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李鸿章:潜龙在渊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李鸿章:潜龙在渊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4:36: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李鸿章:潜龙在渊读后感10篇

  《李鸿章:潜龙在渊》是一本由叶曙明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鸿章:潜龙在渊》读后感(一):潜龙在渊

  这本书主要讲诉的是李鸿章少年时期早期发迹的时期。家族正统,父亲及家庭的很好熏陶,让李鸿章从小就心气很高,志向远大。和所有有名的人物一样,他的出身与少年都带有很多的传奇色彩。个人因素加上时代的背景,李鸿章这个在中国近代史上不可不提也是极有争议的人物也开始 了他的传奇一生。

  潜龙在渊,出自易经乾卦。说的是君子要相时而动,也说的是在发迹腾飞之前的蛰伏状态,用这来作为这本书的副标题,很贴切很到位。有才有志的大龙,势必要经历一番磨练才能正直飞龙在天。在这个中国内忧外患的民族转折点,这条翻云覆雨的大龙也是需要成长的时间的,也正是因为这段时期,让李鸿章在官场在军队在政治等等方面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准备。

  并不是一番风顺的起步。少年李鸿章虽然科场得意,但是担任曾国藩幕僚却后抱负难伸。刚入官场,就值太平军起义,在镇压太平军中屡建奇功,最后于1869年剿灭捻军,成为朝廷封疆大吏的事迹。在抗击太平军的过程中,李鸿章展示出了出色的军事能力与领导天赋,这让他与一般的只会诵读儒学经典的腐儒很不一样,在军队里又因为他知识分子的身份,让他的思维与言行与莽夫又有区别,再加上直系领导的狭小,使得他在刚打几次胜仗的时候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认可和奖赏。又值父亲突然过世,他也曾负气丁忧。遇挫的李鸿章开始反思为官之道,再加上在讨伐太平军中确实立功不断,他也不断稳定位置,官也是越做越大。

  本书的书写体现了作者对于历史的熟悉对于李鸿章的生平与交往等等也做了很大的功课,按时间顺序以主要事件为线索为读者展开了李鸿章的少年与青年时代,也很适合对于历史感兴趣的非专业读者阅读。这只是第一本,如果对李鸿章整个生平事迹感兴趣,也还可以继续阅读,这样对这位近代史上重要人物会有更全面细致的认识。

  《李鸿章:潜龙在渊》读后感(二):晚清重臣李鸿章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他一心为国,灭太平天国,振兴经济,改革晚清弊制。同时在对外上他态度强硬,可惜国家软弱,在他的手下也签下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当然他也会心有不甘,可是有谁知道最后签订《辛丑条约》的他已经时日无多,临终前的日子想必他也会回忆起他那前半生的辉煌时光。那是1823年至1869年之间,他从出生到成为朝廷封疆大吏的经历,是他精彩的青年时代。

  李鸿章出生的年代,清朝已经开始慢慢走向了末路。而他从政的日子也生了很多不寻常的事情。梁启超曾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的与李鸿章有关。见证了那个千疮百孔的朝代,作为晚清的重臣,李鸿章堪称中国近代史上最具有争议的人物。他少年时候科场得意,任曾国藩幕僚后抱负难伸,及至淮军草创,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天国军中屡建奇功,最后更是剿灭了捻军,官位一升再升。曾国藩是李鸿章父亲同年考中进士。在儿子出入官场的时候,李父就将他介绍了曾国藩,他觉得一辈子最大的成就就是把这两个人拉到了一起。而儿子李鸿想章也受曾国藩影响颇多,一直以曾国藩学生自称。今天人们无论怎么估量曾国藩对李鸿章的巨大影响都不为过。但当时曾国藩亦不过是翰林院庶吉士,离舞台的中心还很遥远,虽然在曾国藩手下并未达成抱负,但老师的影响但却成就了他一生的事业。

  李鸿章在风云变幻的历史大背景下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后世对于李鸿章有如下的正面评价: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与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其实在李鸿章的前半生,风云变幻,枪林弹雨,政治变化,官场倾轧,他也曾迷茫沮丧过,但是骨子里的他是“国恩未报,何以为家”,不管世事多艰难,他还是不畏战的走了过来。他识人善用,执笔从戎的开启了他那充满理想和抱负的一生。

  《李鸿章:潜龙在渊》读后感(三):李鸿章的家庭

  中国人习惯以长江划分南北,江北是北方,江南是南方。近代中国历史,是一部南北对抗的历史。海洋文化进入中国,最早从南方登陆,沿海岸线向东部输送,再渐次向北、向西压迫,与西北的黄土文化相颉颃。回顾两百余年社会的嬗变,几乎所有涉及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事件,都有一股南方的力量在背后推波助澜。安徽横跨南北,是南北文化的一个交汇点。安徽人究竟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这个疑问,当后人探讨李鸿章的思想性格时,亦难免会缠绕脑际。

  清军入关之初设江南省,范围包括了安徽、江苏、上海一带。顺治十八年(1661),江南省一分为二,设江苏与安徽两省。但在当时人的印象中,安徽依然是江南的一部分。清光绪年间安徽的《庐江县志》即有此提问:“而庐邑地介江淮,当南北之孔道,其间郡县分合之故,山川城郭昔是今非之迹,与夫人民谣俗何以近乎南而殊乎北?政教期会何以酌乎古而宜乎今?”

  如果把安徽省分为淮北、江北、江南三部分,那么可以看出,江南与淮北的民风,泾渭分明。淮北十年九荒,生存环境恶劣,以致每岁无论丰歉,均有大量流民输出;凤阳花鼓天下闻名,已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地方文化。民国年间一本地方史志,即以淮北地区的蒙城为例,说这里“民气强悍,重武轻文,在前清时代百年间无得科第者”。

  合肥以南,则为江南地区,民风“近乎南而殊乎北”的特征更为明显。距离合肥两三百公里以外、长江以南的徽州地区与淮北迥然不同。徽州商人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以贾代耕,求食四方,恒为数百年的传统。文化教育亦呈现南盛北衰的状态,清代安徽共诞生了一千一百八十九名进士,大部分都在江南地区;以书院的数目而论,江南最多,江北次之,淮北又次之。

  大兴集李家的先世本姓许,明季由江西湖口迁至合肥,从家族渊源来说,当属南方人无疑。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字式和,号玉泉,别号愚荃,是一位历举不第的乡间塾师,自嘲“祗今虚费黉宫粟,潦倒风尘两鬓星”;母亲是合肥处士李洪谟之女,嫁入李家后,诞下六男二女,六个儿子是:李瀚章(初名章锐)、李鸿章(初名章铜)、李鹤章(初名章锬)、李蕴章(初名章钧)、李凤章(初名章铨)、李昭庆(初名章钊)。

  李鸿章十一岁那年,父亲李文安终于乡试中举,四年后(1838)在戊戌科殿试中,中进士三甲五十五名,授刑部郎中,记名御史。李家由此鱼跃龙门,成为当地望族。对李文安的生平与官绩,史家最常引用的是李鸿章为父亲撰写的《葛洲墓志》:

  府君内行尤笃,事亲至孝,事长兄如严师,待孀嫂抚孤始终尽心调护。为人刚方厚重,然诺不欺,所至皆敬慕之。官比部十八年,每谳狱,竭昼夜之力,必当其情,庭诤面折,人有包老再世之目,而以倔强不苟合,不获于上官。尝管提牢厅,严禁吏卒虐囚,捐置衣被药饵,夏席冬粥,躬自监视,狱无瘐毙。著有《贯垣纪事诗》一卷,迄今刑官刊布之以为法。自为诸生至京朝官,见义必为,立乡约以助守望,改节孝总坊以惠穷嫠,修族谱、创义仓以敦宗瞻里。又于京师倡建庐州会馆,庐凤二府义园,皆由苦口醵资而成。尝谓士大夫居家当有益于家,居乡当有益于乡,在国当有益于国。

  这段文字固然有儿子对父亲的溢美之词,充满了浓郁的感情色彩。平心而论,李文安不过是中人之资,宦绩乏善足陈,他之所以在青史留名,全因为生命中的两个人——一个是他儿子李鸿章,另一个是与他同年考中进士的曾国藩。李文安一辈子最大的成就就是把这两个人拉到了一起。今天人们无论怎么估量曾国藩对李鸿章的巨大影响都不为过。但当时曾国藩亦不过是翰林院庶吉士,离舞台的中心还很遥远,李文安却独具慧眼,倾情结纳,把两个儿子都送到曾国藩门下受业,也许这不是有心栽花,但却成就了李鸿章一生的事业。

  《李鸿章:潜龙在渊》读后感(四):青少年时期的李鸿章

  李鸿章1823年出身于安徽的一户官宦之家,从小受到比较好的教育,这为他今后的发展打下了比较好的学术功底。李17岁的时候,年纪轻轻就中了秀才。当时他的父亲李文安在京为官,让他进京参加乡试。在京时期,李结识了一大批在京的安徽籍官员,李在科举考试中也是春风得意,顺利中举。在此期间,李也初始了曾国藩,并受到了曾的指点,这也为两人后来的合作埋下了伏笔。

  在李鸿章的成长过程中,曾国藩无疑是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李长期在曾的幕府工作。曾的言传身教对李有着巨大的影响。应该说,曾对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圆滑的为人处事都有正面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曾造就了李,没有曾就没有李。在后来的岁月中,李一直以师事曾,对曾尊崇有加。但反过来,李也成就了曾。李对曾的帮助也不少。

  在我看来,曾国藩和李鸿章之间的关系是这本书的重要看点。作者引用其他学者的说法,把曾国藩看作是旧时代的最后一人,李鸿章是新时代的第一人。虽然李鸿章对曾国藩是尊崇有加的,但两人的关系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和谐。曾国藩虽然对李鸿章很是欣赏,但一直没有放手使用。关于这方面的情况,这本书中有比较详实的描述。这对于我们重新审视两人的交往和关系有重要的意义。好多机会也是李鸿章自己争取来的。李进入上海,为他后来的登上外交舞台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也造就了李后来更为辉煌的人生。

  《李鸿章:潜龙在渊》读后感(五):蛰伏,腾飞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李鸿章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对于这样的一个人物,历来却是毁誉参半。赞者有之,谤者亦有之。“中国近代有两个半外交家,李鸿章就是其中一个”,这是学者唐德刚的观点。“宰相合肥天下瘦”,民间的这种说法也着实比较流行。沙翁说过,“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疑,在叶曙明的眼中也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李鸿章。

  叶曙明的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故事性很强,通俗易懂不晦涩。阅读的过程中在感受趣味的同时又对书中人物留下深刻的印象。《李鸿章:潜龙在渊》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19世纪末,曾国藩上书《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奏折中讲述洋务运动目的时,曾国藩说过这样一番话,“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有意思的是这句话用在形容曾国藩曾经的幕僚——李鸿章身上也颇为合适。

  作为晚清同光中兴的重臣,李鸿章的作用无疑令人瞩目,其文治武功颇值得说道。

  结合李鸿章的平生来看,《李鸿章:潜龙在渊》这本书讲述的主要就是李鸿章“剿发捻”的事功。

  全书从李鸿章青年时代写起。读圣贤书,参加科举考取功名是那个时代几乎唯一的出路。自然李鸿章走的也是这一条道路。上了皇榜,入值京城,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李鸿章的一生就在官场之中碌碌至死。

  南方的太平军改变了这一切。这支起源于桂北山区的队伍在改变大清国运的同时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李鸿章便是其中之一。

  太平军出广西后,过江西,拔武昌,都南京,势如破竹,气势如虹,直插江浙富庶之地,并遥指京师。京师为之大动。八旗、绿营不堪所用,于是清廷下旨让京官回乡办团练平叛。这件让许多人胆战心惊、唯恐避之不及的苦差事在李鸿章看来却是一个机遇。

  由此,李鸿章便与太平军有了扯不断的联系。

  在书中,可以看到李鸿章书生从戎后的一波三折。也可以说是愈挫愈勇,屡奋屡起。这事搁在今天也是一个很励志的故事。

  经过几次辗转之后,李鸿章终于在曾国藩处稳定了下来。但是正如作者所说,“曾国藩是儒生从政,灵魂里还是一位文章千古事的儒贤;而李鸿章天生就是一个官僚胚子、搞政治的实干家”。这句话很形象的说明李鸿章是坐不住的,他必然是要去做一番事业的。

  在描写做幕僚的过程中,作者展现出了一个善于学习为官之道的李鸿章,而不是过份的展现李被种族之分,畛域之见所害,以博读者恻隐之心。福济的“时时以不肖之心待人”,胡林翼的“瞢懂诀”,这些老师们的处事方式或者说是告诫,李鸿章都记于心中。

  《李鸿章:潜龙在渊》一书最大的看点其实不是李组建淮军前去平定发捻,而是“龙在渊中”,也就是李在曾国藩幕僚中的时候。

  一个皖人在湘人丛中,“有着非常复杂的交集,他们建立了―种既是师生也是同僚,既有瑜亮情结也有管鲍之谊的特殊关系”。虽有畛域之见,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淮又出于湘。瑜亮情结、管鲍之谊,短短的八个字,就点出了冲突所在。

  胡林翼的死被后世各种演绎,洋人火轮船为代表西式装备却被湘淮所认知。于是在剿发捻之中,在西器中用之时,李鸿章从渊而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