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千叶的课程表》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千叶的课程表》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4:36: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千叶的课程表》读后感10篇

  《千叶的课程表》是一本由小卓著作,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8,页数:2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千叶的课程表》读后感(一):一张平凡的课程表

  书很好读,就像在看一个孩子,在一字一句地记录自己的求学生活,很认真,也很质朴。从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中国孩子在日本的成长故事。

  从小陪我们长大的哆啦A梦、蜡笔小新、樱桃小丸子,他们的生活让我们感到有趣,然而,日本孩子们的生活却并不像动漫里描绘的那样完美,他们也有自己的忧愁和烦恼,当然也伴随着快乐和惊喜,无论如何,日本孩子和我们一样,在无声无息中各自长大。

  当我们回头想想我们自己的课程表,那一张张深藏在文具盒里花花绿绿的纸片,曾经伴随我们的少年时代,决定着我们求学岁月的苦与乐。记得小学时候,班里最受欢迎的课程就是自然、绘画和音乐,不仅在课堂上丰富多彩,而且教课老师也和蔼可亲,课堂气氛也十分热烈,往往连最调皮的孩子都不会受到老师的责备,那也是一段无忧无虑的岁月,想来依旧怀念。

  看看书中作者小卓所分享给我们的那些校园内外的见闻,不论书包,还是老师和校长,都给我们全新的感觉,对比我们自己的学校生活,觉得既陌生又熟悉。日本教育中那种严格而又不失活泼、规矩而又不失自由的风格,豁然呈现在我们眼前,还有那些既认真而又和蔼的老师们,令人印象深刻,好像自己也亲身上了几堂他们的课程一样。

  校园生活纯真美好,让人怀念,而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育,也就成就了什么样的我们。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些学校里的小事而记忆犹新,那些欢声笑语、流过的眼泪,都成为了我们在校园中最深刻的记忆。时常还回母校看看,想找回自己曾经留下的痕迹,却很难找到了,留下来的只是记忆深处的那些同学和老师的身影。

  “我曾经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绝望着、渴望着、哭着、笑着、平凡着,向前走,就这么走,就算你被给过什么……”听朴树的新歌,唱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心声,而看小卓的书,觉得自己的少年时代很远,却又很近。不过,不论如何,我们依然要抬起头,向前走,不回头。

  《千叶的课程表》读后感(二):看见日本

  日本是我们的邻居之一,但是我们却没有好好地看它一眼,没有了解它,也偏偏因为缺乏了解而产生了许多误会。

  从历史角度来说,无论从我们当时的附属国,还是那一场裹挟了无数国人生命的抗日战争,还有一些遗留下来的问题,我们与日本的关系,显得日益微妙,剪不断,理还乱。

  我们的生活中也无时不刻不在受到日本的影响,这些影响来自方方面面,从人们习惯于去的伊藤洋华堂商场和吉野家快餐,孩子们所痴迷的日本游戏、玩具、音乐、动漫等等文化产品,日本人设计制造的手机、游戏机等数码产品和电器,不仅在我国受到欢迎,甚至风靡全世界,更不要说时下最流行的寿司、日剧、森女、萝莉文化等等这些罗列不尽的文化现象。

  鉴于历史问题和现实情况的纠缠不清,我们对于日本这个国家的感情和态度也是纠缠不清的,我们有的同学会反感日本、反日情节严重,但是依然脱离不了日本对他的影响,就好像人不能离开空气而生活。有一些极端的反日分子还在之前的钓鱼岛事件等进行一些过激的行为,比如反对日货、打砸抢等事件频频发生,更有甚者我们自己的同胞也被打死打伤,这样的结果出现之后,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都对过度反日和不理智的反日行为进行了制止,这才缓解了一些人的行为。  

  当我们对一个事物产生了过激的感情或者行为的时候,我们应该常使用一些理性的方法来分析一下自己的行为,对于对待日本的态度来说,一些本来就喜欢日本文化的人来说,了解日本是由自身兴趣爱好所驱动的,另一些怀有一腔爱国情怀的反日人士来说,更应该站在新的角度,用知己知彼的眼光来看待对日问题。对日本怀抱各种情怀的中国人来说,不论持有的是好奇、感兴趣还是痛恨的态度,充分了解日本都是很必要的。

  小卓的书就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口,她从自身教育和成长的经历,来告诉我们日本校园、社会、历史中的一些见闻和感想,由一个孩子的眼光看待一个社会,我想总是纯净的,不带功利性和目的性的,所以我们得以看到一个更为真实的日本。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日本对于我们今天的国人来说,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挥之不去的存在,它就在那里存在和发生,每一次新的变化,会影响甚至会改变我们,我们所要做的不应该是闭目塞听,而应该是主动去接近它,了解它,然后看看自己能做些什么改变。

  《千叶的课程表》读后感(三):【转】沉甸甸的小萌书——写给《千叶的课程表》的读者

  知久宇生 撰文

  当我们第一次提出“千叶的课程表”作为书名时,有朋友问道:“作者叫千叶吗?”还有的说:“课程表有什么可看的?”我们简短的解释是,作为小卓在日本十六年生活、学习的一本笔记,相比书中对日本社会、教育、文化的诸多观察和记录,课程表不过是一个比喻,而这本小萌书也只是一个开始。

  “千叶”有什么?

  这本书的出版前后用去了一年多的时间,相比那些动辄数十年心血的鸿篇巨制来说,花费的时间真是不值一提。可是,看过这本书的同学会因为其中稚拙、朴素的文字而感到好奇——难道这样一本书不是分分钟就完成了吗?要知道,在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形成之前,作者小卓在日本已经整整生活、学习了十六年,其中每一行看上去呆呆的文字都是她对日本真实观察、记录的小小成果。

  其实,“千叶在哪里”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更重要的问题在于,我们能从小卓笔下看似琐碎的故事中读到什么,所以,我们必须回答最初质疑——“有什么可看的?”

  图书出版后,有一位读者在网上写下了自己的心得:“通过作者描述成长的过程和对周边事物的一些了解,让我们知道怎么教育孩子受人尊重!看后值得反思。”很高兴看到读者记录自己的阅读体会。如果大家能在“随便翻翻”之后,从这本书开始深入地思考、讨论一些话题,是我们更加期待看到的。

  从千叶到琦玉,从长野到伊豆,从奈良到冲绳……小卓的旅行足迹遍及日本各地,而这只是在日本成长的一个一个片段。在《千叶的课程表》中记录的日本小学生在超市研究价格,中学生在幼儿园当一天保育员,高中生远赴加拿大见识世界的故事,结合我们的孩子忙于各种补习、考试的成长经历,看似浅显的经历,却不能不让人深思自己教育的得失。在这本书中,小卓担心学习成绩下降,于是接受了专门的心理辅导;作为普通学生也会得到校长的关怀和帮助;还有那些孩子们在日本社会拥有的“特权”,都令人印象深刻。这不是一本体系完整、逻辑论述严密的研究日本社会或教育的论文,它是如此特别,以至于当发行商问我们该如何给这本书分类时,这个问题竟然困扰我们很长一段时间。最终选择作为“日本文化”的类别销售,更多的考虑是为了方便读者看到这本书。作者小卓仅仅是记录了自己的经历和见闻,其中有些内容来自她读书、看报后的思考。当我们翻阅这本书的时候,好像一个大人在倾听一个孩子的讲述,真诚地希望我们的读者也像小卓一样勤于思考,而不是流于表面有些“呆萌”的语言风格。

  课程表的故事

  不要轻视了小小一张课程表,更不要轻视了小孩子投向世界的目光!

  如果说课程表一边说明了孩子们今天要学习的功课,那另一边则可能预先写下了一个国家明天的历史。历史没有橡皮擦,1840年之后中国经历的100多年无法轻轻擦去,浅显地传递仇恨对我们的孩子也远远不够。所以,为孩子去读一些书,与孩子一起读书,是我们能为未来做的很重要的事。

  大家很容易发现,《千叶的课程表》中唯一较为完整记录的是一张大学的课程表,而且,相比校园生活,书中用了相当的篇幅记录了小卓成长中校园以外的见闻和故事。初读起来会感觉,中小学的课程似乎没有被太多关注。这首先是因为小卓本人的视野不局限在课堂之内,而是立足于一个孩子在日本成长的真实体会。其次,则是因为我们在选择文章时,也希望这样一本书能让中国的妈妈、爸爸了解,在我们的近邻日本,教育孩子的重点远远不止于课堂和校园。我们对课堂的关注已经无需再强调,而对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公民,却似乎流于家长对课业负担无奈的叹息,以及教育学者多年来无数文章的呼吁。

  风起于青萍之末,我们希望《千叶的课程表》中关于日本的点点滴滴仅仅是一个开始,是促进妈妈、爸爸与孩子共同进步的一份力量——虽不强劲、却很坚定。从此,我们的老师还要继续完善中国孩子的课程表;我们的家长要用更多时间、精力帮助孩子了解日本、看清世界;我们的孩子不止要牢牢记住祖国的语言和历史,更要真实地继承我们的见识,勇敢地观察不断发展的日本,渐渐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孩子们不仅要了解这个世界的过去,还需要看到它的现在。

  正如我们反复提到的那样,今天的课程表、考试卷、课后作业不仅关系孩子的成长,更关系到数十年后我们共同的历史。我们都希望孩子们真正拥有知识的力量,而最大的前提则是有机会见识真正的知识。

  《千叶的课程表》读后感(四):日本人是如何看待我们的

  由于日本曾经侵略过我们,并且在我们的土地上对我们的同胞做出过惨绝人寰的骇人行径,我们对于日本人除了憎恨就是憎恨,哪怕我们开着日本的汽车,用着日本的电子产品,看着日本的动漫、影视作品,听着日本的流行音乐,我们一样痛恨“小日本”。

  小卓的同学曾经骗过她的钱,还威胁过小卓;上大学的时候,小卓的同学还带她参加邪教组织集会;小卓还在书中提到小卓的父亲年轻时候打工遇到过客人的骚扰。但帮助他们的日本人也有很多,像中国的留学生在日本有专门的组织照顾他们,这里面有中国留学生自发的组织,也有日本人的赞助。

  实际上在日本本土上,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排斥我们。而对于中国的科学家,日本人则非常的尊重和重视。小卓曾在书中提到华罗庚到东京大学演讲,受到了日本的科学家热烈欢迎,随后华罗庚的去世,也让这些科学家感到遗憾的惋惜。

  因为大地震回到中国的小卓,还收到了在日本老师给小卓寄来的信件,询问小卓的状况,对小卓表示关心。在小卓看来,日本人对于小卓除了是留学生这个身份以外,仍然把她当做是一个普通的小女孩来看待,特别是学校的老师给予了小卓很大的帮助。而在日本工作

  的父母,对待小卓的教育,也用日本的模式而来,没有太多的溺爱,培养小卓独立思考和自力更生的能力,让小卓能够适应日本节奏的生活环境。

  当然,一本书中体现出来的是小卓眼中的日本人,但透过小卓的眼睛,我们同样感受到日本人是如何看待一个中国小女孩的。对于日本,我们想像中的和亲身感受到的,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在我们一直在嘴上说着“小日本”、“小日本”的时候,可能“小日本”并没有如此轻视我们。

  我们总在失败的时候说轻敌了,轻敌实际上就是没有重视敌人,作为曾经的敌人,日本曾被我们轻视过,我们也因此付出了代价。而曾经的日本也同样轻视过我们,我们最终战胜了他们。现在日本不再轻视我们,我们是不是也不能够轻视我们曾经的敌人。

  《千叶的课程表》读后感(五):从孩子说起

  小卓是一个我素昧平生的姑娘,但是从她的文字中却能感受到她生动的存在,就如我们平常所看的樱桃小丸子或者蜡笔小新一样,这个姑娘好像从卡通里直接跳到了我们的面前,并且又向我们展示了她十六年的求学故事。

  小卓是我们中的一员,但是经过了日本学校的教育,又显得与我们有所不同。

  从冬天穿短裙的规定,到紧张而严格的地震演习,再到初中就开始的社会实践活动,小卓的教育经历让我们感到新奇,与此同时,又不禁联想到我们从小到大所受到的教育。

  中日两国的教育究竟有那些不同呢? 通过小桌的故事我们看到,在日本,强调重视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在思想教育上也下了大功夫,并有很独特的做法。

  我们发现一种教育观念,即要求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学会一项生存的本领,并能够依靠自己的本领立足社会。还发现,小学生们可以通过观察自己学校校长的礼貌,考察超市价格的变化等活动,以及在全社会为“小黄帽”让路的社会现象中,体会到“国家”的存在。

  在千叶市高洲中学校长的办公桌上,摆放了一只竹蜻蜓,据说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揭示空气动力学原理的一个古老玩具。其实,在我国二千五百年前墨子与鲁班的时代,工匠已经能够制作在天上飞行三天的类似作品。墨子曾在其《所染》一文里写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以“染”来比喻环境教育对于一个人品质形成的作用,并格外强调“染不可不慎”。

  教育显然不仅仅是学校的事,不能在学校染成一个颜色,到了社会又染成另一个颜色。教育只有在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具有一致目标时,才更有力量,而这些显然需要国家能起到主导作用。在这本小书的阅读中,令我感到吃惊的是“德育、智育、体育兼备,全面发展”的办学方针,竟然从日本桥大学的董事长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说出来,而这一方针曾经也是我们办教育的方针。

  小卓回来了,她的故事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关于成长和教育方法的思考。

  《千叶的课程表》读后感(六):细节决定成败

  首先要肯定日本是个压力和危机感很强的国家。是个居安思危有忧患意识的民族,具备长远的发现眼光。通过本书就可见一斑:耐寒,品德,体育,防震,超市价格变化,小学毕业典礼乃至初高中教育等等。无处不体现教育当局的长远,全心全力。另外,日本的社会福利和各种规章制度也很完备。

  本书虽然命名为课程表,题外话不少,跟课程表,学校关系不大的话题也不少。估计是老师布置的社会实践报告吧?作者大学是国际经济学科经济信息专业,总感觉文笔比较一般。

  要是再配上实物照片,学生帽,防震帽, 书包等等就更好了吧。

  初高中生可以看看。日本的教育明显和社会结合很紧密。学生也要时刻关心社会的。这是我们中国学生有很大差距的地方。

  《千叶的课程表》读后感(七):成长,是一个人的事

  记得我们小学毕业的那天,当所有的考试都结束了之后,班主任老师让同学们老老实实地坐在教室里,让叽叽喳喳的同学们安静下来,然后拍了拍手,说,同学们,你们从今天起,就要离开小学进入初中了,你们六年的小学生活也结束了,老师也将会离开你们,你们会认识新的老师、同学,进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去。说完以后,她向我们表示了祝贺,然后安排学习委员给大家分发毕业证书——一本小小的绿色本子,上面有我们自己的名字和照片。发完毕业证之后,老师又让同学们安静,说马上你们就要离开学校了,也希望你们以后也要好好学习!同学们都很依依不舍,不想马上离开教室,班主任见此情况,就为我们唱了一首《妈妈的吻》,也是我们第一次听到老师唱歌,觉得既新奇又感动,不少同学都掉下了眼泪。

  这是一次简简单单的毕业仪式,甚至都算不上仪式,我们的小学生涯就这么翻篇了。当我看到小卓笔下的毕业典礼,也想起了我的小学毕业。

  但是比起我这次毕业,小卓所参加的那个毕业典礼就隆重许多,同学们不但要提前排练毕业节目,还要精心准备参加典礼的服装,在典礼那天就更加庄重了,不仅校长亲自为同学们主持典礼,甚至还有直升机负责拍摄、记录整个典礼的过程,这甚至是我们大学毕业时都不曾享受的待遇。

  也从这样一个小小的活动中,看出了中日两个国家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虽然有差别,但是我们依旧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着,最终长成我们现在的样子。我们也无需评价和刻意的比较,因为我们就处在各自的环境中,吃着不同的事物,说着不同的语言,我们不停地成长和学习,这种状态是没有区别的。

  即使看到了小卓所经历的优越教育环境和精心的栽培,我依然不觉得我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比在日本的有多大差别,这些差别在我看来只是形式上的,当我懂得了人生的一些道理,我觉得过程反而显得不再重要。

  小卓在上学时会被要求穿上整齐的校服、背上很贵的皮书包,也会有校长站在学校门口迎接学生的到来,而相比起我们,我们上学的时候同样也有一些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我们的校园生活,也会有老师亲切地教导和循循善诱,我们的一些家远的同学也要住校,自主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从小就学会了独立自主,懂得怎么与人相处、怎么处理生活的难题,即使离开了父母的照顾,一个幼小的身体照样能够承担大事。

  就这么不知不觉,我们和我们周围的人都长大了,成熟了,承担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和责任。就像一颗种子埋在地下,有足够的养分和水,总能慢慢生根发芽,隐秘生长;而成长,对于我们每个人,是一个人的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