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寻找遗失的美好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寻找遗失的美好读后感10篇

2018-06-20 21:0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寻找遗失的美好读后感10篇

  《寻找遗失的美好》是一本由郎世玮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寻找遗失的美好》读后感(一):我在那里遗失了自我?我在这里寻找到了我的美好

  何时何地丢了自我?

  上海的秋天穿着短袖晒太阳,但说凉就凉

  老时间、老地点店、点杯拿铁

  抬眼瞥见柜角的蓝色封皮

  拿来随手翻看,不知作者是谁,我只是静静地看下去

  看完掏出手机查了下,原来作者是郎咸平的大公子,一直以为这种有钱孩子是开车跑车、喝着拉菲、抱着美女、过着奢靡生活,不禁感叹真是难得难得

  知足,并不是不去努力,相反,知足是对自己有相当的认识之后,知道自己的能力能达到如何的程度境界而做的一种达观认知。没有真正经历过“生活”的人,无法真正体验知足常乐”的境界。

  放眼看去发现自己想得太多

  想要的太多、太多

  为何不能让我自己活的简单

  简单的美好

  ------------------------------

  喜马拉雅的寂寞

  高原空气稀薄

  独自开车去荒漠

  默默等着你降落

  一颗心即将枯竭

  飞出躯壳灵魂

  爱你的我这结果

  别说我走火入魔

  你的眉毛那么浓

  我的思念那么浓

  喜马拉雅的寂寞

  胸口的痛闷心中

  拖着身体回上海

  踏入灯红酒绿

  男人们心潮激荡

  女人风情万种

  无声的震耳欲聋

  畅快的酒酣耳热

  一人站在黑暗

  夜晚城市无人懂

  空洞的吹着热风

  喜马拉雅的寂寞

  爱的心已不跳动

  《寻找遗失的美好》读后感(二):人生皆苦,苦中作乐

  人生皆苦,苦中作乐

  ——评《寻找遗失的美好》

  文|molly_小清

  净土人心,不在寺庙

  ——洛卓尼玛活佛

  都说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在生活中总会听到朋友说去某某地方羊肉,问及为什么要跑那么远买羊肉而不在附近菜市场,朋友的回答理直气壮,因为那个卖羊肉的是伊斯兰教,他们有信仰,不会骗人。现在想起来未免可笑

  当社会需要用是一个人的信仰来判断是否诚实时候说明信仰不仅成为社会稀缺东西诚信也已经严重确实,尤其在中国更甚。

  据统计,在中国,有宗教信仰的人数不足20%,无论是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或者东方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无一成为中国人普遍信仰的宗教。而佛教,自周朝从古印度传入这片大地以来,产生了大批的佛教人士,一句“阿弥陀佛”,戒除“贪、嗔、痴”的文化在中国属最大宗教,没有之一。

  在《寻找遗失的美好》中,主要讲述了作者作为在家弟子的所思所想,更偏重藏传佛教的普及讲解,将藏传佛教的诸多道理教义通俗易懂方式娓娓道来

  作者提到佛教讲究“缘起”,世间一切皆“因缘而起”。缘起就是导致结果产生的原因,例如作者最终成为佛教在家弟子是结果,缘起就是女儿降生,请来月嫂,而月嫂是位佛教信徒。如果没有女人降生,或者女儿不是在那个时候降生,月嫂也不是那个时候来作者家,作业就不会在这个时候接触佛教。套用一句经典台词“一切都刚刚好”。

  佛教相信轮回,没有“人死灯灭”的说法。在轮回六道中,分天道、阿修罗道、人道为上三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为下三道。进入哪一道完全取决于这一世的行为。有时候人们会埋怨生活不如意,殊不知:这一世的果就是上一世的因,这一世的因就是下一世的果

  ,正式所谓的因果轮回。

  文中作者提到,问西方的传教士,如果母亲未信仰该教,但是一生从未做过坏事,能够进入天堂吗?西方传教士说:不能。若干年后,作者接触佛教大德问了同样的问题,大德回答:一生从未做过坏事,从未有过害人之心,就算不信仰佛教,也可以进入天堂。可见,佛教讲的是“普度众生”,而西方基督教更倾向自救”。

  大德讲“放下但别放弃随缘而不随便”。意思是:任何人都一样,“人生皆苦”本就是佛陀传下来的硬道理,没有人逃避得了。只有当你内心清净与世无争,知足常乐的时候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现在社会生存的人们,少之又少的能够明白这个道理。当然,也包括我,所以我们都只是芸芸众生等待拯救的弟子。

  书中作者还与大家分享了一个减压的方法:入睡前,闭上眼睛,关上灯,想象自己其实躺在病床上,今晚是你在人间的最后一晚,同时集中注意力说服自己,想想你所拥有的一切,以及即将失去的一切。在这个过程中,你会突然发现,你现在所面临的压力愤怒事业仇人等,根本就可以忽略不计。

  人之所的太多,无非是想要的太多,求而不得的东西太多。所以,入睡前,不妨试试这个办法

  《寻找遗失的美好》读后感(三):依照佛的弘法,寻找内心的平静

  这本书看完好几天了,一直不知道要说一些什么。佛的东西不太懂,也不敢相信;佛语里常相信“缘起”,而我似乎还没有相信“缘”的理由。不敢有信仰,是因为无法理解透彻信仰的本意;不愿意去相信,是害怕相信之后的种种不好……简单点说,无法驾驭的东西,先不要触碰;理解不了的事情,还是慢慢来看过。记得大学毕业那一年,在外面租房住;一个买早点阿姨一直在口中念道着什么,后来细聊才知道他在背诵《圣经》的东西;慢慢我才听清楚他念的那句话的意思是“只吃身体需要的,不吃嘴巴想吃的”,现在想起这句话,思维瞬间就开拓了许多。佛教也好、基督也罢,你若相信,便有自己的一段缘起;是否找到自己的信仰,则又另当别论了。

  关于佛学里面,我最喜欢听关于佛教的历史故事。在《藏地密码》里面有很多关于宗教的分支、医学分类和宗教历史故事,而部分考证和部分夸张的叙事手法,让人神往之后开始思索:佛教真的那么神秘吗?密宗、禅宗、南宗……各种佛学流派自身源远流长,如果能先弄清楚佛的历史演变,再去信奉佛的箴言,或许对理解佛的本意也是极好的。《六祖坛经》里面讲述五祖传佛的故事,六祖惠能是一个大字不识一个的伙夫,没有读过书、更不认识几个字,却因一首《菩提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而让五祖认清了真正的佛,嘱付衣法。佛到底是什么,惠能的解释有两种:“一是自有佛性说”、“一是顿悟成佛说。”

  如同三字经解释的“人之初、性本善”一样,人之初身是善良的,有佛性的。理解六祖惠能的话,《六祖坛经》得读的认真、仔细;佛是感悟和顿悟的过程,有些事情会顿悟,有些事情会想的明白,至于如何才能明白,得慢慢来。在《寻找遗失的美好》里面,作者的缘起本身说的真切,受过西方基础教育训练的人,对佛学有一个很理性的认识。特别是作者当年有过基督教徒的经历,则更能理解宗教的那些共同点。有过理性的选择和判断之后,开始慢慢感性的认识到心灵修养和自身需要,进而更加能明白佛的宗旨大义,成佛与否本身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故事,何必要强求?

  人性淳朴、本善之后,一切的痛苦罪恶就显得那么无关紧要;那些现代人的痛苦与烦恼,更多的是”内心的贪“和”意识的痴“所带来的“尘埃”。以为买的更多,得到更多,就能得到幸福快乐,修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的状态。等到了一种状态和境界,才明白“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如同《红楼梦》中讲述的哲理一样,人生一切皆为空;佛的礼教同样在说明这个“空”字。《寻找遗失的美好》从现代社会年轻人的通点阐述佛的修为作用,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能修缮内心的创伤,如若所有的人都回归了本善的原我,哪儿有这么多“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呢?

  《寻找遗失的美好》读后感(四):但有佛心便好 ——读《寻找遗失的美好》

  多年以前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和尚和一个屠夫邻居,每天早晨如果是和尚早起,就会叫屠夫起来杀猪;如果是屠夫早起,就会叫和尚起来念经,日日如此。到他们老死的时候,屠夫上了西天而和尚却下了地狱,和尚不服气,忽然有一日见到了佛祖,他质问佛祖自己生时日日诵经为什么却下了地狱,而屠夫每日杀生却可以成佛。佛祖笑了说你日日叫醒屠夫催他杀生,而屠夫日日叫醒你却是让你念佛,那你自己说,谁更该下地狱?和尚顿悟。导人向善还是向恶?你的行为决定你的来生

  三字经里有“人之初,性本善”的句子,切合佛教的教义,却与基督教中“人是有原罪”的说法大相径庭,这便是中西文化相冲突的地方。而年轻一代,特别是80、90后的年轻人,更是处于这样一种迷茫的没有信仰的时代,要怎样走出迷茫?每个人心中会有不同答案。而郎世玮就是带着这样的迷茫,游走于中西文化之间,问过基督天主,带着未曾解开的困惑走入佛学天地。这本《寻找遗失的美好》就是郎世玮先生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写给80、90后的一本修心启蒙书,书中忠实记录了他的亲身经历,困惑与思索,学佛与感悟。

  全书共分七个章节,写缘起,写死亡,写痛苦,写金钱,写婚姻,写佛学,写修心。从最基本的佛学知识讲起,通过自身的经历与感悟,导人向善又人批评了当今社会一些不法人士,做了坏事为求心安,大把的金钱洒给佛寺,而某些佛寺也打着佛祖的旗号大敛其财,明是为佛实则为已,殊不知却坏了自己的修行。虽说眼下是享受了,但是佛家讲究的是不修今生修来世,你坏的是来世的缘法。再者,佛渡的是有缘人,而非有钱人,那些做了恶事的人却总想用金钱来洗涮自己的罪恶,殊不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立时皆报。”

  佛教讲究缘起缘灭,随缘而行,随遇而安。“真正的随缘,并非什么都不做,一味地等待老天安排,而是要全心全力付出,对结果如何却不太在意。所以,随缘是一种洞彻万法的智慧,而不是一种消极逃避的心态。”索达吉堪布大师告诉我们“随缘”的真正意义。平日里,我总是告诫女儿“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迎接最好的结果。”想来与大师的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世上万世皆有缘法,没有无法之缘,你想结善缘就一定要行善事,你的行为决定你的缘法。

  快乐是什么?当今社会,人们手中的钱越来越多,而快乐却越来越少,为什么?是因为你心中有着太多的执念放不下。快乐其实是一种心的感受,很多时候人们并不是不快乐,而是以为自己不快乐。因为你总是往上比,前几天看了一本名为《我是马拉拉》的书,讲的是一个巴基斯坦的小女孩和她的伙伴们,如何在战火坚持学习的故事,与他们相比,我们都是幸福的,也是快乐的。

  通读《寻找遗失的美好》,感受郎世玮用极浅显易懂的语言来为我们讲述佛学的真谛,为我们打开佛的大门。纵使不入佛门,也要与人为善,留得善念,结得善缘。唯愿世间诸位,皆存慈悲之心,快乐世界则不远矣。

  《寻找遗失的美好》读后感(五):没有高深,掉书袋的嫌疑

  作者自言现在是佛法末期,各种不利于佛教传承的思想、理论人物影响着教义的传播。例如某些寺庙求签、烧香的利益化、对金钱追逐;比如打着佛祖的名义行骗,当然还与时代相关联,本就是一个追逐金钱、理想靠后,喜欢快餐文化,什么都求速成的年代,长达数十年的修行做到也是相当有难度的。其中还包括了世人对宗教的偏见、不了解。于是郎世玮想通过此书来传达自己对佛教的理解,和对保持内心修行的看法,科普一些基本的佛教知识。

  他的文字并没有高深,掉书袋的嫌疑,只是用了最浅显易懂的文章讲明自己的经历,以及作为80后思想变化,通过这段文字阅读,他对同龄人的迷茫和成长,书写是非常真切,剖析了80后这一代人思想、感情见解清晰明了,令人点头称赞

  作者郎世玮,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之子。2009年在昆山华藏寺皈依三宝,2011年在格荣尼玛活佛的引导接受法王如意宝的传承。 郎世玮每年都会自驾入藏参与慈善工作。平时工作之余爱好研究佛学以及历史。

  《寻找遗失的美好》读后感(六):你看了,这也是缘分

  《寻找遗失的美好》的作者郎世玮是郎咸平的儿子。这本书与其是说写给80后90后的启蒙书不如说是作者自身对藏传佛教的结缘与领悟。全书分为七章加上前言及结语不到180页。前言与七章的开场均以介绍藏八宝即胜利幢、金轮、妙莲、宝伞、宝瓶、金鱼、右旋白螺、吉祥结。

  开篇第一章作者纠正了一些误区。人们常将藏传佛教成为喇嘛教(譬如北京的雍和宫,英文名是lama temple),其实一般的出家人应称作“扎巴”,熟悉佛学理论和仪轨者才能成为喇嘛,也叫做仁波切,汉传佛教称为活佛,更准确的称谓应当是转世尊者。而另一个词“堪布”,是主持受戒者,相当于汉传佛教中的方丈。

  作者以“莫名其妙”来形容自己与佛教结缘的开始,其实在结识佛教之前由于作者从小随父母移居美国曾接触过基督教,但是基督教”除了天堂只有地狱“的教义作者不能接受。一个偶然的机会,家中月嫂麻烦作者行个好招待自己的上师,从此以后作者潜心研究藏传佛教并年年自驾入藏修行,并从中获得不少领悟。

  关于死亡,作者提到了再给予临终者精神帮助方面,只有两点:希望与宽恕。并不是每个人都信仰正式的宗教,但我认为几乎每个人都信仰宽恕,如果你能让临终者看到,死亡的来临就是和解和结算的时刻,那将是对他们无线的帮助。

  其实就像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如果一位老人寿终正寝还行,全家可以办个喜丧,让逝者安息。但是如果是猝然离世的,带来的悲痛就往往使他们的亲朋好友失去理智---使劲摇晃,拼命哭号。其实逝者已逝,所有的一切皆有定数。不过有句话说的也没错,如果你相信命运,那么所有的偶然都是命中注定,如果你不信,那么所有的命中注定都是偶然。

  作者普及了从死亡到转世投胎的过渡阶段----中阴身。中阴分为三个中阴:临终中阴、法性中阴和轮回中阴。在临终中阴阶段,人已经死亡,但是还有灵魂,可以看到亲朋好友在自己死亡后的状态但是已经无力改变;法性中阴是迷茫不堪的漂流阶段,是最恐慌的阶段;而到了轮回中阴时,便可以看见自己的未来的父母,准备转世投胎。

  说到中阴身,突然觉得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受佛教影响很深的。相信大家都听过头七之类的说法,以前从没想过是什么。碰巧书中有写到,原来每七天,中阴身会承受肉体与意识分离之痛苦,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各种仪轨来缓解亡灵的恐惧与痛苦。

  也许比起死亡的解脱,活着是痛苦的。佛学将痛苦分为三类,苦苦,变苦,行苦。苦苦是显而易见的苦,比如病痛,饥荒,而变苦则是原来是好的由于某种原因导致了苦。成语乐极生悲大概就是这样的例子。而行苦则是指陷于轮回的众生对于自己整个存在状态的无奈和不满。就像悉达多王子,即使他的父亲能给他一切,让他所见之处都是一派美好景象,但是他还是看到了痛苦:即使贫穷和饥饿许多人都能避免,但是衰老和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那活着的意义在哪里呢?悉达多王子成了释迦牟尼以后,提出了六道轮回,只有相信会有转世,你所做的任何业都会带来后世的果。六道分为上三道,下三道。上三道分别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下三道分别是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每个人都有所谓的人生使命,因为你前世的愿力才会有你现在的处境。书中还提及了世间福报和出世间福报。世间福报指的是今生是否顺利,而出世间福报则指的是智慧和法性的福报。也许上一世的业带来了你这一世的世间福报,而这一世的出世间福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在你自己手里。

  另文中谈到的我执和法执。我执比较好理解,就执着于自己,反映的是占有和自私。而法执则执着于法,当然这种法可能指的是规章制度、戒律。第一种错误可能我们比较容易觉察,而第二种错误,对于别人不懂的东西,或者不对的事情加以反驳和斥责,显现出一种捍卫者的形象,所谓的得理不饶人吧,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而这其实也是与佛法相悖的。

  在书中的最后一章,作者提出了年轻人修心的几个关键。第一不要把幸福寄托于外在的实物上。第二,认请自己,所谓的要有正见。第三,要尝试努力去改变不好的性情。第四,要学习本领。第五,要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把坏的事情都当做对自己的历练,是一种修行。世俗人皆以快乐开幕,以痛苦告终,唯有修行人以痛苦开始,以快乐谢幕。

  《寻找遗失的美好》读后感(七):内心宁静来自你的选择

  内心宁静来自你的选择

  读《寻找遗失的美好》/by烟波浩渺1980

  本书的名取的是非常文艺范,但书中的内容却十足的修心修行与佛结缘的故事,在书中除作者自己皈依佛门的主要经历,还简明扼要的讲解藏传佛教相关的一些知识。是一本藏传佛教的入门读物。

  作者自言现在是佛法末期,各种不利于佛教传承的思想、理论、人物都影响着教义的传播。例如某些寺庙求签、烧香的利益化、对金钱追逐;比如打着佛祖的名义行骗,当然还与时代相关联,本就是一个追逐金钱、理想靠后,喜欢快餐文化,什么都求速成的年代,长达数十年的修行做到也是相当有难度的。其中还包括了世人对宗教的偏见、不了解。于是郎世玮想通过此书来传达自己对佛教的理解,和对保持内心修行的看法,科普一些基本的佛教知识。

  他的文字并没有高深,掉书袋的嫌疑,只是用了最浅显易懂的文章讲明自己的经历,以及作为80后思想变化,通过这段文字阅读,他对同龄人的迷茫和成长,书写是非常真切,剖析了80后这一代人思想、感情,见解清晰明了,令人点头称赞。

  作者郎世玮,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之子。2009年在昆山华藏寺皈依三宝,2011年在格荣尼玛活佛的引导下接受法王如意宝的传承。 郎世玮每年都会自驾入藏参与慈善工作。平时工作之余爱好研究佛学以及历史。

  书中所讲既是郎世玮个人心得体会,又是与佛结缘的因缘际会。作者通过学习佛教的知识,善举,选择了一个让他自己认为内心宁静的过程,这就是去藏地寻法经历。从不不相信宗教到了解佛教,到皈依佛门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论是从心灵方面还是路程方面来说。选择则是人一生中不得不经常面对的,是否能够得到内心的平静,不断的寻找,不断思考,挫折彷徨一并跟随。

  作者自小跟随父亲辗转旅居世界各地,幼时入得教会学校,年少桀骜不驯,自言也是经历生死,浪子回头,因为不认同牧师的关于天堂地狱之言,愤而离去,那是应该是因为母亲的缘故。后在上海定居,因家中月嫂结识佛缘,从格荣尼玛活佛的讨论中,心灵渐向佛教的经义,慢慢为此折服,从而得到心灵的修行,寻找的曾经遗失的美好。

  从作者的题目来看:死亡、活着、婚姻,这皆是凡人都必需经历的,无论你愿不愿意,同意不同意,没得选择,能选择的是你的心如何?死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西藏生死书》便是讨论这个话题,尤其对“中阴”,这个词从《中阴闻教得度》中讲述的最为详细,代表是人死后以至往生轮回某一道为止的一段时期,共有四十九天。只有通过修行的人才能体会得到,这是藏传佛教中比较独特的一种说法。其实对于非宗教爱好者来讲,是否的到中阴并不重要,就如作者说修不修行,信不信宗教都无妨。关键是要知道心的呈现出的一种状态,你的想法和选择,决定之后的行为。

  作者毫不讳言说道自己的父亲的婚姻状态,从之前不理解大人的离婚,自修行后慢慢能理解父亲、母亲,尤其是读过父亲郎咸平《爱情经济学》之后,成长的经历为他带来了经验,修行为他带来了宽容。例如在写与妻子的二三事,与儿子的二三事。与朋友交往的小情节,都是说明一个出世入世的修行人的状态,身居闹市心存善念,身在远山心向佛祖。爱恨贪嗔痴,皆在修行中,皆在寻找中。

  《寻找遗失的美好》读后感(八):知足于现状,珍惜已拥有°

  文/蓦烟如雪

  眷村出生,美国成长,漂泊的游子历经种种坎坷;军人后裔,名人之子,闪耀的光环贴满张张标签。他曾是叛逆不羁的问题少年,却以军校第一的优异成绩完成学业,他虽有人人艳羡的高职,却也曾途径生死、彷徨一线。

  他是谁?

  他叫郎世玮,一位80后的虔诚佛教徒。三十而立的他无疑是成功的代表,金融界的才贵、“郎基金”的创办人,现多家企业高级顾问,同时,他又蜕变成了一名新锐作家与你畅谈人生感悟。

  郎先生说,这是一本写给80、90后的修心启蒙书。我们处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承接与脱轨,往往显现于这群拼搏的青年当中,他们所背负的压力远远超过世人所想,作为80标签的郎世玮,他潜心感受,以笔书写自己作为一名修行者的修心之旅。

  我想世人很难想象事业家庭两得意的郎世玮先生,曾是抑郁症患者。他经历过生离死别,面临过痛苦焦虑,在那些烦躁抑郁的困境中,他曾茫然寻觅解脱之法。

  在数年后,忙于事业的他巧遇佛缘,数次进藏,开始打坐念经,研习佛法。在深受洗礼的路上,他开启了一个以清醒自居,以淡然自持的生活模式。

  众所周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我们能轻易地看见别人身上的光 环,受别人阴影的笼罩,修心、摆正思维都成了当下问题。作为过来人,郎先生明确指正:年轻人不要把幸福寄托在外在实物之上,因为这是在用有限的资源,弥补无限的需求。

  在对物欲上,他问及活佛“难道不追求钱财就是佛陀的本意吗?这样就会幸福吗?”活佛答:“你们作为在家人,不同于我们出家人,追求还是要去追求的,但缺乏正确目的与方式的追求,结果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

  所以,放下执念,接受不能改变的因果,才能找到心里那个微妙的平衡点,要做一个清明澄澈的人,只有放下,才能有舍有得。让无有,变所有。

  在物质与幸福上,他告诉你,幸福根本就不属于物质的范畴,而是一种内在的感觉。

  在痛苦和执念里,他告诉你,只有当你内心清净,与世无争,知足常乐的时候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

  在《寻找遗失的美好》书中,他没有用干瘪的文字去告诉你条条框框的大道理,他用他的人生经历,去让你感知生命的无常,让你懂得最深刻的道理不仅是放下执着就会快乐,而是知足与现状,珍惜已经拥有的一切。那些留存的过去,都闪现在回忆之中,如瑰宝静待收割,待你步步归来。

  当然,郎世玮先生不仅仅只潜心修行,更致力于慈善事业,他梦想将来能够做一个慈善基金,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而此次出书的郎先生就已把稿酬如数捐助给贫困地区,这不仅是一个开始,更是一块坚实的奠基石,他打拼多年,他白手起家,历尽千帆,所能体会的不仅仅 是奉献,更多的是脚踏实地,珍惜当下。

  因为,他渴望当下的青年,能明白那些所谓的美好。

  《寻找遗失的美好》读后感(九):寻找内心的美好

  这本书讲的是郎世玮与佛法所结缘之后得出的一些心得,他分为几个点来传播给我们一些佛教的知识,并在文字里讲诉了自己的一些生活经历,事业、家庭等。是一本了解佛教的书。且在这字里行间,是他写给自己的,更是写给我们这些充满焦虑、满身迷茫的年轻人的,是一本能够让你豁然开朗的书。

  他通过死亡、痛苦、金钱、婚姻等作为切口,让你懂得什么重要的,什么是必要的。

  比如死亡是是必要的,谁都不能也不用去逃避;佛学里说死亡是无常也是因果,所以我觉得做一个对得起自己的内心的人很重要。

  痛苦呢,“执着是痛苦的根本”,不如放下,不如随缘。也有太多的苦来自于每个人心中的欲望,说到底就是不知足;内心满足,才会充满“安乐”。

  而对于金钱,名利不是重点快乐才是最好的,正像那位活佛的回答一样:“你们作为在家人,不同于我们出家人,追求还是要去追求的,但缺乏正确目的与方式的追求,结果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因为幸福根本就不属于物质的范畴,而是一种内在的感觉。”

  在书的最后一部分郎世玮告诫年轻人要修心。并用五课给我们一些指点:

  寄托,不要把幸福和心思寄托在外物上,要有正确的信念,要在挫折中学习坚强;

  认知,从自我感觉良好,到逐步意识到自身不足,变得成熟,认清自己。

  改变,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哪怕它们已经根深蒂固,也不要放弃。

  学习,不管是使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关心自己的心境变化,并学习接受人生中所遭遇的一切。

  珍惜,珍惜身边的一切,珍惜自己!

  人生之路,也是一段通往内心的修行,一次寻找遗失的美好。

  入不入佛门不是重点,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一个平和的心境去面对生活!做更好的自己!

  我一直觉得佛学和哲学很相像,而我们即便不去了解它们,在冥冥之中也是离不开那些道理,漫长一生,便是“从不懂到懂得到真正的做得到”这样不断的成长,寻找那份真正的安乐。

  《寻找遗失的美好》读后感(十):欢喜之时读,痛苦之时亦读

  文/十里红妆

  书搁在身边已很久,看一点,放下。些许时日之后,再看一点,亦放下。穿插着多本书而读,历时一月之久才将该书读完。这经历令我自己都愕然。在我的阅读生涯里,这种情形是比较少有的。

  本人非常崇拜曾国藩先生,一贯要求自己严格按照先生的读书习惯来塑造自己,先生说:“一书不尽,不读新书”。在一本书没有读完的情况下,不要急着去读另外一本书。多年来,我一直有意识的让自己保有这个习惯。然而,郎世玮先生所著的《寻找遗失的美好》一书却让我打破了自己多年来阅读的习惯。

  究其原因,大体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的一段话能够很好的诠释:学习的境界要先入乎其内,再能出乎其外。读书更是如此。一本书,你要先能沉浸进去,你才能最终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东西。

  郎世玮先生将他的新书《寻找遗失的美好》定位于“写给80后90后的修心启蒙书”对于一个学佛三年的人来说,修心一词并不陌生。书中谈及的“轮回“、”因果“、”随缘“等词语以及很多的佛教故事及历史典故,亦是耳熟能详。 书中表述的关于佛教的诸多观念也都是最为初级的,于我而言,也是非常的浅显易懂。阅读该书,可以说丝毫不费力,不劳神。可是,想要沉浸其中,我却独缺了那份感同身受,才显得自己心绪繁杂,而无法静心阅读。每每读到心有同感之处,也非要停下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予以思考。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消化的太慢,还按着曾国藩先生的要求”略作札记,以志所得,以著所疑“。

  《金刚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学佛修行的人,只要认真按照佛陀的教义来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依次第修行,持有正知正见都能从佛法中受益匪浅。郎世玮先生在书中所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及所思所感所悟就是一实例。他将佛法对自己生活的改变整理成书,集结成册,广而告知。

  女友突发车祸而死他深刻的感受到了世事无常,人命之脆弱。年幼叛逆,”散养“成长,国内国外颠簸流浪,创业的奋斗及艰辛,一路走来他茫然困惑,却最终受益于佛法,而找到了适合自己幸福快乐于人世生活的方法。他在书中指出福报有三类,其中一类,也是最好的一类是既有世间福报亦有出世间的福报,比如李连杰,他既可享用物质财富,又拥有智慧及心智的福报。其实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

  他说,他曾问过上师:“为何我那么倒霉,人生经历了如此多的痛苦?您不是说我福报大吗?福报大的人怎么还需要承受这样的折磨呢?”上师回答:“能有机会承受打击而认识到修心的重要,才是真正的福报。”这其实和“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异曲同工之妙的。所以,想要找到该书的价值,必须让自己沉浸其中,深刻的感受作者的个人经历及所思所悟,从而转嫁与己,寻找相似之处,以求共鸣。

  这不是大德高僧关于佛家的解说及浅析,而是作者结合自身的真实实例与佛法给自己带来的改变相结合而所著的一本书。语言通俗易懂,干净纯粹。道理深入浅出,简洁明了。它适合你在烦躁、迷失、茫然或者痛苦的时候阅读,更适合你在快乐、幸福、开心或者顺境的时候看。你问我为什么?因为书的最后,郎世玮先生说:“世间俗人皆以快乐开幕,以痛苦告终;唯修行人以痛苦开始,以快乐谢幕。”而我非常的赞同。

  这是一本不快乐之时需要读的书,更是一本快乐时需要读的书。因心境不同,从书中所得的体会及感悟也会相差甚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