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论欧洲》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论欧洲》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5-26 02:06: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论欧洲》经典读后感10篇

  《论欧洲》是一本由托尼·朱特著作,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欧洲》读后感(一):《论欧洲》:多数人的“普世情怀”

  在大多数人眼中,“欧盟”是国际性区域组织发展的极好模板。它是欧洲迅速走出大战阴影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古老的欧洲大陆由分歧走向团结与和平的标志。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在这本成书于1996年的《论欧洲》中,托尼•朱特对欧洲——它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了回顾、剖析与展望,紧扣“欧洲共同体”这一主题。按照作者的说法,本书的目的是探讨三个现代问题,即“欧盟的前景如何?”、“如果并非一片光明,那么原因何在?”以及“欧洲的统一与否会产生的影响”。

  在序言中,作者首先澄清了自己可能会被认定为“欧洲怀疑论者”的嫌疑——“任何了解历史的人都不会真正想要回到那个由封闭和相互猜疑的民族组成的不算太遥远的近代欧洲”。的确,那样一个由负面情绪主导邻国交际的欧洲,最终导致了两场世界大战的相继爆发。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欧洲人而言,更是一场竭力想要遗忘的噩梦。因而在战后的欧洲,避免重蹈覆辙,始终是各国决策者的想法中必须权衡的方面。

  本书的主体部分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回溯了以法德为中心的“欧洲共同体”形成的历程,同时也阐明了这一看似“理想”的国际组织的形成,实际上并非出自“理想化”的目的,而是与大多数国际事务的解决方案相仿,仅仅是提供了一个“相对权衡”的方案。

  “相对权衡”加上托尼•朱特所言的“绝对好运”,使得这个不算理想的“结合体”造就了所谓的“复兴神话”,接下来,作者将视角转向东欧。1989年的东欧剧变,拉起了近半个世纪隔离欧洲大陆东西两部分的“铁幕”。可是人们很快发觉,使得欧洲一分为二的原因,即使“铁幕”不再,却也不只是地缘上的分隔那样简单。因此,当动荡的二十世纪接近尾声,面临来自孱弱却拥有潜力的东欧各国的“东方之情”,看似富庶而充满希望的欧盟究竟该如何选择,答案却并非显而易见。

  当然时至今日,我们已经看到了“欧盟”的扩张,至少是在形式上,截止到2013年克罗地亚的加盟,欧盟成员国由1995年的15个已经增加到28个,新增的成员大多来自中、东欧。可就像一切组织都要面临的问题,当成员增加,其运行方式便势必要发生变化,更重要的,是欧盟各成员间的实力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于是在扩张的背后,隐藏的其实是权力层面的收缩,即组织形态的“中心化”。而一旦走到这一步,“欧洲的统一”该如何定义,则是人们需要进一步阐释的课题。

  该如何评价托尼•朱特的《论欧洲》呢?它的价值,首先在于以简练有力的方式,厘清了西欧各国及东、西欧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剖析了“欧盟”的真正意义。从这样的层面上看,“欧盟”确实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只是它的启示,不应仅仅从“正面”来解读。

  至于“欧洲统一”的普世情怀,或许只存在于多数人的幻想里。并且除了幻想的世界,任何时候,利益至上永远顺理成章。

  《论欧洲》读后感(二):揭开欧洲神秘面纱

  揭开欧洲神秘面纱

  ——评《论欧洲》

  文/齐祺

  对于欧洲未来的发展,托尼·朱特持审慎的态度,甚至自称为“欧洲悲观论者”。他认为,西欧战后复兴和重新崛起的有利形势将永远不会重现;而接纳梦想“回归欧洲”的东欧诸国,给不再繁荣的欧洲带来沉重的负担;失业、老龄化、移民和地区发展不均衡等社会问题正在加剧,并到处掀起民族主义和排外主义的浪潮;作为欧洲政治安全阀的社会福利体系压力倍增,面临崩溃的危险……在托尼·朱特看来,“欧洲”理念越来越浮夸和违背历史事实,欧洲已陷入自我边缘化的境地;欧盟只有对欧洲的前景做出恰当的评估,正视未来危机的征兆,停下扩张的脚步,完善“现实存在之欧洲”的制度,才可能走出困局。

  托尼·朱特是近二十年来欧美最顶尖的历史学家之一,以对欧洲问题的深入研究而闻名于世。托尼·朱特长期为《新共和》《纽约时报》《纽约时报书评》《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等欧美主流媒体撰稿,并以尖锐的自由主义批评文风成为备受尊重的知识分子,拥有“知识分子中的知识分子”之美誉。

  作者:托尼·朱特/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日期:2014年10月 /ISBN: 9787508646596

  《论欧洲》读后感(三):依旧不变的大幻影

  《论欧洲》(A Grand Illusion:An Essay on Europe)不长,排版空隙和所用字号,加之此书对欧洲各国的政治、外交、经济、 乃至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描述、分析、判断、定位对我来说是久远而熟悉的记忆,读的此书便不过是一场回忆罢了,短短的周末半天时光就读完了。

  书中开篇就直指的“欧洲经济共体”,同时”统一欧洲“的观念贯穿全书。对我来说是个很遥远也很熟悉的名词,而成书的年代1995-1996年正好是我与这个名词有最多瓜葛的年代,读着书里那些熟悉的名词,熟悉的时间,熟悉的计划、政策、法案,熟悉的观念和思想,还有那些熟悉和陌生的人名,一一让我回想起当年在北京的过往岁月:斯时,苏联解体没多久,前社会主义国家一片懵懵然;两德那时候也刚统一不久,法国正与稍稍式微的德国争夺欧洲的第一把交椅,众多纷纷投向西欧的前华约东欧国家,开始迎来一点点的失望,等等,加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一些世界事件,那时候的风云变幻的欧洲对中国来说,可比正受到冷遇的北美受宠得多,也热闹得多了。

  那时候,常常因为工作的一些相关事务与同事会不时地怀着调侃、打趣之心笑谈欧洲,比如:西德已经一口吃掉了东德,德国人会不会在中欧各国的支持下将整个欧洲变成哲学家,而法国人会不会将这个哲学家变成诗人,英国人是否一定保持袖手旁观;或者描摹马克在欧洲的帅气,调侃法国法郎被它欺负;又或者感叹刚刚签署“申根”的国家们的共识,亚洲国家是做不到的,等等,那时候在处理与法国和德国的事务之时,常常被做美大事务的同事羡慕这边两国的条理性和规范性,随时可以感觉一个生机勃勃的欧洲核心,现在,对照这位美国欧洲问题专家托尼·朱特当年的剖析1945-1989这段时间的欧洲,有种恍然大悟,欧洲果然从来不仅仅是地域性的,它的分和合,就没法简单地一次完成。

  此书成书出版之后,也在我离开北京一年之后不久,1999年,马克和法国法郎都不存在,欧元诞生了,接下来,申根国家越来越多,德国承担欧洲的责任越来越多,法国时而式微时而冒起,东欧各国特别是波罗的海沿岸国家战乱起起伏伏,而我,远离了曾经日日时时都在手边的这些资料,忘却了除了与个人相关的一切外界,再不问天下兴亡。到了今年(2014)年初,恍惚知道乌克兰正与俄罗斯斗气,俄罗斯干脆再次出兵,政治、外交、经济虽然还是欧洲的主题,战争却又一次冒了芽头,于是,常会在网上因为看见很多荒唐的论辩而大乐,如今算起来,不觉时光竟然流逝了近二十年。

  此刻握卷在手,回首往事,对比现在,品读托尼·朱特那字里行间的往事,短不过二十多年的时光,长不过一个甲子,无论是一战或者二战时的欧洲,合纵或者连横,对抗或者战争,因为各自地域和疆域的小与紧密,政治、经济、外交自然就琐碎而多种多样,欧洲各国自己、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外交等等事务从某方面说很像我们战国时代的情景,只不过,欧洲的世事与战国时代的世事,其渊源完全不同,本质却相同罢了。当年,托尼·朱特曾经这么写到:“愤怒会让你认为他人有错,从而使你忘记了你的恐惧和需求,然而实际上若你的恐惧和需求得不到满足,你就永远无法停止,愤怒却无法帮助你得到任何东西。”如今的俄罗斯和乌克兰,会回头读这样的书么?统一的欧洲,依然不存在。可以说,当年悲观成书的托尼·朱特其实已经预知了今天的纷纭。

  最后要说的是,好奇这本书之初,是因为这个名字,很大的题目,等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看着封面上的英文名字,想着,倘若让我翻译,恐怕应该是《大幻影:散论欧洲》,不过,《论欧洲》三个字比我这个醒目多了,只可惜,在我看来,这样的大,失却了它原来的时间效应或者说是它最根本的文化涵义。可以吸引读者,却可能丢掉它真正的读者。

  【原文地址】

  《论欧洲》读后感(四):对待历史的态度

  托尼被中国读者熟知,更多是因为他的《战后欧洲史》。网上评价说,他以敏锐的观察和深厚的人文情怀,展现出战后欧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复杂面貌,描绘了人在这段风诡云谲的历史中的活动轨迹。我没读过这本,不确定这评价有几分可信度,但是,单看《论欧洲》,托尼对于欧洲问题的观点已经能从中窥探到端倪,他人文关怀的视角也基本已经确定。

  《论欧洲》内容并不多,甚至远不如一部言情小说的厚度。共三章,托尼先说明了欧盟之所以能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然后重点分析了欧盟迫切需要应对的东欧问题及解决东欧问题的难点,最后是对欧盟未来走向的预期。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他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而不是理想主义者,他不认为欧盟这种组织形式能解决所有问题,也不认为欧盟的未来就是光明无限。

  《论欧洲》成书时间较早,当时的欧洲与现在的欧洲已经有很大变化,期间,欧洲也发生了不少大事,比如欧洲债务危机,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再比如近期乌克兰克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在考验欧盟,尤其是作为欧盟重心的德国和法国。在任何一个问题面前,欧盟其实都在做出选择,只要是选择就会有取舍和权衡,也决定了欧盟会成为更好还是变得更差。从如今的情形来看,在这十多年里,欧盟并没能像理想主义者所期待的那样,成为完全统一强大的欧洲,托尼所担心的那些问题,比如高福利给社会的负担、东欧的不稳定因素、战争留下的阴影、欧盟成员国之间利益的冲突,确实在考验着欧盟,也成为欧盟发展背后的制约。当然,值得庆幸的是,欧盟并没有变得更糟,甚至可以说,欧洲仍是移民者的天堂,也有越来越多的东欧国家愿意加入欧盟,从这一点可以看,欧盟的未来仍值得期待。

  《论欧洲》读后感(五):一部深研欧洲的小书

  这是一本大家撰写的小书,篇幅不大,但论述的话题很重要。虽是旧书,原书英文版出版于1996年,但现在阅读起来,并无过时之感,还颇有启示。

  在这本书中,作者主题讨论了三个问题:欧盟的前景如何?如果并非一片光明,那么原因何在?欧洲的统一与否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在这本书中,作者承认自己是一个欧洲悲观论者,他认为统一的欧洲是一种美好的幻想。在他看来,今天的欧洲更多是理念而非地域,是一个利益共享和相互合作的和平、繁荣与国际化的共同体,是一个“思想的欧洲”,代表了人权,代表了商品、思想和人员的自由流动,代表了日益深化的协作与团结。

  在这本书中,作者比较详细的追述了欧盟的前世今生。通过历史的描述和发展,他得出的结论是欧盟的前景是比较暗淡的,并非是一片光明的。在书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事实和数据指出,西欧战后复兴和重新崛起的有利形势将永远不会重现;而东欧诸多国家加入欧盟组织,给欧洲主要带来的沉重的负担。诸如失业、老龄化、移民和地区发展不均衡等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而且欧洲内部出现了不少民族主义和排外主义的浪潮,这给欧洲政治安全和社会福利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种种负面的现实让作者不看好欧盟的未来。

  尽管作者主观上也希望欧洲能实现统一,但客观的现实让作者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统一的欧洲完全是不可能的。他的观点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或重新认可民族国家。无论我们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但他的想法还是可以给我们一定启示,让我们在看待和分析中欧关系时,能更深入了解欧洲的历史和现实,更好的发展中欧关系。

  《论欧洲》读后感(六):大幻觉·大欧洲

  时至今日,人们似乎早已接受了欧洲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欧盟的身影随处可见,欧元汇率也是经济人士关心的一个话题,至于德国崛起、拯救濒临破产的数国,更以茶余饭后之谈资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在这个时候,对于“欧洲共同体”的质疑声似乎不再如十年前那般猛烈——托尼·朱特的这本《论欧洲》便是当年的一员强烈质疑者。

  初版于1996年的《论欧洲》适逢欧盟成立三年后,事实上,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早在这之前朱特已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整个欧洲的走向进行了描摹与预测,这篇看似中肯的议论文正是他思考的结晶。

  “论欧洲”是原本是作为副标题,隐藏在“大幻觉”这个主标题之后的。原版的书名是A Grand Illusion: An Essay on Europe,从这可见朱特对于欧盟所持的并非仅仅是一个“论”这样中立的态度,而是自一开始,就带上了深深的怀疑与批判。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理解,他眼中的欧盟是一种幻觉,一种全体欧洲人的心理渴望,无论是已经身处欧盟之内的英法德意等既/将得利益者,还是之外的俄罗斯等虎视眈眈的旁观者。

  在朱特看来,所谓欧盟,是从最初即以经济为出发点,尽量摒弃政治偏见而结合的联盟。他从二战后出发,通过分析欧盟前身的来龙去脉、各国当时经济状况、外交状况,最终得出“美好幻觉”之说。 幻想一个所谓共同体就能解决内外矛盾,无疑是把诸多现实条件放之脑后。譬如,一直与德国交恶的法国之所在二战结束之后提出了“莫内计划”,乃是为了“一方面把德国的力量控制在无法构成威胁的水平上,另一方面又要让德国保持足够的生产力,以便为法国工业的生存提供足够的必需原材料”。而欧洲其他国家,包括在二战中远离欧洲大陆、保存基本完好的英国,背负战败国身份的德国也对此持肯定 态度。朱特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都是“出于对本国最直接的考虑”。建立在这样基础之上的欧盟,内部一直存在不稳定因素。

  这二十年前的言论,及至今日,终于发酵成了可怕的现实。在前些日子的希腊大选中,反对党领袖齐普拉斯竟然提出了一笔勾销欧盟债务的要求。作为回应,欧元区不得不与希腊新任政府探索政治妥协的可能性,甚至会以下调还款利息作为让步,以确保希腊仍然属于欧盟、欧元区的一分子。靠着德意志战车艰难前行的欧盟究竟还能走多久,这个问题只有时间能回答。

  朱特在书中抛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究竟有几个欧洲,而欧洲的中心又在哪里?他站在欧洲之外的土地上,冷眼旁观这个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四分五裂的联盟。他姑且把欧洲分成了西、中、东三块,分析了各自的历史、现实的处境与对未来的期望,最终把欧洲大一统的宏伟构想归于虚无。

  然而,欧盟是否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朱特在忧心忡忡地观察了欧洲各国之后,悲哀地总结道:“‘欧洲’不仅仅是地理概念,但也不是答案。”德国作为欧洲 共同体中发展最好的国家,并没有成为领头人的觉悟,或者说满足于现在这种德法双领导制;而这种所谓的制度其实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安慰。朱特不无刻薄地嘲讽那帮政治家:“你们假装不强大,我们假装没注意到你的强大”。

  朱特还考虑了上一章提到的中欧与东欧:欧盟能否把西欧之外的地方也容纳进来,想必是无数知识分子,乃至普通的欧洲人所关心的问题。朱特认为“任何让欧洲进一步扩大的举动只会使现有利益受损,让未来的成员与现有的站在同一水平线上,要付出很多钱”,因此欧盟向东扩展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兼之共同体本身的发展也在下滑,失业、社会福利过高、移民潮、种族偏见都是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不过,朱特或许没有想到,即使现有利益受损,欧盟也依然要扩张。如今该联盟共拥有28个成员国,或许也能算是某种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当然这种“想象的共同体”不同于一般概念的共同体,仅官方语言就有24种之多;但我仍想问一问朱特,从今天的视角看,是否还会认为这个建立于政治、经济(可能还有部分文化因素)联系的欧盟是一种大幻觉。

  作为欧洲史研究者,托尼·朱特对欧洲问题和欧洲思想领域尤其关注。从这本《论欧洲》可以看出,朱特并非对“欧洲共同体”过于灰心,而是在积极厘清历史问题、国族之间的隔阂,剖析各国的心态,并在本书结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欧洲共同体只是手段而非目标”。继这本书之后,他又写出了洋洋洒洒的四卷本《战后欧洲史》,以更加严苛的目光重新审视这一段历史。

  《论欧洲》读后感(七):政治不正确与衰落

  欧洲正在衰落,世界的中心正在转移,这已经是毫无疑问的事情。不论以后的世界是怎样的格局,她一定是出乎我们预料以外的吧。联系到我们自身的处境和现在全球面临的问题,有几个很有意思地方值得思考:

  关于经济

  我们已经对欧洲的高福利和比我们高的多的单位时间工资习以为常,可是现在看来这反而成为了他们积重难返的诸项麻烦中很大的一部分。几百年以前欧洲的最领先的几个国家发现了了以全世界的原材料、人力资源来供养自己的模式,并且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全球各国家的人的分工;作为把持这个分工的话语权的欧洲诸国,他们负责智慧生产,也因此创造了作为目前人类文明基石的大部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理论基础。

  如今欧洲的社会劳动与福利体系已经趋于完善,或则趋于固化——在亚非拉美没有发展起来以前,问题其实没有那么严重;技术的进步和全球的分工可以让欧洲的国家减少工人的平均工作时间,要么提升技术来提高工人的生产率,要么淘汰掉落后的产业至地球上的其他地区。同时,使得像德国那样一个人的生产价值能共负担五六个人保持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平的情况还能出现。

  但是,随着其他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的经济和教育水平的上升,欧洲这一高福利高工资的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为继。现在,在中国、韩国、印度这样的国家,已经可以找到同样从事IT、金融、高端服务业的专业技能与欧洲国家不相上下的人员,他们的工作强度绝不比欧洲的同行低,然而工资和福利却是欧洲同行的几分之一。同时,在制造业和农业领域,这些国家也在加速产业升级,可以预见在农业和制造业领域他们的劳动生产率与欧美将会不断接近,于此同时,它们的人均成本却远远低于欧美的平均水平。然而在西班牙希腊这样的国家,他们无法以较低的薪水招到满足要求的工人,不论是欧洲的法律、当地已经养成的传统还是当地强势的工会都不会允许他们“倒退”到以前低薪水高工时的时代。那么,他们没有竞争力的那些产业,只好不断地被新兴国家接管,同时出现越来越来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前段时间欧盟拒绝承认中国市场化的经济地位,就是一个很明显的害怕欧洲产业遭受冲击的说明。德国至今现在仍然是欧洲最健康和最强大的经济体,因为德国有着庞大的高级技工群体,他们以高工资体现的的高价值得到了其他国家的认可,从这一点来说,它就相比其他欧洲国家要成功,但它同时也比被边缘化的欧洲国家更多的享受到了欧洲一体化的福利。但是并不是,也不可能每一个欧洲国家都在高福利的情况下能完成这样完成度较高的工业转型。怎么办?我想这长时间的工作模式的积累,并不能一朝一夕就能扭转回来,须知中国为了完成社会阶层和思想的改造,付出了一百多年的时间。而当整个欧洲经济逐渐衰落,不管是德国选择走向保守还是继续维持一体化,都无法独善其身。

  关于政治与民族问题

  很多政治问题和民族问题可以看作是经济问题的延伸,这也是中国坚持保持经济增速的原因之一,因为在经济状况良好时,很多问题会可以被掩盖掉,或者没那么重要。如今欧洲政治与民族问题日益凸显,与目前欧洲疲软的经济节奏不谋而合。

  相比中国、日本、韩国这样的国家,欧洲的民族问题也要复杂的多,简直是欧洲天空一直徘徊不去的一个幽灵。一战和二战的导火索无一不和种族矛盾有关;特别是东欧国家以及欧亚交界处的地区,历来是种族问题和宗教冲突的高压地带。但是,自二战以后,欧洲人特别在意宗教平等,这在欧洲的政客中一度是不容置喙的政治正确,而且已经显然成了矫枉过正的一条原则。在《论欧洲》这本书中作者还特意提到了欧洲保守化的趋势,为此表示了担忧;但他恐怕没有想到之后的欧洲风气的发展却是因为矫枉过正之后的报复性右转。

  自五四以来,民主一直是我们认为的更先进社会政治制度,即使到现在这也是被广泛认同的(尤其是在言论自由上有着威权政治无法相比的优势);可是对比一下如今中国和民主国家的发展,不禁让人思考:民主和威权制度,好的平衡点在哪里?

  《论欧洲》读后感(八):揭去欧洲华丽的面纱

  人不可貌相,书不可以页衡量。这本书虽然只有179页,内容却是极为敦厚。其实我是为了去欧洲旅行而想先期了解一下欧洲的。目的虽浅薄,收获却是颇丰。本书以作者95年讲座所出,近20年过去其仍可以更新人们对欧洲的认识。也能令对欧洲所知甚少的读者一边启蒙着、一边深入着了解欧洲、还一边重新塑造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视野。

  欧洲同世界其它各洲一样,经历过战火的洗礼,经历过经济危机的袭击,经历过反复的挣扎与奋斗。这本书令我们越过欧洲华丽丽的外表,看到它里面去。曾经在我们很多人的认知里面,欧洲算是个神话。因为它里面的大多数国家都是那么的小而其中很多却是那么强大,譬如英法。当年就是这些小的要命的国家侵略了我大中国,烧杀掠夺。而如今,欧洲是人人向往去旅行去生活的美妙之处。那么,欧洲是否真如其外表那般光鲜呢?托尼•朱特作为欧洲问题的顶级学者,其所陈述的论点是令人惊讶的、论据是确凿不容反驳的、语言是朴实而毫无修饰的、陈述是平实不卑不亢掷地有声的。阅读这本演讲稿尚且如同身临其境,不知当年现场听众会有何种感受。作者对近代欧洲发生的种种大事件进行分析和剖析,用虽有悲观色彩却是绝对冷静理智严谨的态度来表明其对欧盟的前景不容乐观、欧洲的统一也难以恢复以往之强大的看法。

  被揭开了华丽面纱的欧洲,展示给世人的是长久以来就存在着的苍白。欧盟也好、国与国之间的交好也罢、一切表面团结统一友好的行为都未必是真的团结统一友好,不过是为了各自的利益在挣扎着寻求出路罢了。这再次验证了那句话: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欧洲如此,世界如此,世界中的每个人也是如此。大家因为彼此的利益而必须走到一起,争夺、打斗、翻脸,然后再团结起来。这种情况不再令人意外。

  作者对欧洲前景悲观看待的同时也提出了欧洲改善现状的方法。当然,正如作者所言:‘对某个结果的向往是一回事,认为它有可能实现则完全是令一回事’,所以理性的对待依然边缘化的欧洲的前景比掩耳盗铃般来得实惠得多。作者的这个想法很实际

  《论欧洲》读后感(九):十字路口的欧洲

  对于托尼朱特来说,远离那个由封闭和相互猜疑的民族组成的不算太遥远的近代欧洲,无论是什么样的原因,结果都是好的。因此,他比任何人都希望欧洲能够实现统一。但向往是一回事,实现它则完全是另一回事。在《论欧洲》这部书中,托尼朱特向我们展示了欧洲统一运动的起因与困境,以及对于欧洲未来走向的思考。

  一、欧盟的前生今世

  人们往往会想当然地认为,主导战后西欧重建的是以统一欧洲大陆为目标的理想主义者。但事实上,在欧洲大陆统一问题上最为高调的英国领导人,恰恰在后来欧洲共同体的真正建设过程中没能扮演任何积极的角色,真正促使欧洲走向统一的恰恰是战后那段艰难的岁月。

  1.战争阴云

  “二战”的特异之处在于,它不仅让一些国家内部出现了分裂,而且每一个欧洲参战国都是失败者。它把关于战争、内战、占领和失败的共同记忆留给了欧洲次大陆,这是它有趣而持久的影响。尽管“一战”同样造成了巨大的人员损失,但对冲突和破坏的共同体验远不如1945年后强烈。正是这种战争的创伤,让欧洲的幸存者思考,未来的命运。

  战后局势中促成“欧洲”诞生的第二个要素是冷战。从1947年开始,大多数欧洲人清楚地认识到,苏联对东欧构成了严重威胁,而且即便只是为了自保,西欧国家也必须组成某种形式的联盟,并把美国也拉进来。如果,“二战”是作为战争的记忆还让人们记忆犹新的话,那么冷战的阴云,则是徘徊在欧洲人眼前的雾霾,如何团结起来来对抗来自于历史与现实的战争恐怖,这正是战后欧洲所应该面对的现实问题。

  2.舒曼计划

  舒曼计划应运而生。该计划的基础是让·莫内的六国共同体构想,六国将在独立的国际性权力机构主导下分享和协调煤钢生产与消费。这个由法国外长罗贝尔·舒曼提出的计划创造性地将英国排除在未来的欧洲煤钢共同体之外,但吸收了联邦德国。

  在这个计划中,法国顺利通过“欧洲一体化”解决了国内煤炭不足的现实困境,而德国也通过这个计划得以从战败国的命运中解脱出来,顺利走向正常国家。而像荷兰这样的国家,他们的经济复兴和现代化则取决于能否向重新壮大起来的德国市场销售自己的产品。在多重合力的作用下,欧洲在战后走向了一体化的道路。

  3.马歇尔计划

  最后帮助欧洲实现一体化的是马歇尔计划,它让西欧获得了独一无二的幸运处境:既有能力进口初级材料,又能投资公共基础设施;既可以保持和提高收人与国内消费水平,又可以把失业率维持在历史最低水平,甚至还能控制通胀。

  可以说,欧洲在二战后走向一体化,有着太多的历史背景和条件,这些条件都是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稍纵即逝。

  二、东欧的历史与悲剧

  欧洲人长期以来共有的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之一恰恰是分裂意识。在各族群内部和之间划清界限是这个大洲的居民最典型的思维定势之一。尽管在法国和德国的国内历史上,或者在西欧统治者之间的冲突史上,这些分歧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但它们的意义永远比不上东西欧之间的隔阂。

  1.西欧与东欧

  东欧人和“中欧”人的身份则大多由一系列否定词组成——非俄国人、非东正教徒、非土耳其人、非日耳曼人或非匈牙利人等等,而他们的建国行动从一开始就是突然沦为偏远边民的结果。他们的精英不得不做出抉择,究竟是像大都市的人一样认同某种域外的组织或理念(教会、帝国、共产主义和新近流行的“欧洲”),还是局限于民族主义和地方利益的狭隘世界。

  他们身处于世界的两极之间,既不能像西欧的邻居一样走向现代化,又不能像东方的邻居一样接受文化边缘的命运。虽然,在历史上他们也曾经拥有过辉煌,但是在二十世纪的历史上,东欧毕竟是一个被边缘化的地带。

  2.希特勒与东欧

  二战中,德国首先对东欧开刀,而西欧的邻居们默认这一既成事实。这也造就了东欧对于西欧的历史的怨恨。不管战争多么残酷,但是毕竟还是为东欧带来了现代化。

  德国人对工商业的接管和控制,特别是在捷克斯洛伐克,那里高质量的武器制造及相关产业成了纳粹战时经济的一部分,方便了战后东欧各地的国有化,从经济便利性的角度为战后共产党或联合政府试图实行国有经济的想法提供了论据支持。虽然,听起来很荒诞,但这毕竟是历史,没有德国对于东欧的占领,东欧就无法实现战后的经济发展。

  3.苏联与东欧

  二战后,取代德国的是苏联,通过将东欧社会主义化,使得东欧成为了西欧美国与苏联之间的缓冲地带。这并不是说,东欧本身就是去了自身的地位,而是说,东欧的现代化是以有别于西欧邻居的形式来完成的。

  如果说社会主义代表了人为和强制的国际化,那么同样有效的相反做法就是强调或重申地方和民族的地位与区别,让波兰人、匈牙利人或捷克人的特性凌驾于苏联的普世理念之上。如果“国际化的”社会主义无法抵挡此类民族主义的批评,那么“欧洲”同样不能幸免。因此,东欧剧变后最会见风使舵的共产党员很快把自己转型成民族主义煽动者。

  不是每个人都足够好运,既能确保民族身份,又能不费力地接受普世主义——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东欧知识分子向往和嫉妒巴黎——城市的本身既是现代化的象征又是民族文化的形象。

  三、十字路口的欧洲

  1.历史与遗忘

  如果不是西欧人快速把战争抛在脑后,许多战后欧洲国家的重建将艰难得多,更别提任何欧洲共同体了。但是八九年东欧剧变后,历史之匣被打开了,人们再也不能无视过往的历史了。

  东欧不能无视曾经五十年的社会主义的历史,西欧也不能不面对二战这段尘封的往事,在历史与现实的十字路口,欧洲应该如何选择未来的命运呢?

  2.德国的责任

  如果说,欧共体是由法国主导,而德国参与的话,那么经过近半个世纪后,德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级的经济强国,而法国则沦落为欧洲的强国。法国和联邦德国关系中心照不宣的前提是:你们假装不强大,我们假装没注意到你的强大。

  德国人还不得不面对本国实力所带来的尴尬——既然他们现在有能力领导欧洲,他们将把欧洲带往何方呢?他们是哪个欧洲的天然领导:是法国打造的偏西的“欧洲”,还是符合德国利益的那个传统欧洲,那个德国并非处于东部边缘,而是居于正中的欧洲呢?如果说1989年之前联邦德国的外交政策可以被概括为“三个平衡”,也就是既不偏向也不得罪华盛顿、莫斯科或巴黎,那么统一后的德国考虑的则是如何体现本国实力以及在东欧和中欧的历史地位,不再顾及是否会引起西方盟友的恐惧,或者是否会引发德国人自己对民族野心重燃的担忧。

  3.统一与分裂

  西欧已经从一体化中获得了近半个世纪的快速发展,他们是统一化的获利者,但是在面对是否要接纳他们的东欧邻居的时候,他们却犹豫不决。作为其最成功成员眼中新的磁极,欧洲的重新定位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欧洲”代表赢家,代表现有国家的富裕地区,那么谁来代表输家呢?

  在东欧国家中,面对强势的西方邻居高昂的入场券,他们被迫放弃在半个世纪所建立起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习惯。但是经历了痛苦之后,当他们看到未来并不明朗后,曾经被压抑的民族主义就被释放了出来。

  结语

  无论如何,二战后构建欧洲共同体的条件都逐渐消失了,但是欧盟还会继续对于欧洲未来统一的构想,而不去思考这些承诺是否可以实现,特别是在八九年风云巨变之后,如何面对东方那些穷困的邻居,如何帮助他们实现富裕的梦想——很显然动荡的东欧已经成为了西欧的噩梦。无论如何,托尼朱特还是提出了对于未来欧洲的思考:

  欧洲将以三种可能的方式之一被德国主导:原先的西欧(1989年前的)改由德国领导——大多数法国和地中海沿岸国家的政客对此可能感到不情愿;支持德国的中欧国家,它们现在的领导人希望德国能在扩大后的欧盟中扮演温和的角色;反对德国的中欧国家,在东部和南部邻国眼中,德国带来的更多是负担和威胁而非利益。

  尽管,朱特对于欧盟的前景持悲观态度,但是对于欧洲统一的愿望也依然明确。否则也不会提出这么具有可操作性的政治不正确的提议。面对欧洲统一的问题,其实最好的办法应该是二战中的德国,那次机会被美国和苏联搅黄了,之后无论是欧盟或者其它什么方案,都无法真正克服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民主主义带来的分离主义倾向。反观中国,虽然也会被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方主义所困扰,但是却不会由此而瓦解。欧洲对于中国来说是一面镜子,既要看到它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在,也要看到困扰它走向统一的困境所在。

  《论欧洲》读后感(十):揭开欧洲神秘面纱

  揭开欧洲神秘面纱

  ——评《论欧洲》

  文/齐祺

  对于欧洲未来的发展,托尼·朱特持审慎的态度,甚至自称为“欧洲悲观论者”。他认为,西欧战后复兴和重新崛起的有利形势将永远不会重现;而接纳梦想“回归欧洲”的东欧诸国,给不再繁荣的欧洲带来沉重的负担;失业、老龄化、移民和地区发展不均衡等社会问题正在加剧,并到处掀起民族主义和排外主义的浪潮;作为欧洲政治安全阀的社会福利体系压力倍增,面临崩溃的危险……在托尼·朱特看来,“欧洲”理念越来越浮夸和违背历史事实,欧洲已陷入自我边缘化的境地;欧盟只有对欧洲的前景做出恰当的评估,正视未来危机的征兆,停下扩张的脚步,完善“现实存在之欧洲”的制度,才可能走出困局。

  托尼·朱特是近二十年来欧美最顶尖的历史学家之一,以对欧洲问题的深入研究而闻名于世。托尼·朱特长期为《新共和》《纽约时报》《纽约时报书评》《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等欧美主流媒体撰稿,并以尖锐的自由主义批评文风成为备受尊重的知识分子,拥有“知识分子中的知识分子”之美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