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从行动开始》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从行动开始》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4-28 20: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从行动开始》读后感精选10篇

  《从行动开始》是一本由[日]石田淳著作,后浪出版公司·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行动开始》读后感(一):特别空泛

  特别罗嗦,重点突出,也没逻辑,还没意思,不推荐。以下是重点内容总结

  就算意志薄弱也可以使行为习惯

  在棉花实验中,那些孩子为了调用自己意志力用了各种各样方法,擅长这些方法的孩子就能够得到2颗棉花糖,“是否能够采取有效行动”决定了能否改变结果,如果能够采取长期有效的行动,甚至能够控制自己的意志。好的结果是好的行动不断重复带来的,而不断重复的坏行动只能带来坏结果。想要实现目标时,需要的不是认真态度,而是有效的行动。

  别人注意的是你的行动而不是坚强的意志,你也没有必要展现自己坚强的意志,只要取得结果就够了。必不可少的只有行动。

  好的结果是坚持下去的动力。一个行动有ABC三部分:A = Anteeedent B= behavior C = Consequence

  如果出现不好的结果我们是不会坚持下去的。

  我们存在认知偏差要比认为的多很多,自动化思考人类在无意识状态中的思考,面对正在着手的事情一天会进行700多次与手头事情无关的自动化思考。而且基本上都是负面的。正是这种自动化思考使我们产生了认知偏差。

  常见认知偏差:

  沉浸在过去的不愉快中,相当于是被不存在的东西束缚住了。

  日常生活中正确的行为方式分析眼前的情况设定好必须要做的事情,接着思考什么是最先要做的。按照先后顺序采取行动 。如果出现问题,应该思考原因,然后正确应对。

  常用克服坏习惯的小方法

  纠正认知偏差需要正念,简单来说就是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此刻,不被过去和未来影响,只专注于眼前事物

  情感冲动

  数呼吸--彻底放松,腹式呼吸,数到10

  逃避现实

  逃避现实时因为没有发现将来能够获得的利益,逃避一是困难只会给自己将来带来更大麻烦

  当你出现负面情绪时,就用橡皮筋弹一下手腕,或者把小夹子从左边换到右边口袋关键在于意识到“我竟然产生了这么多负面思维“,然后就可以把他们抛弃了。

  行动力不足

  将自己的行动实况转播。也就是将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在脑海中再确认一遍,比如工作焦躁不安,就说自己在做什么”面向电脑,抬起右手。将键盘拉到身前,打开复印机盖板,将资料放在复印机上面,盖上盖板“通过将意识集中在此刻的身心上,来排除对过去的后悔和未来的担心

  《从行动开始》读后感(二):你难以改变的原因都在这里

  想取得好的工作成果,想通过学习提升自我,想更有效地利用时间,想拥有充满魅力外表,想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我们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愿望想法

  但很多时候我们这些愿望和想法并不能很好地实现。

  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你是不是还在为自己不能坚持早起而自责,为自己不会时间管理而懊恼,为任务清单一连串的未做清单而悔恨

  你无法理解为什么自己那么努力,那么认真思考人生,努力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就是难以改变。

  研究日本行为科学管理第一人,行为科学管理研究所所长,株氏会社创办人、美国行为分析学会会员、日本行为分析学会学员石田淳在《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一书中给我们揭晓了我们难以改变的原因。

  1.错误地以为帮助我们取得成功的是意志力

  你是不是有这样的经历,每次自己想开始一项新的活动后者养成一个新的习惯之前你都会给自己制定一个完美计划,也在心底给自己一个完美地期望值。

  一直是起床困难户的你以为自己意志力薄弱,所以你哪天突然脑洞大开决定每天早起,你给自己制定的目标是每天五点起床,你坚持了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突然有一天你因为特殊原因未能如约早起。

  这时的你开始开始自责,开始怨恨自己没有自制力,没有意志力,你怨恨自己再次的虚度光阴。接下来的日子你不再相信自己能继续坚持下去,在你自己心里你总是觉得自己因为没有意志力所以注定失败

  可是事实是你仅仅一天没有早起而已,第二天,第三天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你只需要继续早起,继续利用这段时间做你想做的事而已。

  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悔恨和自责没有意志力上。

  可是我们很多人一旦发生这种事情时,总是容易产生这样的情绪。所以我们总是做事三分钟热度

  石田淳说的一句话我特别赞成:“真正导出结果的只有行动,而不采取任何行动,只在头脑中反复地思考“必须拥有更强的意志“是徒劳的”.

  2.被眼前的利益左右

  书中抛出了这样的两个问题:

  问题1:今天给你5万元和明天给你5.1万元,你会选择哪一个?

  问题2:一年后给你5万元和1年零1天后给你5.1万元,你会选择哪一个?

  研究表明:对于问题1很多人都会选择“今天获得5万元”,而对于问题2,很多人都会选择“1年零1天后获得5.1万元”。

  其实不管是哪个问题,只要多等上一天,就会多得到1000块钱。可是面对实质一样的选择,很多人还是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面对很久以后的事情,人们往往还能保持理性的思考,可是面对眼前的事情,人们很容易失去理性。

  比如你明明打算坚持早起三个月准备一场考试,可是摆在你眼前的诱惑却是温暖被窝

  3.害怕面对失败

  我有一个亲戚,前些年包工程挣了不少钱,慢慢地生意做大,资金周转不开,就开始跟老家亲朋好友借起高利贷。

  当初说好的一分五的利息,很多人也是被这所诱惑,就借给了他。

  无奈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包工程亏了钱,别提还利息了,连当初借的本钱都还不上。

  很多想通的亲戚收好借条,自认倒霉,也不打算从他要那笔钱了。

  可我一个伯父当初借了他十万,再加上几年的利息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他始终无法接受自己的钱要不回来的事实。那个包工程的亲戚还奢望东山再起,但是手里不仅没有本钱,还欠了一屁股债。但是他就是认为干自己老本行是最快捷的挣钱方式。

  所以他还是像当初一样跟亲朋好友们借钱,看清事实的,当然不会再次上当。但我那个伯父总想着自己的借出去的钱能早点回来,所以对他之后的借钱总是有求必应

  现在那个包工程的亲戚欠的外债越来越多,他总是想试图说服别人借钱给他,让他东山再起。别人劝他拾起自己的手艺,哪怕干苦力,踏踏实实地也能挣点钱,可是他总是说:“我投出去那么多钱,就差一点了,现在放弃了太可惜了”

  无论是我包工程的那个亲戚还是借给他钱的那个伯父,他们总是不愿意面对已经失败或者糟糕的事实。他们不愿意前期的投入就这样白白浪费,所以继续走向无底深渊

  在行为经济学中,将“已经支出且无法回收的费用”成为“沉没成本””,书中说这个“沉默成本”的概念同样适用于时间方面

  你经常在你的身边看到一个有颜值能力女孩不愿意离开自己的渣男男朋友,她的理由是跟他在一起这么多年,我付出了那么多,现在离开,太亏了。

  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原因,作者在书中是这样分析的,因为我们害怕面对失败,所以我们宁愿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也不愿意改变。

  4.随波逐流

  你是不是经常看到别人早起你也早起,看到别人学习时间管理你也学习时间管理,看到别人干什么你不假思索地跟风地效仿。

  可很多时候你盲目地随波逐流浪费了自己的时间,耽误了真正想干的事情,而且别人做的事情不一定适合你。

  以上是我从《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一书中解读出的四种难以改变的原因,不知道你是因为哪一种原因无法改变呢?

  《从行动开始》读后感(三):对着标题面壁就能得到本书的结论

  本书日本人写得,反复变着花样说:行动第一。落实行动。引用了很多心理学管理学的理论。是那种半生不熟的引用。

  用了很多 错误典型,不是如何如何, 什么什么是错的。

  不要,不去 ,否定的描述很多很多。

  我关心的是要如何。

  行动弄为刚需。

  如果以行动为中心的人,立刻开始着手,分解任务,试水,得到反馈,降低行动难度

  整个过程就像细菌侵蚀,虫子蚕食,一点点开始,慢慢扩张。

  持续行动的关键,在于持续获得成就感成就感不可来自外在,必须来自内在。因为外在反馈不一定会连续的很好。但是差的效果反馈也是一种数据,告诉我们此路不通,或者换个方法。对自己的认可鼓励

  压力可视化,用工具把任务清单,列出来。

  下一步行动列表。非常有用。意识焦点在 现在行动上。

  这书也有些脑子正常的行为主义常见的毛病。比如很多的【禁止事项】:不要有头皮屑,不做什么什么。要什么什么。然后要感到骄傲。。这样脑子就是坏掉了,当成行动的机器了。

  工具介绍,Evernote什么的

  【实况转播】:将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用语言文字形式在脑海中确认一遍。通过将自己的行动读给自己听,可以完全排除过去和将来的干扰,将意识完全集中于现在。我更喜欢叫它 《速写》

  速写一:屁股压在凳子一角手指敲击键盘,余光还能看到手指。但是视觉中心对着屏幕,脑中念念有词。按着节奏来。光标闪烁,视觉焦点并不清晰画面感叠着屏幕文字,若隐若现一行完毕一行回车。眼睛还会瞟一眼kindle书,上面是《从行动开始》这个日本人写得啰嗦但又踏实的文字。

  分解任务。

  吐槽:喜欢行为主义的人超我很强。要求很高。

  这是一本脑子只盯着外在结果 和忽略内在统一性的书,挺四分五裂的。很多章节有意思,一个值的写一本书的标题却几句话带过了,诸如:“如何战胜眼前诱惑”,“认清你该做的事”,“不要把目标定的太高”。。这种含混不清的语句,本身就是没什么测量方法,什么叫太高,什么是太低,过于?还有开篇说的认知偏差,什么是偏差呢?其实这个概念本身就是有问题,假定了存在一个不变的答案,然后你和答案有偏差。可哪有什么不变的答案。

  要我写得话,“不要把目标定的太高”,其实你定目标的时候,鬼知道什么高低啊,都是事后才知道,除非老司机教练才知道。所以定好目标就去做,侥幸活下来还有实力继续执行时,再调整就多了,想这些目标高低没用。行动结果会反馈的。

  这书结构上就是 一大章节配合小节,每小节一个标题一句话。都是正确的废话。还囫囵吞枣的引用了很多心理学的结论。没有什么实用价值

  我一定是吃饱了饭没事干才写这些吐槽。总之也是有用,吐槽的很爽。我也是疏于对行动的理解。才会这么强迫自己去看这本书。另外其实只要看标题就好了。对着标题面壁3天,认同这个行动为中心的观点自由发散想象,你就能得到本书的所有观念

  《从行动开始》读后感(四):【幸福进化】JUST DO IT!

  你可能因为许多理由想要改变自己,但却因为总是做不到而感到万分苦恼。《从行动开始》,这本书介绍的行动科学管理术,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将我们从“认知偏差”中拯救出来,二是通过行动积累来实现我们的目标。正如作者所说,本书的目的不是让你变成意志坚强的人,而是让你变成能够取得成就的人,成为能够用行动来控制意志的人。

  一、 行动更重要

  当你想要实现某种目标,或者想要变成理想中的自己时,都应把焦点放在“行动”上。只有行动起来,才会发现自己好的地方和坏的地方,以及应该改善的地方。至于改善的方案是否有效,是需要通过行动来进行判断的。

  在成功的道路上,“感情”不是现实,积极的思考有时没有太大的效果,而意志薄弱却也可以使行动习惯化。因为,能够真正导出结果的只有“行动”,而不采取任何行动,只在头脑中反复地思考“必须拥有更坚强的意志”之类毫无意义的事情却是人类最大的特点

  虽然,我认为思想意志和行动在取得成功的路上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但我也理解作者的意思单纯依靠意志力和空想,容易产生对自己脱离现实的评价,行动能将我们的注意力转移,从而纠正我们的认知偏差。

  要成为一个意志力坚强的人很难,且会容易产生挫败感,从而导致行为失败。而要从简单的行动开始则会很简单。例如,登山过程中,若以山顶为目标,并想着“我一定能行”“我必须努力到山顶”,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帮助,相反,如果以再爬100米就休息一下反而不会产生放弃念头

  二、 认知偏差阻碍成功

  人类行动会受感情因素的影响,即认知偏差。认知的偏差容易产生对自己不利的负面评价,容易导致人放弃。哈,知道为什么我们想减肥、想戒烟却总不能成功了吗?知道我们为什么想学英语却总是坚持不下去了吗?就是这个罪魁祸首。它是我们对自己的错误判断(轻视自己、埋怨自己、自暴自弃),也是我们对他人的错误判断,从而在重大问题上做出错误的选择。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我们的认知偏差?因为我们有的人总是容易对语言过于敏感,有的人总是容易沉迷于痛苦的过去,有的人总是会过分关注自己做不到的事……这些刺激了我们的“自动化思考”。由“自动化思考”导致的“认知偏差”会经常让我们有“我被讨厌了,”“大家嘲笑我”,“只有我运气不好”,“反正我不行”,“我肯定又会失败” 等念头。

  科学的行动首先要避免“认知偏差”,走出“行动误区”。主要方法有:1)正念法,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此刻,不被过去和未来所影响,只专注于眼前事物。2)利用“实况转播”让意识回到现实;3)记录每天发生的开心事4)养成冥想的习惯,学会和自己对话5)不逃避,分析并找到问题的症结。

  三、 科学的行动方式

  作者在书中明确说明科学的行动方式。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眼前的情况,然后设定好必须要做的事情。接着我们要思考什么是应该最先做的,按照先后顺序采取行动。如果出现问题,应该思考原因,然后正确应对。

  1.目标具体化。

  当你拥有一个目标时,要清楚当这个愿望实现时,你将会是什么状态,以及在这个状态下你要做什么。目标要清晰而具体。有了目标以后,要以自己作为判断基准,而不是与别人比较。

  2.MORS法则。

  行为科学管理只认可应用MORS法则衡量、符合标准的行动,M(Measured)=可测评,O(Observable)=可观察,R(Reliable)=可信任,S(Specific)=可明确化。这部分作者如果能详细说明就更好了。

  3.开始和坚持。

  开始的关键,在于降低行动的难度,减少行动的数量。坚持的关键,在于创造给自己增加成就感的“报酬”,通过记录工具让每天的压力可视化。一定要用笔把完成的事情记下来,而不能只是在脑海中确认完成。通过用笔写下行动列表,可以确实获得今天做到了的成就感,从而促使你坚持下去。

  4.行动积累。化整为零——从一开始就讲大任务分解成许多小任务,然后只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天需要完成的任务上的方法,可以从多余的压力之中解放出来。通过累积的成果来进行评价。

  我同意作者先行动起来的观点。举两个自身的例子。

  1.写论文。这对我来说是一件很头疼的事,但是不得不写。每天早上起床我就告诉自己,今天一定要开始着手写论文。但是,到了电脑前,我不是看泡沫剧,就是假惺惺的学外语,总之就是不愿意“干正事”,然后,每天晚上又很沮丧、自责地回到家(认知偏差)。

  后来,我给自己设定任务,不管论文能不能写出来,我先试试看。我规定自己每天至少看5篇参考论文(行动具体化),参考文献看到一部分自然而然就有了想法,形成了结构,论文也就水到渠成了。

  2.背诵nce2。我从去年开始背诵新概念2到今天已经快坚持了一年了,体会到可行动管理的方法可行性。开始时,总是很困难,语音、语调都很别扭,但是我把这作为我进步的空间,坚持了下去。到6个月时 ,我感觉自己口音、听力都有了进步,也就是书中的“报酬”。加上同伴的互相鼓励,总结方法,让我体会到了坚持的快乐。

  另外,作者在书中也有一些概念和逻辑,我个人还不是太理解。而且我个人是肯定意志在结果中的作用的。行为和意志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奥运会中,如果运动员没有意志和积极的思考,相信要获得金牌也是没有那么容易的。

  《从行动开始》读后感(五):实现目标的行动指南

  《从行动开始》读后感

  云荒杯倾

  花了一上午的时间,读完了这个日本书籍《从行动开始》,有几点被书中内容刷新现有认知的东西,在此记下来。

  全书总体目标,作者是想让读者在任何有目标的行动中能够科学地行动,避免失败,并且给所有正确行动的法则或者方法起了一个统称性的学术用语,叫做“行动科学管理法”。

  关于你想完成一件事,比如减肥或者戒烟,行动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用比较顺口、好记的十二个字总结,就是目标要小、环境要好、反馈要早。

  首先说目标要小,意思是不要想着减肥第一天就跑个五公里,因为这样你会因为目标较难而在几天后就找各种理由不去跑,这种为了实现一件事而有所勉强自己的行动不够科学。

  再说环境要好,指的是给自己营造好的达成目标的环境,举两个书中的例子,一个金融女性近期想考一个证书,但是老是看着考证相关书籍就睡觉了,这让她很苦恼,因为发现问题的症结其实在于“在床上读书”容易睡着,所以解决办法就是让她脱离床这个环境,当她开始去图书馆和咖啡店学习时,读书时睡觉这种事就能很好的避免了。再一个例子是戒烟,很多烟民有烟友,那么,你想戒烟,与你的烟友保持距离,就能避免诱惑,隔离掉一部分吸烟的外部环境。

  最后说反馈要早,为什么我们可以过量吃蛋糕、过量吸烟,因为他们带给人的快感是及时的,而人是非常容易向眼前诱惑屈服的动物,而读书、健身这种短期内没有让你“爽”一下的事情,相当于没有好的反馈,没有及时的反馈。所以,你做的事情要有快、早、好的反馈。才能刺激你不断地做下去。而能刺激你不断地、积极地做下去的反馈产生后,你行动起来是不会觉得累的。

  解释完科学行动的这12字法则后,再谈谈其他让我受益的书中的知识点。

  怎么戒烟,上面说了之所以不停抽烟,因为吸烟马上就能让你清爽一下。那你想干巴巴的不抽,岂不是没有了快感了吗,怎么办,一个好方式是找替代行为。一种不抽烟也可以让你爽一下的行动,比如喝茶。主要是替代行为这个概念挺好。

  关于代办项,以前个人认为,包括大部分做代办项的人也恐怕都是认为这是出于一种怕忘记事情的行动吧。阅读本书让我对代办项有更深的认识,todolist其实是一种可以将压力可视化的工具。

  还有一点是关于人很容易产生认知偏差的阐述。人太容易想入非非,而且还老是想的不太对。这就导致很多困难是自己加上去的,事情本身没多难。关于认知偏差的例子,可以去书中去找。

  最后关于发感谢卡的一节,个人认为确实是很好的行动理念。主要是改善企业员工人际交往的行动。想一想,昨天你被同事帮助,然后,今早他在工位收到你发给他的手工制作感谢卡,上面写着,TO XXX,谢谢你昨天帮我解决的bug。FROM XXX。你们俩的感情应该会更近一步吧。

  《从行动开始》读后感(六):他们不只是“泥石流”,更是“行动科学管理术”的高手

  01

  里约奥运激战正酣,在电视机前和在社交媒体上刷屏的你,相信也和我一样,被“洪荒女神”傅园慧和她所在的“泥石流”中国游泳队圈了粉。

  先是8月7日女子100米仰泳预赛的采访:

  “没保留了……我已经用尽洪荒之力了!”

  再是8日的决赛中,傅园慧打破亚洲记录并列第三摘得铜牌。当经记者提醒才得知自己取得如此成绩后,她一脸懵X:

  “第三?我不知道啊,那还是不错的。我想说,以前的坚持和努力都没有白费,已经超越了自己,我觉得还是挺好的。”

  10日上午,“小鲜肉”宁泽涛在男子100米自由泳半决赛中获得小组第6名从而无缘决赛。随后的采访中,宁泽涛坦然表示自己已经尽力了,并没有“发挥失常”:

  “我对自己非常满意,非常开心,我也非常骄傲。”

  昨天中午我在朋友圈里看到一则推送,盘点了运动员清流中的“泥石流”中国游泳队:除了傅园慧和宁泽涛,另一个耿直boy、17岁的李朱濠从泳池上来就说:

  “我不行了我要死了……200米蝶泳好像不太适合我。”

  面对播放给全国人民看的采访,他们都“耿直”的可怕,赛后感言脱离了“感谢国家、感谢人民”的套路,而是对自己做出了客观自信的评价;傅园慧在被问到对第二天的决赛是否充满希望时,也是大大咧咧一笑:

  “没有!我已经很满意啦!”

  02

  为什么这股“泥石流”一夜之间俘获了全国观众的心?除了国人对待体育赛事的心态已经“轻松”、不再“唯金牌论英雄”外,我想,这些年轻运动员的真性情、乐观自信、对自己的客观评价、对待失败不气馁不逃避的态度,才是吸引网友的根本原因吧:

  1.他们够真诚、“是人不是神”

  ---面对记者的镜头,没有虚与委蛇的按照套路出牌回答问题,而是坦陈自己准备比赛时的艰辛、困苦和忐忑;

  2.他们能客观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实力

  ---被问到是否发挥不好、是否因为身体不适而影响成绩后,宁泽涛大方回答:

  “没有,尽最大努力了,就是这个水平了。”

  3.他们脚踏实地、懂得循序渐进---

  由衷地为自己每一次微小的进步而满足,得知自己打破亚洲纪录后,傅园慧的欣慰与开心溢于言表,又贡献了一组表情包。

  4.他们乐观自信,能够跳出“别人的眼光”正确评价自己---

  虽然并未如万众期望般摘得金牌,但他们纷纷表示“我对自己的表现很满意”、“非常开心,非常满意,确实挺不容易,一路走来,能够站在奥运会的赛场上已经很荣幸和骄傲了。”

  面对比赛结果时的风轻云淡,让观众看到了来自他们内心深处的自信和满足,也感受到了这些年轻人的人格魅力,这才是真正的“大家风范”,难怪他们一夜之间能圈粉无数,得到网友的力挺了。

  03

  “研究日本行为科学管理第一人”、行为科学管理研究所所长、美国行为分析学会会员石田淳在他的新书《从行动开始》中说:

  “改变现在的自己,并不是从根本改变人格,而是努力让现在的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但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应该循序渐进……改变的关键在于,从所完成的一件小事中,确实地体会到‘我做到了’的成就感。充分地体会成就感所带来的快乐,让自己享受自信,从而更容易开始下一次行动。”

  当我读到这段话的时候,一下子就联想到了前文所述的“泥石流”们的采访回答。背负“为国争光”的期望,他们必须在“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赛场上做到“更加优秀”;但他们深知,“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于是纷纷表示对目前已经取得的成绩“很满足”,体会到并享受“我做到了”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而不是令自己陷入“痛失决赛资格”、“只摘得铜牌”的遗憾;“明天的决赛”明天再说,重要的是“活在当下”和“把握今天”;作为90后的他们还那样年轻,目前已经取得的“好的结果”,所以他们对自己给予“肯定和奖励”,从而更容易“开始下一次的行动”,面对事业和生活中的下一个挑战。

  《从行动开始》是后浪出版集团最新推出的关于自我管理、提升行动能力的一本小书,书的作者石田淳除了是日本行为科学管理研究领域的翘楚外,还为包括美国太空总署和波音公司在内的600多家公司提供咨询,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这本书即是向读者介绍“在日本和美国广受推崇的‘行动科学管理法’,启发我们掌握行动的最基本法则,灵活有效地规划自己的人生。”

  如前文所述,如果从行为心理学角度分析,傅园慧和宁泽涛们的行为都极大程度上契合“行动科学管理法”的真谛。《论语·里仁》篇中有句话:“君子讷于言敏于行”,与抽象模糊的“宏伟计划”相比,“有想法,不如会行动”,想要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每天实际进步一小步才是最重要的。

  04

  在信息爆炸的当今时代,各种关于“如何成功”、“如何加强自我管理”的说法众说纷纭。与专注于靠“意志力”、“坚持不懈”达到理想人生状态的说法所不同的是,《从行动开始》是从行为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如何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我们最常说“从现在开始”,那么,如何开始呢?且看“行为科学管理法”如何说:

  在书的开篇作者即指出:

  “人类天生就有惰性,能够导出结果的只有'行动',与抽象的'意志'无关。能够取得成就的人,都是能够用行动来控制意志的人。如果你觉得自己'意志薄弱',则可以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使自己行动'习惯化',总之,只要实际行动起来,我们就能开始改变人生的第一步。”

  那么,何为“行动科学管理术”?简而言之,就是一切结果都是行动的积累,好的结果是由好的行动不断重复带来的。

  《从行动开始》读后感(七):有想法不如会行动

  想取得好的工作成果,想通过学习提升自我,想更有效地利用时间,想拥有充满魅力的外表,想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我们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愿望。但是,就算有愿望也不一定能实现,这就是事实。想要使自己成为理想中的自己,一天花三个小时去空想,不如花五分钟去实干,把改变自己从”喊口号“落实到”行动“上,才是实现目标的关键。

  日本行为科学管理第一人石田淳在《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一书中,完整地介绍了在日本和美国广受推崇的“行动科学管理方法”,从因果关系方面详细地分析了“为什么有了愿望不一定能实现”和“有了愿望如何去实现”,并提出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方法。(日本学者的文风朴实严谨,甚至稍显啰嗦生怕遗漏或者没解释清楚,这也说明了很“接地气”)

  首先分析了人为什么难以改变(即为什么有了愿望不一定能实现):

  1、认知偏差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经历,明明下定决心要把一件事情坚持到底的,结果却还是半途而废。事后懊恼不已,给自己简单粗暴贴上”我就是个意志力薄弱的家伙“的标签。这种认知的偏差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在一件事上有了挫败感,很容易偏离事实并无法理性地看待自己。而导致认知偏差的原因是”自动化思考“,它是指人类在无意识状态中做出的思考,据说每个人每天会出现700次自动思考。正是这种自动化思考使我们产生了认知偏差,从而陷入错误的认知误区而不断否定自己。

  2、容易被眼前的利益所左右

  想减肥却禁不住美食的诱惑,想戒烟却忍不住再抽一口,想早起却总是睡不醒……我们总是有这样的烦恼,明明下定决心要改变自己的,却还是向”美食“、”香烟“、”贪睡“等等眼前的诱惑缴械投降。比如,明知道吃蛋糕会增加体重,但仍打算吃蛋糕的,是因为”美食“会带来”美味的满足感”;吸烟者之所以吸烟,是因为”吸烟“能带来”心情舒畅“等让人舒适的感觉;赖床的人总是早起不了,因为“贪睡”能带来一种身体和精神上的放松感。当人们面对眼前利益的时候,往往会失去理性的判断。

  3、对失败的恐惧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行为经济学家卡内曼教授曾经说过,”人类过于在意”损失“,可能会舍弃获取更大利益的机会“。对于很多人来说,接受”确定的损失“是非常大的痛苦,因为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败。在行为经济学中,将”已经支出且无法回收的费用“称为”沉没成本“,它会对我们的行为造成影响。对于沉没成本应该马上采取措施来终止,但大多数人会抱着侥幸心理,期待继续投资或者等待来指望减少损失。面对已经出现的失败不能早点看清事实,最后只能一败再败。

  4、那些毁掉你人生的习惯

  ①不要依赖”意志“的力量。要想改变自己,仅靠意志力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是要行动;

  ②被冲动的感情所控制。一个陷入冲动状态的人,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的,这就会导致他的行为脱离了现实;

  ③逃避困难。在面对眼前的困难选择一时逃避的人,将来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危害;

  ④随波逐流。明明不喜欢却还是选择随大众,一是怕拒绝了别人会讨厌自己,二是如果不听后果会很严重,被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所束缚只会让自身的矛盾更尖锐;

  ⑤吸烟、暴饮暴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人类会沉迷于很多东西,为了缓解压力而依赖于另一件事的时候会使情况变得复杂;

  ⑥改不了迟到的毛病。行为散漫的人容易自责,这对一个人的打击是很大的,对改变事态却没有一点帮助。

  其次提出了人应该怎么做(即有了愿望如何去实现):

  1、用”MORS法则“来驱动自己,拥有具体的目标

  ”MORS法则”包括四个要素:M—可测评、O—可观察、R—可信任、S—可明确化,以自己为基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使目标明确化,行动可量化,人们才会清晰地知道应该怎么做。如果只是盲目地想改变,没有认清现在的自己,而制定出模糊的目标,把握不了准确的“数值”,效果只能微乎其微。

  2、用“ABC模型”作为行动的原则,认清该做的事

  “行为科学管理术”利用“ABC模型”的概念来解释人的行动和结果之间的关系,A—前提条件、B—行动、C—结果。前提条件(A)指的是引发行动(B)的环境,而行动(B)又是受其结果(C)影响的。客观地观察自己的状态,如果你的目标行为(B)是需要减少的,它就属于过剩行为,那么应该首先消除引发它的前提条件(A);如果你的目标行为(B)是需要增加的,那么应该尽可能多地增加前提条件(A)。当然,如果能够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C),人们就会更加主动地采取行动(B)。

  3、养成好习惯,新行为“从三开始”

  改变自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应该循序渐进,培养好习惯。行为科学管理术认为,培养新的行为习惯时,最后不要超过三个。采用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易操作性,从完成的一件件小事中,我们确实会体会到一种成就感,给自己带来一种满足,通过这样的良性循环,使下一步的行动更容易开始。

  4、调整好心态,不要走极端

  人们总是喜欢追求远大的目标,在他们的观念里“不是100就没有意义”,但事物并非都是“非0即100”,这种追求完美的极端想法只会给自己持续带来压力。我们要对自己宽容一点,要切合实际对自身做出正确的评价。如果遇到挫折和失败,请用三种态度来思考:不要冲动,保持理性;不要主观,保持客观;不要抽象,保持具体。这样来端正心态,寻找对策。

  5、落实行动,要讲究方法

  ①使用方便的记录工具。用“生活记录本”感受“自己的能力”,用“感谢卡”消除人际关系上的压力,利用“实况转播”让意识回到现实。

  ②化整为零。从一开始就将大任务分解成许多小任务,然后就注意力集中在今天需要完成的小任务上,可以把人从多余的压力中解放出来。

  ③“劣后顺序”比“优先顺序”更重要。就是先舍弃掉无足轻重的事情,把时间留给重要的事情。

  ④用应用程序来管理时间。可以利用工具来记录下你所支配的时间,帮助你客观地判断自己使用时间的模式,从而提高利用时间的效率。

  ⑤从小行动开始。坚持从小的行动开始,不断累积,慢慢养成习惯,会带来一种好的结果。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有的人常常逃避困难,有的人害怕面对失败,有的人总是迟到……或许每个人都有过想要改变自己的念头,但能够成功蜕变的人少之又少。人们对自身的认知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偏差,而只有科学地采取行动才能客观评价自己。所以,当你想要改变自己实现某种目标时,行动起来吧,只有行动最靠得住。

  《从行动开始》读后感(八):摒弃心理杂音,活在当下,从行动开始

  读完这本书,自然而然在脑海里浮现对自己说的一句话——“”请摒弃你的心理杂音,活在当下,从行动开始“。

  整本书其实一直在阐述三件事情。以下将一一阐述。

  一、心理杂音

  卡恩曼作为一个心理学家,却获得了经济学的诺贝尔奖。因为他发现了在行动中人是非理性的,这与传统经济模型假设的理性人背道而驰。那么人为何是非理性呢?因为人类的认知常常与事实不符,存在认知偏差。我们会将不与自己打招呼的人自动思考为他对我有意见,我们会将没有及时回复短信的人自动思考为他不喜欢我。但我们却主观地忽略了一些客观因素,可能不打招呼的人与任何人都不打招呼,可能没有及时回复担心的他有事耽搁等等等等。我们甚至过分考虑世俗的判断,要做”让大家都认同的事情“,把应该做放在想要做之前,而让自己迷失在寻找自我的道路上。作为智慧生物的人类,心理活动太过丰富,反倒因为这种种杂音让自己无法前行。就是这些心理杂音削弱着你的意志,降低了你的心理能量,让你无法坚持,甚至于无法开始。

  二、活在当下

  那么如何摒弃心理杂音呢?书本中强调了活在当下,面对现实这个理念。你当下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是什么?不要在意世俗的理念,认清想你要成为的人,要做的事情。

  作者甚至介绍了很多有趣的技巧。比如当你因为比赛前心烦意乱的时候,用手腕感受橡皮筋的回弹。比如用“实况转播”让意识回到现实。比如利用“生活记录本”感受“自己的能力”。

  这些方法都让我们能够更加关注当下的自己,现在的自己,摒弃心理杂音,从而能够认识到行动好的一面,采取更多有益的行动。

  三、从行动开始

  不要依赖意志,那是多么没法控制的事情。去接受自己的一切,不好的与好的想法。为了实现你的目标,成为理想中的自己,你需要从小做起的行动,让行动去强化认知与意志,往好的方向发展。

  这就是作者的核心思想吧。行动科学管理术,用“MORS法则”来驱动自己,只会使用清晰和有具体行为指向的词语。用“ABC”模型作为行动的原则。人们需要知道要做怎样的具体的行为,去规划它,同时根据ABC模型来调整前提条件或寻找替代行为来确保目标行为的动向。

  写到这里,似乎告一段落。但我却很想提幸福俱乐部的海比特训练营,一个习惯养成俱乐部。养成的理念与作者不谋而合,唯一不同的是,训练营更加实战演练,更具操作性。为了开始,你可以从小的行为做起,坚持的途中,偶尔的指标回落并不影响你习惯目标的养成,而被看做是累积效应的正能量,通过行为习惯的养成去滋养你的思维习惯。

  最后还是要感谢幸福俱乐部的赠书。谢谢。

  《从行动开始》读后感(九):还是不要立志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罢

  

1, 不要立志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唉,我就是太没有自控力/意志力了。你说我该怎么做才能成为一个自控力更强的人呢?”这是我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

  英语里有一句话,叫“Be careful with what you wish for”(小心你许下的愿望)。意思就是说,你以为的好愿望,要实现往往都是要付出代价。

  而你如果许下的愿望是“要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那代价可能是,它或许永远不能实现。

  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切结果都是行动的积累。好的结果是好的行动不断重复带来的,而坏的结果也是由不断重复的坏的行动所带来。如果你许下的愿望是“成为一个意志坚强/自控力超强”的人,你觉得这应该由什么行为累积带来呢?

  每天按照固定的时间起床睡觉,按照既定的食谱吃饭,定时定量运动,按规划工作和与人交谈。这样你或许确实能保持高效,保持身材,保持体力,但这像机器人一般的生活是你认为的“自控力超强”的生活,这是你想要的人生吗?

  如果不是,那咱们还是好好想想,不要立志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了吧。首先这样的志向你几乎无从下手去实现,其次这很可能并不是真心期望的生活。

  仅仅只是凭借意志力与自控力就能让事情走上正轨,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而将所有希望寄托于“某天自己变成能够控制情绪、能够减肥成功的意志坚强的人”这个念想,并不会提高我们行动的能力以及效率。因为能导出结果引发变化只有是“不断采取行动”,而不是“成为一个意志力超强的人”。

  希望得到“好的结果”,却将注意力大多放在了“情绪”以及“意志力迷思”上,往往就是我们采取行动的第一个真实阻力。所以,今天要说的第一件事情是,“不要立志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因为它并不能改变你的人生。”

  我们真正该做的,是先行动起来,做点什么。因为能导出结果的只有行动,而不是意志力。

2,开始行动之前

  1)认清自己该做的事情

  认清楚我们该做的事情,是改变的第一步。

  当我们开始说“应该把时间用在什么事情上”时,一般都会被教导从“去做你真正想要做的事,你真正想要成为的人”这个角度去思考。可惜的是,现实生活里这两个问题往往一时之间根本没有答案。

  真这么去想的话,你要么觉得什么都想去做都该去做,要么觉得其实做什么都没用都很难看到成果。

  所以,今天我们再说“究竟该在哪方面采取行动”时,不如思维再简单直接点。

  将生活中真正需要改变的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我们想要增加的行为,比如吃健康食物以及运动的频率,另一类就是我们想要减少的行为,比如暴饮暴食抽烟酗酒。

  所以,在我们“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确定自己真正想要成为的人”之前,不如就尽量用自己希望增加的行为来填充当下的生活。

  2)改变的行为为什么持续不久?

  假设我们已经开始了改变的行为,无论什么,我们都很可能会立马遇到一个普遍的问题 -- “这些改变的行为似乎我们持续不了多久”。往往这也是大家陷入“意志力陷阱”的地方。

  事实上,与其快速判断这是自己意志力不足,倒不如再仔细想想这件事情真实的“成功率”究竟是怎样。比如持续跑步这件事情,让100个人去做,究竟它的持续率是多少?80% 的人都能持续还是只有5%的人可以做到?

  当我们去看一些事情的成功率时,最好不要只是盯着能够成功做到的那一小拨数据,然后批判自己意志力不足,为什么别人能做到而自己做不到。更合适的做法,是去看看普遍的成功率。如果80%的人都没能做到,那你大可以冷静下来。去想一想,是否“不容易做到”才是这件事情真实的模样。

  所以,这世界上大部分需要持续的行为,都是不容易做到的。

  当我们在做出一项改变时,需要去理解“开始行动”与“持续下去”是不同的两种行为。这两者并非必然相关的,所以也不一定共存。开始之后无法坚持下去原本是很正常的现象。

  《从行动开始》一书中说到,行为科学管理术认为,无法取得理想结果的原因只有两点:

1,不知道如何开始行动2,不知道如何持续

  所以先别急着说批判自己,先区分清楚了开始行动与持续下去的概念,再逐一地做起来。

3 开始行动和持续行动是两件事

  1)开始行动

  “开始行动”这个阶段的目标是:马上取得成果。所以,这个阶段的关键在于“降低难度”。因为只有能够取得成果的行为才有持续的可能性。

  但很多时候呢,当我们终于“下定了决定”要改变什么的时候,往往会不由自主地给自己设定过高的目标挑战自我,然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宣告新计划的终结。

  比如有人会和我说,新学期给自己安排每天记20个单词,那么一周下来就能记住140个单词,一个月能记住600个单词。

  当然,结果可想而知了。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从来没有记单词习惯的人,即便做到了1周甚至2周每天记20个单词的行为,也是不太可能长期持续的。

  先不去说记单词这个行为的意义,就假设你选定了想去增加这样一种行为,而你却在开始之后发现自己甚至无法在短期内做到。这种时候首先必须防止自己陷入“认为自己意志力太差”的糟糕情绪。然后去面对“持续不了”的事实,并将需要“开始行动”的行为任务调整为你能做到的范围。比如“每天记2个单词,记10天”,并取得成果。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提醒自己,将注意力放在“去的可以实现的结果上”,千万不要试图通要改变的行为来展示自己,更不要在不知不觉间任由自己的情绪地将我们的行为目标替换成了“觉得自己很厉害”。

  2)持续的秘密:习惯的原理

  《从行动开始》一书中有提到一个“ABC模型”,用来解释人的行动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也是某种行为从“开始”转为“持续”的秘密。

A = Antecedent 前提条件(前提条件指引发行动的环境)B = Behavior 行动 (行动指在特定环境下人的行动)C = Consequence 结果 (结果指人的行动导致的客观结果与给人的主观感受)

  这个模型的意思是:在特定环境下会引发个人选择一种行为方式,而每一种行为方式都会导致一些客观结果与给人的主观感受。

  这些结果与感受中,能够带给我们“奖励“ 的“好的感受/结果”的行为则会成为我们下一次同样环境下的选择。这样的环境与行为选择重复的频率越高,这种行为就很可能成为我们的某种惯性行为。 也就是说,一件事情我们能够持续下去的秘密就在于,你做的这件事情能立即给你一些“好的感受”。当你的特定行动持续触发“好的”结果,那这种行为就很可能在后期成为你的条件反射选择。而这就是习惯养成的秘密。

比如,有两个人都想锻炼身体,并同时选择了“开始跑步”的行为。 其中一个人在跑步的过程中感觉不错,流了汗觉得心情舒畅还提高了睡眠质量,那他自然愿意下一次继续跑。如果接下来的10次里有超过6次感觉依旧不错,那他很可能会将跑步作为一样愿意持续下去的运动。 但是,如果另一个人觉得跑步的过程超级无聊,距离太远时间太长,跑的过程中呼吸难受,身体难受,十分的不自在。那这个人则很有可能在“开始跑”几次之后,就停止并且很难继续。

  这是意志力的问题吗?还真未必,是不是?

  一种行为之所以能成为习惯,关键有3点:

  1)搞清楚选定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比如你其实是想要锻炼身体,那么就不要把自己的选择局限在跑步这一种运动选择上。不喜欢,得换。)

  2)选择恰当的行为(比如同样是锻炼身体,恰当的行为对有些人来说是跑步,对有些人来说是跳舞)

  3)务必留意“好的”的结果(如果一种行为不能给你好的结果反馈,那最好不用拘泥于这一种行为方式。去尝试并寻找能让你愿意持续下去的“好的结果”)

  当然,这种“好的结果”也可以是人为设定的激励。比如,达到某种行为后设定金钱奖励以鼓励这种行为。或者没达到某种行为设定“金钱惩罚”来督促自己减少某种行为。 3)行为的量化与周期性管理

  当然,要将一种行为从开始到真正的持续,还需要的一个关键工具就是对任务进行周期性管理。

  也就是说,将一种行为持久地稳定下来,我们除了要反复通过留意“好的结果”来确定“适合持续的行为”之外,还需要懂得将“长期”拆分为一个个“短期”来更好地管理此种行为的稳固。

  这里重复一次以前说过的“用Smart原则”进行计划与目标管理吧。(这个之前写过,可能大家已经知道了,如果不知道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

S(Specific):具体。你的目标必须是具体的一件事情。比如,你不能只说我要锻炼身体。你得说,我希望自己跑步或者跳舞或者游泳。M(Measurable):可衡量。你的目标的结果需要可以被衡量。比如“想要得到锻炼”太过于抽象无法被衡量,但是每周跑步/游泳3次,每次1小时则可以被衡量。A( Attainable):可实现。你的目标需要是通过一定程度的努力后可以被达到的。很明显每天跑步/游泳2小时的目标很难被实现,而每2天跑步/游泳半小时则更可能被实现。R(Relevant):相关性。你的目标需要和当下的要解决的问题有关联。如果你是想要锻炼身体,那就选择跑步游泳瑜伽健身等等。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学英语弹吉他就先放一放吧。T(Time-bound):有时限性。你的目标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比如,给自己设定1个月,每周3次,每次跑半小时/5KM。

  假设你给自己设定的周期,也就是这一个小SMART的目标打算持续的时间,是2个月。

  那你完全可以接下来每一个周期都以2个月来进行,每个周期做一次整体计划,每一个周期内专注于当下的小目标的完成。然后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去更新你的目标以及你的行动情况。用这样的方式在确定合适的行动方式后来周期性地管理自己的持续行动。

4,尽量与自己做朋友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决不仅仅只是看起来说起来简单的这些理论。当然,最最重要的事情,还是标题的这句话“还是不要立志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罢”。

  因为,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是一个很高很高的标准,也是一件很难很难做到的事情。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去行动,大概没有几个人能真的持续下去吧。所以,还是不要立志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罢。

  我们应该在开始行动和持续行动的过程中尽量成为自己的朋友,帮自己分析,给自己鼓励。在这方面呢,有以下三个建议,供大家参考。

  1)留意自己的情绪

  想成为一个厉害的人,大概是所有人内心可能出现的执念。所以,我们很容易在一开始飞起热度,在做的时候饱受打击。嗯,受到打击几乎是必然的。

  当然,这未必是因为“我们能力不足”,很有可能是我们经验不足,目标设置不合理,或者方式不合适。不用抱着“我一定可以/我一定要能做到才行”的念头,在遭受挫折时对自己进行言语攻击。

  我们的目标是“完成一些事情”,而不是“成为一个厉害的人或者意志坚强的人”。

  提醒自己:能用500块砖砌成一面墙的人,并不是靠坚强的意志,而是靠重复的行动。砌墙这样的工作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麻烦而且枯燥的,无论你厉害不厉害,意志坚强不坚强。

  2)留意“好的结果”

  “好的结果”才是促使我们能够心甘情愿重复一些行为的理由。从我们原始的动机(比如减轻体重5KM),到找到为合适的行动(适当调节饮食,每周游泳3次,每次1小时)之间,可能有许多许多的尝试。

  而这些尝试很可能看起来像“三分钟热度”, 也很可能像“没有意志力”,如果我们不去思考不去分析的话。

  确定“恰当行为”的过程其实也正是一个尝试,观察,筛选的反复过程。越是熟悉这个过程,越是能够对自己有耐心并在其他许多方面用同样的方式观察与寻找“好的结果”。这绝对不是一个白费的过程,除非你从不思考。

  3)留意自己的惯性认知

  越是依赖于“只有意志强大、自控力强的人才能做好事情”的想法,便越是容易出现“认知偏差” -- “过于轻率地否认自己”而无法保持行动。

  如果你打破了原有的计划,冷静点,这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

  你只是7天没有吸烟,而今天吸了一根而已。或者,你只是7天没有吃甜食而今天吃了一块巧克力而已。只是这样而已。

  这没有什么成功与失败可言。我们都只是在不断地行动与改变,而行动与改变本身,也是一件渐进的过程,从来没有所谓的一蹴而就。

  最后很重要的一点,采取行为改变并且持续改变,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否定现在的自己。一切都是为了让现在的自己得到成长。也正是为此,我们更应该和你自己做朋友,而不是敌人。

  所以,不要再说“从明天开始”,也不要“再立志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了吧。最好降低难度,从现在开始行动,然后在行动的路上,成为自己的朋友,陪自己开始,其间反复,而后持续下去。

  最后,关于今天的内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这本书《从行动开始》。书里还有更多细节。

  《从行动开始》读后感(十):空想只会带来迷茫,行动才能找到方向!

  从7月19号开始,渐渐中断了自己的“100天100本口才书计划”,但我心里还一直惦记着呢,接下来我一定会把之前欠下的所有的书都补上。为什么会间断这么久呢?一来因为要准备登台演讲,二来要准备一场重大的考试,所以忍痛割爱,暂停了自己的读书计划。

  一、正因为不想跑,所以才要跑

  今天重新拾起,不禁手生,不知道自己写些什么、怎么写了都,还有就是书也不想看、总结也不想写,这可如何是好?突然,想起来自己看的一本书《从行动开始》,这不正是把书中的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时候嘛。书中提到:“能导出真正结果的只有行动。”那意思就是“越不想写越要写呗!”那就写吧,写着写着灵感或许就来了。正如村上春树所言:“正因为不想跑,所以才要跑!”多经典啊,用行动去打磨自己,而不是让思想腐朽了自己的行动啊!

  当你脑海中不停的想着要干嘛干嘛,却不去做时,慢慢地就会感到压力重重,一方面觉得任务真是太可怕了,另一方面又觉得意志力太薄弱,自己太无能了。接下来的后果肯定就只有拖延和痛苦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去行动,用行动带动自己去思考,在行动中才能找到方向,空想只会带来迷茫。写作也好、跑步也罢,读书也好、恋爱也罢,只有去写去跑去感受,去爱去恨去浪费,你才能发现其中的意义,而只在脑子里想,不仅没用,而且浪费时间,还让你感到人生暗淡、生命无光甚至失去希望。

  去不去做、能否做好及能否坚持一件事都与意志力没有一丢丢的干系,你要做的就是只管去行动就好了。我们常常做的却是埋怨自己意志力薄弱,觉得自己无能,打击自己,并陷入深深的自责中,然后推及到其他的方面,觉得什么事也做不好,坚持不下来。举个例子:你是靠什么判断一个人很优秀很努力的?是根据他的行动还是他那无坚不摧的意志力。很显然,是他的行动力,他那不断更新的文章、那羡煞旁人的业绩、那广泛的兴趣爱好等等。你要的是结果,而能带来结果的就只有行动了。还是引用乐嘉的那句经典的话:“先开枪后瞄准,先上床后恋爱!”这句话要正确理解哈,不要磨磨唧唧、犹犹豫豫,要果断行动,行动带动你的思想。

  只要不断积累小而具体的行动,不管多么远大的目标都一定能够实现!

  二、如何让自己迈开腿去行动?

  1、小事做起

  你想开始写作,那就每天写个1000字,如果还多,就500字,先从一点点做起,先让自己能够坚持下来,就像做俯卧撑,每天做十个,渐渐的你就会发生蜕变。这点我是深有感触,当我在准备演讲的时候,那家伙对自己的要求高的不要不要的,恨不得一上场就有大师的水平,嗨翻全场。还好我在临上场的几个小时前调整了自己的目标,这一次作为我第一次上台,我只要完整的表现出我的内容就好,瞬间心里就放下了,所以凡事不要一开始就给自己设如此高的“跨栏”,一旦超出你的能力,你只会望而却步。从小事做起吧,细水长流,让自己每天都会坚持。

  2、让自己马上就取得结果、获得成就感

  作者石田淳告诉我们:当人们发现能够立即得到好结果的时候,就会积极主动地重复这一行动。比如当我们被别人夸赞饭做的好吃的时候,就会特别喜欢做饭。我们可以给自己的行动设置一些笑笑的奖励,增加自己的成就感;比如大的目标(100天100本口才书)实现之后,给自己奖励一个向往已久的白色锤子耳机,比如小的目标可以找小伙伴一起,然后互相鼓励,褒奖是性价比最高的奖励方式。

  3、关注眼前的事,集中注意力于当下,不要空想未来

  书中提到一个词:正念,也是很热门的一个词,意思大致就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手头的事情上,活在当下,用心的感受自己的呼吸能让我们更好的活在当下,冥想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就像孔子的思想:活在当下,该怎么就怎么,不掺杂一点意思进去。

  为了十年后的自己,你现在必须做出改变!

  三、别看了,没有三了,赶紧去行动!

  只是一味地批评,而不采取任何行动是不会有任何改变的,为了十年后更好的自己,你现在必须做出改变,去行动吧!最后提示,如果你觉得生活有点无趣,你可以每天给自己认识的人写感谢卡,找到你认为值得感谢的东西去感谢,你会发现生活不要太美好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