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老残游记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老残游记读后感10篇

2018-05-02 21:1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老残游记读后感10篇

  《老残游记》是一本由刘鹗著作,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残游记》读后感(一):自己读的书签

  1、当年读书,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我总不懂。空中设想,余音怎样会得绕梁呢?又怎么会三日不绝呢?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妙。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宗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的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识肉味'三月二字形容的透彻些!

  2、子平道:'这人究竟是个和尚,还是个道士?何以诗上又像道家的话,又有许多佛家的典故呢。'女子道:'既非道士,又非和尚,其人也是素装。他常说:'儒,释,道三教,譬如三个铺面挂了三个招牌,其实都是卖的杂货,柴米油盐都是有的,不过儒家的铺子大些,佛,道的铺子小些,皆是无所不包的,'又说:'凡道总分两层:一个叫道面子,一个叫道里子。道里子都是同的,道面子就各有分别了,如和尚剃了头,道士挽了个髻,叫人一望而知,那是和尚那是道士。倘若脚那和尚留了头,也挽了个髻子,掖件鹤氅;道士剃了头,着件袈裟:人又要颠倒呼唤起来了,难道眼耳鼻舌不是那个用法么?'

  子平道:'得闻至论,佩服至极,只是既然三教道里子都是一样,在下愚蠢得极,倒要请教这同处在什么地方?异处在什么地方?何以又有大小之分?儒教之大,最大在什么地方?敢求揭示。'

  女子道:'其同处在诱人为善,引人处于大公。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惟儒教公到极处。你看,孔子一生遇到了多少异端,如长沮,桀溺,荷莜丈人等等,均不十分佩服孔子,而孔子反赞扬他们不置:是其公处,是其大处。所以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若佛,道两教,就有了褊心:惟恐后世人不崇奉他的教,所以说出许多天堂地狱的话来吓唬人。这还是劝人行善,不失为公。甚则说崇奉他的教,就一切罪孽消除,不崇奉他的教,就是魔鬼入宫,死了必下地狱等辞,这就是私了。

  3、子平道:'听者声音,离此尚远,何以窗纸竟会镇定,屋尘竟会下落呢?'黄龙道:'这就叫做虎威。因四面皆山,故气常聚,一声虎啸,四山皆应。在虎左右二三十里,皆是这样。虎若到了平原,就无这威势了。所以古人说:龙若离水,虎若离山,便要受人狎侮的。即如朝廷里做官的人,无论为了什么难,受了什么气,只是回家来对着老婆孩子发发飙,在外边绝不敢发半句硬话,也是不敢离了那个官。同那虎不敢去山,龙不敢失水的道理,是一样的。'

  4、妤姑硕:'这是狼嗥,虎哪有那么多呢?虎的声音长,狼的声音短,所以虎名为'啸',狼名为'嗥'。'

  5、子平又问:'这地毯是什么做的呢?'答:'俗名叫做'蓑衣'。因为可以做蓑衣用,故名。将这蓑衣半枯时,采来晾干,劈成细丝,和麻织成的。这就是㚥姑的手工。山地多潮湿,所以先用云母铺子,再加上这蓑毯,人就不受病了。这璧上也是云母粉和着红色胶泥涂的,既御潮湿,又避寒气,却比你们所用的石灰好得多呢。'

  6、黄龙道:'这曲叫《枯桑引》又名《胡马斯风曲》,乃军阵乐也。反箜篌所奏,无和平之音,多半凄清悲壮;其至急者,可令人泣下。

  7、黄龙子道:'喔先讲这个'势力尊者',即主持太阳宫者是也。环绕太阳之行星皆凭这个太阳为主动力。由此可知,反属这个太阳部下的势力总是一样,无有分别。又因这感动力所及之处与那本地的应动力相交,生出种种变相,莫可纪述。所以各宗教家的书总不及儒家得《易经》为最精妙。《易经》一书专讲爻象。何以谓之爻象?你且看这'爻'字:'乃用手指在桌上画道:'一撇一捺,这是一交;又一撇一捺,这又是一交:天上天下一切事理尽于这两交了,初交为正,再交为变,一正一变,互相乘除,就没有纪极了。这个道理甚精微,他们算学家略懂得一点。算学家说同名相乘为'正'。异名相乘为'负',无论你加减乘除,怎样变法,总出不了这'正''负'两个字的范围。所以'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孔子说'再思可矣',只有个再,没有个…

  '话休絮聒。我且把那北拳南革再演说一番。这拳譬如人的拳头,一拳打去,行就行,不行就罢了,没甚要紧。染一拳打得乔时,也会送了人的性命。倘若躲过去,也就没事。将来北拳的那一拳,也几乎送了国家的性命,煞是可怕。染究竟只是一拳,容易过的。若说那革呢,革是个皮,即如马革牛革,是从头到脚无处不包着。莫说是皮肤小病,要知道浑身溃烂起来,也会致命的,只是发作的慢,若留心医治,也不至于有害大事。惟此'革'字上应卦象,不可小觑了他。诸位切忌:若搅入他的党里去,将来也是跟着溃烂,送了性命的!

  '小子且把'泽火革'卦演说一番,先讲这'泽'字。山泽通气,泽就是溪河,溪河里不是水吗?《管子》说:'泽下尺,升上尺。'常云:'思泽下于民。'这'泽'字明明不是个好字眼么?为什么'泽火革'便是个凶卦呢?偏又有个'水火既济'个吉卦放在那里,岂不令人纳闷?要知这两卦的分别就在'阴''阳'二字上。坎水是阳水,所以就成个'水火既济',吉卦;兑水是阴水,所以成了个'泽火革',凶卦。坎水阳德,从悲天悯人上起的,所以成了个既济之象;兑水阳德,从馈懑嫉妒上起的,所以成了个革象。你看,《彖辞》上说道:'泽火革,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你想,人家有一妻一妾,互相嫉妒,这个人家会兴旺吗?初起想独据一个丈夫,及至不行,则破败主义就出来了,因爱丈夫而争。

  《老残游记》读后感(二):逸云语录

  泰山脚下有一尼姑庵名曰斗姥宫,非是普通尼姑庵,它在泰山脚下,负责接待上山的达官贵人。而斗姥宫里的尼姑也不是寻常尼姑,她们修习佛法为求解脱诸苦烦恼生老病死轮回。但又陪客,可陪吃,陪喝甚至陪睡。亦能还俗,满三十而剃发离尘。所以造就了奇女子。

  “我辈种种烦恼,无穷痛苦,都从自己知道自己是女人这一念上生出来的;若看明白了男女本无分别,这就入了西方净土极乐世界了。”

  “ 譬如见了一个才子,美人,英雄,高士,却是从钦敬上生出来的爱心;见了寻常人却与我亲近的,便是从交感上生出来的爱心;见了些下等愚蠢的人,又从悲悯上生出爱心来。总之,无不爱之人,只是不管他是男是女。”

  “我十二三岁时什么都不懂,却也没有男女相。到了十四五岁,初开知识,就知道喜欢男人了;却是喜欢的美男子。怎样叫美男子呢?像那天津捏的泥人子,或者戏子唱小旦的,觉得他实在是好。到了十六七岁,就觉得这一种人真是泥捏的绢糊的,外面好看,内里一点儿没有;必须有点斯文气,或者有点英武气,才算个人。再到十六八岁,就变做专爱才子英雄,看那报馆里做论的人,下笔千言,天下事没有一件不知道的,真是才子!又看那出洋学生,或者看人两国打仗要去观战,或者自己请赴前敌,或者借个题目自己投海而死,或者一洋枪把人打死,再一洋枪把自己打死,真是英雄!后来细细察看,知道那发议论的,大都知一不知二,为私不为公,不能算个才子。那些借题目自尽的,一半是发了疯痰病,一半是受人家愚弄,更不能算个英雄。只有像曾文正,用人也用得好,用兵也用得好,料事也料得好,做文章也做得好,方能算得才子;像曾忠襄自练一军,救兄于祁门,后来所向无故,团守雨花台,毕竟克复南京而后己,是个真英雄!再到十八九岁又变了,觉得曾氏弟兄的才子英雄,还有不足处,必须像诸葛武侯才算才子,关公、赵云才算得英雄;再后觉得管仲、乐毅方是英雄,庄周、列御寇方是才子;再推到极处,除非孔圣人、李老君、释迦牟尼才算得大才子、大英雄呢!推到这里,世间就没有我中意的人了。既没有我中意的,反过来又变做没有我不中意的人”

  “我精神上有戒律,形骸上无戒律,都是因人而施。譬如你清我也清,你浊我也浊,或者妨害人或者妨害自己,都做不得。”

  “近来我的主意把我自己分做两个人:,一个叫做住世的逸云,既做了斗姥宫的姑子,凡我应做的事都做。不管什么人,要我说话就说话,要我陪酒就陪酒,要搂就搂,要抱就抱,都无不可,只是陪他睡觉做不到;又一个我呢,叫做出世的逸云,终日里但凡闲暇的时候,就去同那儒释道三教的圣人顽耍,或者看看天地日月变的把戏,很够开心的了。”

  《老残游记》读后感(三):读《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题目取得再恰当不过。这恰当倒不是指内容上,内容上很容易让人误解成《徐霞客游记》一类的书。而是指小说的组成结构上,小说很多篇回之间形态各异,内容上也大相径庭,缺乏小说的整体性,没有一以贯之的主题。所以看完之后会有同时看了多本小说的感觉。而唯一把这些故事连接起来的就是老残这个人物。这和真正的游记书籍有异曲同工之妙,游记是由作者带领我们去遇见一个又一个风景,而在这本书里老残让我们见识的是一个个奇妙的故事。

  《老残游记》涉及的内容极其丰富,时局,政治,生活艺术,哲学,宗教……玲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被称之为继《红楼梦》之后又一部上乘的文化小说。作者在自序里写道:“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洪都百炼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所以本书的多样性是作者的刻意为之,它是作者各种感悟见识杂糅在一起的产物,是一个可以从任何角度观看的多面体。但正因为想要讲述的内容太多,没有一个突出的主题,而又缺少《红楼梦》那样恢宏的文本载体去融合,以至于显得松散杂乱。

  小说开篇对老残的身世经历进行了简略的交代。因为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只好凭借在一个道士手下学得的医术谋生。医者,有行医济世之名。老残虽然科举失意,但他有着仁人之心,关怀家国之事,同情百姓疾苦。他有才华,有能力,更有远见卓识。他淡泊名利,被保举做官,却竟然不惜以连夜逃走来抗拒。作者通过这样一个对官场避而远之,身处江湖之远的人物保持对当时官场的冷峻观察,向我们状画当时官场的怪象。

  这种怪象的原因一言以蔽之,就是官员的有才无能。他们都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达到了当时朝廷对人才的考核标准。但他们在处理实际问题中却显得力不从心,有才无能。曹州府的玉守和齐河县刚弼都是人所共知的清官,也是有作为的官员。但他们的作为都是依托于残酷的刑法与粗暴的个人臆断,缺乏洞察与智谋,以至于残害无辜,人心惶惶。庄宫宝礼贤下士,为人中规中矩,恪守本分,但在治理黄河时,却显露出他的庸碌无能,因为轻信别人的怂恿,导致黄河边上数十万人家破人亡。

  小说故事情节的编排既像是五彩缤纷的水果拼盘,又像是层层嵌套的俄罗斯套娃,一个故事里又包含着若干个小故事,每一个故事又可以独立拿出来玩味。比如老残访查曹州府玉守的严酷吏治的时候,为申东造推举刘仁甫治理盗乱。从而引出申子平与玙姑,黄龙子的相遇。这部分内容占了几回的篇幅,内容都是讨论宗教,哲学,文学,音乐,时局政治。富有哲理性和思考性。完全把老残这个人物排除在外了,可以看作是作者的另辟蹊径,心里有太多东西要表达,而不得不单独开出一个空间来一抒胸臆。

  在《老残游记》的续集里,不得不提的是逸云这个女性人物。她先是被情网所困,后来被梦境点化,参透红尘,进入到超凡入圣的境界。她在姑子庙里需要陪客,在身体和精神的冲突之间,她把自己分成两个人,一个叫做住世的逸云,心平气和的做她应做的事,要搂就搂,要抱就抱。另一个叫做出世的逸云,远离世俗,参悟儒释道,探索天地日月的奥秘。超脱于世的关键我想正在于把自己分成多个不同的人格,随机应变,不偏激。

  老残一路游历,奇闻轶事不断。最后竟游历到了阴曹地府。与阎罗王和阿旁交谈了一番,目睹了地府的酷刑,遇见了早已去世的亲人故友。而作者这最后的奇妙想象也许透露的就是本书的主旨:惩恶劝善。

  《老残游记》读后感(四):信马由缰

  这是本渐入佳境的小说。 古人的小说,现代人读起来大多会水土不服。原因很多,首先,虽然经典小说其内在是可以跨越时空引起不同人的共鸣的,但小说毕竟是用它所在的那个时代的语言所写的,另一个时代的人读起来难免觉得语言晦涩,而且一些当代人的点其他人很难get到;其次,古代小说是一群人在茶馆里喝一壶茶听说书人慢慢道来的,是慢节奏的,是不断铺垫不断铺垫到某个高潮轰然落下,但今天的人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社会,恨不得吃饭走路都要拿出手机回两条微信,所以今人更偏爱于简单粗暴一个燃点接一个燃点的网络快餐小说;最后,今人和古人的生活环境不一样,古人能接触到的娱乐方式、娱乐内容都很少,古人可能读《西游记》九九八十一难就觉得是想象力的极致了,但今人接触的玄幻小说单单类别可能就比《西游记》章节都多。我并不是贬低古人的小说,古人的小说也有其优点,首先,古代小说作者的平均文学素养要比今天的作者平均水平高,而且一本书很可能就是一个作者一辈子的心血,所以文学价值上要强很多;其次,一本古代小说能被我们看到,说明这是一本经过历史考验经久不衰的小说,是已经经过时间筛选后的优秀作品;最后,逼格很高,适合装逼。 一开始的几个单篇小故事展现了作者卓越的文字功底,口技的描写将这种技巧炫到极致,这是关于文学“术”的一方面,接下来作者开始载“道”。 关于清官刚愎自用结果误国误民的故事读来真的让人义愤填膺,很值得反思。我们单纯的以为当权者如果不为私利就能一心为公,殊不知“公”正是万万千千个“私”的集合体。大多数人都是凡人,不是既能修身齐家,又能治国平天下的圣人,现实是修身不顾齐家,齐家不顾治国,治国不顾修身。有些清官虽然忘了“私”,但却是让“公”和“私”彻彻底底的对立化,不是牺牲自己的“私”成全大家的“私”,而是去追求千秋万载的“公”——一个脱离了现实、不再代表千家万户利益、仅仅作为一个虚拟象征的“公”,并且要求所有人和他一起放弃“私”去追求公。这比贪官更可怕,因为贪官要求大家放弃“私”成全他一人的“私”,他知道这是不对的,他会担惊受怕,所以会有度。而这样的清官,因为他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公”,所以他觉得自己是正确的,那些不肯放弃自己“私”的人才是错误的,做正确的事自然可以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今天我们对待那些明星其实是同样的问题,甚至更可怕。我们觉得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就应该一言一行家长里短都置于大众的监督下,不能犯一点错误,我们割裂式的要求他们只能有积极的情感与我们共鸣却不能有负面的情感。然而,明星也首先是个人,其次才是公众人物,他们也会犯错,他们也会生气,他们被人骂了也会伤心。我们却想要一个活生生的人永远扮演一个不会犯错不会有负面情感被人骂了也不会生气的“圣人”,这和封建时期某些社会培养的将一生献给神接受大众信仰的名曰“圣女”的可怜虫有什么区别。封建社会过去了,但迷信依旧在。今天的一个又一个追星族,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宗教”。我们不是在造星,我们是在造“神”。) 文中还有关于南革的看法,惊人的准确,我们消灭了牛鬼蛇神,同时也消灭了心中的敬畏,最终将毁于自相残杀。这里就要说说信仰、宗教和迷信。这三者其实界限很模糊,大多数信仰来自于宗教,或者某个信仰成熟化、规范化、大众化后就是一种宗教,而迷信就是对信仰痴迷、相信其是万能的。他们都会为拥有者带来强大的力量,也都有可能将拥有者推向毁灭的深渊。不过,人多少还是有点信仰好,对自己好,对别人也好。 此外,读本书时我陷入了一种深深的迷惘――什么是真实,什么又是虚假?我们不可能了解任何一个事物的全部,所有的认知是残缺的,建立在这种认知下的真理并不牢靠,终有被推翻的一天,我们所确认的真相只是我们当下认知环境下最难被证伪的“猜想”。 至于续其实相对前文有些狗尾续貂,情节不像之前紧张连贯,主要的意义在于作者关于禅关于天堂的看法――一个历史难题,如何证明一件东西不存在。证明一个东西存在,你只需要找到它即可。但要证明一个东西不存在,就需要每当有人提出一个猜想你就得反驳掉,只要还有人相信、还在想,你永远无法证明一个东西不存在,天堂就是这样。 本书的思想尽管适应当时代大变局有一定开放性,但实际上是想通过换汤不换药的方式维护儒家思想的存续,是偏向保守的。不过今天读来,这份保守的儒家思想一样有可取之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老残游记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