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城市里的流放者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城市里的流放者的读后感10篇

2018-05-10 20:0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城市里的流放者的读后感10篇

  《城市里的流放者》是一本由破罐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页数:21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城市里的流放者》读后感(一):我会在这座城市呆多久

  深圳,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城市,我已经在这生活了7年。

  08年高考结束后,我拖着行李箱来到这座城市,装着几件衣服、出生时外婆买的小被单、小岚子送的许愿瓶,还有一本《简爱》。在每十分钟就有飞机划过天空的福永机场附近的一家五金厂呆了一天便跑掉了,因为受不了机械麻木重复一个动作流水线。

  然后,我到了一家咖啡厅服务员,那时候想法就是利用工作之余考会计证,做文职。现在回想,好像我答应自己的事,都做到了。只是外婆送的小被子早已被某个坏同事扔了,忘记把《简爱》借给谁了,身边的同事和朋友也换了一批又一批。谈了恋爱,被劈腿了……这就是深圳,每个人都怀着梦想而来,有的人凭实力永远留下了,有的人失望离开了,还有像我这样占时留住了不知何时会离开的人。破罐,属于早早离开的那类,而且漂泊的城市还不少。

  大学毕业后,破罐的第一座城市跟我一样选择了深圳,进了那家有过“十一跳”事故的台企F。所以那篇《出深圳记》格外的压抑,也是每一个初来深圳的人的心照。我也有过那样的时期,挺过来了。这本书是破罐围绕着出深圳前后为主线,书写了十年的经历。这是我选择这本书的契机,因为我知道会读到满满的共鸣

  就在前两天,一个旧同事发来微信说,“你过得好潇洒。”我回复他:“其实大家都一样。大多数像你这样的男生选择把时间花在了喝酒和抱怨生活。还有大多数的女生选择把钱花在逛街购物和变美这两件事上。而我,只不过选择了书和美食而已。喝酒的人有兄弟,变漂亮的人成了家,爱阅读的我继续在追求趣味生活的路上没有停歇……”你的现状是你过去每一个选择堆积而成的,正如破罐24岁选择了辞职专心写作,才有了这样一本故事集。

  我们都是城市的流放者,不管是不断的变化位置,还是定格在了同一个空间。你可以和物欲横流现实对抗,也可以热爱每一天的阳光,反正我选择了后者。

  尽管如此,偶尔我也寻思着,我会在这座城市呆多久???

  《城市里的流放者》读后感(二):流放城市,找寻追求

  生活在这个尘世,我们都期望在升学、求职和恋爱中得到更好的机会,追寻大众化的幸福,然后很有默契地把这种期望放到一个物质条件更加优越地方——城市。在我们的认知里,城市里的一切都好,那里有更好的机遇、更丰厚工资、更优秀恋人。我们憧憬着、向往着,然后一头扎进去,以为从此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可是,真实的生活就像一个外表光鲜亮丽的人褪去皮囊后白森森的骨头,令人恐惧,想要逃离。这种感觉在破罐的《城市里的流放者》里尤为真切

  这本半自传体的短篇小说集,以一种冷冽的笔触,用简洁直白语言理智清晰讲述了一个城市流放者十年间经历的生活,以及日益思念温暖少儿时光。十年间,他在城市与山间切换生活,在解决温饱还是寻找安宁生活之间徘徊。向往着享受一个人舒心自在的恰意生活,却又不得不屈服于现实的无奈需要工作得到的酬劳来养活自己,只得回到城市如同机器人一般去打拼。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无奈,只为了守护庸常的幸福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心会越来越感到孤独,或许只有孤独到极致了,才能毅然地走上另一条路,逃离无意义的生活,找到内心渴求的幸福。

  24岁,是一个开始奋斗年龄。这时候,对于刚步入社会的人来说,手里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但也越来越迷茫,当初憧憬的美好未来被麻木的工作所代替,想放弃又害怕失去安稳日子,觉得“自己就像陷入了一个无底洞,而且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个尽头”。破罐的故事里有我们的影子,这样的时刻每个步入社会的人都有过,或许也正在经历。而他幸运的地方在于,他找到了自己的追求——写作,才有了后面的成就

  在这个幸福感缺失年代,更多的是找不到追求的人,浑浑噩噩度日,对工作缺乏动力,如何能在生活中获得圆满?找到自己的爱好坚持理想,才能走得更远、更惬意、更无愧于心。破罐把自己的故事讲出来,给迷茫的你我一个参考。幸福是自己追求来的,是明白了要追求什么后大胆实现的,那样的生活是充盈的快活的。或许身边的人不赞同不支持,但要明白,日子是自己过的,相信内心的判断和选择。

  愿每一个城市里的流放者都能在繁忙的日子里找到自己要走的路,在尘世间获得幸福有情人也能终成眷属

  《城市里的流放者》读后感(三):流浪人儿有点儿想家

  1)

  第一眼读到书的名字时,猜想自己肯定是属于书中流放者的那一类。一定是一位到陌生的大城市打工、租房、生活、辗转度日的那种人。但是,书中所描述的并非就是所谓的大城市里流放,生活很艰辛的苦情戏。这里,会让你了解到最普通的打工人的生活,类似农民工?但是,在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深深吸引我的眼球。在未读这本书之前,我被作者简介夺去重心。我想任何一种决定都需要一份勇气,而这正是我缺少的,离开的勇气。

  离开家乡选择在大城市里工作,一开始总要承担工作、房子、生活带来的无形压力。每当脚踩高跟鞋穿着正装赶往于不同方面试时,打道回府念头总是异常强烈。与此同时,另一个声音又会在脑海中冒出来对我说:大家都可以,为什么你偏偏选择退缩?于是,我又重鼓自信,继续为在这个城市里扎下根的念头奔波。

  有一天在地铁上我失控的狂流眼泪。那天下午刚好面试完几家公司,可公司的环境和工作内容都不是自己意向的,回家的路上疲惫失落冲刷着我的整个身体。上地铁时,我倚在角落一隅,拿出手机消息的时候,刚好看姐姐发的一个状态:为谁辛苦为谁忙。配图是老爸穿着雨衣在鱼塘里捕鱼的身影,脚底踩着淤泥,身上被散落的泥土零落附着。

  看到这张画面泪水毫无防备的往下淌。

  明明是决心在这陌生的城市里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努力挣钱,给爸妈好日子的。

  可事实却是,大半个月过去了,我的工作依然丝毫没有任何进展

  而,老家爸爸依旧是很辛苦

  或许是心里落差太大,一面心疼着老爸,一面对自己的现状自责。

  满满的负面情绪上心头。开始一个劲儿地否认自己。

  真是自不量力,落到尘埃里的卑微啊。

  自己开始这么想。

  突然,有人按了两下我的肩膀

  我被这突然的举动吓了一大跳,还没从情绪中缓解过来,也来不及擦眼泪,回头看到一位年轻帅气小伙子看着我。我木讷的看着他,他说:“你的包是开着的,注意一下哦。”

  可见,当时哭得泣不成声的我是真的没有任何心思关注周边,甚至是随身携带的东西。只是一门心思的想要发泄当时的感受。当时的我,眼睛一定在泪水和睫毛膏的混合下染成熊猫眼。但是,真的一点不介意也不在乎。而是,后悔没来得及对这个好心人说声谢谢

  当我整理好自己的情绪时,小伙子就下车了。

  那一刻,突然觉得这个城市很美好。

  自那次之后,每天都充满元气

  因为,一想到这个城市的陌生人带来的一丝丝暖意,就觉得自己能够UP。

  其实,当我读到作者破罐书中的【出深圳记】这一章节时,特别体会到从一个自己觉得庸俗的人转变为朋友过渡心情

  到陌生的城市遇见陌生的人,我们的第一反应总是戒备。这也是为什么当感受到有人按我的肩膀时,脑海中第一闪现的竟是钱包被偷了...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那一刻我也为自己的猜测感到愧疚警惕心太重,脑海中的黑暗好像也更多呢。

  不过,好在好人在乎的是只管自己做好事

  2)

  阅读【何桥札记】时,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光景

  夏天的时候,爸妈把床直接搬到门外,我们一家四口躺在铺了竹席的床上。拉起蚊帐,手握扇子,仰头看星星聊着天。有时候,会爬到屋顶,躺在竹席上聊天。仰望苍穹满天星空,璀璨得不舍得闭上眼睛。

  那个时候真的很美好啊。

  而现在,即便回到老家也不会有这样的画面了。

  或许是因为也很少有机会在夏天回家吧。最固定的时间便是过年回家,而那个时候冷得只想窝在家里,哪里还会愿意出门呢。

  不过,当我读起这本书,读到这札记时,我的心已飘向远方,那个美丽家乡

  谁曾说过:一本好的书,就是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书?

  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儿时的自己和过往的生活。

  此刻,流浪的人儿,有点儿想家。

  《城市里的流放者》读后感(四):我眼中《城市里的流浪者》的作者

  作者是个很善良的人(当然我猜测他本人一定不愿承认,一个喜欢标榜自己是个双耳不闻窗外事,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非尘世俗人,善良这种人间用滥了的词汇怎可以形容这么不食人间烟火的他咧),与他相识并不是因为看了他的文章,倾慕于他的才气,只是单纯地偶然。

  并不是豆瓣上的常驻客,不过是当时想养一只猫,在豆瓣上寻觅着,发现他发布的一条领养猫的信息,开始有了交谈,16年端午节,从他手中抱来了我的小白粽子

  之后因为猫,有一些交流,刷他的朋友圈,了解到他嗜酒,逗逼,热衷于改笔名,还出过书,那自然要支持一下(看过他豆瓣上写的文章,类型风格我喜欢样子,所以不算友情购买啦),买过来看,是那种能读得下去的书,在工厂的故事,在山里的日子,像是作者本人的传记,虚虚实实,也蛮精彩的,所以,推荐,推荐!!!

  放一颗彩蛋吧:吃过饭,打包了两条鱼,回去喂黑塞,骑着自行车意淫着,回去喂给它,然后它就会好爱我,好爱我,结果小心掉进了路边的沟里。(作者的某一条朋友圈,我看完笑了三天,铲屎官不好当的)从破罐手中领养的美粽子

  《城市里的流放者》读后感(五):有理想的人不怕被流放

  文/河北小珊 评《城市里的流放者》

  大四下半年同学们都在忙着四处求职,那是个简历满天飞的季节校园里见面,大家都会习惯性的问一句:“喂,工作的事情怎么样了?”看着大家忙的如此不得空,我觉得我也该动起来了,恰巧某知名能源公司来我们学校招聘,于是就想去试试经过简单的面试,我成为系里被录取的两个人之中的一个,并不是我太优秀,估计只是觉得我这种能力员工能留得住吧,亦或是我当时的一句俏皮话让招聘人员引起了注意,总之,我就这样稀里糊涂的有了一份薪水不高的工作。

  入职之后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坚定了考取公务员的决心,不是因为怕苦怕累,只是觉得有一些自己很讨厌的东西就这样突然发生在了自己身边:军训期间和教官关系好的就可以不参加长跑;按照程序能够办理的事情主管磨磨蹭蹭不肯签,女助理撒娇的说句签了吧,事情就解决了;某男生为了留在自己看中的部门就和有竞争关系的一个女生谈恋爱,这样就很容易留下了……所有这些,在学校都是很难见到的。之后,我如愿以偿成了一名基层公务员,的确,不公平走捷径这些在企业有的在官场依然存在,但此时的我知道了这不是只有职场才有的事情。

  我的经历应该说是非常不丰富的,但是看了《城市的流放者》还是感触很深,书中写了作者过往十年间的种种经历:初入社会,在工厂打工的艰辛;辞职,住在山里面的隐居生活以及漂泊在路上的所见所闻所遇。另记录故乡童年留下的美好记忆。特别是《出深圳记》这篇,我大概猜到了F企业是哪家企业,如果猜得不错的话,确实在网上看到过该企业员工频频跳楼的报道。作者来到深圳打拼,身边总会时不时有人消失,生活压力太大,收入太少,员工自杀后企业的补偿金能抵好几年的收入,于是不堪生活重负就走上自杀的道路,开始是不认识的陌生人,后来是自己熟悉的人,直到最后最最要好的两个朋友纷纷自杀,他实在顶不住压力离开了深圳,回到老家。

  作者用很平时的语言记录了自己生活的见闻,却让读者见识人性隐秘幽深。之后的其他篇章都是由《出深圳记》引出的,离开深圳后,他在山中隐居了一段时间,随后开始漂泊,于是有了后面的文字作品轻快却并不轻浮,文章的叙述十分自然、有序,可读性和代入感都非常强,非常值得推荐。作者说自己是城市的流放者,其实,很多人都是社会的流放者,或者都曾有过被流放的经历体会,因为小小的个人无法和这个庞大的社会对抗,但是梦想可以,有梦想就能有力量,哪怕梦想破灭,我们还能鼓起勇气找寻下一个梦想和希望!

  (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城市里的流放者》读后感(六):我们都是城市里的流放者

  《城市里的流放者》是豆瓣和一个app里的人气作者破罐,以人气故事《出深圳记》为主线,记录的他入社会十年的经历:初入富士康工厂的艰辛;住在山里写作的隐居生活;漂泊在路上的见闻。本书讲述当代年轻人探索世界的迷茫、思考和心得,文笔精准而真实。

  作者不仅写小说,还有诗歌。我是个蛮老土的人,不太懂诗,不过不妨碍欣赏其美好。我欣赏别人的点在于,不管你坚持的东西我懂不懂,你的坚持和努力本身就是一种美好。

  除了诗歌,作者还经历了好多我做不到的事情:在深圳工厂当民工,在武汉山上过隐居生活,辞职跑写小说,不去上班跑去大学听文学课... ...生活是漂泊又非主流,看似路子没那么正,可谁又说得准,会不会正是这些漂泊成就了真正的自我呢?

  作者决定逃出富士康时写道,

  gt; 我不知道继续呆在那里会发生什么,但是那些生硬的厂房、机器、生产线,刺鼻的气味,拥挤的人群,千篇一律的制服,麻木的面孔,燥热的空气......现在想来仍让我心脏紧缩,长吸一口气仿佛有一个幽灵在我后背脖子上吹一口冷风。

  很多人都能理解流水线工厂的艰辛和无奈,艳羡着白领生活的高端大气。其实真当了白领会知道,绝大部分职位根本就不需要创造力和思考力,哼哧哼哧加班熬夜改ppt格式,一遍又一遍重复无趣的销售话术,繁杂臃肿的沟通流程,大部分工作就是无趣的,乏味的,不管你怎么自我安慰,不过是洗脑自己好好提高忍耐力而已,说句不好听的,所谓白领的大部分工作,和流水线上的兢兢业业的操作,有什么分别?

  不过是一个更难察觉到的、福利待遇更好的流水线工厂而已。

  有时候选择逃离下这种生活未必是坏事。人要活出真正的自己,只能通过不断的了解、审视、自省。新一代的年轻人,生存早就不是大问题,几千块的工作好找,但是看看周围年长的同事们,几年后的那样的生活你想要吗?

  gt; 根据马斯洛的生存需求理论,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城市里的流放者》读后感(七):致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

  豆瓣阅读人气作家破罐的《城市里的流放者》,用直叙又触人心扉的笔触、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行文结构、分明是第一人称却生生写出了第三人称的口吻,描述了荒唐青春里那些让人成长让人难忘的爱情、友情、家人、朋友与自己。无处安放,是荒唐青春的主旋律。

  深圳工厂做民工,武汉南望山隐居,北京听文学创作课做群众演员,本命年辞职写小说……一路漂泊一路经历,没有一件事能看出他的人生规划与安排。真应了汪曾祺说的:今年二十五岁,一种荒唐继荒唐的年龄。可是人生能有几次二十五岁,能有几次荒唐继荒唐的年龄。无处安放的青春,留给人生的是体验、是洗礼、是成长、是我们活过的痕迹。

  在深圳手机加工厂里,破罐经历了人生中的“九连跳”。在这种跳楼司空见惯的压抑窒息的氛围中,他知道自己不能在待在这里了,不能在这里继续做个麻木不仁的流水线机器人了。在这里,他经历了来自陌生人的最大友情和人生中的第一次爱情,在坎坷磨砺中接收了一次人生的洗礼。他说:“我成了一个御风而行的人,似乎行走在空中,轻盈赤裸,无所畏惧”。可最后,这些朋友爱人都在这座围城中消失了: “她仿佛真的如一朵白云飘走了,像一场白雪融化了”。这座围城带走那些灵动跳跃的灵魂,形成了摧枯拉朽式的破坏。

  作者破罐总是在不经意间展示自己的语言想象能力和提供阅读品鉴目录。

  你看他写归宿:“小城虽小,世俗俱全。角落和阴影,造就此城无边”。

  你看他写心动:“那一刻她的笑容,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在温和的阳关下,击中我的心脏,击穿长空,令颐和园中的美景全部黯然失色”。

  你看他写忘却:“穿过地大隧道,进入灯火通明的城市,我把那段荒唐的岁月埋在了南望山”。

  你看他写失去:“它还带走了很多人的足迹,生命的精灵,污秽和沉重都被带走了。然而纯真,就像雨过天晴后的彩虹,短暂易逝”。

  你看他写沉入:“彼时,时间仿佛陷入了六道轮回,万古长空,都在我手中的一壶酒中”。

  你看他写荒唐:“这奇特的经历,仿佛是陷入了宇宙的黑洞中,和本应该走过的生命道路格格不入,如同蚌贝里的珍珠”。

  这些稠密的比喻和动情的感触是作者读书、见人、历事后的总结提炼,是蚌贝里的珍珠。

  你再看他在书中提供的阅读品鉴书单:在深圳加工厂中遇到爱情,有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有雪莱的《西风颂》,有《拜伦雪莱慈抒情诗精选集》;在南望山隐居写小说,他看惠特曼的《草叶集》,希望也能做到用一生写一部不断添加的诗集;他在入睡前默诵《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找不到方向时《传道书》里讲,凡事都是虚空,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荒野生存寻找自我,他有《瓦尔登湖》和《十一种孤独》;看《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发现自己是个悲观主义者;为赋新词强说愁他看《麦田的守望者》和《百年孤独》;女友嫁人,他想起自己策划过的《公务员是怎样炼成的》……

  看破罐写的文字,总有一种若即若离、似乎置身事外却又深陷其中的欲罢不能之感。而那清丽平实的文字总能让人不自觉地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那枯萎又结实的酸枣树,那被划破羽毛横飞的羽绒服,那保持不涨不退水清如镜的清湖,那个吃着大闸蟹喝着红酒的患上肿瘤的女孩,那个爽朗痛快西藏同行的女孩,那个专心画着神圣裸体的老王……

  《城市里的流放者》读后感(八):一只独特立行的鬼:致桂鬼(破罐)

  了个S:先贴个以前写破罐的旧文,随后附上书评

  认识破罐,是在清韵书院,那个时候他还叫桂鬼,跟《圣斗士星矢》中穆先生的弟子名字一样。当时,我在绝品网文发小说,他在那里发诗歌,小说和诗歌本来是关联不大的题材,却因为我们两个的认识而交汇在一起。记得我当时发了篇叫做《小镇生活》的小说之后,他在后面留言说了一些惺惺相惜的话,之后,我便开始将他发在清韵的所有帖子都看了一遍,其中最多的却是诗歌。自己虽然也偶尔写诗,但我对诗人却是没有好感的,甚至觉得现在的诗人都很恶心的,但奇怪的是,我们却依然聊得很投机。我们虽然都是搞文学的,但在QQ上却更少谈论文学,女人和生活是我们永恒的话题。

  现在说说桂鬼的文章。虽然我是不喜欢现代诗人的,但桂鬼的诗歌我居然读懂了,我至今仍然记得当初在读到他的那篇《一篇小说的序》的时候的惊讶,短短几句话却勾勒出了我几千字才能写出的意境。之后陆陆续续地看了他很多诗,有发牢骚的,有发感慨的,有发春的。。。实在无法形容读他的诗的感受,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诗都很好,起码我这样认为。如果他早生几年赶上海子舒婷那个人们对诗歌有着狂热崇拜的年代的话,我相信他一定是个很有名的诗人。

  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他的散文。他的散文平实。他总是用最平实的文字记录着他的生活,他的心情,他的郁闷,他的朋友,他的亲人,从文字中可以看得出来,这是一个敏感,感性但又不失率真的人。我喜欢他的率真,所以我觉得郁闷的时候,总会在QQ上跳出来跟他有一搭没一搭的聊两句。虽然无关痛痒,但彼此却惺惺相惜。我喜欢他写的他的家乡,我喜欢他写的他在老家的生活,我喜欢他的那篇《何桥村。西菜园》,零星的片段记录着他对老家的那些美好的记忆,而我的那篇《这个冬天不太冷》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其的模仿。

  我曾经看过别人对他评价的帖子,大家无一例外地对这个多情敏感的诗人交口称赞。他的朋友说他是信佛的,而他空间的背景音乐好像就是什么经,首页位置更是抄写了一大段的经文,而佛性的修养也使得他的诗中经常跳出不少具有哲理性的句子,我记得当时在清韵阅读他的诗的时候,曾经专门把这些哲理性的句子都挑了出来,但不幸的是,清韵却挂掉了。清韵挂了之后,我曾经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看过现代诗,一来,没有时间,二来,现在的那些现代诗满篇都是性器官,三来……有次实在忍不住了,就用百度搜出了他在天涯的博客。或许是因为走出校园参加工作压力大的缘故,我发现他的诗风变了很多,已经没有了当初的那种学生时代的淡定,多出的是一份抱怨和郁闷。其实,诗人是伟大的,但伟大的诗人生在了一个已经不属于诗歌的年代,就是悲哀的了。我在他的博客上看到他曾经用很多笔墨用来描述他的诗人朋友的艰辛生活,而我自己也暗暗庆幸,自己当初选择的是写小说,而不是诗。

  无论怎样,我们都在努力,诗人也好,小说家也好,我们只是在用不同的题材记录着不同的生活。不管怎样,我们都要好好地过,套用伟人列宁的话说就是:汽车会有的,洋房会有的,女人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毕竟,我们都还年轻,大把大把的钞票等着我们去赚,美好的生活等着我门享受,大群的漂亮美眉等着我们去泡,共产主义等着我们去建设,台湾等着我们去统一,月球等着我们去开发,所以,桂鬼,我们一定要顶住。

  《城市里的流放者》读后感(九):过自己的生活----读《城市里的流放者》

  淡青色的封面上有两片随风飘落的枫叶,还有一个穿着棉衣围着红色围巾拉着一个行李箱行走的背影,这就是这本《城市里的流放者》,初次看见这本书只是觉得这个略有萧瑟的背影应该是有故事的。细读之后才发现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短篇小说集,也可以说是一本散文集。但是不管它是什么,我喜欢它!喜欢作者的这种“腔调”。

  也许作者是工科生的原因吧,文字里没有平常散文的那么的绵软抒情。但是更添了几分理性和平实。这本《城市里的流放者》读来也是一样的平静,仿佛作者已经置身事外一样将事情用最平实的语言描述出来,所有的情感都由读者自己来体会。我也曾去过深圳工作两年,当过几年北漂,现在老家的小县城里安心的当孩子妈妈。在作者的书里,我读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那逝去的青春与恣意张扬的年轻时光。年少时总以为理想在远方,梦想在远方。走的越远越发现,生活中大多的时光都是平淡的。

  大学刚刚毕业的时候,自己也曾迷茫过,找不到工作,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就像作者在《山中故事》描述的这样:“站在路中间,我听到草丛里的虫鸣,远处传来的蛙鸣,月亮此时从南望山上升起来,我不知道该往哪边走,突然痛哭起来……”

  “我想象自己日后的归宿,在一个小城镇里,有自己的房,有自己的书桌,有一扇窗朝着马路,坐在窗前能看见路上行人和汽车来来往往,晚上能看见昏黄的路灯,下面影子凌乱。”《河桥札记》里的这段话,寥寥几句就勾勒了我现在的生活状态。而我也更喜欢这样的状态了。

  《城市里的流浪者》里每篇短短的文字都透着那么的劲道。在午后的阳光下,书桌上摆上一壶清茶,然后慢慢的品味。品味茶的清香,品味句子的味道,品味生活的滋味。

  《城市里的流放者》读后感(十):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 ——读《城市里的流放者》

  一直很喜欢【one一个】,觉得他家的书都差不多是一个风格的,有点小清新,有点小资生活。而这本《城市里的流放者》算是颠覆了我对于【one一个】的一贯印象。破罐得算是【one一个】里与众不同的作者了。

  作者破罐的小说,文字简洁洗练,并不花哨,但不得不说很多时候直指人心。书里的《出深圳记》讲述了作者在深圳著名的“F公司”打工的一系列遭遇,那些真实的故事,让人读完不禁唏嘘。我想,作者作为一名工科硕士,文字显得冷静干净,并没有过多的渲染。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感触,终究还是因为事实本身,因为文章叙述的就是活生生的事件,事件里的人物也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小人物,甚至就是我们自己。

  在这本书的推荐中,编辑写到,“这一世,我们都在流浪的路上。一个初入社会的年轻人,为何选择奔赴遥远陌生的大都市?又曾经受过怎样的风雨洗礼?那本床头的《草叶集》见证了怎样的经历?这是一本属于小人物自己的传记,更是一本记录一个“流放者”心路历程的诗集。若你仍然在流浪,这本书很适合你。”流浪,现代社会里,大部分的青年都在外漂泊,流浪,随之而来的是迷茫,是困惑,是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那种类似成长中“除根”一般的过程,很痛苦很纠结,但是也必不可少。作者破罐在书中描写了一些他在山中隐居的生活片段,很让人向往。“隐士式生活”,想想就觉得很美好。可是作者在书中也描述了一些生活的不便和艰难,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 即使生活在乡下,也没办法跟当地的生活融合一起,只不过是去消费、避暑或过冬的外来客。 我想,这种漂泊感,就是不管身处哪里,始终觉得自己是一个无处安放的流放者。

  如果你也正在城市流浪,找不到自己无处安放的青春。读一读这本书,一定会有共鸣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