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孝悌忠信:做人根本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孝悌忠信:做人根本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5-03 21:5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孝悌忠信:做人根本读后感精选10篇

  《孝悌忠信:做人根本》是一本由蔡礼旭著作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3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孝悌忠信:做人根本》读后感(一):在做人的“根本”上努力人生之路方显生机

  在做人的“根本”上努力,人生之路方显生机

  ————读蔡礼旭《孝悌忠信:做人根本》有感

  文/邓云光(友)

  近日,我一直在读蔡礼旭老师的《孝悌忠信:做人根本》这本书。蔡礼旭,这个名字应该说并不陌生,我依稀记得曾经在看过他的一些有关传统文化视频,虽然印象不是很深刻,但影响一定是有的,朦朦胧胧中,对他的学识还是有几分敬佩的。

  蔡礼旭,1973年出生于台湾,曾任小学教师,课余从事儿经典教学。在教学相长中,有感于圣贤教育为人生首要教育,遂辞去公职,专精研修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

  看到这样的作者介绍,尤其看到“传统文化”这四个字,我不得不合上书,稍微喘一口粗气,想一想我们当今社会现状,想一想当今教育的实情,仔细揣摩揣摩,全国上下如火如荼的传统文化学习,到底是好呢还是不好呢?带着诸多的疑问困惑,我试探性地往下读,以期在蔡礼旭老师的这本大作中可以找到明确的答案

  哇!原来这本书不是一本理论书籍,也不是一本心灵鸡汤,而是一本汇集了蔡礼旭老师关于“孝悌忠信”的部分演讲稿。棒棒哒,因为演讲稿的语言更加通俗易懂,更加容易打动人心啊。

  在出版说明中,编者是这样写的:“孝”是人生之根,也是中华文化之根;“悌忠信”以孝为基,是做人的根本。有此三德,才能在社会中立足。孝悌忠信是性德,是人人本具的。对父母要懂得尽孝,对兄弟要懂得尽悌,对国家、对人民要知道尽忠,对一切人要知道用信,不能够欺骗。孝悌忠信,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可以超越这个范围,这是老祖宗给我们的标准

  看到这些熟悉字眼,我能说我很激动吗?孝,是人生之根,一个对父母都不孝顺的人,难道会对他人有爱吗?正是怀着这种激动心情,我加班加点地将这本书书读完了。如果用一个字来评价这本书,那就是“好!”如果用两个字来评价,那就是“真好!”三个字呢?哈哈,那就是“的确好!”

  本书共有20讲,主要从“悌忠信”三个方面进行讲解学习(孝是另外一本书),讲述什么是悌?什么是忠?什么是信?古人是怎么做的?我们应该怎么学习?这本书与众不同地方,就是不仅仅是讲,而是和你一起学习,一起学习古圣先贤的留下来的文章智慧,像《礼记》、《学记》、《论语》里的部分篇章段落,还有像《祭十二郎文》、《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出师表》、《岳阳楼记》、《谏太宗十思疏》等等吧,蔡礼旭老师在演讲中,很详实、很具体地给你讲每个字、每个词、每句每段的意思,而且还会引经据典,把当时的历史给你讲得明明白白的,也正是源于此,我这个不喜欢读历史书的老顽童,不得不拿起孩子的《上下五千年》开始翻阅,正如唐太宗所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它是一本引导我们学习修身养性教科书,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都值得我们耐下性子、慢慢地去学习书中所讲述的内容。当然,有的人会说,这些知识我都能耳熟能详了,但蔡礼旭老师的一句话我不能不提,那就是“修学重实质,不重形式”。毫不客气地讲,里面的很多内容有些人可能背得滚瓜烂熟,但我们做到了吗?

  知,仅仅是在意识上,但真正的智慧是把所学的知识化为行动,就像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那才是力量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教育,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书中曾引用《礼记.学记》里的那句话: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其实就是要求我们要懂得赏识别人的优点,从而带动ta去改正缺点,而不是用放大镜看别人,这儿不行,那里不好。赏识教育,不仅适用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同样适用于夫妻同事和朋友相处

  “孝悌忠信”,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连最基本的根基都没有,怎么能立于不败之地呢?还谈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呢?

  纵观我们所处的社会,贪官腐败粗暴执法、劣质食品校园暴力等等等等,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发生

  根!失去了做人的根本,丧失了道德底线,才是类似事情频发的源头。没有根的人、没有根的社会,其实就是没有了爱。“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没有了爱,到哪里去谈“恒”呢?尤其是我们的教育,孩子们学的知识只是为了考试,而不是为了修身,所以也导致了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应试高手,走到社会上却无所建树。

  要想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孝悌忠信”开始,从孩子开始,从成人开始,虽然需要一个漫长过程,但我们必须老老实实地学习,必须怀着敬畏的心去学习,学习古圣先贤的智慧,学习老祖宗法宝

  《学记》里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我们不但要加强自己的学习,更要呼吁有关部门加强对教育的重视。教育不是读读、背背,也不是表演、考试,而是让这些智慧的琼浆玉液渗到我们的骨子里,化为我们的现实行动。

  总而言之,一句话,《孝悌忠信:做人根本》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读!

  《孝悌忠信:做人根本》读后感(二):孝悌忠信,普世之道——《孝悌忠信》书评

  记得以前上学看文言文的时候,简直是唯恐避之而不及,躲得远远地才好。以前关于语文,似乎也没那么重视,大家的注意力一股脑地放在英文,这门外来语种上,对于自己的母语反倒有点无关痛痒了。被迫学习的应试式学习方法和被语文的习惯性漠视,让我曾经对古典文学实在兴趣寥寥,爱不起来。

  直到前不久偶然的机缘之下,阅读红楼梦文本,越读越发现妙不可言,其中的精妙趣味所在。于是一口气找来了各色古典小说戏剧文本,还有《诗经》,《论语》之类的文章来读。越深入,就会越发现其中的美,就会越发现其中蕴含的普世之道。

  得到这本书也是在一个很偶然的机缘巧合之下,但似乎正是在这个阶段我最需要的心灵解药了。因为正处于育儿的初级打怪阶段,需要兼顾社会和家庭的双重身份,还得适时不丢失自我,这着实让我有些捉襟见肘同时因为婚姻,育儿这些事,势必要牵扯进整个大家庭人事相处之道,要平衡各方关系也是极不容易的,婚姻和育儿正是我目前正在深陷其中,需要自我圆满困顿

  这本书不能说立刻就能帮我解决很多现实问题,但是它提供的是一种教我们处世为人的立足之“道”,也就是一个基本的看待人世世界观,具体的方法论需要我们自己去领悟。在了解“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 原则基础之上,在处理事情的事情自然以这八个字为靠拢,很多具体场合的方法就自然而然的生发出来了。

  下面来具体说说这本书——《孝悌忠信》。一般我们读这本书的时候,很容易就陷入一种无趣,读不下去的状态里面去。为啥呢?因为都是一些重复的一遍遍的教化呗,就好比对小孩子一遍遍的说教,他们难得真正听进心里,对于大人也是如此,你对着我一遍遍地说这样不对,这样不对,我也觉得很烦。

  这本书最让我耐心读下去的一点,就是其中引用了大量我感兴趣的历史故事,这些历史故事不仅让我有兴趣读下去,而且用故事传达这个道理,很容易让我心领神会。再者,书中的观点又不仅仅是引述了古典文字的奥义,他将文化精髓比照我们社会的现实困局,实际情况实际分析,比照得极其妥帖到位。

  书中的解构比较好懂,主要按照“孝悌忠信” ,这四个字来具体阐释。其中这四个字又是融为一体, 互相影响的。

  首先来说说“孝“,这是所有所有中华传统文化之”根“。我们的传统礼仪素来最讲究的也是这个”孝“。看了书这里有两点是我从中想到的,也是我结合了目前育儿阶段的点滴想到的。

  第一,为什么现在我们经常教育孩子要听话,要孝顺,但孩子就是听不进去呢? 后来我观察,大多因为我们一面在重复言语教化孩子的过程中,却忽略了我们本身的表现行为与我们所说的话是背道而驰的,一面在对孩子说教孝顺爱人,一面却在我们的父母面前懒散为人,颐指气使争执不休。我们为人父母的言行本身才是孩子最重要参考标准,孩子们往往不需要听你说了什么,只需要看你做了什么,这才是他们模仿和习得的行为对象

  第二,这里讲究的是孝,但是又不是愚孝。现在社会上很多毫不分辨的被揭示出的愚孝行为,让我们对孝的真美部分也失去希望,这是万万不可的。比如文中举的那个例子,因为父母和亲戚隔阂争执,自己不想办法化解恩怨,反倒和父母一致离间,导致亲戚关系更加恶化。这在注重亲情的父母一辈心里恐怕也是一个永久的伤痕吧。还有明知道是不对的,但不对父母的言行加以辩证理解,对需要纠正的行为不加以好言劝解,这又是另一层次的愚孝了。提倡孝,但不意味着对父母的所有看法都要不加以分辨的遵从。孝从心发,深而入事。

  接下来是悌,这部分就是关乎于我们与亲人的相处部分。尊重兄长,敬爱姐妹,亲待姑嫂叔伯,这是我们目前独生子女一代最需要学习的一门课程了。就我自己而言,因为从小是爷爷奶奶带大的,身边缺少同龄人陪伴,和兄弟姐们一起相处的机会也不多,对于他们我总是难得和他们亲近起来,这大概是我现在需要学习的功课了。随着二胎开放,以后的小孩对于兄弟姐妹手足之情应该会有更深的领悟吧。

  还有一些是兄弟姐妹闹到反目成仇,长期不相往来的,总有各种各样缘由,其中有部分可能是父母归谁赡养问题 ,可能是因为金钱纠纷,可能是一个拉不下脸的面子争吵,可能是一个本可以化解的利益纠葛等,若是能够多想想兄弟姐妹感情来自不易,相互礼让,互相敬爱,很多问题都可以化解了吧。

  关于忠信,在我看来可以合为一体来看,忠而无信之人,鲜矣。现在社会很多时候是缺乏诚信的,如同现代我们都关心的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的问题,从某个角度来解读的话,他们也是一个企业缺失了对社会的基本诚信和忠心;至于我们人际交往中的案例,简直是不胜枚举了,其中一个就是现在普遍反应的借钱现象,都说借钱的比被借钱的还要大爷,还有句话说,要考验一个人是不是朋友,只要向他借钱就可以了。有时候想想,我们的人际交往以前让我们失望到这种地步,但我们还是要怀抱希望去诚信待人,只有我们一点点的努力,社会才会变得更好。

  关于尽忠, 自可以多方位来理解。忠于家庭,表现为对于伴侣忠诚信任,对于孩子的行为教导,对于父母的孝敬亲爱,对于家庭环境的始终维护;忠于自己,表现为坚守自己的行为准则,不断追求奋进的行为状态;忠于社会,表现为职场兢兢业业,客尽职守;对于社会道德的知行合一;忠于国家,表现为维护国家荣誉形象,等等。

  看到过一句话——法律最低限度的道德,如果孝悌忠信,真能够内化成为我们思想行为的原则,法律也就不需要那么忙碌了吧。想起日本设计师山口信博的一句话——礼法并不是为了看着漂亮,礼法的真意是理解生命中的一些本质。我们信仰这些为人处世的基础准则,实际上是源于我们对于生命本质渴望的追求吧,无非就是能够有一个幸福相亲相爱的家庭,有一些知心相交可信任的朋友,有一个可以安全放心的社会生存环境,这大概就是大部分普通人所终生追求的幸福本质了。

  《孝悌忠信:做人根本》读后感(三):修身齐家之根基

  古代唐朝时期,太宗皇帝命魏征从一万四千多本书、八万九千多卷当中选出六十六本书,将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精要的教诲摘录出来,编成一套《群书治要》,从而成就了唐朝盛世“贞观之治”。历史大潮风起云涌,到了我们这个时代,要懂得从五千年圣哲人的教导当中汲取智慧、汲取方法。“孝悌忠信”是孔子为了规范在社会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人的思想和行为而提出的具体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要求。关于“孝悌”,孔子认为在父子、兄弟关系中,应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视为更根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并赋予“孝”以多层次的内涵;关于“忠”,主要用来确定在人际交往的实际行动中主体所应具有的态度,第一应当是真心实意,第二应当是竭尽全力;关于“信”,主要是讲主体的一种态度,要用实践的行为或行动来兑现。

  ——开启智慧宝藏钥匙

  由经济日报出版社推出的《孝悌忠信做人根本》,是蔡礼旭老师教学演讲的核心课题。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全书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条人生之根和中华文化之根为主题,带领读者接受伦理道德因果教育,体悟古圣先贤的学问和智慧。书中倡导大众学习古圣先贤为人处世的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进而解行并重、知行合一,获得五福临门的幸福人生。

  ——提升生命境界的指南

  在这本书中,蔡礼旭老师在讲解文言经典的同时,深入浅出阐述了修身、治学、齐家、为政的精髓,撷取历史故事,从孝顺、和睦、慈教、宽下、劝化、救济、交财、奢俭、性行、敬圣和存心等方面,阐述了祸由我作、福自己求的道理,以此劝导世人向善。由字句而义理,全面阐述和详细解释了中国古代圣贤教育的内涵与外延,致广大尽精微,令人欲罢不能。可以说,《孝悌忠信做人根本》对国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我们一生中不断提升生命境界的指南。

  ——培养正确价值观的支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与源泉。儒家伦理中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对于有效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具体而言,孝悌忠信是培养公民个人层面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礼义廉耻则是构建国家与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支柱。孝悌忠信,这是性德,是人人本具的。对父母要懂得尽孝,对兄弟要懂得尽悌,对国家、对人民要知道尽忠,对一切人要知道用信,不能够欺骗。孝悌忠信,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可以超越这个范围。这是老祖宗给我们的标准。

  人不学,不知义。学习古文经典名篇,夯实做人的根基,才能掌握立于不败的人生智慧!这就是中华文化的DNA,一定要渗透到中华民族每一个子孙的骨髓里。

  《孝悌忠信:做人根本》读后感(四):一本书带你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

  《孝悌忠信:做人根本》一书是根据蔡礼旭老师《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系列讲座整理而成。全书分为二十堂课,主要通过讲解文言文经典的同时阐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涵盖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个根本,并且还结合着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以活泼生动的语言传授给人们如何经营婚姻家庭、如何树立人生目标、如何提升人格修养等多个方面,概而言之,便是修身、齐家、治学、为政等。

  可以这样说,在这本既有文言文经典,又穿插着历史故事,同时还不离现实生活的书中,真的是带着我们了解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现实人生的智慧。当然,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流传至今必然其中是既有精华亦有糟粕,既有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部分,也有不太适用于现代社会的部分。可贵的是,蔡礼旭老师的这本书并没有刻板地讲解古文,而是深入浅出地让我们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正向影响,并从中汲取更多能量和智慧。

  蔡礼旭老师说:“孝,乃是人生之根本,也是中华文化之根。”以孝为基础,则有悌忠信,这三德则是做人处事的根本;而礼义廉耻便是枝干,是我们利益大众、服务社会的根本。

  在书中,关于孝的典故有很多。比如,蔡老师举出周文王的事例,每天清早起床后,总要把自己整理得非常庄重,因为要给父亲问安。到了吃饭时间,他总要先看一下,确认饭菜必定是新鲜热乎的。再比如,周武王对文王也很孝敬,文王生病,武王连续照顾十二天,真的是尽心照顾着,以至于连帽子都没有解开。

  因为有孝有德,所以在所有朝代里,周朝历史最长,有八百多年。这种发自内心的纯良品质,还能给身边人以正向的影响。比如在《郑伯克段于鄢》这篇古文里,庄公在平定了弟弟的反叛之后,一气之下对母亲说了狠话:“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除非是到了黄泉,否则再也不要和母亲见面了。

  但是在这之后,庄公又后悔了,可是脸面上过不去,只得强忍着这悔恨。但是庄公的臣子颍考叔却能体察到他的心情。颍考叔是个孝子,并且很有智慧,他通过善巧的方法帮助庄公重新与母亲见面并且恢复了母子之间的亲情。

  由孝发展而出的是悌,蔡老师引用《德育古鉴》中王僧虔的故事来阐述亲人之间的友悌之情。王僧虔带着自己的侄子外出,但在半路,这个侄子生起重病来。为了照顾侄子,王僧虔废寝忘食,对待侄子就好比自己的亲生儿子一般,直到侄子病愈,才算放心。

  其实,有这种无私情义的并不只有读书人,也并不只有男人才能做到这样的道义。在春秋时期,有个妇人带着两个孩子逃命。由于抱着两个孩子走路慢,她只得放下自己的孩子,然后带着哥哥的儿子走掉。在被齐国军队追上后,她想的还是尽力保住哥哥的儿子。这位妇人的道义震撼了齐军,不仅她和两个孩子保住了性命,并且还使得齐军放弃了进攻鲁国的念头。这便是鲁义姑的故事。

  再说到忠,诸如《岳阳楼记》、《出师表》、《谏太宗十思疏》、《介之推不言禄》等古文便是其中典范。我们可不要以为一提到“忠”,那就是只忠于帝王一人,实际上,这些忠臣良将的出发点还是为了人民,蔡老师认为,只有为了天下苍生的安乐才能清除过多的物欲,这样的精神,便是菩萨精神。而那些名垂青史的人物,全是有德行有胸襟有功劳之人,他们身上存在着现代社会普遍缺失的道德精神。

  一个人如果没有对亲人的爱、对朋友的信、对国家的忠,那么这个人基本上就不必继续交往了,因为他必然在德行上有所亏失。

  在讲到“忠信”时,蔡礼旭老师说:“忠信,是一个人德行提升的动力,一个人时时讲忠讲信,他就会不断地要求自己、提升自己。”

  “夫信,德之固也。”守信的人,内心必定真诚,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与人交往,切不可根据肤浅的印象而下论断,而要通过长时间的接触,了解身边朋友的方方面面。内心坚守孝悌忠信之人,即便有些小缺点小毛病,也依然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而那些说一套做一套的人,也不必和他们动气。蔡老师劝诫我们:谁人没有缺点错误,看到别人的错误,就要提醒自己不要犯错,而不是要嘲讽他人,或者学坏榜样。

  了解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刻板教条地学习这些圣贤,而是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自己的现实生活。比如,一个女孩子希望有好姻缘,那么应该知道,好姻缘也是自己的内心和德行感召来的。不排除世上总有一些不怀好意的人一再地玩弄别人的感情,但如果我们不断地增长智慧,看问题看事情看人都能看到根本上,那么我们也就能降低受到伤害的风险,甚至,还能帮助身边的人疗愈受过的伤害,帮助他们找到真正的幸福。

  我们每一个人,在漫长的人生成长过程之中。都不可能一下子就变得很有智慧、具备所有优秀品德。要增长智慧和才能,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太着急,那就说明内心浮躁不安,也说明并没有真正明白人生智慧是怎么回事。所以说,这本书带我们了解到传统文化中的优良部分,学习圣贤的人生智慧,不断扩充自己的心量,提升人生境界。读懂了这本书,不仅能让我们收获幸福,更能帮助一个家庭乃至更多的人过上幸福的人生。

  《孝悌忠信:做人根本》读后感(五):传统之根,国之典范°

  ——评《孝悌忠信:做人根本》

  文/蓦烟如雪

  有的时候遇到一本书,你可能会因为繁复而抗拒,也可能会因为静下心来,而欣喜。而这样双重叠加的感受则来自同一本书——《孝悌忠信:做人根本》。

  工作的繁重,让我们适应了快餐文学,而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常常被我们所忽略,说来孝悌忠信是性德,是人所该具备的德行。对父母要尽孝,对兄弟要懂得尽悌,对国家要尽忠,换言之就是爱国、爱党,而在生活中,我们要懂得诚信、友爱、互助……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根本,也是老传统的沿袭,可现在有多少人去记得呢?

  这本书整理自蔡礼旭老师“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系列讲座,以孝悌忠信为主题。蔡礼旭老师在讲解文言经典的同时,深入浅出阐述了修身、治学、齐家、为政的精髓,涵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方面。并且撷取历史故事,从孝顺、和睦、慈教、宽下、劝化、救济、交财、奢俭、性行、敬圣和存心等方面,阐述了祸由我作、福自己求的道理,以此劝导世人向善。

  本系列共分四部,依据不同的主题,选择相应的古文,每部独立出版。本书就是以孝悌忠信为主题。在书封上,有这么说““孝”是人生之根,也是中华文化之根;“悌忠信”以孝为基,是做人的根本。有此三德,才能在社会中立足。”孝是人生之根,是传统文化中的重中之重,在古时候,一个人对父母孝顺,是可以做官的,因为在传统观念上,“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换言之,要找人才,出发点首要在德行,其次是个人。也许很多人会说,那本领呢?当然那也是重要的,可倘若一个人没有忠于自己岗位的德行,再好的本领也是无济于事。

  在这么浮躁的社会里摸爬滚打,其实更需要一点扎根的定心丸,甚至是明白孝道的根本。其实本书作者蔡礼旭先生毕业于师范教育和信息专业,他曾任小学教师,课余从事儿童经典教学。他听闻师长教诲后,深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为当世亟需,以恩师志为己志,辞去职务,专精研修,努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我很感动有这样的作者,并出了这样的一本书,可能很多人在告别母校后,不一定记得住《礼运•大同篇》《祭十二郎文》《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出师表》《岳阳楼记》《谏太宗十思疏》《才德论》……可本书作者蔡礼旭在谈及这些上,是信手拈来的,也许上一分钟,他还在说《孝经》中做人做事的能力,下一段就会分析展开为何孝心可以忠国,甚至在管理家庭上,能化解冲突,而说到家庭必然会谈及家务,他又会话锋一转,谈及《朱子治家格言》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古文的精妙就是字字珠玑,这是责任心的锻炼和提升,现今独生子女多娇生惯养,许多孩子连碗筷都不会洗,更不要说洒扫庭除,更甚是关锁门户这样的细小环节,他们甚至会逃避说,何必这么迂腐呢?

  而这个态度恰恰相反,这和迂腐无关,这是习惯和教育的问题。培养人才,不是等到大学,更非社会,而是从小教育,日积月累。如果长时间忽略老祖宗遗留的美德,这将是这个匆促社会淡化德行的悲哀。

  人不学,不知道,不知义。学习古文经典名篇,并非是迂腐,因为它是夯实做人的根基,本书共有二十讲,其内容都是围绕着 “悌忠信”三字的解析,三字的逐个论述,三字在古今的态度,都一一讲解,这本书的不同,不仅仅是叙述古今的故事,更者是一种态度的共勉,作者在讲述的过程中,旁征博引,把故事的出处,亮点,甚至是不同见解都逐一论断,不乏味且能共鸣。

  孝悌忠信,做人根本,它是传统之根,也是国之典范,以德治国的周朝,以孝文明的汉朝,无不遵守着传统的精髓,也许这是意识上的教育,可真正的还是人为自身的修养,虽然在本书中,有些地方略有夸大之嫌,比如说孩子单腿跪下给奶奶倒茶,这些过于形式,可以站着,不必把太多传统的旧习原封不动的搬来,而孝心当然需要,封建色彩仍需提出,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更需要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面对学习的,我们更该活学活用,懂得知行合一。

  这本书,是当今社会孩子最需要品读的一本书,也是当今社会上所有大人真正该静下心来看的一本书。也许它乏味,但它不艰涩,也许它老套,但是它不违背传统,这是一本走心的书,也是一本做人的品行之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