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除非 朝霞有一天赶上晚霞》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除非 朝霞有一天赶上晚霞》读后感10篇

2018-05-24 21:3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除非 朝霞有一天赶上晚霞》读后感10篇

  《除非 朝霞有一天赶上晚霞》是一本由[俄] 茨维塔耶娃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除非 朝霞有一天赶上晚霞》读后感(一):为诗而生,为爱而活的女子

  文/文小妖

  二十世纪俄罗斯最伟大诗人玛丽娜·茨维塔耶娃1892年生于莫斯科,她自幼文学天赋极高,并在母亲影响下,逐渐滋长了对诗歌信念少女时代就出版了人生中的第一本诗集。嫁给谢尔盖·埃夫隆,革命爆发时夫妻分离,好容易相聚,几年后丈夫却以颠覆革命罪被处死。为了生存,她与儿子穆尔相依为命可惜母子关系却日益剑拔弩张,稍不称心就用语言相互伤害对方。1941年8月,在鞑靼自治共和国的小城叶拉堡市,为生活所迫的她在即将开设的作协食堂申请了一份洗碗的工作,却被对方拒绝绝望贫困的双重折磨导致她在五天后,自缢身亡。茨维塔耶娃一生颠沛流离,很多时候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可这并不妨碍她对诗歌的执着追求

  最近,新版的诗集《除非朝霞有一天赶上晚霞》收录了茨维塔耶娃在1913年到1939年这个时期写下的诗篇。这些诗大多以生命与死亡、爱情艺术历史祖国等为主题。她曾宣称,“一首抒情诗是一个创造的和即刻毁掉的世界。”她充满激情乐此不疲地排列着不同文字,让它们在她的笔下变成富有节奏韵律的诗篇,犹如老酒一般隽永醇香

  在我眼里,茨维塔耶娃是一个为爱而活的女人,她可以忍受生活的贫困,忍受命运不公,但她无法忍受没有爱情日子,她将爱情幻化为信仰孜孜不倦的追求着,穷尽一生。她为丈夫谢·埃写诗,浓烈柔情,“而你,我这个无行的文人把你紧紧捧在手里!你螫痛我的心啊!不曾被我遗弃!你,在指环的里面!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间。”她在笔下幻化爱情,美轮美奂,就算“而你,也许甚至并不爱我……”,“我”也不介意,因为“我”只想和你生活在一起,仅此而已。她追求丈夫谢·埃的同学罗泽维奇,与苏联作家、诗人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虽匆匆只有过一面之缘,却书信往来十多年,都承载着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现实里,她是穷困潦倒,数月都不能洗澡的寻常妇人;而诗的王国里,她却是一个高傲的、美丽浪漫的贵妇。也许,正是现实的不堪,所以她才会纵情于诗歌,在里面放飞自己灵魂,使之别与现实,大放异彩

  茨维塔耶娃的精神世界是浪漫的,也是孤独的,她与孤独如影相随,特别是在丈夫被枪毙,女儿被抓进劳改营,而自己又与心爱的儿子关系紧张时,没有人懂得她内心苦楚,唯有在诗歌的国度里,她还能稍作喘息

  最终,她还是用死亡来抵抗这个世界带给她的冷漠与孤独。她曾在诗中写到,”散落在书店里,蒙着尘埃,(无人问津,不论过去还是现在!)我的诗,好像名贵美酒,自有风靡的时候。“一语成谶,而今,当她的作品风靡全世界的时候,她却永远闭上了双眼,成为诗歌里的永恒

  .文字皆为原创,若转载或另作他用,请豆邮告知!

  《除非 朝霞有一天赶上晚霞》读后感(二):青春和爱情里的诗歌

  青春和爱情里的诗歌-评《除非 朝霞有一天赶上晚霞》

  文/信实的精灵

  在玛丽娜•伊万诺夫娜•茨维塔耶娃的自传中,茨维塔耶娃陈述道:“我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在诀别时才喜爱,而不是与之相逢时;都是在分离时才喜爱,而不是与之相融时;都是偏爱死,而不是生”。

  她的一生颠沛流离,1922年起就开始流亡欧洲,1939年才得以回国回到自己的家乡。不过欧洲的柏林时期恰好是她的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她出版了《别离》、《天鹅营》、《手艺》等诗集。此外,还创作了几部叙事诗,如《山之歌》、《终结之歌》、《空气之歌》、《捕鼠者》等。然而等她回国的这个时候,一切都已经变得物是人非,丈夫被捕,最后被沙俄枪决,女儿也面临被流放的命运。

  在层层叠叠的重压之下,她选择用自缢的方式结束自己短暂才华横溢的一生,给世人留下几多叹息,几多唏嘘。仿佛曹雪芹笔下的惜春一样。一首诗道尽了她的人生沧桑,“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茨维塔耶娃即使在儿子仍然在世的时刻,仍然承受不了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压迫,陷入了绝望的境地

  玛丽娜她生于具有浓郁艺术气息家庭(她的父亲伊•弗•茨维塔耶夫是莫斯科大学的艺术史教授,普希金国家造型艺术馆的创始人之一。母亲玛•亚•梅伊恩有德国和波兰血统,具有很高的音乐天赋,是著名钢琴家鲁宾斯坦的学生。除音乐熏陶以外,母亲还给孩子们故事,诵读诗歌,教导她们不要在乎物质的贫困,而要崇拜神圣的美。正是在母亲的影响下,茨维塔耶娃逐渐滋长了对诗歌的信念:“有了这样一位母亲,我就只能做一件事了:成为一名诗人。”正是在“音乐和博物馆”中,茨维塔耶娃度过了幸福童年生活。),所以六岁就开始写诗集。甚至于在1910年,这位18岁的少女自费出版了诗集《黄昏纪念册》,它引起了不少文学前辈关注,其中有勃柳索夫、古米廖夫、沃洛申等。当然,这也使得她的诗作创作之路继续坚定地走下去。

  这本书收录的诗歌有一部分来源于她早期的诗歌作品,甚至于还有她18岁时候的诗歌,那个时候她尚且没有流亡于欧洲,诗作中充满对于美好生活,美好风景的讴歌。即使是春天路边的一抹新绿在诗人的眼中都变得格外有意义起来。

  相比较于比她早几十年的俄罗斯大师级别的诗人普希金笔下的诗作,普希金更多时候是作为一个男人笔触角度写作进行艺术的再创作,他的很多内容都是针对于他生活年代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所以才引起当权者的恐惧,使得他的一生都在各种形式下的幽禁和流放中度过。而茨维塔耶娃一生致力于用爱(对丈夫的爱,对孩子们的爱,对自己的精神伴侣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和帕斯捷尔纳克的三角恋爱)来寄托自己的情思自己的感情

  大部分作者们都是采用诗作的形式来寄托自己的某种情怀,玛丽娜也不例外,她在俄罗斯的早期受到东正教的影响。所以在当时的信仰环境下,她熟读《圣经》,在她的诗作中,圣经中的内容被她信手拈来,甚至于有一部分诗作都是以圣经中的某一个典故为蓝本进行再创作。比如“你们要灵巧像蛇,驯良如鸽子”,讲出人面对一个极其危险的境地时的应对态度,以及诗集中的“阿们”和“和散那”都是随处可见

  另外一部分诗作是她作为一个年轻小女孩的抒情之作,比如1919年她27岁时写给女演员C.E.戈利黛的组诗“春天造孽呀,春天可怕;爱情造孽呀,爱情可怕!”。那个时候的她尚且小小年纪,她就开始变得“多愁善感”,恰恰是这种多情,让她的诗作创作达到了艺术的巅峰时期。不管是她对于历史背景的熟知,抑或者生活中的灵思感动,都成为她创作灵感源泉

  惜春,三春堪破景不长,对于自己年老时候的遭遇,她仿佛早已经预见得到。茨维塔耶娃同样在1913年(这个时候她已经与民粹派分子后代——谢尔盖•艾伏隆结婚)年仅21岁时就预见了自己的生命,这表现于她的诗作《我的诗,写在年少时光》中。

  我的诗,写在年少的时光。

  那时,我还不懂得我是诗人。

  诗句,仿佛喷泉飞溅的水珠

  仿佛焰火飞迸的火星

  仿佛一群小鬼

  闯进梦和馨香殿堂

  我关于青春和死亡的诗啊,

  ——谁也不读的诗章!——

  散落在书店里,蒙着尘埃,

  (无人问津,不论过去还是现在!)

  我的诗,好像名贵的美酒,

  自有风靡的时候。

  如同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一样,里面所有人物结局早已经写在开头。“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早已经在太虚幻境警幻仙姑那里的诗集中得知自己的命运。作者仿佛也是如此,在20世纪30年代,这首诗的最后一节是对她“毕生写作命运(和生平)预先做出的概括”。唯有一个真正看透人世人情冷暖的诗人才能写下来如此透彻的文字,她不焦不燥,隐忍过完这一生。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短暂的生命当中为我们留下了太多宝贵的诗集。 他的早逝令俄国进步文人曾经这样感叹:“俄国诗歌的太阳沉落了”。

  然而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的出现,让俄罗斯的诗人又看到了希望。她的诗,美丽而又充满力量,她的诗以生命和死亡、爱情和艺术、时代和祖国等大事为主题,被誉为不朽的、纪念碑式的诗篇。

  :作品虽有限,但均为原创。如需转载或者另作他用,请豆邮或664591856@qq.com联系本人。谢谢您的尊重~

  《除非 朝霞有一天赶上晚霞》读后感(三):歌唱,“从高音C开始”

  歌唱,“从高音C开始”

  ○ 戈多

  1941年是一个多事之秋。8月,在鞑靼自治共和国的小城叶拉堡市,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经历了一生之中最为灰暗的生活,陷入了物质和精神双重危机。为了抚养自己的小儿子穆尔(格奥尔基·艾伏隆),她请求在即将开设的作协食堂谋求一份洗碗工的工作。但是,这一申请竟遭到了作协领导的拒绝。8月31日,绝望中她自缢身亡。在给儿子留下的遗言中,她说:“我再也无法生存下去了……我已陷入了绝境”。

  茨维塔耶娃的自杀,是诗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她“作为一个诗人而生,并且作为一个诗人而死“(爱伦堡语),正如同茨氏自己所言:“我总是被打得粉碎,而且我的所有的诗都是最清脆响亮的由衷的破碎声音”。在苏联时期,其命途多舛,作品曾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得不到出版。苏联解体后,她的诗作,包括散文和书信,在俄罗斯国内重获结集出版,因而批评家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段文学史,给茨氏以极高的评价。据说当时的读者手捧她的诗集,读得眼噙泪花。而在国际上,茨维塔耶娃因其诗歌,迅速获得世界性的声誉,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俄罗斯女诗人。

  茨维塔耶娃早期受到到勃洛克和象征主义影响深远终身都对勃洛克推崇备至。在彼得堡,茨维塔耶娃与当时的阿克梅派诗人们保持着友谊,如阿赫玛托娃、曼德尔施塔姆、古米廖夫等人,她说,“可我永远也不会加入车间”。她认为,诗人应该独立不羁,不受任何束缚。果然,她不仅一直没有成为阿克梅派的成员,甚至独立于所有的文学社团和流派之外,与当时占据文坛主流的象征主义、阿克梅派和未来主义等保持着合适距离,尽管她与这些流派中的中坚人都有私交往来。这种游离状态自然给她的生活和写作带来了诸多困难不便,但对其艺术个性形成大有裨益

  “玛丽娜的诗总是从高音C开始”,阿赫玛托娃十分准确地道出了同时代诗人茨维塔耶娃的创作特征。茨维塔耶娃的诗歌开篇总是最高音,然后慢慢平移或放低,彰显着她绵长而充足底气旋律在诗歌内部曲折回环,久久不散;其音韵铿锵有力,音域宽广,抒情方式浓烈,技艺精湛,自然与她热情奔放、特立独行、粗犷豪放的个性有很大关系。茨维塔耶娃像一团浓烈的火焰燃烧,追求浪漫、浓烈的情感方式,并受到这种情感的蛊惑而奋不顾身,既贪享肉体方面愉悦,又追求彼此心灵之间的契合。如果说,她有着飞蛾扑火的决绝,维护着抒情诗,尤其是爱情诗的纯粹、浪漫的古老传统,那么她的诗歌则有着浴火重生般的魅力。她诗歌中强大音乐性并没有消弱其词语丰富性与隐喻性的力量,每一个词语都迸发着新鲜原始活力。她的诗歌意象奇诡、明晰而丰富,既有着古典质朴明朗的传统因素,又有着隐喻、歧义、分裂的现代性,融合微妙精致。大量的破折号、问号、惊叹号和省略号的使用丰富了情感的表达力度,形式上成为其鲜明风格;通过破折号造成音顿或强调,犹如音乐中的休止符的作用,从而获得瞬间的艺术空间张力;而那些断裂和不完整的句式,往往造成词与词、句和句之间极大的跳跃性,使得她的一部分作品有着神秘晦涩倾向扑朔迷离异彩纷呈。不可否认,二十世纪俄罗斯诗人的创作与生活有着高度统一化,意即他的创作也就是生活,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曼德尔施塔姆等诗人皆如此。从这个方面上来说,茨维塔耶娃也与现实世界高度一致,她在自己的诗集《摘自两本书》中这样写道:“我的诗行日记,我的诗是我个人的诗。”尽管现实将她碾为齑粉,然而茨维塔耶娃的激情、抗争孤傲全都镌刻进她的诗歌作品中,唯有保留那个最真实的自我和始自于那个真实的自我发出的声音。

  正因为如此,茨维塔耶娃对诗歌保留着孤独而先知般的预言,通过诗歌贮藏着永恒的信息,像一只漂流瓶那样,她将它掷入大海之中,在茫茫的未来寻求并守候知音,《我的诗,写在年少的时光……》、《致一百年以后的你》、《诗人》等作品,都坚定了她的这种诗歌理念。不可否认,正是因为基于这点,她与当时的一些主流文坛与艺术观念保持了美学的疏离感,既贴近她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又有分寸的保留着适当的距离,就是为了保留那个:最真实的自我和始自于自我发出的声音。这点构成了茨维塔耶娃诗歌最神秘最有永恒魅力的那一部分,像蒙娜丽莎的微笑。另外,她的诗歌恢弘宏大,情感浓郁,色彩纷呈,倾向于哀歌式的音调,不停地回环变化,反复书写着生命、死亡、爱情和艺术、战争、时代和祖国等主题,被誉为不朽的、纪念碑式的诗篇,它们有着花岗岩般坚硬、分明的质地和色泽。

  中国国内诗歌翻译界历来对于茨维塔耶娃的作品充满了极大的兴趣,苏杭、娄自良、乌兰汗、汪剑钊、谷羽、王家新、李寒等人都曾先后涉足她的作品翻译领域。相比较其他译本,娄自良的译本更为细腻、温婉、清丽、灵动,别具匠心,明显译出来女性风格特色,而以前期爱情诗居多。“过路的人啊,请你停下!//折一支野草吧,/再采一颗野果吧,/墓地的草莓,/最大最甜美”(《踯躅着,挺像我的身影》),一如茨维塔耶娃早期受到象征主义的影响,醉心于死亡、黑暗的主题书写,同时与其幼年丧母的伤痛也有很大关系,清丽幽深,有些许的神秘幽暗之美。“双手深深探进狗毛里,/狗——一抹灰白。/后来,时近六点,/已是拂晓。”,这是茨维塔耶娃重要组诗《失眠》中的一节,日常性细节细腻、精确的刻画颇为生动,阿克梅派领袖古米廖夫则为茨维塔耶娃诗中所流露出的日常性关注而欣喜,因为它们恰好吻合了阿克梅主义的创作原则——让玫瑰自己来叙述玫瑰。除此以外,透过日常性摹写又上升到超现实主义境界,极富有象征意味 ,狗与时间,以及灰白的毛,灰白的光线,微妙转换,实在是神来之笔。“那古老的时钟/清脆的滴答声——彷佛时间在点点滴落。/傍晚,有时某处会出现一支——/长笛”,而茨维塔耶的诗歌正如同这长笛之声,在生命自顾自地滴答声中响起来,试图对抗着流逝的时间,总想留下点什么。“而在仅有的一扇窗外只见——/雪,雪,雪。”而这“雪,雪,雪”,在消融中只留下冰冷的气味,氤氲着一种茨维塔耶娃少女般纯粹、单纯、清高的气质。

  这本《除非 朝霞有一天赶上晚霞》脱胎于“外国文艺丛书”之中的那本《温柔的幻影》。上海译文社的《温柔的幻影》早已绝版,成为众多诗歌爱好者秘藏之宝贝。这次娄自良先生,除了对早期所译茨氏作品有所修订之外,又增译了一些她的诗歌,大多简短精练,虽然不是很多,想来与其年老多病有关,但足以使每一个热爱茨维塔耶娃的读者激动不已。只是辑选稍显狭窄,而有些羸弱的气质,自然与我们想象中的茨维塔耶娃的诗歌气质稍有些不符吧。而茨氏那些长诗、戏剧则汉语翻译至今鲜有人触及,自然难度不小,但不能不说依然是一种遗憾。我们盼望着汉语翻译界能给我们当来一个更加全面、更加真实、更加原味的茨维塔耶娃的艺术形象,那么对每个汉语读者来说,自然是一份福祉,也算是功德无量了。

  《除非 朝霞有一天赶上晚霞》读后感(四):她的爱如烈火,她的命运真坎坷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俄罗斯诗人之一,茨维塔耶娃的灵魂深处一定是开满鲜花的花园,或者是闪耀着钻石星光的夜空。如果你读了她的诗集《除非,朝霞有一天赶上晚霞》,那么你绝对会说出比我更丰富的比喻。

  在这部诗集里,茨维塔耶娃的诗作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既是激情澎湃的,也是意象新奇的,她对爱情和死亡做出同样的赞颂,也对艺术和人生投入了思考。茨维塔耶娃毕生最大的精神追求便是爱情,她是个没有炽烈的爱,就很难生存下去的女人。但这形形色色的爱以及对爱的追寻,却给茨维塔耶娃的诗歌创作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灵感。

  但是,茨维塔耶娃的命运非常坎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过着流亡生活。如果不是那如烈火一般的爱支撑着她,那么她很可能就倒下了,或者,再也不写诗了,再或者,写下的诗歌缺少了内在的生命激情。对于一个诗人来说,这才是最痛苦,最难以忍受的吧。

  精神上的爱,对茨维塔耶娃而言是如此重要,她在《献给勃洛克的诗》中深情写到:“你的名字——捧在手中的小鸟/你的名字——含在舌上的冰屑/是双唇美妙绝伦的翕动……”激情如火,可见一斑!

  与爱情并行成为茨维塔耶娃诗歌另一主题的便是死亡。而诗人用了诸如黑夜、花圈、永眠、荒冢、蜡黄的摇曳的烛光等意象,联想到茨维塔耶娃坎坷的遭遇和凄凉的结局,这些诗歌似乎是她写给自己的墓志铭,又好似是对自己一生境遇的总结、对凄苦结局的预示。但是,这些以死亡为主题的诗歌其实也表现出女诗人为爱生、为爱死的浪漫情怀,它们与那些表达爱情的诗歌一样,都具有震慑人心灵的力量。毕竟,诗人写下的每一句诗行都发自于她灵魂的深处。惟有不矫饰、不隐藏,才使得情感涌动奔腾如江流,但这并不是直白肤浅的表达,而是将内心的真情以及对爱情的信仰混融于一处的展现。

  诗歌贵真,而这种真挚的情感表露也成为茨维塔耶娃诗作的一个特点。这是一个虽然颠沛流离却依然对爱对真对美不懈追求的女人。这样的女人,让人心疼,却也令人心生感佩。在对爱情的追寻这方面,她比许多男人更勇敢,因此她诗歌中所表现出的对爱情的赞颂也便具有了深刻的力量。如果她的灵魂、她的情感,不曾如此丰富而深邃,那么她的诗歌也断然不会具有这样的力量。

  在茨维塔耶娃的诗中,有大量对事物和情景的描写,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的客观物象皆是诗人情思的寄托,而茨维塔耶娃的情思便如那午夜时分掠过的风,轻柔却又不失力道,她把自己对于爱、死亡、人生等重大命题摊开在自己的诗歌中,她用幽魅的声音对你说:“来吧,来吧,欢迎你进入到我的诗歌王国。”真的,她比大多数的男人更勇敢,即便在困顿中也依然怀着炽烈的爱,不论是对自己爱过的人,还是对这人生,她总是将自己的情感表现得赤裸无遗,而正是这种赤裸的情感表达,激荡起读者心中的涟漪。

  《除非 朝霞有一天赶上晚霞》读后感(五):夜莺的歌唱

  http://jb.sznews.com/html/2016-01/23/content_3447888.htm

  《除非朝霞有一天赶上晚霞》是二十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献给勃洛克的诗》中一首诗的结尾句,这首诗作于1916年5月7日。

  《致勃洛克》和《致阿赫玛托娃》,及献给曼杰什坦姆的系列诗歌是她献给圣彼得堡的伟大诗人们的敬仰之作,对于她敬仰的人,她总是不遗余力地用她的诗歌去赞颂,仿佛夜莺不知疲倦地歌唱,尤其是在她历时五年写就的组诗《致勃洛克》中,一开篇她就以饱满的激情赞颂: “你的名字是手中的小鸟, 你的名字是舌尖上的冰块。 你的名字是眼睛上的吻, 亲吻那合拢的眼帘温柔的寒意, 你的名字是一口幽蓝、冰结的泉眼。”在接下来的诗作中,勃洛克被赋予了极其丰富的意象, “温柔的幻影”、“完美的骑士”和“雪白的天鹅”等等,用这样醇美的象征来表达,正是年仅二十四岁的女诗人对她的充满神秘主义和唯美主义的象征主义诗人勃洛克的赞颂和唱和。与此同时,她又怀有异常热烈的期盼,“在克里姆林宫的朝霞里”,“在莫斯科河边”,她渴望自己能够与“在涅瓦河沿岸散步” 的勃洛克心灵相通,这样的柏拉图式的爱与倾慕赋予她澎湃的诗情,她应该也被自己的高尚情感打动,并有着发自内心的骄傲了,也正是在这首诗中,诗人流露出对她的出生地,她的家园莫斯科的热爱,这炽烈的感情丝毫不亚于勃洛克和阿赫玛托娃对俄罗斯诗歌象征地彼得堡的热爱。因为这里承载了她熟悉的精神与物质生活,在诗人的思想里,“克里姆林宫的肋骨承受着一切”。

  1892年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生于莫斯科,父亲伊·弗·茨维塔耶夫是莫斯科大学的艺术史教授,普希金国家造型艺术馆的创始人之一。母亲玛·亚·梅伊恩给孩子们讲故事,诵读诗歌,教导她们不要在乎物质的贫困,而要崇拜神圣的美。正是在“音乐和博物馆”中,茨维塔耶娃度过了幸福的童年生活。这是诗人浪漫而美好的生之初。而在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一生后,1941年8月,在鞑靼自治共和国的小城叶拉堡市,为生活所迫的她在申请了一份洗碗的工作被拒绝后,绝望和贫困的双重折磨导致诗人自缢身亡。她给儿子莫尔留下的遗言中,“我病得很重,这已经不是我了……我已陷入了绝境。”当死亡来临的那一刻,她的莫斯科诗人的骄傲,她的奔放的情感和爱,她的诉不尽的乡愁都悄无声息,这个为爱与诗而活的女子,在生命的最后瞬间,还能怎么做呢?“我总是被打得粉碎,而且我的所有的诗都是最清脆响亮的由衷的破碎的声音。”很多时候,俗世的人们都认为诗人是个极其特殊的群体,而这浸着血泪的表述,谁又能否认她的清醒和冷峻呢。

  茨维塔耶娃自述,她六岁时便开始写诗,此后一直没有中断。1910年,她18岁就出版了第一部诗集《黄昏纪念册》,它引起了不少文学前辈,譬如勃柳索夫、古米廖夫、沃洛申等的关注。她的作品有象征主义的遗风,她最关注自然而不主观,她的诗中有丰富饱满的意向,她也毫不隐讳自己的宗教信仰。尽管她初入诗坛,就得到了前辈们的青睐,但她始终独立于任何一个群体之外,这样的特立独行虽然没能带给她更高的荣誉,却让她保持了自己的风格,正如她在诗集《摘自两本书》中所写, “我的诗行是日记,我的诗是我个人的诗。”她终生都在践行这一原则。

  茨维塔耶娃终结了自己的生命,这样的结局着实令人悲伤,但对于诗人自己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我这样语无伦次,仿佛蜘蛛 纠缠在自己结的网里”,这不是她要的命运。

  《除非 朝霞有一天赶上晚霞》读后感(六):除非,有一天你不再相信爱

  茨维塔耶娃,很早之前就听到过这个名字,很多朋友喜欢她的作品,我却一直没有机会拜读。一是接触诗歌的机会很少,感觉诗歌只适合静静的一个人倾听自己心跳声音的时候,静静的读出来,还有对俄罗斯的作家本身就不太了解,自然也不是很感兴趣。

  我也喜欢诗歌,喜欢那种含蓄的,温柔的,像顾城的诗歌,就经常被我捧着,细细品读。后来听朋友讲述了, 茨维塔耶娃的故事,也是一个像三毛一样传奇的,风流倜傥的人物。

  她的人生经历,他的作品,让我对她越来越感兴趣。因为,只有经历丰富的人,才会有丰富的情感,只有情感丰富,才会写出好的作品。

  她一生经历了起起伏伏,可即使生活多么穷愁潦倒,甚至穷到只能在屈身于厨房之中进行创作的日子里,茨维塔耶娃在艺术上的天赋和灵魂也并未曾被磨灭。

  一个闺蜜简直是她的超级粉丝,我也渐渐对她的身世有了了解。茨维塔耶娃从很小的时候就颇有名气了,即便如此,她的一生还是饱经沧桑。她由于各种因素不得不流亡欧洲多年,而后来有机会回国后,又陷入了生活的绝境,最后痛苦的自杀身亡。

  而正因为她的悲剧命运,她的感情,才更加真挚,她表现的作品,才更加动人。而也正是由于她命运的特殊经历,才更加让她有机会去思考人生的很多感悟。

  她的作品,个性鲜明,有很强的冲击性,能够直击人心。《除非 朝霞有一天赶上晚霞》这本书,讲述了茨维塔耶娃对于爱情、死亡、战争等等多方面的感悟,包括很多组诗,而这些始终有很多是他的名作,所以,这本书是很值得爱诗的人收藏的。

  我总觉得,好的作品的阅读对我们读书人来说,是一种享受。而我们在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更是在读作者本人。女性的感情本来就是细腻的敏感的,加上诗歌这种文学作品的形式,表达感情时,又会非常强烈。所以更能引发读者的感悟和心灵的冲击。

  看茨维塔耶娃的《除非 朝霞有一天赶上晚霞》,你会发现不一样的情感的宣泄方式,一起来聆听茨维塔耶娃的心声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