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真历史在民间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真历史在民间读后感10篇

2022-03-22 03:31: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真历史在民间读后感10篇

  《真历史在民间》是一本由梁晓声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真历史在民间》读后感(一):文学家笔下的历史

  梁晓声是著名文学家,是知青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尤以小说最为出名,特别是那本因为改编为电视连续剧而热遍神州大地的《雪城》——知青们在生活的磨难面前表现出的那种坚韧不屈、顽强进取的人生态度,那种为践行个人信念而不惜牺牲的英雄气概,令人印象极为深刻。但近年来,他关注的焦点由曾经高扬的理想主义转向了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与批判。

  梁晓声作为一名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文学家,对这个社会的观察自有着与一般人不一样的角度,带有某种总结的意味。他的观察深刻,将50、60年代视为由女人见证的年代,对当年女性的生存状态、心理诉求和自我意识的觉醒,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全方位的透视,进而展现了建国初年整个社会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与他当年写知青小说一样,他带着一种怀旧的情绪,赋予了那个年代一种浪漫的色彩。在他眼中,七十年代是畸形的,前期因为文革的疯狂,后期则是思想解放带来的物欲泛滥;八十年代是光怪陆离的,一方面是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一方面则是腐败的遍地孳生;他通过高干、“三资”企业、同代人和性爱四个备忘录勾勒出了整个九十年代。

  作为小说家的梁晓声,他笔下的历史当然与严肃历史学家那种严密的考证不同,更多的是用讲故事的方式,通过记录身边某个人的命运,描写某种具体的社会情态,来折射一个时代的共同遭遇。也正是这种极富个人感情的文学化的笔触,将我们带回历史现场,对社会情境进行重置,勾起了读者对于个人经历的回忆,以及对他所书写的历史的感同身受,从而在情感上引发强烈的共鸣,甚至会在内心情不自禁的发出“那时就是这个样子”的感慨。与此同时,他的笔调又透露着在某种深刻洞察之后的冷峻,让人看到曾经经历却不曾认真思考过的现实图景,让人在阅读中反思社会,反思时代,也反思自己。而他在书中对于自己身边人命运的一些描写,又带有一种中国传统文人特有的悲悯情怀,带着深切的痛感,这就正如书的副标题所说的那样,以期“追寻一个人类大种群的心灵轨迹”。

  实际上,梁晓声笔下的这本所谓的“真历史”,未必真的准确,反而很有些夸大其辞、言过其实,当然,我估计也没有哪个人会将其作为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著作来看。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和现实关怀的文学家,他在书中所重构出的情境、描摹的情态、表达的情感和深沉的思考,确实真实地反映了他对过往历史的体察与反省,以及对于未来发展的深思与忧虑,对于个人命运在社会大潮中浮沉、碰撞、共振的探讨,以及在其中反映出的人性的坚韧、挣扎与不屈——现实是残酷的,前途是光明的——这也正是贯穿他所有创作的一条主线,符合他一贯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写作路子。

  一句话,文学家笔下的历史,更象是一种社会评论,很丰富、很感性、很亲近、也很耐看,更容易引起共鸣,更容易引发思考。

  《真历史在民间》读后感(二):真历史在民间

  《真历史在民间》

  ——梁晓声

  初识梁晓声,应该是去年那段最繁忙的时间段里了。当然,这个人是很早听说过了,听说而已;但看到时代光华书店门口好几个月都存放着他的书,却有点让我意外的感觉。在去年的寒假档口,我在书店看到的梁晓声的书有《郁闷的中国人》、《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中国生存启示录》、《忐忑的中国人》等书籍,我想来不喜欢看这类分析国情的书籍,一是举得他浮躁不全面,一是因为大作家写不出小市民的近况;当我翻开《中国生存启示录》、《忐忑的中国人》等数的时候,才知道一个以小博大的故事,确实又可以隐藏无穷的力量。之前一直不太爱看关于大国情、大世界的书籍,是因为现状离的太远;而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角色转换,如胡适先生所说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那样,我开始研究一些细小的问题。

  关于文革和那段历史,我最初是零零星星从各种网络论坛等内容中看到过一丁点儿。在《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中,看到了很多名人、大家的结局和这个事件相关,而在国学大师季羡林的《牛棚杂记》中,则把这个事情看的真切;等到我来看《蒋介石传》、《毛人凤传》、《戴笠传》的时候,才知道这个事情的更多的情况。近来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去叙述、评说和忏悔,但真心让人动容的则是这部《真历史在民间》 。以小见大,从小的事情上透射大的问题和思路。与之前看过的《如焉》稍有不同的是,《真历史在民间》 非常真实且让人读起来有种非常虚心求教的感觉。

  历史从来都不是史书上记载的那样宏大和壮观,也从来都没有温文尔雅的历史先生。历史从来都是在血肉模糊中成长起来,在枪林弹雨中总结与真实。在《真历史在民间》 中,作者像写作的哈哈镜一样,从作者身边小事的一个点,开始扑面而来的线与面,进而看到了看到了一个很大的全景图。故事不美,甚至读起来有些许的生涩,但,这就是好故事的标准之一。从来没有人要求优秀的作品必须富丽而堂皇,也从来没有人要求书写过程必须一气呵成,生动、有思想、有灵气的作品,像多年不见的朋友,聊的畅快,谈的真切。

  我原本以为作者他是要完全的讲述一段历史、至少也是一段完整的故事,但他没有按照一般的逻辑和方式出牌。文革的历史从来都是某种程度的禁忌,因为官方言辞的躲躲藏藏,反而有了某种韵味与色彩,吸引了一众读者和作者的围观。很多大家都说过,西方某某灾难后出现了无数感人至深的伟大作品,为何中国应该出一万本感人的作品而没有出?其实,在中国很难把历史和政治区分开来,在《如焉》里的江晓力就说过:“我们父辈的错不能让外人的解决,只能是我们自己人来处理(他爹是高官)”,言外之意,所谓的外人就是现在在社会底层的穷矮搓们,所谓的我们就是在位者的联盟,这样一个思路,怎么能区分历史与政治呢?

  在《真历史在民间》 里面,作者最后几章写了欧美、日本的一些听闻。但我能说这是缺少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缺乏了解么,寻求中国问题的外国解药这方法先辈们早已经尝试过?鲁迅、蒋介石、汪精卫等一众先辈去过日本求解救中国的良药,目前来看是是失败的;朱德、小平、恩来等同志去了欧美求解救中国的良药,目前来看是成功的。作者的这些方法并不新颖,甚至缺少一些历史的借鉴;但不管怎样,去欧美、日本等地去观摩、考察和学习,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值得尊敬的。我国创立之初的那份学习、总结、分享的精神值得大书特书,这一代点上我必须给作者点赞。

  一直听闻梁晓声先生还在坚持用纸笔写作,对这一点深感佩服。现代人和现代机器的如此普及,还坚持一种方式和思路的人,确实少有。用笔写做的人的作品,其实有一个特点就是某些词汇是自造的。你打不出来那个词,也百度不出来那个词的意思,但单独把这两个字的意思拆开来看又觉得独有一番风味,这就是梁晓声式的自我创新吧。我某段时间也这样写过,但毕竟认识的汉字有限,对某些词的意思还不甚了解,乱用的现象比较多。梁晓声的文字里有些词感觉不那么适应,但查完之后又不得不佩服。

  《真历史在民间》读后感(三):隐藏于民间的真历史

  评书好听,那是野史。更鲜活的历史,在庙堂,也在民间。

  -----《真历史在民间》

  花了一周时间,早起、午间、睡觉前,一点点读完了梁晓声的作品《真历史在民间》。这本《真历史在民间》是一部讲述历史同时针砭当下的时政作品,也是对历史和现实的探讨。 

  七年的北大荒生活,为梁晓声的创作提供了线索和思路。北大荒知青小说三部曲---《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就是以北大荒知青生活为蓝本,真实、动人的展示了他们的痛苦与快乐、求索与理想,深情地礼赞了他们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美好心灵与情操,为一代知识青年树立起英勇悲壮的纪念碑。后期作品开始探讨现实与人性,长篇小说《浮城》以社会幻想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分析,十分深刻。而这本《真历史在民间》就是对隐藏于民间真历史的讲述。

  这本书以时间为轴。书的上半部分,记录了梁晓声亲身经历的“三反五反”、“大跃进”、“文革”等鲜为人知的敏感历史。梁晓声笔下的历史,来源于他的生活,他的朋友,他的童年、少年、青年亲身经历的所见所闻,是存在于民间的真历史。在《由女人见证之年代》这一章中,记录了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女性。这些女性包含家庭妇女、知识女性、抗美援朝的女英雄、活泼的少女、娴静腼腆的大姑娘。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了她们特殊的个人特征,她们可能没有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但她们或忍辱负重、或追求知识和自由、或天真善良,拥有着女性独特的美与善良。60年代初,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70年代的中国是畸形的,文革和土改,让数不清的中国人痛苦不堪,甚至丢了性命;80年代的腐败现象和权钱交易让普通老百姓对共和国的前景感到诅丧和悲观。

  本书的后半部分关注日本与美国社会问题,从中寻找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法。是梁晓声近些年出游美日、法,从海外视角启发,并在世界范围内对国民性及历史进行思考的文章。

  《真历史在民间》以叙述和议论的手法,从小故事、小人物着手刻画,用个人命运反应大时代特征。那些故事和案例,无不体现当今的中国现实,它代表着一个大国成长道路上的坎坷。读着这本书,跟着作者的讲述,思绪被带到中国那段被隐藏的一段苦痛的历史,这段历史我们应该铭记,并且值得反思。  

  《真历史在民间》读后感(四):评说历史

  历史,与每个百姓都有着某种的联络,虽然很渺小,却是构成整个历史大舞台的组成部分。

  作者首先梳理出近几十年来女性的生活状况。新中国的成立,当时的城市得以迅速发展,自然新城市也存在着许多的就业机会,吸引着众多男女纷纷入城,寻找赚钱的良机。有的干脆成为城市的一员。只可惜由于掌握的文化知识很少,这些新加入的女市民少有发言权,只得默默地成为不求所报的家庭妇女。

  待知识有所掌握,孩子慢慢成长,时代也渐渐步入新的年头,从60年代开始的灾荒和文革、以及80年代的出国潮可以看出,女性的文化思潮不断随着坏境因素而变化着,这可以从女性对婚姻的态度来加以认识。而这正正可以系统地、侧面地梳理出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

  说完这些,还以为图书会继续话说现代的女性,然作者又转变思路,不断地讲述着自己的、以及身边发生的故事,比如老三届的同学等等,从这些同学的沉浮中,提醒人们要时刻想着百姓,为百姓造福。

  从书中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为当代的历史而揪心,希望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有更多的学者走进来探讨时代的发展、让百姓过得更为舒适。

  图书中有段文字值得商榷,就是第57页上的“罗丹和毕加索...却都没有为我们留下将女性和书统一在一起的雕塑或绘画”。在我的印象之中,毕加索有幅名作就叫《读书》(La Lecture),画作中其情人玛丽·泰蕾兹沃尔特(Marie-Therese Walter)端坐在椅子上,平放的两腿上摆放着翻开的图书。莫非作者没见过这幅名画么?还是不认可书中的美女正在阅读图书呢?好奇哦。

  《真历史在民间》读后感(五):做一个正直、勇敢、独立的人

  我把九岁的孩子送去参加了一个“中国小特警”的夏令营。在营期结束的时候,我收到夏令营组织者发来的《致中国小特警:做一个正直、勇敢、独立的人!》

  莫名感动。

  宣传页上有这样一段话——“世上圆滑的标准的人很多,但出类拔萃的人极少。而往往表面上的出类拔萃又隐藏在卑琐狂放之下。在形式上我们无法与既定的世俗争斗,而在内心我们都是自己的国王。”“如果你的脸上出现谄媚的笑容,我将会羞愧地掩面而去。世俗的许多东西虽耀眼却无价值,不要把自己置于大众的天平上,不然你会因此无所适从,人云亦云。”

  同样的感动发生在读梁晓声《真历史在民间》的时候。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事情所有人都在“聪明”地保持沉默,尤其是近几十年发生的若干事,每个人曾经经历过的人都心知肚明,却少有提及,仿佛是希望通过沉默来忘记那段不被允许说出的真相。忘记是正常的事情——如果亲身经历过的人都选择保持沉默的话。我们的子孙将永远不会知道那段日子曾经发生过什么。就像日本有那么多的年轻人真的认为所谓的“南京大屠杀”只是中国人为宣扬名族仇恨而造的谣。历史是需要被铭记?还是需要被忘记?我想,总得有那么几个勇敢正直的人站出来说真话给我们的孩子听,哪怕那段历史并不悦耳。

  我从未有这样一刻如读《真历史在民间》的时候被梁晓声感动,以前,我对他的作品并不怎么喜欢,只是这本书让我对他充满崇敬。

  他写的是建国初期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大历史”,而他选择的视角则是一个普通人生活的细微末节。政治虽然长着一副高高在上的庄严表情,却又无时无刻不渗透在每一个普通人的家庭,所以,每个家庭的琐碎恰恰能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真实面目,从而形成骨肉丰满的历史。

  梁晓声写的都是发生在自己家或者邻居家的事情,写到了灾荒、文革、改革开放等等等等影响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大事件。而他也正是通过这些平凡人物的悲欢离合写出了历史的真相,那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它又是如何让人们从不明所以进而转向疯狂?那一切究竟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承受了怎样的苦难?

  写中国历史,这在《真历史在民间》属于前三章的内容。而我们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历史与世界不可分割,所以,后四章则延伸海外视角,关注日本与美国的社会问题,从中寻找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对国民性及历史进行思考。你在阅读的时候会因为这些都会唤起你的记忆而兴味盎然,同时又会对作者发出的质问和质疑而陷入思考。你能够学会冷静地体会周围的人和事,能够感知到政治对自己家庭的影响,你会意识到你确实是这个国家的一员,你与它息息相关。

  我不敢渴求孩子有梁晓声的成就,但我希望孩子能和他一样成为一个“正直、勇敢、独立的人”!

  《真历史在民间》读后感(六):民间的真实情绪决定未来的历史

  作者是一个坚持反映现实生活、坚持反映最广大的被叫做“老百姓”的人们的现实生活状态的著名作家。他不光关注他们现实生活中的物质状态,也同样关注他们的精神状态、心理状态、情感状态和情绪状态。本书即是作者对社会长期深入体验、思考的智慧的结晶。

  书中,作者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以民间的视角讲述了一部全新的新中国的历史。在讲述历史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深入理解和反思。太阳底下从来没有新的事情发生,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作者探求历史、解读历史,也正是为了解读当今社会。

  在书中,作者借身边事、身边人的细微末节的故事针砭时弊,非常耐人寻味,使我们不得不感佩作者对社会、人生、政治深刻的理解力和洞察力。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年代的敏感话题”一节,以与老百姓交谈的方式,借老百姓之口点出了我们的国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对当政者自欺欺人的“愚民”,进行了无情地抨击和嘲讽。可以说直指社会本质,很多问题都是现今深化改革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可见作者对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存在弊端的洞察之深、之准确。

  多年以来,作者之所以不是选择写一种稳妥的“帮闲”文字,而是选择这么一种难免和当代尤其是和当代主宰者们发生在所难免的矛盾、抵触和冲撞的写作方式,正是作者强烈的使命感使然。作者所思所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或许正是由于这些“不和谐”的音调,才能警醒一些为政者吧。我想,不管哪个国家,历朝历代,这种有风骨的知识分子,才真正是时代精神的脊梁。

  是的,我们的改革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如果不能在此基础上走向深入,亡党亡国决不是危言耸听。好在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已经明白无误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在执政理念的反思中,吹响了吏治整治的号角。

  ——“当政治更是政治家们之间的事时,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则有望了。”

  如果老百姓的忍耐超过了限度,任何力量的下场都会是被老百姓的“汪洋大海”淹没。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体,是主人,是人民创造了和创造着历史。人民不需要粉饰什么、美化什么,而民间的真实情绪决定未来的历史。

  ——真历史在民间。——诚如是。

  文字指瑕:卷首“编者说明”第五、六段开头所言“前三章”和“后四章”,疑为“前四章”和“后三章”之误。

  《真历史在民间》读后感(七):梁晓声笔下的当代鲜活历史

  梁晓声笔下的当代鲜活历史

  文/张宏涛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作家梁晓声靠几部精彩的知青小说成为文坛叱咤风云的人物,根据他小说拍摄的《雪城》《年轮》等电视剧,更是让他的作品和名字走进千家万户。作为81年生的人,我没赶上看他这些电视剧,但上高中和大学时,我与梁晓声的作品终于结缘,此时他靠一年一本的杂文随笔集,再次畅销中国,特别是大学校园。

  《真历史在民间:追寻一个人类大种群的心灵轨迹》(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是梁晓声的新著,该书再次唤起了当年我在学生时代读他的随笔集的感觉:作者怀着一腔义愤和忧国忧民之心在针砭时弊。以作家的敏锐目光扫视整个社会甚至历史,是梁晓声喜欢做也擅长做的事情,比如此前他还写过《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等著作。

  在该书中,梁晓声更是把自己这一特点发挥到了极致。比如该书前四章就用了很大的篇幅,以扫描式的眼光,记录民间生活,给我们讲述了共和国五十年代到九十年的历史。该书后三章关注日本和美国的社会问题,从中寻找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法,这是梁晓声近些年出游美日,并在世界范围内对国民性及历史进行思考的文章。

  全书的风格和作者的个性,一如十多年前,梁晓声依然保持着他那种罕见的真诚、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的义愤和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以及他对中国人、对中国的殷切希望。

  比如,在第一章《由女人见证之年代》,梁晓声深情地回忆和描述了五十年代女性的勤劳、善于持家、善良、单纯、知足、牺牲精神、任劳任怨、忍辱负重,他对这一代人他母亲辈的女性满怀着敬意。但他并不认为现在的女人也应该如此,那个年代,生活条件差,女性的学识和地位也不高,也没有太多的机会参加工作。他虽然崇敬那个年代的女人,但也希望如今的女性生活得更好,地位更高!在这一章中,他也详细分析了在文革中表现踊跃的三类女学生的心态,让我们对那个时代有更多的了解。

  在第二章《畸胎之七十年代》一开始,他就讲述了两个荒诞却很有代表性的悲剧故事,一个青年才子因为真诚地坦白,被迫害致死;另一个是坚持自己想法的老农民,被那个时代吞噬的悲剧。这些让人唏嘘的故事可以让我们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那个年代的荒诞和罪恶。

  每个章节,都既有整体的描述,也有具体的典型的人物故事,通过这些,我们就可以点面结合,了解整个时代。鲜活的民间历史在梁晓声笔下呈现,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大国成长道路上的坎坷,了解到中国被隐藏的一段痛苦的历史。这段历史课本上没有,但我们应该铭记。

  本文已发10月9日《城市晚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