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蔡澜旅行食记》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蔡澜旅行食记》的读后感10篇

2018-05-04 21:5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蔡澜旅行食记》的读后感10篇

  《蔡澜旅行食记》是一本由蔡澜著作,青岛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9.80,页数: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蔡澜旅行食记》读后感(一):唯美食爱情不可辜负——《蔡澜旅行食记》

  唯美食与爱情不可辜负——《蔡澜旅行食记》

  我打小是个对吃不挑剔的人,很好养活。现在也是,爱吃肉,爱吃甜食,不甚忌口。唯一让人觉得奇怪的是,我居然从小不爱吃枣,因为我的家乡盛产红枣作为女生,吃点红枣也是蛮好的,但我偏不,每年端午包粽子我的母亲还专门要为我包没有枣的粽子,也是煞费苦心

  我知道蔡澜先生其实蛮早的,在我读高中时候,深圳台有一档他的节目叫《蔡澜食尚》,我至今记得香港街头的那碗猪肝面,看得我口水直流。还有台湾的鹅肝,据他介绍,台湾的鹅站起来有一个五六岁小孩那么高,它的鹅肝有手掌那么大,想想好吃不行。我是个很喜欢吃心、肝、脾、肺、肾的人,哈哈,不知道有没有脾让我吃,反正什么鸡心啊、猪肝啊、羊腰子啊,我都吃得不亦乐乎。这可能跟一个人家庭有关,我的家人全是食肉动物母亲孩子做什么饭,孩子就吃什么,如果她从来都不给你做,你当然不爱吃啦。我的邻居一家人都不吃肉,连鸡蛋不怎么吃,原来是因为女主人不爱吃,就不给小孩做,想想真是失了好多乐趣李连杰电影《少林寺》里面说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不识肉味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

  近年来比较火的《舌尖上的中国》,蔡澜先生是特邀节目总顾问,我是不久前才知道,真是失敬失敬。老先生“食神”的名号由来已久,有他做顾问,《舌尖上的中国》能不火吗?《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火,是因为它介绍的多是各地传统小吃家常菜,很少有大的酒店餐馆。他在书中写道:“从中,一定可以找到一些你从小吃的。即便你是中国人,也会有很多你听都没听过的。让人感到中国之大,自己渺小;做三世人,也未必一一尝遍,况且还有更多的做法。”“无论如何,传统的东西,都较外来的好。”中国人于吃的讲究,可以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境界。每一道菜,都要讲究色、香、味俱全,讲究火候,讲究口感,讲究摆盘。而且每一种食材,都会找到最适合它的烹饪方式才能保证它的原汁原味。老先生对于芝麻等其他乱七八糟的配料不感冒,喜欢蒜蓉、韭菜花蓉、沙葱等等比较清爽味道,这样才不至于把食材本身的味道盖住了。

  蔡澜先生说自己是个十足的“羊痴”,我想说,这个世界上不爱吃羊肉的人不多吧?如果有,我会告诉他们:真是可惜啊。我记得小时候吃过纯羊肉饺子,羊肉筋道,饺子煮熟了里面是一个肉球,咬下去鲜香四溢。现在呢?羊肉的价格倒是特别好,可是味道却没有那么鲜美了。但是羊杂碎吃起来还是特别爽,撒一把葱和香菜,挖一大勺鲜红的辣油,就着油饼,呲溜呲溜吸着粉条,完了咕噜咕噜把汤一喝,别提有多美了!但是羊杂碎通常都会做的特别咸,因为它要盖住内脏的膻味,你还不能喝冷饮,怕得羊癫疯,只能和温开水,这是美中不足之处。

  蔡澜先生主张保护濒临绝种动物一样,保护濒临绝种的美食。现在欧美快餐文化的引入,00后甚至90后这些小孩以在肯德基、麦当劳吃一顿炸鸡汉堡为荣,整天吃各种没有一点营养零食,全是虚胖虚胖的。现在的年轻夫妻,有几个是真正会做饭的?现在的餐馆,有几个是给你用放心的食用油?有几个师傅是好好用心做饭的?正因为这样,那些做的好的、做的放心的、做的有良心的小吃才更应该得到更好的保护。如果不加以保护,如果没人爱吃,如果没有盈利,那是不是他们就会不做了,不传了,直到我们再也吃不到熟悉的味道了。就像妈妈给你做的饭,如果妈妈走了,你就再也吃不到那个味道了。

  现在的人不会做饭,全是借口,就像“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同样,没有不会做饭的女人,只有懒女人。我有一个功率很小的电炖锅,好像只有180W,平常我用它熬稀饭得熬三四个小时,熬出来的红豆花生特别软,绿豆沙再加点冰糖消暑再好不过了。还尝试熬过一次排骨山药汤,什么调料都没放,只放盐,特别美味。我妈有三道拿手菜,烧茄子、洋芋ran苦菜,芹菜炒鸡蛋,都是家常菜,但是特别好吃。我妈做各种肉也是不在话下,过年甚至可以炖猪头、猪肘子给我们吃,炸丸子、炸鱼也是必不可少,还给我爸做大块烧肉,以后想吃肉就找妈,但我还是要把我妈的厨艺学到手,这样将来才能做给我的小孩吃。

  有了这本《蔡澜旅行食记》,我以后出去旅游,哪有好吃的就去哪。反正全国各地的旅游景点都长一个样,甚至全国的城市都长一个样,不就是高楼大厦么。之前到了另外一个城市,发现跟西安没什么区别啊。虽然地方是一样的地方,但人是不一样的人,饭是不一样的饭。我经常每吃到一个好吃的,就想我的父母、弟弟妹妹也能吃到该有多好。所以中国人见面第一句话永远都是,你吃了吗?吃饭大于天,关心你吃没吃饭才是真的关心你。

  食物是有感情的,用心做出来的食物吃到胃里是满满的幸福。所以爱一个人,就先抓住他的胃这句话是没错的。美食和爱情是相通的,都会给人愉悦幸福的感觉,因此唯美食与爱情不可辜负。

  《蔡澜旅行食记》读后感(二):对不起,非吃货的我还是看不懂美食书

  号称与金庸齐名的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蔡澜,听说是个集电影人、美食家、商人各种身份一身传奇人物,可是作为一个平时娱乐很单一的人,他制作的节目和监制的电影我至今没有有幸看过,只是最近读了一本最新出版的《蔡澜旅行食记》,如果说蔡澜是个真才子的话,那么这本书在我看来,估计也只用了两三成的功力吧。

  这本书在作者安排下,分出了三个章节,多半在讲美食,有时讲在某些城市旅行的相关经历说实话,晚上下班后,尤其是在还没有晚餐果腹的情况下,看作者天南海北吃喝玩乐,除了艳羡也就剩羡慕嫉妒恨了。虽然不得不佩服蔡澜先生在吃方面高深造诣,比如羊身上的各个部位应该怎么吃,哪个地方的私房菜最好吃,怎样的酱料最完美之类的,对于一个非资深吃货的我来说,也是足足长了很多旁门左道见识,可是面对作者住着五星级酒店、乘着商务舱、免费蹭吃蹭喝却仍旧各种挑剔,全盘否定某地美食进而否定某地的态度,我还是可能因为经历不足而表示无法认同,总感觉在作者的百般挑剔下,终究还是为那些细心研磨技艺、精心准备美餐的厨师感到难过

  同样一本书,谷仓读过之后却不停地夸赞蔡澜不刻意曲意逢迎的直爽真性情,直言对于食物好吃就好吃不好吃就不好吃,不为盛名所阻碍,才算是真的美食家。所以不仅一千个人眼里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人眼中大概也有一千个蔡澜吧,所以对于书本魅力评价本身就是一件见仁见智事情。说到对食物的认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像《深夜食堂》、《孤独的美食家》那般,食物都是极简单的食物,却因为故事加持和温情特效,除去味道本身外更添一股人情味。

  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吃货,甚至算不上一个对吃有要求的人,一日三餐吃饱足矣,尤其对肉类没有好感,毕竟是面对油腻就闻之有味吃到想吐的节奏,所以即便到过一些地方也吃过一些新奇的吃食,但是每每最饿时候,最想念的不过也是日常的粗茶淡饭

  假期回家,一天晚上我就着奶奶自己腌制的老咸菜吃掉了两个馒头,饭后一杯清水下肚已经很是满足。从卖相上来看,用白萝卜腌制的咸菜真的算不上好看酱油放了很多,一两周之后就浸透到了萝卜的最里面,通体黑黢黢的,调味用的花生米、蒜瓣也是极其入味变了颜色,吃起来有点像酱花生和腊八蒜。还记得十多年前上中学时候,对老咸菜真是情有独钟,奶奶每天早上都要从腌咸菜的酱缸里捞出一片萝卜干让我和老哥就着早饭吃,哪怕是寒冷的冬天,天还阴沉沉地黑,酱汁已经大半蒸发,半干的萝卜干上凝结了成片的盐晶也是十分美味。

  喜欢奶奶做的蒸菜,以前是从田野里挑野菜,嘴馋的时候也做过南瓜的,最喜欢还是晾到半干的长豆角,把干白面粉搅拌在烫熟的豆角上,豆角一定要那种青筋老长老厚的,放在铁盆里上笼蒸十分钟,再用当年新下的蒜,捣碎加醋拌成汁,滴入两滴香油,浇在做好的蒸菜上,既筋道又满口清香。吃饱之后,啃两块刚从清水里捞出的西瓜,和七八月的夏天真是绝配。后来在餐馆和食堂都吃过很多次同样工序的蒸菜,但也只是下饭的菜而已,虽然较之其他菜有些独到的惊喜,却感觉和小时候吃的真的不是一个层级。

  家里有一口一尺见宽的酱盆,以前都是用来用发酵的馒头和黄豆自制豆瓣酱的,小时候总也不明白为什么要把长了绿毛的馒头和用臭黄豆捏成的团子晒了又晒,为了充分吸收光照,酱盆都要放在屋顶上,隔三差五地上去用木棍搅上两下,把上面晒的嘿嘿的表层搅下去,把姜黄色成熟的翻上来,如此反复至少要等上一个夏天,那时候的自己对时间没有概念,可能因为太过期盼,总感觉一个夏天仿佛有一辈子那么久,待到上下一色全部变成深棕之后才算大功告成。每天炒各种菜的时候都从里面舀上一勺,代替酱油,香飘门外。

  最喜欢的是用从种在花盆里新摘下的尖辣椒浓油重酱炒上一碗,蘸馒头吃,豆瓣酱的酱香味和青辣椒的辛辣味同时刺激味蕾,放在清冷的秋季最是合适。后来经历搬家后,再上屋顶已经很不方便曾经的酱盆也被奶奶用来凿洞种花了,炒菜也换了更易上色的酱油,炒出来的菜好看是好看的,却再也不是记忆的那个味儿了。

  要说美味,远不止于次,还有奶奶最拿手的醋溜土豆丝,清脆爽口,唯有晚上吃才最合适,本是最家常的一道菜,自己工作后也尝试过很多次,却终究模仿不出同样的手艺;用十几年高龄的铁烙摊煎饼,里面放进鸡蛋和韭菜碎,韭菜一定要是刚抽出的新叶子,鲜嫩的没有韭菜臭味,只有嫩嫩的草香气;拿一个扎满小洞的板子用玉米面做的类似于现在饸烙面的面食,配菜一定要用青绿的小白菜,柔柔绵绵的很容易吃撑……

  所以对于我来说,真的美味应该是历经岁月洗礼和儿时的记忆,无论身在何处,是否尝劲了美味,总有魂牵梦萦魔力,吃的可能是缺失,纠结的是人生的不长久。现在创造各种美味的奶奶已经八十多岁了,腿脚也变得不灵便,依然战斗在与锅碗的斗争中,但是长大后的我,再也不敢奢求更多的期许

  作为一个非吃货,没有极其喜欢的食物,日常和三餐,只要不是特别难下咽的,便持一种既食之则安之的态度,可能味道简单,没那么精致,但是终究感恩感谢用心创造食物的所有人,说到底也还是不懂终极吃货追求极致的人生态度啊。

  《蔡澜旅行食记》读后感(三):远离油腻的中年老男人

  没错,说的就是蔡澜,号称香港四大才子之一,也是冲着这个名号买了《蔡澜·旅行食记》。豆瓣评分超三星,读之前期待值4星,读到一半恨不得打负星。也许才子的“才”就体现在他有办法让每个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体现出老男人的讨厌和油腻。

  旅行食记,旅行加食记。在他的文里,旅行就是各种五星级酒店,食记就是各种餐厅老板清场招待。似乎蔡大才子分不清楚流水账和白描的区别,这种品味的人必然也不能了解轻描淡写的美食才内涵深远。不,是我高看他了,他甚至无法区分“美食”与“餐厅名字”的区别,导致可以连看N页都不知道他吃的东西到底是荤素,更别说描写美食的食材选取、做法、状态以及背后代表的文化历史底蕴了。

  这样一本破书,不但出版还定价四十九块八,让我对自己的未来作家生涯有了十足的信心。硬说优点,只有一样,就是封皮的质感实在吸引人,希望未来我的书也能有这样的设计吧。

  仅此而已,远离油腻,远离一副什么都懂的中年老男人。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蔡澜旅行食记》读后感(四):向吃货靠近……

  读了蔡先生的《旅行食记》,深深地被其折服。其不愧为美食家也。书中有老饕一词,开始不甚明了为此还特意百度了一下,明白了老饕与吃货,美食家的区别。老饕出自苏轼的《老饕赋》,是指喜爱美食的人。美食家则不但喜欢美食,而且是能对其讲的头头是道,深谙妙在何处的人。而吃货不过是好吃者封给自己的一个称谓罢了,无非就是吃,吃,吃,不停的吃而已。而对于我这个连吃货都谈不上的人而言,不得不为蔡先生书中所描述的世界各地各色美食叹为观止。别说吃了连听有些也未曾听过,不是看了他的书,真的不知就一个吃,就有这么多的讲究。但是看完这本书,自己又不得不说,看了也白看,因为对于我们这些为生计奔忙的普通人来说,一辈子也吃不了几次蔡先生所说的那些美味,无法和他产生共鸣,甚至有的都无从想象。但是尽管这样仍不妨碍喜欢他的文章,他描写美景美食细腻生动,自己虽不能达而心向往之语言中肯真诚,为人幽默豁达。正如他的朋友说,虽不能同他一般经历,但仍喜欢靠近他,听他讲讲话,感受一下他的气息也是好的。蔡先生的人格魅力可见一斑。

  《蔡澜旅行食记》读后感(五):保持饥饿的浅尝

  人间百味,最爱的还是“熟悉”的味道,最美味的还是出自于父母亲之手。

  旅行的路上我对当地美食仅凭新鲜感也会尽量都去尝试,那份期待只是把吃当作当地文化之一的去尊重。从未试过为了美食而出发,穷的时候只要在路上就够满足的了,哪里还敢奢望吃好。除非真的吃到那种一口惊艳,非常喜爱的味道才会在心里记上记号,他日必为这一口再来此地,目前厦门的沙茶面就给过我一次这样深刻的记忆。其他时候,就跟到此一游一样,尝过足矣。

  所以我很佩服蔡澜这样的美食大家,可以为了吃天南地北走一遭,美景美人也只是顺便而已。他对吃的热爱不仅仅是味道,从食材的讲究到烹饪的整个过程都要了解一二,有时候还要自己动手尝试制作才满足。难怪他推荐的餐厅,很多人都爱跟风去吃。

  书里有一篇采访录,记者问他这么爱吃,如何保持身材。蔡澜说,“裤腰带紧了就饿几顿,自然就松了。要是忍不住,那就是自作自受怪不得别人。”但如果你对他关注较长时间,就会了解,他是只有遇到好吃才会放肆,平时就将就的浅尝辄止。要是只为了充饥一碗白粥两口咸菜就够了,冲着美食而去满汉全席也能光盘。这不也是控制饮食的一种方式嘛。

  关于控制饮食,我现在也算得上有点经验的人。饮食节制后反而对食物味道的感知更敏锐了,好不好吃下口便知。那种饥饿感并不会令人想要暴饮暴食,反而只想要吃好的。有聚会时去啊,专挑好肉吃,味道一般的给再多也入不了我的眼。如此良性循环,肠胃真真是干净了不少。

  想不到我对韩餐更深的了解也是从蔡澜这本书,以为这种以汤汤水水为主的料理入不了他老人家的法眼呢,没想到他对韩料的印象极好。多是褒奖,少有批评,期间也有顺带几句韩国的人文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也是以敬佩为主。说到整容,蔡澜说以前没整容技术的时候,韩国的美人难道就不美吗?承认吧,人家在长相这块就是生来就比我们占了点优势的。

  谈到吃,顺便提下,近期最令我有“想吃”欲望的艺人是全昭旻。在《Running Man》里,不管是泡面还是炸酱面,她都能吸溜吸溜一口干掉大半碗,看得我只想吃面。

  只吃好的和保持饥饿感,是我对待食物的全新修炼。

  《蔡澜旅行食记》读后感(六):【书评人俱乐部】不会吃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

  吃货满大街都有,但能吃出学问,品出文化,甚至拥有超高人气的美食家可就不多见了。蔡澜算其一位。

  蔡澜先生不但在美食上有造诣,还是著名的旅行家、收藏家、电影人、作家,与金庸、倪匡、黄霑并称“香港四大才子”,被誉为“香港第一玩家”,自称“我的正业是玩”。蔡澜在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地区具有非常高的知名度,他主持的《蔡澜叹世界》《蔡澜叹名菜》等多档电视节目,集美女、美食、娱乐、旅游于一体,颇受欢迎。

  许是他在内地不多见的原因,因此刚刚看到很多短评吐槽本书的。倘若你知道他是《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总顾问,会不会多一份敬佩呢?

  本书《蔡澜旅行食记》是一本旅行和美食随笔,收录了蔡澜先生近两年的最新文章,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在路上》,写了今年来的全球各地旅行见闻;第二章《饮食话题》,探讨了各类饮食经验,如吃牛、谈粽子、谈酱料等;第三章《电影与女人》,分享了电影券的见闻,和圈内的众多美女轶事。总体来说,其文风洒脱随性,诙谐幽默,雅俗共赏,书中还配有蔡先生专用插画师苏美璐女士的插画50余幅,配上颇有质感的书封,通篇文字看上去很舒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