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像哲学家那样生活》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像哲学家那样生活》的读后感10篇

2018-05-31 20: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像哲学家那样生活》的读后感10篇

  《像哲学家那样生活》是一本由[美] 威廉· B.欧文著作,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8,页数:3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像哲学家那样生活》读后感(一):生活在哲学的凝视下

  (文章刊于 社会科学报)

  如何看待自身和周遭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这应该是哲学改变生活方式出发点。解读哲学话语,从而促使个体自身由内而外发生转化,最终达到彻底改变生活方式的目的,这并不是哲学理论廉价心灵鸡汤的沦落,而是我们在充满喧嚣、极易焦虑的当下利用经典重构有关精神修炼法则必然选择。契合这样的使命,威廉·B·欧文用《像哲学家一样生活:斯多葛哲学的生活艺术》一书,分析了斯多葛哲学的深层内涵,并向我们展示了寻找、乃至拥有美好生活所必须具备的理解力、适应力和行动力。

  理解自己:如何从忧伤中挖掘出快乐

  理解自己,既是如苏格拉底而言对自我的一种“审视”,又不全然只是审视,它应当还有在掌握自己的心理情绪情感基础上的包容和谅解、悦纳和鼓励。“审视”更倾向理性的观照,极有可能掺杂了公共伦理要求、社会评价制约,而“理解”,才能在更深层次实现与自己的对话,从而更为贴切地为过往做出总结、对未来做出规划。这是一种把自己当做“人”的做法,也是在一个科学和技术急速发展时代里,最应具有却相当缺乏的态度

  斯多葛主义者早已意识到,哲学中有重要心理学成分,它帮助我们更全面深入地找到自己、获得快乐根据塞涅卡的说法,斯多葛主义者着重寻求的,就是使“大脑如何才能始终持续在安稳良好进程中,能对自己宽和,能够乐观地看待眼下的状态”,然而实际情形却是消极想象和自我否定充斥了现代人心灵。这种局面一定是坏事吗?并非如此,要知道,霉运的打击对于那些“只期望好运”的人来说,是最大的。或许,在平常生活中,让美好期待适度焦虑共同存在,恰好是保证状态稳定方法之一。

  这种并存,是针对心理学家沙恩·弗雷德里克和乔治·洛温斯坦提出的“享乐适应”理论的应对策略人们习惯于既定状态或既得利益,往往会产生乏味、无趣的感觉作为这种感觉的延伸,又会构成新的欲望,如此反复,当我们处在欲望的“跑步机”上之时,不满、厌倦甚至痛苦随之而来。无论是对事物,还是一段亲密关系,习惯拥有都是阻止我们从中不断获得乐趣的重要对抗。仅靠压抑欲望能使人们从不满中解脱吗?至少目前看来,收效甚微。斯多葛主义者认为,“消极想象”,更通俗一点说就是“想象失去”,是一个卓有成效的逆转方式。就如同冰箱的冷冻室封存食物也有一个期限,我们所面对的命运人事,也并非一成不变,任何享受都有完结的一天,任何苦难也都有死亡的时候

  哲学并不是唯一一种帮助人们了解自己、获取平静安宁途径,且不提佛教特别禅宗、道教、基督教对人本性认知和教化,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就非常强调君子“不惑,不忧,不惧”的心理状态,而通俗意义上的快乐——知足常乐,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上。

  适应他者:如何与外部世界共同存在?

  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避免与人打交道?这个难题涉及的不只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技巧,更多地反应了哲学世界关于“我”与“在我之外的一切”的种种争论:我的生存只是我自己的吗?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指出:“他人并不等于说除我以外的全部余数,而这个我则是这余数中兀然突立的;他人多半倒是我们本身与之无别、我们也在其中的那些人……此在的世界是共同世界。在世就是与他人共同在世。”“他者”构成了我们掉头看自己所在的世界,如何适应这个外部世界,则是斯多葛主义哲学家既长久又艰难的思考

  只要生存在世,就一定需要与其他生存者打交道,然而这种交往,并不总是愉快积极的。简单的回避,无法帮助我们彻底逃离不快,尤其是在面对无处可逃的境地时。以对象性质来划分,人的社会交往至少涉及“你可以选择的”和“你不可以选择的”两类人群,前者可能是朋友,后者则是基于共同利益而出现的人。对此,斯多葛主义者提醒我们,独处时我们所形成的“特定的性格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与他人进行交往时的状态。某种意义上,这似乎刚好与海德格尔的“无别”说法相一致,我们如何假想他人、如何图谋对方,既是对自己的定位,也同时引来对方同等程度的伤害。这就是爱比克泰德所说的:“记住,侮辱你的不是那个辱骂或打击你的人,而是你认为他们正在侮辱你的这种判断”,交往关系,其实是互相映射的结果。我们处在看似客观的、共同的世界,同时每一个人的外部世界又无法不受到自己行动的影响

  明白这个道理意味着可以改变世界吗?斯多葛主义者没有这么乐观,他们反而认为:尽管改变他人是可能的,但是当我们与他们相处时,告诉自己他们天生就是这样行事作为的,可以使自己少些苦恼。不管是将微小苦痛放到广阔宇宙背景中重新体认,还是拒绝像自己讨厌的人那样行事,既不吹嘘亦不贬损,既不敏感亦不冲动,我们需谨记的,不过就是世界之大,理应采纳不同价值观

  行在此刻:像最后的时刻一样

  人首先在行动中生存。行动既需要方向,同时要能付出努力。塞涅卡这样说过:“我们应该这样生活,仿佛此时此刻就是我们的最后时刻。”一定层面上,像在生命的最后一天那样活着,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向死而生”的人生态度,如同法国电影余生的第一天》中展现的那样,然而我们又无意于煽动世人一定要在领悟分离与死亡之后才明白“生之太美”。在恒常的处境下重返日常生活,回归一个真实的、此在的世界,才是生活哲学的目的。听起来,这似乎是一种“反哲学”的表述,然而,与实践结合的哲学话语,其最大的作用正在于指导行动。

  从行动的方向上看,人们应当把行动放在自己可以控制事务上而非相反,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没有价值追求从而减少了人生的其他可能。行动不是简单地等同于工作,藉由工作满足的欲望甚至可能吞噬一个普通人。斯多葛哲学家们提倡的是如何更好地应对羞辱悲伤衰老坦然地面声名诱惑

  吾日三省吾身,我们应当在沉思中确定行动的方向。塞克提乌斯告诉我们,沉思的内容包括“你今天治愈了自身的什么病患?抵制了自身的什么弱点?你在哪方面显示出有所进步?” 当然,是否有意识地进行了“消极想象”也是沉思的必备条目。这需要我们每个人尽力做到,身处日常生活中,既扮演参与者,又能变为旁观者

  沉思的作用并不指向沉溺过往,最重要的是将注意力集中到未来,帮助我们减低焦虑,释怀过去,把心力聚焦于生命中能够控制的事务上。我们从马可·奥勒留的言论中学会取舍,从爱比克泰德那里学会如何在有限的生活中获得更大的满足,这些实践技巧和生活忠告,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高度的适用性和神奇的指导性。

  确定行动的方向带来行动的能力,这是一种一以贯之践行的决心毅力,更是一种行在此刻的迫切和追求。如同爱比克泰德所言,“践行斯多葛主义就像是为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儿进行训练,但是两者间却有一个重要的区别:我们为之训练的奥林匹克竞赛是在将来的某一天进行的,而我们生活的竞赛现在已经开始了”。采纳一种人生哲学,只是让生活变得美好的起点,充满意志力的践行,才能完成最终的蜕变

  假使哲学只能进行理论的或历史研究,由其产生的则只能是哲学的研究者,通常是哲学系的学者,那么对普通人而言,对那些不从事哲学研究的人来说,哲学还剩什么?如果用斯多葛主义做一个概括,那应当是“为人生的哲学”,这正是与理论的、历史的哲学并驾齐驱的、面对哲学的一种实践方式,也是这本书的作者所主要探讨的。可以说,假若你想从一本哲学书籍阅读中获得避免消极情感的技能、获得确立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的方法,那么,《像哲学家一样生活》庶几为你提供最诚挚有效的帮助。

  《像哲学家那样生活》读后感(二):学习斯多葛哲学的生活艺术

  《像哲学家一样生活》讲述的是斯多葛主义哲学的生活艺术,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斯多葛哲学,它的人生哲学可能是古老的,但本书提供了人们应该如何生活的忠告,每一个想要过充实有意义的生活的人都可以看看本书,都可以从中学到不少有用的人生哲理

  虽然斯多葛主义是一种哲学,它其实也有重要的心理学成分,它认为深受消极情感(生气、焦虑、恐惧、痛苦、嫉妒等等)影响的生活过的不是良好生活。

  斯多葛主义哲学是古罗马最流行、最成功的思想流派,其生活的艺术能让我们减低焦虑,释怀过去,将心力聚焦于生命中能够控制的事务上,能让我们更好地应对羞辱、悲伤、衰老,坦然地面对声名与财富的诱惑。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讲述了斯多葛主义哲学的兴起、心理技巧、忠告以及斯多葛主义哲学在现代生活中的情况

  斯多葛哲学家的过人之处在于,他们不但是深刻思想家,而且是行之有效的实践者。本书聚焦于斯多葛哲学的实践方面,诸如:消极想象(能发生的最坏结果是什么),控制的二分法(论变得无敌),宿命论(放下过去……以及现在),自我否定(论应对快乐的阴暗面),责任(论热爱人类),社会关系(论与人交往),侮辱(论容忍奚落),悲伤(论用理性战胜眼泪),愤怒(论战胜反快乐),个人价值观(论沽名钓誉),老年(论被赶到养老院),死亡(论良好生活的善终)等。

  对于受侮辱,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认为在受到侮辱时停下来想想那些侮辱者所说是否属实,如果属实,那么就没有理由感到沮丧,因而也没必要生气,另外一种消除痛苦的策略就是停下来想想侮辱者到底了解多少,对于如何回应侮辱,斯多葛哲学家认为回应侮辱的绝妙方式是幽默。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不做任何回应。

  对于个人追求名声,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称:获得名声的代价非常高昂远远出名声能带给人们的任何益处,他们认为,如果你一直不在乎社会地位,你的生活就会好很多。

  对于个人的奢侈生活,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认为:财富是不值得追求的,如果我们的目标不是生活得很富足,而是要获得美好的生活的话,追求财富反而无益于美好生活的获得。

  本书通俗易懂,幽默诙谐,内容丰富,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使读者在阅读时不容易感到枯燥困难倦意,从而能够领悟这些哲学家的思想,我们从马可·奥勒留那里学会取舍,从爱比克泰德那里学会从有限的生活中获得更大的满足,这种生活的艺术还能彻底治愈折磨现代人的心理慢性病症——对生活无休无止的不满足感,让我们的内心归于从容和安宁。

  zhu���ǥY

  《像哲学家那样生活》读后感(三):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眼瞅着自己早已度过而立,正在迈向不惑,这日子反而过得越来越有些迷惑了。究竟什么才是生活中的真谛?什么样的日子,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

  说的俗气一些,从小我们就被告知,勤奋努力就是为了能够让自己过上好的生活,而好的生活就是想拥有什么便拥有什么。这里值得拥有自然物质上的拥有,当年的我们怕是还不能够理解精神拥有的。

  可是随着年龄的渐长,阅历增长,越来越觉得这世界不是这样子的。你的辛勤努力,有可能并不会换来等价的回报,即便是有所回报,或许也不能带给你预想中的快乐。喜怒哀乐生老病死以及人生中的各种起起伏伏,这些都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所躲不开的,不时的会带给我们种种不快乐的感觉。既然不可避免那么就应该学会正确去面对,用一份精神上的从容来化解这各种焦虑,学会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快乐一些。自己能够独立顿悟自然是最好不过,若是不能够自我开解,那不妨借助一下别人的力量为好。

  印象中哲学大多是枯燥且难以理解的各种理论学说,虽然知道有众多人生哲理包含在其中,但是似乎还是和实际的生活之间隔着一条鸿沟,有关于哲学的书籍看了不少,心底似乎也有所触动,但是总有一种明明看的到却怎么也摸不到的感觉。哲学这东西,似乎总是不够地气

  不过若是有人能够将著名的哲学观点与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并且告诉你可以用哲学来化解人生中所遭遇到的各种迷茫困惑,你是否愿意接受这些内容。

  因为这本《名为像哲学家那样生活》的书,我第一次听说了斯多葛主义。他认为个人的幸福全在于内心的宁静顺其自然,不需假以外求,因为任何外在的功名利禄无助于个人的自足和幸福。

  上述的观点或许有些绝对,但是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人心底的不快就是来自于自身的欲壑难填,放手一些东西后,真的会感觉轻松快乐许多。

  书中针对人生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些情感以及遭遇结合哲学观点,做出了分析与解释,教授人们如何去学习并感受日常生活所带来的简单快乐,尝试着与这个世界融洽的相处,让我们的内心归于一片祥和与宁静。

  翻过此书后,莫名想起了六祖慧能那最为著名的偈子。“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其实生命本就是这样,凡是看得淡一些,计较的少一些,面对时勇敢一些,或许你会发现,其实快乐真的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找。

  《像哲学家那样生活》读后感(四):思考生活

  哲学是倡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一门科学,哲学存在的理由是致力于探讨人生。在所有的生物中,只有人类具有意识,具有思维,可以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人们在认识自我和改造自我的道路上不断思考和探索,催生了诸多哲学上的理论。哲学看似一门枯燥深奥的学科,实则充满智慧,能对我们的现实生活给出指引,从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斯多亚学派、叔本华或尼采;从“我思故我在”的法国笛卡儿、“明希豪森三重困境”的德国阿尔伯特,到澳洲哲学家辛格、英国哲学家西布利等,诸多的哲学大家的思想,璀璨了整个星空。像哲学家一样思考,用哲学指导我们的生活,让快节奏的生活和浮躁的心灵有一个安宁的归宿。

  在生活中,痛苦时常存在,导致人们陷入痛苦的一个根源就是不满足。人生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苦难总会如影随形,常说知足常乐,贪心不足蛇吞象。一个人的人生,短短百年,相比较与追名逐利的人生,更多的释怀让人快乐。斯多葛哲学作为古罗马最流行、最成功的思想流派,他们深谙世事以及人性之幽明,他们不但是深刻的思想家,而且是行之有效的实践者。斯多葛哲学家们用实践技巧给出当下生活在痛苦中的人们以快乐生活的忠告,让生活的艺术降低人生的焦虑,释怀过去,把心力聚焦于生命中能够控制的事务上,解决生活中的烦恼和忧愁,拥有一颗快乐的心。

  本书章节层次分明,从斯多葛主义的兴起到斯多葛主义的心理技巧,再到给出的生活上的忠告,贴合实际,聚焦于斯多葛哲学的实践方面,给处于焦虑、愤怒、悲伤等中的人以生活的智慧。用消极的想象,思考事件能发生的最坏结果,进而反方向的思考,做到有备无患,享受所拥有的事物又不依附于他们;放弃无意义的事情,放下过去,进行自我否定,锻炼自控的能力;进行沉思,思考的力量是强大的,正如每日三省吾身,闻过则喜,思考和实践相结合,使自己在快乐的道路上走的长远;训练自我满足与已有的东西,克服欲望和对别人的仰望,关注自我的当下,理性思索,克服嫉妒,愤怒和死亡,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结交真正的朋友,让我们的生活形成一个良性的圈子,愉悦的氛围。

  《像哲学家那样生活》读后感(五):信仰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的新作《幸福了吗》面市的时候,接受记者采访时,被问到为什么书中多次提到“信仰”一词,白岩松表示:“有信仰的人不一定都幸福,但是没有信仰一定不幸福。”

  当时他说,人生是一条单行线,终点是不可逆转的,你已经隐约地看到终点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个时候你思考人生究竟是怎么回事,我究竟做的是不是有意义,财富积累的太多,如果无从消化的话,我积累的意义又在哪里。出现的困惑太多,人必须要解决自己与内心之间的挑战……当时他的话和他的身份作为一种传媒的咽喉传递到更多人的心中,通过他的人生阅历为大家讲述人生漫漫长路之中信仰的意义。

  圣经中所罗门也说过:“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也将这事放在心上!”只有那些智慧之人才会够对迟早来临的这事有洞察和准备。对于处于瞬息万变中的中国,我们如何能够摆脱迷茫,解决面前的困境,不被各种思想理念所冲击,可能社会发展太快我们着急赶路,却在不经意间丢失了自己的灵魂。

  谁能不迷茫,没有谁!人生的路怎么走,不知道!会不会就一直这样碌碌无为,有可能!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人从一开始就告诉自己我不行,总是在尝试,一直在探索,如何才能过得更好,在本书 《像哲学家一样生活:斯多葛哲学的生活艺术》一书中作者威廉· 欧文教授运用斯多葛主义哲学深邃的心理探索与有效的实践技巧,将古罗马最为流行,最为成功的思想流派带到大家的面前,不同于一般说教性的论述,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细致地划分了不同情况下的斯多葛主义哲学运用,观察和反思自己,与其他思想学派相对比,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发现自己曾经踩过的雷,掉过的坑,过不去的坎等等情况,读后不禁有种原来如此的豁然感。

  当然在阅读过程中大量的背景知识的介绍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所受教育的不同,也会有阅读的疲惫感,跳跃式的章节阅读方法可能对于在前面大篇幅出现的叙述部分有很大的规避作用,这样也会让阅读的兴趣更持久。介绍方法之前总是要告诉使用的人一些历史由来,文化积淀的背景交待,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阅读者理解和感受作者所要传递的思想文化,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阅读者的耐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耐得下性子来仔细阅读这些看起来略微没什么实际操作价值的内容。

  相较于对于书籍内容吸引程度的吐槽,更想说的是,阅读本书带来的一个感受就是如同前文中所提及的信仰问题,坚守自己的信仰,也许不是作者所倡导的斯多葛哲学的生活艺术,摒弃那些不被社会主流价值观所认同的社会价值观,树立自己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观察与反思,在实际指导中会不会有所改变,可能还是会徘徊,只是这一次做决定所耗费的时间比上一次少花了一分钟的时间,那就是进步了一点点。

  土耳其作家帕慕克就曾说过,我不想成为一棵树本身,而想成为它的意义。很多时候会听身边的朋友说来生好想成为一棵树,当然不排除被韩剧影响的浪漫小心情,但更多时候是希望可以借此来逃避现时的压力和恐慌,好似变成了一棵树就不需要考量其他的事情,一心生长就好,不管是根系还是枝丫,不用选择明天的方向,因为阳光就是方向,其实我们就是被外界事物所迷惑所以迷失了生长的初衷,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来成长的,只是比树多了更多的成长方式。

  成长的高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内心格局,抗住压力也要抵制诱惑,内心见素抱朴,对每一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再心中坚守其一,全心全意,永不停息。坚守信仰,努力生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