创作灵气,更多的简单复刻,更多的是在欧美先锋文化里亦步亦趋,唯恐哪个步骤踏错,没有了文化强国的底蕴与豪迈,丢失了文化的本心。欧美文学则是在大踏步的前进,好似中国即使在如今开放的文化氛围中依然是个裹足的小老太太,站立尚且艰难再谈何跨步。同为东亚文化圈的日本在文化传承中做得着实让国人侧目,如同欧洲的典范法国,他们的共通之处在于保有了传统。

  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并持续呈现惊人的影响力之后,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思考,中国需要的真的是推倒一切重新再来的混乱与更迭还是传统与发展更好地融合,文化的坚守在这个时候显得更为可贵与艰难。好的作者是能够跳脱自身生活的模式来贴近群众的生活,上海的作者都格局受限,格调逐渐缩小,缺少了文化人应该承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不是一个国家所需要的,不是一段历史时期里面应有的潮流指向标。

  《有聊胜无聊》读后感(十):一半是插科打诨,一半是一本正经

  ——读小宝随笔集《有聊胜无聊》

  知名上海学者小宝的新书《有聊胜无聊》,汇集了过去一些年发表在报纸、杂志专栏上的书评、随笔,有声有色,有趣有料有内涵。读它,像是吃一碗老坛酸菜面——酸爽有劲道。

  小宝原名何平,上海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开过书店,办过报纸,做过主持人,写得一手好专栏,在上海文化圈里有一定的江湖地位,颇受陈村、孙甘露、毛尖等众作家推崇。他机智幽默,尖酸刻薄,又颇有见识,体现在他的随笔集《有聊》里,可以说是一半是插科打诨,一半是一本正经。

  插科打诨免不了毒舌、吐槽、调侃。在《有聊》中,他骂余秋雨是“当下中国自欺欺人的样板”(《自欺欺人》),说韩寒、郭敬明“以他们的写作素质和知识水平,当年如果自称作家,胆小的老百姓会去报案,警察逮住后会送劳教,和黄海波关在一起”(《罪案小说的技术手册》),说于丹老师的水平差(《误译的巧与拙》)。此外,他还调侃他的好友作家孙甘露,导演江海洋等等,不一而足。知者会心一笑,智者拍案叫好。

  出生于上海的小宝,其毒舌、吐槽方式与北方的文化人,如冯小刚、王朔等相比,大为不同。北方“老炮儿”骂人,是楼起袖子要火拼的架势,如火星撞地球,噼噼啪啪,火花四溅,轰轰烈烈;小宝骂人,是绵里藏针,温柔一刀,然后迅速抽身,自顾自得笑着远飚了,正如王朔老师对他的评价:“光气人不打架”。这大概就是小宝的机智之处。小宝说,人生最重要的是“知识与智慧”。想必他是得了真道。

  如果只看小宝插科打诨,吐槽逗乐,那就捡芝麻丢西瓜——太不值了。读书人小宝有自己的学识底子,有自己独特的观点,有自己的一本正经。或者说,小宝插科打诨的背后即是他的一本正经。正如他的作家好友孙甘露所说:“虽然嬉笑怒骂,但根是严肃的。”

  比如对于传统文化,小宝是坚定的维护者。他曾直言自己很少看民国以后的中文书,因目前国内的知识水平、写作水平,比民国时代要差。写作水平差,大概指的是民国及以前的书,多少带有传统见识和韵味。书中多篇文章中都提到传统对于当下的重要性。在《传统是最大的面子》一文中,小宝说:“诋毁传统已经成为我们的传统。一个便秘责备孔夫子不举谴责秦始皇的国度,交不出漂亮的文化作业,面子只能是徒有其表。”在《史家还是蠢点好》中,他批评“现代史家的油滑世故”,直言“中国现代史家当下第一要务是要多少保持一点传统良史的愚蠢。”

  即使谈及艳诗,小宝也是从传统、从人生着眼。在《却喜心情似小儿》一文中,他感叹传统艳诗的失传,直言:“艳诗不算高格调,但艳诗也是真人生。有艳事而后艳诗。艳事是值得咏叹的人生经验。会写艳体诗的诗人,看人生比较透彻。”

  学问博杂,有独特的文化趣味,好传统,深藏民间,从上海窄巷里弄走出的小宝,带着市井亲和和海派作风,带着老辣文笔,让他成为海上名士。不过,尖酸刻薄、抖机灵抖多了,难免让人感到轻浮,压不住阵脚。小宝不止一次提过喜欢清代文学家、戏剧家李渔。李渔有《闲情偶寄》、《肉蒲团》奠定自己的江湖地位。小宝有啥?说白了,小宝还缺一部有分量的作品。小宝曾坦言自己也想做点学问——研究晚清经学家、文学家王闿运。《有聊》最后一篇即是论王闿运的访谈录。小宝现在已不写专栏了,也许是正在研究写一部关于王闿运的专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