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资源革命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资源革命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5-30 20:5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资源革命经典读后感10篇

  《资源革命》是一本由斯蒂芬·赫克(Stefan Heck) / 马特·罗杰斯(Mat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6.90,页数:2015-6-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资源革命》读后感(一):从资源枯竭和替代发掘商机

  2018.3.24 技术突破带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城市化带来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交通),资源危机带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城市崛起,中产阶级人数暴增带来的消费需求)。 解决方案如下: 老技术新用法,如页岩油开采。 新方式,大数据统计汽车96%时间都是停着的,所以Uber等公司开始优化汽车使用效率。新材料减少汽车重量,无人驾驶让汽车使用效率更高。电动汽车更是使用替代能源(电力)解决问题。 随着资源越来越贵,节省资源,增加循环使用和替代品将大行其道并带来巨大商机。同时标准化和模块化可以带来资源共享(通用品)。系统的优化和整合,如智能电网,物联网。 投资的最佳时机,提前两个产品周期改变效率50%就算迭代。只有大规模应用才能提现创新的意义方法是: 快速生产样机,产品方便制造供应链可以方便整合,最后必须关注技术整合(没有哪家公司可以自己完成所有的技术开发合作伙伴是必须的)过程中,有可能的问题。(乙醇汽油由于消耗大量玉米却无法大比例替代汽油,导致没有完成能源替代却造成食品安全问题)

  《资源革命》读后感(二):资源革命:绝望时刻的新商机

  人类社会一开始由于本身的局限而敬畏自然崇拜图腾,但随着社会组织形式的演进,却不受自然规律限制,一味抗拒自然的安排,突破极限挑战宇宙法则。但是这种粗糙烂制的做法再一次引起了人类的恐惧,这一次不仅仅是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而是关系几十亿人口的生存问题,人类日益增长的资源需求同资源即将枯竭的矛盾愈加明显,这是否意味世纪末日的到来?

  似乎大多数人对当今的社会都充满了非理性悲欢悲剧情节,却很少以理性和乐观态度直面人生,更别说他们对悲欢的世界充满了恐惧。理性乐观派总是对未来充满期待!曾任麦肯锡董事的斯蒂芬.赫克(Stefan Heck)、马特.罗杰斯(Matt Rogers)和《华尔街日报记者保罗.卡罗尔(paul carroll)依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能源生产力报告》合作出版了一本新书《资源革命》(Resource Revolution: How to Capture the Biggest Business Opportunity in a Century),该书的立足点“我们不是面临资源稀缺带来的危机,而是会遇到一个改变全球经济格局机遇,一个会带来数万亿美元利润的机遇。”

  作者首先追溯前两次工业革命的轨迹,进而分析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要素。从古典经济学理论创始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得知,企业的三大要素分别是劳动力资本土地。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产生,蒸汽机技术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力,带来了有限责任公司,如大名鼎鼎的东印度公司(不纯粹的公司性质);第二次工业革命诞生于美国,这场以资本为基础的革命为带来了科学管理实践、跨国公司以及现代化的金融体系。那么,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最易于忽视的立根之本,人类依赖的土地和资源。

  每一次的工业革命的变迁都是对前一次工业革命的突破和颠覆,势必会对一些固封自守的传统企业带来毁灭性的破坏,而那些能抓住创新浪潮的企业则赢得先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题是资源革命,如何解决能源难题的同时带来商机,这种方式可以被称为“绝望时刻的新商机”。第三次工业革命有5大要素,分别是:1,寻找替代稀缺资源;2,消除“从生产到最终消费”整个系统中的无效浪费;3,提高可循环性,可升级循环使用;4,尽可能提高效率、便捷度以及安全性;5,虚拟化,讲产品、服务以及产品开发到交付的流程实体转到虚拟。

  本书作者用大量的篇幅以汽车产业为例,讨论汽车产业是如何利用五项原则实现新的转机,以特斯拉为代表的电动汽车如何在资源革命中取胜。接着用更多的案例详细分析五要素。

  除此之外,要想有效提高能源效率,必须在技术和方法上有所改进,本书作者也介绍了一些前沿的技术工具媒介:通用件、系统整合、内置软件的远程升级、纳米技术和生物学方法、网络效应、大规模推广创新、大数据与算法。如建筑业可以通过通用件实现高效率的模块化生产,提高效率的同时减少浪费;通过系统整合,移动终端连接物联网,可自动调节设备工作状态,大幅度降低损耗;以LED技术的推广经验来看,创新太早或太晚都不利把握时机,正确的做法是保证产品可能提供50%-80%的改善而达到大众市场门槛,最早提前两个产品周期开始投资;太阳能技术的商业化必须先规模化,前提是突破早期用户和大众市场的鸿沟,这就要求产品既要有体验价值同时又满足客户需求。

  笔者认为创新和人才机制是任何企业赖以生存的两大基本核心。创新大抵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常见的产品技术创新;第二种是商业模式的创新;第三种是竞争优势的创新。虽然作者没有明确强调创新的重要性,但散落在诸多案例中都存在创新的启示,从某种角度上,作者更强调商业模式的创新,这也是技术研发从最终消费者必经的途径,商业模式的创新简单地说是将技术商业化。

  另外一点则是作者比较重视的人才机制。前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科学管理方式、集权化等“组织人”观念已不再适应当前活跃的移动互联网经济时代。今天,为了更好地建立富有创新氛围的企业文化,一些企业打破官僚主义,强调无边界的网络化组织。如谷歌的灵活的工作方式激发员工的创想。本书作者提出要想在资源生产力领域获取先机,必须有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具备系统整合、新的专业技术、低成本制造的技能

  在新一轮的能源革命中,企业在成长过程不仅充当掘金者,更要担任企业社会责任,通过技术改善全球生态问题的同时赢得商机。如此同时,政府应当在政策资金知识产权制度等各个方面上对新能源革命的大力支持

  未经允许,请勿非法转载!

  《资源革命》读后感(三):资源的开发

  这是麦肯锡前资深合伙人和美国能源部前顾问针对目前所谓的资源稀缺带来的危机,通过分析其问题的症结(在能源),引述三星、特斯拉、Zara、Uber等公司基于五大原则(资源替代、减少浪费、提高‘可循环性’、最优化和虚拟化)颠覆商业和生活的创新之举,来说明即将遇到的是一个改变全球经济格局的机遇(能源革命),一个会带来数万亿美元利的机遇(互联网恰巧带来了‘福音’)。

  本书讨论的不是如何节省使用量或用更少的资源做更少的事情,而是用更少的资源做更多的事情。劳动力、资本和土地或自然资源,每次工业革命中,生产力的这三要素都发生了改变,但其中总会有某一种要素的变化是最为急剧的。任何认为将陷入全球经济危机想法都是对人类创造力完全忽视。

  同样是面对人口增多的问题,马尔萨斯看到的是灾难,斯密看到的是机遇。现在面临第三次商品价格的飙升,其推动因素在于城市的崛起和新兴市场内中产阶级数量的增多。

  资源生产力的结构变化正在冲击着从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业、交通运输农业、重型设备到建筑等各个行业。水力压裂法的乔治米歇尔快速且重复进行着创新,将软件、其他信息技术与传统工具整合起来,在生产力上实现了巨大的增长。当能源价格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点,米歇尔找到了更划算的替代品。埃伦*马斯克发动钢铁侠般的电动车革命,从零思考如何设计竭尽所能地在汽车上减少能源消耗。加拿大建筑业DIRTT公司在最开始就考虑到产品的寿命问题,并且要保证产品中有价值的材料和可重复利用的零部件易于拆卸和回收(从设计开始的各个环节参与工作)。

  历史中的通用件用在了钟表、缝纫机、收割机和蒸汽机,直到亨利福特和其装配线才开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时候,公司的成功仅受限于想象力。当客户或政府并未做好准备接纳特定的资源创新时,公司通常会失败。但科技发展速度究竟有多快?替代性技术或商业模式会如何一跃得到完善?大型企业如果在这两个问题上作出了错误判断,将很可能被颠覆。

  真正的收益不仅在于使用更少的资源,而是经理人能够打造出新能力。要想在未来几十年取得成功,公司必须对推动增长和提高利润的资源机遇进行系统性分析,重点关注如何对所有这些新能力进行无缝整合,同时增加软件和其他信息技术能力。

  仔细考虑合适的时机,改变自己的组织架构,重新思考操作流程,对员工们进行培训,以使其能执行截然不同任务。首先,在对时机进行思量时,必须针对突破性产品,而不是渐进式的发展(产品不仅仅要比竞争对手好,而且必须遥遥领先)。其次,在跨过一定的门槛后,对变革的需求几乎肯定势如破竹的。最后,在可能跨越门槛之前,就必须开始合理的投资,这既是为发展做好充足准备,也是为了给错误留有空间,以免市场的转变速度快过预期

  要想预测新技术的潜在颠覆能力,就必须了解学习曲线。通过对学习曲线进行定量分析,找到产品从奢侈品变为大众产品的门槛。要跨过这门槛,通常需要在成本和性能上实现高于现有技术50%-80%的改善,只是略有进步还不足以替代现有技术。对产品跨越大众市场门槛的时间进行估计,然后提前两个产品周期进行投资。

  要想让创新获得一定的规模,公司必须认真思考该问题:让客户可以轻松转换到新技术;关注整个生态系统;培养热忱的拥护者。

  为了赢得规模化,公司必须快速生产出样机;还必须在设计中考虑到可制造性;对供应链的管理也必须整合;关注技术的采用和整合。最后,要去周边行业发现人才,还必须到别的国家去寻找,将人才抢过来,提供具有竞争力的酬薪和权力职责,同时还必须乐于前往人才所在地,不管是在现实里还是在虚拟的世界里。

  而政府则应对基础研究(材料、生物学、系统功能、新能源、交通运输以及农业技术)增加资金,确保劳动力队伍拥有合适的技能和教育,能参与新的商业模式和不断变化的行业环境,通过宏观经济的计量领域(GDP、失业率等)推动人们行为、政策的制定和投资的流向。

  只要方式正确,系统整合就意味着1加1等于11.如果方式错误,整合就可能导致1加1变成0。

  《资源革命》读后感(四):开源节流的五个方向:互联网背景下公司如何抓住资源革命的商机

  面对日益增加的人口及城镇化带来的对各种资源的巨大需求,现有资源的使用、消费方式已经不足以满足。所以结合互联网背景及大数据理念,作者提出了开启资源革命的五个方向:(1)寻找可替代的能源,避免或减少受能源价格及产量波动的影响;减少浪费:通过改变能源使用方式提高 使用效率;提高可循环性:通过增加资源的反复使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最优化流程: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改革生产理念,最大化减少能源成本;虚拟化:借助互联网,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现有公司要想不被淘汰,就需要紧跟技术前沿,通过模块化、快速产业化、系统整合实现创新技术的商业化和便捷化,从而赢得市场和用户,这需要公司拥有一个有远见领导者包容创新的组织氛围,高效快速的组织结构,以及提前进入市场并能在2-3 年内回收成本的计划。而这一切,都建立在紧紧把握当前资源革命,及时调整思维和角度,齐心合力一往无前信心毅力的基础上,政府在这场革命中要做的,就是间接帮助这些企业走的更远更久。

  《资源革命》读后感(五):资源紧缺是一个巨大的商机,有许多创新的解决办法

  作者认为当今世界正处在第三次工业革命过程中,第三次工业革命最重要的变化是发展中国家讲会有25亿人口从贫困走向中产,由此会给地球的资源带来巨大的压力,作者认为这同时也是百年以来的最大的商机。

  全书基本在讲解决资源紧缺的商业模式上的创新。

  作者认为解决资源紧缺可以有五个原则:寻找替代产品;消除浪费;提高资源的可循环性;提高使用效率;流程虚拟化。个人感觉这五个原则还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原则:开源,节流,替代。

  以下是书中的一些观点或信息:

  1:以前的两次工业革命,重点在提高劳动力和资本效率;现在正在进行的这一次工业革命,重点是用更少的资源做更多的事;

  2:以前的两次工业革命,机遇超过短缺,这一次历史还将重演;

  3:19世纪末,伦敦《泰晤士报》预计到1950年,伦敦将被埋在2.7米高的马粪堆中;

  4:在哈伯推出人工合成化肥前,全世界都在拼命寻找天然肥料。智利、玻利维亚和秘鲁为了鸟粪进行了长达5年的战争。

  5:页岩气让美国变成了石油大国;

  6:无人驾驶如果运用得当,可以提高道理利用效率数倍,极大减少交通事故;

  7:美国的人均驾驶里程在2004年达到最高峰,之后开始稳步下滑,原因不是非常清楚,但是可以肯定不是大萧条,也许是因为许多事情可以在网络上处理;

  8:DIRTT公司的装修流程与中不同,现成测量、设计后,在工厂制造组装,3-4周后后到现场,只需要两三天就可以完成全部的装修程序。在材料和人工上可以节省50%;

  9:现在的电话网络跟问世之初比,变化非常大了,但是电网还是爱迪生年代的样子,电网也会经历一次类似程控电话的变革;

  10:通用电气在美国的热水器制造厂,减少了铜管的使用量,结果在人工费用比中国高许多的情况下,他们的热水器比中国造的要便宜近20%;

  11:在资源革命过程中,要赶在产品可能提供50%-80%的改善而达到大众市场的门槛之前,即提前两个产品周期开始进行投资;

  12:古人要平均工作160天才能赚够一个小时的煤油灯的油钱;1800年一个小时的蜡烛要花2天的工资;1950年每工作8秒钟就可以买到晚上1个小时的照明,现在每工作半秒钟就可以得到一个小时的光亮;

  另外,第一位做序者不了解工业革命史,也没细看全书,犯了一个错:以为瓦特是蒸汽机的发明者。其实书中写的很明白,瓦克是蒸汽机的改进者。

  《资源革命》读后感(六):资源革命与供给侧改革

  lt;图片1>

  文/严杰夫

  最近,一个冷涩的经济学词语成为国内财经媒体追捧的“热词”,这个词就是“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这个词汇脱胎于经济学中的“供给学派”。“供给学派”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初的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依(Jean-Baptiste Say)。萨伊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写下了著名的“萨伊定律”,它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

  现代“供给学派”的诞生则要等到上世纪70年代。当时西方经济学的主流是凯恩斯主义,但在凯恩斯主义的理念下,西方各国一味扩大需求,导致社会经济停滞、物价却反而持续上涨的背离局面,也就是“滞涨”。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经济学家和官员都提出了不同的经济治理思路,其中以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芒德尔为代表的一群学者,从凯恩斯主义的反方向提出应当依靠降低税率、提高生产能力等措施,来刺激经济的增长。基于此,在现代“供给学派”中,降低税收即成为核心观点,这一理念在80年代成为里根-撒切尔政府应对经济萧条的主要手段,并帮助英美两国走出阴霾,迎来一段较长时期的增长。

  不过,仅仅依靠税收这样的单一手段而实施的“供给侧改革”,如同“萨伊定律”一样带有先天缺陷。在实施初期,降税确实帮助西方国家改善了状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的财政赤字也随之加大,社会贫富差距更是明显扩大。正是出于这些原因,此后的英美两国再度抛弃“供给学派”的理论,重新投入到凯恩斯主义的环抱之中。

  如今,30年过去。最近的30年是人类文明史上变迁最大的30年。正是发轫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信息技术革命,将人类社会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许多人将这场变革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也有西方媒体将这场变革命名为“新经济”;托马斯•弗里德曼则把今天的世界称为“被抹平的世界”;还有学者将其称为“第二次机器革命”(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安德鲁•麦卡菲)。无论用什么充满噱头的名词,来描绘今天这个时代,我们都得承认,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

  上一次工业革命促发的产业模式和经济形态都正在或者起码也是在不久的将来,将被视作“旧经济”,而千万种新的经济模式正在我们的身边迸发出来,却仍未给我们带来明显的福利。这意味着,全球经济增长在整体上暂时陷入了瓶颈,这种困境连同2008年突发的金融危机,令全球经济蒙上了一层阴影。

  这就是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泰勒•考恩所感叹的,那个“低垂的果实”已被采摘殆尽的“大停滞”时代。面对这种背景,中国政府却在改革步入深水区的时候,再度拾起“供给侧改革”这个被西方经济学家压在箱底的理论,显然不是在简单地“拾人牙慧”,其中一定有着不同于此前任何“供给学派”学者的新内涵和新考量。

  想要理解这种新的内涵,我们或许可以从3位美国学者撰写的《资源革命》一书中窥见一丝端倪。

  《资源革命》一书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来入手,来探讨变革发生的根本原因。“罗马俱乐部”在著名的报告《增长的极限》中曾悲观地预测,如果不采取紧急的环保和节约措施,科技发展的速度将无法赶上人类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的速度。这一近乎 “末世论”的预测,也正是《资源革命》想探讨的话题。

  同样《资源革命》也指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将给全球带来25亿的中产阶级,这意味着在能源、交通、建筑、水、农业、金属以及各个方面,将对产生巨大的资源需求。如果按照传统的产业模式和社会发展模式,当然无法承受如此巨大规模的需求增量,这也令“罗马俱乐部”的“末世论”看上去有一定道理。

  但出人意料的是,与“罗马俱乐部”的那些精英研究员们不同,《资源革命》的作者却采取了乐观的态度。他们认为,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会改变人类生产和使用资源的方式,这种改变带来的“资源革命”,将会为人类解决这一“囚徒困境”。

  为此,《资源革命》进一步提出了五大“革命”原则:资源替代、减少浪费、提高“可循环性”、最优化及虚拟化。资源替代即是寻找可替代能源,页岩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的开采和利用增强了化石能源的可替代性,当然风能、光伏等清洁能源就是更加典型的例子。

  智能电网带来的变革,则是用来说明“减少浪费”的最好案例。传统的电力传输技术,电力能源的损耗比例十分大,在特定时间里,只有20%-40%的电力传输能力得到使用,但是在智能电网模式下,电力使用效率将获得极大的提升,并且电力的超远距离运输也将能够得以实现。这恰恰正是中国国家电网目前正在构建的特高压电网想要努力的方向。

  提高“可循环性”自然也不难理解。对于现代人来说,资源的循环利用技术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而随着废旧金属、电子产品和水处理技术的更新迭代,资源循环利用的效率和成本也将大大的降低,这自然也将有助于缓解资源紧张的状况。同样,在这个过程中也蕴藏着巨大的产业机遇,麦肯锡的研究发现,光是通过翻新和重复使用电子产品,每年就可以创造9000亿美元的产业机会。

  最后两点“最优化”和“虚拟化”或许比较让人费解。事实上,这两个特征也早已存在于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能帮助我们理解“最优化”的例子就是系统整合。例如优衣库、ZARA等快消巨头重新设计了服装产品的生产、销售流程,它们在革新行业模式的同时,也使得自己成为服装业中的“新贵”;而中国远大集团在建造摩天大楼的过程中,实施的模块化改革,也同样给建筑行业带来了革命性变革。

  更重要的是,在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加速融合的今天,流程再造不仅意味着生产和销售过程的再造和重组,也意味着如何将新的技术和模式运用到传统工业企业中。这样的举措和努力,在德国被称为“工业4.0”,中国则称其“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在美国则叫做“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名字不同,本质上却大体上讲的是类似的内容:如何借助互联网工具和智能设备,去改造甚至于颠覆旧的生产流程,并设计出新的流程,以更高效地调动各类生产要素,生产出精准地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正如《资源革命》所说,“只要方式正确,系统整合就意味着1加1等于11”。

  最后,在这样的智能制造改造过程中,生产和生活的虚拟化也就成为现实。电子商务、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机器人等技术的发展,为人们在现实世界之外重新构建了一个虚拟世界。这个虚拟世界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与现实世界互联互通。所以,在无人机可以替代士兵奔赴战场的时候,那些虚拟的工具和机器人也能为人类的生活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亚马逊、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巨头正是这个虚拟世界里诞生的第一批商业巨头。

  诚然,《资源革命》更多的是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阐述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机遇。但我们仍然能从中看到,“资源革命”恰恰就谙合中国当下实施的“供给侧改革”的改革逻辑。

  11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十一次会议上指出,“供给侧改革”首要的任务就是要“促进过剩产能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这一举措的背后正是“中国制造2025”规划以及“互联网+”战略的实施。11月23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中,则更具体地指明了产业优化重组的方向和内容:培育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加快可穿戴设备、电子商务等产品和服务的发展,都成为了题中之义。

  这就意味着,中国今天推动的“供给侧改革”,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产业优化,来摆脱“大停滞”的危险,而带领我们走入新的繁荣。这一目的也正与《资源革命》中提到的那五大模式努力的方向相吻合。

  所以,无论是国家治理,还是企业发展,想要摆脱“大停滞”的困境,创造新的繁荣,就必须投入到技术和模式的创新之中,来契合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推动产业的优化和升级。就如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埃德蒙•费尔普斯指出,“当繁荣成为美好生活的流行概念时,美好经济必须帮助人们想象和创造新事物,从而实现创新。”

  这样来看,中国的“供给侧改革”本质上就是鼓励全社会打造出新的经济模式,以此贴合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对此,我们或许不需要像《资源革命》所“奢望”的那样,去拥有100年后主宰世界的12大产业;更重要的则是,今天的“资源革命”或“供给侧改革”,能够为我们倒逼出一个更为治理更为科学的政府、一个更为透明和健康的市场环境,以及一个充满活力和乐观的创新社会。

  ------------------------------------------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帮忙在“朋友圈”转发,并推荐“严杰夫的约柜”。:)

  lt;图片2>

  《资源革命》读后感(七):书中提到的案例

  印象比较深的几个案例

  - 美国Opower公司,定位为一家公共事业云计算软件提供商,通过向公共事业部门出售软件获取收益,获取家庭用电的数据,在大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电费单,利用用户与周围邻居的比较心理,降低用电量,为公共事业部门带来收益

  体现资源生产力的三原则:虚拟化、最优化及减少浪费

  - 人造鸡蛋,成本比养鸡下蛋低20%

  - 受JAVA语言启发,改造烤面包机的电源接口,从而成为了标准化的接口。

  每个系统都有标准界面,每个对象/零部件都可以进行替换或被投入新的使用

  类似的应用有DIRTT公司(通用家具,模块,可以迅速安装,还可以重复使用)

  《资源革命》读后感(八):笔记

  1:以前的两次工业革命,重点在提高劳动力和资本效率;现在正在进行的这一次工业革命,重点是用更少的资源做更多的事;

  2:以前的两次工业革命,机遇超过短缺,这一次历史还将重演;

  3:19世纪末,伦敦《泰晤士报》预计到1950年,伦敦将被埋在2.7米高的马粪堆中;

  4:在哈伯推出人工合成化肥前,全世界都在拼命寻找天然肥料。智利、玻利维亚和秘鲁为了鸟粪进行了长达5年的战争。

  5:页岩气让美国变成了石油大国;

  6:无人驾驶如果运用得当,可以提高道理利用效率数倍,极大减少交通事故;

  7:美国的人均驾驶里程在2004年达到最高峰,之后开始稳步下滑,原因不是非常清楚,但是可以肯定不是大萧条,也许是因为许多事情可以在网络上处理;

  8:DIRTT公司的装修流程与中不同,现成测量、设计后,在工厂制造组装,3-4周后后到现场,只需要两三天就可以完成全部的装修程序。在材料和人工上可以节省50%;

  9:现在的电话网络跟问世之初比,变化非常大了,但是电网还是爱迪生年代的样子,电网也会经历一次类似程控电话的变革;

  10:通用电气在美国的热水器制造厂,减少了铜管的使用量,结果在人工费用比中国高许多的情况下,他们的热水器比中国造的要便宜近20%;

  11:在资源革命过程中,要赶在产品可能提供50%-80%的改善而达到大众市场的门槛之前,即提前两个产品周期开始进行投资;

  12:古人要平均工作160天才能赚够一个小时的煤油灯的油钱;1800年一个小时的蜡烛要花2天的工资;1950年每工作8秒钟就可以买到晚上1个小时的照明,现在每工作半秒钟就可以得到一个小时的光亮;

  《资源革命》读后感(九):核心是如何通过改进流程,材料等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在看《资源革命》一书,放在几次产业革命的长河中,为我们阐释了增长的极限可能是一个伪命题,特别是那些根据现有条件来预测的资源瓶颈魔咒,最终就被破解。其更核心的是延展了斯密提出的经济发展三要素:劳动力、资本和土地。近些年来,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翻了好几番,而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则没有很大的改善,破解资源的瓶颈,很大程度上一方面靠改变现有的生产和消费流程来实现,比如汽车发动机的动能有86%都没有传导在车轮上,而是中间发生了大量的损耗;比如OPower公司通过连接人们的智能电表,对大家的用电行为进行排序,激发了人民节电的攀比,从而省下来大量的电费,再比如电子垃圾中金的含量比矿石中的含量高100倍,ATMI公司发明了新的溶液,可以效率更高,污染更小地提取金子;再比如目前的高速上每公里的车容量大概在30辆,而无人驾驶的实现,加上车联网的沟通,可以使通行能力达到200辆,相当于多出了3倍的道路。所有这些,都是对现有的效率挖潜。另一方面,需要材料技术的进步,比如3D打印未来可以实现打印各种零部件,节省了大量减材制造的成本,甚至车门板的厚度也会根据需求不同;大量的碳纤维材料可以应用于汽车生产,让汽车更加节能,高效。所有这些,都是从一个效率的角度来改变我们对资源利用的认识,在其中,蕴含了巨大的商业机会。比如电力、石油等公司是之前产业革命的基础设施和能源提供商,未来的信息革命时代,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将成为基础的生产资料提供商,智能交通服务商可以为每一台汽车和信号灯等提供操作系统,成为新时代的微软,等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