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京华烟云(全2册)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京华烟云(全2册)的读后感10篇

2018-04-25 21:2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京华烟云(全2册)的读后感10篇

  《京华烟云(全2册)》是一本由林语堂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8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京华烟云(全2册)》读后感(一):烟云已过,尘世梦晓

  第一次阅读林语堂先生作品,许是带着对书中人物亲切感,轻车熟路便找到一条了解这幕时代场景剧中人的悲欢离合小道,沿着姚木兰的目光,去瞧一瞧这一晃眼几十载的尘世变迁过往烟云。

  拿到这本书的第一感觉,便如遇见姚木兰本人一般,有些大家闺秀的娟秀柔美,有带着些许妥帖自在。这种干净纯粹的封装设计,最适合便是这种经典作品,这个时候,任何多余繁复的图案点缀都觉得是多余了。这种最大限度地留白,给了读者最大范围想象空间,他们不再是一个死板僵化的印象,我们能够自我勾勒出情节变化,人物形象

  读到这本书的时候,许是近期痴迷于明清章回体小说,对于这种小说结构设置有一本莫名的亲切感,这种结构有什么好处呢?类似于小说提纲挈领一样剧情提醒,即便哪天我想起来从其中一个章节阅读,随意翻阅一下以往的章节提醒,便能把整个故事串联起来,毫不脱节,而且随意翻出其中一小段,仿佛都可以凑成一个小故事,这么说来很适合零散时间阅读呢?

  林语堂先生的文字十分有可读性,又吻合当时时代场景所需,放在当时场景下好不突兀,看得出来这部作品确实沉淀了林语堂先生对生活细节的体察入微,对时代变化的客观描述和深思,对国家命运不定的担心,揉搓了他的丰富知识涵养哲学思考

  《京华烟云》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它与《风声鹤唳》、《朱门》并称为“林氏三部曲”。虽然这部小说巨著,也有其电视版本,但我 更喜欢书海自由贴近人物的呼吸,一旦做成了荧幕上固定的形象,便少了几分想象的韵味

  全书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悲欢离合恩怨情仇。全书结构宏伟线索交错,全景式展现 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生的急剧而深刻的变化,被誉为现代版的《红楼梦》。

  《京华烟云》里讲述了身处北京城的曾,姚,牛三大家族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之间三十多年的家族命运的走向和其间儿女的悲欢离合,喜聚丧散,从这一侧面角度切入中国历史画卷,上演一场真实而亲切的历史独白。

  ——新旧文化冲击和博弈

  对于曾,牛两家的家庭教育差异父母态度反差和儿女教育结果对比,最好地说明了新旧文化的碰撞博弈的过程,曾家的儿女们一贯以治国从政或安分相夫教子为职业走向,而姚父因为对于新式文化的接纳吸收,对于儿女们的教养便展现出更多的包容和自由,尤其是姚家的两个女儿的确是得体出色

  当两家儿女们结成夫妻,在这个大家族的相处中便一眼可洞穿其冲突本质,比如姚木兰热爱出游玩耍,喜爱新式玩意儿支持从商等这些都是不怎么被增老爷接受的,而曾老爷的那一套从政为国之道,显然也没得到小辈们的追捧。

  ——真实客观的历史独白

  就如林先生的女儿所说,本书的最大特点便是向外面的世界介绍中国的一本好故事,在林先生笔下娓娓道来的历史,既没有过分悲惨的陈述痛苦,也没有过分的痛斥社会黑暗,他仿佛站在一个第三者的角度,客观而直白地描绘出历史变迁的进程

  对于生活场景中的吃穿用度,饮食起居的场景描绘得十分细致;连逃难途中,举家出游,家庭聚会等细节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关于婚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有趣展现,关于婚丧嫁娶民间风俗习惯和立夫或学生爱国运动等所展示的中国人精神勇敢。其中关于三家的婚嫁服丧的细节很有可考性,比如三年热孝期间不能嫁娶,比如婚礼前夫双方不能多见,关于下聘礼的规矩都很符合真实情况,还有夫妻,妯娌,婆媳之间的相处都展现得格外细致。

  林先生很擅长运用小细节展现大时代,比如其中华太太瞅准时机开设珠宝店,源于旗人梦想幻灭之后的财务典当风潮,比如其中关于一个旗人在小酒馆的遭遇写得活灵活现,比如运用牛老爷的官职变化来展现清政府的变化。

  从这本书里看出,历史本就是个曲折前进的过程,我们无力去反驳这种滚滚时代浪潮的推动,唯有做的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脚步,对新文化选择吸收,对旧思想去粗取精,虽做不了时代的弄潮儿,起码也能做到保全自身了。

  新文化的冲击无可避免,旧文化的退守执著也有其收放自如余地。在这样的博弈中,全书走向了尾声。家族式的繁荣盛景成为了过去,在木兰回首这三十几年的光景之时,也横生出世事变迁的感慨吧。

  这一场浮生大梦醒来,烟云已过,尘世梦晓。

  《京华烟云(全2册)》读后感(二):生活的引路人

  很多年前就听说过这本书,也无意中看过一点电视剧,却没有真正翻过它。直到一个月前,才将它从图书馆里借出,细细品读。也许看书也讲究一种缘分,在合适的时候遇到好的书亦是人生幸事!

  林语堂先生深厚的中文功底是我们这一辈人难以企及的,尤其对老庄哲学精髓的传达让我受益非浅。

  书中姚思安豁达的人生态度、宽阔眼界让整个家族带来了宝贵财富——积极向上人生观。他的孩子们,除大儿子外,另外三个孩子都继承了他的优点正直善良、豁达有眼界。特别女人对于生活往往太过计较,不是看不惯对方家里什么人,就是耿耿于怀说的一句什么话,做的一件什么事。于心于身都疲。生活自然多是不易,没有谁能说成家后的生活过的事事如意,总是有或这或那的揪心,没有谁能真正帮助自己,只有自己,助自己脱离苦海

  我很是羡慕姚木兰有这样一位体贴宽容父亲,他不仅带给女儿成长所需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精神财富。木兰可以对父亲说出生活中的种种,源于父亲的体贴和理解。父与女的天伦之乐在书中表现的让人羡慕不已。生活中,我很少与父亲谈及自己的不易,更别说烦恼,好像中间有着一道厚厚的铁墙阻挡,无法靠近。父亲已年过半百,我亦为人母,但我们二人之间交心的谈话很少,父亲对我的理解和劝解亦少之又少。接触过一点萨提亚的心理学,称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问题原始家庭问题,一切问题的根源来之于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我深以为然,一个有着怎样问题的家庭必然会造就一个有着同样问题也许表现不同的孩子。

  女人的生活较之于男人势必会更加辛苦,因为心的狭小,心里总是被家里的人或事堆满,没有空间去释放。总是记得导师说的,女孩子生气,最终伤害自己。姚木兰因为有个很好的家庭环境,有个体贴的父亲,很多事,她都能看的很淡,不让自己受到影响和伤害。我是个胆小谨慎的人,常常为别人一句话伤神郁闷,很难达到她的豁达,只是慢慢引以为戒,警示自己,生活不必过的那么锱铢必较、费心费力

  《京华烟云(全2册)》读后感(三):『宜轩卿妍』《京华烟云》

  读《京华烟云》完全是奔着林语堂先生的大名去的。没想到读完情绪激动、不能平静。一部好的作品都是作者心血之作。序言中说林语堂先生写到红玉之死时挥泪不已。这本书给我最震撼的不是它的人物心理、自然景色描写,更不在故事情节,而在于哲学意义。使人回味。林语堂在著者序中说:“‘小说’者,小故事也。无事可做时,不妨坐下听听。”

  全书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安插了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虽不像《红楼梦》用华丽的辞藻堆砌描写。但场景的宏大和人物结构的复杂与《红楼梦》不相上下。读《京华烟云》时总能看到红楼的影子。木兰随性聪明乐观,会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她的妹妹莫愁温婉平和内敛沉静,有自己的见解。还有顺从了一生的曼娘,痴情的红玉,泼辣的素云……都是红楼姑娘们的缩影

  林语堂先生有几本书是用英文写的,后人翻译成的中文,他译不成《红楼梦》,造就了《京华烟云》。乱世家族的风雨飘摇,浮生若梦的悲欢离合,纠缠不清的爱恨纠葛,中华儿女的隐忍坚守,写出了风云变幻的近代中国…从某种角度来说,这实际上是作者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再现《红楼梦》,因此,此书又被誉为现代版的《红楼梦》。

  林语堂,一代文学大师,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被提名人。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一身知名学者。此书不仅性格描写生动风景形容宛然在目前,心理描写得巧妙,还时不时冒出些具有哲学意义的话语,进行说理议论。第一章讲述姚家避兵灾,木兰在选择坐哪辆轿车时,语堂就这样议道:“在人的一生,有些细微之事,本身毫无意义,却具有极大重要性事过境迁之后,回顾其因果关系,却发现其影响之大,殊可惊人。这个年轻车夫若头上不生疮疖,而木兰若不坐另外那辆套着小骡子的轿车,途中发生的事情就会不一样,而木兰的一生也不同了。”

  而来自父女间的对话更加睿智:「你听我说,孩子;」爸爸說,「任何东西都有它宿命注定的主人。你想想在过去三千年中,此等周代鼎彝曾经有过几百个主人?沒有一个人在这个世界里能永久享有一样东西。現在我是它们的主人,但再过一百年,谁又是它们的主人呢?」

  木兰听了觉得很难过。后来父亲又說:「若不是命定的主人掘起來那些宝物,他只能得到几缸清水而已。」她这才觉得还有希望,又紧紧的追问道:「那么匣中那些宝玉的兽形玩物会怎么样呢?」

  「它们会像小鸟一般飞开去的。」

  「假使我们回來了,自己去发掘呢?」

  「宝玉仍归宝玉,鼎彝仍归是鼎彝。」

  这样一说,使得木兰快活起來。同时却也是给了她一个教训, “福气不是自外而来的,而是自内而生的。一个人若享真正的福气,或是人世间各式各样儿的福气,必须有享福的德性,才能持盈保泰。在有福的人面前,一缸清水会变成雪白的银子;在不该享福的人面前,一缸银子也会变成一缸清水。”

  《京华烟云》和《红楼梦》有很多微妙相似感受,就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红楼情结,从里面找得到自己的影子一样,《京华烟云》又何尝不是?喜欢宝钗的会爱上莫愁,偏爱黛玉晴雯的则会为红玉叹息,桂姐有着王熙凤的影子等等,就连中秋的蟹宴也是如此的相像。当然先生爱的是姚思安和木兰,姚思安我总会妄想是先生的自我,而木兰则是他思想中的女子,聪明、坚强,敢于为爱前进又恪守自己应坚持道德,既懂得女子在那个时代应该知道的一切,又能象男子一样了解甲骨、知道古董,身为富家小姐不娇、后为普通村妇不悲,真是好一个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完美女人,就连她的缺点也是完美的。一个有血有肉的女子,虽然木兰一生都很喜欢立夫,但却也幸福于荪亚的夫妻感情中,尤其荪亚叫她“妙想家;妹妹”木兰喊他“胖子;三哥”时,也难免叫人动容。当初曾为姚木兰和孔立夫不能在一起难受,为莫愁的任性生气,认为曾荪亚太不知好歹,叹息姚木兰太过一味的委曲求全。如今再读京华烟云又是另一番感悟了。姚父说:人生中许多事,只有经历过,苦过,疼过,才算真懂。如今才算真正明白此话的真谛。姚老爷子是达观的出世的。木兰和莫愁有这样一个既有钱又有思想的父亲,实属幸运。相比木兰的潇洒大方,我更喜欢莫愁的务实得体。我常焦虑平凡的生活是虚度,看看这些人的一生,同样平淡,但又有自己的精彩,也就释然了。

  读到木兰与家人茶馆高楼喝茶剥莲子赏湖的情节,不禁觉得,前人兴致是那么高雅简单的剥莲子赏湖谈天也能让他们欢度一天。

  而我们身处的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获得快乐得最容易方式,就像喝冰可乐大片一般,刺激爽快,但营养寥寥。现代人能逛街K歌玩游戏,就绝不赏花赏月读书看报。不得对这心浮气躁做出反省了,再稳一点儿才好。快乐应该像品茶,来得缓慢,回味悠远。

  姚思安的道家精神贯穿全书,入世出世,看破生死。他是个好父亲,他的思想与时俱进,在他思想引导下才有木兰和莫愁两位传奇女子。木兰说,内衣清白,外穿布衣,也胜似内衣污秽,外罩绸袍。姚木兰和父亲相处的关系一直象朋友,姚父理性而睿智,帮木兰渡过人生危机,但一直不明白的是为何他在80几岁的时候会出家云游,林语堂为何会这么写呢?每个人从红尘俗世到出家不过短短几步,却要用一生来悟,来放下。

  整本书看似在写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实则记录了中国近代的历史;记录了那永远不会被忘记的屈辱伤痕。此书的优点不是语言的华美、性格描写的生动,而在于情节设计的巧妙、完整体验感的强烈。最后的收场就像自己亲历整个故事,那是木兰的觉醒也是中华民族的觉醒。

  《京华烟云(全2册)》读后感(四):读点什么

  这本书看了很久,之前速度很慢,十一月份很多事情搞定之后,就开始加速看了。一开始看,是喜欢木兰,一个妙想家,而后看到她爱上立夫,为了救立夫出狱等事件,又觉得她太过感情用事,转而喜欢那沉稳的莫愁。但是其实每个人物都挺鲜活,毕竟是大师的笔下塑造出的人物。曼娘的一生也颇令人感慨,她出嫁,只是因为要“冲喜”,婚后不久便守寡,至此一生,是家庭环境下十分传统的旧时代女性形象。十分喜欢姚老先生,这样一位开明通达的父亲,因此才培育出来木兰莫愁阿非这三个优秀的儿女,同样也影响了其他的晚辈。起先看觉得木兰的设定很有趣,以为是一位极富天赋的甲骨文研究者,没想到后来是立夫从事古文字研究。看到中途红玉的故事,不禁将红楼梦与之对比,发现许多相似之处,可能是作者致敬红楼而设立了类似的情节,但也因有红楼梦珠玉在前,这本书的很多地方自然是不能与之相媲美。

  但后来当情节逐渐转入时代大背景,它有多了自己的特色,这才是一本书该有的“自我”,它应当“是”自己,“做”自己。结尾部分是木兰携全家往内地走,途中一车车军队经过,大唱着“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路上众人纷纷呼喊回应,这是中国不会亡的证明。(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经历了战争起因经过的大家庭中,可以说是从普通市民的角度重新经历了一次清朝的覆灭与抗日战争的爆发。)每每看到有书中提及战争中无辜群众流亡之景,总是惊骇又难过,那样一种极为动荡的环境之下,中国人仍然坚强地反抗。

  “她知道这巨大逃难的人潮越往内地走,中国抗战的精神越坚强。因为真正的中国老百姓是扎根在中国的土壤里,在他们深爱的中国土壤里。”

  《京华烟云(全2册)》读后感(五):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

  最明亮时总是最迷茫,

  最繁华时也是最悲凉。

  ------ 摘自《京华烟云》

  林语堂先生的作品感觉总能触及到中国文化最深的根髓,不管是小说还是散文,每句话中都蕴涵了很多的智慧! 这部《京华烟云》是先生旅居巴黎时,仿照《红楼梦》的结构用英文写的长篇小说,1975年曾入围诺贝尔文学奖。(一个字:牛)。

  该书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姚木兰无疑是小说中的核心主角,虽非倾国倾城,却才华横溢,外表看似柔弱,内心却很刚强。她用自己的智慧经营着她的婚姻和人生。甚至能宽容对待丈夫的情人。看到她帮情敌带孩子的一幕,真是为她愤愤不平,这样委曲求全的婚姻能幸福吗?后来渐渐地才读懂她的傲,她的度,她的淡。她用她的尊严,精明,智谋,豁达以及和善,坚守住了婚姻的围城。所以最后她得到了圆满,拥有了合该属于她的幸福!

  (赵雅芝版的姚木兰温柔婉约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当真是“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

  《京华烟云(全2册)》读后感(六):如同《红楼梦》一般的经典故事

  看过电视版的京华烟云,故事超级大气,那时候不知道这个原著,居然是林语堂。于是觉得大师的小说,真的写的太少了。同时也觉得,影视剧啊,以及一些综艺娱乐节目,如今火成这样,赚钱都动则上亿。而小说家,何曾这样辉煌过。而我们的时间,被这些荧屏抢走了多少呢?看剧的时候,就是跟着画面滚动一样,被情节吸引,被人物吸引,甚至都不曾想过,这故事这情节,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者存在。没有作者,也许这一切都不会发生。我在几年前看电视剧京华烟云的时候,只是感叹自己遇到一部好剧,好经典。而现在我读了林语堂的书,读了文字的味道,读出了很多说不出来的思考,才惊觉自己错了。一部好书,是一切好的开始,而读大师的书,真的是一种可贵的享受

  全书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全书结构宏伟,线索交错,全景式展现 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生的急剧而深刻的变化,被誉为现代版的《红楼梦》。作者把那个时代搬进故事中,从生活的许多细节中体现文化和特殊历史时期的抉择改变,体现民族的弱点和进步,刻画一段历史,尤如展开一面画卷,让不曾了解那个时期的读者,感受到真实的亲切的体验。

  《京华烟云》首先是个好故事,是一本也〈红楼梦〉媲美的好故事,构造大气,读来荡气回肠的感觉。就如林先生的女儿所说,本书的最大特点便是向外面的世界介绍中国的一本好故事,在林先生笔下娓娓道来的历史,既没有过分悲惨的陈述痛苦,也没有过分的痛斥社会黑暗,他仿佛站在一个第三者的角度,客观而直白地描绘出历史变迁的进程。

  只是他的刻画,是那样的吸引人。我读过的故事不多也不算少了,像《京华烟云》这样有深度有厚度有文化也有时代特征的作品,我真的挑不出第二本第三本了。

  所以人们找到了二遥远的《红楼梦》与之媲美

  读完之后也发现《京华烟云》和《红楼梦》也真的有点儿异曲同工的味道了。故事里面的大家闺秀姚木兰,是跟林黛玉一样会不朽的人物塑造了。作者笔下的家族故事和人物性格,都跟《红楼梦》一样经典。我是那样的喜欢故事中的木兰则,这样一个强大的女性,聪明、坚强,敢爱敢恨又恪守自己应坚持的道德,可以承担许多一般人承担不了的大事,却又读得一脑大的知识,像解甲骨、古董,以及那种为父亲担当,替老公担当,遇事能够挺身挡住的大气风格,真的让人很佩服。一开始我也有些怪莫愁了,怎么可以逃婚呢?而且在这样的紧要关头,大家族里怎么能出这样的乱子?木兰只能替莫愁嫁了,而姚木兰那时候一直爱的是孔立夫,他们不能在一起了,觉得木兰太过一味的委曲求全。

  可是读完全书,你会觉得人生如烟云,有些选择,有些事情,真的是有另一种圆满存在。你任性不过的时候,不如好好的接受它再改变它。

  《京华烟云(全2册)》读后感(七):读完《京华烟云》后的一点小感悟

  最近看了最老版本的赵雅芝主演的电视剧《京华烟云》,此剧是根据林语堂先生的同名小说《京华烟云》改编的,看完这部电视剧,由重新阅读了一遍小说,这本小说处处充满悲剧又同时充满旧时中国的爱,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不幸又同时拥有各自的幸福,可惜、可爱又可悲,悲伤、痛苦又别离,众多人物的命运与旧时中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京华烟云》主要讲述了曾家、姚家与牛家三大家族的悲欢血泪史,时间跨度从清末年的义和团抵抗八国联军、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最后一直到整个中国反抗日本法西斯的抗日战争,几十多年间的恩爱交织与悲欢离合,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细细品味这本书,姚木兰给人的印象是最深的,因为她所经历的故事是那个时代的奇女子。她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的同时又不忠于封建旧道德,具有时代潮流的气息又兼收并蓄;她聪明伶俐又勤奋好学,比如她受父亲的影响,学的甲骨文,通晓古玩,善与诗书画,了解各种中医药,又比如很快学会了吹口哨;她感情细腻却有时办事委曲求全。有时我再想,为什么现在这个社会不会再出现木兰这样的女人呢?是时代的改变所导致的,还是我们忘记了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东西呢?

  其次是木兰的妹妹姚莫愁,姚莫愁作为家中的次女,跟现实生活中的次女是一样的,在姐姐的庇护下既可爱又任性,受父亲的影响,完全继承了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比木兰更加的圆滑却安守自己的本分。与姐姐木兰相比,莫愁更加符合中国传统的女性形象。但是莫愁的内心有时却比木兰更加刚烈,为了丈夫,被已变成汉奸的昔日所爱的人--牛怀玉开枪打伤,到了最后为了自己的丈夫和这个将倒的国家,愤而自杀。这样的女人谁能不爱呢?

  最后是曼妮,木兰的干姐妹。曼妮的人生是不幸的,从小家道中落,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由母亲抚养长大,经常受曾家照顾,为此感恩曾家。同时,曼妮与曾家大少爷曾平亚从小就互相爱慕,为了给平亚冲喜,毅然决然的嫁入了曾家,可惜好景不长,还没有好好享受婚后的美好生活,她的丈夫平亚就撒手人寰,让她成了一个寡妇,一直到曼妮为了守节死于牛怀玉的抢下,都没有改嫁,一直为平亚守寡。按照古时的说法,曼妮是一个守节的贞烈女子,应该受到世人的赞扬。其实,我们更应该从她内心深处感受到爱的伟大,爱的忠诚。初入曾家,丈夫就撒手人寰,为了爱平亚而一辈子守寡,可以说她是不幸的,同时又可以说她是幸福的,因为平亚始终就在她的内心深处,一直在她身边陪伴着她。得女如此,夫复何求?

  《京华烟云(全2册)》读后感(八):京华烟云,浮生若梦

  林语堂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一生共创作了七部小说,其中以《京华烟云》最负盛名,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作品,与《风声鹤唳》、《朱门》并称为“林氏三部曲”。

  ——大历史背景下的旷世佳作

  《京华烟云》是20世纪30年代末轰动世界的长篇小说,在作品里,林语堂塑造了几十个人物,讲述了近百个故事,驾驭了近70年的历史风云。小说深刻刻画了在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中国人民是如何在战乱中求得生存的。全书以姚木兰大半生的经历为线索,描述了姚、曾、牛三个富贵之家的兴衰沉浮,反映了从义和团到“七七事变”抗战四十年间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其内容不仅包含了中国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还涵盖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面对悲剧命运的无能为力

  常常有人把《京华烟云》誉为再版《红楼梦》,其实这两部作品确实有相同之处,林语堂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曹雪芹的宿命观,故事中的个体都无法左右命运,都只能无能为力地面对宿命。其长女林如斯在谈到《京华烟云》的悲剧意义时也说“浮生若梦”是该书的主旨,展现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和历史的客观悲剧,且悲剧不是偶然单一和某个恶人所致,而是多重的深意。作品开篇,姚木兰与家人失散之后,被曾家所救,而篇末,木兰在逃难中又收留了三个孤儿和一个刚出生的婴儿。这看似首尾呼应的两组场景,其实并非偶然,人的命运浮沉飘零,悲欢离合,并非个人所能把握,只能被动接受冥冥之中外在力量的安排。

  ——当时中国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部作品体现了林语堂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传统中国文化及生活细节的真挚热爱,生活场景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生活的饮食、聚会、出游等日常事务显示出家庭画面的和乐之美,社会活动场景中婚丧嫁娶的风俗和逃难涂忠德侠骨义举揭示人伦精神之美。曾、姚、牛三大家族在四十年间不断有婚丧嫁娶等重大事件发生,林语堂都对这些事件做了详细的描述,比如下聘礼、冲喜、戴孝、守灵等。同时,在这部作品中还处处体现了中国当时百姓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百褶裙、弓鞋、栗子糕、糙米稀饭、胡同、跨院儿、轿子、骡车、腊八粥、吃莲子等无不体现着浓浓的中国特色,饶有趣味地勾勒出生动鲜活的生活画面。

  《京华烟云》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作品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自1939年底在美国出版后的短短半年内即行销5万多册,美国《时代》周刊称其“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 它不仅是林语堂久负盛名的作品,也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皇皇巨著。借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的这部作品的评价: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它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