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放弃的艺术》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放弃的艺术》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5-15 02:09: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放弃的艺术》经典读后感10篇

  《放弃艺术》是一本由[美]佩格·斯特里普 / [美]艾伦·伯恩斯坦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放弃的艺术》读后感(一):Redirection

  读的是繁体版本,翻译的书名是《放弃的力量》。It's a very inspiring for someone who perseveres and is stubborn. the best part is the suggestions for redirecting yourself when you want to quit, but not "loser/lazy "quitting. And the way it teach you to set the goals that are meaningful. It's a bit difficult to read the part with too many psychological studies...

  《放弃的艺术》读后感(二):人生要学会放弃

  人生要学会放弃

  ——读《放弃的艺术》

  彭忠富

  飞机作为一种高科技尖端产品,有专门的飞机公司生产。可是很多飞机制造发烧友仅凭着年轻时对军事知识的兴趣,就开始不切实际地造飞机。他们没有图纸,资金东拼西凑,很多人花光了全家多年的积蓄,一门心思造飞机,幻想着自己能飞上蓝天。应该说这些人都是很聪明的,对事业也很执著,如果他们不造飞机,把精力用在其他方面,我想他们早就成了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人生要学会放弃,这是一种大智慧。美国畅销书作家佩格•斯特里普和心理治疗师艾伦•伯恩斯坦在合著的新书《放弃的艺术》中指出,一味地坚持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或取得成功。为了让人生的意义得到淋漓尽致的呈现,我们都需要掌握放弃的艺术,有策略地舍弃无法实现的目标,确立新的目标,从而做出积极的改变。

  坚持是人类的天性,通常即使目标遥不可及,人们也不放弃,因此培养放弃的能力对人们来讲尤为重要。放弃不仅能让我们从毫无希望地追求难以企及的目标中抽身,还能让我们有机会去追求更令人满意的新目标。学会放弃非常重要,这是对我们大脑中固有习惯的一种有意识的区分,这些习惯大多是无意识的,抛弃它们反而更好。放弃并不意味着结束,它是重新审视你的目标和你想要的生活时必须跨出的第一步。

  成功的人知道坚持,也知道放弃。赢者确实会放弃,但不是按照你认为的那种方式放弃,他们在放弃时能做到有理有据,并充满智慧。放弃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技能,而非像文化传统灌输的那样是令人羞愧的无奈之举。放弃开启了另外一个视角,而这个视角是我们所受的教育和我们给孩子的教育中所缺失的。人们很难做到巧妙地放弃,如果理解了其中的原因,我们就能洞悉我们的决策在多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以及我们如何才能做出有意识的决策。

  本书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既有心理学家和研究人员对人类行为和动机的分析,也有科学家对人类大脑的探究。本书将放弃看作一门可以掌握的艺术,帮助你均衡培养放弃和坚持这两种能力,使你对自己已经做出的决定感到更加快乐和满足。

  本书提倡并阐明的是巧妙式放弃,它包括放开熟悉的东西,发现新的世界,度过一段迷茫期,并应对放弃所带来的负面情绪。显而易见,放弃会使你经历一段艰难的情感过程,但到最后,他会为你在情感上带来更大的激励。掌握巧妙放弃的策略,需要我们做到:控制念念不忘;将注意力集中到任务的实施上;反复灌输现实主义;创造心流体验;获得支持;认识到必须放下过去的习惯、舒适区、未达成的目标或徒劳无果的努力。

  本书引用了心理学和行为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还讲述了很多令人信服的故事,并提供了多个实用的测试表,可以用来指导你制定正确的人生规划,帮助你评估自己的目标是否能够实现,以及协助你判断是否需要做出放弃的决定,重新规划你的人生。

  放弃是种智慧,也是种能力。对于自己开启的人生旅程,我们不妨反思一下,是否该放弃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这样,我们反而能轻装前进,再出发。

  《放弃的艺术》读后感(三):学会主动放弃

  我们每个人都自愿或者不那么自愿的从过往的生活经历中学会放弃……大概是记忆最初的时候,被爸爸妈妈抱着路过街边的橱窗,好奇的想凑过去,却不被理解的硬是抱着离开的嚎啕大哭?又或者是稍大一些为了某个特别想要的玩具,赖在百货商店的玩具柜台前的满地打滚,却不被接受的生生拽起?还是再后来,上了学对某个学科从最初的斗志满满,到最后的厌烦支吾,对比自己真心喜欢的学科,你不得不承认人总有力所不及的时候?

  想一想,前段时间看报道中那些对博彩疯狂的人,搜刮钱包里每一分钱投入了这项以小博大的事业当中去了。正常理智的人可能很难理解他们的行为,如果只是偶一为之尚可称之为“玩玩”,但是这种以买彩票代替储蓄和投资的行为,和赌博大概也没差了!当然,这些人一开始肯定不会‘玩’得这么大,能够玩得这么疯狂肯定也是有一个逐渐的发展过程的,但是但人类是有侥幸心理的生物,永远不会有真正的罢手。

  随着他们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在赌徒心理的驱使下肯定也越发的疯狂了。其实有时候说人“魔障了一样”,是那个人真的看不到,不明白了么,不,最起码大部分人不是的。只不过就是这些人根本不愿意明白罢了。在权衡利弊的时候,只要那个‘利’足够大到他们无法抗拒,在他们的眼里就像带了过滤镜片一样的只看得到对他的好处,而选择性的无视了那些对他不利的地方,即便事实摆在眼前也是抱着侥幸的心理不愿去深想。利令智昏不外如是。

  诚然,人对自己有信心是好的,但是总也不该过分高估自己的能力吧?只是按着自我意愿去看自己想要看到的东西,而不去重视那些对自己不利的因素,殊不知那些不利的因素才是影响一件事成功的关键。可是这个世界上的太多人只是盲目的看到了自己有利的一方面,不去看甚至不去想甚至是不愿意去想那些对于自己不利的地方。

  开篇作者就提出了,“本书对只吹捧‘坚持到底才是美德’的文化进行了必要的纠正。”也许有人会说,许多成功者不都是靠着自己的坚持,不放弃才最终获得了成功的么。可是现实的问题是,我们都为电视上许三多的“不抛弃,不放弃”所感动,但是就算有人完全按照许三多的经历复盘了,就真能保证这个人能成为许三多第二了吗?

  从一开始,我们所受到的教育,听过的故事,从小到大所有的文化传统灌输给我们让我们相信的就只有“坚持”的价值。于是,“下定决心就能成功”成了一个人生信条。固有的心理与思维习惯大大强化了“坚持”这一理念,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我们对“坚持”的信仰。就如作者所言那般,这种信仰与我们看待生活的方式交织在一起,使我们很难用其他的方式进行思考,……这里只有一个问题,仅仅是“坚持不懈”并不能保证你取得成功!

  我们想象中一些事情发生的概率要远大于真实发生的概率。人类的生理本能会加强我们的积极信念,加重我们的一厢情愿。常常导致了我们错误的在早该结束的关系和错误的环境中停留。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并非仅是来自于我们漫长的狩猎采集生活中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所赋予我们的,更重要的是各个国家甚至整个现代社会的文化观念上对于放弃的抵制。

  从另一方面来说,将坚持视为成功的关键也乐于为大众所接受,毕竟,“如果‘坚持’才是必须的东西,那么一个人可能拥有的超越他人的其他特点和优势——教育、阶级和特权——就会被人们忽视。”(P.ⅩⅣ)但现实告诉我们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能够有所回报的。“面对达成目标的阻力,我们会认为我们做出了清醒、理智的反应,但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儿。”(P.10)所以当我们思考实现一个目标的时候就会过于乐观,与此同时,我们又不是很擅长做出判断一个目标是否真的能够实现。

  “激励并没有错,坚持不懈的故事确实能够鼓舞人心。但问题在于,当我们的决定被我们首先想到的事情左右时,我们就不可能再提出正确的问题。而正确的问题肯定不是经常听到的‘为什么不是我’。”(P.14)更不可能是什么“别人行我也行”。说白了吧,凡是会这么去想的,都是源自于一种骨子里隐藏的强盗逻辑,你不去看对方获得了成功究竟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只是理所当然的认为,别人能够成功凭什么我就不行。

  别人自主创业获得了成功,是因为别人有门路把东西卖出去,或者有资金能够砸钱砸出个销路来。生产和销售的两个终端你至少也要抓住一个吧?别拍脑袋想当然,光看着贼吃肉,没见贼挨打,光看着那些大企业的老总功成名就就觉得自己和人也不差什么,没去想想着那些大企业的老总能够最终获得成功到底具备了什么素质!

  就如同书的介绍中写道的那样,“最成功和最幸福的人知道何时应该坚持,何时应该放弃。”“为了取得成功,你需要用放弃的能力来平衡坚持的能力。”(P.ⅩⅧ)能够做到从一个不可企及的目标中脱离,需要更实际的思考,和强大的决断力。本书建立在对人类行为和动机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关于“放弃”这一看似简单的行为,其背后所隐含的重要意义。

  对人类行为心理学感性趣的不妨仔细看看第一章中的“损失厌恶心理与非理性行为”,书中通过种种案例打破了往常人们所认为的,人在面对获利的可能性时的更可能倾向于冒险性心理,得出了与之完全相反的结论:人们在面对此种需要权衡盈利或亏损的情形下的选择会出乎意料的保守。“人们并不是那么愿意以盈利为借口而冒险一试,但为了避免某种损失却几乎愿意做任何事情。”(P.22)

  人都是有止损心理的,所以买到的东西越便宜越好,转手卖出去赚得越多越对。未必要斥之以人性本贪,但至少也算是人类心理上的一个弱点吧。与之同样严重的,是人们大都会有的,自我过于良好的观感。才会有太多的人那么自我感觉良好的认定,既然别人能够做到的我怎么就做不成,才能那么盲目乐观的认为,既然别人行我也行。

  不错,天才是需要专注力的。但是这种执着的专注,并不等同于孩童对自己喜欢的玩具的执拗!没人会甘心放弃,区别只在于是否有自制力,或者是足够的足够理智的自我认知,确定是否及时放弃,而不是越陷越深。孩童对自己喜欢的玩具的执拗是无理性的,很多人也会在本能反应下完全不顾忌自身安全的反身去捡拾自己掉到快车道上的东西,但是如果给这些人更多的反应时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就不会这么冲动了。

  想要胜任某项工作,有这方面的才能固然是好的,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要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在我们这个知识分类越来越细化的推崇专业的时代,哪怕去当官也再不能像几十年前的人那样因为却人手,上级只是是凭着感觉认为某人为人不错就让对方上任了。更何况是没人替你买单的自主创业呢。如果你不够睿智,仅是机缘巧合时也势也令你走上了这步,那么好吧,命运令你获得成功,但现实总会令你失败。

  “睿智的人既能坚持又能放弃,他们知道何时不该坚持而应该放弃。反之亦然。当他们决定放弃时,他们会真的放弃。然后,他们会变换方法,设定新的目标,为此‘坚持不懈’。……将‘放弃’看作可行的,这对于盲目‘坚持’是一个有益的纠正,也是改变你的观点所需要迈出的第一步。”(P.ⅩⅧ)

  所以,别觉得中途放弃是件丢人的事儿,也别觉得九十九步都拜了就差最后这一哆嗦了很可惜,天知道一直走下去你到底会遇到什么。坚持到底未必获得成功,中途放弃也未必就一定错失良机。无论什么时候及时收手割肉止损也都不晚,尤其是涉及金钱的投资行为,不赔就是赚到了,不继续往里赔就是胜利——

  《放弃的艺术》读后感(四):学会放弃

  佛教中的放弃:

  佛教六度 布施:放弃对金钱的执念 持戒:放弃无节制地生活 忍辱:放弃“我执”,诸法无我,其实本没有我这个自性,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此。不要认为你不能被冒犯 精进:放弃懒惰 禅定:放弃散乱 般若:放弃痛苦 八苦 生老病死,求不得,不欲临,怨憎会,爱离别 四法印 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有漏皆苦 涅槃寂静 五蕴 受色想行识

  《放弃的艺术》读后感(五):书摘

  放弃的艺术 p.21, 沉没成本悖论,它是促使人们产生坚持意愿的另一个动机。 因为人们一般会在以下两件事情上表现出犹豫和勉强,一是承认他们的投入白费了,而是承担过早放弃的风险。 p44,当我们真的打算要放弃时,还是首先会问自己,我们是否曾经努力使之成功过呢? 46,目标会引导我们的行动,所以理所当然人类是目标导向的。 目标可能是内在的或外在的,内在目标源于个人的内心,它被我们的心智图像所激发,内在目标可能是抽象的,也可能是具体的想法,外在目标,发端于外部世界,他们可能是其他人希望我们做的事情,也可能源于环境中其他非社交性的暗示。 有些目标是短期且非常具体的,另一些目标是将抽象的和具体的目标结合在一起的终极目标,还有一些是长期目标。 心理学理论把成就目标分成了三类:掌握目标侧重于技能,专长领域或专门知识的开发,乘机接近目标,专注于获得与其他人相当的能力或专业知识,陈军回避目标,则专注于避免与别人相比,以免显得自己无能。 用公式表达就是,如果我做了事情x,那么事情y就会发生,其中,x和y分别是你的行为和你希望实现的结果。为了避免出现我们不想要的结果,我们会选择回避目标,用公式表达就是,如果我不做事情x,那么事情y就不会发生。 具有接近型人格的人,对积极和理想的目标敏感,无论是情感上还是行为上都能接受那些积极的目标,也倾向于追求此类目标。同时,具有回避型人格的人,倾向于对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的消极因素作出反应,本着回避的原则选择目标,并且十分关注他们所处环境中的消极暗示。 因此,回避型动机的目的在于帮助个体维持生存,而今进行动机则旨在促进个体成长。 57,目标脱离要在认知情感动机和行为这四个层面同时发生。 将注意力集中于一个新目标或新愿望,有助于你成就目标中解脱出来,重新投入一个新的目标,这才是整个过程的关键所在,当人类致力于控制一次冲动或一个想法时,就会削弱控制其他冲动,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蔡加尼克效应解释了很多人在放弃一个目标或摆脱某种处境之后,会陷入患得患失的循环中无法自拔的原因,仿佛是无意识正在催促他们去完成未完成的任务。 制定计划可以减少干扰性想法的数量,即使通过制定计划来实现目标,有助于抑制干扰性的想法,但该行为对于改变情绪没有作用,甚至会导致那些迟早要达到的目标也无法达到,然而,制定计划开启了动机过程和行为过程。 脱离周期包括如下的过程,重新振作,在不相信目标难以达到的同时努力振作起来;攻击,抗议失去目标会因其失去而问责;随后是沮丧,紧接着恢复正常并追求新的目标。这些步骤并非完全分离的阶段,他们也不需要严格地遵循上述顺序,但它们是连贯的。 沮丧,是一个正常的调试的和非病理性的过程,除了令人讨厌之外,不需要对沮丧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给予太多的关注。沮丧可以被看作一种重要的信息,一个人可以由此制定出自我实现的新计划。 66,动机脱离也可以叫做从头再来或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阶段要求你积极脱离那些要么无法实现,要么无法满足你内心需要的目标也就是说,要有意识的摒弃并非内心所渴望的目标,将精力集中到那些能够达成或源自内心渴望的目标上。 70,在哈佛幸福课一书中,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指出,我们每天大约有12%的想法是涉及未来的,换言之,我们每思考八小时就有一小时在想还没有发生的事情。 78,阿洛伊和艾布拉姆森发现,抑郁的实验对象更有可能准确地估计他们的行为对结果的影响,而不抑郁的实验对象则更有可能夸大自己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当谈到目标和成就时,健康的人倾向于过分乐观,有时这被称为乐观偏见,在此可以吸取的教训是:虽然积极思维在某些情况下是有用的,但它并不总是可靠的。 180,分门别类列出你的目标,使用下列分类法,将你的目标条理化,你列些短期目标,另一列写长期目标,如果你愿意的话,还可以进一步将目标分类个性化,这样做仅仅是一个开始,将你认为相关的目标随意添加进去,如何定义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取决于你,短期目标可以是几个月或几年的目标。

  《放弃的艺术》读后感(六):成功人士也会放弃

  成功人士也会放弃

  偷爱警/文

  众人眼中,放弃,意味着失去信念、自信、坚决和勇敢。但这部书的观点是,再成功的人,也会有失败,也会在困难面前低下头,会在需要放弃的时候,做出一个判断,理性的分析放弃可能性,这是一种合理避险的选择,不存在羞耻和自信心的丧失。依据作者描述,放弃的同时,是新的开始,新的目标已经产生。

  坚持不懈是一个有上进心的人,必须奉行的信条。坚持会带给人什么?带来的是幸福感吗?坚持可能是一种鲁莽冲动的时候,再坚持,必然给自己带来更多烦恼和压力,对工作和生活,都是不利的影响,甚至让自己陷入到抑郁的陷阱当中。坚持是有限度的,不是一味的强迫抑制。当快乐和幸福感成为最终的坚持目标,放弃一些所谓的努力,是明智之举。

  学会放弃的时机,把握好自己的情绪,对目标的选定,这些都是选择新目标的拐点。怒火中烧,选择放弃是冲动的,非理性的选择,你根本没有考虑好放弃的后果,如何承担,怎么承担,即使你选择放弃,也要经过一系列的深思熟虑,再迈出放弃的步伐。而那些冲动者,只会因为一些情绪问题,社交问题,工作细节问题,放弃手头的工作,破罐子破摔,一蹶不振,只会无休止增加负能量,给以后的工作生活,带来更为沉重的负压。作者列举了一个例子,婴幼儿时期,母亲作用至关重要,对子女的一颦一笑都是一个信号,是一个很好地表率机制,但如果母亲不作为,甚至习惯让自己的孩子放任自流,婴幼儿并不会流露出孤独和失落,他们会在自我恐惧和担心当中度过幼小的童年。肯定的信号,会成为成长过程中一个关键信号,它甚至会影响一个人成年之后的性格特征。书中叫回避型人格。但很少有家庭去考虑这些细碎的东西,很少有母亲意识到自我的关键作用。回头看,母亲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可能会耳濡目染的流露给孩子。而那些,理性呵护下成长的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会塑造成接近型人格。两种人格对比,直观显现出消极面和积极面的对立。消极的人,在制定目标的时候,会产生状态型导向,而积极的人,在制定目标的时候,会产生行动型导向。人格决定了人生不为过,但人格是可以后天来修补和控制的。

  当放弃提升到艺术的角度,脱离目标已经不是最终答案,而是目标选择上的一个起点。放弃作为修饰词放在艺术的前面,多少有些负压的能量,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如何甩掉放弃的包袱,如何站起来,是放弃所讨论的关键词。作者在目标逃脱和积极思维一章里,列举了一些故事,个体都有坚定地信念,守卫着目标。在实现目标之前,一些牺牲,一些干扰,会不定期,无时无刻的滋扰,直到放弃。逃脱过程中,甩掉一些琐碎的、盲目的、甚至是幻想出来的目标,会让目标看上去更接近实际,更有掌握的可能性。能力内的目标选择,会调节出一个新的目标点,而且新目标的设定,很可能就是一种正能量的开端。如果达不到能力内的目标,冒险主义的狂想,也会早就新的目标曲线,但有可能这条曲线是先扬后抑,当然也可能是先抑后扬,一般能够逃脱目标的人,都是有一些基础能力和抗压性的人,如果连这些都不具备,那只能说放弃目标,等于自掘坟墓。

  有句广告语叫取舍之间彰显风度,取舍本是佛家经论,但舍弃与舍弃的精妙,佛家却没有给予明见。书中最后描写了后悔的问题,对某些人来讲,后悔是一个幡然悔悟的过程,而有些人后悔,是遭受打击的过程。当思维,过多渗透在后悔过程,对树立新的目标毫无益处,倒不如随遇而安的看待后悔问题,尽快从后悔当中挣脱出来。

  《放弃的艺术》读后感(七):放弃是一种成功的艺术

  放弃是一种成功的艺术

  美国著名的恐怖小说家史蒂芬·金被退稿了30次,还有4本小说没有出版;史蒂夫·乔布斯开发的NeXT牌电脑并没有成功。我们很多人在创业,或设定某个目标时,总会以一些从失败最终走向成功的故事来励志。其实,这种对“信仰”的“坚持”使我们很难用其他的方式进行思考。虽然我们身处在视“放弃”为最后的无奈之举,并极力主张坚持不懈的文化中。但是,如果在错误的道路上大声疾呼永不言弃,我们只能是重蹈南辕北辙的下场。

  其实,“放弃”和“坚持”这两种能力,对于我们能否过上幸福的生活具有同等的价值。畅销书作家佩格·斯特里普和心理治疗师艾伦·伯恩斯坦在新著《放弃的艺术》一书中指出:一味地坚持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或取得成功。非但如此,“我们的大脑已经习惯了‘不放弃’,这种对‘坚持’的依赖限制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在看待很多重要的事情时目光狭隘。”因为我们的思维已经适应了“坚持不懈”,所以当我们思考实现一个目标的概率时会过于乐观,甚至会痴心妄想。美国心理学家格雷戈里·米勒和卡斯顿·若什的研究也表明,与那些“顽强的人”(固执地追求不可能实现的目标的人)相比,“轻言放弃的人”(懂得适时放弃的人)更易投入新的目标。

  命运一直藏匿在我们的思想里,不懂得选择与放弃只有死路一条。审时度势的放弃是扬长避短地把握时机,明智的放弃胜于盲目的执着。一如佩格和艾伦在书的《引言》中说:“放弃是一项重要的生活技能,而非像文化传统灌输的那样是令人羞愧的无奈之举。”在《放弃的艺术》一书中,作者引用了心理学和行为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讲述了许多令人信服的故事,还提供了多个实用的测试表,来帮助我们评估自己的目标是否能够实现,以及协助我们判断是否需要做出放弃的决定。

  放弃是一门实用的艺术,学会“放弃”,与“坚持”并不矛盾,就像美与丑,丑就是绝对化了的美。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不是讲辩证哲学吗,就像偶然和必然,欢乐与悲伤,拥有与失去,看似互相对立,互相矛盾,实则互相关联。主张学会放弃,并不意味着反对“坚持”。放弃,并非无所追求,而是不让无关紧要的枯枝败叶遮挡住前进视线。放弃,并不是无端地逃避现实,当目标无法达成时,放弃是一种健康、睿智和有效的行为。其中,《放弃的艺术》一书基于最新的行为科学研究,为还被困在一种恶性循环却无法用自己的心智及才干解决问题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彻底的解决方案。它颠覆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习惯,比如对过度分析的偏好,反复思考以至陷于一个“如果”、“万一”的怪圈。《放弃的艺术》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这样的问题,并停下来思考我们到底在做什么以及何时放弃、如何重新开始,包括一段关系、一个生活目标和一项工作。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鲁迅放弃了医学,引领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梵高拒绝做传教士而成了有名的画家,三毛的放弃成就了她传奇般的一生,陶渊明归隐田园放弃了世俗肮脏的官场,得到的是悠闲的生活与返璞归真的文化境界。屈原纵身跃入汨罗江放弃了生命,得到的是纯洁的灵魂和情操。放弃是对生命的过滤,对追求方式的扬弃,是对自己重新认识和发现,不学会放弃,就无法成功地跨越生命,驾驭人生。

  古罗马有个寓言:有两条河流从源头出发,相约流向大海,它们穿过山涧,最后到了沙漠的边缘。它们一筹莫展,讨论着怎么办。其中一条河选择回到了源头,等待到了良机,流向大海。所以,学会“放弃”是比“坚持”更理性的一种选择,在人生或事业的追求中,总会有挫折和厄运,什么也不愿放弃的人,常常会失去更珍贵的东西。今天的放弃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得到,不计一时得失,勇敢地放弃,是为了更大的成功。

  《徐州日报》2014年12月5日 第16版: 书虫

  5月08日深圳特区报第D05版:新知

  《放弃的艺术》读后感(八):放弃迎来柳暗花明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很多人对这句砥砺坚韧意志的名言可以说耳熟能详。年少时候,多少人甚至将它刻于案头,作为鞭策激励自己奋发进取的座右铭。这就是古今中外皆有的“坚持”文化。如果说“坚持”体现刚性,那么“放弃”则表现为柔性,天道讲求刚柔相济,大丈夫也要能伸能屈。坚持固然彰显可贵毅力,放弃亦属难得洒脱。

  畅销书作家佩格·斯特里普和心理治疗师艾伦·伯恩斯坦在《放弃的艺术》书中表明:一味地坚持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或取得成功。为了让人生的意义得到淋漓尽致呈现,我们都需要掌握放弃的艺术。本书倡导人们改掉钻牛角尖、左思右想的习惯性行为,克服后悔的情绪,掌握放弃的艺术,有策略地舍弃无法实现的目标,确立新的目标,从而做出积极改变。

  放弃并非失却志向没有追求,而恰恰是因为另有追求,才会选择明智的放弃。对于不适合自己抑或明知无望仍然苦苦坚持不仅没有任何意义,还会空耗精力才情甚至会造成身心伤害。非洲有一种抓猴子的方法:抓猴人拿出许多椰子,每个都掏一个小洞,洞口刚好与猴子的前臂一样大,让猴子在打开手掌的情况下能伸进去。抓猴人把米放进椰子里,用细绳或其他东西把椰子固定起来。当猴子把手伸进椰子洞里抓完米粒收手,洞口却比抓着一把米粒的拳头窄多了。当猎人一步步靠近,猴子仍然没有松开抓在手里的米粒,猴子为了一把米而成为人们的猎物,因为它不懂得放弃。你可别笑猴子的愚蠢,那些一厢情愿的痴情人甚至为之殉情者,难道不是像这些猴子一样可怜复可悲?

  放弃和坚持这两种品质对于我们能否过上幸福生活,具有同等重要、并行不悖的价值。设定新目标和制订新的可行性方案的唯一路径就是舍弃旧目标。放弃让我们的思想得以解脱,心灵得以释放,并提高拟定新目标的能力。“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做了一辈子数学题,他放弃了其它一切冗杂的事物,从而在数学王国中找到无与伦比的乐趣;鲁迅先生当初弃理从医、又弃医从文,因为放弃而成为民族的脊梁;胡适身为学者文人又是政府高官,他放弃官场俗套应酬谢绝灯红酒绿,醉心于学问研究,他的学术文化和思想言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懂得舍弃一些东西这个简单的道理在高深的商业模式选择上一样适用,那些叱咤风云的商业大家也正是深谙舍得之道,才在属于自己的领域里纵横捭阖,战无不胜。 郭台铭放弃对股票、房产、地皮价值利润的追求,只在他的“代工世界”致力于最优流程创造以及核心竞争力打造,在放弃与坚持之间从容应对,游刃有余,从而缔造了拥有员工60余万、年销售额5000多亿的“富士康王国”。

  遭受失败又明知无望却不放弃,会削弱自我成就感及行动能力,若不具备放弃的能力,大多数人都会陷入令人沮丧的恶性循环中,不能自拔。2012年6月6日,《广州日报》报道这样一则新闻,被称为 “高考最牛钉子户”和“当代范进”的成都人梁实第16次拿到高考准考证,再次走进高考考场,向着自己的大学梦迈进,但他说“今年感觉还是没底”。从人生机会、成本、效益等综合要素考虑,梁实仿佛吴刚伐桂做法并非理性和明智选择。迎难而上固然是值得赞赏的品质,然知难而退何尝不是一种别样勇气?人生有多少30年?从黑发少年到两鬓斑,人生青壮年最美好年华,都奉献给了遥远飘渺的大学梦想,他该是怎样的呕心沥血?假如他将这份锲而不舍、坚韧顽强的斗志应用于其他适合他做的事业,当能取得不菲成绩。为了追逐无法实现的梦想而穷经皓首,不仅耽误规划新目标,也给家属与亲人带来困扰,更是个体与社会资源的双重浪费。我很是担心,像梁实这类人最后或许沦落到除了走进考场,连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已失去。

  放弃体现人生的智慧。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该放弃的时候果断放弃,是一种心智成熟表现,也是一种智慧洞见,面对纷繁复杂花花绿绿的世界,应做到知其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而弃之。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业中去,哪怕最卑微的生命也能绽放动人光彩。那些贪得无厌者直到锒铛入狱,也许都不明白放弃该有多么珍贵。世人皆图得,惟舍弃二字最难释怀。舍小溪清流婉转,方得大江烟波浩渺;舍小利蝇营狗苟,方得大方虚怀若谷;舍小丘玲珑俊美,方得高山仰止巍峨;舍温室舒适安逸,方得生命刚强绽放。拿起,勇气耳;舍弃,智慧也。

  放弃也是一种勇气。一方面,不管是公共空间还是私人场合,文化因素都促使我们需要为放弃行为做辩护,并且承受极大的精神负担。要摆脱这种因袭负担,完全遵循自己内心意愿,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具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之勇气。另一方面,在职场或人际交往中,当人们受困于负面情绪时,他们更可能去缓解已知的情感痛苦,而不是承受他们不了解的情感波动。比如有些人经常抱怨工资太低,工作没有动力,但他们并没有辞职去远方闯一闯的想法,因为他们对于未知环境存在迷惘畏惧。近日,青年学子周浩由于兴趣原因,毅然决然从万众瞩目的北京大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新闻,在社会上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人为他点赞,众人普遍认为以非凡勇气放弃必将成就独特个体价值,活出“我的精彩”。只有当更多青年人都能拿出主见、勇于冲破世俗势力“活出我自己”,民族创新与社会进步才有希望。但是我们更应当看到,周浩由北大转到技校就读引发舆论热议,折射很多人仍旧按照世俗目光选定高考或者择业方向。其实不少人并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什么才最适合自己,他们在随波逐流中渐渐磨灭个性才华,以致碌碌无为,非常可惜……这或许是一些“学霸”、“尖子生”甚至高考状元在进入社会后“泯然众人矣”症结所在。当然,也有一些不放弃不是因为畏惧情绪,而是源于侥幸心理。明知彩票中奖机率低之又低,可是每每听闻谁谁又中大奖消息,无数彩民又像打了鸡血般亢奋起来,摩拳擦掌拼命投注,希望好运降临到自己身上。在一个广而告之的商业时代,一次又一次听到某些事例会让我们对没有任何联系的事情产生丰富联想,我们想象一些事情发生的概率远远大于真实发生的概率,不论好事坏事均是如此。

  本书引用心理学和行为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讲述很多令人信服的故事,并提供多个实用测试表,用来指导制订正确人生规划,帮助你评估目标是否能够实现,以及协助判断是否需要做出放弃的决定,重新规划你的人生。相信读完这本书,你一定可以享用到属于你自己的那块“梦想蛋糕”。本书有别于其他类似关于放弃主题的书籍,不仅对放弃内涵外延予以全面阐述,而且别开生面地从心理学层面,对放弃类型进行分类解读,逃避式、对决式、假装式、威胁式、无故失踪式、爆发式、貌合神离式七种放弃形式,揭示真假放弃的世态人情穷形尽相纤毫毕现,读来让人忍俊不禁或者会心一笑。

  本书美中亦有不足。第四章《培养放弃的能力》部分,从“抓住恰当的放弃时机”、“评估你的放弃能力”、“因害怕失败而盲目坚持”、“我们为回避目标付出的代价”、“你是行动导向型还是状态导向型人格”五点展开论述,遗憾的是只有前面两点与章节主题关联,其他三点似乎有些文不对题,没有给出明确观点指引。还有第八章结尾《巧妙放弃的策略》部分,持论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免流于肤浅,观点也不够明朗。依我看,培养放弃的能力关键要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广交朋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朋友那里得到启示获得鼓励;二是读点人物传记,从正反两个层面汲取经验教训;三是行万里路,多出门走一走、看一看,观察外面的世界,摆脱固步自封心态,锻造重新选择的勇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