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10篇

2022-04-06 03:03: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10篇

  《战后日本经济史》是一本由[日] 野口悠纪雄著作,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一):野口悠纪雄对战后经济奇迹的态度更审慎

  今人都知日本经济增长自1990年以来长期停滞,但停滞前夕,日本社会的主流观点还沉浸在经济繁荣和“日本第一”的兴奋中。1987年,《周刊东洋经济临时增刊近代经济学系列》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因泡沫而不断膨胀的土地价格》,作者是一位叫野口悠纪雄的经济学家。他率先提出“地产泡沫”却无人赞同。这一年,日本媒体关于“泡沫”的新闻报道只使用了一次。

  野口悠纪雄出版《战后日本经济史》回忆当年的情形。战后经济腾飞使得人们增长了民族与国家自豪感,原非坏事,却高估了日本的经济发展及其制度,所以更愿意相信是经济繁荣和用地紧张必然导致地产价格上涨,而失去了冷静理解问题的耐心。野口悠纪雄对战后经济奇迹的态度更审慎,认为原因之一在于幸存下来的战时经济制度。他生于1940年,经历了日本经济的废墟、恢复、起飞、繁荣和停滞,在书中以个人经历和学理判断呈现了日本战后经济70年的一种面貌。起于1945,止于2015,正反经验兼顾。

(新京报书评周刊2018-4-28书情)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二):这些坑邻居都摔过,小心别走上去了

  在80年代,全球都羡慕日本的经济发展,日本国内也认为日本模式是最优越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时移世易,转眼有优势的经济体制就变成了绊脚石。

  多年前,一本《菊与刀》红遍大江南北。这本讲述日本民族性的著作为什么这么红?因为日本与我们一衣带水,无论从地理距离上、还是东方文化传统上都很接近,了解日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

  所以,当我们对经济动向充满疑问时,也可以了解下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史。以史为鉴,可以作为一个观察的参照物,帮助我们看清自己,看清未来。

  谈到日本战后经济,这本《战后日本经济史:从喧嚣到沉寂的70年》的作者野口悠纪雄,可谓是最适当的人选了。他在二战尾声出生,从记事起,就亲历了日本战后经济历史:从战后百废待兴到发展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辉煌,又从巅峰骤然跌落,至今未能重振声势。同时,作者野口悠纪雄作为耶鲁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并且曾在日本财务听担任官员,后来又以学者身份长期研究日本经济,是日本著名经济学家。

  所以,这本《战后日本经济史》,一改以往经济史的全宏观视角,在叙述中,恰到好处地穿插了亲历历史的场景,让读者在宏观、理论上了解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直观地感受经济发展变化对个人人生历程的鲜活影响。

  《战后日本经济史》,基本是按时间顺序,讲述了日本战后的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日本在这种体制下实现高速发展,并幸运地平稳度过了石油危机从而跃升为世界经济大国,最后也因为这种体制不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而跌落神坛,一蹶不振的历史。

  纵观全书,作者野口悠纪雄认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日本特殊的战后经济体制是战后日本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后来日本经济坠落的元凶。

  这种体制究竟有何特殊之处呢?

  一、1940体制的形成

  对于日本战后的崛起,美国认为全是自己的功劳——如果不是美国战后接管了日本经济,日本能突飞猛进吗?

  但野口悠纪雄认为不是这样。美国虽然接管了日本的政府和经济,但文化差异太大,美国自己根本管不过来,在经济上,只能用日本财政厅的原班人马。这些原日本经济官员,当然不会把自己改革掉,所以日本经济体制,在战后,居然也是基本沿用1940年开始为了应对二战而建立的体制。

  这种体制的特征是什么?一切为了战争。所以资源的配置是国家说了算,不是市场说了算。这种体制延续到战后,就变成了一切为了经济发展。为了达成经济目标,国家仍然可以调配一切力量。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金融方面,日本战后的企业们基本难以通过股票市场拿到钱,只能通过银行,而银行又牢牢把握在国家手里,因此,重点发展什么行业都是国家决定的。

  二、1940年体制带动日本经济起飞

  战后的日本,一片愁云惨淡。那时还是孩童的野口悠纪雄和小伙伴们,在被空袭烧毁的建筑物里面玩耍,那时候物质嫉妒缺乏,所以当作者听到有人因为踩到香蕉皮而摔倒时,没有觉得好笑,反而羡慕故事里的人有香蕉这种水果。

  但是,短短十年间,黑白电视、洗衣机和电冰箱都已经普及到日本平民百姓家里了,要知道,那时候才1955年。

  在这么短时间内实现这样的经济发展,得益于日本国内重化工业的发展。而这些行业的发展,正是日本通过1940年体制,利用国家手段,将大部分的金融、行政许可等资源大量砸在基础产业、重化工产业实现的。

  正好,那几年这些行业都处于世界技术发展前沿,日本经济顺风行舟,一路走得飞快。

  其后,当其他国家遭遇石油危机一蹶不振时,日本凭着1940年体制下的不会争取涨人工的工会,抑制住了通货膨胀下的工资增长,就这样,牺牲工薪阶层的利益,日本顺利度过了石油危机,开始了二度起飞,最终达到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

  三、1940年体制成了信息时代的绊脚石

  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在重工业化的时代或许行得通,但80年代以后,就是信息革命的世界了。新的技术建立了新的经济秩序,只靠行政干预推动的资源配置,只靠重金堆砌出来的大企业,在这个新秩序下,都失去了原有的优势。

  反而,在市场调配资源的情况下,小的企业更有创新的动力,也有更多这种能创新的小企业。同时,信息革命使小公司在信息处理上,居然也能获得以往大公司才拥有的能力。于是,在这种形式差异下,真正有活力,推动经济发展的,是有着敏锐嗅觉的创新公司。日本重工业化的大块头企业,在1940年的体制下,不再具有发展优势,经济增长开始缺乏推动力。

  这个时候偏偏又赶上广场协议,日本不得不对外升值,日本国内热钱横流,泡沫开始出现。

  经济增长乏力,泡沫越堆越高,终于在90年代初,日本从黄金时代跌落,十几年来,仍未恢复当年辉煌。

  在80年代,全球都羡慕日本的经济发展,日本国内也认为日本模式是最优越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时移世易,转眼有优势的经济体制就变成了绊脚石。

  所以,无论过去多么辉煌,我们都不能忘记用发展的眼光来观察事物,国家如此,个体也是如此。只有对环境变化保持警醒,才有可能笑到最后。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三):如此相似,中国经济会像日本经济一样崩溃吗?

  马克·吐温说,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所以当我们想看清未来时,必须回到历史中却寻找韵脚。

  中国的历史不同阶段可以参考不同国家的历史。

  比如中国的大国崛起可以参考一战前德国的崛起,国人有专著《脆弱的崛起》可供参考。

  改革开放的经济腾飞,以及未来可能的命运,可以参考日本战后经济的崛起以及后来的泡沫破灭。

  当然,我们更关心的是未来,回看日本经济,我们会发现与中国当下的经济发展如此多的相似性,国家主导的投资驱动的经济发展,遇到美国衰落,与美国的贸易摩擦,高科技的突飞猛进,全世界的买买买,让人绝望的房价……

  那么未来我们会不会面临与日本经济相似的命运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尝试回到日本战后的经济史中去寻找答案。

  这时看到一本新书《战后日本经济史》,赶紧买来一看,书虽然书写得挺烂,但是作者刻意避开主流解释,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翻完也不算浪费时间。

  日本经济崛起及衰落的原因:1940体制

  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有很多流行的主流说法,但是本书作者提出了,日本战后经济崛起和衰落是同一原因的说法很有意思,他把原因命名为1940体制。

  什么是1940体制?

  1940体制是日本在1940为了满足战争需要所推行了国家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

  1940体制的特点就是,否定市场的作用,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虽说如此,作者并未一味的批判1940体制,而是觉得在战后初期是适合日本发展的,但是1940体制的产业结构和经济体制并不适合新时代的需求,进而导致日本经济的衰退。

  其实回看我们经济的发展,也是国家主导和干预,投资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今天依然如此。

  者让我想起,冷战初期的苏联和朝鲜战争刚结束的朝鲜。

  苏联因为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牺牲农业发展工业,做出一些列的成绩,尤其是把加加林送入太空,让美国恐慌不已,但是这种不尊重市场规律的模式不可持续。

  朝鲜亦是如此,朝鲜因为也是能集中力量办大事,韩国人早年还要靠朝鲜的亲戚救济,中国大饥荒的时候不少人逃到朝鲜去反而能吃口饱饭,但后来你懂的。

  其实,我并不是完全的自由主义者,我有个不恰当的例子,觉得政府干预经济应该像父母干预孩子,在早期的时候,父母的干预将大大有利于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但是,如果到成年后父母依然坚持干预,反而会限制孩子的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战后日本经济是成也1940体制败也1940体制。

  中国的房价会像日本一样崩盘吗?

  日本经济里面经常被用来给中国当参考的还有日本的房地产。

  日本当年的房价也曾高到令人绝望,其根源也在于土地价格高企。

  中国高房价的根源也是分税制改革后土地财政带来的高地价。

  日本高地价的原因略有不同,一方面,日本因为强大的租房权(我们有租售同权),导致房东不愿意租房子,宁愿空置。另一方面,拥有固定资产税和房产的税太低。这些都是1940制度的产物,所以,这些制度的阻碍使得土地和住房的利用率都很低,地价就越来越高。

  中国房价的出来再哪里?

  按照经济学原理,只能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努力,需求就是中国人口出现跳崖是减少,目前有这个趋势。供给,就是政府解决对土地财政的依赖,降低土地成本。

  对历史心怀敬畏,才不会走别人的老路。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四):曾被美国扁成渣渣的日本,凭什么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战后日本经济史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分别投下两颗原子弹。短短几小时内,这两座城市化为废墟。广岛,也因此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座遭原子弹轰炸的城市。战后,日本国民经济陷入全面瘫痪状态,老百姓苦不堪言。然而,二战结束仅仅十年左右,日本经济就得以迅速复兴,并一路高歌猛进,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直到今天,日本仍然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原子弹炸死了十几万日本人,却没能打趴日本。日本经济为什么能迅速复兴,并实现腾飞呢?这里头,有什么奥密吗?美国人和朝鲜战争,对日本经济崛起起了哪些作用呢?别急,《战后日本经济史——从喧嚣到沉寂的70年》这本书,会告诉你答案。

野口悠纪雄

  《战后日本经济史》是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野口悠纪雄的最新力作。野口悠纪雄生于1940年,东京人,毕业于东京大学,后来又在耶鲁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野口曾经担任过东京大学教授、斯坦福大学任客座教授,目前在早稻田大学研究生院工作。专业研究领域为经济理论、日本经济论。对比特币和区块链也有很深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有《信息经济理论》、《财政危机的构造》、《土地经济学》、《泡沫经济学》等,其中,多部著作荣获过日本图书大奖。

  《战后日本经济史》,从两个角度梳理了日本70年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一个角度是官方角度,另一个角度是民间角度,两部分内容并辔而行。野口把官方角度称为“鸟瞰”,把自己亲身经历的部分戏称为“狗眼”(因为比较接地气)。书中,既有大历史的风云变幻,也有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字里行间,透着日本人一贯的真诚和细腻,让人为之感动。

  下面,我们先来看大历史。

  一般人都认为,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促成了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当时,美国为支援韩国,把日本作为军需供给地,全面带动了日本经济发展。对此,野口却有不同看法。他认为,朝鲜战争只是日本经济腾飞的外因,缩短了日本经济崛起的时间,而让日本经济腾飞的真正原因,是“1940年体制”。什么叫“1940年体制”呢?简单来说,它似于我国过去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1940年,日本为赢取得战争胜利,实行总体经济战略,集中资源,举全国之力来做一件事。这种体制建立于1940年,所以大家就这么叫开了。

  那美国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呢?二战后,美国全面接管日本,对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民主化改革。

  政治方面,美国人只象征性地保留了日本中央警察厅,所有警察都被划为地方编制,导致大批警察失业;又相继出台《公务员法》和审议会制度,不过这些东西大多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达到美国人期望的效果。为什么呢?因为美国人是西方思维,根本不了解日本人和日本国情,再加上他们很少有人懂日语,了解和认识日本的唯一途径,是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而这本书里,压根没提到日本经济。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日本官僚很好地利用了翻译,诱导美国人,做出对自己有利的政策。

  美国为控制日本,全力支持日本的经济建设,使得日本能快速引进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及顶尖技术,生产效率迅速提升。投降九年后,1954年,日本经济迎来 “神武景气”时代,这是战后日本第一个经济高峰。从此,日本经济就像坐上了神州十一号火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

  日本工业发展极快。快到什么程度?60年代,日本的钢铁产量就已经能和美国比肩了。 随着而工业化的突飞猛进,日本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改变。为保护农民利益,政府出台了相关补贴政策。总的来看,日本经济发展比较均衡,没有出现两极分化,社会秩序良好。当时,日本大企业实行终身雇佣制,员工一个比一个拼,人人信奉公司利益至上原则,日本经济就像开足马力的赛车,再加上优越的国际环境,使得日本工业品大量出口海外,迅速占领新市场,在内外因合力的作用下,日本经济越来越繁荣。

  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对日本经济来说是个重大打击。日本人很绝望,普遍认为日本经济要完蛋了,而一旦经济完蛋,日本也会彻底死翘翘。恐慌情绪在人群中蔓延,一时间,物价飞涨,人心惶惶。日本政府不得已,又重新采取“1940年体制”。谁让这个办法一用准灵呢。

  80年代,日本经济迎来了黄金期。汽车业、电器业、半导体业等全面开花,日本经济盛景引发国际关注,连美国社会学家傅高义都写了一本书,专门分析了日本经济崛起的奥秘,并对日本企业管理方式赞不绝口。8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已经赶超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关于这一点,哪怕野口不说,中国的中年人也体会很深,小时候,谁家要是有一台日本电视,那别提多有面子了。银子多了,腰杆自然也就直了。那时候,大部分日本人都是暴发户心态,热衷于奢饰品消费,出国就是买买买。跟今天的中国人像一个模子刻的。

  然而,一枚硬币,总有正反两面。经济发展太快,也会带来许多问题。80年代后期,东京地价扶摇直上,价格高得让人咋舌,很多人辛辛苦苦一辈子,买不起一套房,有些人却靠投机房地产,一夜暴富。这完全颠覆了日本人勤劳致富的传统价值观。

  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地价跌至谷底,又爆发了阪神大地震和京东沙林毒气事件等,日本老百姓陷入了集体绝望之中。 当日本人忙着收拾泡沫经济的烂摊子时,世界格局已经发生了大改变,中国经济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的焦点。尤其是90年代中后期,中国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互联网公司,占领了IT技术的最前沿。而日本则在这一领域几乎无所作为。

  新世纪以来,日本内阁走马灯一样换,每届内阁都想方设法要振兴日本经济,但总体来说,收效甚微。自从1995年泡沫经济破灭之后,直到今天,日本经济仍然处于龟速行进状态。

  作为资深经济学家,野口认为,虽然二战早已结束,但“1940年体制”却没有消失,日本经济一直在延续这种思维模式。他认为,日本要想真正复兴经济,就要要认清新形势,抛弃旧思维,发展新产业,除此之外,一切办法都是治标不治本。

日本

  说完了大历史,我们再来说说小人物。在这一部分里,野口以口述历史的方式,讲述了近七十年来日本人民生活的变迁。

  美国空袭日本时,野口才五岁。当时,他们一家躲在防空洞,才算躲过一劫。空袭炸死了十万人,无数人流离失所,惨状不忍直视。即便如此,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还是未能根除。连小男孩的游戏里,都渗透着浓浓的军国主义色彩。

  野口深情地回忆说,小时候,吃不起新鲜水果,生病时能吃一瓶桃罐头,都是奢望。那时候的老百姓能穷到什么程度呢?连冰棍,都没钱吃。他想要一本名为《海底两万里》的书,母亲没给买,他哭着睡着了。等起床一看,那本书已经放在枕边了。这件小事,令他至今难忘。这段叙述,十分感人。

  我们知道,日本从明治维新之后,就对教育非常重视。即使战败后,也在狠抓教育。当时的日本社会,老百姓又穷又苦,哪有闲钱上学,受过教育的人很少。野口学习很好,考上了东京大学。那时大学入学率只有10%左右,教育成功改变了他的命运,让他不必在底层挣扎。

战后日本

  50年代,日本经济突飞猛进,日本人的日子也一天一个台阶。到60年代时,电视、冰箱、洗衣机就已经成为日本普通家庭的必备品了。 野口从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大藏省工作。大藏省,是日本的财政部,管全国金融和税收,是个肥的流油的机关。作为部门小白,野口发现,弄虚作假和人浮于事等现象,在官场中是家常便饭。能在政坛上混出人样的,基本都是老油条。90年代,因为贪污腐败等问题,大藏省爆出丑闻,野口的许多同事都被牵扯了进去,惊呆了野口。幸运的是,野口早已转型做了学者,与丑闻案划清了界限。

  60至70年代,野口先后两次留学美国,成功远离了官场,还获得了美国耶鲁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学位。留学海外的经历,不仅开拓了野口的视野,也让他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更深入地反思日本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书中,野口还写了一些小趣事,比如,他收集到当时美国总统里根和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签名照时的得意,因为和后来的美国总统克林顿是校友而倍感自豪等。你能真切感受到,他真是个可爱的经济学家。瞧,爱追星的,可不光是中学生啊!

  面对新世纪,关于日本经济的未来,野口忧心忡忡。他认为,只要政府还坚持用贬低日元的方式来刺激经济,日本经济就不可能真正复兴。“成也1940,败也1940”。虽然历史上,“1940年体制”曾对日本经济腾飞起到过决定性作用,但时代在变,如今那一套已是老黄历,不再适应新经济形势了。

  《战后日本经济史》,讲的虽然是日本的事,但对当下的中国也很有借鉴意义。尤其是日本80年代至90年代泡沫经济,也给目前虚高不下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敲响了警钟。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人类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不会从历史得到任何教训。”读这本书时,被日本人民的奋斗精神深深感动的同时,总觉得有些隐隐不安……但愿,中国经济能以史为鉴,学日本经济长处,不步日本泡沫经济后尘。

  2018.5.19晚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五):看日本人怎么打脸“日本经济奇迹”

  作者:邝海炎 首发于“快刀书评”公众号

  近些年,因为中国的“经济奇迹”和高房价问题,不少学者喜欢援引“日本经验”。

  二战后日本经济到底是怎么回事?中国会重蹈日本经济覆辙吗?日本经济学家野口悠纪雄这本《战后日本经济史》就有助于我们认清这一问题。

  说实话,我经济学水平很菜,书中涉及汇率等货币政策啊,不是很明白。但作者的分析框架我还是弄明白了。他是从内外两个方面穿插说明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和衰落。其核心观点就是——日本战后经济复苏腾飞并非“战后”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所致,而是当时的世界处于重工业时代,国家管制经济(1940体制)刚好契合个时期的需要(苏联50-70年代的工业建设也让美国经济学家萨谬尔森赞不绝口)。但是,到了80年代以后就不同了,世界历史进入互联网时代,日本企业组织的基础条件无法适应新型通信技术体系,日本在教育方面拼不过美国,也就逐渐落伍了。他还举了2000年前后“爱尔兰经济奇迹”的例子,爱尔兰国土面积小,无法搞重工业,在传统工业时代就很弱。但到了90年代,其原动力就是it革命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变化,就因为民国教育水平高、使用英语方便等条件迅速崛起。

  这一分析思路可以给那些为“中国经济奇迹”,“中国模式”叫好的人提个醒:任何时候都要顺应经济全球化分工和产业升级的发展要求。这点国内学者里面,秦晖还是很清醒的,所谓中国奇迹只是搭了经济全球化的便车而已。

  作者在反思“日本奇迹”的同时,参入了大量的个人经历,很多细节值得思考。

  比如,1982年,哈耶克他们有次开经济学会议要经过民主德国,对方对哈耶克批评社会主义不满,故意卡了2小时才放行,哈哈。里根-撒切尔主义流行时,为了庆祝自由市场经济的胜利,哈耶克他们特意选择在凯恩斯执教的剑桥大学开会,意味着“哈耶克主义战胜了凯恩斯主义”。

  再比如,作者回忆如何在1945年3月10日的盟军轰炸中幸存下来。同样是战败者,当苏联攻入德国时,德国海军元帅会用军舰把东普鲁士的本国居民救出,免遭苏联虐待。而日本却基本不对子民的死活负责,为什么德国投降后日本还负隅顽抗,也因为日本政界高层没有人愿意对战败负责。德国会教国民在防空洞躲避时怎样防止窒息:“进入防空洞后,应该在相当于地板、人的腰部和头部这三个高度分别点燃灯火,如果最高处的灯火熄灭,就要立即开启换气装置。或者如果地板上的灯火熄灭,要立即站起来;如果腰部高度的灯火熄灭,要将孩子抱起来;如果头部的灯火熄灭,则即便外面的炮火再猛烈也要立即逃离防空洞。”(4页)正是这件事情让作者今后非常的不信任“国家”。

  二战时日本都没有这种教育,更不要说中国就了。网上有篇《重庆曾遭到日军大轰炸 数千人在防空洞窒息死亡》,作者根本就没有谈到德国防空洞的经验,只是空洞抒情:“这场从未有过的野蛮轰炸,最终以失败告终。历史严正地告诉我们:那些发动战争的刽子手永远也不能主宰战争的命运。只有爱好和平与坚持真理的人们,才是决定战争最后胜负的根本力量。”还无耻总结说:“抗战史上的重庆大轰炸事件,值得今天的我们认真去思考与了解,它同时也让我们发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坚定的抗战意志和信仰—这是我们遭遇如此困厄而能不败不倒的内在原因。”妈的,这哪是经验教训啊,如此愚蠢,下次还会有悲剧。

  想想甲午海战中国海军为什么失败?很多海军史专家就说了,日本海军的软体素质(人才、训练、纪律等)优于北洋海军。典型即是,现在海军史著能把黄海海战的过程讲清楚,就得益于日本海军留下的详细、且依行规作的记录(按分秒记录战程,并附以照片和详确的海战进展图)。否则,单凭中方间接片段偏颇护短的记述,根本无法说清。

  还有一点,一般认为二战结束后,德国很认真的追究了战犯责任,而日本没有,这才导致1940体制的延续。作者举朱特《战后欧洲史》反驳:“在联邦德国战后经济政策的实施过程中,纳粹时代的技术官僚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就是说,战败后的官僚机构得以保留,这并不是仅在日本发生的特殊事例。”(29页)作者不是要为日本辩护,而是认为要实事求是看待问题。

  前寄年不也有人预言“未来十年之内,过去十几年来蜂拥考入公务员大门的那些人,必将遭遇90年代下岗工人一样的悲惨命运。”我当时就回复:“我也讨厌、甚至看不起公务员的生活。但必须承认事实,即使有一天体制老化要让公务员下岗,以这些人的人脉关系,做点小生意也比小百姓强。即便有一天自由胜利,公务员转身为地方自治精英的可能性非常大,所以,一些人预言“公务员四五十岁命运悲惨”实在是对公务员的阿Q式打击。”现在衡之以二战史经验,不得不说我的分析是有历史纵深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