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异人志》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异人志》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4-06 03:3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异人志》读后感精选10篇

  《异人志》是一本由南方人物周刊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异人志》读后感(一):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异人志:他们还能这样活》

  什么是疯子?在这里,我们不想讨论精神疾病,而是想讨论异于常人的那部分人。

  在回答什么是疯子之前,有必要探讨一下“常人”。

  世界上有绝对的“常人”吗?应该是没有的。

  虽然每个人都在大同小异地上班下班,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自己的想法和追求、自己的秘密。

  有一部分人,将这些满不在乎地发挥了出来——我们称之为遵从自己的内心。

  他们是什么样的呢?

  比如李·哈德文在清醒的时候完全不会绘画,但是睡着了的他却因为梦游成为一名画家。(P125)

  比如一个叫做罗伯特的28岁的工程师,想航拍地球,从宇宙来俯拍。然而这不是只有NASA才会去做的事情吗?罗伯特不在乎,他在3年内发射了12个航拍设备。而且拍摄的效果很不错。(P142)

  比如演员杰夫·拉格斯代尔,他把自己的电话公布出来,欢迎寂寞的人给他打电话,10个月后居然接到了65000个电话。(P170)

  比如汤姆·瑞亚博,是很多人在网上已经看过的、从摩天大楼楼顶拍摄照片的摄影师。(P166)

  比如一名叫做斯蒂夫·福克斯的清洁工,会在自己负责的路段上,铺上一层细砂,然后用清洁工具写下自己的感悟,被称为最有诗人气质的清洁工。(P189)

  比如劳伦·卢克是一个胖胖的女孩,她不懂怎么剪辑视频,却因为用最简单最生活最真实的化妆教学视频,成为欧美女孩信任的人,大家也毫不在意在劳伦的视频里,经常看到她的狗懒洋洋地走来走去。(P201)

  比如盖瑞·哈里斯伯格,会在自己的钱上写上“我很穷,请把钱还给我”(这在美国并不违法),然后当他把这些一美元花出去之后,真的会有很多人给他邮寄回来。(P216)

  这些人,有的是因为想法独特,有的是因为身体潜能很牛,有的人是因为敢于挑战。

  这本书中的两个“异人”很让我喜欢。

  一个是摇滚物理学教授(P119),很多人听完他的课,都说他是一个很性感的老师,因为他不仅是一名很棒的物理学家,同时还是一名很棒的摇滚乐手。

  另一个是超级英雄清洁队(P122),明明只是一群普通的、辛苦的高空清洁队,却想到可以穿上不同的服装,比如蜘蛛侠、超人,然后可以表演给孩子们看,当孩子们看到电影里的偶像出现在窗户外面的时候,不仅忽略了他们身上的安全绳,而且非常激动的大叫。

  为什么会喜欢这两个和其他异人比较起来很普通的人呢?

  因为尽管很普通,但是他们都是在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特色,挖掘出自己的潜力。

  其实做人不就是这样。

  你可以选择很直接的疯狂,就像书里提到的很多人,这样的人真心是一种小众。也可以选择间接的疯狂,做好工作,发展自己。这是我们这等普通人都可以做到的。

  好吧,也许我们无法成为这个世界上正常的疯子,但是在我们的内心需要有一块很小的角落,留给自己疯狂,哪怕不为人知。

  -------------------------------------------

  原创公共微信book-life

  关注与介绍:艺术、建筑和清新感书籍

  《异人志》读后感(二):我们还能怎样活?——读《异人志:他们还能这样活》

  我们还能怎样活?——读《异人志:他们还能这样活》

  偶然在浙江卫视“华少爱读书”节目获知了这本《异人志:他们还能这样活》,书中那些“异类”异于常人的生活确实让我感到好奇,于是就从图书馆借出这本书。本书是《南方人物周刊》“异人”专栏的集结——“总有一些‘异类’无惧世俗目光和压力,勇于实践独特的生存法则”,他们有的人挑战的是自己,有的人挑战的则是社会的某些陈规。

  我想并没有必要一一列举书中这58种活法——太多了反而乱花渐欲迷人眼。只想攫取部分事例,不按顺序的随便谈谈自己的感受。

  在《花出去的钱还会回来》中,盖瑞在自己的每张一美元钞票上都写上这句话“请把这张钱还给我吧,我挺穷的”,并附上地址。结果竟然在回收了许多钞票的同时,还能收到别人为“穷人”的慷慨解囊。相信“我怎么没想到这招”将会是众多读者一致的想法。不过,好像在人民币上写字是犯法的。

  书中有我们熟知的莎拉•邦吉奥妮一家,他们力图坚持一年不用made in China的物品。其实我很早就知道这个故事,一直怀疑是不是某些人捏造的,但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不过,读了这篇故事,我似乎也能理解世界害怕中国的一些理由——女主人得出“没有‘中国制造’颠覆了我们的生活”,这难道还不令人害怕吗?

  还有一些事情给予我们思考。萨拉•克里斯曼选择回到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其中一个行动就是穿当时的紧身胸衣——19世纪后期,这种胸衣被视为压迫的象征而遭到女权主义者大肆抨击。现实中,萨拉穿紧身胸衣也遭到了女性的抗议,但她确认为“去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吧,我管它叫解放!”诚然,这里强调的是一种选择的权利吧。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选自己做教皇的大卫•鲍登(这个故事非常有趣,涉及到天主教的教义等问题,可以研究研究),或者是坚持过拜占庭时间,生活在只有修道院的小岛上的那些力图接近上帝的教士们。而卡车司机约翰•科斯特-穆伦则坚持通过各种手段复原二战原子弹“胖子”和“小男孩”的制造与构造。试问即使人们不知道这两颗原子弹是如何被制造的,且现在也有了更为先进的方法,那约翰的意义何在呢?“有些事情,即使我们不一定需要知道,但依然拥有知道的权利”。当然,这类极为政治的评论和书写,是否出于他们本意就不得而知了。

  有些生活的转变,也得自人生中的意外。想去戴蒙•巴瑞尔的餐厅吃顿饭,拿到号码牌还要等上5年时间,包括奥巴马。然而在30年前,戴蒙的愿望还是成为一名摩托车手,但一场意外让他彻底告别了赛场,回到了家乡开启了现在的事业。1968年,《你好,企鹅先生》中年仅36岁的阿尔弗雷德•大卫因为车祸扭伤了屁股,走路变得笨拙而摇晃,导致身边的人嘲笑他像只企鹅,他决定“与其让他们嘲笑我,不如假装我喜欢企鹅,换一个扮演企鹅的人生”,最终获得了新的人生(当然,他妻子因此离开了他)。有时候想想,意外虽然可能改变了整个人生轨迹,但似乎也没有那么可怕。

  不过,我们也要注意到,许多人都需要完成身份的转换或者抛弃。例如《像“鲁滨孙”一样活着》中的大卫•伯吉斯,他抛弃了一切“尘世”身份:职员、丈夫和父亲,就是为了能像鲁滨孙一样的生活。这无疑是艰难的,有时甚至感觉接近于要成为六根清净的人。又如斯蒂芬•高夫,他选择不穿衣服,裸体徒步旅行,为此他不仅辞掉工作,离开妻儿,而且常常因为触犯法律而丧失自由。又如选择和霍比特人一样生活在地洞的丹•普莱斯,也只能是离了婚才能选择这种生活。选择另一种生活,可能就是意味着要放弃许多。

  《异人志》这一命名方式似乎就像是要给新的历史书别开一名目,现在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他们的这些行为、行动为什么会被关注?中国传统的史学基本上是不会去关注这些普通的大众的,当然那些隐居的人可能会被写入《隐逸传》,而《异人志》则给人一种“个人生活史”的放大感。更加宽阔的事业,更发达的网络工具,更快速的通信,以及对普罗大众的更加关注,等等,似乎都是因素。既然能够结集出书,那说明这一主题应该有相当的市场。限于自己的水平,感觉这个问题讲不清楚,希望有高人能够多多指点。

  然而,正如许多人看完这本书后所想的那样——“别人的生活”,通过此书,我们也清晰的认识到,有时候并不是你想进行“这样活”就能“这样活”。《南方人物周刊》常务副总编万静波在本系列书籍的总序中批评中国人,“中国人的游戏精神不强,寻找乐趣的本能很弱,往深里说,在一个长期奉行集体主义,迄今仍在提倡中庸之道的社会环境里,要想培养出独立人格和万水千山任我行的独特气质,难啊!”但实际上,有些事情对我们而言,难度实在太大。我们不可能随便就能获得一块土地,似乎也很难不靠微薄的薪水来继续维持艰难的生活,更难的是在中国传统的思想下抛弃父母妻儿,等等。可以批评我想得太多,但可能现实就是这个样子。不过,“异”即异于他人,他人也包括那些“异人”,我们可以有自己的“异”,不是吗?另外,我也不太同意本书序题所谓“对抗庸常”,“庸常”亦并非坏事,也无需与之对抗。

  值得附带一提的是,本书在行文中也有一些幽默之处。比如写到住在停尸房里的夫妻时,指出有些曾在这里参加葬礼的人从打开的窗户看进来,竟然发现有人坐在停尸房里看电视后就会大喊“有鬼”——非常有画面感。比如说写到某人最向往的院系是牛津大学的哲学、政治和经济专业,后面又补了一句称“在中国,这个PPE专业因某位中国学生而声名鹊起”,显然暗指前平西王之公子。

  书中有些人的毅力让我们佩服(如独臂钢琴键尼古拉斯•麦肯锡,无肢游越五大洲的菲利普•克罗松,印度愚公达拉什•曼奇等等),有些人的运气似乎也令人羡慕(如由普通秘书变身成为非洲村落元首的佩姬•巴特斯),总而言之,书中的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选择与经历。那我们应该怎么活?我们也无需模仿他们,我们只要活出自己的精彩就足够了。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以上这些人都是被这本《异人志》所书写,是否强加了编者的意图我们不得而知,真的是否有那么传奇我们也不得而知。我没有提到的故事与人还有不少,读者可以自行找这本《异人志》来看。最后,我想通过书中的两个故事来结束这篇小文。

  演员杰夫•拉格斯达尔和女友分手后,一度想要自杀。但他打开电脑,敲下“无论你是谁,想聊什么,打给我,(347)4693173。杰夫,一个寂寞的男人”一行字,印在数千张传单上,贴满整个纽约。十个月后,全世界各地超过65000人打电话给他。文章作者总结的非常好:纽约代表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水平,人们拥有无穷无尽与别人联系的方式与渠道,但杰夫和他交谈的那65000个人却证明了他们的孤独,甚至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加孤独。的确,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加孤独。

  亚历克斯•佩林和莉莎•格兰特在不同国度举行过别具心裁的66场婚礼。他们曾经彼此错过了彼此,但最终仍然选择重新在一起(早一点在一起说不定已经办了99场婚礼了)。尽管有25家企业赞助了这一环球婚礼,但我想他们可以完全抛开其中的赞助因素,享受在幸福的二人世界之中。我想,我是不是也能畅想一下。

  《异人志》读后感(三):不自由毋宁死

  《南方人物周刊》是我经常会阅读的一本杂志,所以当我在先锋书店的书架上看到南方人物周刊的文章合辑《异人志:他们还可以这样活》时,毫不犹豫就翻阅起来,看了几篇,觉得还有点意思,便寻了个座位坐下细细读起来。

  吐槽归吐槽,触动还是有的,最大的感慨是,他们的生活未必被世人认同(其中有些连自认比较能接受稀奇古怪事物的我都不觉咋舌,比如住在墓地中央什么什么的,想象都汗毛倒竖),但他们至少有选择这样生活的自由。

  是的,是自由。我想这才是这本书真正想要传递给我们的信息。

  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正常的,什么样的成就才意味着成功。但约定成俗似的,大家都采用大多数人默认的标准:过着大多数人过的那种生活才是正常的,有名或有利或有权才是成功的。但总是有这样一些人,对这些所谓的标准嗤之以鼻,他们就是喜欢离群索居在树林里读书抓蝴蝶看日出日落,他们就是想一次一次把自己泡在越来越冷的冰水里挑战极限来获得成就感,他们就是要坚守着一个海拔6000米又冷又荒只有自己一个居民的小镇年复一年,他们就是愿意放下演员的身份微笑着穿行在人群里乞讨做慈善的捐款,他们就是不嫌麻烦自己种菜自己采集种子自己酿酒来招待慕名而来的食客。。。。。。他们中的很多人相貌平平,算不上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与我们如此不同。

  他们的与众不同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不是为了博取眼球用来盈利,他们只是想要这样过而已,于是他们就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们如此自由。

  也许是最经《晓说》看多了,也许是刚迈入社会,对于自由一词格外心向往之。

  记得看过一个文章,有关民主,有个例子是,有三个人周末一起玩,两个人想游泳,一个想打羽毛球,若按民主的原则来,三人举手表决,结果毫无疑问,肯定是要少数服从多数三人一起去游泳,但这样的结果对于想打羽毛球的人是不公平的,他们剥夺了他想打羽毛球的权利和自由。那么按照公平正义的原则,该是怎样的呢,想游泳的两人去游泳,然后雇一个人来陪想打羽毛球的人来打球。

  你怎么生活是你自己的事,你来决定,我可以不认同,甚至嗤之以鼻,但你有选择这样生活的自由,我也尊重并誓死捍卫你自由的权利。

  这样的话也许有点空,但却让人动容。因为这样的自由不是人人都有的。

  《异人志》读后感(四):我们可以怎样活

  《南方人物周刊》的“异人”专栏精选集,各种异样活法。猎奇不是目的,激起你对自身生活方式的反思。泛泛而看,选读了部分感兴趣的篇章,以下为摘录或心得:

  1、《用40英里的时速征服世界》:慢速旅行;“触摸世界比受传统教育更能让孩子们受益无穷”;“学习不同的语言,经历不同的文化”。2、《一只沙发游天下》:“沙发客”的创始人;好奇这种旅行模式;需要人们自愿详细地公开隐私信息,主要是非物质(客人)与物质(主人)的交换或互助,前提是双方的好奇、包容和信任;主客双方的安全是最让人担心的问题,双方互评有助于运作系统的完善;因为不断有新人加入、新地要去,所以系统会一直处于不完善,但仍然是有魅力的旅行方式。

  3、《打造优雅的“蜗居”生活》:生活可以小而美好,“只要空间设计得当,小房子也一样很舒适”,关于空间使用的另一种理念;主人公写了一本叫作《小屋建设指南》的书,又开公司为人设计小房子,小也可以成为一门生意;明瞭自身的核心需求,才能住得舒适;“令我们的生活更趋简单和缓慢,是一种奢侈”,但可以追求;住小房子是节省开支的好办法。

  4、《不做房奴,做霍比特人》:“有时候,更少其实是更多”;重新像孩子那样看世界,不失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艺术方式,更多的好奇、直觉、想象力和神秘性,也更混沌而自然;工作/生活如此有规律,以至于成了它的奴隶;规律可以成为奴隶,不规律也可以成为奴隶,暂停或切换,得以某种自由或解脱;“做这样的户外工作,不用忍受办公室政治”,这算是一种反潮流,曾经人们努力追求从户外进入室内,如今一些人又努力从室内回归户外;“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本身也带来不少收益”,如粉丝买手绘日记,资助者、赞助商送帐篷、夹克、鞋子、三轮车等物品。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又能维持生活,这是令人称羡的,赞叹这种可持续的独特性;“现在,他只花一点儿时间工作就够了,不仅能活下去,还能做他喜欢的事——画画和旅行”,这句话其实说反了,真正使他活下去的是卓有成效地做喜欢的事,所以只花一点儿时间工作就够了。正因为卓有成效地做喜欢的事,所以才有了后面的出书,叫《我的小房子》,“从怎样选择一块合适的土地,到怎样用最简单的工具和免费的材料搭地洞,一样样画给人看”。其实独特性也还是要具备专业性,至少是某一细微领域的行家,这样不至于坐吃山空;简单的生活。“一点点钱就能让我们活下去了。因为,我就是这样活的,可以画给你们看。”这是值得思索的理念和人生,对于部分学人比较适合;《彻底的简单》,传主的另一本书。

  5、《17岁的千万富翁》:“尼克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年暑假,他都要做一个新的手机应用。”这真是一个好习惯,既有变化又有联系,所以“可能是因为总结了经验,或者只是时势使然,这些应用几乎每一个都比前一个更流行。”;“做搜集新闻的应用Trimit——搜集热门新闻并把其中的精华截成微博大小进行发布。”商机无限啊。

  《异人志》读后感(五):别人的生活

  煎蛋网上很多新闻是关于一些奇奇怪怪的人,没有韧带的女孩,记忆超群的“白痴天才”,液氮挑战的战斗民族……看完一遍就有个稀奇感,然后很快就会忘掉。

  南方人物周刊编辑的这本《异人志》里面也是一些奇奇怪怪的人,住在地洞里面的人,一无所有的亿万富翁,骑摩托车的伊朗少女…不过,作为杂志上德专栏,深度当然比网上强许多。当看到各种各样的人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同你一样“活着”,这让你思考。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老头,一看配图就他站在一堆“企鹅周边”正中,他也穿着企鹅装,每天就这样出门,摇摇摆摆地走在布鲁塞尔街头。他给孩子们带来快乐。照片上的他也看起来很开心,像一个老的游乐场玩偶扮演者。

  他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书上只有三行:

  一切都源于一场意外。1968年5月,36岁的大卫出了场车祸,撞伤了屁股,走路开始变得笨拙而摇晃。身边人嘲笑他“像只企鹅”,他苦恼了很久,最后豁然开朗,“与其让他们嘲笑我,不如我假装喜欢企鹅,扮演企鹅的人生好了。”

  这看起来很简单,“豁然开朗”。然而自己仔细想一下,因为一场不幸的车祸,而被别人嘲笑自己屁股上的问题,这多么令人尴尬。那些关于 嘲笑 的故事,很多的结尾是 少年抽出一把匕首把那个嘲笑他的人捅了个血肉模糊,而这个老头,“豁然开朗”。也许事情不是这样,也许是老头想,你们说我像企鹅,我扮成给你们笑个够,后来发现看别人(不是嘲笑的)开心自己也挺高兴的。谁知道呢。

  人只活一次,这太不爽了,任何一个意外你的生活就可能被全盘改写。

  只活一次,那么你就只能有一遍人生,不能像吃饭一样每道菜都尝个遍。

  而那么一群“异人”,就是觉得,既然只活一次,那么为什么要过得和别人一样呢?他们有自己的生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