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少爷》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少爷》的读后感10篇

2018-04-15 20:3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少爷》的读后感10篇

  《少爷》是一本由(日)夏目漱石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爷》读后感(一):少爷的秉性

  一直仰慕夏目漱石许久,读完《少爷》以后才发现,原来用"崇拜"或许更加合适。因为短短的一百来页深深刻画出日本在明治末期的民族心理社会现状,不愧是公认的文学大师

  从第一句"我天生一副亲娘老子给的炮筒子脾气",没有丝毫的铺垫,没有华丽的开场白,就给读者带入到那个情景中去。父母从小的不信任哥哥的不看好,还是改不掉他的炮筒子脾气。唯有家里的女佣一直夸他赞他,时刻好话鼓励他。以致于后来时常让他想起她,倒是生出一番敬畏了。可见,一个人的鼓励和赞扬会起到多么大的作用

  少爷以一副养尊处优样子,来到远在四国的乡村中学,还是秉持着他那股固有性情:目中无人高高在上,直来直往,伸张正义。直到后来,尽管他公子气十足,我仍旧非常喜欢这个形象。他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挑战自我,敢于好高骛远,敢于追求刺激。让读者把他的形象深深印刻在脑海里。

  这本书很好地刻画人物心理。以"少爷"的口吻,将内心活动描写淋漓尽致,以致于让我时而开怀大笑,时而愤懑不平。例如同红衬衫和马屁精一起去钓鱼时,对于他俩的每一次对话,都进行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让我们推测少爷心理的起伏和波动,来随着情节推动继续读下去。可以说,对少爷进行了大量的心理描写,所以将少爷的性格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但不得不说我跟少爷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也喜欢由着性子来,但是内心还是有股正义感,会为遭受罪恶的人打抱不平。至少,还有很多人都不敢迈出这一步,去展现自我。

  人物形象的营造也别有用心。譬如少爷对可怜兮兮的老倭瓜的同情,被迫与订婚人解除婚约,忍受红衬衫的算计,调离到山沟沟的山沟沟里还忍气吞声,连最后的欢送会也成为了被忽略的对象。这类人可能代表了当时的绝大多数人,他们的心理并不坏,心眼也没那么细,只希望能够安稳过日子,哪怕吃点苦头,也比起来反抗强,所以他自始至终都没有起来反抗,忍受着奸佞小人的算计。对于豪猪的心理变化给我们呈现出一个可靠踏实的同盟形象,包括最后惩恶扬善举动,都是豪猪精心设计的,他是可以信赖的好伙伴,也是他赋予了少爷决心。所以,他可以说是代表了激进分子,敢于突破牢笼,是推动时代前进的先驱力量。而红衬衫和马屁精以及山狸云云,则是腐朽代名词表面上一副文绉绉的书生意气,实则心怀不轨,城府颇深,从豪猪推算出一切都是红衬衫的安排时,我顿时油然而生一股愤懑,他们成为那个时代停滞不前的中坚力量,正因为有了他们这类人,才使得社会变得污浊不堪。正如第五章后面所说:“我知道,红衬衫'嚯嚯嚯'地哂笑是在嘲笑我的单纯。说到底,这也不能完全怪他,这个单纯和率真会遭到嘲笑的世道才是真正不可救药的。”可见,作者借由红衬衫的言行间接抨击了那个时代的世道。

  通俗化和诙谐语言让人读来一气呵成。都是浅显易懂且读起来毫无障碍语句瞬间把我们带入少爷的世界中去。此外,此书还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民族性。当时的祝捷大会和进物理学校风俗等,都是那个时下的进行时;其中还引用了许多日本古代的一些传统风俗,很好地传承了古典文化同时译者的水平也是比较高深的,考虑到特定的语言环境朗朗上口要求,给我们营造了特定的词语斟酌,以便更加贴切体现原著表达情怀。作者的文学造诣和译者的丰厚文化底蕴结合成就了这本精华之作。以致于本尼迪克特在写《菊与刀》时都作为案例来引用。

  少爷直到后来还是秉持着他的本性。我们很多人都渐渐地在人群迷失了方向,找不到自我,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变成不肯走出自我内心的封闭之才,一个精通技艺的人被沦为了时代的阶下囚,倘若有了少爷那份肯坚持自己的秉性,外界影响都是浮云,那一个人就可以活得自在,活得潇洒。只可惜造化弄人,能做到的只是少数。

  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条件下,一个人可能显得微不足道。倘若连保持自我的勇气失去的,那就沦为了时代的失败品。我敬佩少爷,敬佩他正直无畏,肯做自我,可以忽略掉尘世羁绊,我从他身上似乎找到自己的影子

  世事难料,还不如坚持好自己的本分,活得精彩,无愧于自己。

  《少爷》读后感(二):是谁告诉你这个世界本应是美好的?

  少爷并不是指纨绔子弟霸道,而是指单纯、直率、不谙世事,说简单就是幼稚明白事。 这种性格用老话讲,就是“混社会是要吃亏的”。 但他是主角,也是正面人物,作者就是让他主角开挂,虽然中间也经历了波折,被骗被作弄,可最后还是凭借他少爷的属性干了一票大的,以热血结尾振奋人心,也守护了作者努力维护的理想世界。 自然也让那句老话打了脸——人家少爷不是也没吃亏么? 可是少爷在那呆了多久呢?一个多月。 而且还不知道最后领没领到薪水。若是没有领到薪水,也算是吃亏了。 不过想来应该是领到了,不然都不够钱逃回江户的。 没错,虽然痛打了邪恶奸猾的教头及其跟班,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两个主犯明知道被打的人因为自身理亏而不敢报警,还故意等了他们几个小时,做到仁至义尽后才急匆匆离开了此地,而那个不负责任说走就走的少爷也只是写了封辞职信给学校,然后也没有然后了。 学校里没有老师教的学生怎样,两个无耻混蛋是不是真的吸取教训痛改前非,都不在少爷的考虑范围。 少爷只会在回忆往事时为自己正义的“替天行道”行为打call。 少爷自己的世界完满了,故事结束了,谁会管以后呢?就当它是往好的方向发展吧。

  虽然少爷的形象有点假,可他的存在又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小说中,少爷原本也是个混不吝,小时候仗着不懂事为所欲为,长大了更是炮筒脾气,很难想这样的人怎么有机会成为正义的使者。 不过阿清婆的早期鼓励教育挽救了一个坏孩子并使他树立了正确三观,不管夸的时候夹带了多少溺爱吧,也多亏了这层夸张的溺爱,让少爷有了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并不是所有都像她说得那么好,反而可以冷静地看清自己——虽然一开始并不懂耿直纯洁是什么,不过后来终于也明白这是优点,于是便会坚持下去继续耿直;可是出名成为伟大的人,住在豪宅里这些,以自己的能力是达不到的,那就归为溺爱和希望,不理就是。 分得清的理由当然是以能力为分界的,能力不能及的都是些物质方面实质性的东西,用钱就能评判,做不到就是做不到,没什么可辩解也没什么可幻想奢望的,自然是假的;而能力所能及的也就只在非物质方面可以做到,品质好坏标准可是金钱无法衡量的,良心又怎么来评价呢?那么这自然是真实的。 阿清婆的洗脑起了功效,少爷那猴急的脾气,不过脑的性子,不知是正好符合了所谓“耿直”的性格,还是少爷当真骨子里有正直的一面,总之就这样成了。 带着“正直”的标签开始闯世界,可见早期的夸赞教育是多么重要

  而光有正直还是不够的,有了同类则更容易抱团取暖,在受到质疑的时候阿清婆的教导远水解不了近渴,只有身边义气相投的“同伴”才会给你精神上的鼓励。 告诉你“你不是一个人”。 虽然毫猪一开始看起来并没有像少爷这样耿直,但人家毕竟是混了一段时间社会的人,和初出茅庐的少爷比还是相对老练的,尽管同样有勇无谋,至少还可以控制一下炮筒脾气,知道先冷静看看,虽然也做得不怎么样,不过至少他明白不能直接干,因为干不过。 于是这点差距也就成了被别人挑拨和利用的机会,虽然事后两人合好,但也是经历漫长忍耐以及痛苦的煎熬,可是最终“臭味相投物以类聚”,虽然误会永远解不开的悲剧结果也不是不能有,不过少爷是主角,耿直是正能量,必须要让他们走到一起。

  英雄与伙伴会师了,恶龙如果不表现得狠一些怎么对得起英雄结尾放的大招呢? 虚伪小人的行为模式,是做坏事前先找好脱罪的理由。 和任性的学生那种做了坏事被抓现行却也没胆承认还拼命为自己狡辩,看起来要强多了吧? 虽然绕了几个弯,实质上都是“做坏事而不想受惩罚”那么简单,只不过一个手段高明一些,让人不觉得他在做坏事。 真是什么样的老师教什么样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就算爱戴毫猪又能怎么样呢?还不是也没成为毫猪那样? 那么他们所做的恶呢?搬弄是非挑拨离间而已,容不下正直的人存在,背后小搞一下,也称不上什么大奸大恶。 只是欺软而没见过怕硬,因为除了结尾少爷他们硬了一下,这里根本没有硬的人。 那么为什么不能欺软呢?人软不就是被人欺的吗? 似乎他们所做的都配不上恶人称号,甚至不配让正义使者少爷亲手来教训。 但就是这样的恶人,却是唯一的敌人,只有敌人才能成就少爷的“正直”。 这种人不是一抓一大把吗? 所以想成为少爷那种惩恶扬善的大侠,是有现实基础的,是可行的。

  少爷所同情的真正的弱者,却是本书里唯一真正的君子犹豫而错失了机会,被算计却以德服人,就算未婚妻眼看着被人抢走,却因为没实锤,连主动帮他的人也没法再替他说话,最后被迫举家离开此地,到更偏远地方去。 不知道是因为他的软弱成就了好名声,还是因为他的为人就是这么好所以人善被人欺,这两者应该是互为因果的,可见好名声不是什么好东西,从来都是和“被欺负”捆绑销售的。 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好名声,所以也不是所有人都会被欺负,可是这种老实人还是能找到的,脑子灵光的迂腐者总有那么一两个。 作为少爷同情的对象,正义伸张的原点,为弱者夺回公理,听着就热血。 只要有原因就行了,不管少爷的行为是否会对他有帮助,少爷自己爽就可以了。 然后也没再管他,当然也管不了更顾不上。 不过这也不能成为少爷完美人格的污点。 反过来想,如果没有好名声的束缚,是不是就可以像少爷和毫猪一样,伸张正义,替天行道呢? 出格的事还是不要干的好,不是执念于好名声,也不是严格要求自己,少爷那种人不是过日子的货,要过日子就得考虑周全一点,正义有别人去伸张就够了。 软弱总是有理由的,这也就不怪少爷不为他的以后着想了。 少爷还是完美的。

  有了以上几点,少爷在现实中是妥妥地能成立了。 而有了少爷的成立,完美理想世界也就成立了。 不,这个世界本来就是成立的,因为所有的人都在说同样的话:“这个世界上还是好人多”,可见这个世界本就应该是完美理想的,只不过一小撮坏人给我们的完美世界抹了黑。 想到这是不是该放心了? 为什么会担心?为什么会害怕? 因为世界并不是这样的。 虽然少爷有可能存在,有可能成立,但是只有一个少爷,是没用的。 仔细想想,结尾只是刚刚开始。 少爷及其朋友走后,那个偏远的小地方不会有任何改变。 少爷没来之前还有一个“正直”的毫猪在那里死撑,虽然“受学生们欢迎”可迟早有一天会被剔除,他自己不也说了吗——Might is right。 学生们本身就是弱者,他们能做什么?被煽动就作恶,作过之后又拼命抵赖、逃脱惩罚的劣根性,没人教育就会好吗?看到红衬衫和马屁精被打就会觉悟吗?只不过当成一场笑话看看罢了,可能不等他们脸上的伤痕消失,这些学生们便都忘了有这么一回事了,更不会追究他们为什么会被打的原因,也根本想不到是少爷和毫猪在替天行道。 小城里的居民会怎样呢?他们本身虽然是有判断的,而这判断恰好符合少爷的价值观,可是也只是一个判断,别让他们做什么。挑拨是非当然不好啊,背后中伤使诡计陷害人自然是坏人啊,这些简单的道理不痛不痒说一说还是能拎得清的。可是若要再往深了说,大是大非来下个定论的话,那就只有“谁赚钱多谁好一些”这样务实答案了。 少爷的到来根本不会让这个小城的任何人有任何改变的理由和动机,他们只会在回忆起少爷这个人时,说上一句“傻蛋”的评语。 而这才是最可悲的,作者不可能想不到这些。

  少爷是理想的,少爷的人格也是理想的,甚至少爷所认为的正确的世界也不能不说是理想的。 不管现实是如何的,大家说出来的都是符合那个世界的标准的。 往往说得出的都是做不到的。 可是这并不影响少爷的出现,也不影响它的价值。 不能说着说着就忘了实际是怎样的,少爷提醒的正是这点。

  《少爷》读后感(三):耿直boy

  这是我第三遍读《哥儿》。 2013年,看的是1987年上海译文刘振瀛版,译文极其有特色,虽然通篇的“俺”有点东北方言味儿,不过原文中本就有很多的方言。 这是我第一次读《哥儿》,带给我极大震撼,关于为何让我深受震撼这一点,还有部分当时的现实因素影响。那个时候我正做着和哥儿差不多的事情,也遇到了类似的困惑,当然,绝没有小说中那么夸张,只是一些普遍性(学生顽皮)问题。就是在那样的特殊时机,我看到了这本书,一瞬间让我精神上受到强烈冲击,让我看到哥儿是位多么直率正直的人,以至后来的一段时间我一直将他作为行事楷模。 2014年,5月左右,另买了一本纸书,陈德文译。对这个版本没有太多印象,感觉在译文语言上不够鲜明,没有特点。 2016年,前段时间,亚马逊借着二宫和也主演的新版电影《少爷》上映,宣传新出的《少爷》译本,据称这个译本以精准翻译为要求。 读完后,觉得注解很详细,部分情节因距今已有一些久远,对此译者都作出了说明,以帮助现在的读者理解原文本意;译文语言也很贴近原文的口语色彩和现在的语言习惯,去掉了刘振瀛版的方言味儿和上世纪80年代的用语差异,是个不错的版本。 提示一下,因为译者翻译的原因,对书名的处理有所不同,《哥儿》和《少爷》,它们是同一本书的不同译名。 这是个怎样的故事?《哥儿》成书于1906年,讲述了江户哥儿去乡下学校当教师的经历,哥儿是位秉性耿直又富有正义感的热血青年,他同所在学校的校长教师们的行事方式全然不同,因此引发了许多冲突,揭露和讽刺了当时(明治维新前夕)的教育黑暗。 这本书虽然有强烈的讽刺性和批判性,但它整体的风格是幽默诙谐的,轻快活泼,文风非常口语化,尤其是哥儿的许多独白,像极了单口相声。 “我天生一副亲娘老子给的炮筒子脾气,一点即着。” 哥儿给学校里的其他同事起绰号也特别好玩。校长=山狸,教头=红衬衫,数学主任=豪猪,绘画老师=马屁精,英语老师=老秧瓜;从这些绰号中,读者能够在脑海中一下就反射出他们各自的特色,很是传神,整个故事就在这样一种“不严肃”气氛中进行着。 此外,作者还爱玩文字游戏,例如谐音。 每次我看这本书的时候都是又笑又怒;笑是因为幽默的语言和囧囧有神的事件,怒是因为学校中的勾心斗角、玩弄是非。此外还有又解气又伤感;解气是因为哥儿的个性特点,他说话从来都是直抒胸臆、有一说一、无所顾忌,让读者深觉痛快淋漓、通体舒畅,爽快得紧!伤感则是作者在故事的末尾并没有让读者看到希望,一切似乎就像是黑暗洞穴中的一点微光,很快又将再次沉寂下去,我们不仅开始为哥儿担心,担心他以后的日子…… 这个问题有点类似于鲁迅谈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他提出“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的疑问。 是啊,哥儿通过拳脚之快出了一口恶气,但产生问题的根本并没有改变;娜拉通过斥责丈夫的虚伪并出走,也狠狠地出了口气,但她之后又该做什么呢? 但是,无论怎样,有一点是肯定的:不出口气,那会更难受。 作为读者来说,也许我们都有点杞人忧天的习性,瞻前顾后,缩头缩脑。

  《少爷》读后感(四):耿直boy,自有他的幸

  看这本书倒没有什么强烈的目的,只是了解不同性格的人生吧。

  看的过程很愉快,非常轻松诙谐的书。

  主人公少爷简直就是耿直的不行的boy,心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做,没有纠结没有掩饰。爹不疼妈不爱哥哥也不惯,他倒也没有太放在心上;从东京分到小地方,他自己找乐子:吃吃吃;当数学老师被学生群嘲恶作剧,他想各种想法子;对宠他的老仆他记心上,想她念她伴她到死;对老实巴交被欺负的老实同事,他同情想帮他;对同样耿直的同事,有误会不理解开了共同谋事伸张正义;对狡猾心口不一的同僚,他嫌弃并且想办法揭露。

  我想这就是少年气吧,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做。

  他自有他的幸福。不纠结的人生很幸福。

  《少爷》读后感(五):“做人嘛,就应该跟竹筒子一样,直来直去,否则靠不住。”

  丰子恺说:"夏目漱石真是一个最像人的人!"。大概也只有最像人的人能写出这样的故事来,对日本文化特别感兴趣的我,这么晚才看夏目漱石先生的书,表示很后悔呀,也庆幸自己看的第一本是《少爷》。

  最近自己周围发生了一些事情,刚好看完这本书,让我发现我很多地方和“少爷”很像。因为要断舍离,所以我打算卖出家里闲置的书籍。半个月之前就找到了买主,是个友邻,友邻决定先给我半价,等到收到书再付余额。他说之前有过一次收书不了了之的经历。还说我不是有他的地址和微信电话什么的。我没同意,当晚拉黑了友邻。我从未受过收了人钱却不寄货的教育,我觉得我的人格受到了侮辱。况且此人人品有待商榷,他也有我的微信和电话呀,他也知道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用,那为什么就因为我年轻(我98年的)就要耍我吗?和少爷一样,兴许喜欢小题大做,敏感而又冲动。作者在译后余墨这样引用了一句话“这种对琐事的极度敏感和脆弱,在美国通常只会出现在青少年流氓团伙的犯罪记录中和神经症患者的病例里。但这就是日本人的美德。”因为怀疑“豪猪”的人品,少爷把一块五分钱的刨冰钱还给了“豪猪”,不想让他请客,这不仅仅是请客的问题,而是在心里不打算让此人进入到自己的世界里。是啊,和什么样的人一起玩才最重要。今天完成了两个友邻的交易,全部爽快转账给我了,我也会关心他们的物流问题,如果因为雾霾等问题快递没有及时送到,我也是于心不忍的。

  虽然阿清婆总说少爷“品行难得”,少爷也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啊,脾气不好,冲动,瞧不起乡下人,骄傲自大,可是他身上那些绝不撒谎,正直等闪光点,瑕不掩瑜的塑造出一个真正的人 。电影里,少爷成功的改变了他的学生们,像《死亡诗社》里那样,让学生们站起来了,而书中,少爷则没有起到那么大的作用,甚至有点不想管下去的意思,辞职回乡找阿清婆了。

  不得不说此书赢在了语言魅力上,夏目漱石以第一人称写少爷,其心理活动描述得惟妙惟肖,是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无论缺点还是优点都完美的展现出来。像极了那个时代的段子手,用那个时代时兴的事物,巧妙的用语言给我们展现出一个“潇洒”又正直的“江户哥儿”。

  读完这本书,我暗暗下定决心,也想做少爷那样的人,潇洒也有底气,内心正直,黑白分明没有灰色地带,虽然有些难以改正的毛病,冲动又爱钻牛角尖,但最起码,想做一个真正的人。或许,这就是作者写作的目的吧。

才疏学浅,能思考到的,也就这么几个方面,第一次写书评,轻喷,估计没人看吧,哈哈。

  《少爷》读后感(六):读过《少爷》并看了电影,原来你是这样的夏目漱石

  每本书的主要角色中都会有作者自己的影子,在我看过夏目漱石《少爷》这本代表作时,不禁感叹:原来你是这样的夏目漱石!

  我看的版本是《少爷》《三四郎》合集的那版,两个相反的故事,《少爷》是从东京大都市去乡下小地方教学,《三四郎》是从乡下小地方去东京大都市上学,角色身份不同,互逆的经历让人体会到了完全不同的两种感觉,果然是大家!

  《少爷》从行文看,展现给我们一个虽然瘦弱,各子不高,学历也不是很高,但是为人坦荡的知识分子形象,但他并没有因为读过书就变得太有心机,而是保持了从小时候就养成的耿直心态,看不惯的行为绝不容忍,虽然自己也是刚毕业的学生,但教会了自己的学生最重要的东西——不要撒谎,要诚实,品质远比知识要重要的多。从最开始的受学生门愚弄到开始让学生们明白一些道理,他一直坚持着自己认为对的东西。

  二宫和也非常符合少爷的形象(跟书里描写的形象非常贴近),演技也是毋庸置疑的,他是我最早关注的岚成员之一,不是因为唱歌而是因为演技,这些年他不断挖掘自己,不断挑战自己,不断通过角色向观众传达正能量,是日本非常受欢迎的国民爱豆。

  除了少爷,我还很喜欢阿清,书里的阿清比电影里的阿清要更谦卑些,总是不曾忘记自己下人的身份,电影里刻画的就刚刚好,是一位和少爷相依为命,不似亲人胜似亲人的婆婆,总是默默打扫好屋子,做好了可口的饭菜,笑盈盈地等少爷回家,在耿直少爷被别人不理解时,总是非常积极地说“少爷真是为人正直,品性难得啊”,在少爷远去异乡工作时,心心念念等少爷回信,还把他当小孩子,为他求护身符,还装上零钱给他买零食吃。

  “豪猪”“红领子”“陪酒客”“青南瓜”这些角色,电影在选人方面都是比较符合书里形象的,“豪猪”的正直、敢言、热心、豪放、粗狂又细腻演绎的特别到位。“红领子”的扮演者及川光博在日本娱乐圈本来就一直以“王子”自居,出身也是特别好,一直是绅士形象示人,演出了“红领子”出身名牌大学、矫揉做作、心思缜密又善攻心计、花心又贪婪。“陪酒客”的形象是非常滑稽的,个子矮小,戴着圆眼镜,拿着一把小扇子,总是跟在“红领子”后面,附和教导主任,谄媚地笑着,每次迎合“红领子”时敲桌子和敲自己头的动作,真的非常“日本”。“青南瓜”五官非常的秀气,也是因为吃的不好,身体柔弱,自己未婚妻被抢了也不敢说什么,但是最后在少爷的鼓励下,终于向心爱的姑娘表白了,体验了一把“舒坦”的感觉,最后赢得姑娘的芳心。

  也正是因为作为一部年庆剧,所以才得以聚集到这么多的演技派,共同参与到这部纪念夏目漱石大师逝世100周年的优秀剧集中来,真是不易。电影还巧妙地把夏目大师安排进剧情,化身一位古怪寡言的出版过一本和猫有关书籍(夏目漱石的代表作《我是猫》)的作家,和少爷做邻居,这是书里没有的角色,但是并没有违和感,反而让人觉得非常印象深刻。

  这本书的语言非常的爽快,即使看的不是日文原版书,经过翻译还是能让人感觉到少爷的那种耿直与倔强,不禁让人在看书的时候笑出声来,电影的配乐是亮点之一,不但符合剧情,甚至可以说非常的巧妙,更是增加了电影的趣味。

  《少爷》读后感(七):少爷为人正直,品性难得

  这一篇曾经被引用在《菊与刀》里,作为日本人心思细腻又脆弱的一个例子,关于还了钱再打架的说明。其实一开始读它是因为评价说语言幽默诙谐,读来轻松,但我觉得可能因为时代相隔一百多年之后,那个时代的段子放到现在已经不再搞笑,加上酷似老舍先生和鲁迅先生的叙事文笔,也让我只能尽量读下去,而非是轻松阅读。

  少爷实在是一个品性不坏,甚至可以说好,但是却老是惹事的孩子一样的成年人。是非曲直在他的心目中有分明的界限,但是又太容易相信别人,老是被人牵着鼻子走。有的时候觉得他太过任性,有的时候又佩服他可以那么任性。

  书里我最讨厌的反而不是红衬衫。因为他可恶地太过明目张胆,反而给你一种真小人的感觉,当然如果不是上帝视角他依然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我讨厌的是像老秧瓜君那样懦弱的君子,对自己遭遇的不公没办法反抗,对于帮助自己为自己打抱不平的人也没有太心存感激,或许还觉得对方多管闲事,自己不做坏事,但却会附和红衬衫不合理的决定,看着就生气。

  小说没有给学生一个转变的结局,让人感觉到一种世态炎凉,少爷为人正直,品性难得,豪猪也站在正义的一方,但是最后都是双双辞职,老秧瓜是为数不多让少爷都欣赏的真正的君子,但是最后发配到九州的穷乡僻壤,在学校里笑到最后的居然是红衬衫马屁精等一众小人。电影的改编给了一丝希望,至少学生有所改变,这些代表着一个国家未来的少年们也开始走为人正直品性难得的路了。

  事实上,因为背景的关系,在日俄战争之后的祝捷大会,提到的日清条约,我看着有一点微妙的不适,怎么说呢。当我们签了丧权辱国的条约的时候,欺负我们的国家的民众原来在过这样的生活啊这样的感觉。但是多少感觉到,日光之下,再无新事。

  《少爷》读后感(八):少爷 |观后感|

  -作于2017 Dec.14 搬运-

  此书是和如《春琴抄》,《我是猫》之类名作一道购置的。当时想买,也是因为想囤积些夏目漱石的作品,等寄到过后我发现它挺薄,于是便索性先读了罢。三天读完,距上次意欲书评已不知有几日,将二宫和也所演的同名电视剧挑选看后,又看《菊与刀》内明治维新和对义理与恩等关系的梳理过后,发现能够更好地理解此书。

  罗拉在看《我是猫》时提到过,她本以为能够说出“我喜欢你用月色真美表达足矣”的人,会是个风雅细腻之人,谁料想其用语文字如此幽默。《少爷》同理,内里处处浅藏着夏目漱石的诙谐,但想来许多反讽和比喻应日语来表达或会更加贴合,因而在看中译版时常无法明晰此处的隐喻。

  夏目漱石被称为“国名大作家”,门下文人亦有芥川龙之介诸如此类的人,搜查资料,说他被日本国民推崇一大原因是于当时的文坛创造一种别样的艺术风格。我不了解流派,所以不枉自作评。然而读《少爷》,我认为夏目漱石被日本国民所喜爱的另一原因归咎于他所写的个人,品质以及核心思想是整个日本文化体系所传承的以及宣扬的价值观代表。

  一是全书整体皆在强调的,主人公这位源氏后族的江户哥,一直而来的耿直率真。也许在许多人看来,在他到那穷乡僻壤之地教书时,遇到“红衬衫”这样道貌岸然的教导主任以及其党羽时,最为明智的做法便是低头做人顺其自然(正如书中“老南瓜”君那样),以此明哲保身。然而当他第一次听红衬衫道“为人师表必须要作学生的榜样”时他便递交辞呈道“抱歉我做不到”,听学生问几何问题自己不懂时便道“抱歉我不懂下次教你”,因为学生的恶作剧蚱蜢钻进铺里蚊帐损坏,他守着学生一夜不眠,为揪出幕后指使,为了告诉学生“我学生时代也做过恶作剧,可做了不敢承认从不是我能干得出的事情”。

  书刚开头便是第一人称的自叙道,他在小学时摔断腿等系列事,然而他的阿清婆却最喜爱他,称他“少有的天性耿直,心底淳朴”,初始看时我认为这愚蠢,译者译后余墨也道阿清婆对主人公有旧式愚忠发展到偏袒和溺爱的地步,读完全书却觉得这不正是夏目漱石所赞美的愚笨的品质吗?比起“红衬衫”这样口蜜腹剑,玩弄权术之人,男主人公自始至终怀着嫉恶如仇,无畏的精神去战斗。喜欢吃四碗天妇罗乌冬面,两叠丸子,在浴池里游泳又如何?因为他坦坦荡荡,不让人觉得阴鸷不可,阴损骇人。这位江户哥朝“红衬衫”身上扔了鸡蛋,和同事“豪猪”一道最后辞了工作,远离了那令人厌恶和狭隘的地方,留下那满口假话的“红衬衫”以及他身边的马屁精。

  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的第五章“历史和世界的亏欠者”提到日本人所坚持的理念,在他们所构建的结构化关系中,“巨大的亏欠经常刺激人们付出一切去报恩”。“红衬衫”挑拨离间,使得少爷误以为“豪猪”是个两面三刀的小人,他便将当时“豪猪”请自己的刨冰钱—一分五厘,置在桌上,不愿欠此恩。“豪猪”不予理睬,致那钱积灰时两人都未碰一下。也许外人看来这是种细琐且执拗的小事,然而于当时的背景而言,在这些细枝末节之地皆体现着日本人所执着的尊严感和正确是非观。电视剧中,“红衬衫”买了一幅所谓的名作(实则无人能看懂那涂鸦)挂在门口,每当少爷走过走廊时,他便将此画调至倾斜(因为他认为这才是正确的摆放方式),将近五六次,两人如此往返挂画,然而少爷未有一次看到后不出手调整的。两例皆能体现书中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此书是夏目漱石根据自己所教书的经历改编而成,其中不但包括了他对自己理想形象的刻画,所推崇的品质的赞美,更有他对教育所持的一些基本理念。虽书中未明确表态,更偏向小说的戏剧性质,电视剧着重刻画,在最后愤然离职业前,少爷站在讲台上道“难道如今考得过试,学得会数学公式,就算受过教育了吗?”,正是夏目漱石所想表达的,教师不仅应该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应当作为教育家传达给青年们积极,做人的基本原则,而非做出姑息养奸与道貌岸然等卑劣之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