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看懂中国格局的第一本书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看懂中国格局的第一本书读后感10篇

2022-03-15 10:55: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看懂中国格局的第一本书读后感10篇

  《看懂中国格局的第一本书》是一本由王伟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3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懂中国格局的第一本书》读后感(一):历史的正名——看懂中国格局的第一本书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⑧不赂秦。是故(32)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高中学的六国论,到现在我还能背得出几句,也因为这篇文章我一直以为燕国是最后一个被秦国灭掉的国家,直到看了王伟先生的《看懂中国格局的第一本书—从诸侯到帝国》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真相并非如此,燕国并非最后灭亡,那么流传下如此文字用意大约还是要用证明作者的立论吧。

  正因为这种种立论,历史在这千百年里有太多的误读和湮灭,再加上新文化运动以后,大众对于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基本等同于0,所以那些写在竹简铜鼎上的文字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看到的历史听到的真相往往都是二手的,甚至是转述的转述。当然这本书也并非是历史典籍原文摘录,他同样也是作者对于所见史料的分析理解,但是与以往所看到的关于春秋战国历史的书籍相比,这本书在内容上细节更为丰富。本书只为还原真实,不为政治正确,虽然书中的内容和我们这些年来接受的教育有所冲突,但我认为历史的讲解与普及就该如此,遮掩的隐藏的终归有一天会被人们知道。

  作者由华夏之初写起,中国历经夏、商、周,而后为秦统一。在夏、商这两朝作者尽是略述,虽然是略述,作者依然给商纣王翻了案。商纣王名帝辛,算的上是一位能文能武精明强干的王者,然而在朝代的末期,有时候暗弱无能的君主反而能够生存的更久一些。商纣王因为能够看到统治的弊端,所以将改革的刀斧对准的贵族。在秦朝以前,一直都是王与贵族共天下,也就是说那个时代,王权并没有我们后世所习惯的皇权不可动摇,大贵族很容易就能取而代之,比如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晋,就是大贵族取代王权的例子。商纣王触动了本国贵族的利益,又加上周的崛起,内外勾结,商纣王成了亡国之君,谥号也被灭掉他的周朝人定为纣。从这时起,改革的风险已经完全展现,在以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国家利益的改革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抵抗,有人送命有人亡国,但也有人因此获益得以一统天下。

  春秋战国到秦国完成统一而后灭亡的这一段历史是本书的重点。在这500年的历史里,有太多值得我们纪念仰望的人物,有太多我们熟悉的典故和传说,更有我们中国能够成为中国的根本。但这些流传下来的历史中也存在着太多的扭曲和粉饰,以至于我们在虚假的历史中学习多年还一无所觉,但真实总会被还原。

  作者在本书中为我们还原了一场从诸侯到帝国的过程。我们曾经熟悉的商鞅变法其实更该称为卫鞅变法,只不过后来因为变法的功绩,得封商地,卫鞅因此更名为商鞅,而这一名字就此流传至今。纸上谈兵的赵括和智勇双全的蔺相如在本书中都有新的面目。蔺相如的外交在作者由原文所见并未能达成战略的意义,只是维护了国君的面子,于国于民实则无益。将和氏璧的偷运回国,挑衅了秦国,言辞交锋上的则暴露了赵国的暗弱,秦国后来的数次进攻未必于此无关。赵括的纸上谈兵被人讥诮了几千年,然而按照作者的考证,赵括并非未曾接触军事的年轻人,赵括曾经担任参谋参加过麦丘之战和阏与之战,并且获胜,因此在廉颇败退坚守西垒后,赵括被换上战场。后人总是假设如果廉颇不被换走,按照他的坚守政策,赵国未必会亡。但是根据作者的分析结合当时赵国的内政,赵国和秦国打消耗战也一样是必输无疑,而且国家将被全面拖垮。因此才有了换将的举动,也因此背黑锅的人就成了赵括,纸上谈兵也就跟了赵括两千年。

  秦朝以法治兴国,后人诟病秦朝是也总说秦朝法令严酷。陈胜吴广起义就是因为大雨导致失时,士卒怕被严峻的法令惩罚才不得已起义。然而作者查找秦朝法令却发现,秦律写道““御中发征,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盾;过旬,赀―甲。水雨,除兴。”也就是说失期时间短也就骂两句,时间长罚一盾牌,或者一副盔甲。下雨之类的根本不必受罚。因此过秦论里的所讲的绳枢之子,氓(méng)隶之人的陈胜吴广根本就是蓄意的谋反,而他们后来的行为也根本称不上一个义字。他们伙同旧贵族兴兵伐秦,根本目的是为了反对郡县制和君权集中,让权力重回贵族阶级,如果他们成功了大概如今的中国就像欧洲一样,出个省都得办个签证。

  作者在书中为许多人和事都做了新的定位和判断。但作者更主要的是对国家的兴亡做了更高层面的分析。一国的成败往往不是由一两件事情左右的,后世的我们所不能理解的选择在当时都有他不得不选的道理。革新毕竟造福国家和人民,革新也必将触动既得利益的集团。国家从来都不是一人一姓国家,皇帝、贵族、士族、平民各种阶层在利益面前你挣我夺,有时是代表了国家利益的皇帝和平民胜利,有时却是贵族、士族胜利,在这一来一回中,中国兴乱交替,王朝轮回不休。

  诸侯也好,帝国也罢,甚至于欧洲各国,国与国间你来我往,都是利益在驱动,都是政治在选择。这本书选择了中国最混乱也最精彩的事情,讲述了那一段离我遥远却又深刻的影响找我们生活的历史,在这些讲述中,有许多颠覆,有许多正名。也许有人不喜欢这种论调,但真实的总会被发现,不在这时也会在未来。

  《看懂中国格局的第一本书》读后感(二):有逻辑有斗志的历史书写

  王伟,理工男,没有关于历史的那些条条框框。例如他分析我们史书绘声绘色的“完璧归赵”,他并不关心秦国多么大灰狼,赵国多么小白兔,不关心小白兔蔺相如多么勇敢机智,他关心的是秦国为什么为了一个玩物搞出这么大动静来。为什么这么大的事最后没有下文,既有虎狼之心的秦国为什么吃素了。赵王的面子是有了,但赵国赢得了什么,还是失去了什么?王伟老师发挥它的战略分析和地缘分析优势,提出齐国衰落后,秦的战略目标是楚和赵。本着先易后难原则,秦首选目标是楚,但从地缘环境分析,秦亟需先稳住赵国,所以“完璧归赵”是秦国的一个战略试探,甚至是战略交换。经过这个摸底,秦清楚了“赵王恐”,索性小打小敲地攻取了石城、光狼城,然后经过“渑池之会”,秦又给足了赵王亟需的面子。随后秦放心地南下攻楚。糟糕的是秦攻楚期间不仅北线无战事,赵国似乎什么也没有做。因此这埋下后来上党战役和长平之战的伏笔。长平之战的赵括又果真是纸上谈兵的菜鸟吗?王伟分析战役,主要从时局大势、国家战略、经济实力对比分析和地缘地理的角度条理絮析,所以王伟将一个新的分析工具带进历史写作,《看懂中国格局的第一本书:从诸侯到帝国》冲破了很多成见,别具启发性。

  此前,王伟老师一直以时评人的身份出现在读者面前,因为诸多关于世界格局图书的畅销,在读者和媒体那里,他的名字和“格局”这个概念仅仅相连。历史彰显未来,说时评,是不可能离开历史的。王伟认为历史是我们处理当下事务最大的案例宝库。他说,在浮躁的当下,其实没有比历史更能让人保持头脑清醒了。他带我们走进春秋战国的历史,并不单单是因为越远越安全,而是因为这是中国历史最为活跃的部分,也是中国思想最为深沉的部分,因此蕴蓄着我们关于中国格局更多的可能性。他不教条,有逻辑,用新鲜的方式让我们摆脱教科书的桎梏,注意到一些习焉不察的历史细节,用中西对比、古今纵横的方式进入历史大棋局,求我们理解今天时事乃至身边事的智慧。

  所以这是一本有逻辑有斗志的历史叙述,当然读者也不必一定作历史来读。任何文字书写都是直陈当下和生命本身的,否则不值得流传。

  《看懂中国格局的第一本书》读后感(三):重新认识历史

  我们平常人对待历史的知识,大多数知识局限于书本知识上,而且我们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追究历史的真实故事,以及那幕后的历史走向。而这本书将带领我们重新认识历史,重新回到大秦帝国崛起的那段风云际会的历史。王伟的专业性也独特视角,就不需要再次啰嗦了。当初他的《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已经证实了其文字的能力。

  如今从世界我们又回到了中国,细数那段诸侯争霸到大秦帝国实现大一统的历史。在这本书中,王伟依旧用大历史观和战略思维去分析诸侯之间的角逐,和大秦帝国实现大一统的历史手段,拥有如此独特的视角,将中国的未来的历史走向融会贯通的,恐怕王伟算的上是人中翘楚了,这部精彩却轮的历史大戏绝对不能错过。

  正如王伟所说:“历史的真正价值在于给予我们逻辑和斗志,而不该是对古人“狗仔队”式的“八卦”,更不应该是粉饰当下错误的遮盖物。我们不能否认我们的历史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毕竟历史是由成功者书写的,真正的历史是什么的模样,我们不能只从文献中得到,更多的是对历史的思考。再严密的历史,如果是经过粉饰的我们都有能力,也有这个必要去发现其中的错误。寻找历史的真相,向来是我们的追求,只有了解到真正的历史,我们才能从中汲取我们所需。

  历史的本质其实就是无数个“偶然”组成的“必然”,这是我在本书中学到的一句话。世间万事,知其所来,方知其所往,我们看似平常的一个小决策,往往就会决定一个国家的消亡。更何况是在那个硝烟弥漫,诸侯争霸的历史更替时期,每时每刻都伴随着一个诸侯国的兴盛衰弱。而大秦帝国能够在那个乱世之中屹立不倒,到最后统一整个中国。凭借的可不是什么运气,一个大国的兴起,其背后的艰辛不是我们寻常人等能够想象得到的。

  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千年的风雨,如今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仿佛是重新昭示我们当初的大秦雄威。中国之所以被称为中国,其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的大一统上。从诸侯争霸到大秦统一中国,从列强割裂中国到收回祖国大地。这其中的历史,你看透了吗,透过他,你将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到那时你将对我们的祖国,为我们的中国感到无比的骄傲,无比的自豪。

  《看懂中国格局的第一本书》读后感(四):法、术、势

  林亦霖

  这本不厚的书,断断续续看了半月有余,与以往的那些政治类的书略有不同,文章中的很多观点颇为新颖。

  西方的政治起源是基于理念的理解,中国的则侧重于与实践的结合。战国时期的思想迸发,为几千年的中国政治定下了基调。儒家作为表象,维护统治的权威性;法家作为内部,巩固统治的合法性。儒家和法家思想相融合,构成了政治发展的基本格局。

  书中的内容以先秦为主要的叙述对象,通过剖析那一段历史来印证历史变革的部分相似性;在文章的末了,又用概括性的术语对全文予以总结,使书的中心思想跃然于之上。作者通过文字的叙述达到了他想要的借古醒今的作用。归纳起来,政治要符合简单的几个字眼:法、术、势。

  他对于《秦律》的看法与之前的学者有很大的不同,因为秦朝的短暂,二世而亡,很多优秀的东西被选择性的忽略;同时,又因暴政而亡,部分政策被夸大,最为明显的例子就如焚书坑儒。统治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的确对一部分儒生进行了不合适的处理。但,数目据考证并未有那么众多。《秦律》作为其中的瑰宝,很长的一段时间在负面的影响下渐渐被掩盖,实际上很多条文对于现代仍有借鉴的意义。法的本质含义是予人以警示,它划出一道红线,告诉人们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更为甚的是,它可以间接影响那些想为或者不想为的事情。《秦律》涉及的内容很多,规定的方面很多,法律这样做的意义是为了提供各种借鉴。当遇到权利受侵时,其可以进行调节。法律不是一切,但没有法律的保障,就没有一切。

  《看懂中国格局的第一本书》读后感(五):以史为鉴

  人们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但在读史这条道路上走了十几年的我才刚刚明白这个道理,我相信很多人最初接触历史以及对历史产生兴趣绝不会是历史教会了我们多少治国之道,而是喜欢看各种历史事件,如;硝烟滚滚的二战、秦统一六国、新中国成立等等,这些大历史如荧幕上放映的影集一般穿梭在我的脑海之中,但这些历史片段并没有并没有整合成知识,或许换个说法是我不知道如何将这些背后挖掘出的历史细节变成我的知识积淀,直到我看了这本书《从诸侯到帝国》。

  我并不是刻意吹捧,但我觉得前段时间《罗辑思维》中罗胖对历史的态度就知道我们每个人借鉴,我们不断挖掘历史背后的细节,其主要目的是根据这些细节推理出其背后的逻辑思维,然后将这些道理或前人经历转变成我们自己的经验。这本书也是如此!

  人们常说,历史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这句话并不矛盾。成王败寇这个道理让我们鲜有关注过程却十分重视历史结果,但站在历史的全知视野,我们可以根据其经济、地形、形势等等条件判断其必然结果;而突发事件又会改变这种战略平衡,甚至改变历史的走向。如;当时的魏国周边形势与二战的德国是一样的,始终无法避免两面作战的情况,即使魏王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强国如果没有解决好内部矛盾和周边外交的前提下开战始终避不开“围魏救赵”的困境,事实也证明魏国就在重重内部矛盾与外交困境中消耗了本国国力。但试想一下,如果当年魏王重视贵族公孙的话重用商鞅结局是不是大有不同呢,但历史就那么无情,我们局中人很难看清身边一个人、一个小事件对大局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从历史中能够学到了教训与经验。

  看烦了高谈阔论的历史小说、看腻了毫无观点的历史小说,本书真的给我历史不一样的“打开方式”。这次看完了从周到秦的历史,希望作者加把劲,让我们看到更精彩的续集。

  《看懂中国格局的第一本书》读后感(六):最快的了解精彩的战国史!

  《看懂中国格局的第一本书》读后感(七):春秋战国和近代欧洲的相似度……

  欧洲各国的征战其实就跟春秋时期一样,欧洲分裂后依旧奉神圣罗马帝国的教皇为至高无上的权力机构,国王都要去神圣罗马帝国进行加冕。他们也没想过打破这个。这可能就是跟他们宗教有关吧,不过他们每个国家的国力很接近,最后谁都没征服谁,结果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中国这种大一统的观念应该来自于秦朝,首先战国七雄实际上除了韩国外,别的国力都比较接近,如果不是因为秦国变法后国力大增,可能中国最后的结果也是跟欧洲一样分裂成七八个小国家一直征战到今天。不过就是因为秦国强大到打破了这个规律,他统一了全国,结果造成了东西方的走向开始不同。

  《看懂中国格局的第一本书》读后感(八):一本不一样的中国历史书

  《从诸侯到帝国》是时政作家王伟最新的历史题材著作,书中从地缘、经济、政治、文化多角度、全方位解读了从中华民族兴起到秦朝灭亡的这段历史。是一本与众不同,能够开脑洞、炼思维、铸精神的历史书。

  本书的作者王伟之前的著作——《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系列,我每本必读,还曾极力推荐给朋友。看时政书,是因为在全球化不断加剧的今天,世界经济、政治大势已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我国的零售油价调整机制就跟世界原油市场价格挂钩)。但对于历史特别是中国历史,我一直没有太大的兴趣。上学时历史留给我的印象只是一堆枯燥的人名、地名、年代、事件以及那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历史规律,所以买《从诸侯到帝国》这本书,我是做好了交“粉丝税”的准备的,但是真的读起来,却会有手不释卷之感,好几次只是想睡前翻几页,结果一读就是两三个小时,困得不行才合书睡觉。历史书不同于小说,叙事多是白描性的语言,也很难设置草蛇灰线的伏笔和引人入胜的悬念,能产生这样的阅读体验,我觉得原因可能是以下几点:

  一、开脑洞。《从诸侯到帝国》中的很多观点颠覆了所谓历史常识,让人脑洞大开。我举几个例子:第一个,纣王帝辛并非荒淫无道的昏君,反而是一个非常有见识跟作为的君王,但也正是因为他有才华才酿成了他之后的悲剧。作为纣王罪行之一的“酒池肉林”其实是韩非子的刻意“抹黑”,既没有周朝官方文献的记载也没有理论上的可行性(当时未发明出蒸馏技术,一大池子低度酒放上两天就变成醋了)。第二个,在小学语文课本里上演过“完璧归赵”的蔺相如并非是有勇有谋、才具过人,反而是一个徒慕虚名,招致实祸的庸才,他的眼里只有赵王的面子以及不能吃也不能喝的玉璧,对于玉璧之争、面子之争背后的战略格局浑然不知。第三个,被小说、电视、电影演绎过无数次的“荆轲刺秦王”其实并不是弱国抵抗暴秦、正义不惧暴力的故事。刺杀的起因是太子丹在秦朝当质子期间,未受到他认为应得的礼遇而心怀不满。被释回国后,太子丹对内不整肃朝纲,对外不连横合纵,寄希望于靠行刺来扭转乾坤。结果不仅行刺失败,而且断了秦国“和平统一”的念想。不久秦国大败燕代联军,太子丹的亲爹燕王喜主动斩杀太子丹乞降,秦国表示拒绝,不久,燕国被灭。太子丹为泄私愤而行刺最后身死国破,称得上是“不作死就不会死”的坑爹富二代的典型代表。像上面这样的脑洞书里还有很多,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品读中慢慢挖掘。

  三、铸精神。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必然有其强大的精神内核。作者在书中记述,中华民族自商代开始就是极富尚武文化的战斗种族,正是靠着这种精神,中华民族才能从5000多年前一直活到今天。当然尚武不是野蛮和嗜血,而是保护自己国家和种族时的不屈不挠、甘愿牺牲。这种尚武精神在书中有多处体现:战国末期,秦赵之战,双方都死伤惨重,秦国驻扎在上郡防御匈奴人的10余万精锐秦军自始至终都在默默守卫北境,未被调用。而秦国与赵国也自始至终都没有试图与匈奴异族合作,民族大义可见一斑。公元214年,秦帝国与匈奴正式开战,秦军捐甲免胄(赤膊血战),死不旋踵,一战即重创匈奴,头曼单于率残部北逃700余里,直至秦亡不敢再犯。也正是这支九原秦军后来在秦帝国到了存亡边缘时,依旧选择让大部分兵力坚守北境:宁亡秦,不伤华夏。诚如作者所言:2000多年来,能有如此担当和胸怀的军队,在此之后可谓凤毛麟角,而放纵乃至利用异族者却不胜枚举,每每看来,既让人热血沸腾,又让人唏嘘不已。

  读完《从诸侯到帝国》,我的心中即自豪又愧疚,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祖国历史精彩纷呈,而我却对其知之甚少,我已迫不及待地想读到作者后续的历史著作,以便补上自己之前落下的课。也推荐各位朋友读一读这本书,一同去探寻那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中华民族5000年生生不灭的强大基因。

  《看懂中国格局的第一本书》读后感(九):帝国的缘起

  从两相对比的角度来看中国与欧洲,是很有意思的。两者分别位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一个面临太平洋,一个面临大西洋,纬度基本相同,地域面积相差不多,也都在公元前800年—前200年之间经历了一次极大的文化繁荣。但在此之后两者却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中国形成了大一统的文化,基本上都是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而存在;欧洲则纷纷扰扰2000多年,自打罗马帝国之后便再未经历过统一,至今仍是列国并举的格局。

  中国为什么会形成现在的这个样子?对此不同的人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释。赵汀阳认为,这是因为文化——中国是一个有着强大向心力的漩涡,不断把周边各个地方各个文化卷到里面,最终形成了现在这个极其丰富的、巨大的时空存在。杨念群认为,“大一统”观念就象一个巨大的磁场,不但制约着中国上层政治秩序和地方治理模式,而且也形塑着中国人的日常心理状态。而本书的作者王伟则认为,今天之中国是历史之中国的最新发展,是5000多年中无数“偶然”所组成的“必然”——即接续不断地历史沿袭、演变的必然结果,而这一切的源头,都在于2200多年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所采取的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等一系列政策,正是它奠定了今日中国的基本格局。

  当然,对于王伟来说,他对此书的定位不是要讲几个历史故事,而是要从中找出中华民族历史演进的脉络,找出今日中国的源头。应该说,王伟是成功的——他有一套自己的分析方法,所以他并不是作者王伟并不是这么简单地点题,而是用他自己的方法来剖析历史。在他看来,分析历史最基本的切入点是地缘、经济基本盘、权力分布以及文化,分别对应的是地理环境、资源分配、军事强力及意识形态这四大要素。历史的演变与发展也是这几种因素此消彼涨的结果,他用大开大合的笔法将中国历史置于世界格局之中来进行分析,进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从地理环境上来看,中国地理疆域上有西高东低三个明显的阶梯,又因长江而分为南方和北方,这种特殊的地理结构所造就的政治、军事意义的“形胜之地”,是中国所特有的大一统格局的根本原因。从资源分配来看,由地理上的封闭性以及由此伴生而来的文化、经济上的相对封闭给地方势力裂土分疆提供了可操作空间,中央政权足够强大并能够统一调配资源时则统一,中央政权一旦衰弱至无法有效管控地方势力,就会分崩离析陷入乱世。从军事强力来看,实质上与资源分配是相通的,中央政府要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对分裂势力进行打击甚至通过武力征服来开疆拓土,必须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为保障,富而不强是无法长期维持统一的,要么亡于外敌,要么亡于内乱。从意识形态来看,实际上就是文化,就是由长期发展而形成的生活制度、道德情操、价值追求和共同史观等等,可以在更深层次、更广层面上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在作者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经由夏、商、周,遭逢春秋战国之乱,最终由秦始皇统一华夏,此后进行的大刀阔斧的一系列改革,特别是郡县制和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以及大量实施的超级工程将整个华夏大地紧紧的熔筑为一体,正式形塑了此后2000多年,当然包括现代中国的雏形。不管从哪个层面看,我们今天所沿用的器物,所追求的价值,所遵循的规则等,不管在这中间经历过多少演化,但源头都可以追溯到秦以及秦之前不久的那个时代,它是此后中国可以领先世界1500多年的起步点,也是现代中国的源头。如果说此后的汉、隋、唐、宋、元、明、清都能算是帝国的话,那么秦就是中华帝国的缘起……

  《看懂中国格局的第一本书》读后感(十):理智与情怀--看懂中国格局的第一本书之从诸侯到帝国

  王伟老师的第一部历史题材的作品《从诸侯到帝国》,一如既往的继承了之前《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的特点:拥有缜密的逻辑链条,与其说这是一部策论类书籍,不如说更像是一本精彩的推理小说,只不过这本“小说”的内容并非虚构。

  这本书一如既往的做到了“看懂”:作者从不故弄玄虚绕来绕去卖弄学问,以至于有些人习惯于把他的书当成浅显的入门书籍,说实话这是很肤浅的,读书就是为了明理,能够把大道理说得通俗易懂,所谓大道至简,这是非常难得的,王伟老师给了读者最好的读书体验。

  这本《从诸侯到帝国》,涉及的内容跨域了从夏朝建立到大秦帝国的陨落,其中的史观和教科书上的说法有不少地方大相径庭,谁的更具有说服力?面对同样的历史材料,主流的历史观通常以道德的视角作为分析问题正确与否的标准,那么德与不德这个标准谁来制定?当然谁有话语权谁定,一旦事情不符合这些人的利益,他们就会抡起道德的大棒各种抹黑,符合他们的利益就会各种赞美,所以说所谓的主流历史观就是士大夫史观。这本书的历史观我们可以称之为“大历史观”,作者的视野跨越了时空的界限,着眼于大势,落脚于最现实最本源的“利”字,以此来复盘众多历史事件,其中的损益一目了然。

  比方说商鞅变法,书中的观点这是华夏文明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其历史意义不可估量,因为他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利益格局。然而在传统观点中,战国时代的变法主旋律却被刻意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私德层面的典故。

  书中驳斥了众多传统史书中的观点,处处言之有据,让人无法反驳。这本书也复盘了很多我们熟悉的古代战争故事,比如秦统一六国过程中著名的战役马陵之战、河西之战、长平之战,其中还融入了大量地缘、法律、经济、管理、军事、外交乃至权谋等诸多方面的知识,非常的有趣好读,作者把他的大历史观与这些战例实现了“无缝对接”,丝毫不会让你有穿凿附会的的感觉。

  王伟老师作为一个理工科男,显然不是情怀党,但是我读这本书一种家国情怀却油然而生,这是一种抛弃了小恩小怨、立足于国家百姓的根本利益的大情怀,对那些推进了历史进程发展的英雄,书中并没有为了刻意保持中立,而拿着道德洁癖的放大镜给他们挑错,“德可律己而不能律人”这句话我觉得非常好。

  作者对商鞅的理解尤为深刻,商鞅的智慧,在于对人性有着深刻的认识,思想有黑暗有光明,最黑暗的地方却闪耀着最人性的光辉,唯有这样的人才能设计出行之有效的国家制度,商鞅变法面对的就是人性最黑暗的部分--贪婪、懒惰和愚蠢,商鞅的睿智在于通过法律抑制住人性中的恶,那么人性中好的一面,无需所谓的教化自然就能显现出来。传统说法中对商鞅的评价“刻薄寡恩”、“严刑峻法”,与本书的观点相比较,显得非常苍白无力。

  期望这个系列能继续下去,王伟老师能带给我们更多的精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