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30岁后,为梦想寻找现实的出口》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30岁后,为梦想寻找现实的出口》的读后感10篇

2022-04-23 03:02: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30岁后,为梦想寻找现实的出口》的读后感10篇

  《30岁后,为梦想寻找现实的出口》是一本由李梓新 主编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30岁后,为梦想寻找现实的出口》读后感(一):正中靶心 30岁的三明治

  一本采访合集,涉及到诸多领域。30岁的我现在想的最多的就是梦想,这本书来的太及时,给了我一记清醒的勾拳。

  渴望自由,渴望能天天陪伴媳妇儿子,渴望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一切的渴望看上去很简单,但其实要得到他们远比读书工作升职难。这本书告诉我要想过无忧无虑的生活,需要的是智慧,胆量和技能。尤其从事的是与人打交道的职业,更不能开玩笑一样的脱离这个社会自谋出路。

  不过这本书带给我更多的是一种激励,或者说给我心中自由的那颗种子浇了水,可能现在已经发芽了吧。

  儿子,将来随着你的心走,做你想做的事情。等我为了准备好了经济基础,我也去做我想做的事情。

  《30岁后,为梦想寻找现实的出口》读后感(二):重新想象生活

  中国三明治是个集体博客的名字,就像作者写的“重新思考自己在都市里的生活方式。但一切看起来似乎阻力重重,父母的期望,自我的再定位,生活方式的新设计,新技能的学习,做任何事情都有“为了什么,怎么养活”的思维·······这些说不清的阻力让人怀疑生活创新的可能性。”

  刚刚有个姐姐(单身妈妈带一个上二年级的孩子)买了三居室准备搬家,这事震惊了一位单身大哥,他觉得完全不可能,他都没能力买房子,一个跟自己同龄的单身妈妈怎么可能比他先买房子。一位前辈劝告他“你的思维里,每天想的要么是怎么挑拨那些比你强的人陷入无意义的争吵,要么就是怎么贬低比你强的人,而别人却想的是怎么过好自己的日子。思维决定了你的生活模式,生活模式决定了你的生活。”

  “这本书里记录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他们职业不同、背景各异一些人被生活打败了,一些人寻找着更好的选择,追寻内心的价值,在困难与压力下坚持梦想,去实现“生活在别处”。书里记录了他们的故事,记录了他们的抉择和坚持,这些故事,也是你我的故事。”

  生活很公平,这本书里的人们带来了新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就像作者在序言里写的“也希望这本书,可以作为一个起点,让你重新想象自己的生活。只要想象力更广阔,行动力再强一点,任何时候,生活都可以变得充盈。”

  最后把书插图里的注释送给大家“生活是可以自己选择的,可以重新开始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30岁后,为梦想寻找现实的出口》读后感(三):梦想的安身立命之所

  30岁,无论在传统还是现实中,都是一个颇具意义的年龄——离开了年少的青涩,开始向思考更多的未来迈进。也许很多事情,在30岁之前不做,30岁之后也不会做了,至少对于大部分人如此。

  这本书的好处,在于让我们看到不同人的30岁,而不再是仅仅幻想自己的30岁如何。这些过来人,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和参考。就像路边的历史故事栏,如果想看,总是可以找到令人振奋的部分。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视角,省去了我们多少试错的成本。在别人的经历上,规划我们未来的路。

  很喜欢西乔的生活,也许是有相同的工作背景,对于“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也许是互联网圈子里的标配。认同她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在探索自己的生存之路。两相对比,感觉挺有意思。就像是曾经的同行在一起讨论各自的未来。

  《30岁后,为梦想寻找现实的出口》读后感(四):【序言】中国三明治,重新想象生活

  中国三明治,重新想象生活

  感谢您翻开这本书,读这些“中国三明治”的故事。

  “中国”和“三明治”,看起来是有错落感的两个词,但是在70末80初的这代中国人身上,却是恰如其分的综合表达。“中国三明治”是我在2011年初偶然得到的一个名字,用来命名我当时即将开始做的一个集体博客。

  当1985年生人在2014年也开始虚岁三十的时候,我之前试图定义的一代人,1975-1985出生的“三明治一代”全部都30+了。新的一拨“三明治”,85后甚至90后正在加进来。

  “中国三明治”们面临的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时代。旧的生活定义正在被一一粉碎,而新的生活方式正以雷电般的速度奔袭而至。回首创立中国三明治的这过去三年半的时间,这种感受更是令人无法抵抗。

  2011年初,当我刚刚在31岁的年龄,结束在英国短短一年的留学,重新回到上海的时候,身边的同龄朋友正在从“赶紧买房”的冲刺中慢慢走出来,重新思考自己在都市里的生活方式。但一切看起来似乎阻力重重,父母的期望,自我的再定位,生活方式的新设计,新技能如何学习,如何摆脱做任何事情都有“为了什么,怎么养活”的思维……这些说不清的阻力让生活创新的可能性令人怀疑。

  有很多理由解释为什么这一代中国人有其特殊性,比如他们都诞生于文革之后,改革开放之初;他们都在青年期才开始接触互联网,并不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是通过学习和工作初步接受国际化洗礼的一代人;他们的30岁时期恰逢创业、自由生活方式、公益等社会思潮在中国的兴起,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投身其中;而他们的父母是“共和国一代”,在历史的起落里被剥夺了安全感,又经受了1990年代市场经济带来的“拜金主义”的洗礼,思想变得实际而保守,因而两代人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

  以我自己而言,我生长于广东潮州,一个古老而偏远的城市,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却脱节于现代大潮之外。我直到19岁上大学才有机会第一次踏出家乡,到28岁才有机会出国。在北京求学、上海工作之后,我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漫长的自我探索期,到现在还没有终止。童年的经验未必能为今天提供直接帮助,却成为我们的出发点和性格底色。我们这一代人从未被教育去思考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适合自己,但这种思考和探索是我们自己慢慢自发开始的,是一种类似呼吸的自然行为。

  于是,我从当记者开始,又经历了创业,后来又涉猎公关工作,再到英国求学,带上自己的小家庭大篷车般一路奔波,却不亦乐乎。到现在,我明白了自己最想做的,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storyteller)

  回到2011年3月,当我开始创立中国三明治时,如何找到那些和自己相似的声音和故事呢?我用的是最接近手工艺人的方式,用自己擅长的访谈方式去了解身边朋友的想法,进而是朋友的朋友,最后扩展到更大的人群。而在一个个故事被讲述出来之后,我发现事情变得更加有趣了:这群人可以一起来做点什么了。

  我发动了更多朋友来参与访谈,共同组织活动。每一次访谈,其实都是探索之中的孤独灵魂找到呼应者之后的一场欢愉交汇。而从采访演化出来的线下故事沙龙、交流分享,再到集体公益行动、乃至把中国三明治正规化成一个实体进行运作,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也从一个职业媒体人,全职投奔到中国三明治的运营当中。 运作中国三明治的这三年也是我自己快速成长、体验中国社会多元现象的三年。

  这本书里面收录的,是三年来中国三明治的一些精华故事。它们中有的被点击近20万次,有的感动影响了很多人,也有的只是默默记录了一个主人公的思考和突破。这些故事不是全部,而只是开头。

  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的世界地位在提高,它的内部社会生活正在一种有趣的犬牙交错之中缓慢推进。以中国人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视角来写中国故事,而不是只能借诸于何伟等外国人士的叙述,才是这个时代我们更该倡导的。

  到今天,中国三明治这个平台其实并不过分在意年龄,它正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体和行动实体,一方面我们既会持续追踪70末80初三明治一代在接下来五到十年的发展轨迹,也会吸纳并观察新的85后人群。他们带来的新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已经在很大重塑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把更放松、更娱乐、更多元的方式带给这个时代。我们将同样关注他们的故事发展。而更重要的,我是在观察这个社会的运行肌理,甚至在探索当下人群的一种新型组织方式。

  当然,在这本书里呈现的故事,只是中国当代生活景观里的冰山一角。我们希望读者读过之后,可以联系我们,讲述你们更多的“三明治”故事。

  也希望这本书,可以作为一个起点,让你重新想象自己的生活。只要想象力更广阔一些,行动力再强一点,生活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始变得充盈。

  李梓新

  中国三明治创始人

  2014年8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