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曲终了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曲终了的读后感10篇

2018-04-28 21: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曲终了的读后感10篇

  《一曲终了》是一本由胡学文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曲终了》读后感(一):其实曲未了

  收到书看到封面的那一刹那,我被其深深吸引---黑色背景里穿插着好像大树枝蔓又好像波涛汹涌海浪白色。其气势恢宏,又有些许神秘艺术气息非常浓烈,让我有种想要立即翻开书阅读冲动

  “有一种尊严执拗地活着”-封面上的这句话意味深长,直到我读完整本书后才真正体会到了它的深意。鲜红色的“尊严”二字,在黑色的背景里尤为突出,它似乎在诉说着每个人都有血性的一面

  本书是中篇小说合集,共有6个故事:《一曲终了》、《麦子的盖头》、《命案高悬》、《虬枝引》、《月光颜色》和《装在瓦罐里的声音》。充满着浓郁乡土气息,带着些许固执的追寻的性格是这几个故事里人物的共通之处。有一种性格叫执拗,执拗更是尊严的体现。在文中,作者似乎认为执拗是一个褒义词,特别是在是非对错面前就该如此地活着。你尽全力了,即使得不到结果,也值了,因为无愧于心,便足矣。

  相对来说,《虬枝引》和《月光的颜色》这两个故事对现代农村生活刻画得更加深刻细致男人为了使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为了供孩子读书选择了外出打工,留妻儿老小在家中。为了攒钱很多年都没能回家,但他们心里始终惦念着家里,想念亲人。就像《虬枝引》里的乔风,每年都会寄钱给家里,妻子秀珍深知其不易,更想让丈夫回家看看,便几次把寄回的钱退了回去。这就是爱与思念关心体贴写照。另一方面,在外闯荡的不易,内心空虚寂寞让他们难以承受,倍受煎熬。因此便出现了乔风和刘云这样的情况。两个相似的人慢慢走在了一起,他们互相依靠,互相温暖。但这本身就是一场错误,违反了法律道德上要遭受谴责,内心也不会安宁。面对这样的情况,除了叹息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首先每个人要学会自尊自爱,恪守本分,有抵御诱惑能力和自控力。再者,缩小贫富差距变得尤为重要了。其实国家近些年一直在出台一些惠农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但是贫富差距的缩小还是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

  《月光的颜色》则是从另一个角度描述的。赵燕子的丈夫在城里打工多年,终于站稳了脚,当上了老板。但因此他也变得财大气粗,到处招蜂引蝶。对于突然来找他的妻子一躲再躲。在肖荣和其丈夫的帮助下,燕子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丈夫,可他的冷淡让燕子心灰意冷。燕子对丈夫彻底失望了,决定老家。在回家途中,她把视为生命的那些刻满了女儿父亲的思念的杏核丢到了桥下……结局凄惨悲凉的却又是发人深省的……

  总体来说这部反映农村生存状况小说成功的,它的语言朴实 易懂,比喻恰当与众不同-多处用的是农业用具,把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生动形象个性鲜明。通过作者的描述,我们看到了农村人的朴实 、纯粹 、粗犷与 不拘小节;更体会到了他们拼命劳动挣钱的艰辛、离家在外的不易、受了委屈只能默默咽下的隐忍与无助、为了维护尊严的那份倔强、寻求心安大胆坚持……

  人生活在这个世上有太多的不易,但愿我们都能不忘初心,不忘本,为了我们所向往的生活更加的努力 坚强 乐观地过好每一天。这样我们才会更加幸福快乐

  《一曲终了》读后感(二):曲终人散,则余音绕梁――评《一曲终了》

  生活就是一张大网,我们就是那张大网里的鱼。我们可以逃避很多,但逃避不了生活。

  读《一曲终了》深感余音不绝。对于一个出生在农村务工在城市的我来说,我们体会书里那些人的感受,我们如同候鸟般来回迁徙,拴在我们脖子里最后的绳索是“家”。这本小说集不仅诉说了外出务工人员生活的艰辛更是道出了背井离乡之人对生活的态度。那讲述的就是故乡故土故人,故事。

  本书是由《一曲终了》、《麦子的盖头》、《命案高悬》、《虬枝引》、《月光的颜色》、《装在瓦罐里的声音》六部中篇小说构成。“有一种尊严叫执拗地活着”。对我触动最大的莫过于《虬枝引》这部小说,书里的乔风和刘云是来城务工人员,由于在陌生的城市没有家,没有依靠,但他们渴望家的温暖,他们选择了搭伴过日子。在务工人员的群体里,这种搭伴的生活方式叫做临时夫妻。他们在城市的日子里和真正的夫妻没什么区别,一起生活,一起过日子,彼此照顾。共同在陌生的城市里维持着那份属于家的温暖,尽管那不是真正的家。但当过年时他们会各回各家,因为在老家他们有自己的丈夫或妻子。

  而《虬枝引》就是讲述了乔风因为和自己临时搭伴过生活的刘云产生感情,想到要和老家的妻子离婚。但考虑到离婚是件大事,他不得不亲自回家处理这件事。当他一路赶回到那个叫“一棵树”的地方,他发现生养自己的村子,连同那个他两年未曾回过的家一起消失了,对!是消失了!消失的不仅有自己的妻子女儿,连同村庄里的种种一并消失了,仿佛“一棵树”这个村子从未在这片土地存在过。为了搞清自己的家,自己的妻女,在自己的故乡,在这片故土上发生了什么事,他不停的寻找着村里的故人,想要了解答案可惜一无所获

  外出务工人员的悲哀,城市没有家。老家因为青壮人口外出务工,形成了空村,造就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问题。这些都是赤裸裸存在的现实问题。

  本书更是通过六个故事,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不同且耐看的故事。我们是听故事的人,而作者是讲故事的人,故事放在那儿是故事,叙述出来就是小说了。我们可以通过本篇小说集了解那些真实的故事。

  《流浪

  我一直在流浪

  脚下的停滞不前挡不住心的渴望

  我走过钢铁丛林的城市

  来到充满泥土芬芳的小村

  炊烟带着家的味道向我张开了怀抱

  我乘坐火车穿梭在不同的地方不停的流浪

  我抛下车票撇掉行囊

  从未像此刻信赖自己的双脚

  迈着坚定步子

  我仍在不停的流浪

  当我满面风尘的走到故乡

  见到沉默如石的父母

  熟悉目光里饱含殷殷的期望

  爹娘说:儿啊,回家吧!

  眼泪此时无声的在静静的淌

  远至天涯步伐近在咫尺的家

  回家的欲望

  我决定不在流浪

  邻村的姑娘我的新娘

  家,让我从此饱含希望

  《一曲终了》读后感(三):一曲终了 意犹未尽

  一曲终了 意犹未尽

  ——读中篇小说集《一曲终了》

  朱延嵩/文

  人们通常把三万字到十万字的小说称为中篇小说,这只是就字数而言的,其实,长、中、短篇小说的区别,主要是由作品反映生活的范围、作品的容量来决定的。中篇小说反映生活的范围虽不像长篇那样广阔,但也能反映出一定广度的生活面,它的人物的多寡、情节的繁简介长短篇之间,更能考验作者的创作实力

  河北省作协副主席胡学文是驰骋在中篇小说创作领域的骁将,凭借《从正午开始的黄昏》获第六届鲁迅文学中篇小说奖,其创作的中篇小说《命案高悬》列中国小说排行榜中篇小说第二位,《婚姻穴位》、《奔跑的月光》等多部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胡学文小说作品以稳定质量赢得了文学界的广泛认可,形成自己较为独特的创作风格

  胡学文最新出版的中篇小说精选集《一曲终了》,收录他早先和近期创作的六部作品,其中就有被文学评论高度关注的《命案高悬》和获得首届鄂尔多斯文学奖的《装在瓦罐里的声音》。这部小说集中,延续作者一贯的创作风格,以农村与农民题材为主,生动反映农民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在语言、小说情节的展开、人物的刻画等方面都体现出作者的创作特质。胡学文的小说朴素干净、准确,以独特的乡村风情、浓郁的生活气息深深打动读者,直击生活痛处,在他笔下那些倍受侮辱和损害却闪耀着人性光辉女性形象,不仅表现了当今农民的生存艰难,更重要的写出她们承担命运的那种毫不畏惧的精神,具有震撼人心力量

  胡文学的创作曾被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称赞为“扎实的生活、诚实写作”,的确,他的小说一板一眼干净利落,体现出他深厚的生活积累。但还要看出,他在写作上的灵性甚至部分作品反映出的诡异。在小说《一曲终了》中,丈夫孟超忽然失忆,把妻子杜小碧当成了妹妹,而杜的情夫马成则“登堂入室”成为了杜小碧的编外丈夫,在一个屋檐下,维持着这种令常人感到尴尬的“三角关系”……这样的故事情节,肯定会吊起读者的“胃口”,而在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出作者的想象能力。正是有失忆的孟超,才可能维持这种脆弱平衡关系,也就是小说在荒诞中孕育合理的成份,使读者急于知道以后的结局,这就是作者的功力所在。同样的,《虬枝引》中,那个像在人间蒸发一般了无痕迹的村庄,《装在瓦罐里的声音》中那个像被施了魔法的罐子,都有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可细想来,反映出的“回不去的精神家园”与“长期受迫而产生的心理畸形”这样沉重主题,就会为作者独具匠心的创作水平所叹服。

  一位作家总有一块自留地,被誉为“河北四侠”之首的胡学文,扎根于熟悉的文化土壤,充盈着作品的无限张力。在当下,仍不断拓展他创作的领域和空间,凭借对人性的深切思考、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体验,运用生动传神的语言品质不同寻常的表现手法,尽显其现实主义写作风格的灵动与张扬。

  《一曲终了》 胡学文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年7月版

  《一曲终了》读后感(四):有一种尊严,叫执拗的活着

  周一早上拿到《一曲终了》,我就每天读一篇小说。这种不紧不慢的速度有利于细致的体会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事情发展情况。作者胡学文多以书写乡土中国故事著称,他的作品一直具有浓郁的北方色彩和个人风格,深深扎根于时代的要害处,而《一曲终了》这本书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更加贴近时代的脉搏。

  一曲终了,既是这本中篇小说集的名字,也是其中一篇文章题目。这部小说集中讲述了六个故事,《一曲终了》、《麦子的盖头》、《命案高悬》、《虬枝引》、《月光的颜色》、《装在瓦罐里的声音》,每一个故事作者都用细腻笔触,描述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揭示了人性的某些特质,在丰富的人物的精神世界中探寻和发现,着力表达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的无奈、无助与软弱,也有一些人的执拗、愚钝疯狂文章弹性的语言、睿智的描述,令人着迷的故事,阅读者像经历了一场场不同的旅行。

  第一篇小说《一曲终了》,洗衣店老板杜小碧的丈夫孟超失忆,很多事情都还记得,唯独忘记了杜小碧是他的妻子,错把妻子当做妹妹,把马成当成妹夫。杜小碧到处求医,经过二十多家医院的诊断、治疗都不见好,她几近崩溃绝望。马成对她的好让她欣喜,她甚至愿意跟马成一起生活,但是与之一起增长还有对丈夫孟超的内疚愤怒和无奈,杜小碧陷入焦灼矛盾不安中。孟超其实已经恢复记忆,但既成事实让他无法接受,想退出这段不正常伦理生活却舍不得杜小碧又忘不掉,他选择继续装病来逃避现实。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执拗的杜小碧和孟超都有善良和重情义的一面,但面对生活中已经发生的不愿面对的事又是那么无奈。在文章中还有几个执拗的人、几件无奈的事,在百灵河上日夜唱歌的陆阿芳;那个不停练习憋气,时刻准备救起落水人员的黑孩儿;无法忘记过去死缠着孟超的马成前妻……处于故事中的人不明白自己的执拗,想不通生活中种种矛盾,只能无奈的逼迫自己坚持着。

  《麦子的盖头》中,麦子被人强奸,又被村长骚扰,最可气的是丈夫马逗根赌博把她输给了老于。 老于对她很照顾,很耐心的等她一心一意的跟他过日子。可麦子却执拗的要找到失踪的丈夫马豆根,要问清楚他到底是不是真的不要她了,但最后,面对马豆根就连最后一丝廉耻也不放在心上的言行,麦子愤怒转身……

  《命案高悬》中,光棍无赖吴响的形象刻画的惟妙惟肖,他利用职务之便,有时得两盒烟,有时得三五块钱,有时能轻松的让女人裤子……但是尹小梅死后,事情都变了,吴响执拗的要“问清楚、弄明白”,却遇到重重阻碍,始终没能弄清楚……

  《虬枝引》中乔峰原本是想回一棵树跟秀珍离婚,却发现整个村子都不见了,他本可以不管了,回城里跟刘云好好过日子就行了,可执拗的性格偏偏使他放不下失踪的妻子、女儿和村子,苦苦寻找无果,只能在消失的村庄遗址上盖两间房自我安慰……

  ……

  “执拗”是这些故事中人物的共同点,但执拗的性格却也是他们的闪光点,这些处于在社会底层的人,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无奈,他们不能默默忍耐,而是执拗的与之对抗,不管结果如何。有一种尊严,叫执拗的活着……

  《一曲终了》读后感(五):回味无穷 一曲终未了

  《一曲终了》读后感(六):胡学文语言的圈套

  《一曲终了》是胡学文语言的圈套,跳进去不容易出来,生活就是这样,谁能例外?不能!

  小说的六个独立篇章,互相独立,相应成趣,相互阐释,表达着作者对于文学的理解和注释。

  有人说,小说是一种叙述的艺术;有人说,小说就是讲述故事;有人说,小说就是虚构;还有人说,小说就是生活,典型化的生活,生活的升华或者浓缩,艺术化的生活。单纯的生活不是小说,单纯的小说也不是生活,小说是小说、生活是生活两码事,各不相干。

  每个人眼中,生活各不相同;每个人心中,小说各不雷同;《一曲终了》、《麦子的盖头》、《命案高悬》、《虬枝引》、《月光的颜色》、《装在瓦罐里的声音》 呈现给我们的是不同的文学观念,不同的生活现象。

  失忆的孟超、杜小碧、马成、王警官、黑孩、陆小梅、蛤蟆嘴、陆阿芳构成了乡村社会的全部,错位的社会关系、错位的人际关系、夫妻关系,人物之间的矛盾纠葛,构成了一个真实的存在关系和一个真实的文学关系。非虚构与虚构,真实的夫妻关系与错位,一个关捩点就是孟超的失忆,由此造成人物关系的错位颠倒。

  孟超能醒过来了?

  杜小碧会怎样,如何面对?各个医院都去看过了,孟超会醒来吗?

  醒来了,杜小碧岂不尴尬?不醒来,各种困扰仍再继续,每个人都在执拗自己的事业,各有各的活法,互相纠葛着缠绕着,难以梳理清楚,这就是生活的麻花和生活的熵定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宿命。

  一曲终了,慢慢的生活走要往前走。只不过,有人仍停留在过去,有人站在现在的起点,瞭望未来……

  《一曲终了》读后感(七):文学就是没有终了的曲子

  胡学文的大名是久已耳闻,但他的作品却是第一次接触。之前虽曾在家乡的地方文学杂志上瞥见过几次他的作品,却并不曾细看,概因自己已不是少年时期,非各类文字都要囊括其中,再加上对于这类带着乡土气息的文字,与我的偏好总归是带着些许出入的。之所以要阅读这本《一曲终了》,大抵也是带了几分对于传闻中的省级文化名人的些许好奇,就如深山,不进入其中又如何真正算得上了解其一二呢?

  《一曲终了》一书为六个短篇小说的合集,故事都来自乡间坊里,在一个一个的故事里,我们仿佛也成了那一个个乡间爱看热闹的乡下人,不把故事里人物的前前后后扒出来就不肯罢休似的。其实这里也是作者写作的巧妙之处,引出个由头,不由你不想往下看。在乡间看热闹显得俗气低级,但读小说就不一样了,仿佛透着骨子文化人的样儿,其实我看本质都是一样的,爱看热闹的心,大抵人人都有。

  《一曲终了》是第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给我的感受是,在前面有点儿拎不清人物间的关系,等后面整清楚了,发现这又是个没有结局的故事,多少让人心里堵得慌。

  我比较喜欢看干脆利落的故事,比如儿童文学或者大团圆结局的故事,这也是我为什么不太喜欢读乡土文学的原因,因为我也知道真实的生活就是这样,开头很乱,结局永远不是结局。这样的文学有时让人觉得颓丧,让你觉得生活就是根本绕不过去的坎儿,让你不得不直面真实的人生,可是那些生活毕竟离自己的生活太远了,除了叹息一声,轻飘飘的关注也起不了什么作用。人常说“文以载道”,这样一写就沉重了,而这沉重是我所不喜欢的生活方式。

  但我又很有一点儿小小的疑问。因为胡老师的文字是扎根于乡间民众的,小说中的人物要么在乡间要么来自乡镇,故事虽然写的是地地道道的乡间大戏,但人物语言又仿佛很有点儿脱离了乡间的真实。我指的是主人公说话都太文诌诌了,仿佛和我印象中的乡下人很是不一致。也就是说我觉得主人公的对话仿佛应该有些地方特色,比如第009页,陆阿芳说,我女儿是公主,你相信吗?

  至少我见到的乡下人绝对不会用这样的口气说话,北方的乡下人说话都是很硬气的,绝对不会加上一个商量的“吗”字,而整个故事中的人物都是带着一种文气,仿佛一个个都透着理智大气般,这和我见到的乡下人真的不太一样。

  所以单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不是很喜欢这第一个故事,觉得他们虽然生活在乡镇,但说话办事却像城里人,很不伦不类。

  当然我这样说可能有点儿狂妄了,毕竟我读的乡土文学真的不多,真正接触到的乡下人也不是很多,而胡学文老师有生活与文学的双重经验,我这样吹毛求疵可能也有点儿不知天高地厚,但我读书写的是自己真实的感觉,哪怕不对,也请理解一下。

  当然胡老师的故事表达能力是很强的,因为他总是能在故事的一开端就把读者的胃口吊起来,引得你想要赶紧读下去。当然他又让我失望了,因为他的故事往往没有真正的结局,或者结局并不如自己期望的那么圆满,这当然是一种高明的写法,让我们知道日子没有结束的那一天,结局也是一样,没有一种结局是真正的结局,结局只有生活能够给出来,而作者不能。但对我这种不知足的读者来说,活活像是哽在嗓子眼里的一口气,吐不出来一样。

  第二个故事《麦子的盖头》,感觉舒服多了。因为作者塑造了一个很好的形象老于,这是一个正面形象,让人觉得麦子的生活还是有希望的。而那个好猜忌又不争气的男人,在相对比之下写得猥琐而不堪,这也让麦子最后的离开显得痛快淋漓。我觉得这个故事至少让人心里很舒坦,觉得麦子的生活终于变得明朗起来,这结局算是比较圆满。

  《命案高悬》又让人的心堵得慌,仿佛跟本书的封面一样,那么黑那么压抑。仿佛把一些事情不留情面的挖了很深很深,但最后,却还是不了了之。什么良心啊、尊严啊,都被残酷地抹杀了,就仿佛你冲天喊几声,可是又没谁听得见。小说就是这样好,你说它是真的就是真的,你说它是假的就是假的。我们读故事的人也不过是假惺惺地跟着难受一阵子,合上书,还是过自己的日子。结局是“浑浊的河水如野马脱缰,滚滚而去,但愿那个人不是黄宝,”莫名其妙地死了一个女人,虽不是吴响亲手杀死,也得他杀的差不多,他只想要个明白,但最后什么也没问明白,反而又害了另一个男人。

  这世界上每天都发生无数的生生死死,只要和自己无关的,没什么人真的关心故事的内情,在小说里寄予的同情也不过是一把虚妄的关心。

  《虬枝引》让人心里空荡荡的,一个村子莫名地消失了,自己的女人凭空消失了。一个离家两年未回的男人再也找不回失去的村庄和过去的女人。这根刺扎在他心里仿佛最后一点点良心的刺,他决定回家重新种一棵树,重新找回村庄。此时读者几乎觉得有些坦然了,替这个男人坦然一些,可是醒过来一看,树苗没了,帐篷也没了,这里面又透进来一道悲观的黑影,仿佛在对我们说,失去的就是失去了,你再也找不回来。

  这时候就忍不住想质问作者,把故事写得让人这么难受,所为何来?农村人大量涌入城里,城里不是自己的根,但又再也回不到乡下,村庄消失了,以为女人会永远在原地等待,结果女人也不知所踪。彼此都在失望与背叛中再也回不了头。这个故事里的命题让人想到当下的社会难题,城市与乡村,到底哪里才是他们的根?

  《月光的颜色》有点儿悲凉。一个进城寻夫的女人,最终也没有找回自己的男人。这倒和上一个故事很有些对应,城里的不想回农村,村里也不一定想来城里,但是他们之间毕竟还是有着一丝联系的,虽然这联系已被时间与现实踩得稀巴烂。能怎么样呢?后面的故事还很长很长,但这一段的经历就是这样,屈辱悲伤,然后也换不回什么了。

  《装在瓦罐里的声音》是地道的乡下故事,失事的矿工留下的女人们,总还得过下去,各自就有了各自的活法。有过好的就有过得不好的,有硬气的就有软弱的,有精明的就有老实的。老实的素素一直被恶婆欺压,恶婆死后也仿佛被她的恶气控制,赵大有不愿意把游手好闲的赵小铺介绍给他,奈何这情势挡也挡不住。而这个不安分的农民果然没安好心,最终赵大有用铁锨断了他的腿。

  在读到一半时,很天真地希望赵小铺不是那么万恶,并在素素的善良之下改邪归正,但又同时很明白地知道,天底下几乎不可能会发生这样的事,越是良善仿佛越容易被欺侮,没有坏人会因为别人的好就不下手的。所以看到结局时,赵大有打断了他的腿,倒很希望现实中出现这样的结局。

  整体来说,这本书让我第一次仔细地阅读了胡学文老师的著作,很佩服他对现实文学的把握能力,选取的故事都很现实代表意义。但我还是觉得这些主人公的对话语言,很不像是一个个乡下人的表达能力,前两个故事中表现两个人的对话用了大量的“某某说”,这个格式我也不是很喜欢。不过后面的几个故事这种情况几乎消失不见了,所以我想这个故事莫非创作时间比较靠前?而后面的故事似乎已经改掉了这个毛病。

  论文学,我这样的评价很有些说三道四的感觉,也很有些后生不自量力的感觉,因为我自己不创作这类文学,也不全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评论的,所以点评难免有失偏颇,不过正因为是读过本书后的第一感觉,所以迫不及待全道出来,就算说得不妥,也请多包涵。此前曾听过胡学文老师的文学讲座,因为时间过久,已经不记得具体内容,但是胡老师的谦谦君子气与更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也希望未来再有机会领略在作家的风采。

  虽然本书取名为《一曲终了》,这是第一个故事中一个疯掉的女人一直在做的事情,她始终在唱歌,旁若无人。黑孩一直想救一个落水的人,孟超把她扔下水,让黑孩救了她一次。但是谁又真的救得了谁呢?疯子的歌永远也唱不完,是个无限的循环,就像生活,就像故事,永远也没有完。

  《一曲终了》读后感(八):荒诞中的光明

  加缪认为,荒诞是清醒的理性对其局限的确认,也就是说荒诞和悖论皆取决于矛盾。所谓荒诞是指非理性与非弄清楚不可的愿望之间的冲突。依次而言,《一曲终了》便是一部荒诞的集合。作者很好的利用了乡土文学中男人的粗犷阳刚与女性的纤细阴柔来制造冲突,有力地描绘了荒诞。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先生曾指出,乡土文学一方面有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给读者呈现异域图画,以引起读者的惊异;另一方面文学中还应当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命运的挣扎。一个只有游历家眼光的作者往往只能给我们以前者,而具有一定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作者方能把后者作为主要的一点而给予我们。按此标准,乡土文学中的胡学文显然是属于后者的。《一曲终了》的六个故事的六个主角都处于对于命运的挣扎之下:孟超失忆症是否已经痊愈?所有人都说尹小梅是心脏病突发而亡,可是吴响坚持事实不只是这么简单,他最终拼命想要寻找的真相是什么,意义又在哪里?那个叫做一棵树的村庄究竟去了哪里?……我们也如同故事里面的主角一样,陷入了一种荒诞之中:非理性与非弄清楚不可的愿望之间的冲突,避无可避。每个人都是在痛苦地在挣扎着,陷入了迷惘之中而无法自拔。这是否说这种无可奈何无法摆脱,人终是困于荒诞的黑暗当中而无法自拔呢?

  我想不是的,这些努力并非是无用的。因为每个故事虽然没有给出结果,却很可能又给出了结果,只是我们希望故事有个比较美好的结果,能够遮住残酷的现实,所以当我们去读这一部著作的时候希望去假设一个隐晦事实的美好。不可否认的是这六个故事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可能最后没有结果,但每个人都在努力斗争着寻求希望,尽管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徘徊不定:孟超发了疯似得打马成,这是否可以解读为他实在接受不了事实而选择的短暂的逃避和发泄;吴响散尽钱财,丢掉铁饭碗仍然不断地在寻找答案,在河边拷问自己所做的选择是否有意义;毛大有生平第一次动手便将赵小铺的腿打断了,这样做便能避免日后的悲剧再现么……他们每一个人都在斗争,在挣扎。

  大江健三郎说:“文学应当从人类的黑部去发现光明的一面”,《夹边沟记事》之类的书籍是从纪实的角度描写曾经现实社会的黑暗从而让现在的人们发现生活光明的一面。《一曲终了》便是荒诞中的黑暗,故事中每个人奋力的追逐真相的精神便是荒诞黑暗中的光明。毕竟,并非是黑暗产生光明,而是,因为光明,所以才会产生黑暗。

  《一曲终了》读后感(九):怀揣着一种尊严,执拗地活下去

  著 安康小确幸

  读完这本书,我看了作者的自序,才知道他的作品《奔跑的月光》被改编成电影《一个勺子》。我不认为谁更受益,正如作者自己所讲“我是个作家,我写小说,作家要用作品说话,而不是嘴巴”。“在欲望爆炸、众声喧嚣的时代,文学还有力量吗?”看了这本书,我觉得这份力量还在我们的身体里,顺着血液流淌到心脏的位置,砰、砰、砰地跳动着。

  一曲终了,哪里是终了,没法终了

  《一曲终了》读后感(十):曲终人散,则余音绕梁――评《一曲终了》

  生活就是一张大网,我们就是那张大网里的鱼。我们可以逃避很多,但逃避不了生活。

  读《一曲终了》深感余音不绝。对于一个出生在农村务工在城市的我来说,我们体会书里那些人的感受,我们如同候鸟般来回迁徙,拴在我们脖子里最后的绳索是“家”。这本小说集不仅诉说了外出务工人员生活的艰辛更是道出了背井离乡之人对生活的态度。那讲述的就是故乡,故土,故人,故事。

  本书是由《一曲终了》、《麦子的盖头》、《命案高悬》、《虬枝引》、《月光的颜色》、《装在瓦罐里的声音》六部中篇小说构成。“有一种尊严叫执拗地活着”。对我触动最大的莫过于《虬枝引》这部小说,书里的乔风和刘云是来城务工人员,由于在陌生的城市没有家,没有依靠,但他们渴望家的温暖,他们选择了搭伴过日子。在务工人员的群体里,这种搭伴的生活方式叫做临时夫妻。他们在城市的日子里和真正的夫妻没什么区别,一起生活,一起过日子,彼此照顾。共同在陌生的城市里维持着那份属于家的温暖,尽管那不是真正的家。但当过年时他们会各回各家,因为在老家他们有自己的丈夫或妻子。

  而《虬枝引》就是讲述了乔风因为和自己临时搭伴过生活的刘云产生了感情,想到要和老家的妻子离婚。但考虑到离婚是件大事,他不得不亲自回家处理这件事。当他一路赶回到那个叫“一棵树”的地方,他发现生养自己的村子,连同那个他两年未曾回过的家一起消失了,对!是消失了!消失的不仅有自己的妻子女儿,连同村庄里的种种一并消失了,仿佛“一棵树”这个村子从未在这片土地上存在过。为了搞清自己的家,自己的妻女,在自己的故乡,在这片故土上发生了什么事,他不停的寻找着村里的故人,想要了解答案可惜一无所获。

  外出务工人员的悲哀,城市没有家。老家因为青壮人口外出务工,形成了空村,造就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问题。这些都是赤裸裸存在的现实问题。

  本书更是通过六个故事,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不同且耐看的故事。我们是听故事的人,而作者是讲故事的人,故事放在那儿是故事,叙述出来就是小说了。我们可以通过本篇小说集了解那些真实的故事。

  《流浪》

  我一直在流浪

  脚下的停滞不前挡不住心的渴望

  我走过钢铁丛林的城市

  来到充满泥土芬芳的小村

  炊烟带着家的味道向我张开了怀抱

  我乘坐火车穿梭在不同的地方不停的流浪

  我抛下车票撇掉行囊

  从未像此刻信赖自己的双脚

  迈着坚定的步子

  我仍在不停的流浪

  当我满面风尘的走到故乡

  见到沉默如石的父母

  熟悉的目光里饱含殷殷的期望

  爹娘说:儿啊,回家吧!

  眼泪此时无声的在静静的淌

  远至天涯的步伐近在咫尺的家

  回家的欲望

  我决定不在流浪

  邻村的姑娘我的新娘

  家,让我从此饱含希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