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穿越历史聊经济》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穿越历史聊经济》读后感10篇

2018-04-22 20:2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穿越历史聊经济》读后感10篇

  《穿越历史经济》是一本由汪凌燕 / 汪通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4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穿越历史聊经济》读后感(一):有趣,有识,有态度

  因为我和作者相识,从而所思、所想、所感更为立体复杂,故,不能算作纯粹的书评,而且我既不是经济也不是历史领域专家,无法从学术角度引据论证、展望深挖,更多还是吸收、思考与融合在自己知识框架内。希望这篇读后感能点一盏萤火给正在读、准备读的人,倘能互相辉映、共启前路则再好不过。为了不至于写得太分散,我想从“有趣、有识、有态度”三个方面来下笔。 关于“有趣”。 先说这“穿越”二字,加在书名中挺妙的。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与世界文化发展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历史的车轮在我们当前的主流认知中是以时间为序不可抵挡地线性前进的,后世总结发展的经济规律与范式可以被不同流派用来解读前面的现象问题结果,从而提供了一种在东西方不尽相同哲学层面进化的角度,轻松而带着普及性地去探一探长期“人治”下的中华民族社会演变与更多从西方舶来的经济理论工具之间,如何碰撞与争鸣?如果真的可以拥有超越时间维度的思维,那时的人如果真能如书中贯古通今地对比分析,对我们那么长时间的封建奴隶制乃至后代深入骨髓的权钱意识到底会有怎样的冲击? 再说这本书的起止选取。后记长诗从三皇五帝追溯,书的开篇却从中国古代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朝代——周的末代皇帝写起,结篇止步于短命隋朝的开国皇帝。管理与经济不分家,在我看来,正好是从一个被动分权、“事业部制”约束失败总部沦陷开始,到一个热衷组织变革、强调授权与牵制、却激励缺位的总部机能隐患结束,不失为很好的隐喻。如果简要概括,经济研究配置与优化,管理分支关注效用。我看到全书中多次提到博弈理论的运用,当国家作为经济主体,或者央企、民企等作为经济主体,在决策时的不同,其中也不乏对组织行为心理学层面与经济研究交错的体现。经济眼光手段融会贯通,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均受限于“拥权之人”的视野能力,而运作的合理机制与大氛围支撑对成事与否的影响不可小觑。如今,把人看作最重要的“资本”,推崇自组织,强调生态环境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不可不说是经济思维在管理领域的深度应用,以及对传统生产要素认识升级。从这个角度,我觉得此书不仅仅在聊经济,读着有趣。 关于“有识”。 先说本书放眼四海进行举例,并对各派理论兼容并包同时没有丢掉论述的逻辑。从冰岛、希腊到英国脱欧,从主权债务危机货币统一的利弊再到比特币,从秦始皇的“功在千秋祸在当代”到诸葛亮的蜀锦比较优势类比……,表面上是罗列现象并与历史桥段搭成对比,实质上是将理论与工具应用于无形,同时对经济学的局限性、新的契机均有自身的思考。故事中传递常识,对比中明晰知识,引申中展现见识相信每一个读者在每一次阅读时可触碰和体会的应各有精彩。机锋藏尽,却道春雨随风入梦来,开窗识得新红日,乃寻常旧人往护院。 再说这书里对人物喜好不好意思,也可能我读了太多东西出来。我也算见过听过这些历史人物许多种不同的剖析解说,在某些片段观点上,这书倒的确有出奇之处。 关于“有态度”。中国人自来大多怕有态度,或者容易剑走偏锋地立旗帜。本书读下来,字里行间体现了外圆内方、有的放矢的作者态度。 先说这内容与编排的设计。循时共分十四章,每章诗句点题,内容多以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结合经济理论来讲特定的故事,再辅以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热点资讯,没有居高临下、传经布道的姿态,尽显克己扶人、润物无声风格。在书的最后又分类详细整理了本书的经济学术语索引,细心又严谨。 再说这书中并没有刀光剑影的自我表现,却也独立自信地对某一些历史上颇受争议的人物、事件以及经学理论持有自己的见解。比如后人常常说起李嘉图派的论战失败,而本书想说的是比较优势理论的贡献与引发的思考;比如王莽的理想主义,自古骂声更多,也有极赞之声,本书在详述他的超前抱负的同时,还不忘拿他开开如今朝鲜小主的玩笑;比如常听“既有瑜,何生亮?”,本书要说的是:如果不是郭嘉早逝,诸葛未必敢出山。每每看到这些有态度的分析,我都难掩一笑,感慨多多。当然,就如同相声要讲得好,“包袱”的创作很重要,捧哏与逗哏的发挥很重要,而观众是否能领会也非常重要。希望这些有态度的“内涵贴”能被更多人解读。

  《穿越历史聊经济》读后感(二):更深刻理解经济(总结篇)

  国与国之间的货币战争:小国可以通过货币贬值,来扩大内需,引进外资,增加就业,扩大出口,从而缩小与大国差距,起到减震作用。 欧盟统一货币带来的阵痛:虽然统一欧元,加深了欧盟国家人财物的流转,但是小国(希腊、葡萄牙)刚开始利用欧美信用可以从国际市场低息借贷,一旦经济危机出现,又不能通过贬值货币来刺激经济。这是希腊危机的另一层面。 适度通货膨胀:大家不存钱,搞投资,搞股票,搞打工。社会经济总量增加了,生产力提高了,工资也增加了。双赢。(过度通胀,则,大家承受不住,货币发生信用危机,贬值,就像民国后期的通胀,民不聊生)。 通货紧缩:钱很值钱,大家都存起来,不搞投资生产。通过紧缩就是失业与大萧条

  《穿越历史聊经济》读后感(三):不可多得的兼顾专业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好书

  偶然逛亚马逊看到这本书,因为本身就是从事经济学相关工作,对历史也有一定兴趣,所以就买了下来一看究竟。看完之后发现,这不就是我一直想做而没有去做的事情么?

  现在娱乐历史大行其道,很多非历史专业的人员也参与到演绎历史中来。这对于普及历史知识整体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就经济学而言,因为专业化的门槛在那里摆着,所以很难有其他行业的写手能够跨界推广,所以经济学的普及化,始终还是要靠专业的经济学研究人员去做。比如《魔鬼经济学》这种,唯有如此,才能保证传递给大众信息是前沿的,及时的。

  刚拿到书的时候,看书中的介绍,这本书的作者本身就在海外从事经济学教研工作,所以专业性是可以得到保证,那么娱乐性呢?在我一口气读完书之后,担忧完全没有了,有的只是回味和喜悦

  目前关于经济学的书籍很多,但是很遗憾的是往往分成两个类,一派以学术论文,经济学理论为主,因为话题严肃,读者一直很小众,属于专业范畴;另外一派则是挂经济学的名头,拿一些最基本的,大家都或多或少知道一些的经济学出来说事,并无新意。 这方面的佼佼者,也就是真正的拿前沿经济学理论去解释现实的,还是《魔鬼经济学》和《牛奶可乐经济学》这两本翻译书籍。 但是这本书开了另外一个好头:那就是用经济学来解释历史。 中国的历史书浩如烟海,对历史有兴趣的读者,尤其是经过最近这几年的培养,已经越来越多了。所以这本书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头,以历史为经,经济学为纬,融经济学思想于历史事件中。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只是想看看作者怎么解释历史的,看着看着越发觉得这本书有趣,不知不觉中一夜读完,还意犹未尽

  简要的说,这本书可以说是用《魔鬼经济学》的方法来写历史,从周朝到隋朝捋了一条线,这条线上的重要经济事件,很多都用当代的宏观经济学原理进行了解释,分析为什么这是成功的或者是失败的;而微观经济学和博弈论,则是通过解释历史人物的互动和决策过程来体现的,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诸葛亮和孙权的智猪博弈,以及魏孝文帝的迁都中阿罗不可能定理的应用,都是细思妙极的演绎。

  《穿越历史聊经济》读后感(四):从历史现象揭示经济学思维。不是噱头浅谈,确有深刻见解,文史功底和经济学博弈论认识俱深。期待后作。

  简记读书过程中的些许要点或是有趣之处,以后的读书笔记也多会遵从此例。

  周赧王借债伐秦,债台高筑,主权违约。公司资不抵债需要破产变卖,国家则不会被清算,损失的是国家信用。当然声誉惩罚对信誉特别差的国家和超强的金融霸主约束力不大。

  三家分晋。统一货币有利于资源流通和贸易,降低交易成本,但是反过来也会强化区域原本的经济不均衡状态。不同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化反过来则可以看做是一个减震器。同时三家分晋和英国脱欧一样,都是展开了内部的制度竞争

  秦半两、汉五铢。二十四铢为一两。

  经济由两个部门构成,公司和个人

  秦钱的高价值导致通货紧缩,阻碍商业流通,国家陷入失业与大萧条。原六国地区百姓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破釜沉舟通过做出可行威胁,导致士卒心理博弈发生变化。和韩信背水一战的原理迥异,后者背水一战乃是诱敌,偷袭赵军大营插旗才是令其士气崩溃的杀招。

  汉初开放铸币权没有发生所谓“劣币驱逐良币”,根本原因在于铸币存在竞争者——邓通和吴王刘濞。

  汉朝三十税一是基于一百亩的标准,并没有听起来那么优惠,对平民尤其如此。

  汉朝除灵帝时期外,基本不卖官,只鬻爵。晁错的《论贵粟疏》实际上是发行了一种混合永久性国债、土地期权和开垦许可证的金融产品。金融的本质是为了能够稳定而非放大经济波动。

  汉武帝大力开边的另一面在于,经过文景之治国家农业产值急剧增加,事实上导致了(铜钱的)通货紧缩。此时发动一场可控的有目的的战争,客观上避免了陷入通货紧缩带来的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而进入了新的循环。“穷兵黩武”客观上让粮食重新贵了起来。

  管理扁平化是为了尽可能降低信息在获取和传递过程中产生扭曲,降低所需信息租金的开销

  凯恩斯提出的公共投资的乘数效应,有先决条件。首先,社会生产率有一定保证满足基本需求;其次公共投资不应该导致其他投资挤出。也就是说社会上有大量闲置财富和闲置人力的时候才能发挥正面作用。

  应对经济危机,扩大政府投资和了勒紧裤腰带省钱其实并不冲突。省什么也不能省研发生产和商业流通的投资,而非生产类的福利和转移支付方面,则不妨节约一些。换言之,国家需要调整的不是支出数量而是结构

  拿破仑远征埃及时说一个马穆鲁克骑兵可以打过三个法国奇兵,一百个法国奇兵却可以战胜三百个马穆鲁克骑兵。这就是规模效应。规模经济来自企业将市场内化后交易成本的下降,而这种两种交易成本是用来界定市场和企业组织的两极。市场上如果全是一个个的单位人,那么稍微复杂一点的任务都将会因为交易成本过高而变得实际上不可行。随着科技生产力的发展,当企业组织内的交易成本相对稳定时,市场外交易成本的降低会让经济规模的上线越发容易达到。这带来非核心业务的外包和组织的扁平化以及规模变小。

  西汉三十税一以百亩为起征点,可以理解为变相人头税;东汉则按亩数征税。牵着激励高,后者保险系数大。而三国时期变为屯田实际上是一种工资制度,更走向保险而非激励。激励为上的,则有所谓锦标制度,即赢者通吃的规则,用以促进超额的效果产出。

  宦官当政实际上是大权旁落(外廷)的结果而非原因。

  通货膨胀一方面能够滑经济加速其发展,另一方面也成为行业利润率的下限。低于它的行业都将被淘汰。

  当代,金融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其内部会来回循环,真正进入实业的只是一小部分,另外股市房市作为两个金融蒸馏池也局部的金融泡沫换区了全局上的稳定。这区别于古代经济运行环境。

  定量宽松政策不一定是凭空印钱,而可能是中央银行用高流动性的资产换取市面上的低流动性的资产,效果上使市场流动性增加。诸葛亮用粮食换金银封赏诸将的做法便是如此。诸葛亮治蜀,果断抛弃了绝对优势论,采用了比较优势,推行蜀国特色纺织业,通过贸易和交换在经济上取得了本来难以取得的优势。

  外部性可以通过界定产权和权责等来解决,也可以用政府监管来解决。

  北魏高薪养廉实际上是通过改变官员的博弈环境实现目的。孝文帝提供的工资改革说明,高薪未必养廉,低薪确实会让廉洁成为可望不可即的奢侈品。我想后来的明朝便是明证。

  隋文帝对义仓的管理激励失败,目标偏移,最终导致义仓反倒成为了反隋的重要资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