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5-10 21:1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读后感精选10篇

  《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是一本由理查德•怀斯曼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016-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读后感(一):有趣专业

  不是第一次读作者的书了,作为心理学专业的,我总是很欣慰有这样的书并且正在畅销。他不像很多学院派很严厉很高冷的站出来说伪心理学有多弱智,而是顺应大众思维模式,再用大量有理有据实验数据去纠正大家的观念

  作者的文笔幽默选择的实验很有趣(很多实验在积极心理学里面有讲到过,作者拿出来放在不同的论点感觉也是新思路),结合实际生活更是让人豁然开朗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更加科学的过生活想事情

  不足之处是kindle的排版感觉很混乱,好像还在讲这个主题突然就在说别的实验了。作者在同一章里有说和好几个分主题,这几个小主题没有划分得很清楚而看得云里雾里。

  《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读后感(二):学会制造自己快乐

  熊猫书院day 1:读书笔记-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

  gt;**“ 你对快乐的定义是什么?你感到快乐吗?”**

  —我对快乐的定义是:有人陪伴并且能够轻松沟通。我现在不快乐。我希望有人能够理解我,陪伴我,支持我,欣赏我。

  gt;“ 并非成功带来了快乐,而是快乐造就了成功。”

  —如何去营造这样一个能让人成功的快乐?刻意的营造,是否会让快乐打折?

  gt; 快乐不仅是一种良好内心状态,更是职业和生活道路上让人顺畅前行的助推器。

  —心态改变职场中一些只有细微偏差的选择,往往蝴蝶效应一般改变着每个人的职场轨迹

  gt; 购买一种体验物品更让人快乐。购买一种体验意味着我们还一并享受了与他人交往时光,这对于快乐是非常重要的。

  —一期一会的体验是我们最宝贵的体验与财富。相比哪怕是可以流传的宝物,也仅仅只是陪伴我们人生中的一段时光。而体验与回忆却是我们独一无二的珍藏。

  gt; 当我们花钱给别人时,会激活与快乐相关的原始脑区——尾状核和伏隔核。当我们品尝了美食,或是受到他人尊重时,这两个脑区都会活跃起来。

  —被欣赏被认可是可以轻而易举给我们带来快乐,反而如何从这样迷迷糊糊的快乐中快速清醒,去面对接下来的问题。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与时间竞赛

  gt; 表达对他人的兴趣

  —表达对他人的兴趣除了是一种对别人表示尊重与认可方式以外,无疑也是一种开放学习态度

  gt; 当要求参与者写作记录自己的创伤时,其身心都将获得巨大抚慰

  —也许是每天的手账在慢慢的治愈我。

  gt; 1. 写下感恩的心

  —保持感恩,学会珍惜。没有什么是“应许之日”,就算是努力回报不见得必然。所能拥有以及拥有过的,便是今生最大的财富。

  gt; 2. 写下内在完美的自我

  # 期望模样、生活、伴侣。《秘密》这本书里意念力量、所谓念力。最最核心的便是:如果你想要自信,你便首先要相信自己做得到。如果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够做到,如何让别人来相信你,给予你支持、鼓励和帮助?缺少助力和欢呼的跑道始终是漫长的。

  gt; 3. 饱含深情的写作

  gt; 本体感受心理学的观点,我们同样可以依据一定的动作体验到相应的情绪

  —深情的爱自己,相信自己值得拥有目前所拥有的,并感恩所有帮助我们得到现在生活的一切因素

  gt; 赞美适度的奖赏是鼓励人们继续下去的良药

  —我想起了另外一本书《爱的五种方式》。不论是职场还是两性关系,适度的、真诚的赞美即使接受方有些不太适应,但至少在内心是种下了快乐的种子

  gt; 我们还要避免自己陷入“聚光灯”效应的误区意思是我们总是以为大家的目光都是在自己身上的,所以会高估了自己行为所带来的影响。在面试过程中,即使偶然出现失误也不必介怀,坦然一点就好。

  —我们往往容易因为聚光灯效应,自己吓自己,自己让自己陷入焦虑

  关键词

  快乐 成功 金钱 购物 抑制 写作 微笑 奖励 面试 旁观者效应 互惠原则

  《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读后感(三):你对你现在的工资满意吗

  一天早上,我刚打开微信就在群里捡到一个15块钱的红包惊喜不过两秒,因为往下一拉发现别人抢的都是七八十块,瞬间觉得自己运气太渣啦。

  按理说,这本来就是一笔“意外之财”,得之我幸,为何会有这么明显失落感呢???

  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曾做过一个实验,想象一下假如有两份工作可以选择:

  A.年薪五万美元,而你未来同事的年薪则为三万美元。

  .年薪六万美元,而你未来同事的年薪是八万美元。

  前提是两份工作内容完全一样,你会选哪个?

  调查结果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A,尽管少拿一万美元。这项研究理查德.怀斯曼称为“门槛效应”。

  实际上人们爱比较的心理一直都存在,只是你愿不愿意承认罢了。爱慕虚荣的比较我们都很反感,但有些隐性的比较其实一直在影响着我们。比如说毕业那年,你幸运的找到一份工作,很快通过努力你得到了晋升,工资涨到比那些有资历的老员工还高,无形之中就有了优越感。一次偶然,你得知自己的同班同学在另一个企业做着和你类似岗位,但工作量轻松许多,并且工资比你略高。这时候,不管那高出的部分有多少,哪怕是几十块钱,你都会产生“不公平,我要去谈加薪,我要跳槽等”一系列的心理反应。这就是一种能力收获结合的比较,每个人都在心里为自己设定了门槛标准,自己却很少去关注思考罢了。

  正如我自己面临的“抢红包”事件一样,刚开始的惊喜是,相对于平时抢到1分钱而滋生的,随后的失落就是我与大众之间的差距有关。所以,当同事跟你感怀福利好时,那只是他当下占了优越趋势,而有人跟你抱怨工资低时,更不能被他的情绪带动,有可能他只是看到了别人比他高而感到不公。那句“不要太在意眼前的回报多与少,更多的关注能力提升”是有道理的。理查德.怀斯曼在《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中提议:“把你的脚越过门槛,让门摔在脸上。”

  如果你之前看过《正能量》,你一定了解过理查德.怀斯曼从魔术师到心理学教授经历。早期魔术师的生涯让他养成一种“好玩”的习惯喜欢研究那些很怪诞的行为心理。所以,他的书读者从不会觉得枯燥。这本《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共讲诉了十个与幸福相关的行为心理学,列举了同“门槛效应”一样我们看不清或是有误解的观念。例如:

  “快乐并非来源于成功,恰恰与之相反,是快乐带来了成功。”

  “并不是花更多的钱在别人身上更快乐,而是一个本来就很快乐的人更愿意将钱花在别人身上。”

  “我们并不是因为别人对我们好而爱他们,而是因为自己对他们的好而爱他们。”

  ......

  通过这些事例总结了十种改变生活质量的有趣方法

  1、培养感恩的态度。

  2、成为施予者。

  3、在你的厨房一面镜子

  4、买一盆绿植放在办公室

  5、轻轻触碰别人的上臂。

  6、写下你的关系状况

  7、通过闭上眼睛请求对方给你发邮件,去对付潜在的骗子

  8、赞美孩子的努力,而不要赞美他们的能力。

  9、想象你的行为而不是成就

  10、思考你去世后留下来的遗产

  你对你现在的工资满意吗?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别关注别人,看好你自己脚下的路。

  《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读后感(四):重新做一个开心的

  在我奔赴30岁人生大关的道路上逐渐会发现,缺失情商,应付生活,保持假装微笑,为金钱付出努力,对友人诉说梦想等等这些行为占据了大半的日子。而在现实生活中,除了我自己会深恶痛绝上述事件以外,我还得每天面对同事诉说他(她)家的琐事并积极附和,利用晚间时间去健身房发泄一下,然后日复一日的维持着面具的微笑角度。因此,哪怕有一分钟用来改变这一切,我也是乐意的,更不要说可以找出问题并解决了。《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这本书就是这样教我的。

  如果说一个人除了拥有物质以外,还渴望拥有什么,那一定是精神上的慰藉,但调剂内心怎样得到就是一件有些复杂的事情。快乐是最终方向,而说服,魅力决策个性动机创意这些更像是出口,压力婚姻教养应该就是找到到达终点路径答案了。我之所以这么快下定论,不按作者的顺序进来描述,是因为我眼前看到的世界就是这样。人类社会总是有压力,成年人有工作、生活的压力,有与人相处的动机,想要有自己的个性,标榜个人的魅力并且期待最终最出正确的策,那么如何说服自己坚持下去,就是关键。婚姻是一个人融入社会最快捷的方式,成为子女榜样传递教养最迅速做法。但我们做这些事情是为了什么呢?如何把快乐延续成生活每时都存在的情绪,可能才是我们去做这些事情的源头吧。

  最近热门的SKII的广告镜头父亲女儿说,不要太残忍了。女儿写下我不想为结婚而结婚,那并不会过的快乐。似乎这些对话诠释了那些痛苦问题的由来,感受自我的真实需求,我想才会得到快乐,广告最后的结局非常完美,虽然现实社会中依然不会达到这种结果,但通过创意的想象竟然也是让人开心的。抛开这些不痛快,我觉得学会自我控制,拥有梦想,学会热爱,改变自我的心态,大约就是最好的起点

  我想让自己牢记下面这些忠告

  改变当下就能得到快乐。收拾一次家务,看着崭新的房间,就可以得到快乐。这时我会明白想怎样不重要,做出来才有结果,日剧《问题厨房》似乎更可以全面说明

  适当地示弱就能得到情商升级。也不是绝对吧,但我亲身尝试真的获得成功

  学一些心理学可能会与人更亲近。不是卑微的讨好,而是放正自己的位置,可能说这些没什么用,那么这么说,不惧怕不害羞,大步迈出去。

  守住本心当个笨人也不是坏事情。心怀善良,被骗了也当作希望,不是一件傻事情。相反只要可以得到幸福感,那就比后悔强。

  性情规律可言但不会永远不变。做一个变化无常的人总是挺可怕的。反正自己开心就好吧。

  学会享受身边的小发现。做一个眦哇乱叫的人总是招人烦的,不痛快可以发泄,但一定要尝试找方法去调剂心情,可以把气撒在健身房的单车课上,或者跑它个几十公里。

  与镜子交朋友就能越来越好。保持好的状态,其诀窍就是不停地坚持,那么常常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样子,或许就可以做到。

  学会去爱。拥有爱的人与爱的事情,或许是在做一件自我蒙蔽的事情,但精神愉悦也是重要的快乐。

  想象美好就会得到它。子女是对父母馈赠,但如何发芽成长,则需要美好来浇灌

  那么最后我学会了什么呢。将广告创意揉进繁琐日常,假象确实是快乐源头。

  《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读后感(五):2016.10-2016.11

  这本书可以作为一本心理学的入门读物。本书的一大特色就是作者罗列了大量成功的试验以及试验结果,这有助于人们对日常不经意间的心理活动身体活动进行必要的总结归纳,从而更好地应对日常生活。这是本书的最大价值。书的编排有些凑页数之嫌,所谓的技巧板块大都是前文已经出现过的内容,实验环节也不是特别出彩。现摘抄如下

  1,每个人的快乐感觉大约有50%是由基因决定的,这部分无法改变。有10%的快乐感觉受制于环境因素(包括教育背景收入水平、已婚或单身等)。剩下40%的快乐感觉来自于你每天的日常行为,以及你对自己与别人的看法

  2,每当面对测验带来的消极结果时,我们都非常善于说服自己,觉得自己是一个例外

  3,早早把弱点展现出来,是坦诚表现。但对于简历中的积极方面,需要的是谦虚而不是诚实

  4,一开始提出高要求,然后降低要求的做法都是能够得到回报的。

  5,我测验自己的外向人格数值较低,这方面,驱动这些人工作的更多是对遭受惩罚恐惧

  6,无名指比食指长的人相比男性特征更强,运动表现好,情感稳定创作能力强。

  7,只要开展一项活动,就会让人的心智体会到一定程度的焦虑,这样有助于人们做事提高效率。然而一味暗示做此事成功所带来的美好结果,则会降低工作效率。

  8,想想不去做某事的后果,反而有助于做好这件事。

  9,赞美人付出的努力,比赞美他的天赋更有助于他做好这件事。这样他不会因害怕失败的恐惧而选择逃避

  10,威胁警告的方式往往会适得其反,反而会让被警告的人觉得做此事具有吸引力。

  《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读后感(六):让普通人爱上的通俗易懂的心理学

  写过《正能量》1、2的大师理查德·怀斯曼的又一部力作《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问世了。这本书的书名很有意思,可能怀斯曼大师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书名的中文翻译会这么长且含义丰富。正如大师自已所想,他想写一本让普通人都能理解得了的、都能在生活中用得到的、本来是很正经的但却想让你愉快得接受它的心理学书籍,这本书真正地做到了。我本人很喜欢心理学,但并不喜欢那种深奥的理论性非常强的心理学,如果你和我一样,拿着本书很适合你。只要你随便翻开一页,看一个关于心理学的故事,你就会知道这本书有多奇妙了。你会联想到你生活中的很多例子,能印证这本书上讲的知识。学点心理学,让生活变得更加得心应手吧。

  《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读后感(七):外行怪诞,内行正经的心理学

  说起心理学,人们总是感觉非常高大上到充满了神秘气质。当知道一个人是心理咨询师或者学心理学的,经常见的第一反映就是:

  哇!那你猜猜我心里在想什么?

  哇!你一定会催眠术喽?

  哇!那你帮忙分析一下我寝室那个人是不是精神病吧!

  心理学虽然有一个很长的过去,和一个(和其他新兴学科相比较)短暂的历史,但长期以来并不为人所熟悉。其实,当今社会上,心理学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不管是求职面试,还是商务谈判,再或者是情感婚恋,心理学的技巧总是会让人有所裨益的。不过,只是一些心理学的技巧哦!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除非专业人士,没有多少人特别关心这个谈判对手咄咄逼人是不是因为口唇期缺爱,或者那个老板死抠门是不是肛门人格。很多人对心理学感兴趣,还是因为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具体说来,就是:

  希望通过了解和掌握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让自己和身边的人情绪更加积极,行为更加有效。

  一盒特效药

  这本《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并不讲解心理学理论以及历史,属于行为心理学分支,它就像是一个“黑箱”一样,通过科学实验找寻提炼心理学客观规律,快速帮助人们解决一些工作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不管是快速调节情绪还是增强记忆力,再或者相亲时候获得女生的好感。都有一些简单的小技巧,学习这些东西花费不了多少时间,却会让自己行为的效果获得很大提高,这算得上事半功倍的“倍增器”,值得我们关注。之所以是简单的小技巧,这是因为心理学长期以来学术研究的非常精深,同时这个学科又和我们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更加期待简单有效而不去了解深入的原理或者成因。正如我们如果感冒了,去医院看病的时候,没有多少人关心:

  我这次感冒是由于丙型流感病毒引起的,这种病毒是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的代表种,这种流感病毒呈球形,新分离的毒株则多呈丝状,其直径在80至120纳米之间,丝状流感病毒的长度可达4000纳米。结构自外而内可分为包膜、基质蛋白以及核心三部分。。。。。。巴拉巴拉

  我们更加在意的是打针还是吃药,更关心的是这个药贵不贵,多少天一个疗程,几天见效。简单粗暴但有效。

  这本共311页的书籍分成了十个章节,分别是:

  快乐

  说服

  魅力

  决策

  个性

  压力

  动机

  婚姻

  教养

  创意

  分别就上述话题,提供5、6个经过实验得出的,快速见效的行动建议。每个建议都是按照:

  提出观点假设

  描述实验过程

  得出实验结论

  建议行动方法

  揭秘心理学原理

  这样的结构展开的。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以结果为导向进行这本书的编著。正如一盒不看广告看疗效的特效感冒药一样,能够帮助人见效,提高,解决问题才是它的本分,其中背后的原理着墨不多。不过这本书逻辑性很强,每个建议是基于什么样子的实验得出的结论,背后有什么样的心理学理论进行支持都已经罗列清晰,这部分内容建议想要快速提高的读者也要阅读一下,如同吃感冒药前阅读一下使用说明书。

  好玩又有效

  这里的很多建议让我感觉它不愧是《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说它正经,就是因为书籍讨论的内容,都是我们日常关注的,工作生活中经常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让自己的坏情绪好转,如果在相亲的时候赢得菇凉的好感,如何在面试时增加获胜的几率,如何在遇到困难时求助更见效,如何节食等等,这些事情是大多数人在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或许有人在这些场景中曾经遭遇过失败,或者期待自己能做的更好。因此这本书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建议,当然非常的“正经”。然而与此同时,这本书的建议在咋一看来,可能又显得非常的“荒诞”,让人初次接触甚至不敢相信这么问题的解决建议会如此的“无厘头”,比如我们一直相信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作者却通过实验和令人痛心的案例告诉大家,如果你受伤或需要求助,面向某个具体人进行具体的求助,如“这位先生(女士),我受伤了,请帮我打电话叫120”,远比面对不特定的“围观群众”喊救命见效的多。而相亲会上和女生说的第一句话用“如果你来演各种著名的电影,你会选择哪部电影的哪个角色呢?”这样的问题要比千篇一律的“你好,我叫XXX,相貌英俊,性格开朗,还有一幢房”,更容易打动对方。

  锦上要添花

  读完这本书,思考这本书究竟为了适用对象是什么样的人,是否所有的人都适合这些行为心理学技巧呢?答案是否定的。

  第一,这些心理学技巧都仅仅是建议,并不百分之百的见效。很多技巧,因为文化背景或者传统习俗的不一样,或许会让技巧毫无价值。

  第二,所有建议都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尤其对于和mm交往的那些技巧来说,若你的条件太差,即便用上所有技巧都可能颗粒无收,但如果卖相好,条件赞,或许不用什么技巧也有女孩青睐。

  对于一本心理学自助读物来说,已经足够帮助大家,我们所需要的,则是根据这本书的建议,果断开始行动,以便进行反复验证,确定书中的方法技巧真实有效,不过即便没有效果,也并非毫无意义,至少我们可以分析清楚是什么导致的效果不佳,然后有的放矢,才会不断PDCA。这样即便是外行也不会感觉荒诞,变得正经起来

  《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读后感(八):很多时候你以为的事也只是你以为而已

  1.每个人的快乐情绪中,大概50%是由基因决定,10%是由当前生活状态所决定(像经济收入、教育水平等),这60%的因素是难以更改的,但还好有40%来源于我们的日常行为以及对自我和他人的看法。(OK,这50%基因决定的结论哪里来的,为什么是50%?如果是根据基因来的话,应该是每个人基因决定的百分比也不一样吧,不过这里提出了一个观点,有一部分快乐是来自你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的,所以,积极点看世界你也会变快乐了。)

  2.为什么倾诉毫无作用,写作却如有神功呢?实际上,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思考通常是散漫的、不成体系的,而写作却鼓励人们系统化地深入思考,以帮助我们找到解决之道。谈话会让人更困惑,而写作更系统化。(这个我是赞成的,写东西确实有助于整理思绪,并且可以组织语言和加深印象。)

  3.发泄非但不能熄灭怒火,反而会火上浇油。既然发泄无济于事,那对所遭遇的负面事件,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去纾解胸中的愤懑呢?其中的一种办法就是找点有趣的事做,无论是看部电影、参加聚会,还是与亲朋好友共度时光,只要能转移注意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小挫折带来的烦恼。花几分钟去寻找坏事中的好处,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个体的愤怒痛苦,让他们放弃报复的想法。(敲黑板,朋友遇到挫折记得来找我玩哦,转移一下注意力是件好事,没准玩过后灵感回来了,挫折也不是挫折了。长期痛苦的话,只能靠你自己想通了,不妨试一下寻找坏事中的好处,即使没用,最起码自己也好受一点吧对吧。)

  《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读后感(九):解决问题的集锦

  昨天和我一个快两年没见的前同事见面,我们聊了很多事情。在此之前,我们在一家培训会计的学校做了两个月左右的同事,因为我自己的原因,我们仅仅是点头之交。这次我们在工作室聊了很多,关于她的心结,我们彼此工作中的烦恼,身体亚健康如何保养的方法。并且,针对她在生活中过于压抑自己的原因,给她提出了书中所说的办法,详细的有情感的记录下来自己的所有事情,包括不良的情绪,不快的心情,越有细节越好。这个办法她非常认可,觉得很可行。

  之前读过一本关于行为心理学的书,当时就很感兴趣。再打开这本书以后,看到作者的序文所说,他搜集了数以百计的心理研究,涉及到行为心理学的各种细分领域,帮助我们了解调节情绪,增强记忆,说服他人,保持愉快,克服拖延,学会约会,学会如何与伴侣相处,分分钟掌握这些在生活中烦恼我们的问题。

  作者针对生活中那些困扰我们的问题提出了设想或是以前研究的结果,加以探讨,结合搜集来的心理研究实验,论述如何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做以延伸,给出了具体的行动指南。可以说,既让我知道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又让我了解了解决的办法,最主要的是,能够知道自己在面对同样的问题该如何面对。

  比如人人都在追寻的快乐该如何寻找?并不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快乐,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来取得快乐。反而,要转移注意点,多关注我们身边的快乐事。做一个快乐的人并非是很难的事,因为如果你想快乐,那么先表现的快乐点,那么快乐自然会被你所拥有。日常生活中,多用表达式写作来与自己的内心沟通,多感恩他人,幻想美好的未来,尤其要以饱含感情的笔触来描写,坚持一段时间,我们会拥有心灵上的真正快乐。这个方法我已经开始尝试,相信坚持一段时间会有效的。

  比如如何在约会中战无不胜?首先,要真诚,懂得何时说什么话。如果你是位各方面都很优秀的男人,那么适时隐藏自己的一部分实力反而更好。想要让对方觉得你很有魅力,为你心动。那么不妨带她去让人心跳加快的地方,这会让对方错觉是你让他心跳加快呢。当然,作者在书中还提出了很多提升约会成功的秘诀,虽然我对约会并不感冒,但是看起来还是棒棒哒。

  对于我所关心的如何说服他人,作者也给出了解决办法。首先,我们尽量要让自己变得让人喜欢。让别人帮你一个小忙是个不错的选择。当别人对我们产生了好感,在说服别人时,要用积极的话语来提升说服力,多问对方能够给予肯定答复的问题,用具有韵律的语调来和对方说话,学会模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让对方觉得你们是一路人,这些方法,都是我们加以练习能够提升说服力的方法。

  人总觉得自己是理性的动物,恰恰相反,我们很多时候受到直觉的影响和干扰。了解这些啼笑皆非的行为心理悖论,看似一本正经却又带着怪诞意味的心理理论,既能够让我们了解人性,了解自我,同时也会对生活中那些看似普通的事情有了另外一种解读。

  昨天我的同事在和我聊完,表扬我现在比以前更懂得聊天了。其实哪有,我只是试着用她的聊天方式来和她应答,让她觉得很舒适很放松,运用书中的理论来帮助她解决她的烦恼,我自己的成就感也是蛮高的。这是一本需要多读几遍的书籍,值得放在床头一读再读。

  《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读后感(十):什么样的环境可以激发创造力呢?

  环境对人的行为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那么如果要激发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应该将自己放置在怎样的环境当中呢?

  1 头脑风暴靠谱吗?

  “头脑风暴”的发明人埃里克斯·奥斯本认为:如果让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尽可能鼓励他们提出天马行空的想法,同时又不能指责或者批评别人的见解,有可能有助于增强人们的创造力。

  那么头脑风暴真的可以提高一个团队的创造能力吗?或者说,三个臭皮匠真的可以顶一个诸葛亮吗?

  要科学地检验一个团队头脑风暴的效果,研究人员要进行随机对照组实验。将人随机分为两个组,针对特定的问题(比如搞笑视频、广告创意、雾霾治理),一组进行头脑风暴,另一组进行独立思考。

  来自英国肯特坎特伯雷大学的心理学家们,就对20个上述检验头脑风暴对创造力效果的实验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分析(meta analysis) [1]。他们发现,在绝大多数这样的实验里,参与者单独思考要比头脑风暴出来的解决方法数量更多,而且质量更高。

  科学实验的结果表明,头脑风暴也许可以集思广益,但和独立思考相比,很难激发创意能力。

  既然团体头脑风暴提高创新能力的效果并不明显,那为啥还如此流行呢?让我们再来看一个19世纪80年代的经典实验。

  一位名叫马克思·格林曼的法国工程师对如何提高工人工作效率这个课题很感兴趣(万恶的资本主义)。在一次实验中,他要求参与者一起用力拉绳索吊起非常沉重的物体,和每个人单独工作时的情况进行对比 [2]。

  他原以为团队的工作形式和氛围,能使每个人都比单独工作时更卖力。可是结果却恰恰相反:单独工作时一个人平均可以吊起185磅重的物体,而团队合作时,平均每个人只能吊起140磅。

  这个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团队协作导致责任被分散了。当人们独自工作时,他们的成败完全是自身能力与努力的结果,个人成绩好坏带来的光荣或耻辱都属于自己;而组团工作时,团队的成绩的好坏跟自己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

  社会心理学称这种现象为“团体惰性”。团体工作的效果类似于统计学上的均值回归,可以起到督促和鼓励的作用(将后50%扶上平均水平),但并不能激发创意和灵感,甚至会破坏(将前50%拉回平均水平)。

  咱们中国人对这个现象并不陌生,从古老的“三个和尚没水吃”,被“一盘散沙”的帽子扣了很多年,到平均分配的公社“吃大锅饭”。

  甚至到了现代的奥运会上,尽管我们在射击、乒羽、举重、跳水这类个人项目上成绩斐然(体操本质上也是个人项目),但在足球、篮球这种团体合作的项目上却令吃瓜观众操碎了心。

  “团体惰性”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其中一个变种叫“旁观者效应”:如果老人跌倒了或者孩子落水时,假如旁边只有你一个人,你可能毫不犹豫就去扶去救了。但如果当时周围如果有很多人,可能没有一个人愿意站出来。

  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广义的囚徒困境,当有旁观者分摊道德责任的时候,谁也不愿意主动冒这个风险。这也提醒了我们,假如在公共场所遇见突发情况求救时,指名道姓请求某个具体人的帮助,要好过无差别求助。

  2 聆听你的潜意识

  著名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达利,拥有一项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独门武功。

  他躺在沙发上,将一个杯子放在地板上,然后小心地将勺子的一端放在杯子的边缘,用手轻轻地扶住勺子柄。一旦他打瞌睡手一松,勺子就会掉下来,撞击杯子的声音会将他吵醒。然后立即把半睡半醒时脑海中的画面描绘出来。

  李白饮酒作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尽管这种方法不太适合于我们日常的工作,但“与潜意识对话”的原理。

  荷兰阿姆斯特丹的研究人员做了一个“潜意识创造力”的实验 [3],让志愿者给意大利面(spaghetti)起新名字,其中一组像平时一样思考,而另一组却要一边玩“贪吃蛇”一边想。

  结果发现正常组想出的名字大同小异,大多都是以 i 结尾的词,浓浓的意大利风,而“贪吃蛇”组想出的名字的创意和花样更多。因为潜意识受既定规矩的束缚更少,更有利于打破传统。

  与显意识思维相比,潜意识的工作方式能以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所以具有创造性。潜意识思考能帮助我们寻找事物之间新的连接方式,激发创造力。

  3 绿色植物作用大

  在景观环境心理学领域,有许多研究从不同角度检验了自然环境对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当病人能从病床看到窗外的树木或草坪时,康复率会大大提升 [4]。当犯人在铁窗里可以眺望农田或森林时,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会更好 [5]。

  芝加哥的一个大型公共福利住房工程 [6],给研究人员提供了绝佳的研究条件。

  首先,该工程的一部分区域种植了相对较多的灌木丛和树木,而其他区域只能看见钢筋混凝土;其次,居民们都是通过随机的方式分配到住房的,排除了收入、家庭背景等其他因素的干扰。形成了天然的随机对照组实验。

  结果发现,能看到绿色植物的家庭犯罪率(包括暴力犯罪)是只能看到钢筋混凝土家庭的一半,因为绿色植物可以帮助人们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之中。

  类似地,研究人员还发现,在配有绿色植物的办公室环境中,白领们的创造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7]。在绿色庭院里玩耍的儿童,会比在光秃秃的庭院里玩耍的孩子产生更多创造性的想法 [8]。

  说绿色植物有舒缓养眼的作用,我们可容易理解,可为什么能提高创造力呢?

  进化心理学家认为其原因可以追溯到千百万年前。当我们身处树木和绿植的环境中时,人类原始的安定感会被激发,潜意识告诉我们周围有着丰沛的食物来源,缓解了担心填不饱肚子的忧虑感。

  正所谓“仓禀实而知礼节”,吃饱了撑着才好搞创新。疲于奔命的人,肯定是没有多余的精力和体力去搞创新的。二郎认为,这就是钱学森之问的答案。

  4 注入些新鲜血液

  输入新鲜血液,是激发创造力的捷径。这里“新鲜血液”可以是新人,也可以是新物。

  加州大学的心理学家发现,有新成员加入的团队,创新能力往往强于人员配备一成不变的团队,能提出更多有创意的解决方案 [9]。另一项韩国和美国合作的研究表明,在三人小组中,一位新队员会增强另外两个老队员的创造力 [10]。

  如果房间里有非常规思维的艺术品,能在人们思考的时候不经意地提高创造力。

  德国的研究人员让两组人进行标准的创造性思维测试(比如思考砖头的各种用途) [11],一组所处的房间里挂了一幅艺术画,上面画了12个大大的绿色X;而另一组所处的房间跟前一组几乎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就是画上有一个X是鲜艳的黄色。

  尽管实验的参与者并没有主动意识到那幅画,但屋里挂着黄色X的那一组,确实想出更多砖头的奇葩用途。

  5 躺着发呆也可以?!

  调整自己的身体姿势也可以增强创新。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对“躺着”这个姿势情有独钟,通过实验证明了对于同样一个创造性任务来说,躺着比站着完成速度更快 [12]。

  居然有这么好的事!?是的,你没有看错,躺着可以提高创造力。

  可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躺着的时候身上的肌肉更放松,触觉接收到外界的刺激降低了,因此思考的注意力更集中。

  其次,大脑有一个名为“蓝斑核”的区域,该区域激活的时候会产生“去肾上腺激素”,加速能量释放和血液流动,削弱大脑进行某种思考的能力。而躺下的时候可以抑制“蓝斑核”的活动,使我们换个方式思考。

  哈哈,又多了一个躺着偷懒的理由!

  In summary 什么样的环境可以激发创造力呢?

  1. 自个儿独立思考

  2. 潜意识来帮忙儿

  3. 整盆儿绿色植物

  4. 注点儿新鲜血液

  5. 不如躺着想事儿

  (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