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漫步荷塘,月色无边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漫步荷塘,月色无边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2:57: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漫步荷塘,月色无边经典读后感10篇

  《漫步荷塘月色无边》是一本由朱自清著作,平装出版的2016-8图书,本书定价:378,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漫步荷塘,月色无边》读后感(一):莲荷相依——《漫步荷塘,月色无边》书评

  @北京联合出版社 @宏泰恒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朱自清:原籍浙江绍兴,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典出《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曾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国文系主任,“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人生派)成员,该社团其他成员有鲁迅、茅盾、冰心、叶圣陶、老舍、许地山、周作人、徐志摩等170余人,均为对中国新文学运动有卓越贡献的人物。1932年7月后与闻一多交好,受闻先生新月派理论影响颇深,追求诗歌的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同时,朱先生始终坚持人生派“为人生”的追求,抨击现实的丑恶,为民众而呼喊,写作诸多杂文,他的笔虽不似鲁迅先生的锋芒利刃能吹毛即断,也有钢针的隐隐一闪,刺痛人性的恶劣。 

  朱先生的文字,我一直都很喜欢,不为别的,只为那份文字中的温润清隽,正如其人:“整饬而温和,庄重而矜持”。印象最深的,是当年学过的《背影》《荷塘月色》,前者情深不外露,后者景美少人赏,但朱先生都能写出平和中的美来。他的作品缘情写景、融情入境、即景言情,色彩淡雅、画面优美,绘画美、情趣美、意境美合一,是现代“白话美文的典范”。他的作品贯穿了我们的少年时光,在不经意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郁达夫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驻满那一种诗意。”

  这本《漫步荷塘,月色无边》是宏泰恒信文化传播公司出版的朱先生著作精选,其中能看到朱先生的诸多名篇:《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春》……这本选集和其他出版社的朱先生选集的不同在于:除了有散文54篇外,还有文论10篇,诗歌16首,种类齐全。定价:36.80元。

  对于缺少选书时间和精力的初高中生及其家长来说,这本书能恰好满足初高中生这一特定群体的刚性需求,在有限的书本中,涵盖最大化;使之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上,尽快提高语文阅读水平。当然,对时间和精力不足、金钱不够又希望提高个人素质的人来说,这本书也是上佳选择——我们也许买不起红酒、买不起洋车、买不起豪宅,但我们能买得起这本打折后20元左右的小书,能在紧张平淡的苦苦求生中,给自己寻找一点安静、一点美感。

  就像朱先生当年,尽管国难当头,生存不易,可是热血澎湃的《气节》中,心绪的“颇不宁静”(《荷塘月色》开篇句)中,我们还需要感悟《春》的新生、惊诧梅雨潭的浓绿(《温州的踪迹》第二章)、体味《荷塘月色》的静美、寻找秦淮河和扬州城桨声中的阴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扬州的夏日》),为的是让自己能更坚强地活下去,更执着地追求在乱世的暗夜中显得颇不合时宜的人性真善美。这美,就像那在污浊的污泥臭水中,开出的各色菡萏花,依偎着田田的荷叶,在夜色里灼灼生辉——一如本书的封面设计:一抹夜色,一弯新月,一叶初荷,一瓣青莲。

  《漫步荷塘,月色无边》读后感(二):拈花,微笑

  朱自清的散文早在初中高中的课本中见识过了。当初,满身是生活的烦恼和课业的负担,面对那让人读后满齿余香的作品,也不过是獭祭一番了事,无论是荷塘月色还是仙岩瀑布即使会背,除了拿分数的死文字,其余还是与我毫不相干。而且尽管当时强自附庸风雅,专门购买了朱自清的散文专集,但终究“无暇”拜读,那本选集只随着打扫卫生,时高时低地陈列在书架上,直到最终被别人顺走也没看完。我清楚地得那是一套大家文集中的一本,大32开本,都接近16开了,塑封压膜的封皮,白底蓝字,是我记忆中众多憾事之一。但是即使仅仅当初从课本上那极恍惚的一瞥,朱自清的散文仍在我心头沁入了荷塘光影以及仙岩瀑布池潋滟的绿。所以,此次再逢朱自清文集,便终于满足了心底埋藏二十多年的不曾消逝的惦念与渴望。

  生活仍旧,也许更加忙乱。终于用挤出的点滴时间读完全书,屏气静思,循着脑中此书指引的印记,最后浮现出的是透过纸背,跨越时代,一位身着长袍的长者拈花微笑面对的情状。

  按照作文的功用,朱自清的文章算是记叙文,说明文。生活无论美好与否,无论遂意与否,朱先生的文章就是实实在在地记录下来其中的点点滴滴。与人相处,有亲情,友情,也有龃龉;与世界相处~人文,自然,社会,有温情也有无奈;与自己相处,也有迷茫但总有迷茫后的奋斗。

  生活中的每时每处,都似生命旅途中的一朵小花。我这样的俗众大多时候是低着头,偶尔即使不低头便也是麻木地如压路机一样荡过去,间或也许会用现代科技留下了印记,大多又是匆匆又匆匆地耧了一把生活中全不知所谓的碎片。有几时能如朱先生一样,细细端详品味,把生活的色彩,冷暖,层次,一丝丝揉进自己的心灵中,扩大自己的生命,照亮自己,也照亮众人呢?!

  《漫步荷塘,月色无边》读后感(三):他写景,你入景;他写人,你入心

  说起朱自清,我们非常熟悉,想当然就想起我们读书时都学过的《背影》《匆匆》《荷塘月色》等等,最为熟识的是《背影》,感动心酸了天下多少儿女的心,相信很多人还能清晰记得他笔下父亲背影描写的一字一句,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中,时时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也正是学生时代学习过的他的作品,而开始去了解他的为人,从此喜欢上他的文笔,跟着他的笔,走入经典,走入他那个年代。

  说作者: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知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为学严谨,为人清隽,为文清新雅洁,如《荷塘月色》所表现的那样,有一种荷风清韵。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被誉为“白话美文的典范”。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说文笔:

  朱自清在文学上的贡献,我就不细说。他文笔细腻,观察入微,景物人,都不在话下,没有千篇一律的情节,没有啰嗦累赘的词句。他的用词,如此恰当,一气呵成,叫人忍不住细细品味,咀嚼其中的味道,每个用词,都恰到好处而不庸俗,看他的作品,我需要自备一本字典,才能更好理解词意,如“町畦”,“ 欹斜”,“谡谡”等,查明字意再读,有些词语的运用非常的贴切,如“妙绪环涌”“舌本翻澜”等。不得不叹服朱自清那非常深厚的文学功底。不仅他的遣词造句有很高的水平,更让人为之赞赏的是,他的叙写,他写景,你入景;他写人,你入心。

  他写景,每一处景物,细节的描写,寥寥几句,随意几个词,立刻把读者带入他笔下的世界,让读者也一同观赏到他眼中的景,把景写活,写在眼前,写在脑里,轻易忘我地进入作者的世界。他把景写得很多情,勾着读者一直向下看。

  他写人,从外貌,动作,神情,来信……描写“手段”很多,让我们很短时间认识他笔下的人物,真实地呈现出来。对人外貌的描写,光是一个人的皱纹,他就好几种的描写,让人联想不止,用文字转化为脑中清晰的影像。

  他写事和情,让人心为之震撼,真心是喜欢的,信服的。他散文中,写反面的时候,总喜欢美好的词语进行讽刺,看得有趣,实则更能反衬其反面。如《背影》,多处强调自己的聪明,反而让人一下子心塞理解到了作者的无知和假聪明,从而更理解到父亲对我的用心。《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的买卖等等,都是运用反话,讽刺的手法叙写的。他作品中的也传达很多情,《亡妇》不禁让人感叹女人的不容易,母爱的伟大,也深刻体会到朱自清对前妻的愧疚和思念之情。如此深刻的爱情,割心的愧疚感,看着心疼,她真的做到了无私奉献。《儿女》也让人感触不已,对于七八零,多子女,多姐妹的家庭,更能切身体会到,为人父母者,都应该读一读。《新年的故事》读人,叫人不禁嘴角上翘,写得甚是有趣,也会感叹,如今越来越淡的年味。

  他的语言富有感染力,没有刻意讨好读者,却能轻易写入读者心里,我们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他都用言语清晰明了表达出来了,没有过分修饰词语,在文中时而华丽,时而朴实,他肆意舞弄着文字,把一切都安排在最好的位置。

  说《漫步荷塘,月色无边》:

  从整体上看,这本书,涵盖了朱自清文学作品三大类别:散文,文论,诗歌。里面有小说,有诗歌,有鸡汤文如《匆匆》,有中国文字用法及理解《刹那》等等,系统地读完整本书,对他的文笔赞叹不已,也自责于本人文学造诣不够高,总觉得没读够三五遍,不能说,读懂理解他的作品。闲来之时,翻开品味,定有收获,这本书,非常值得收藏,或赠之他人。

  《漫步荷塘,月色无边》读后感(四):记忆深处的朱自清散文

  文:薇薇爱阅读

  十几年前老师要求全篇背诵的文章有很多,当时出现在课本里的有一篇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还有一篇是《背影》。那个时候为了能快速的背下来,过了老师这一关,也是反反复复的看了好多次,背了好多次。

  多年前的一篇《荷塘月色》夜晚漫步荷塘,月色中的荷塘美景,多年后的每每看到满池的荷叶荷花的时候都会想起其中的词句。“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伏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是笼着轻纱的梦。”“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当时高中的语文老师要求全篇背诵,下课分组去办公室,谁背下来了,谁就算过关了,如今想起来,当时老师让背诵的这些文章,过了这么久能想起来的也是这些,见到美景能回忆起来的还是这些。只是混在记忆和对美景的感叹中了都。 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在作者的笔下仿佛可以隔着文字间闻到淡淡的香味来了呢。

  《背影》中 ,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留着旅途中吃的父亲,翻过了一道铁轨 ,年纪稍大身体发福的父亲为了儿子默默地付出着。还记得去年父亲节在广播里在听筷子兄弟的《父亲》的时候,当时流泪的情景,歌词的词句敲打着我,年少时候的我们不懂得为人父母为了儿女操碎了的心。等到自己有了家庭有了孩子的时候,才知道,作为家长,作为一个孩子的父亲,需要付出的是什么?以前你那么多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都是父母无私的付出。 小小的孩子眼里父亲是无所不能的超人。到了年轻气盛的,我们何尝不是跟文中的到一样,觉得父亲的想法迂腐。真的到了自己孩子也那么大的时候才发觉自己当时是多么的

  错了啊。

  相对于母爱的细腻,人们歌颂妈妈的总是多于爸爸。疼痛的时候也是本能的喊着妈妈。父亲的爱更像细细无声的风,它吹着的时候毫无感觉,它是善于表达只等着你自己发现的篇章。

  如果说什么职业是全年无休,每天早出晚归,还要绞尽脑汁的,那那个职业就是父母。前几年红遍大江南北的《常回家看看》说出的也正是所有的父母的心声。

  再一次读到《背影》更多的是感慨。比起当年的为了背诵而做的理解,这份感慨更深沉。

  匆匆里面看似不得解的问题,其实是每个人都在感慨的岁月太匆匆。 年少时不懂得岁月如梭到底是什么样子, 等到之后懂得了的时候,又不明白为什么时间这么快。 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唱哭了多少人。 我们的时间都去哪里了呢? 为什么好像昨天还年轻的我们,如今就变得衰老。 如果谁25岁之前不服老,25岁之后,衰老就一步步的开始了, 不管是否愿意承认,或者电视广告的抗衰老产品卖得多么火热,都阻挡不了匆匆岁月在我们身上留下渐渐老去的痕迹。 究竟为什么时间这么快呢? 同样不得解的我,只能说,珍惜眼前事,珍惜眼前人。

  这篇文字现在再看到的时候, 会体到了老师当年的用意。经过岁月的变化,依然记忆犹新。 读大师的文字心存忐忑,怕自己写的不好,又深深的体会到了当年不能体会到的心境。

  《漫步荷塘,月色无边》读后感(五):荷塘月色分外明

  荷塘月色分外明

  ——读《漫步荷塘,月色无边》

  滁人也

  对于朱自清,现在的每个人都不会陌生。小学课本里有他的散文《匆匆》,初中课本里有《背影》,高中课本里有《荷塘月色》……这些美文,打动了几代人,已经融进了我们的血液。现代知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字佩弦。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被誉为“白话美文的典范”。现在,笔者翻开这本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朱自清文集精选:漫步荷塘,月色无边》,这的感觉格外亲切。

  该书汇集了作者的经典散文、经典文论以及经典诗歌。编排上,也是按“散文篇”、“文论篇”、“诗歌篇”几个部分来的,一共54篇散文、10篇文论、16篇诗歌。可以说,该书将朱自清先生的诸多经典之作“走”在了一起,读者能够“一册在手,尽赏荷塘月色”。

  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在笔者看来,最令人动容的是情怀。这里,不说书里那些曾经作为课文呈现过的名篇,且来看看其他的篇目。《温州的足迹》里,如写到的“生命的价格——七毛钱”。作者谈对房东家七毛钱买来的孩子。在开篇,作者说:“生命本来不应该有价格的;而竟有了价格!”所以,对这个女孩,作者发出感慨:将一条生命的自由和七枚小银元各放在天平的一个盘里,您将发现,正如九头牛与一根毛一样,两个盘儿的重量实在相差太远了!所以,作者说,钱世界里的生命市场存在一日,都是我们孩子的危险!都是我们孩子的侮辱!您有孩子的人呀,想想看,这是谁之罪呢?这是谁之责呢?振聋发聩之语啊。现在人贩子依然非常猖獗,我们孩子的危险仍在,侮辱仍在!

  在《论气节》里,作者由冯雪峰先生的《乡风与市风》谈起,谈到古代的忠志之士,那些清高之人,他们或“为节而节”,或“集义所生”,或“重气消节”,节和气往往难以统一。而新时期,青年又似乎有了新的气节标准,因此,作者不无忧虑地说:“青年代的知识分子却不如此,他们无视传统的‘气节’,特别是那种消极的‘节’,替代的是‘正义感’,接着‘正义感’的是‘行动’,其实‘正义感’是合并了的‘气’和‘节’,‘行动’还是‘气’。这是他们的心的做人的尺度。等到这个尺度成为标准,知识阶级大概是还要变质的罢?”一种深深的忧患意识,在作者的字里行间传递出来。

  他的诗歌,也有一种自然的清韵。《满月的光》是这样写的:“好一片茫茫的月光,静悄悄躺在地上!枯树们的疏影/荡漾出她们伶俐的模样。仿佛她所照临,都在这般伶伶俐俐地荡漾;

  一色内外清莹,再不见纤毫翳障。月啊!我愿永永浸在你的光明海里,长是和你一般雪亮!”这首清新的小诗里,是否照着荷塘里那皎洁的月色?哦,应该还吹着荷塘里飘来的有着荷香的清风。清风明月,荷风清韵,就在这美而充满情怀的文字里徜徉。这样的文字,和当下某些虚构的“心灵鸡汤”相比,其魅力,必然是永生的。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弦乐已在字间,何须再配?涌起的,莫不是打心底里的敬佩、钦佩了。

  《漫步荷塘,月色无边》读后感(六):何人曾见文人傲骨掩风流

  对朱自清先生我当初是即爱且“恨”的,大抵是因为小学乃至大学,先生的文章很多,而且大多需要背诵,考试时丢分也多,以我一个看书就会厌倦之人,怎能赏析朱先生这些文学性太强的文章呢!那时,我并没有从他的文章里感受到美好,就更别提去了解他一生中那些可爱、可敬的事情了。

  如今,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把钱看得有点重,假如能够凑齐几位,谈谈朱自清,抢先映入脑中一定是他的《背影》、他的《匆匆》、他的《荷塘月色》、他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因为朱自清已经由我们的课本,由老师细细的讲解和不折不扣的背诵,深深地刻在脑子里。年少时节,我印象中的散文应如朱自清般娓娓动听的流畅,应如徐志摩一般“漫撒樱花”的浪漫,应如冰心那春风拂面一般的温暖……后来,走入社会,我便不知觉地抛下他们,一心仿起鲁迅的犀利来了。但是,散文,我觉得只有他们那一个年代的人,写出来的才叫散文。我这么说,应该能表达我此刻崇敬的心声了!

  再次捧起朱自清的文集精选《漫步荷塘,月色无边》,从小学到大学,不断地让人熟悉的文字,便再一次浮现在眼前,这也勾起我美好的回忆。蓦然发现,镜子里的自己已鬓发斑白。不得不承认时间真的从我的“饭碗”里、“水盆”里……就这样踮起脚尖,匆匆地走过去了。不同的是,我曾经忽略了多少回“春”天湿润的气息,错过多少回“荷塘月色”的静谧,那蹒跚的“背影”让我思量了多少回啊!

  其实,后来阅读的书籍多了,才发现除去这些温情的散文,我们更应该重新认知朱自清,因为他的坚贞和傲骨。有知道他《背影》里对父亲的歉疚,还有几人知道他写下的《给亡妇》?那种一边看一边就能落泪的文字,我感觉那明明就是拍着妻子的墓碑喃喃自语,啼血心声啊,字字句句都能把人心磨碎。

  朱自清是个文人,有时是个很可爱的文人,比如他的《你我》和《论自己》,这样的小事儿,他也可以和你喜滋滋的掰开揉碎的探讨。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大是大非面前,却可以拍案而起,面对侵略,面对压迫,毫不退缩。那个时候有很多人都在抱怨,这个混乱的社会容不下一张书桌,而朱自清却一直在用他悲悯情怀,慈悲的心,专注地用真情写作。他的笔虽不似鲁迅的“吹毛断刃,锋芒利刃”,但是他柔软的笔尖下,往往也能露出一抹钢针的闪亮。于柔弱善感的外表下,表达出凛然的正义,刺痛人之虚伪贪婪。

  此时,再读他的精品文集,油然生出缕缕敬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