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蓑烟雨任平生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蓑烟雨任平生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2:57: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蓑烟雨任平生经典读后感10篇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一本由季羡林著作,鹭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30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后感(一):回首过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说起季羡林,我们都不陌生,顺嘴都能甩出类似学术权威、国学大师、国宝等称号,毕竟他的名声之大,成就之丰硕我们都有所耳闻,但是这些光环之下的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却知之甚少说不出一二来。 《一蓑烟雨任平生》收录的是季老为《新民晚报》写的专栏文章,从1995年直到2006年左右,体裁大可归为散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道理说的透彻而明白。这些文章有他对变老的看法,对青年人的热切希望,还有对自己人生的回顾与总结。

  这些文字给人最大的感觉是朴实和沉稳,透着股老年人才有的睿智与坦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繁复的修辞,语言直白而平实,呈现出来的是一个诚实,睿智,谦虚而又幽默的老人。 1、“向无大志”

  季老很是谦虚,在书中多处提到自己不是有大志向的人。他说自己少无大志,老了也没有什么长进。年龄上只想活的比父母长一点。他的父母都活了40多岁,所以能比父母多几年他就很满足了。谁知时光倥偬而过,稀里糊涂的活过了父母不说,还平稳的度过了被中国老百姓忌讳的73岁和84岁,而且不知不觉中竟然活到了90岁之多。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就觉得七八十岁离他太远,是他无法企及的高度。谁知自己就这么活过来了,而且身体还算健康没有大的毛病。所以他真的很满足了。

  虽向无大志,但他很有自知之明。他自认平凡之人,绝非什么天才,没有过人的天赋,值得一提的只是勤奋。他思维不懒惰、勤于动脑筋,想事情而已。

  他确实勤奋,从高中时候就舞文弄墨写散文,一直不停笔的写到离世,留下来的散文洋洋洒洒也有几十万字。他一生都没有偷过懒,直到90岁的高龄,仍然野心勃勃,承揽的工作远远超过一个耄耋老人所能承受的极限,每天的工作量在同辈人中也是居于上乘。

  他说自己的毛病就是忘乎所以,经常忘记自己的年龄。所以他每天工作七八个小时,碰巧有一天没有读书或写作,在夜间就辗转难眠,痛责自己虚度光阴,浪费生命,如果哪天没有收获就认为自己是在慢性自杀。即使在得了重病住院治疗的40多天里,依然笔耕不辍,将治病期间的所思所想都付诸笔端。

  他的勤奋还表现在对学术的孜孜以求上。留德十年,将精力都用于学习上了。十年中,他从来没有寒暑假休息,从来没有旅游,除了经济不富裕,最大的原因是想要珍惜光阴多学点知识。忍饥挨饿中完成了博士论文,获得了德国学术界的认可与肯定。

  对于学术,他提倡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他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为了做研究,他都是跑遍图书馆一点一点的找资料,国内没有就托人在国外找,资料到手后才开始做研究,从没想过要走捷径。靠着这种勤奋,他完成了一部一部质量上乘赞誉颇多的专著。 2、淡定坦然

  书的前半部分是季老的新年感怀,从76岁一直写到95岁,回想过去,展望未来。后半部分则花费不少笔墨写他生病住院的经历,还有几篇谈老的文章,所以书里很多地方都有他对老年的看法,闪烁着他作为老年人的人生智慧。

  他对老并不避讳,也不认为老年就是人生落幕,可以躺在功劳簿上倚老卖老不思进取了。相反,他认为老人才是社会的财富,尤其是知识分子,老年正是蓄积勃发的大好时机。

  他多次提到自己的生活信条: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而是为了更好地工作。他是个勤奋的人,一天不读书写作或者没有收获就觉得自己浪费生命,自责无比,让他和普通人一样安享晚年,什么都不做,那会要了他的命。所以他在90多岁的时候依然风雨无阻的泡图书馆做研究,教书育人,读书写作爬格子,比同辈人勤奋了不知多少。

  他一直都是淡泊名利的人。30出头的年纪,就已经靠着博士论文轰动了德国的学术界,任教第一年就是教授,各种荣誉不断,40多岁的时候,一个中国知识分子所能追求的最高荣誉,他已经几乎全部到手,爬到了百尺竿头,几乎可以创造世界纪录了。

  可是他仍然勤勤恳恳的读书写作做研究。他自己都说,爬格子的时候,一开始还有名利之心,可是到了他现在的岁数,对名利早就没有了兴趣,爬格子的勤奋纯粹是出于习惯。

  各种荣誉雪片般飞来,一直没有断过,鲜花和掌声没有让他糊涂,他仍然保持着难得的自知之明。他自认愧对人们的信任,也被各种荣誉搞的疲惫,所以他专门写文章辞掉国学大师、学术权威等荣誉称号,言辞之诚恳让人敬佩。

  他多次提到他的座右铭,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他认为生命中该有的都会有,不属于自己的强求也没有用。所以他对生活一直都是随顺自然的态度,对于老去并不害怕,也不会为自己的长寿而内心窃喜。他只是觉得稀奇,因为他是不知不觉间就活到了90多岁,成了人们眼中的长寿者。

  他经常调侃自己的年龄,很是幽默。他说自己在北大的老教授里,绝对算不上是岁数大的,和状元榜眼探花搭不上边,因为比他年长的人有十几个。在去往八宝山的路上,他一定守规矩,不会加塞。他还说过自己没有照镜子的习惯,头顶上的白色都是自己感受到的,他觉得自己满头青丝,还很年轻呢。

  对于如何保持长寿,他没有多少兴趣,但还是写了自己的经验。写出的十忌,很有戏谑的成分,但也不乏真知灼见。就比如他说老年人要忌无所事事。作为知识分子,他认为国家虽然规定了退休年龄,但是能够做到老有所为全靠自己,不取决与退休年龄。学海无涯,不妨再跳进去好好锻炼一番,说不定还会有所作为,身心都更加健康。

  作为活了90多岁的老人,他的一生可谓是曲曲折折,坎坎坷坷。他从贫困的小村子走出,走到省城,走到北京,最后又走出中国,足迹遍布世界30多个国家。他走过阳关大道,也上过独木小桥,经历过鲜花和掌声,也被人打到在地过,既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也经历过柳暗花明又一村。

  但是这些都是过去了,他对于过去没有特别的感觉,对于未来也没有过多的期待,他唯一想做的就是珍惜光阴,过好当下的每一天,这种状态正和苏东坡的诗句“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很是相合,一个淡定坦然的老人就这样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3、对青年人的期望

  季老对于年轻人充满信任和期望,书里好几篇文章都提到过对年轻人的态度。他多次引用“芳林新叶催陈叶”“长江后浪推前浪”等诗句,他认为新陈代谢,前后相推,这是自然规律,才能保证事业的发展。

  他们年轻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是祖国的希望所在,所以期望他们珍惜光阴,勤加学习,奋勇向前,接过前辈人手里的接力棒,积极进取,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认为社会应该改变对年轻人的看法,不要倚老卖老,对他们横挑鼻子竖挑眼。要理解他们,帮助他们,爱护他们,对他们多多鼓励,多多宽容。他不止一次提到过让他钦佩有加的年轻人,他认为“雏凤清于老凤声”,年轻人有年轻人的优点,值得中年人和老年人学的地方也有很多。虽然说老马识途,但是现在的世界变化太快,不能总是依照旧的经验行事,有经验的老马也要向年轻的小马学习。

  4、诚实

  季老是个诚实的人,他说的话都是实话,有价值的话,对于自己内心的想法也毫无保留,言不由衷在他这里是看不到的。

  他承认自己老了,老到超出了他的计划,超过他的期望。所以他对老去并没有多少惧怕,表现的很是淡定,但他也有纠结。他对生命还有眷恋,另一方面也觉得太辛苦太累了。他承担了很多的工作,精力本来就有限,而太多的荣誉又让他喘不过气来,很多的不情之请极大的打扰了他的生活,他对此十分的烦恼。精神上和身体上的负担实在太重了,他有时候也想要好好休息一下了。

  他从不说假话和空话,不擅长曲意逢迎,所以在文化大革命中吃了不少苦,几乎要失去性命。

  他如此辛勤的爬格子,是觉得自己话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吃了能让人升天成仙,但绝对没有毒药,没有假冒伪劣,读了之后能让人有点收获。

  他承认自己只能算是好人,考虑别人的利益只能做到60%,因为他过去也犯过很多错误,伤害过一些人,但那绝不是有意为之,是因为修养不够导致的。所以,他对自己的评价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好人。

  他对自己的评价很客观中肯,对过去所犯的错误也没有掩饰,在这里他是一个真实的也会犯错误的平凡人,完全没有高大上的偶像包袱。

  书里的每篇文章都是肺腑之言,透着真诚,藏着幽默,也闪着独到的智慧之光。他毫不隐瞒的将自己的心事与内心的想法和盘托出,也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这个社会的看法和期待,满怀信心地抒发了对年轻人的期望。这些文章大致勾勒出他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还有他真实的内心,相信每个读到他文章的人都会被他的真诚所感染,也从他的人生经历中获得某些思考。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后感(二):也无风雨也无晴°

  评《一蓑烟雨任平生》

  文/蓦烟如雪

  不知道为何,想到季老,就会想起周有光老先生,他们都是对国学有过突出贡献的人,再者是他们都是直至老年还笔耕不辍的前辈,想来就有不一样的情愫升华着。

  起初看到《一蓑烟雨任平生》会对这个书名很好奇,这诗词是写自苏轼《定风波》中的一句,意思是在风雨中,披着蓑衣,都能一生处之泰然。这是任凭一生风雨,都能旷达超脱的心境,这里面的寓意,可见其深,而季老从少时离家奔赴济南念书,到成为清华教授,其间经历了蒋介石的猖狂反共、日军的野蛮入侵以及德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笔笔动荡的经历,既可以照见时代的缩影,也可以显现季老的饱经风霜,用苏轼这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作为题目,也是甚妙。

  季羡林先生出版了多部作品,如学术作品就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大唐西域记校注》《敦煌吐鲁番活络与研究导论》等,而散文随笔也有《清塘荷韵》《赋得永久的悔》《清华园日记》《牛棚杂忆》等,当然季老也翻译了不少作品,如《罗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等,他一生游历不少地方,且通晓多国语言,且季老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从事吐火罗语研究的学者之一。在大众人眼中,他就是一个学者,名不见经传,而当他离开时,大家才知,他是如此的腹有诗书,且与众不同。

  这本《一蓑烟雨任平生》写了两个部分,其一是季老以耄耋老人的身份谆谆教导人们一些质朴的哲理,甚至对年轻人的期盼,他面对死亡并未恐惧,反而越加坦然,其二是他回望一生的从容,他对病中的感悟,甚至是对老人如何看待老去和讲述自己长寿之道。

  季老,这个人很坦诚,很还原本真,他自认杂文并非自己所长,而写文章,无论是抒情还是叙事,都带有感情色彩,故而季前辈是个性情中人。

  记得书中“八十述怀”中,季老就有说他经历了“十年浩劫”,被分配挖大粪,看门房,守电话,发信件,没人敢来找他,很少人有勇气跟他谈上几句。这荒凉的人生,似乎一下子都苍白了,季老,没有躲避回忆,反而在苦难中,升华出自我的感性,“只要有可能,我一定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绝不想成为行尸走肉。”因为,他的眼前还闪动着野百合和野蔷薇的影子。

  他的思想有颓废,更多是积极向上的一面,在“两行写在泥土地上的字”让我尤为深刻,他看着新生来他家,用树枝把他们的深情写在泥土地上的时候,他“眼泪一下子涌出了眼眶”,一个望九老人,对人生看得透而又透,他说“只等造化小儿给我的生命画上句号”,然而是这些素昧平生的男女大孩子,给他注入了新生们,让他感叹:“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这些真切的言语,何尝不是对青年人寄予的希望。

  这本书写了很多他的病中感悟,然而,在不少诗句里,生病大多是一件苦事,而在季老文字中,他反而有了有了一种苦中作乐的味道。认识在三O一医院的新插曲,认识的新病友,对死的看淡,甚至是反躬自省。有意思是大家对他有“国学大师”的评价,反而季老说,请从我的头顶上把“国学大师”的桂冠摘下来,甚至是学界泰斗,国宝等。

  这真的是一位可爱可真的老者,他活得坦然,且不浮不躁,这种淡然的心态,非一般人能做到,而他,不避讳死的逼近,依旧享受于活着的快乐和珍惜。

  这本书,也许有些絮絮叨叨,但确实是一个老者天真浪漫的生活观,他值得青年人一读再读。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后感(三):何妨吟啸且徐行

  季羡林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翻译家和散文家,他精通12国语言,游历过大江南北,世界各地,他写出过多部学术经典比如《印度简史》、《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也出版过多本散文集比如《人生絮语》、《牛棚杂记》,季先生于2009年走完了他的一生,虽未能做到相期与茶,但他的一生可谓无悔于己,也无愧于人。

  季先生在他生前就获得了许多的赞誉与关注,季羡林先生早已实现了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所能企及的全部荣誉,他被称之为国学大师,学术泰斗,国宝,虽然他曾撰文一一请辞,但人们依然以如此身份看待于他。虽然学术界里对季先生如斯推崇,但在社会上,在一般人的视界里,依然是没有这样一个人的。直到英魂离世,广播电视新闻开始不断的宣传,季先生的身影才真正的开始出现在普通人的视线里。

  及至季先生青年时期的日记《清华园日记》再版,里面那些在如今的人看来十分不符合一代大师的言论被人们再次阅读并且引起热议后,季先生可谓是大火特火起来。我也是在那个时候买了季先生的一本缅怀先他而去的先生朋友的集子,开始了接近季先生,试图去阅读并理解这样一位世纪大师的路程。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集结了季先生诸多散文的系列书籍中的一本,在这一本书中,主要集结了季先生对人生的感悟,在新年的里对过去的总结和未来的展望,对老年的感怀和论述,对生病住院这一事实的风趣描写等等。读季先生的文字,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为人的本真。就如季先生曾经出版《清华园日记》,那时出版社的人劝他对内容进行删改,但季先生坚持一字不改。他说:“我考虑了一下,决定不删,一仍其旧,一句话也没有删。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这就是他的为人,自己的优点不做虚伪的谦虚,自己的贡献不会违心的否定,与此同时,曾经的缺点和错误也不会因为如今自己享誉盛名而且修改掩饰。

  散文要的便是我口写我心,但有几个人能够将自己的真实想法丝毫不做掩饰的写出来呢,恐怕只有寥寥数人吧。季先生在他的散文里坦诚的写道,自己不追逐名利,固然有他自身品德上的自我要求,但客观原因也在于,他已经进无可进了,职称、名誉都已经得到了,也就不需要去争去求了。季先生当然可以不写这些事实,因为大多数总觉得如此写出来会影响自身的光辉形象,可季先生还是写了,而实际上这样的坦诚不仅无损他的形象,反而更加映衬了他的真诚。

  他的真还体现在他对往事的回忆上,季先生在文革时被批斗被整,他没有对那段时间的经历避而不谈,他真实的描写了那段日子的荒唐扭曲,后来人可以在这真实的残酷中引以为鉴,而掩饰和回避并没有这种力量。

  在谈及人生的时候,季先生总是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怀,他对年轻人鼓励欣赏,认为“芳林新叶催陈叶”,对老年人也并不认为他们就该放弃奋斗和进取,躺在曾经的功劳簿上倚老卖老或是叹老伤贫。季先生似乎面对任何事情都有着这样一种积极的精神,对工作如此,对人生如此,甚至于对待生病这样一件不那么开心的事情也是如此。

  这本书有很大一段篇幅是季先生写他生病住院的那段经历。生病本是一件苦事,老年生病更是苦上加苦,但在季先生的文字里,分明读不出一丝苦意来。季先生书写他和“癣疥之疾”的斗争,写自己终于不敌病魔而败走医院,写在医院里认识的新旧朋友,写住院时偷得浮生的小乐趣。生病之于季先生竟也变得妙趣横生,这就是一个人对人生态度的写照,便是言说这死亡,季先生也时有妙语。他写道“我幻想眼前有一个按年龄顺序排列的向八宝山进军的北大教授队伍。我后面的人当然很多。但是向前看,我还算不上排头,心里颇得安慰,并不着急。”以如此心态面对死亡,方有季先生的从容与达观,不避讳死亡,但也依旧要享受生活继续奋斗。

  好的故事总是让人不忍释卷,好的作者总是让人深恨相逢太晚。季先生虽然已经离去了,但他留下的这些文字会不断的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引导我们去真诚的面对生活,并且去享受生活中的乐趣。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后感(四):谁怕这坎坷?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近期读过季先生另一本名为《不圆满才是人生》的散文集,与这本《一蓑烟雨任平生》可谓是姊妹篇。两者有重合有补充,“不圆满才是人生”与“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书名精辟地概括了季先生的人生理念。这书名给人以启迪,但让我感慨,季先生必是经历过大风大浪,才会有这样的心境和感受吧,“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是的,谁怕这坎坷?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蓑烟雨任平生》分“一寸光阴不可轻”“不喜亦不惧”两辑,每一辑给让我感慨。是的,人生如此短暂,努力向上珍惜每一寸时光,方能不辜负这人生。但是,不是每一次珍惜每一次努力都有所收获,所以“不喜亦不惧”的人生态度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我想,也正是因为季先生豁达的心境,方能让他如此长寿吧。从里面收集的《辞“国学大师”》《辞“学界(术)泰斗”》《辞“国宝”》三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季先生对名利的看淡,说实话,这三个称呼的诱惑可不是一般人能够抵抗的,但是季先生能够抵抗得住,我想唯有真正做学问的人,唯有真正看透这人生的人,方能从这些名利中跳出来,踏踏实实做自己的学问、走自己的人生之路吧!这对我也是莫大的启示,季先生一生都在努力,而我只不过是获得了一点小小的成绩,就想停止努力的脚步,可见我之眼皮浅的程度!

  一个真正的人或者可以说一个具有豁达胸怀的人,总是善于将自己的人生经验诉诸于文字,与普通民众分享,指导他们沿着正确的人生之路前进,让他们省时省力地就获得了指导。毋庸置疑,这个分享后面其实是季先生用自己一直不停的努力作为支撑的。因为脱离了实践的散文或者是作者本人并没有相应的经历,那么这样的散文是没有神的,是变了质的心灵之汤。

  今天是除夕,我们一家三口在一起,却没有老家可回,因为公公婆婆都早已经去世,我们没有老家了!但是能读到季先生的散文,从中体味生命、体味人生,让心灵产生一种愉悦感,这种找到心灵老家的感觉应该比那些只是形式上回到老家的行为要好吧。

  散文几千万篇,不需一一去读,案头两三本诸如《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不圆满》之类的散文集就够了。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后感(五):可爱老人的老年十忌

  前段时间看了一本小说《步履不停》,书中极其生活常态的描述,让当时还坐在高铁上出差的我想改变目的地回家看看父母。在衰老面前,孩子手足无措应对手足无措的父母。眼看前方的路慢慢变短,走过的路慢慢边长,谁能在慢慢变老这件事情上“不喜亦不惧”呢?

  季羡林老先生前段时间日记上了热搜,《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是季老先生的一本日记合集,全书分为两辑,《一寸光阴不可轻》和《不喜亦不惧》。季老总是感叹不相信自己会活得这般长,已是满足,因为父母都只活了四五十年,而且经历了十年浩荡的文化大革命,总是感觉自己是捡回来了四五十年的命。也总是调侃,自己绝不是去往八宝山队伍的领头羊。耄耋老人,笔风平淡平和,而且甚是可爱,连续三章写辞“国学大师”、辞“学界‘学术’泰斗”、辞“国宝”,老人是有多讨厌。

  在书的最后部分,季老先生总结出了“老年十忌”:

  1、说话太多

  2、倚老卖老

  3、思想僵化

  4、不服老

  5、无说事事

  6、提当年勇

  7、自我封闭

  8、叹老磋贫(卑):感叹年已老大而犹未显达

  9、老想到死

  10、愤世嫉俗

  活着明白,是我认为的人生最高阶段,可明不明白这事,也只有自己清楚。最后分享一句季老的座右铭“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后感(六):和百岁老人的嗑唠

  无意中,在西西弗书店读到了季老的书,读了季老的书,会真的正能量爆棚的信心,也对于季老的博学而感到惊讶,古今中外,名言古句都是信手拈来,如果人一生真的有意义和价值的话,其意义就在于对人类社会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季老真的是一个为社会做了很大的贡献,在文学上的造诣和下一代教育上的指导,做了很突出的贡献。季老指出要保护环境,要关爱下一代。读着季老的书,你会发现季老是一个很和蔼可亲的老人,有时候会因为太多人来看他,他又不想拒绝别人的热情,而不好意思的样子的描写,很可爱,季老也总是感叹自己是耄耋之年,活不了几年,又说着自己很满足自己捡回来的4、50年的命。一个活了将近一个世纪老人家,经历了沧桑变化,却文笔那么平和,看完,我觉得我好似耄耋老人,想和年轻人说说话。季老最喜欢陶渊明的,“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诗真的就是描写季老的样子。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后感(七):人生物语------评《一蓑烟雨任平生》

  每当闲暇之时,我总是喜欢去读一读大师们的经典之作。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深思琢磨身边的人事物,我觉得这无疑可以给予我无数的人生提点和启发。

  季羡林,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在他的笔下,我们可以欣赏到无数的宝贵精彩财富,无论是文学上的,又或者是书法上的,还或者是绘画上的。在他诗意般的人生中,更有着诸多的精品汇集。《莫问他乡与故乡》,《月下清荷檐下猫》,《忆着烟村旧风景》,《坐拥书城意未足》,《一蓑烟雨任平生》等等。而我这次非常有幸地借着《一蓑烟雨任平生》收获着精神上的神圣洗礼。

  一如季羡林的文字般,他的作品其实就是他精神折射的一个面。“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水墨画般闲云野鹤般的场景封面展示,硬板纸的封壳配置,紧扣着人生见地为分析的切入点-----《一蓑烟雨任平生》就此为我们书外的读者奉献着众多季羡林的经典文字记录。粗粗地翻看这本书,我们不难发现这本书的内容以上下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的内容主要分享的是季羡林对人们关于人生的探讨和教导。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如何看待不完满的人生,对待时间的态度,珍惜时光的劝诫,展望未来和回首过去的表达。而全书的第二部分则主要围绕着季羡林大师回望自己的一生为重点。还穿插入内了老年人对自己的晚年,死亡,长寿之道的分享等等。全书就是这样围绕着这样两个主线,逐一为书外的读者讲述着诸多的人生之理,生活之味。一寸光阴不可轻中包括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人生;再谈人生,三论人生,时间等等短篇。不喜亦不惧则包括了不完满才是人生;难得糊涂;糊涂一点潇洒一点----看似朴实无华的文字背后有着入木三分的人生见地。除了先生那透彻入骨的精辟分析外,我更是借由着阅读感受到了作者深厚的文笔功底。那信手拈来的引经据典;那由此及彼的生动讲述;那耐人寻味的满满启发都是让人回味不尽的智慧见解。毫无疑问地说这样的读本无疑是精品之中的收藏经典,深刻透彻的人生物语。

  在这样的喧嚣都市,在这样的心浮气躁的人生旅途,我觉得自己很是有必要可以停下脚步来读一读这样的大师教诲。尽管季羡林的人生注定着与我们今日的人们不同,但是他那些对于人生的感悟却同样对我们现如今的人生有着不少的启发。类似于书中有一篇关于“时间”的文章分享,我个人觉得很值得人们深思。哪怕是大师般的季羡林都在文字的字里行间中透露着时间的宝贵,哪怕我们这些正在不断拼搏着的年轻人更值得让自己感受着时间的重要性。“一寸光阴不可轻”的道理着实值得我们每个人都细细琢磨和揣摩。

  除了文字背后的深刻寓意启迪外,我们读者还可以在卷首之处欣赏到不少季羡林的大师艺术作品,那行云流水般的毛笔字书法作品,那些季先生的名作收藏----- 为本书的阅读价值又增添了不少的亮点。

  读一读《一蓑烟雨任平生》,和大师来一场跨越时光的精神对话,我想我们可以从中收获满满!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后感(八):质朴实乃真性情

  质朴实乃真性情

  ——读《一蓑烟雨任平生》

  滁人也

  季羡林是为值得敬重的人,他的学识、他的为人、他的品格、他的智慧……每一个方面,都足称楷模。而读季羡林先生的文章,则更能深入地了解他的点点滴滴。

  《季羡林的诗意人生》丛书里有一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季羡林先生的一部非常质朴纯真的文集,读来每篇文字都非常质朴、感人。

  该书分两部分。第一辑“一寸光阴不可轻”是季羡林先生以耄耋老人的身份,对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谆谆教导。他用真实质朴的文字告诉人们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告诉人们该怎样对待时间,表达了自己对年轻人的深切期盼。

  第二辑“不喜亦不惧”则是季羡林老人回望一生的各种文章。在这一辑里,季羡林回顾了从小离家奔赴济南念书,然后成为清华的教授,经历抗日战争,经历生病就医……他将自己近一个世纪的经历,浓缩成质朴深情的文字,写自己的所思,抒自己的真挚情怀。

  该书让笔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情感的质朴无华。如作者在《新年抒怀》一篇里说,他 “向无大志”, 他的志是一步步提高的,有如水涨船高。这种说法,其实是很吻合所处年代的。连温饱都难以解决的年代,志向不远大也可以理解。但是,随着自己的学识、能力的逐步提升,其志向也会慢慢增大。

  季羡林先生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文中则透露出自己的真性情:他不支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观点,但是根据当时的社会风气,他对自己赞成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原则又有质疑。他说:“有时候你拔刀相助那个人本身一看风头不对,会对你反咬一口的。”这是多么深刻而现实的感悟啊。若是没有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大事件,他又怎么能说出这样本真的话?当然,这种似乎带有点消极的处事之道,也并非季羡林先生的本意。

  该书就是这样,用本真的文字体现季羡林老人的点滴感悟,也感染读者去理解那位精通12国语言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同时,读者还能体会到一个真正对社会、世界留下华美轨迹的人在人们心中所占的位置。

  该书是彩插精装版,但装帧很简朴,适合收藏,又不显华美。这和本书的风格非常吻合。一本好书,外包装和内容完美统一,既是出版社的一种理念,也是读者的一种享受吧。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后感(九):也无风雨也无晴

  马上就要春节了,好假期,应该享阅读。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套非常与众不同的书,来真正地享阅读吧。由鹭江出版社为我们带来的这一套“季羡林的诗意人生”系列,该系列精装书,分别为《莫问他乡与故乡》《月下清荷檐下猫》《忆着烟村旧风景》《寸草丹心万里程》《坐拥书城意未足》《一蓑烟雨任平生》《沧桑阅尽话爱国》。这次我们来重点说说《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本。

  本书作者季羡林。

  我们都知道,了解一个人,要是方方面面去了解。那么这套书,就可谓全方面,立体的概括了作者:关于作者读书、写作和治学的文章,关于作者山水的游记和人文古迹的访记,关于作者在北京和德国生活的经历等等。而这本书就是作者关于人生、时间、回忆与老年的文章。

  全文共分二大部分,一是道理,是前人或是书上的道理,被作者本人用质朴的话评说出来,别有一番的感叹。作者用最温情的文字,满带着人间的情味,写下这对于人生,对于时间,对于回乙和老年的文章,如一片片的花瓣,散发着作者对年轻人的期盼。二是生活,是作者这一生回顾的点滴生活。

  如果说文章第一部分是平缓的,那么第二部分就是激烈的。少年时离家,辗转他乡,蒋介石反共,日本入侵,第二次世界大战,几经沧桑,回顾一生。作者用平淡的语气,讲述着那战火纷飞年代的事情,以看得开的心怀,对待生死。也是,经历过这些生死瞬间的作者,岂会再怕。

  像是符合时下的“新年抒怀”这篇文章,跟我们时下年轻人的年终总结相似。作者回顾过去一年,总结过去:“我的志是一步步提高的,有如水涨船高。自己绝非什么天才。”这倒是非常贴切而真实的。对于时下的年轻人而言,更多的是需要一些小目标,而不是大卫星;更多的是需要脚踏实地,而不是浮夸;更多的是需要把基础知识打好,方可造高楼大厦。不管是学生还是成年人,不要光羡慕别人成绩好,也要看得出别人付出了什么。就如同是作者头顶如此多的称号,也是作者辛勤付出,有所成,得到的。没有人是天才,没有人是生下来就会多国语言,会写文章,会写散文,凭借的无非是后天的喜欢和付出。不管雨下多久,始终要相信,最终彩虹总会出现。

  时间总是在流逝,老生常谈一寸光阴一寸金。作者的“时间”这篇文章,却从计量时间的工具的发展史开始说起,无论计时工具的更新如何,时间是不受丝毫影响地在消逝。从另一角度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新疑的角度,以更容易让年轻人接受的方法表达。

  全文贯穿始终的,是一种心态。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在晚年,作者不向年龄屈服,依然奋斗在热爱的地方,时刻秉记。以这种力量,告诉着我们年轻人,要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

  记得林清玄曾在文章中用过“一蓑烟雨任平生”,他也是非常喜欢这句的。那同为本书的书名的这一句,则取自宋代苏轼的《定风波三月七日》“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本《一蓑烟雨任平生》,每篇文都不长,却篇篇蕴含着非常丰富的道理。除此,文中还有许多彩插,均为作者的私人藏品,非常值得一看。至于封面的这图,想必大家也是非常熟悉了,这是由微博红人老树画的,简单却不失韵味。

  我们不仅要享受阅读,还要从阅读中获取知识,生活的智慧。那就来读读这本书,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和智慧。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后感(十):听季老谈生活——《一蓑烟雨任平生》有感

  对于生活可以说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看法,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的人可能希望憧憬着过上那种大风大浪,跌宕起伏的人生,希望自己的生活一直充满着激情;有的人可能希望过上大富大贵的生活,不再为物质而奔波;而有的人则喜欢平平安安,稳定的生活......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最好的,可能没有唯一的答案,因为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是有着不一样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那些老一辈的老人由于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人生阅历,所以其对人生的态度以及看法还是值得我们年轻人去借鉴参考的。

  这本《一蓑烟雨任平生》里面所选的文章是由我国著名文学家季羡林先生所撰写的。可以说本书的书名所透露出来的就是一种淡泊名利,宠荣不惊的人生态度,而里面的这些文章其实也是体现了这样一种韵味。再翻开本书我首先看到的就是扉页选得与季羡林先生有关的一些书法作品,可以说从这些书法作品里面也是可以看得出这些书法家的人生态度,但是可惜我们普通读者还是很难看得出来的,所以也就只能靠本书两辑共77篇文章的文字来体会。

  可以说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对于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到底如何走,其实还是比较迷茫的,时不时我们会听到这样一些感叹:到底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可以说对于年轻人和年老者,对于生活阅历简单和丰富的人来说也是大大不同的。在本书第一辑里面的《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里面就对这一重大话题进行了讨论,季老先生在这篇文章里面以一位已到望九之年的老人身份提出了“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不管是赞成与否还是反对与否,在这篇文章中我对于季老先生的人生感受还是比较钦佩的。

  可以说本书里面所选的文章的题材可以说是属于散文或者杂文,但是文字不如正规散文那样辞藻华丽优雅,但是如果将至归于杂文的话,其语言又不想鲁迅先生的杂文那样文字犀利。所以我更愿意将之归为季老先生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一些随笔,正因为是随笔,所以里面的文字里面所透露出来的那种思想才更加的亲近更加的随性。例如在《人生》《再谈人生》《三论人生》《一寸光阴不可轻》等等文章里面,虽然标题谈论的话题都是相当重大的,但是里面的文字都是相当通俗易懂的,可以说我相信在看本书的读者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在阅读的时候仿佛身边坐着一位长者在对着你温和缓慢的将自己对于人生生活的看法对你娓娓道来,而且这个沟通中会感到相当舒服惬意,我推荐这本书给喜欢季老先生作品的读者阅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