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极权主义的起源》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极权主义的起源》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12 11:12: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极权主义的起源》读后感精选10篇

  《极权主义的起源》是一本由(美) 汉娜·阿伦特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页数:65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极权主义的起源》读后感(一):极权下的政治运动

  阿伦特在书中说严格意义上的极权主义只有纳粹德国与斯大林时的苏俄。我只是可惜她写这本书的时间太早了(1951年初版出版),否则又会给我们提供一个绝佳的案例。

  这本书的三个部分,初读时觉得关联并不紧密,但读后沉淀一段时间,才觉得妙不可言。第一部的“反犹主义”并不只是在描述为什么会反对犹太人,相反地,以阿伦特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阶级都有可能沦为犹太人的角色——变为一个虚构的强大敌人,就如同苏共所虚构的“修正主义分子”、“托洛斯基分子”和某国的“阶级敌人”、“敌特”等。因为只有虚构出一个强大的敌人,才能动员组织出一个新的强有力的利益集团,才能调动一切资源来满足这个利益集团的扩张需求,本质上来看,这个榨取着其他任何集团的资源的的利益集团终将发展为这个国家的统治集团。正是依靠这个虚构的强大敌人,极权领袖的合法性越发牢固,领袖的个人魅力也越发耀眼。可以说,正是这些个“犹太人”,使得利益集团与极权领袖的地位越发牢固,他们之间的利益捆绑得也越发紧密。

  第二部分的“帝国主义”看了几遍,我也感觉像是雾里看花,始终不大明白。但简单来说就是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都是在这个阶段逐渐被蚕食的。“以国家的名义”这一无法拒绝的口号,就使人们自愿地把枷锁拷在自己身上。如果说第一部分虚构了一个敌人,那么这一部分就虚构了一个“国家”,一个让你误以为自己也身在其中的利益集团,实际上不过是一种剥夺你自由、侵占你资源的口号与手段罢了。(如果有任何不妥之处,还请各位斧正)

  第三部分“极权主义”是这本书的精华所在,阿伦特在这一部分着重强调了“孤立”与“政治运动”。先说“孤立”,极权主义政府通过种种恐怖手段,如互相监督检举,批评与自我批评等,让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与他人心怀戒备,人人生活在自己的孤岛之上,因为这样社会上就不可能自发产生任何有组织的团体,就更不要说团结起来反抗极权的组织了。冷漠的“孤立”使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与他人有任何政治性的接触,这也使得极权主义的统治更加坚固。再来看“政治运动”,在这本书中,阿伦特主要说明了宣传和组织方面的运动(运动的表现),但其实通过观察历史上的极权案例并近一步思考,我们会发现运动也冲当了内部调整的作用,即统治阶级的政治斗争,不仅是路线之争,更是领袖之争。通过一个个无视法律的政治运动,领袖不仅可以剔除元老、消除潜在的竞争对手来牢固自己的地位,还可以吸收新鲜血液来使自己的利益集团时刻保持活力与忠诚。

  总得来说,此版书除了翻译有些晦涩难懂,整体的思想深度与学术创新性还是颇有建树的。虽然现在距离初版出版已有近七十个年头,但它的价值仍然不可忽视,因为极权主义时刻就可能在我们的身边出现。

  《极权主义的起源》读后感(二):“从一本书中能得到什么”之我见

  一直想写这个话题,可是直到上周看完这本书以及本周和祖父讨论俄罗斯近况中方才有了些许灵感,如此便搭建了一个不太成熟的平台,来用实例说自己的观点,我觉得这比泛泛空谈有用的多。

  汉娜•阿伦特,女流之为历史和社会学者不多,凡天性使然。于生理、于家庭、于生活,这些都与政治、历史乃至大社会问题采反向道路,故女性于文学的造诣较政史高得多,不是她们的细腻不适合研究,是她们的性别与历史相性不好罢了。所以能成在政治或历史领域有一番作为的女性,虽然不乏女儿身须眉心者,但正常来看不是家庭影响至深扭转了性别天性的,就是后天遭受过重大人生事故偏离了既有轨道的,起码汉娜不是那种天生汉子型。女性历史学家有一种男性历史学家不能比拟的能力——细腻。例如读《祖宗之法》和《天朝的崩溃》,一个仿佛端坐窗边独守绣楼的江南女工,另一个就是邀友呼朋山巅对饮指点社稷的书生意气。读惯了男性历史学家在家国天下的责任感中,不断于理性与感性间纠结,希望中立的探求真理,不妨转身看看女性那带有感性色彩的叙事文体,细致考究的引证和大胆以人性为出发点的讨论。历史的角度不是单一的,不是必然严肃的,如一条长河,历史的长度让其有稳定性和可循的规律性。但是在每个阶段,偶然性和突发性的主导力往往更大,越将历史长河切分细致,它们的力量就越发凸显。是长河的稳定性和规律性永远主导着这些偶然性和突变性,还是这些数量庞大的突发性和偶然性积累而成了历史的稳定性和规律性呢?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遭受一些莫名其妙突发问题的左右,长时间过后,回想这些突发事件也许认为其有左右人生进程的作用,那么由人所构成的社会文明所书写下的历史,是否也不可避免的背负这个不能完全说明的人类属性呢?女性历史学家的观点也许正在弥补长期由男性所主导的历史学界忽视的漏洞,修补遗留的问题。从一本书中,为学者可以更好的重新审视自己既有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向,不论同意与否书中的内容,这种学术启发性自然是多多益善的。

  克里蒙梭,人称“老虎”,凡尔赛和会四巨头之一,法兰西著名政治家。每当说道此处,头脑中就会浮现出一个身材肥硕、秃顶蓄须、眼神不可一世、语言粗鲁嚣张、头脑狡猾实际、也许还香烟或者烟斗不离手的资本主义政治大鳄形象。根据高中和一些正统历史书的描写和照片,他也的确惊人的符合这个猜想。到底是我们的头脑正确的描绘了此人,还是我们的历史书中的历史观的设计者成功在我们脑中塑造了这样一个人物呢?我倾向于后者,因为每当我想到资本主义的财阀、政客都会浮现相似的形象,就如同我们脑中的贪官都是一副烟酒色过度的形象一样。可这是真实的吗?法国历史上著名的反犹丑闻——德雷福斯事件中,相对于左拉等左翼进步社会人士的大声呼吁和舆论造势希望平反德雷福斯,一位律师的努力显得更为实际,他不断地上书议会和最高法院,穷尽智慧和法律手段希望重启公正的审判,在当时法国政坛整体的腐败、堕落和排外反犹局面下,不惜牺牲自己光明的政治前途也要奋斗到最后一刻,他就是克里蒙梭。与社会大部分对历史还有记忆的人,心目中那个帝国主义分赃主导者不同,他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著名的左翼领导人。书写历史的人总会有立场,而且将对自己有利的历史或描写的绚烂以彰显自己的功绩,或描写的黑暗以反衬自己的伟大都是惯常的手段,这是政治和历史的双重悲剧。正如克里蒙梭在德雷福斯事件中的失败一样,他和左拉等人的努力没有改变反犹的判决和社会大势,相对于左拉等人的失望,克里蒙梭更深入和实际的进行了反思。正义是靠不住的,没有力量的正义是虚无缥缈的幻想;群众也是靠不住的,他们大多是乌合之众,缺乏智慧和组织,听风即雨的混淆是非,为蝇头小利而折腰,为发泄私愤和私欲而咆哮,而后又会在冷却后甘为奴役。民族的、国家的利益才是至高不变的,哪怕为了它要牺牲一些草芥,通往权力和成功的道路上,道义必不可少,可是灵活的手段和先期的力量积累,是取得成功的必要功课。也许克里蒙梭在看清这一切之后,才会明白德雷福斯事件的失败不是他的耻辱,而是他成功的开始。从一本书中,为人者可以更好的重新审视自己既有的人生认识和生活经验,毕竟一个人的阅历和时间有限,如何将前人积累的丰富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能力呢?在书中寻求那些真理,也许你会纠结甚至反胃,但否志之否定的重复,恰恰是你最终肯定之肯定的必然。尼采所言之“超人”也许过于夸张,但能寻求此路者,想必定不愿等同于芸芸众生吧。

  俄罗斯和乌克兰的问题能否在今年有所解决呢?这正是本周我与祖父讨论的问题。看一个问题能否轻易得到解决,就如同一团毛线能否轻松解开一样,其问题根源的复杂缠绕程度决定了一切,如此看来俄罗斯和乌克兰,乃至欧洲和美国对这个问题,都不太好下嘴动刀。《锡安长老议定书》,一部伪书,反犹主义的主要证据,犹太人反世界的虚伪罪证,纳粹最终计划的通行证书,俄罗斯人的创造。俄罗斯民族为什么要伪造这么一本容纳了称之人类最卑鄙阴暗猥琐之阴谋也不为过的伪书呢?帝国主义按西方学者之分析,按照其拓殖方式和原则,可以分为海洋帝国主义和大陆帝国主义,前者典型为英法,后者为俄罗斯和奥匈,居中者德意志。海洋帝国主义不将殖民地的领土作为其帝国的必然行政部分,而以本国相似的行政手段和文化管理,抽拨其经济利益方为其主旨。大陆帝国主义则以拓殖为手段,吞并为最终目的。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本国的经济耐受力已到达极限,必须以地球为基点进行压力外放,海洋帝国主义的外放是在拓殖中寻求市场,因为他们的经济更发达,利益要求更纯粹;大陆帝国主义的外放则是在拓殖中扩大帝国领土,因为其工业经济更需要农业来带动,君主的荣耀只有辽阔的领土才能更好彰显。也许俄罗斯在莫斯科公国抗击蒙古人时,被蒙古帝国辽阔的土地深深吸引,将这种梦注入了民族的灵魂中?也许俄罗斯这极北苦寒之地,太需要永久占有温暖的海洋和土地?也许东方和西方文明夹缝中,他们只有在不断的充当“欧洲宪兵”和“远东仲裁者”中才能得到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也许东正教的使命感,斯拉夫的归属感,沙皇的奋斗史,苏维埃的光荣史,都在冥冥中左右着这个国度。问题的根源在历史,这一点毋庸置疑,乃至我认为俄罗斯在还债,一笔几千年的大陆帝国主义的债。当欧洲国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反殖民浪潮中,较为轻松的脱离对殖民地的统治,同时还至今保有强大影响力和向心力的同时,铁幕后的红色帝国却慢慢的崩溃了,甚至不能以恳求和怜悯的姿态挽留任何一个从前的社会主义兄弟。大陆帝国主义从未远离这片土地,民族的压迫,种族的屠杀,肃反和清洗,如同家常便饭,只不过领袖从沙皇变成了总书记再变成总统。乌克兰的命运也许在几十年前那场大清洗和大饥荒中就已经确定了,如同车臣、鞑靼、格鲁吉亚和波罗的海三国的命运也在各自不同的历史时刻定下基调一样,“醉汉的馈赠”实在难以赎清这血腥惨痛的民族债务。问题就是如此难以解决,可它却又不得不尝试着解决,那它的解决方式会如何呢?据我所知,俄罗斯每一次历史变革都是以战争方式为开启或终结:与瑞典之战开启了俄罗斯帝国时代;与拿破仑之战开启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宪兵时代;克里米亚战争和日俄战争是俄罗斯帝国终结的不可逆转的序曲;卫国战争又一次使它站回世界之巅;阿富汗战争加速了同盟的崩溃;车臣战争至今困扰着俄罗斯的复兴。那这次的乌克兰呢?会成为乌克兰之战吗?这个文学成就璀璨,但是于政治与外交上却不善言辞的国度,这个主要民族只占全国人口四成,与其说是天生的战斗民族,倒不如说不得不以战斗或者习惯以战斗捍卫家园的民族,会不会再次喝一口伏特加,大喊一声“乌拉”,抄起AK化身为棕熊扑向他的敌人呢?历史可以预测,但是它的预测并不精准,端倪不代表结果,正如人之言行通常不能作为辨明一个人的根据一样。从一本书中,为实务者可以窥见一线指明道路的灯光,虽然它朦朦胧胧不那么真切,但总比摸黑前行好的多,更比无根据的妄言强上百倍。而且,正因为能够窥见才不愿意妄言,正因为能够感知而慎而又慎,知识是力量,无知更是力量,而且往往强大的多。

  从一本书中,不论学习、工作和生活,都能得到一些别人不可能教导你的东西,得到一些只有自己才能积累得到的启迪,而且这些财富不仅保值,还会随着不断深入而稳定升值,何乐而不为?不过还是会有人说:“这有什么用,我不用书,照样活得好好的!”我对这些人无言以对,并不是不屑,而是没有能力回答他们的质问。不过有人能回答:

  “历史的每一次终结必然包含着一个新的开端,这种开端就是一种希望,是终结所能够产生的唯一‘神示’。开端在变成一个历史事件之前,就是人的最高能力;从政治角度来说,它与人的自由是一致的。奥古斯丁说:‘创造了人,一个开端形成。’这个开端由每一次新生来保证;这个开端确实就是每一个人。”——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

  《极权主义的起源》读后感(三):阅读笔记及本书对女权的启发

  《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是美籍德裔犹太思想家及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的代表作之一,关于阿伦特的传奇生平,随便一查就能找一大把,在此不赘述。这是一本政治哲学作品,那政治哲学是什么?

  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研究政治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又是政治理论的方法、原则、体系的科学。它主要关注政治价值和政治的本质,是关于一般政治问题的理论,也是其他政治理论的哲学基础。(百度百科)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反犹主义、帝国主义和极权主义,分别探讨了三种主义的起源、发生和发展。

  反犹主义中,从民族国家时代犹太人的历史开始,探讨了反犹主义的起源,并且最为阿伦特的犹太同胞不能接受的是,她主要论证的是犹太人在反犹主义兴起的过程中的作用,或者说论证犹太人所遭灾难“并非无辜”。她认为,犹太人“对外部世界条件与事件的漠不关心”和“自愿的隔离状态”导致了犹太人处于一种与其他种族隔绝的状态,使针对于犹太人群体的世界性偏见及歧视成为可能;虽然犹太人群体的巨大财富使其拥有特权,ta们没有政治传统和经历,对政治漠不关心,因而在政治上毫无作用。随着世界的资本主义化,犹太人不从事生产,又不属于一个阶级,又没有政治权力和地位,这就成为世界范围的反犹主义兴起的必要条件。犹太人是一种“未曾有过政府,未曾有过国家,也未曾有过一种正式语言”的民族,“犹太人得以在国家和社会之外生长”。民族特性之于犹太人成为一种“私人的事情”,这种民族特性私人化和民族内部的阶级分化和派别分化使民族内部的人民无法团结一致。犹太人成为了一个暴民、群众、贵族及资产阶级共同仇视的群体。德雷富斯事件,作为反犹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种表现,即使发展到教会、军队、暴民和政府间的混战以后,也并没有让犹太人醒悟并争取政治权力和地位。

  本章中关于犹太人群体内部分裂阻碍群体团结,进而阻碍整个群体向进步的方向发展的事实同样也适用于在争取平权道路上的女权主义者们。女性做为占全国一半的人口数量,内部也有不同的阶层,而阶层间的不理解和不合作对于目前(本来就为数不多的)想要争取性别平等的工作者来说,也是一个值得探讨并解决的问题。

  帝国主义探讨了帝国主义的兴起与衰落。“帝国主义产生于殖民主义,是在十九世纪最后三分之一的时间里由民族国家制度同经济与工业发展的不相适应而引起的。”“欧洲殖民帝国主义的终结,以英国放弃对印度的统治为标志。”“它道出了民族国家的解体,包含了后来产生极权主义运动和极权主义政府的几乎全部必要成分。”“资本主义生产中的统治阶级,由于他的经济扩张受到民族国家限制而起来反抗限制时,帝国主义就产生了。”在这样的制度下,国家的统治和殖民地的统治是完全分开的,资产阶级获得了政治统治权,这使得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与犹太人不同,因为他们的财富是伴随着政治权力而来的。在这一部分里阿伦特探讨了民族主义、种族主义的演变过程,并以南非的布尔人举例论述,同时也谈到了部族民族主义的概念。各种泛运动作为大陆帝国主义的表现形式,成为了极权主义的先驱。一战爆发以后,少数民族和无国籍者失去了家园和政府的保护,也失去了法律的保护和政治权利,也就失去了人权。

  “人权之丧失的吊诡是,这种丧失和另一种事例同时发生:当一个人变成了一般意义上的人——没有职业、没有公民资格、没有言论、没有用以具体的验明自身的行动——并且在总体上与众不同,完全只代表他自己绝对的。独特的个体,被剥夺了在一个共同世界里的表现以及对这个共同世界产生作用的行动,这个个体就失去了全部意义。”

  极权主义这一部分的序言中,作者就明确地表示了她的极权主义论述是以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和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为例,因为本书手稿完成于1949年,序言写作于1966年,作者当时对中国并不了解。作者依据考察“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发生?是怎样发生的?”的原则写就了这个部分。当“蔑视人类生命价值”成为一种普遍的价值观,佐以阶级制度崩溃,对现状不满甚至绝望的群众开始关注“意识形态”,追求一种历史意义上“价值”的实现。分子化、个人化的群众成为了极权主义运动的基石,“极权主义运动最显著的外部特征是个体成员必须完全地、无限制地、无条件地一如既往地忠诚。”“完全的忠诚是极权统治的心理基础。”暴民与精英结成同盟,共同追求权力,上述的庸人群众给运动提供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在集权主义国家里,宣传和恐怖相辅相成。”“而运动本身实际上并不宣传,而是灌输。”“宣传也许是极权主义一种最重要的对付非极权主义世界的工具”,“恐怖是他的统治形式的本质”。极权者在“永远无误”的方针指导下,以预言的形式来宣传其政治意图,之后再使其实现。ta们使常识失效,使虚假和伪造达到极端,让一切以“领袖的意志”为转移,让领袖垄断了解释的权力和可能性。恐惧感的作用在于,“当一个成员害怕离开运动,远甚于他的非法活动造成的结果时,当他感到作为一个运动的成员要比做一名反对者更安全时,这个虚构世界的‘现实性’就得到了证明。”而且极权主义运动的目的不是要建立一个稳定的政权,不要法律与制度,而是摧毁结构,“废除自由”,“消灭一般人类天性”。

  “极权主义相信权力只存在于通过组织而产生的力量”,“强调警察是唯一的权力工具”。一切专制主义都倚重秘密警察,感到自己的人民比外国民族威胁更大。而“相互怀疑的风气渗透进极权主义国家的一切社会关系”,每个人都随时可能因为“危险思想”被告发。极权主义的秘密警察打击“客观敌人”,这些对象是由政府政策确定的,是由“领袖意志”确定的,一旦清除了一个敌人就会向另一个敌人宣战,极权主义运动因而成为一种不断进行的运动。ta们“定期地使用暴力推翻整个巨大的行政管理机器”,创造就业,“废除了私人生活范围”。极权主义将世界一分为二(苏联与其他非社会主义国家、日耳曼民族与其他民族),使本国的人认为所有的外国人都是间谍或特务,更充分地与外界隔绝。集中营是这种隔绝的终极表现,在其中“人降低到一堆反应,像患精神病一样,使他和自己内心的一切个性或性格也彻底隔绝。”人的法律人格被取消,道德人格被摧毁,个体性被毁灭,ta们就会彻底地被毁灭了。“极权主义尝试将人变得多余”,使人无根;它摧毁人类尊严,摧毁一切。它蔑视合法性,恐怖成为其运动法则,废除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进而废除自由的源泉,破坏形成信念的能力,使人孤立和无能,形成一种极权主义的意识形态,使人完成自我统治。这些表现我们在《使女的故事》这部作品中可窥见一斑,也可以使我们再次思考中华民族所经历过的文化大革命以及更早的大饥荒,甚至一些我们无法在历史书上看到的时代。

  阅读后记:

  作者作为一个完全没有政治理论基础的人,读完这本书实属不易,但读完以后确实收获良多。同时,这本书的写就也花了作者非常大的心力,可在其注释中资料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中看出。阅读过程中,有不明白的术语的时候,建议尽己所能去查找相关资料(尽量双语)去了解,这样可以帮助理解。

  备注:

  -全部图片来自百度图片“汉娜阿伦特”检索

  -“”内部全部是引用书内字句

  -阅读版本为三联书店2014年11月版《极权主义的起源》,林骧华译

  -有任何不同想法或想进一步讨论,欢迎评论。

  《极权主义的起源》读后感(四):极权之危险

  必须承认这是一本很难懂的书,特别是对于非政治学、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我并不是以上两个专业的学生,纯碎处于兴趣,仍旧前前后后花了一个月(每天花一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才看完,仅仅是囫囵吞枣的看完,许多专业术语和逻辑以及作者意图都没有弄清楚。这本书涉及的政治学术语很多,欧洲历史主要集中在18、19、20世纪,另外作者翻译出来的东西确实够晦涩难懂,许多都需要用汉语语法划分成分才能看懂。我们的教育几乎不涉及欧洲具体历史,也不会教授社会学、政治学,所以作为一个非常业余的同学来看这本书,还是相当的痛苦的,不过,如果你有耐心坚持下去,收获肯定会蛮多的。在阅读本书之前,我已经看过《逃避自由》、《狂热分子》、《路西法效应》(这基本书也需要耐心看完),有许多内容理解起来就不那么困难了,并且这几本书的内容相互印证,相互补充。

  关于群众运动,《狂热分子》一书已经详细讲解了它的特诊,极权主义运动一章中举了许多具体的史实来证明那些特点,更加具体,更加详实,极权运动也具有它自身的特点,关于运动的更多细节将会呈现在读者面前。极权运动到极权国家的存在,首先摧毁的是人的法律人格,再者,道德人格,最后就是人的自我——人天生的独特性。极权统治意味着全面统治,那就必须清楚一切自发性,极权统治并不需要群众反对、甚至赞成,它不需要群众有自发的行为,让人失去个性就是失去人的本能,它就是想把人变成一种低级动物,变成傀儡,像巴甫洛夫实验中的狗一样,一切反应都很可靠,即使走向自己的死亡,所做的也只是反应而已。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投身于疯狂的极权主义呢?孤独+极权主义的逻辑。《逃避自我》中详细讲述了个人自我不够强大的时候,是如何产生逃避责任,放弃自由,投身集体的想法的。极权主义中充满了许多吊诡,但它自身具有一套连贯的、完整的逻辑推理,这种逻辑过程比它的内容更能吸引人,这也是所有意识形态都具有的特点。当孤独者接受了极权主义推理之前提,陷入了它的逻辑之后,他自身也就隔绝了真实世界的联系,放弃了自我与思考能力。所有的真实世界的感觉和经验都不能影响他投身极权主义的狂热。,

  我们本身是一党专政国家,历史上也有过和斯大林极权统治类似的的事情,但是我们的教育竟然从来不引导学生去接触社会学,不去反思历史,只是讲讲那些陈词滥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只是记住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间,以及我们所谓的影响。至于什么是帝国主义,极权主义,暴政、君主独裁、一党执政、极权主义的区别,估计只有极个别人才会去了解,去关心。以史为镜,我们的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关键在于,如今经济全球化,功利化思想的力量非常强大,随着失业人口增加,在拜金主义浪潮下越来越多的人失去自我,人民群众会成为多余者,不知道有多少人被潜在的极权主义吸引着?这才是最大的危险。希望有更多的社会学大师分析中国,解剖中国,并分享知识,提出建议。

  《极权主义的起源》读后感(五):极权主义的起源

  『极权主义的起源』

  这本书我读了9个月,整体来说驾驭它有些困难,一方面对欧洲历史没有那么详细的了解,另一方面是政治哲学的思辨有些难懂,我只能想起某些片段,这或许是收获的结果吧,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开阔的世界,虽然我是精读,但并不能掌握它。

  极权主义的本质就是恐怖,就像极端宗教,让宗教来侵入个人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只有领袖和群众的单一关系,人与人的孤立出于自愿,也出于被迫,自愿是因为和他人保持连结是危险的,谁也不知道别人哪天会被送进劳改营。

  将一种强有力的逻辑嵌入思维,用于指导改造社会,同时会自我审查及检举他人来维持自己的纯洁性,或表达自己的忠心,这种消除“客观”敌人的作法能不断地产生运动,并在这种观念里总结经验,替代实际的感受,用表达性结构改造客观性结构,也就是说,在理性上(客观上)敌人是存在的,那么现实就要给以回应,所以某些人会突然的走进集中营,来满足"客观敌人"的存在。

  阿伦特分析了欧洲的几种政治体制,以及一直存在的反犹主义,不管是帝国主义,极权主义,我们都看到了它的自我毁灭性,利用反犹的情绪抵消某些不公平的政治因素,将经济发展的规律放到政治制度上,帝国扩张就产生了,再到法律、人权的毁灭,极权主义政府终于将它发挥到极致,而中国的土壤上就利于滋生极权政府,从秦始皇郡县制的建立,就将中央集权官僚制发挥到了很高的水准。

  中国古代历来的政治制度始终没有改变,更谈及不到它的正当性及合法性,也没有提出好的政治学说,平民与当权者的分离所造了一种恶性循环,当官是极其对自己有利的,平民百姓早就发现了这种现象,在社会里的攀升,实际暗含了对未来的恐惧,这使人与人之间成了一种竞争关系,而非活在政治共同体内。

  国家存在的正当性在于被每个自由平等的公民所认可,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权利,比如当下的国家集体活动,『阅兵』对于这种活动,所有人都有自豪感,自信心,都仿佛觉得自己是国家的主人,都认可自己的国家,但是回到现实中,户籍限制,分配不均,这都无法能像阅兵一样感动自豪,显然爱国是一种情绪,很容易被利用,很容易忽略现实问题,个体声音无法表达或被打压,这都无法让自己联系到自己还是个中国人、是个个体组成的国家,中国的政治土壤或许肥力太强,谁让这几千年就只诞生了一种政治制度呢!

  反犹主义是将犹太人变成人人都厌恶,是丑陋,是罪恶的,接下来会有一种逻辑作为动力即:『但凡是罪恶的,丑陋的就应该铲掉,这是为了让其他人过得更好。』这种做法在常识上行得通,但避开了法律的制裁,然则这是人权的丧失,伦理的崩溃。显然这种逻辑盖过了自启蒙运动以来对自由,平等及人本主义的倡导,这难道是人类退步了?

  英国虽是帝国,也搞殖民,但是没有成为“纳粹”,英国政党内部的权力制约,法律的存在,都没能发展出极权政府。斯大林的极权政府是政党征服国家,权力集中于一人之手,让所有人都卷进国家机器,成为运动的牺牲品,不在乎经济,只有灾难,也可以说极权主义作为一种灾难的结果而存在。

  意识形态为政权服务,时刻监视着社会上微妙的变化,符合这种逻辑:凡是和主流价值观不统一的,都具有危险性,都有颠覆政权的可能。极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知道有哪些具体标准,这种不确定只能使自己不断审查自己,由此展开自我限制,以此来适应社会的不确定性。

  极权的逻辑就是非对即错,这种二元说,就易于产生竞争,产生运动,在客观上对现实的简化,从而形成了一种虚构的现实,阶级斗争的目标是消除差别,这显然是蹩脚的,人的千差万别来自不同的自然禀赋和阶级背景,这种阶级斗争无疑是削足适履,按罗尔斯的观点看,我们生活在政治共同体中,对于比自己强的人所有的阶级背景、自然禀赋都是我们共同的财产,因为每个人都是相互合作的关系,通过差异原则达到每个人的利益最大化。

  马克思参考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社会应当是不断进步的,其实政治作为一个社会基本的结构,在一开始就要体现它的公平性,否则制度的缺陷极易毁坏一个人的信仰,通过反犹铲除“垃圾人口”使自己的种族得以保存,这种优势吸引每个人,就像希特勒激情澎湃的演讲。

  海明威说,钟丧为你而鸣,为自己争权利就是为国家争权利,当权力被滥用到某个人的头上,漠视法律,人权消失,下一个人极有可能是你自己。当某一天突然被某种口号代替法律,只能有一种逻辑代替思考,卷进运动,恐怖就会来临,不藐视每一个人的权利,因为主权在民,法律的独立对权益的保障是十分有利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种发声都上千年了,还没能实现平等,难道要等到地球毁灭么?

  然而不幸的是,但凡提倡的都没有实现,但凡没有实现的都将它放在对未来的期盼上,不管是美化未来,还是忆苦思甜,这都印证了当下的不和谐,人生不足百年,我们先辈的耻辱不能在我们身上发生,难道我们的后代要继续感受先辈的耻辱么?还要继续得出“吃人”的结论么?

  2015/09/29

  《极权主义的起源》读后感(六):我们寻找乐园,却不觉走入了深渊

读《极权主义的起源》

  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有迹可循的最大的灾难是什么?是欧洲中世纪的黑死病,无数次战争中的屠戮生灵,原子弹的毁灭性爆炸,或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事故的发生。但真正给人类文明带来永久性阴影的事件,似乎并不是这些。

  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有组织有计划的谋杀了600万犹太人,其中包括100万儿童。而这一切的进行与发生,出人意料的具有某种波澜不惊的本质。一切都是以某种按部就班、井然有序的过程,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来筹划、组织、实行的。这些人中的一部分,甚至在做这一切时,也许还坚信着某种无私的信仰,以人类文明与幸福之名。就这样,他们将无数异己之类关进了毒气室,以一种完美的消灭方式,抹去了他们存在过的痕迹。生命被从物理上和精神上全方位消解,如同从未出现过。一种无可想象的阴冷,直戳脊梁的寒意,为发展了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这引以为傲的文明,留下了一个再也无法逃避的问号。

  为什么一个民族,仅仅因为他们的民族出身,就会遭到这样广泛的敌视?遭到如此不公的待遇?面临这样的灭顶之灾?我想这是汉娜-阿伦特试图通过这本书解答的问题之一。

  然而正如她所说

无论我们能从以往历史事实中学得多少,都不能使我们预知未来。(P16)

  正如韦伯尝试去解读为何资本主义的兴起常常与基督教的发展具有空间与时间上的伴生性,然而他却并不认为自己是为了确定某种因果关系。我想,一定层面上,汉娜阿伦特秉承的也是这种解释或曰理解的社会学思想。她意图通过对几百年来历史的梳理和发展,找出一条思想异变的路径,让我们看清楚,事情何以至此。

  尽管她徒然的说:

“我 们 不 再 期 望 最 终 能 恢 复 那 种 旧 世 界 秩 序 及 其 一 切 旧 传 统, 也不 再 期 望 五 大 洲 的 人 们 重 新 统 一 团 结(Kindle位置154).”

  但这深深的惋惜似乎更揭露了她内心想实现却无法实现的梦。历史如同处在一种多元因果的胶着之中,我们今日所看到的现实,纵然是无数偶然与必然之历史事实相互作用的结果,但谁也不可能以某种大数据模型来对之进行分析与预测。然而,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这已经发生并已通过无数种方式对我们产生可见或不可见影响,且依旧置身其中的历史呢?

  一切已经发生过的都必然地发生过了,事件纵然会过去,会成为历史,但它不会成为某种完全不曾发生过的事情,除非所有的有形证据、记录和所有的记忆都消失,也许它才可能真正的不曾发生过,不再对新出生的每一个人产生影响。然而这样的情况,是不太可能出现的。既然如此,我们如何透过这层阴森冷酷的棱镜,去审视其中的自己?而这样的审视,对于我们当下的生活,以及我们对于世界的体验,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我们会承认这其中包含了某种永恒的不可改变的人性吗?还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清醒树立一种全新的价值?我们能够真正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别的民族吗?或是看待任何一个非我的个体?当我们面临某种巨大的无可撼动的现实,当逻辑的推理已无法对某个问题给出既定的答案,我们该秉承怎样的价值与道德规范来做出选择和取舍?

  这个世界还在飞速的发展,变化着,我们像一个巨大搅拌机里的一颗微尘,被变迁中的时代裹挟着翻滚,坠落,迷乱,失去方向。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仿佛每一个人都成了一个尤利西斯,仅仅为了寻找自我,就需要投身于一次艰辛漫长的旅程。

  阅读这本书是艰难的。有几个方面的障碍存在,一方面因为我们对于欧洲历史的陌生,一方面因为某些被灌输的固有思路需要被打破,还有一方面则是因为著作从德语翻译成英语又翻译成汉语,其中的损失与重组也形成了巨大的障碍。但能从书中得到的启示同样是巨大的。

  在第一部《反犹主义》中,作者对反犹主义的产生与兴起进行了漫长的脉络梳理。尽管自己身为犹太人,但她并没有限于某种受害者视角出发,而是系统的阐述了犹太人自身的宗教与文化以及生活方式,与整个基督教传统的社会自我疏离的过程。尽管这个过程被描述为被迫或者被驱逐,但事实却并非完全如此。而犹太人内部的分化,同样造成了少数富有犹太人安逸安全的心理假象,他们期望且安于做一个“不犹太的犹太人”,天真的以为这样就将被社会接纳,远离了纷争与危险。

  犹太人没有自己的国土,散布于各个国家,他们传统的金融意识让他们渐渐培育出一个拥有巨大财富的群体,却始终无法得到政治上的权力,这种笼罩着神秘感富可敌国,这种没有权力基础的极端富有,让他们在谣言与想象中成为了操纵世界的阴谋团体,可以说成为了众人仇视他们的根本原因。当一些左派政党想要通过对社会、对国家、对资产阶级宣战获得劳苦大众的支持,犹太人成为了他们首选的靶子,反犹主义也成为了任何一个政党屡试不爽的工具

  在第二部《帝国主义》中,汉娜阿伦特分析了资产阶级通过帝国主义的扩张开始掌管政治权利的过程。生产性的力量正式接管了对经济的支配权,而金融、银行业的犹太人也就更加被边缘化了。阿伦特分析了海外帝国主义的扩张属性,以及种族主义的意识形态的崛起。通过对一系列历史时间的分析,她指出“帝国主义必然会造成种族主义思想的发明,作为对他的行为的唯一可行的解释和借口,即便文明世界里从未有过任何一种种族思想。”可以理解为,由于帝国主义要以一个民族去占领、剥削、奴役其他的人类,他们需要一种理论为他们提供这种统治的合法性。

  而对于海外帝国主义与大陆帝国主义的区别,可以以这样的例子进行类比。帝国主义的本质就是扩张,为扩张而扩张。海外帝国主义主要是母国的政治体制与附属国的政治体制保持相对独立,如同一家大公司收购了另外的小公司之后,依然让小公司独立运作,或是排除一些管理人员前往指导。但大陆帝国主义因为不同的时空环境,也确实这样的海外空间,他们更多是将母国的政治制度强行推广到其占领的国度,与此同时产生的,也是某种种族优越论,较有代表性的是泛斯拉夫主义与泛日耳曼主义。各种泛运动都宣称自己的民族是上帝的特选民族,最优等的民族,应该成为世界的主宰。而一切在混乱嘈杂的时代的历史背景之下,最终形成了可怕的意识形态,并一步步导致了犹太人,以及其他无数无辜人类的丧生。

  在第二卷的最后一章中,汉娜阿伦特精辟而深入的阐述了出身于社会之中的人对其人权的实际拥有状况。

“18世纪末的《人权宣言》是一个历史转折点。它的意义在于,从此以后,法律的来源不是上帝的命令,也不是历史的习俗,而是人。人权宣言无视历史赐予某些社会阶层或某些民族的特权,显示了人从一切监护下的解放,宣布了他的时代的到来。。。但实际上这样取消了之前由社会的精神的宗教的力量保障的人的权利。让这权利进入了政治秩序之内。P382”人权因为假设为独立于一切政府之外,被定义为不可分割的,但是结果在人缺乏自己的政府而不得不回到最基本的权利时,没有一种权威能保护他,没有一种机构愿意保障他。P385只有当他们仍然完全属于多余者,谁也不承认他们,他们的生命才处于危险之中纳粹启用毒气室之前,曾经仔细的做过试验,并且满意地发现没有一个国家会承认这些受害者。问题的关键在于,完全无权利的状态在生存权受到挑战之前就已产生了。P388人权之丧失的吊诡。。。当一个人变成一般意义上的人——没有职业、没有公民资格、没有言论、没有用以具体的验明自身的行动——并且在总体上与众不同,完全只代表他自己绝对的独特的个体,被剥夺了在一个共同世界里的表现以及对这个共同世界产生作用的行动,这个个体就失去了全部意义。P395

  当我们将人的基本权利从神权和宗教手中收回的同时,我们也失去了从一个普遍的精神道德层面对这种基本权利的守护。于是,我们不得不投身于政治组织的怀抱以寻求庇佑,但当这些政治组织宣布将某个人或人群抛弃,他们就同时失去了自然层面与社会层面双重的可存在的依旧,他们面临的只有一个结局,消失。

  而置于这样的立场,我们可以发现,政治组织的成立应该以保障人权为根本前提,而不是以对任何一个人的基本权利的压缩与剥夺来削足适履地适应政治组织的强制结构。

  然而,这只能是一种理想。

  在第三卷《极权主义》中,阿伦特分别分析了布尔什维克主义下的苏联与纳粹统治下的德国。并对极权主义的起源进行了分析。

  极权主义并不等于专制,也不等于简单的暴政。极权主义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全面统治,它的威胁不是针对他的敌人,而是任何一个“可能具有威胁”的个体。因为人本质性的具有思维与思想,因此任何一个人都必然具备这种可能。极权主义不因为一个人的行为与想法而对他采取手段,而是因为他们可能是“带有倾向性的人”。

  极权主义忽视功利主义(以全世界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指向),自认为是立于数百年数千年的人类利益的角度,而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每一个个体、群体的利益都可以被忽略。他们是为了净化人类而杀人,杀死犹太人之后,会杀死波兰人,杀死一个又一个被继续判定为对人类的永久发展不利的人,直至日耳曼人自身。

  而这种指导思想就是意识形态。

因为一种意识形态不同于一种单一的观点,它或者宣称拥有解说历史的钥匙,或者拥有关于一切宇宙之谜的答案,或者拥有对隐秘宇宙规律的新知,假定这些规律在统治自然和人。。。。人类意识形态的佼佼者:其一是将历史解释为阶级之间的经济斗争(马克思主义),其二是将历史解释为各个种族的自然混战。不光是知识分子,就连广大群众也从此根据这两种观点来接受对过去或现在的事实的论述。P226意识形态ideology,令信奉者满意的,可以解释一切事物和所发生的一切现象的各种主义。P584

  意识形态与哲学理论、政治观点、社会思想等各种流派的一个巨大差别就是,它宣称自己掌握了某种终极规律,这种规律放之四海古今而皆准,只要依循这种规律,就能实现人类的救赎,找到最终的乐园。因此,当意识形态的拥护者面对其反对者的时候,可以立于救赎世界的价值高地,毫不犹豫将这些人定义为“他者”,定义为“异端”,甚至剥夺他们作为人的资格。而这种剥夺,可以很快的演绎到某个群体、民族、种族。

“意识形态一旦自称完全有效,就成了逻辑系统的核心。。。每一种事物统统被包括在内一切主义的奇怪逻辑性,他们的头脑简单的相信顽固贡献的救世价值,而不顾及具体的变化的因素,这里面早已埋伏了极权主义蔑视事实的最初细菌。”P571

  这是一种

“逻辑性的暴政”:“某种逻辑性要统治世界,他就必然要求所有人都是去思考能力”

  而极权主义之令人无法忽视的一点是,他令所有人成为恶的共谋。

  当一个极权主义政权通过大清洗造成了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人消失,这使得另外的人可以快速的升迁,使得社会迅速的制造无数岗位空缺,使得广大的失业人员回到工作岗位。所有这些人并不是大清洗的参与者,但大清洗,与之有关吗?

  然而令人真正感到绝望的是

“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周围有多少正常人会愿意接受极权主义的生活方式——即付出缩短寿命的代价,确保完成他们的一切事业梦想。。。。我们几乎不可能知道他们中间有多少人,如果他们进一步受到失业的经常威胁,会高兴的默许一种人口政策,其中包括定期消灭多余的人,又有多少人一旦掌握了逐步承担现代生活重担的能力,会乐于和一种制度保持一致,自发的消除责任感。”(P547)

  而这种共谋,甚至延伸到了受害者本身。在极权政府的组织机构中,迫害者常常在后面的清洗中被迫害;在集中营的受害者中,有的人成为了囚徒的管理者。在这里,人类真正创造了一种无可救赎的出境,即便是自杀,也似乎成了对罪恶的默许与宽容。

通过创造一些条件,在这些条件下不再有足够的良心,也已完全不可能行善,极权政体的罪行中所有的人有意识的组织的共谋延伸到了受害者,因此造成了真正的极权。迫害者和被迫害者,杀人者和受害者之间的界限也常常变得模糊不清。纳粹分子允许那位希腊母亲选择,他的三个子女中有一个必须被杀死,有谁能够解决她的难题?(P560-570)

  一切发生的,已经发生过了。一切被创造的,已经被创造了。一切现实的,我们已无法摆脱。每一个站在此处的人,都必须继续前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演变,作为个体的人似乎无可避免的要面对恐惧,拥抱孤独。而这种恐惧与孤独,让人如同溺水至人本能的想要去抓住一根可以解释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发展走向的救命稻草,也许这就是意识形态的诱人之处所在。我们希望能掌控世界发展变化的终极规律,摆脱艰辛漫长的迷失,惶恐,求索,挣扎。而这,也许反而恰恰成为悲剧的萌芽之处。

  我们寻找乐园,却不觉走入了深渊。

  而这一切将永远伴随着我们。

  但依然可以庆幸的是,我们仍然具有思考的能力,具备重新书写的可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