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晓松奇谈·人文卷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晓松奇谈·人文卷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4-05 03:32: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晓松奇谈·人文卷读后感精选10篇

  《晓松奇谈·人文卷》是一本由高晓松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晓松奇谈·人文卷》读后感(一):原来那些年,有那麽多你不知道的事

  印象中的高晓松是个音乐人,做过许多选秀节目的嘉宾,后来还因为酒后驾驶造成车祸入了监,可以说之前的印象并不好。直到参加了奇葩说,听到有人把他和蔡康永齐名称赞,那时是很惊讶的,因为对于蔡康永是由衷喜爱,不论是他的才情还是人品,处世之道。再后来身边的小伙伴因为晓松奇谈对他路转粉,极力推荐,此时对他的印象已经大大改观。那就去看看他到底有啥劳子的魅力吧。

  拿到书总是习惯于翻看前言,没有!后记,也没有!有些惊讶,感觉晓松是对自己的自信?或是直接?不用别人的推荐,也不用什么心情记录,就想让你好好去看书。开篇是民国时期多位女明星、文坛名媛的经历。在民国时期那些年,中国文化界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又刚刚结束了封建社会千年统治,文人们没有了束缚,创所欲言,文坛创作百花争鸣,女性地位有了大大提高,公然走到大众之前,各大影星,歌星,名媛们都受到了大家的关注,追捧。看这部分的时候心情是沉重的,惊艳女神们在特殊的民国背景下被熏陶的才情、气质,因又哀叹她们因生在那个时代所经历的重重苦难。晓松把这些民国女神在相似的背景下大相径庭的最终结局归咎于她们的性格。那个时代动荡不堪,有黑帮有内战有侵略屠杀直至解放后的文化大革命整个文化界都遭到了灭顶般的扫荡,她们的人生际遇无法选择,但可以选择用什么心态去面对这些苦难。心宽大度平和者多善终,或认死理或爱折腾或自怜自艾者则相反。心中略有触动,似乎,就是那么回事。

  之后的两章也是清末到民初发生的一些逸事。晓松从一件“小事件”,当时的一个“小人物”引出了那个军阀混战动荡的年代,中国从最后一个封建朝代走到国民党上台之间这段时间里,在中华这块土地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语气轻松诙谐,故事让人看得津津有味,很有《明朝那些事儿》的代入感。看到这几章,才发现他的家世背景有多深厚,他的爷爷辈和民国那时期的很多文化名人都是世交,这点也肯定了他讲那个时期那些事情的真实性。

  第四章第五章讲的分别是中国古代禅让这一机制和二战战后各个国家无家可归的战俘、战败被驱逐出境的人们。第五章中,晓松的视角很独特,此时的主角是一大群被人忘却的人群。就像地域歧视很容易发生一样,战争结束后,人们的个人仇恨迅速延生成了仇恨一整个民族或者国家。侵略国的每个国民,即使是未参战,或者甚至是战争中的受害的老幼妇孺们,都被认为是罪不可赦的恶人,他们的死活根本没人在意,高晓松对这个群体表达出了深深的同情。心里总觉得,一个有同情心的人,总是容易让人喜欢的。

  看完全书后突然醒悟,高晓松原来是个史学家!《晓松奇谈》就是高晓松讲历史!至此,对高晓松深深佩服,他的“奇谈”不只是从家里长辈那里听来的故事,他周游了世界,与当地土著交流,跑遍了全世界的图书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边走路边读书边与当地人深交,才会有了晓松奇谈这样走心而经得起大家质疑的史谈吧。

  《晓松奇谈·人文卷》读后感(二):听高晓松聊历史八卦

  历史不是镜子,历史是精子,牺牲亿万才有一个活到今天!人生不是故事,人生是事故,摸爬滚打才不辜负功名尘土!世界不是苟且,世界是远方,行万里路才能回到内心深处!未来不是岁数,未来是礼物,读万卷书才看的清皓月繁星!奇闻说今古,谈笑有鸿儒! 看过晓松奇谈视频的观众,肯定听到过高晓松云淡风轻的说起xxx,“哦,这跟我们家挺熟“,“他当时就住我家对门儿“,这些人物,我大多都是从教科书上认识的,而高晓松的家族背景,却与这些人物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不得不说起他的家族背景。整个家族(除了因为文革影响的二叔)都是清华的高材生。有兴趣的可以看晓松奇谈的有一集《朝花夕拾》,有不少介绍。民国时期的名人们或多或少都有些联系,知识分子的圈子就是那么小,兜兜转转间,你会发现原来大家都在一个圈子之中,不过就是熟人的熟人罢了。

  《晓松奇谈·人文卷》读后感(三):论满腹经纶,我只服晓松!

  奇闻说今古,谈笑有鸿儒。论满腹经纶,我只服晓松。

  高晓松一改之前音乐人的身份,成了一个非专业的历史研究者,把古今中外的逸闻趣事信手拈来,经过煎炒烹炸,如大厨烹小鲜一般,许多原本枯燥晦涩,被忽略在角落中的历史,被重新提起,而且迅速的发酵,引起更多人的兴趣。

  晓松老师是典型的靠内涵知识在女孩眼中丰润成帅哥的男人,自从看了《晓松奇谈·世界卷》之后,对晓松老师的崇拜一发不可收拾,每天晚上到家把《晓松奇谈》、《晓松说》的节目都又翻出来看。

  熟悉《晓松奇谈》节目的朋友们都知道,节目的一大特色就是每隔一段时间,晓松老师就会带着大家去往世界的各个角落。体察当地的文化,历史与美食。短短两年多的时间,晓松老师的足迹已经遍布以色列,美国,台湾省,澳大利亚,俄罗斯,巴西等等数十个国家与地区。明朝著名画家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有言:昔人评大年画,谓得胸中万卷书。更奇,又大年以宗室不得远游,每朝陵回,得写胸中丘壑,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作画如此,做人更甚。晓松老师是幸运的,名门之后,才华横溢。在物质基础极大丰富的情况下,晓松老师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实践他作为知识分子应该有的生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常言说起容易,实践者却是寥寥。

  每次与晓松老师踏上新的土地时,我总是兴奋的,庆幸有人能够带着我的双眼,去到我想去的远方。感谢晓松老师让我见到了巴西的沙滩,托尔斯泰写作的咖啡馆,海明威的小屋,穆斯林的哭墙,美利坚的多样,以及台湾省的淳朴。一路走来,唯有谢谢了然于胸。

  人文卷比世界卷更让我喜欢。民国时代的女子,有相信爱的年纪,却没能遇到爱的银两,如何打破平庸的生活啊,来,抽一根烟吧。更可怜的是那些花言巧语蒙骗了不谙世事的心。这么美的姑娘怎么能有烦心事呢,来,到我的怀里吧。一百个“我爱你”难换一句“我爱过你”,前者让人笑,但不一定真;后者让人哭,但是真情。所以啊,懂得爱别人的人,总是能幸福而喜乐的安度晚年。

  作为实体书,在《晓松奇谈·人文卷》里,高晓松以自己的视度来讲民国、说世界:“时代是没有办法选择的,际遇也是没有办法逃避的,但在面对苦难和不幸的时候,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其实恰恰是个人的性格。”风格轻松幽默,与死板的介绍人文风俗不同,有很多高晓松个人见解和趣闻。

  但是高晓松的这一系列文史讲谈,现在争议挺大,有人以为是益趣结合,有人以为是戏说胡说。什么样的历史书籍是好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但是让读者喜欢,调动起读者寻求历史真相的兴趣,也是值得肯定的。严谨性高,学术性强的历史著作固然值得肯定,但是其晦涩难懂也常常令人望而却步。

  总的来说,能用如此轻松的方式解读各地人文和历史也只有高晓松了。很少见到学识这么渊博口才还这么好的音乐人,真心佩服他在各个领域都那么出色。

  《晓松奇谈·人文卷》读后感(四):侃爷。。

  高晓松是真的能侃,真的很北京爷们儿。这本书是一个个故事汇编的,所以我是跳着看的,挑自己喜欢的先看。前面都是很大段的人文历史故事,一个题目,古今中外,摇着扇子,洋洋洒洒能扯一大篇,要是放在高考作文,多让人羡慕的技能啊。关键这位先生讲的故事就像野史一样,他讨论的点永远在你知道的正史之外,而且都很有趣。比如关于二战的故事,他就挑二战后的俘虏回国的问题讲,各国对待俘虏的好坏,本国人对俘虏回国的接受态度,这是很多历史书不大会讲到的部分。

  最后部分是网友提问,什么二胎政策拉,希拉里上台的对华政策拉,各种八杆子打不着的问题。不得不佩服晓松的知识面,各种问题都能回答地有理有据,又不让人觉得是在讲大道理,写议论文。

  比起音频和视频,我觉得看书更有连贯性,因为音频视频经常看看就睡着了,醒了之后也不知道上次停在哪 ,过了也就过了,经常一个故事只听头一截。书就可以哪里断了哪里捡起来,完全不耽误。。

  《晓松奇谈·人文卷》读后感(五):边角料的趣味

  高晓松的这一系列文史讲谈,现在争议挺大,有人以为是益趣结合,有人以为是戏说胡说。

  我倒觉得,他的趣味,近似于前些年那位用中文写作的日本女作家茂吕美耶。茂吕女士亦非专业的日本史学者,但在《物语日本》中写到了很多有意思的历史边角,如最后一任幕府将军德川庆喜的晚年,就是比较耐人寻味,但又常常被忽视的题目。 同时出版的还有写平安、战国、江户各时代的作品,料和点没那么多,就等而下之了。

  本书里面,高晓松也讲到了张勋的晚年,这个话题倒与茂吕美耶笔下的庆喜相映成趣。其他这样的边角料尚有一些,这样的视角和选题也许就是高晓松最大的价值吧,至于文笔或叙述的节奏,反倒不重要了。

  其实,另一位近代史专业学者张鸣,写作趣味与此相似,甚至把“边角料”用到了书名上。可惜专业以外的话题较少涉及,而笔下常用的段子又不多,就不免走向自相重复的窘境了。

  《晓松奇谈·人文卷》读后感(六):文如其人,颇为妙哉。

  一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很有些犹豫的。对于高晓松,我的了解并不多,更谈不上喜欢。再加上人文卷三个字,也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人文这种十分偏文的东西,我读得并不多,了解得很少。这本《晓松奇谈人文卷》到底好不好读,我心里着实没底。

  可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却有了一种合不上的感觉。遇上自己喜欢的书,喜欢的作者,我经常会有手不释卷的感觉。尽管我对高晓松的了解十分肤浅,但是通过这本《晓松奇谈人文卷》,绝对可以带给我对这个作者更深层次的认识。

  我一直坚信文如其人,什么样的作者就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这个一点儿也假不了。作者写作的时候装不了,就算想装也装不出来,毕竟写作的水平不是能装出来的东西。正像这本书封面上所讲,让我们跟高晓松一起,奇闻说今古,谈笑有鸿儒。的确如此,高晓松的知识真的是非常渊博,这本《晓松奇谈人文卷》带给我一种高晓松无所不知的感觉。古今中文,作者真的是样样精通。要知道,这些可是作者脱口秀的未删减的完整收录,由此可见,这些东西都是作者张口就来的,更加彰显了小松的功底。不得不承认,高晓松真奇人也。

  《晓松奇谈人文卷》自然是偏人文多一些,但书中绝大部分也提到了历史。如果历史功底不好,这本书读起来一定会困难一些,但并不乏味。作者的历史功底自不用提,最为重要的是,作者讲故事的能力真的极强,几件历史中十分无趣的事情,在作者的口中却变成了十分吸引人的小故事,娓娓道来,让你不忍释卷,非要听个结果不成。我认为,这一点才是作者最大的能力,也是我们这些想要写作的人需要掌握和学习的地方。

  个人认为,全书最彰显作者历史功底的地方就在禅让这一讲。这一讲也是我看得最过瘾的地方,什么华夏第一帝国,华夏第二帝国,读起来十分痛快,一个字,爽。很巧合的是,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同时在读钱穆大师的《中国通史》,而且恰恰就是在读这个禅让部分的时候,看到了中国通史的南北朝部分。两本书都讲到了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我便加以对比,却发现,作者与钱穆大师的作品颇有种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在书中也提到了这点,在很多地方他都是十分赞同钱穆大师的观点的。

  全书三十万字,三百余页,算是一部大块头了,可是读起来却有种十分不过瘾的感觉,感觉有点儿短了,总想再有几万字就更好。不过书就这么短,读完就是读完了,如果真的还想再听高晓松的故事,完全可以去爱奇艺去听高晓松的脱口秀。由此可见,爱奇艺的广告效应也达到了,这一点还真的是十分成功。

  话不多说,总之文如其人,尽管还是不太了解作者,但是相信,高晓松一定是个很棒,很有趣的人。

  《晓松奇谈·人文卷》读后感(七):读晓松奇谈人文卷,游历史人文长河

  《晓松奇谈人文卷》主要分为五大部分的内容:一是乱世佳人,二是黄金大劫案,三是张勋和他的北洋,四是禅让,五是胜利的阴影下。

  从个人角度来说觉得最好看的是第二部分的黄金大劫案,此章节是唯一一章我在看的过程中没有产生倦意的,一气呵成的熬夜读完,此章顾名思义就是讲破案,但是晓松老师先将其跟当今的快递联系起来,具有时代气息,可谓别出心裁,另外讲述破案的过程条理清晰,环环相扣,而且此案件本身也很吸引人,1931年发生的案件,1949年才立案破案,最终居然破案了,实在令人惊叹。

  从个人角度来说觉得最有意义的是第五部分的胜利的阴影下,此章讲的是二战胜利的背后给人们所带来的灾难,离开家园,被驱逐出家园,甚至无家可归,战争给世界人民所带来的灾难是巨大,是无法衡量的,整个世界一下子倒退几十年,看了让人慨叹,心酸,何处是故乡?应该说这一部分要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难民说清楚不容易,但是晓松老师从独特的角度出发将二战后的国家的难民说得很清晰到位,很有条理,富有逻辑性,受难程度亦是由轻到重,且有欧洲和亚洲的对比,以及战胜国和战败国的对比,最最重要的是能引发人思考,引发人去追求和平,追求和谐,正所谓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对于国家小家都是一样。

  从个人角度来说觉得最浑然天成的是第四部分的禅让,从罗马帝国王朝的存续角度将整个中国的历史流程从禅让的角度划分详述,也让人进一步了解到禅让在中国所起到的作用及其发展变更,对于再读中国古代历史时如何来读有很好的启发。

  从个人角度来说觉得最能引起我的兴趣的是第一部分的乱世佳人,此章让人了解到民国时代佳人不同命运的走向,最终好像强调的就是性格决定命运,还是要积极乐观,才能更好地度过人生,但是读起来总感觉有那么些牵强,但似乎又很有道理。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晓松老师关于一些网友问题的回答,读了倒是蛮有趣的,比如塔利班阿富汗的问题,比如好莱坞电影和中国电影,比如引发人思考的创作自由和言论自由,尤其是问题三能继续再谈下去就更好了。

  当然本书不可避免的也会存在一些漏字错别字的小问题。

  总得来说读好此书,收获还是大大的,值得一读,尤其是对人文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晓松奇谈·人文卷》读后感(八):趣味晓松,人文奇谈

  今儿个,我们不说那个写着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的“自拍狂”,也不说那个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矮大紧”,我们就说这个文青翘楚、浪子班头的趣味高晓松。说起高晓松,我的印象可以用一摇一白扇清风相伴,一拂一青衫皓月明镜来形容。多半的我行我素让我们的视线固定在他的那把白纸扇上,如此,便可发现黑墨劲体——晓松奇谈四个字。 今天就是要说说其中的一书——人文卷。

  《晓松奇谈人文卷》是以高晓松的视度来讲民国、说世界,风格轻松幽默,与死板的介绍人文风俗不同,有很多高晓松个人见解和趣闻。

  五个大点,浅谈一二。

  第一条标题乱世佳人。民国时代的女子,有相信爱的年纪,却没能遇到爱的银两,如何打破平庸的生活啊,来,抽一根烟吧。更可怜的是那些花言巧语蒙骗了不谙世事的心。这么美的姑娘怎么能有烦心事呢,来,到我的怀里吧。一百个“我爱你”难换一句“我爱过你”,前者让人笑,但不一定真;后者让人哭,但是真情。所以啊,懂得爱别人的人,总是能幸福而喜乐的安度晚年。

  第二条标题黄金大劫案。时间,距离,都是关于货币战争的关键词。一条信息的传递,胜过黄金,那么你就该知道这里面有多少风险了。从中到外,高晓松给你的不仅仅只是一个故事。

  第四条禅让。一种政治制度,一种政治谋略。从各朝各代的角度出发再延伸出许多有趣的小故事。我喜欢看个过瘾就好,不喜欢去探究那些小故事的真假,因为历史并不真的流传于世,因为总有人怀着绝望毁灭了最后的人证物证。

  第五条胜利的阴影下。此篇幅占用最长。本着负责任的认真态度来说,请自行思想撞击。

  好了,想必你是听完《了同桌的你》,看完了《鱼羊野史》,这个时候是不是有点怀念《晓松奇谈》,不如来一本书,再感受一段谈笑有鸿儒。

  《晓松奇谈·人文卷》读后感(九):误导多于普及

  作者所讨论的话题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天文地理,古今中外,都在他的涉猎范围之内。但给我的感觉,总体来说就是误导多于普及。试举例如下:

  1. 书中16页提及:俞启威是江青第二任正式的丈夫,革命胜利后他改名为黄敬,还当上了天津市委书记。通过这件事能看出我们的伟大领袖不是那么小心眼的人。

  俞启威可以说是江青走上革命道路的领路人,两人曾经同居,查资料是由于俞的父母不同意两人的婚事,所以没有正式结婚。中间的曲折从其它渠道不难查得。

  最后一句话“通过这件事能看出我们的伟大领袖不是那么小心眼的人”,这种写作或者说话方式实难令人苟同。仅仅因为江青有前夫,就得出结论伟大领袖“是”或者“不是”小心眼的人,只能让人理解是为了哗众取宠,况且江青的前夫实际上并不只有一位。

  潘汉年是中共高级特工,历史上他蒙冤的原因非常复杂,众说纷纭。远非如书中所说这一个原因而被拉下马。

  4. 第20页,书中提及钱壮飞是中共特工三杰之首,比李克农和潘汉年的地位都要高。

  这种结论实在是让人啼笑皆非。钱壮飞是徐恩曾的机要秘书,所处的位置非常关键,因为顾顺章的叛变而立下的功劳确实很大。但说他是特工之首及地位很高,却完全是另外一个概念。

  党中央从上海白区撤出的原因,在其它史料中有所论述。远非“十根金条”所致。至于王明,一直是在苏联遥控党中央,并没有待在上海。

  7. 第164页提及,只有乾隆这样当了60年皇帝,自己真的不想继续当了,所以心甘情愿把皇位让给自己的孩子,大多数的皇帝都是被太子逼迫着让位的。

  乾隆的逊位,部分原因是由于年轻时曾说过自己当皇帝的时间不能超过爷爷康熙。康熙在位61年,所以乾隆在执政60年后为了不食言,而不情愿地让位给自己的儿子。实际上乾隆当了4年太上皇,还是由他本人掌握着实权,嘉庆只是徒有虚名而已。

  至于其它的皇帝都是被太子逼迫退位的,宋高宗赵构就非如此。高宗从54岁退位到81岁离世,其间还活了27年。其退位的原因在其它资料上也很容易获得,但绝非为太子所逼。

  8. 第197页提及,苏联本来想去占领北海道,可后来美国说,三八线以北的朝鲜和库页岛等都归你苏联了,日本你就别来了......

  二战后战败国的军事占领问题,在相关会议上已经讨论过。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日本的北海道也在三八线以北,按说也划归苏联占领,但迫于杜鲁门的强硬态度及其他原因,斯大林在此问题上做了让步。并非如书中一句话所概括。

  首先,如果真是如作者所说,苏联政府因为与起义军不是同一种意识形态而不救,并不能显示出共产主义有多么正义。

  再者,实际情况是,苏联与英国政府及波兰政府在起义之前举行会议,苏联向对方索要波兰境内寇松线以东的土地划归苏联。以此为筹码,苏联将与华沙起义军里应外合,将德军从华沙击败。最终双方没有达成一致,所以,苏联军队开赴华沙城外,而不行动。

  在今天这个时代,通过视频,访谈等各种方式来推广、普及文化及历史,不失为一种快捷、有效的方式。作者及他的团队做这个节目,出版书籍,应该说有这样一个原因在内。但是通观整本书,在提及历史事件的过程中,贯穿着一种不严肃、不科学的态度,类似上面例子的误导不胜枚举。

  个人一向不赞成以这种吸收文化快餐的方式来读书。历史事件的发生,一般来说都有着比较复杂的原因,可能用短短的一两句话并不能说清楚。但是用作者这种武断的概括来进行推导,只会误导读者。虽说可能让读者对了解历史,了解文化增加一些兴趣,但是离事实的真相只会更远,对学习分析事实的方法只会更加地粗枝大叶。

  我觉得,如果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用一两句话说不清楚的时候,不妨略过原因不提,直接讲之后的事实,而不应采取浅显的方式进行概括,在拿出自己的见解时是要有扎实的历史依据作为支撑的。

  对于普及历史这种事情,个人觉得《明朝那些事儿》一套书就用了有趣而又真实的方法让大众在读书的过程中受益。

  整体来说,作者很博学。本来我对北洋军阀这段历史一无所知,想通过这种快餐的方式从中了解一个大概,但是读了其它文章之后,就没有兴趣再读了。

  在我看来,这是一本误导人的书。对于能够不被误导的人来说,从中能吸取多少的知识呢?表示怀疑。

  《晓松奇谈·人文卷》读后感(十):深入浅出叙历史,幽默智慧述人文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细腻文艺高雅的诗句,配上高晓松的那张沧桑放荡不羁的脸,自然而然就想到了高晓松之前访谈说的一句话:“上帝给了你才华,就会吝啬给予你美貌”。但即使那样,还是有太多太多的人喜欢,欣赏高晓松,以前是他的歌,现在是他的脱口秀。正如拾遗所写的《年少不懂高晓松,读懂已不再少年》,之前读过,在收到《晓松奇谈-人文卷》寄来前,又特意读了一遍回味一下。高晓松,怎么说呢,家境显赫,才华出众。痞坏痞坏的,却又成绩不菲。想想这种人,难道不是每个人学生时代的“天敌”么?不刻苦钻研,却一考一个第一。之前听他访谈,说自己高考拿个准考证,随便拿只笔就去高考了,数学考了全班最后,但依然考上了清华。这种理科学霸的脑子,讲讲人文历史这种东西,对于他来说简直就是信手拈来。这也就是大家为什么喜欢听他的《晓松奇谈》,肚里的知识底蕴,再加上自身的阅历,点缀上一点点幽默痞坏,简直不能更吸引人!所以当书被整理出来时,也是被大家蜂拥争抢。

  老实说,对于之前的《晓说》后来的《晓松奇谈》没有一集一集追,所以拿到书的时候反而更充满了新鲜感,好奇心与阅读欲望!人文卷,蛮厚的一本书,五章内容外加上一些回答网友问题。整本书读下来最吸引我的,印象最深的是第一部分“乱世佳人”,感觉放在最前面也最为合适,轻松诙谐,又讲了知识叙了历史,又不令人感到历史人文这种东西的枯燥无味。我原本以为,对于人文历史这种东西,听起来会更有意思,读起书来多少会有点儿枯燥,即使已经经过高晓松智慧的加工。然而,读下来并没有枯燥无味的感觉,很令我着迷的内容。实话说,对于一个女生,对历史这些东西实在是不感冒,但依然兴致勃勃地读完了这本书。

  在我最喜欢的“乱世佳人”这一部分中,叙述了民国时代的上海娱乐,再加上之前看到过的一些关于老上海的电影电视剧,星星点点的画面再加上书中语言的叙述,不禁佩服那时的上海。晓松说,那时的上海娱乐仅次于美国好莱坞,这个我真的相信,只是我们后来就再没有好莱坞那般的发展速度,否则想想现在处于上海的自己,该是怎样的傲娇,怎样的幸福。还提到,老上海时期有六七千首歌,歌曲的旋律比现在口水歌好听很多。这让我想到之前去东方明珠塔参观,楼下有个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其中有个地方可以听到各个中学当年的校歌,真的,那悠长的旋律我至今都难以忘怀。老上海的歌,真的是有底蕴,值得传送,值得回味的。

  在“乱世佳人”中主要的一部分就是女主人公们,涉及到歌,影,作几栖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家,阮玲玉,胡蝶,江青,黎莉莉,萧红,林徽因,陆小曼等等。其中晓松提到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提到了她们的经历,她们的处事态度,以及她们的最终结果。个人读后感就是,人要想开,要大气,要有格调!

  全书中,晓松用了最长的篇章叙述了“胜利的阴影下”,讲了很多,讲的很细,历史性很强,背景知识性也很强。加入了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看法把这一块还满沉重的话题讲述了一番。看完的感觉还是挺压抑的。日本这个民族呢…嗯,晓松个人观点也表达的蛮清晰了。

  总体来说,一个娱乐界的理科大才子,没搞笑,没玩弄,在很认真的叙述着历史。加入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理解,甚至自己亲身经历,身边的朋友的讲述,融成了这么一本耐读耐寻味的书。书里面经常会出现“我之前看过的某某书,看过的某某电影”这种叙述,不得不说,高晓松在讲之前是很负责的翻阅了大量书籍,看过海量电影的。所以读书过程中,很认真的记下了他提到的每本书,每部电影,看过的再看一遍加强记忆,没看过的立刻去翻出来看一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