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历史的慰藉2》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历史的慰藉2》读后感10篇

2022-03-15 10:55: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历史的慰藉2》读后感10篇

  《历史的慰藉2》是一本由杜君立著作,华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2.00,页数:43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的慰藉2》读后感(一):失败者的历史

  失败者的历史

  陶 林

  继《历史的慰藉》在2015年出版后,杜君立先生今年又推出这本书的续篇《历史的慰藉Ⅱ》。这两本书合在一起,构成一部完整而厚重的著作。虽然这是一部历史随笔文集,但并非没有主题,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历史是对失败者的慰藉。

  失败者因其失败,而不能拥有现在及未来。尚有一笔的历史存在,或许是对失败者一种冥冥中的告慰,一种无声处的安慰,仅此而已。

  在阅读《历史的慰藉》一书的过程中,我强烈感觉到,历史何止只是一种对失败者的慰藉,甚至可以说,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失败和失败者的历史。因为其失败,所以属于历史。

  一

  当年,梁启超痛感传统史学基本等同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因专供特殊阶级诵读,故目的偏重政治,而政治又偏重中枢,遂致吾侪所认为极重要之史迹有时反阙而不载”,所以他主张要写“新史学”。

  作为一部随笔集,《历史的慰藉》收录了作者有关于各种边缘史和亚文化的整理、随记、随感与随想。散文的笔法,史家的态度,文笔清晰,十分好读——除了这些纯粹文体性的表面优点之外,更值得读者阅读这部书的,还在于作者在行文中所构建的看待历史的态度。

  在本书十九篇文章中,作者分别记录了一些貌似“故事”很少、或者不算“热点”的地方史和边缘史:农民史、娼妓史、太监史、腐败史、祸乱史,以及近现代发生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民间史等等。与一些流行的鸡汤史学作品相比,这部《历史的慰藉》虽然行走于“冷”与“野”,但是却非常“正”与“实”,是一部非常耐看且有深意的史学随笔。从去年《历史的慰藉》颇受热捧来说,完全证明了这部书的价值。

  大器晚成,宝货难售。作为一位生活在底层、人到中年才尝试写作的“农民工”,杜君立有一种强烈的问题意识,一心想弄清楚一些现实现状的来龙去脉。这个刨根究底的态度,使得每一位阅读者都会不自觉地被带入到作者的兴致之中。在《最后的农民》中,他想理清某些传统文化消亡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解答历史选择的问题;在《帝国的溃败》中,作者条分缕析地解读了大明帝国走向崩溃的每一步,与前一篇《太监进化史》和后一篇的《权力经济学》正好构成一个系列化的帝国浮世绘。实际上,书中的每篇文章如同历史的一个立面或片段,貌似独立,其实互相都有脉络上的联结,不同文章放在一起,如同历史拼图一般,共同构成一个惊心动魄或耐人寻味的历史画卷。

  历史并不是一种存在,而是一种解释。真正的历史带给人的是思想和启发。哪怕将《历史的慰藉》读上几页,都会有一种强烈的“带入感”,让读者既能阅史而发兴亡之叹,更能阅世而感慨今夕何夕,对自身的处境有不由自主的体味与思考。

  历史是建立在文字和阅读之上的,历史不同于小说,我们无法亲历历史,但我们身处当下并创造历史。在这部书中,作者不仅引导我们阅读那些被人遗忘和尘封的历史,也让我们从历史中寻找现实的答案。

  二

  在我们曾经古典的中国,一直有所谓的“春秋”传统,用历史来论证道德“经典”,所谓的经与史的互证。经指明生存的意义和品质要求,史提供论证的途径和正反的经验,经史如骨骼,支持中国这个复杂的共同体向前爬行而不一朝覆亡。难说杜君立不是受这样传统的影响,并且在新的历史状况下,意欲延续这一传统。

  《历史的慰藉》完全不同于那种象牙塔里的高头讲章。按照传统历史学的谱系,本书应属于典型的“小史”——

  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唯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 择焉虽精而语焉犹详也。历稽载籍,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 而其识其才,较之学术巨著尤为需要。(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自序)

  虽是“小史”,在当下泥沙俱下的历史写作中,《历史的慰藉》应该算是一部相当认真的野史杂著。作者虽说“业余”,其所持之态度与经院史学家不遑多让,严谨、周全,以来源可靠的史实史料说话,态度一点不打折扣。写作边缘史需要的集纳与综合功夫,往往要比写中央史完备。许多历史写作者都会感叹千古兴亡多少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样的史学大话套话,然而要弄清楚一个普通人在历史沉浮中怎样捱过来,却是既困难又难得的事情。

  应当承认,杜君立有一种浓厚的乡土情结和草根情结,他对关中和底层充满一种挥之不去的深深情怀。杜君立从不否认自己的草根身份,但他已经走过了那个混迹网络的“愤青”阶段。对于杜君立的思想转变,我很赞同郑永年先生的一个观点,他说:“这个群体中,很多人在继续愤怒,但也有少数一些人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愤怒之后开始产生理性。而这些人正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从知识的生产来说,有关中国的知识很少可能来自目前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中那些处于思想‘被殖民’状态的思想家和理论家,而更有可能来自这个草根群体。”

  对于中国历史,作者多次坦陈,他并不太关心具体的人和事,也对帝王将相不是特别感兴趣,特别是宫廷权谋更不以为然。他关心的是历史中的“现状”,人们怎样生活、怎样生存和怎样死去,人的尊严又是靠什么力量去艰难地维持……当把这些细致而微的存在故事讲得清晰、透彻,我们面对浩瀚历史的态度都会发生截然的变化。我们从何而来、为何而去,怎样就置身于这个希望与绝望交织、现实与魔幻交织、文明与野蛮交织的东方古老文明中。

  三

  正如杜君立所言,历史本身对现实或许毫无意义,或许仅仅只是一种淡淡的慰藉。已有之事,曾经不断循环,难保说不有,失败之人事,或许注定失败了,也不值留恋。然而,就中国的“春秋”传统而言,我坚信其实也是无效,甚至是失败的。

  霍弗一生写过不少书,但他的职业身份却是一个码头工人。相对于一个大名鼎鼎的作家,沦为码头工人无疑是一种失败,但这却是任何一个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命运。这种不幸的历史,用中国的话说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用霍弗的话说,“历史通常是由最好的人和最坏的人在处于中间状态的绝大多数人头顶上玩的游戏”。

  文章如面,史才最难。就书写的意义而言,《历史的慰藉》志在为中国无数历史的失败者或失落者做一点点记录:失败的帝国、失败的权力、失败的经济、失败的文化,抑或失落的身体、失落的农民、失落的娼妓、失落的太监、失落的大学精神……两卷本的《历史的慰藉》,收罗了整个中国历史中的一个又一个的失败史。通读之下,我们一定会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或许整个历史都是失败的,所有应该出现的失误都出现了;所有的问题被提出,答案却永远只能在风中飘荡……

  四

  读史书如观沧海。

  最后,我得进一步说明我在写作这篇序文前的强烈感觉——其实历史本身只属于失败者,因为现实属于成功者。你看,恐龙失败了,它成为了历史;剑齿虎猛犸象失败了,它也成为历史;森林猿人失败了,它也是历史;迦太基帝国、罗马帝国和蒙古帝国都覆亡了,乃有各自的史记……只有中华帝国终结了,我们才对整体全部失败的帝王将相和宫廷权谋保持那么浓厚的兴致。

  钱潮汹涌,书斋寂寞。从现实和功利角度来说,写作往往是一种失败的事情。对一个成功的作品来说,失败却能成为最好的主题。

  丘吉尔说,缔造历史的最好办法是撰写历史。历史是胜利者用来炫耀的奖品,也是失败者用来疗伤的药品。对于失败者,历史不仅仅是一种慰藉,而是其主体与本体。因为有无数的失败者存在,才有历史存留的必要。或者说,一部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人类失败史。历史记录失败者的失败,倒并非为了证明现存者的成功,而是保存了我们走过的道路,也同时保存着冥冥之中无数的可能性——

  俄罗斯白蓝红三色旗升了又降,降了又升;犹太的约立了又毁,毁了又立;中国的孔庙建了又拆,拆了又建……人的历史貌似不断循环,实质不断前行。当我们满腔热忱地要“复兴一个伟大文明”和“光辉的历史”之前,一定要稍稍弄清楚“历史”究竟是什么、有什么、发生了什么、毁弃了什么。与此同时,我们更要倾听历史本身的意志:历史在终结,而现代性,则如滔天洪水那样在绵延……

  《历史的慰藉2》读后感(二):名家评说

  ★作为一个阅历丰富、大器晚成的历史写作者,杜君立涉猎广博,视野宽广,目光深邃,对历史有其与众不同的独特洞见。最为难得的是贯通文史哲,让历史成为思想的盛宴。

  ★这些文章或长或短,文字流畅简洁,信息量大,干货多;每一个话题都有丰富的史料支撑,叙述与议论相结合,层层剥茧,丝丝相扣,很能激发读者阅读思考的兴趣。

  ★作为一本写给普通大众的通俗历史读物,全书非常好看好读,而且图文并茂。部分插图来自作者本人的珍藏或亲自拍摄,让人近距离感受历史的温度。

  ★通过尽可能少的文字了解尽可能多的历史,用一本书涵盖广泛的历史话题,《历史的慰藉》提供了一种标杆意义的读史切入口,也是一本理想的历史入门读物。

  作为一部随笔集,《历史的慰藉》收录了作者有关于各种边缘史和亚文化的整理、随记、随感与随想。散文的笔法,史家的态度,文笔清晰,十分好读——除了这些纯粹文体性的表面优点之外,更值得读者阅读这部书的,还在于作者在行文中所构建的看待历史的态度。

  在本书十九篇文章中,作者分别记录了一些貌似“故事”很少、或者不算“热点”的地方史和边缘史:农民史、娼妓史、太监史、腐败史、祸乱史,以及近现代发生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民间史等等。与一些流行的鸡汤史学作品相比,这部《历史的慰藉》虽然行走于“冷”与“野”,但是却非常“正”与“实”,是一部非常耐看且有深意的史学随笔。从去年《历史的慰藉》颇受热捧来说,完全证明了这部书的价值。

  作者杜君立有一种强烈的问题意识,一心想弄清楚一些现实现状的来龙去脉。这个刨根究底的态度,使得每一位阅读者都会不自觉地被带入到作者的兴致之中。在《最后的农民》中,他想理清某些传统文化消亡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解答历史选择的问题;在《明帝国的溃败》中,作者条分缕析地解读了大明帝国走向崩溃的每一步,与前一篇《太监进化史》和后一篇的《权力经济学》正好构成一个系列化的帝国浮世绘。实际上,书中的每篇文章如同历史的一个立面或片段,貌似独立,其实互相都有脉络上的联结,不同文章放在一起,如同历史拼图一般,共同构成一个惊心动魄或耐人寻味的历史画卷。

  历史并不是一种存在,而是一种解释。真正的历史带给人的是思想和启发。哪怕将《历史的慰藉》读上几页,都会有一种强烈的“带入感”,让读者既能阅史而发兴亡之叹,更能阅世而感慨今夕何夕,对自身的处境有不由自主的体味与思考。

  历史是建立在文字和阅读之上的,历史不同于小说,我们无法亲历历史,但我们身处当下并创造历史。在这部书中,作者不仅引导我们阅读那些被人遗忘和尘封的历史,也让我们从历史中寻找现实的答案。

  ——陶林《推荐序》

  这本《历史的慰藉》,延续了作者一贯流利的文笔和情怀,里面的文章既不乏很有意思的篇幅,更不会缺少读后令人久久不能忘怀的内容,值得一读。

  ——邓峰(媒体人)

  杜君立写的虽是历史,实际却是一种哲学上的探索。他用历史的细节告诉我们,什么是人生需要的价值,什么是国家发展的选择,什么是历史发展的方向。

  ——封印的鱼(豆瓣网友)

  这部厚重的民间史,既是写给读者的呼唤文明之书,也是写给作者自己的安抚灵魂之作。

  ——马维(书评人)

  在碎片化和浅阅读的网络时代,应当尊敬那些依旧愿意精心雕琢长文的作者;并感谢他们,能让我们从浮躁中安静下来,慢慢地阅读一个故事,思考一些道理。杜君立,正是这方面的佼佼者。

  ——凯迪网络(十大原创作者评选)

  《历史的慰藉2》读后感(三):是慰藉,还是救赎? ——《历史的慰藉贰》读后

  是慰藉,还是救赎?

  ——《历史的慰藉贰》读后

  远方

  -

  新锐独立作家杜君立第2部历史随笔文集《历史的慰藉2》,在秋冬之际又一次脱颖而出,秉承历史题材的温度和真实,文学的忧虑和审美,思想的考量和智性的一贯风格,这位不露声色的草根知识分子把一部文史哲邂逅并融汇贯通的作品呈现在不甘娱乐至死,向历史追问和索要真相的读者面前,武侠小说常常忽悠说“打通任督2脉”方可气血通畅,这部不算热史不算主流的“边缘史”,正是杜君立先生睿智严谨谦逊精神的内在气质表象,正如书评人陶林引用卡夫卡的言语——“一本书,如果我们读了之后,却没有头上被猛击一掌的感觉,那么我们读她何用?”这本书无疑就是读之深思不语,合卷拍案叫绝的优秀读品。

  -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梅花落地芳香依旧在,当下就是历史的延续,攀爬梳理非主流的“边缘史”是孤独和寂寞的,彰显了杜君立多次表达“著书不为稻粱谋”的初衷,更透露出一个准公民时代人真正的历史担当,读书和写作都是极其个人化个性化的活动,“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对于微弱的个体来讲,每一个个体无非都是碳水化合物组成的臭皮囊,早晚都要交还给大地,但是文字和思想是不朽的,或留下芬芳或留下龌蹉,都是时代对后世的遗存,正如蜜蜂辛勤酝酿的是美蜜;苍蝇嗡嗡营造的酱缸,虽然都是挥舞着翅膀,结果是不言而喻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久居酱缸不知其味,与苍蝇为伍,很可能临摹驱虫的蠕动;与蜜蜂为伴亦可获得花朵的清香,品读严肃的作品,消解市侩文化,使正在堕落的心灵获得获得阻止,知识分子的流氓化就是犬儒,大众的流氓化就是市侩,或者说历史戏说往往都是市侩文化的体现,而市侩则是流氓的底色和基础。相对中国知识精英群体的犬儒化与人渣化,文字攀爬的寂寞源于内心如火,智性而又谦卑的内在气质,这几乎就是真正一个心静如水的正常人所具备的基本特质,读一部好书,无疑是激发人与常识的联系,从而使向善和爱意付诸社会实践。

  -

  黑格尔曾言“中国无历史”,社会和历史的关系成为后世学人暧昧和困惑的难题,《历史的慰藉2》无疑对伪史宫廷史权谋史甚至是横店正在创造的历史的消解,对重新构筑历史观,还原超越国家乃至国界的历史真相,填充精神和思想的利器。

  借助杜君立的采集的庞大信息,使历史的创口,历史的疼痛渲染诸多读者,干瘪的历史生动起来,甚至透着浓浓的气息和炙手的温度,围绕成熟严谨的思想谱系,通过中肯中立的叙述与表达,并及时的哲理批评和忧郁的文字惋惜,一颗颗凝结历史精神的舍利被串联起来:

  -

  《老中国之死》则是对传统中国遭遇现代文明的历史总结,同时罗列了西方文明的发轫过程,系统性的展开和评论中国宫廷史权谋史厚黑史和现代政治的关系的差异,是一部思想史的概括,指出中国历史的“败笔”不过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

  -

  -

  篇篇华章,字字珠玑,见微知著未必不显宏大史观和人文关怀,写史和读史绝不是简单的批判,更不是唤起疼痛和仇恨,而是目光投射到历史的发展——未来,批判的手段是为了将来文明建设的目的,比起凄凄怨怨的伤痕文学,《历史的慰藉2》更有诚意和爱意,与其说是慰藉,倒不如说的激励和警醒,《历史的慰藉2》是黑暗的舞者,不仅丰富信息,厘清思想,甚至蕴含对未来的期待和启示,更像是现代之路的探索和救赎。

  《历史的慰藉2》读后感(四):历史的门缝透出了光亮

  杜君立有种野蛮生长的劲头。2013年,《历史的细节》进入读者视野。他以马镫、轮子和机器等作为切口,重构了一部视野开阔、角度新颖的世界史。2015年,《历史的慰藉》一反传统的精英史观,将目光投向底层的群众。2016年,《现代的历程》讲述“一部关于机器与人的进化史笔记”,频频亮相于各大读书榜单。既非历史科班,又非中文专业,40岁才开始进入历史写作领域,累累硕果的取得,着实不易。

  历史,有多种读法。读人、读事、读物。杜君立钻了进去,经一番巡查探视,然后突围而出。他的思绪牵丝绊藤,文章虽犹存堆积负重之感,然他的冲劲昭示了星辰征途。2017年刚开头,他的新作《历史的慰藉2》就推出了。杜君立著书有他的特色,从史料到文学到影视,杜君立抓出典型形象、引用经典论述,这些典型深入人心,大家都熟悉,围绕它们展开个人的见解,可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历史的慰藉2》总共20篇随笔,分作三部分:论史、读史、佚史。“读史”是杜君立近年的书评精华,可作为一份有价值的读书清单。“论史”主要的写作对象除了农民,还包括娼妓、太监等边缘群体,以及杜君立在历史的特定语境中对兵匪、对君民、对“失败者”的看法,这些文章都体现出理性与感性兼备的历史关怀。

  俗话说:“一将功成万骨枯。”史家的笔墨大多给了这些耀眼的“将”。但真实的历史不是一具具枯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帝王将相只是不断更替的朝代缔造者,农民才是几千年农耕大国的细胞,才是当之无愧的国家支柱。“农民问题”很大很要紧,寥寥两三万字,叙述并不容易。纵向的,阐述从古到今农耕文明的发展;横向的,比较中国和欧洲农业的特点和农民的特质。这个问题的脉络梳理大致得到了较清楚的浮现,并且不乏眼光独特之处。

  讨论“农民的身份”,杜君立将“地主”囊括其中,“地主即土地的主人,就是拥有土地的农民”。我们对地主的印象极坏,划归为人民的对立面,其实是因为“地主”这个经济学术语被政治化的后果。在自然经济的状态中,农民的三种身份(地主、雇农、佃农)是自然转换的。很多“地主”都是靠着自己勤劳节俭或者几代人的资金积累然后买地雇佣耕作。比如,《半夜鸡叫》的“周扒皮”原型周春富就是这样的普通农民出身,他个性抠门小气,但并非艺术加工的那种让人厌恶的“坏蛋”。冯克力主编的《老照片》中有一些地主像,他们予我的印象同样风尘沧桑、满脸丘壑,再联想到费孝通有关乡村伦理秩序的论述,与杜君立的分析相互印证,为富不仁的土豪劣绅在乡土熟人世界里的生存空间是极其有限的。

  这在书中“双面董其昌”的故事里也得到了论证。书画名家的另一面,作恶累累,横行乡里,最终民怨积愤的一把怒火焚烧了董宅及其大半生的心血。孔子“修”春秋,创造“春秋笔法”,历代上位者出于政治合法性的考虑,笔杆子借助话语权的秩序维护,纷纷操纵刀笔之利,夸饰消弊,竟使得犯颜直书的“董狐笔”成为典故。所谓“史”,乃客观记事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在现实中常常不可得。因此而言,我尤其赞许“佚史”这部分的六篇文章。打捞湮埋的人事,辨伪求真,如紧闭的历史门缝里透出的光亮,每一个瞬间都具有温度。

  《大众的反叛》,将董式偶像拉下了神坛;《同治痛史》,呈现西北战乱惨况;《沦陷的身体》,直击种族大灭绝;《麻雀战争》,无辜而卑微的生物成了狂热的运动牺牲品;《山河表里潼关路》,黄河生态在“潼关怀古”的感怀中化作了悲吟;《曾经的大学》,让我想起陈平原的教育叩问,大学何为?中国大学的精神何在?历史很多时候就像是一幕幕魔幻现实主义的剧作,但它们分明又是真实的、残酷的,不好给人轻易看见的。幸而佚而不失,一盏盏昏黄灯下,一页页书卷翻阅,一行行笔墨书写,罗网尚可漏鱼,百密难免一疏,历史的天空终究划过一道道光亮,时而驱散低黯的阴霾。

  这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慰藉。

  《历史的慰藉2》读后感(五):历史的慰藉贰:杜君立的历史时代

  已经出现的纰漏不会因为春节的到来而主动消失,已经暴露的矛盾也不会因为作为当事人的懈怠而荡然无存;已经突出的冲突更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化为无影。该来的迟早要来,已到达的无视也无用。

  读《历史的慰藉贰》过程中,至于这篇自嘲为意识流的书评,大致有过三个版本。不过,每约读完一百多页,就推翻一次。如此数次立,数次推翻,到最终无意间回放《我的少女时代》时,才决定将题目定为现在的。

  该书有大篇幅,也有四五页的小篇幅。至于书中前面的推荐序《失败者的历史》,笔者认为难以涵盖全书内容,没想到能另辟蹊径将书中内容另大致归类如下:

  第一部分,论史即与梳理。

  俨然是《我的少女时代》女主角林真心的第一阶段——寻找自我。

  论史部分其实就是作者扎实梳理历史的集中地,如涉及到的太监与明朝灭亡。笔者虽不才,但16年还是出版上市了个人第一本大历史《是谁玩了大明王朝:朱棣与明朝灭亡的十个玄机》。如此,便正撞选题,故也算有点资格在这里大言不惭,说一下个人对太监与明朝灭亡的个人梳理。

  对太监的个人看法。《是谁玩了大明王朝》第51页:有必要说一下“宦官”“太监”与“阉人”的异同。从宏观上,属同义;但从微观上,并不尽然。“宦官”一词,最早见于战国,起初并非全指无生殖器的男性,到东汉才彻底如此。“太监”一词,最早见于辽代,源自《辽史》,“某太监”。可见,太监一定是宦官,而宦官不一定是太监。“阉人”一词,则是被人为割掉生殖器的男性,相当于东汉及以后的“宦官”,与“太监”一词基本吻合。

  对明朝灭亡的的个人看法。则是《是谁玩了大明王朝》一书的主要框架思路,即从朱棣出生开始,逐渐展开其与明朝灭亡有关的十条线索。先单独发展,再盘根错节、环环相扣,最终所有线索会于一处,一举摧毁了大明王朝。线索一,生母身份;线索二,起用宦官;线索三,王庄皇庄;线索四,灭方孝孺;线索五,迁都隐患;线索六,失策东北;线索七,数下西洋;线索八,开启内阁;线索九,复卫设厂;线索十,太宗成祖。

  第二部分,读史即与充实。

  诚然是《我的少女时代》女主角林真心的第二阶段——享受自我。

  读史部分其实就是作者从所读朋友出版物与所看电影的拓展文。正所谓,三句话不离本行。作者读闲书,看电影,虽归历史梳理之余的生活,但不失为另一种方式的充实。

  第三部分,佚史即与自我。

  固然是《我的少女时代》女主角林真心的第三阶段——找到自我。

  作者在这一部分,先论述何为真正的历史(历史的两面性),又谈及何为真正的人(双面人董其昌),结草衔环,乌鸦反哺,从大面的历史梦回昔日自己的家乡——关中,不忘话起虽没上过真正的却得以网络时代长处而得以博览群书的既是曾经也是足下的大学——网络大学。

  经过如上三阶段,林真心实现蜕变,杜君立先生也得以通过两版的《历史的细节》(上下)、壹贰的《历史的慰藉》以及超大“砖头”《现代的历程》证明了理科生一样可以写好历史。

  对于为何对比《我的少女时代》这部电影,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杜君立先生虽年龄已四五十但仍能保持本真的样子,跟年纪轻轻的林真心公然对抗明曰权威却因权横肉的权教导员实在不相上下。

  活着时,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迎难而上,围绕兴趣做事,不失为人生本真的选择。兴趣至关重要。因为兴趣,黄仁宇在史料充足之下,用文学的进行合理想象,为世界范围内的读者,尤其中国的,贡献出了一部鲜活且真的《万历十五年》。自己做事有兴趣,写出的是让他人读着倍感有兴趣的书,如此已是人生幸事。毋庸置疑,杜君立先生也已做到,且应会越做越好的。

  李玉广于纵横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