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回到餐桌,回到生活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回到餐桌,回到生活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5-15 21:0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回到餐桌,回到生活经典读后感10篇

  《回到餐桌,回到生活》是一本由蔡颖卿著作,北京时代文书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2,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回到餐桌,回到生活》读后感(一):修身 齐家 爱生活

  修身 齐家 爱生活

  原本以为蔡颖卿的《回到餐桌,回到生活》只是一本实用厨房工具书,但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这本书是蔡颖卿对生活的一种表达,它教会读者从爱出发,用心做事作者蔡颖卿先后养育了两个女儿,却出版了17本畅销书,她在本书中传递一种生命热情。这种生命的热情归结为四个好好---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好好吃饭、好好说话。

  很喜欢她的生活美学系列作品名字:《两个人的餐桌两个人的家》、《用细节日子过成诗》《放下手边事,坐下来读读书》。很多时候,我们太多的人把自己的日子过成一地鸡毛,而把放下手边事坐下来读书。很多时候,我们太多的人放不下手边的事,坐不下来静心读书,所以我们每天都很焦虑,每天都很急躁

  很喜欢蔡颖卿的《回到餐桌,回到生活》里的剧场说。对我自己而言,从来没有把自己的厨房看做剧场。因此我很喜欢里面的一句话,是被在简单的厨房剧场也会因为上戏的人认真投入而发光发暖。她把自己的厨房看做剧场,因此我很喜欢里面的一句话:设备再简单的厨房剧场,也会因为上戏的人认真投入而发光发暖。

  很喜欢蔡颖卿的《回到餐桌,回到生活》里的道德观。我知道厨房可以和生活有关,我却从来都是为了填饱肚子,我却第一次知道,厨房可以和道德节操有关。 书中提到修身可以是注意自己的饮食健康,可以是锻炼身体和整理仪表;齐家可以是让家庭生活有美感快乐。这样的书,可以让我们健康有美感的活着,生活着。

  蔡颖卿的《回到餐桌,回到生活》里的表演说。本书认为做菜是一种生活,表演细节之中,深藏着深深韵味。小到一道菜,大到整个用餐环境氛围感动的是,本文交给我的观点,无论什么样的观众,我们都要盛装出场,全力以赴自己与演出时的意念交换才会有表演最深处的快乐,所以我从此可以独处做菜。也因此,我学会了本文的剧场思考公式

  很喜欢蔡颖卿的《回到餐桌,回到生活》里的厨事观。对我自己来说,每次做完饭厨房的清理,就是一个很大的工程。而看完本书以后,我发现作者所提出来的,建立良好的小习惯,拿掉不必要的舞弄,就可以把现实生活中厨房清理演绎的非常的精美。她认为做饭,不能以打一场仗的豪迈进行水里来火里去的烹调活动。 并且,本书进行了一些厨房清理小贴士一类的实用性的提醒,让我这个厨房邋遢鬼可以按图索骥

  本书分为概念篇与实作篇,概念篇让我们明白了如何亲手照料自己的美食;如何避免美食中的败笔;如何掌握美食中的调味。 实作篇中告诉我们主食如何做;鸡蛋如何做;猪肉如何做;牛肉如何做;鸡肉如何做;豆制品如何做;蔬菜如何做;海鲜如何做。真是应有尽有

  真的,我发现自己突然爱上厨房爱上生活。

  88210f�<���,

  《回到餐桌,回到生活》读后感(二):厨事里的“没想过”

  关于厨事的书,大概分两种。老饕写的书,除了记录饕餮经历、如《老凤谈吃》,多是以食物为隐喻发生活的反思感悟。如殳俏写《元气糖》,或者像池波正太郎和远藤周作写东京的食物,表面回忆过去的食物、实际是回忆和食物一同消失的街景和人情。而森下典子写茶道之味,其实写的是孤独的人面对时间世事变迁要怎么以不变应万变;《一日一果》写日本的四季和茶果子,其实以茶果子和器皿为媒介、写的是日本的美学和哲学;而早川由美写《耕食生活》反思的其实是人和自然、和环境要怎么相处,怎么把厨房变成“地球的入口”、怎么从老婆婆们那儿学习学校不教的“在地球上、土地上生活的智慧”。

  另一种则是职业料理人的手记,更多关注技巧训练和职业道路。Bill Buford写《后厨机密》其实写的是西方职业厨师艰辛、米其林星星背后系统性的剥削和痛苦。烤肉和糕饼各有其诀窍:“糕饼师是科学家运用的是计量精准性质稳定且一切变化皆在意料之中材料……而肉呢,烹饪好了没有,全凭自由心证。你烹调一只鸟,好比鹌鹑或乳鸽,你从经验得知这鸟是否已烹熟”。

  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是用职业料理人的系统,拆解东方现代家庭的厨事。作者希望普通厨艺爱好者用职业料理人的系统来思维:做饭要眼睛亮——看得见所有参与实验的变量;要手勤快——步骤分明、统筹得当、清理得时;要动脑子——考虑所有食材处理选择和变量、以达到色香味的最佳效果

  这么做,有道理,也有功德

  厨事在东方家庭,可能比其他传统容易失传。一来许多传统菜色需要依托的器具、如土灶已经在城市里消亡。二来年轻人多志在升职创业闲暇时光更为宝贵。一天只有24个小时,与其花2个小时准备食物、半小时就吃完然后1个小时洗碗,不如点个外卖,把省下的时间拿来同手机IPad厮混。三来如今的孩子们宝贝也更繁忙,从早到晚的培训班、谁还有功夫老一辈那样绕着灶头转呢?老一辈的人学厨艺多是看大人做、打打下手、水到渠成地学会了、然后用几十年来熟能生巧;现代的孩子宝贵,既怕烟熏又怕火燎,进厨房都多半被轰出去、遑论给把菜刀来练手。

  于是,现代东方家庭里,似乎有越来越多的人喜爱烘焙,却不善或不屑于中式厨房。越来越多的人能照着菜谱复制某种千篇一律口味,却不再有细节里、基本功里的讲究。那些代代靠着长辈示范、在热灶头上、刀砧板上絮絮教授的持家做饭的传统,慢慢就消失了:

  1. 学会计算食材变成食物时数量的变化。

  一碗米是6-8碗粥;食客里男性女性老人和孩子,各自要算作不同的食量;菜色和主食的配比,既要够吃又不能重复。对于不常去菜市场、对斤两没有概念的读者,作者专门在页边制作了小贴士、提供的常见食物重量与个数之间的大致参照(第39页)。

  2. 掌握传统中式菜刀的用法和切法。光是刀尖、刀背、中锋、刀根,就可以分别用来拉划、切、挖芽眼/断筋、去皮/剁泥。而在什么情况下对怎样的食材采用什么样的切法,经验和创意混搭的空间就更多了。

  3. 热处理的油、火、水三大要素,如何选择和搭配

  4. 烹饪的材料、方式、调位三大要素如何解读。

  5. 摆盘,如何平衡食器和食物。

  6. 厨房伤害事故的预判和预防。

  作者把这些基本功一一厘清,其厉害之处在于可以帮助普通读者为常见的败笔找到根源

  为什么菜谱上的火力在我家的炉灶上却会烧焦或是烧不透食物?

  作者说“不应该以大中小火作为加热的标准……你可能没有想过,同样的火力也会因锅具的大小而造成不同的效应。写食谱的人所用的大火,很可能是你的中火就能达成的加热程度;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加热程度所造成的熟成或香浓效果。”

  为什么同样是煮牛肉或牛腩,煮的肉柴了却还不入味?

  作者说“味道深浅依附,是靠加于水中的调味料来决定也就是说,并不是煮很久的食物就会很人味,除非你的水中加够调味料,否则如果只是白水煮得够久,所改变的只是质地并非‘入味’”。

  这些正是老一辈们秘而不宣技艺,很简单,但台阶却在门里头,得入了门、自己慢慢摸。没摸着、记忆里的味道也许就再也消失不见。可要是有人告诉你正确的思考方式,就能省很多力气、很多烧坏了食不下咽的好食材。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大的功德,也许是让我们想一想那些从来认为理所当然事情,想一想为什么外婆奶奶爷爷姥爷爸爸妈妈当年烧得一手好菜,但同样的工序时至今日却再也做不出记忆里的味道。也许我们缺失的只是一两个关键变量:一个没切好的花刀、或者错把关键变量浓度当成了时间。

  凡是烧得一手好菜的人,必然善于观察、捉摸、分析、实验。东方家庭内的厨艺传承,不像西方精确到克、如化学实验一般可供复制,我们作为今天的吃饭、做饭的人,不应该让本该絮絮说话的老辈静默,也不该让本该缠绕案头的孩子疏离。一日三餐、不该被商业化的大潮冲淡;而做饭,也不该是次于外卖的无奈的选择。我们需要一个人在短短50页里讲清楚基本功,直截了当、易于执行,不耍花枪。

  因为拆解的是东方现代家庭,所以书后菜谱的选择很有意思。东方的传统菜色融合外来的家常菜,基本涵盖一个当代东方家庭常见的口味。外来的融合菜,有明太子焗饭,四种经典意大利面,日式煎蛋,越南牛肉汤,韩式炖鸡。大多在容易制作和接受前提下、选择了最具有异域特色的菜式。又因为作者是台湾人,对大陆人来说略显陌生却能在台湾菜饭馆里吃到的台式菜色也意义在列:菜脯蛋、树子苦瓜,日式风味浓厚的味增汤、炸牛蒡。

  这本书鸡汤部分比较少,东方式的生活反思有些心不在焉,似乎只是为了给职业料理人的思维方式更大的张力。就连作者爱用的隐喻“戏剧”,似乎也并没有起到多少帮助普通人理解设计菜品(剧本写作和彩排)、备料(演员选择和说戏)、烹饪(现场表演)、摆盘(舞台设计)的目的。不过这大概也算不上缺陷,毕竟做饭这回事,还是少点让人如坠云里雾里的语言游戏,多写点实在的技巧来得好。

  《回到餐桌,回到生活》读后感(三):如何爱上厨房

  初看作者把厨房比作剧场,觉得实在是一番新颖的论调。但细细去思考,发现其中的道理却是鲜明的——水深火热的厨房现场堪比剧组,而最后一桌色香味俱全的料理则与观众欣赏的剧集一样

  虽然一直都会做菜,但是并不喜欢。然而,当妈妈过后,想着以后要给孩子做最健康美味的料理,也就开始日日在厨房泡着了。

  可是厨房啊,如何在厨房这不大的空间里游刃有余呢,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1.享受每一次下厨

  作者写道:“做菜是一种表演,但观众不一定是别人,如果你把自己也当成重要的观众,珍惜每一次做菜的机会,享受每一段从思考到完成过程……”

  我母亲的厨艺一直都不稳定。我曾笑言:“家里有客人的时候,你做的菜就好吃;家里没客人的时候,你做的菜就很难吃。”细细想来,就如作者所说,我的母亲在家里没客人的时候,就把下厨当做完成任务,做熟就行;而当家里来了客人,就铆足全身力气,全力以赴地完成表演。所以厨艺发挥才一直都不稳定。

  可见,我的母亲并不是一个享受下厨的人。

  2.勤练习,多思考

  任何一项技艺都离不开勤奋的练习。

  “三天不读口生,三天不练手生。”初中时的英语老师常用这句话告诫我们要天天课文单词,以此提高自己的英语成绩。这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放在厨房,自然也是合情合理的。

  单纯的练习肯定不够的。古人说“成竹在胸”,下厨这事亦然。

  一餐饭要做什么菜品,需要备什么菜、调料,需要用到哪些厨具;怎样安排备菜做菜的先后顺序,都是需要脑中有构思的,也是需要多多思考的。

  需要思考的不仅这些。如学习一样,在厨房里,也需要不停反思成功失败,最忌讳的就是“艺术感”和“随性”这样的说辞

  3.养成计算的习惯

  我的父母辈做饭通常一顿做很多,然后不停地吃剩饭剩菜,剩到最后终于坏掉了,然后才万分惋惜地倒进垃圾桶。我常常想:为什么不做得恰恰好够吃呢?

  因此,我特别同意作者的“养成计算习惯”的观点,也在厨房中实践着这个观念。我开始学着根据家里人的饭量去做饭,然后把每餐的菜品搭配得营养均衡

  计算还要引申到买菜这件事上,一定要根据自己做菜的量去买菜,不要受到“折扣”的诱惑不然,就会做出“节约的浪费”这种事来。

  4.学会料理食物

  作者在本书中梳理了刀的使用方法,食物各种切法,油、火、水的运用,“煮、蒸、煎、炸、烤”几种烹饪方式,如何调味,如何摆盘,最后还指出了在哪些地方避免下厨失败。可以说,这是一份很完整地厨房指南

  难得的是,作者不是单纯地一板一眼地写教科书,而是非富有人情味地举出自己生活中的各种事例娓娓道来增加了本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5.学会打扫厨房

  相信上网的人一定会对这句话不陌生:“……叫他洗碗,他就真的只洗碗……”通常,在男性清理厨房的时候,就会出现这种现象,这就是典型的不会打扫厨房。

  作者在书里列出了十几点清理厨房的Tips,都是平常难以注意到的细节问题。厨房,就是一个注重细节的地方,需要养成良好的小习惯,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这场水里来、火里去的烹调活动,把下厨这件事变得浪漫起来。

  6.实战操作

  跟着作者学会了以上五点,再对着食谱,就不会手足无措了。当然,作者也花了2/3的篇幅来写食谱。

  不同于普通得食谱,作者花费了大量的文字不厌其烦地告诉读者蕴含在食物和料理中的原理,把“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个观点贯穿其中——这正是一本适合现代年轻人的料理书。

  现在的大多数年轻人,虽然喜爱美食,但却疏于厨房;虽然喜爱美丽的餐具,却没有好的厨艺。如果想开启厨房这个生活中最重要的场所,那么跟着《回到餐桌,回到生活》这本指南,是个不错的选择。

  热爱生活的人,必定热爱美食,而他们,最终一定会爱上厨房。

  《回到餐桌,回到生活》读后感(四):用心 幸福就会出现

  闲来无事的下午,偶然间看到一段短视频,精致的画面,娴熟的手法,耐心的教着大家如何在家中制作双皮奶,标题中写到,十分钟即可制作完成,来吸引年轻人的目光。也正是在这样一个,我跟随视频把双皮奶做成功的下午,收到了这本来自远方的书,来自一位同样因为美食而热爱着生活的人。品着双皮奶,翻看着这本书,不经意间有了一些体会。 对于之前讲到的视频,为什么强调它的标题呢?因为如今是年轻人的天下,任何形式的内容都以吸引到年轻人为首要目的,即得年轻人得天下。而年轻人又有怎样的特征呢?那便是崇一道美食,按照厨师的标准来说,越是慢越是出极品。但如今不止年轻人,而是大多数人都开始了更加快速的生活。我们甚至恨不得提前过十年后的生活,我不知道他们急着做什么,又好像知道一些。 一直对台湾的印象便是慢生活,记得在花莲的民宿里,主人呵护蔬菜时的认真,记得在路上那对走路在海边散步的当地人,好像他们比我们更加懂得享受,懂得生活的真正意义一样。在台湾,美食算是表达生活的一种方式,他们的厨房宽敞,厨具齐全,处处都能看得到用心的装饰。 通过节目《妈妈是超人》认识了伊能静,认识了贾静雯,他们算是台湾的代表,也是大陆观众了解台湾的一个出口。在综艺里,伊能静的家着实惊艳到我,满墙的柜子,装的不是什么荣誉证书,不是什么装饰品,不是旅游纪念品,而是好看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杯子,那些在他人看来可能并无太大差别的花纹,样式,却被伊能静从远方带回到家中的展示柜,当然这只是一个小细节。还有关于餐馆,台湾的餐馆更加注重人文性,每家餐馆都是注重在顾客本身的感受,而不是只在外表,亲切的服务员,餐厅中处处是景的墙壁,健康可人的菜品。综艺中,当好朋友包文婧从北京来台湾做客时,伊能静为饺子准备了自己的拖鞋,为每个人准备了专属的餐具,让客人有一种回到家中的感觉。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 之前在尼泊尔支教的时候,遇到一位来自乐山的阿姨,高中老师退休,选择专注于美食课堂的推广。他来到尼泊尔,带来了平底锅,带来了打发器。可以用平底锅做出裹着糖稀的爆米花,蒸出蛋糕,会做玫瑰花馒头,吸引了一大批孩子的崇拜。 这样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生活方式,这样说明了我们的大众正在发现美食这样一种完美的生活方式,并开始从中受益。他们中有高龄退休老人,有年轻人,有视频博主,有在校学生,我们从美食中看到世界的另一种可能性,那就是热爱,食物本身是没有情感的,但是你赋予它,它就有了情感。 我不想用美食,用这样的生活方式与幸福连接起来,我觉得那样太牵强。幸福就如成功一样,不是一定的标准,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所以尽你所能的幸福吧。

  《回到餐桌,回到生活》读后感(五):餐桌与生活的协奏曲

  透过日常的一餐一饭,改善生活的质感。亲手照料的生活,踏实稳定而美好。

  ———蔡颖卿

  这是蔡女士写在《回到餐桌,回到生活》书封上的一句话,如果我们把这本书比作一本乐谱的话,我想这应该就是主基调了吧。关于生活和美食的书籍,我看过很多,从生活中找寻美食的乐趣,从美食中品味生活的滋味,大家在歌颂生活和美食的时候,似乎总喜欢把这两者当成一种信仰,一种平淡中托出的信仰。所以,我总会看到很多超脱的理想生活和徒有华丽的美食,同样的生活与美食的主题,蔡女士在此书中展示的却让我感受到,这其实是一场餐桌与生活的协奏曲。

  一首韵律丰富的悠扬乐曲,首先吸引人的必定是引人入胜的前奏,当琴键奏响的第一声,便为大家打造了这样的一种情景。虽然这本书的定义为一本美食与生活类书籍,主题中也以美食制作为主,但是我更愿意称它为一本生活类辅导书,那这样的一本书,它的前奏是怎样的呢?蔡女士并没有从大众的美食制作讲起,而是从准备的细节部分,娓娓道来。而这种准备的过程,并不是我们所常见的类似于关乎选择的部分。

  如果你即将开始你今天的料理,那么你也需要如同一部电影的制作人一样,像构思作品一样对待这一餐饭。这是我觉得书中很好玩的一个观点,仔细想想,确实如此,餐桌就是这部作品的展现区,而你的料理正是展现区中的“呈现”,如此说来,从构思到制作,每一步都值得慢慢寻味。选择合适的料理器具就如同选择合适的拍摄设备,选择最棒的食材就如同挑选了最合适的演员,接下来的食材的处理,各种烹饪技巧的展现,各种锅碗瓢玩的激烈碰撞就如同一部电影的制作过程,在一片热闹非凡的场景结束后,最后的最后,由餐桌来展现。如果每一位烹饪者都带着这样的想法去烹调,我想烹饪大概会成为一种新的艺术追求吧。

  前奏的悠扬动听是为了高潮乐章的铺垫,在这本书中,讲述每一样食材的烹饪方法,便是这样的高潮部分,蔡女士将食材仔细划分,每一个常见的品类中,为我们介绍了最为实用与最能凸显食材特色的几道料理。而每一道料理之前,蔡女士也会分享一些关于这道菜,有哪些有意思的小想法和细节,与其说是菜谱,倒不如说像是一道菜的小小说,使得这道菜多了几分耐人寻味的感觉在其中,很多时候,食物也会演变成一种记忆,会化成一种生活中的琐事一般的闲谈,会化成你割舍不掉的一种感情。

  我是一个喜欢在厨房里久待的人,我深信这样的一种信仰,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食材,食材便会回馈给你什么样的味道,一份倾注了爱与暖的便当,品尝它的人定会感受到传达的力量。这样的情感通用于所有人,爸爸妈妈对孩子,小情侣之间,闺蜜与好哥们之间,有些时候,一道菜便知用情多深。

  蔡女士对生活的热爱有多深,我想这大概可以不言而喻,但与其说热爱,我倒觉得倾注更适合,因为倾注之中饱含了更多的东西。是一种全神贯注的态度才会有这样的一本书呈现在我们面前,生活和餐桌的协奏曲,有时会是激昂的,有时会是温婉的,有时会是娴静的,不管是哪一种,只要你仔细听,总会发现,这是最悦耳的响声~

  《回到餐桌,回到生活》读后感(六):琐碎?不,那是生活的能力

  拆开书的时候感慨了一下:

  是不是畅销书使用的纸张都那么好?

  手感都那么棒啊?

  默默的代表文学类书籍表示抗议啊。

  哎~还是进入正题吧。

  曾经我认为做饭不过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琐碎,是锅碗瓢盆和讨厌的油烟,但在读完本书后我发现做饭也是一种能力,一种生活的能力。

  自开始实习工作以来,加班是常态,没有自己的生活也是常态。现在的衣食起居都是如此便捷:饿了的话便利店买一个便当、外卖点个单餐饭很快就可以摆在自己的面前。每顿饭都吃得如此将就,长期下来人会觉得很丧气,感觉自己除了生存就没有了生活,也缺少了一些成就感和愉悦感。

  作为一个刚刚意识到自己做饭重要性的人,真的很感谢作者将她几十年在厨房中、在家庭中、在生活中习得方法记录总结出来,并愿意通过书籍与大家分享,这些不可多得的经验。

  《回到餐桌 回到生活》是一本食谱么?不,绝不是一本食谱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本厨房学问,其中包含了生活感悟、厨房时光、食物原理、美学原理……

  满满的高级感!让我这个菜鸟真是自愧不如。

  本书更是处处可见作者的用心与贴心:值得记在心里的参考量、食材的切法演示、最基础的厨房用具、避免囤积和浪费的方法……从前期构思到动手下厨到摆盘拍照都是有体系的。

  而这些都是她愿意拿出来和大家分享的,其中很多也确实是生活中我自己遇到过,但一直没有避免的问题。

  比如:

  我可能也会和作者一样在厨房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会去尝试将同一种东西做成不同的口味、或者是尝试做出更好味道的食物,但我从未想过要去记录、记忆。

  也或者我知道做一道菜要注意“色、香、味”,可能在买菜的时候我是按照一个人的量去买的,但仍旧有浪费;可能知道要去注意一道菜各种颜色的搭配、形状的构成、味道的好坏,但也没有想过先去观察厨具、材料的特征;或者其实是有规律的但从未将这些会被忽略的特征拿出来系统化和理论化,导致每次做的东西都是不同的味道。

  也许只有当我自己去了解了这些概念和理论的内容,我才能完整的去理解进入厨房后的完整路径;记录成功,也记录失败,其实更容易形成一把属于自己厨房的标尺吧?

  本书的内容带给了我不仅仅是厨房的启示,也有关于生活的启示:凡事先观察,再记忆,再去对比。

  一个人的生活不能将就,要有仪式感,有了仪式感、还要有美感、有质感。要把会做饭做好饭当做一种生活的能力,必不可少的能力。要学会自己取悦自己。

  我想以后真的是会像作者说的一样:珍惜每一次尝试的机会。享受每一段从构思到完成的过程,要注意平衡,营养的平衡,颜色的平衡、形状的平衡。

  你只有亲自去做、亲自去品尝、亲自去摆盘、亲自去感受才能明白其中的乐趣吧?

  《回到餐桌,回到生活》读后感(七):《回到餐桌,回到生活》:追本溯源的厨房美学

  “透过日常的一餐一饭,改善生活的质感。亲手照料的生活,踏实稳定而美好。”——《回到餐桌,回到生活》

  前段时间,豆瓣电影的最高评分长连载剧集落在了《孤独的美食家》上,《孤独的美食家》第七季的内容甚至高达9.6分,掀起了一波爱吃人士的狂热评论与寻求美食的浪潮。吃食从原本的解决温饱问题,到而今在不愁吃穿的年代变成了好好享受美食带来的愉悦感,它调剂了生活中产生的疲乏与困顿感,满足人们饱腹感的同时,也增加了大多数人的幸福感。

  《回到餐桌,回到生活》很好地践行了【好好吃饭、好好生活】的概念。蔡颖卿阐述了生活美学中关于厨房美学的内涵,将生活中的“厨房剧场”进行的淋漓尽致,从而让人们感悟生活的本真,并把对年轻人的“忠告”与爱贯穿在后面的概念篇与实作篇中。

  某种意义上来看,《回到餐桌,回到生活》不单单是一本家庭实作工具书,还是一本践行爱与生活的美学书籍。

封面

  蔡颖卿的实作生活哲学来自于家庭与孩子,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不断摸索探究生活的真谛。在写作的书籍中也在不断分享二十余年教养与陪伴的经验,也记录如何在工作中乐为母亲的心得。一个人只有回归到家庭本身,才能够感知到除去社会给予的身份外的另外一重身份——你是家人的“家人”。

  《回到餐桌,回到生活》带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关于生活、关于厨房的乐事,来自于专注与热爱,追本溯源地回到如何好好吃饭、好好生活的精神层面。

生活美学中的厨房美学

  《回到餐桌,回到生活》立足于现代忙碌的年轻人,大多数的年轻人更愿意点外卖敷衍一天的疲倦,可是当你发现外卖不再能够满足超高速运转的我们的需求时,我们开始转向回到生活本身,回到厨房当中。

  不少美剧中的开放性厨房让人羡慕,不难发现,西方人对于烹饪的理念其实是渗透在方方面面的。在西方人的家庭观念中,厨房与爱总能同行,孩子获取母亲最深刻的印象同样来自于吃食。因为味蕾是记忆最好的奠基物,一日三餐花费的时间最多,同样,谈话、聊天也可以在厨房中进行。

去美国求学的时候,看到他们的房子果然明亮舒适,厨房尤其宽敞,不像台湾很多厨房都是塞在屋子的阴暗角落,有的甚至跟房屋的主结构分离,是搭出来的棚子。问起来,美国太太都异口同声地说:“厨房是一个家庭的中心,我们花最多的时间在厨房,怎么可以不宽敞明亮呢?”

  西方人肯定了厨房是家庭生活的重心,家庭中女性角色是凝固家庭的力量。在这点上,我相信是毋庸置疑的。在“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洪兰所长为《回到餐桌,回到生活》写的序文中提到:

蔡颖卿透过这本书把生活的道理教出来,很值得父母看。她说:“把抱怨婆婆的时间拿来清房子,房子就干净了。”跟我父亲说“把抱怨别人的时间拿来解决问题,问题就解决了”是一样的道理。

  生活问题与厨房之事息息相关,透过一个家庭的厨房,你可以完整地看到一个家庭是如何处理生活中的琐事,在处理琐事的过程中你会感受到来自家庭亲人为人处世之道,在厨房中、饭桌上学到的常识性的“哲理”,并不会少于社会带给你的感悟。

她会告诉你,人品第一,从小看大,见微知著,在厨房中如此,在社会上也是如此。《回到餐桌,回到生活》简笔思维导图

  《回到餐桌,回到生活》用五篇序文,阐述了生活美学中的厨房美学,通过不同的人物肯定了蔡颖卿对生活哲学的践行。概念篇与实作篇的设置,提升了工具书的实用性。美食中彰显的美好,以及厨房细节中深藏的韵味,都在准备餐具、食材的过程中一一展现。

  食材常见的五个烹饪动词,日常中需要养成的计算习惯(把单位化为对你有用的参考值。例如:一包意大利面大概可以煮5-6人份...),调料的选择与摆盘的艺术,烹饪过程中避免败笔,以及厨房的清理,蔡颖卿不厌其烦地像教小孩一般,细致地告诉我们对生活永远要保持敬畏之心。认真生活的艺术来自于细微,而细微方能彰显美好。

《Unnatural》的石原里美

  美食成为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剂品。《Unnatural》中石原里美扮演的女法医,除去忙碌压抑的检验工作外,她充分地践行了生活中对吃食的重要性:如果你因为生活的苦痛而感觉到一切疲乏感与绝望,不需要药物的干预,其实我们统统可以在美食中寻找到最佳解药。

  蔡颖卿的《回到餐桌,回到生活》则安排了实作篇,将日常食材的烹饪技巧告诉给我们每个愿意认真生活、回归厨房的人。主食当中常见的粥粉面饭、来自大豆神奇反应下衍生出的豆制品,以及市场上活跃着的蛋类、肉、菜和海鲜。

食物不同于奢侈品,不是欲望的克制就能解决的问题,它是无论能力高低的人们都得日日采购,赖以为生的。我相信上帝是公平的,他不会只让买得起高价有机食品的人才能得到健康或美味;因为健康不是富有的礼物,疾病更不是贫穷的惩罚。

  实作中食材的选择大众化,你不用担心任何高大上的菜式会考验你的动手能力,你能在蔡颖卿的建议做法中更好地感受厨房烹饪的魅力。

干拌光面关于蛋的几种烹饪干烧猪肉丼

  《回到餐桌,回到生活》让我们食指大动,光看精彩的拍摄图片已经垂涎三尺。蔡颖卿不遗余力地传递生活的美学,传递关于厨房空间中一切美好的意义。是食物带来的香气让我们不再怀疑,除去烦闷其实还有美好的事物萦绕在我们身边,关于爱与分享,关于亲手劳作中的真诚,关于空间中人心的交流,还有人与自然的真诚对话。

好好生活,好好吃饭

充分享受食物带来的愉悦感

  生活哲学中对厨房美学的追本溯源,很大程度上就是让我们回归到生活本身,丢掉便利的外卖的约束,更多的回到厨房烹饪的本身,在烹饪中体验与亲人的交流,分享与传递爱。蔡颖卿实践了美丽、实际的生活哲学,用《回到餐桌,回到生活》告诉我们如何更加健康、有美感地活着,生活着。

在家吃饭其实更美。那个美不在于料理的高级,而是在家里有一种更稳定的气息,也可以更加注意细节。人真正要被检视的,即非学历、财富或职位,而是作为一个人,你有没有能力把生活过得很好,能不能确认自己的幸福之感。要重视“实作”的力量,有能力精彩自己的生活。

  好好生活,好好吃饭,我们的生活因为认真对待将会越来越美好。

  《回到餐桌,回到生活》读后感(八):回到餐桌,回到厨房

  日复一日的忙碌生活里, 有没有那么一个时间点, 是你特别想吃一样东西的时候呢? 不止在一本书中看到书的作者写自己儿时的食物, 可能的一碗妈妈熬的甜汤, 也可能的一道特别普通的菜。 只是在长大成人之后,每每想起这些仍然心心念念的食物的时候, 多数的时候会让我们觉得很期待。 下班回家跻身厨房之中, 小小的厨房的空间里头有着自己装修的时候在建材市场挑选的橱柜, 有自己挑选的家什, 杯盘调羹。

  随着越来越忙的生活节奏,外卖也逐渐的走进了每一餐, 早饭午饭多数人都是在外面吃, 也有时候晚上回家晚, 也就是外面吃完饭了, 厨房的利用相对少了, 偶尔周末的时候在家休息, 也是生物钟自动就往后调整了几个小时, 这样的时候, 好好给自己做顿好吃的的想法还有没有呢? 有时候累到不想动, 简单的给自己做点吃的。 草草的结束了一餐。 可是, 我们有没有想过要回到厨房, 专心的给自己做一道菜尝尝呢?

  前年的时候迷上了烘焙, 那个时候很喜欢周末有时间的时候就在厨房里做一道点心, 刚开始做蛋糕的时候,找到菜谱书翻到要做的那个方子的那一页, 按照顺序每一样材料称重,计量, 一步步的完成自己的作品, 完成之后拍照跟上一次做的做对比。

  蔡女士写在《回到餐桌,回到生活》的书页里面的话,做饭犹如做一件工作一样的认真的态度, 以及书页中穿插的每一张插图的图片、手帐, 我都觉得其实细致的做一件事情, 其实整个过程也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呢。 从准备厨房的家什开始, 哪些是必须的, 哪一些是可有可无的, 怎样摆放方便使用, 怎样的做菜的顺序能让做饭的时间更加的节省呢? 对于不同的食材, 每一道菜有几种做法,主食、蛋、猪肉、牛肉、鸡肉、豆制品、蔬菜、海鲜,这些平时我们餐桌常见的食材, 都会配图片和文字, 开篇蔡女士写道这本书里面有她的助理以及家人的帮助才有的这本书, 更多的我们看到的是几个人合力完成的这些完美的篇章以及页面上的作品。

  对待生活认真的人,生活也报以满足。 惬意的生活着, 把厨房当做另外一个舞台, 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这个舞台中, 然后全部的心思都只用在这个时间段里面。

  不得不说的是《回到餐桌 回到生活》里面的插图, 蔡女士展示了自己的女儿在准备一顿饭之前做的笔记, 字和图都很细致, 平时我们自己给自己看的备忘或者笔记一般都会比较潦草一些,反正自己看得清楚了就好了。 但是现在想想态度端正一些, 给自己看的仔细的写好了, 以后翻出来看的时候也比较方便一些。 作者讲掌握了这本书中菜式的大半就能有很好的厨艺了, 一种食材的不同做法, 仔细琢磨琢磨也挺有意思的。 书的里面不仅介绍的食物, 还有关于如何整理厨房, 怎样节省时间的内容, 关于厨房不仅是一个做饭的地方,更是一个主妇的家的中心, 这里当然要整洁干净,得心应手的找到每一种材料了。

  回到生活中,在忙忙碌碌的节奏里, 放缓之际的步子,走进厨房, 开始自己的生活吧。

  《回到餐桌,回到生活》读后感(九):饮食生活 厨事智慧

  首先,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很漂亮的书,小时候看书,如果只有文字的话会觉得没有趣味性,看不下去,所以一般都会找一些带有插图或者是漫画的一类的书。而这本书通篇都是插画,图片和文字的结合,你可以把它当做利用厨房来说生活的一本书,也可以作为下厨的指导书,里面也专门介绍了摆盘等等,看过这本书,会觉得餐厅里的菜离自己也不是那么遥远了。 当时买这本书的时候想法很简单,就是觉得它有趣,里面的插图很好看,我因为工作的原因,是极少做菜的,一年做菜的次数两只手是可以数过来的,最近一次动手做吃的就是2018年快要过年的时候,给家里买了一个烤箱,开始摸索起了烘焙,因为大学学的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校会有食品工艺的实验,烘焙算是还有一定的基础,就做了一些常见的曲奇,泡芙,蛋挞之类的……好在做出的东西都还可以入口,感觉最开心的就是看着别人吃的时候! 因为现在的生活工作压力都很大,很多媒体都在提要把生活过精致些的理念,毕竟生活是自己的,所以现在很多年轻人也都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动手下厨应该算是其中一个体现吧。 本书的作者蔡颖卿,是一位生活美学家、教育专家,同时也已出版了十七本畅销书,先后经营过八家餐厅,传递着“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好好吃饭、好好说话”的生活热情。 全书分为概念篇和实作篇,作者最强调的就是以科学原理来解释烹饪,因为中国人的家庭厨房做菜讲究的都是经验,像我的妈妈做菜是挺好吃的,但我完全按照她的方式来也做不出同样的味道,当我反问她一些为什么要加这些东西的时候,很多也是说不出道理的,因为她的妈妈也是这么做的,大家都是这么做的,这样做出的味道也好吃,那下次做这道菜就是要放这个了,同时她也会说她都做了几十年的菜了,很多烹饪书上的菜谱,调料那一栏经常会出现“适量”、“少许”或者“1匙”等词,没有精确的数字,其实这个也就需要我们靠一些简单的常识和经验来辨别,还要根据自己的口味来确定到底加多少,这个也就是书中说的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以前我会觉得下厨也是依靠天赋,但看完这本书我发现更可能是做饭好吃的人在下厨的时候是动了脑子的,就像我们工作上如果一件事出错了,我们一般都会吸收教训,下次避免再犯同样错误,但做菜很多人如果这次做的不尽如人意,很少有人会去思考是具体哪里出错了,有的会觉得自己天生做菜不好吃没有天赋,或者有兴趣的下次继续尝试,这本书中还蛮多做菜真正的原理的,概念篇基本就是在说厨房中的一些笼统的简单道理和原理,比如食材的切理,摆盘等等;实作篇就是具体要某种食材,一道菜的做法了,分为主食、蛋、猪肉、牛肉、鸡肉、豆制品、蔬菜、海鲜等,食材也都会简单介绍一下,感觉还是比较有趣的,里面的菜有时间都可以尝试着做一下! 这本书的缺点应该就是不适合晚上看吧,哈哈哈,因为我看书的习惯是睡前看,以至于看这本书等于是一直被人深夜放毒啊,尤其还是每个都配有图片,真的是很养眼了!

  《回到餐桌,回到生活》读后感(十):烟火味儿剧场

  人生如戏,能够代表人生烟火味儿的厨房,在台湾生活美学家蔡颖卿看来,亦是完美的戏剧舞台。古有《新嫁娘词》:“三日入厨下,洗手做羹汤”,对于女孩子而言,特别是人妻,驾驭厨房似乎成为了应有的本能。而作为新新职业女性与履新人妻,无法做出一桌色香味俱全的佳肴,俨然成为了某种缺憾。正如蔡颖卿在《回到餐桌,回到生活》中所描述的大女儿的情状:“对于自己的工作既耐劳又负责,但一进厨房,信心就转为薄弱”,爱吃却无法复现,空有聪明智力,却匮乏实作能力。

  其实,与其说不沾油烟的新新女性无法在厨房舞台上独领风骚是因为实力不济,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不得章法,面对看上去复杂的高大上菜谱,回想起在餐馆品尝过的精致餐食,少了几分踏入陌生领域的勇气。

  蔡颖卿的《回到餐桌,回到生活》,对于在舒适区中不愿跨向厨房的年轻人而言,算是还一本比较亲和的启蒙书。书中的核心观点很简单:下厨是一场戏剧,厨房是舞台,而厨娘则是最棒的女一号,虽然是戏剧,但却不是遥不可及的大戏,而是温馨的小演出:“浪漫是所有人对厨房的希望,但要维持厨房的浪漫,得有面对现实的勇气与能力。只要我们建立更好的小习惯,拿掉不必要的大舞弄。它可以把现实生活的精美,犹如剧场一般地表达出来。”

  如何演好这出小戏,蔡颖卿提供了具体详实的建议。她的两点理念让人颇为欣赏:第一,健康不是富有的礼物,食物无需剑走偏锋;第二,基本设备已经足够。

  在《回到餐桌,回到生活》中,所涉及的食物并非山珍海味,而是更为触手可即的寻常食物。对于“价格可以作为生活指数代表”的猪肉,书中的篇幅可谓浓墨重彩。蔡颖卿擅长采用常识加做法的简洁表达,更像是一位母亲对女儿的提点。最常见的白切肉亦有变化二式,分别为蒜泥白肉和干烧肉丼,即使都是蒸煮,也可以藉由精心的摆盘,或放入新鲜蛋黄,抑或装点上葱姜蒜的调味,都可以造就成“一朵花一样的猪肉丼”。精致的生活需要精致的餐食,但未必需要从原材料便开始大费周章,寻常的舞美,配上精彩的剧情,同样可以上演美好的厨房戏剧。对于更为高雅的牛排,书中亦做了亲民与创新的指导,对于一下子难以驾驭的大块牛排,可以先从更小块的骰子牛肉开始,更容易第一次下锅就有较好的成绩,也同样精致。作为小方骰子的升级款,片状的青紫苏、更大块的培根菲力,循序渐进,像升级打怪一般搞定食材。

  无论是原材料还是装备,在经营餐厅多年的蔡颖卿看来,都可以不用在买买买与升级上太过费心。整本书所介绍的器具,作者仅用了半页纸的篇幅便交代清楚:

瓦斯炉烤箱烤盘蒸炉(也可用蒸架代替)果汁机电动打蛋器喷灯砧板中式菜刀小尖刀磨刀石刨刀磨泥板挤汁器量杯量匙浅平底不沾锅深平底不沾锅长方玉子烧锅锅盖单柄汤锅大小2只双耳大锅料理长筷锅铲不锈钢夹大小盆洁白吸水的抹布数条擦手布数条

  即便是我这样的新妇,除了像喷灯这样的看上去略高级的设备没有入手,厨房里也备货了七七八八,无需在买买买上望而却步。也许很快,我就可以按照书中的介绍,踏进厨房,试试身手。

  也许正如蔡妈妈在书中所言:“透过日常的一餐一饭,改善生很火偶的的质感,亲手照料的生活,踏实稳定美好。”厨房的独角戏,或双人秀,定会假以时日,在无数平常日子里通过彩排与磨合,渐渐找到最自然的演技,诠释生活的真正滋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