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科谈文学》经典读后感10篇
《埃科谈文学》是一本由[意] 埃科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3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埃科谈文学》读后感(一):内行惊叹、外行悲叹
内行惊叹、外行悲叹
贺淑玮(台湾清华大学外文系兼任助理教授)
譬如,阅读《瓦洛瓦之氤氲》,读者必须先熟悉奈瓦尔的《西尔薇娅》与普鲁斯特的《驳圣伯夫》,还必须知道埃科责骂的“某些‘反动派’的文学评论”意指为何,然后静下心认真咀嚼长达十八页的精细辩证。一个节点过不去,就必须重来,再重来。这样的学术埃科,对更广大的、单纯只爱恋埃科小说的读者而言,大概很难吞咽。
那么,巴巴地扛来一座图书馆献宝的埃科,真的只能在书架上蹲点吃灰吗?
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即使跳过出版社最看好的卖点──《我如何写作》篇,《埃科谈文学》也并不全然无趣。事实上,我们可以在很多看起来理性刚硬的段落里,找到正在小小发飙的埃科。那些掉落在字里行间的情绪碎屑,向我们展示一个好辩也善辩,头脑清楚但具有强烈情感温度的文学工作者。因此,品尝埃科,不太会有嚼腊时刻,一般人即使无法消受他的满汉全席,也还是有可口小菜取食。
读埃科,即使没被说服,依然可能深深折服。
《埃科谈文学》读后感(二):当埃科在谈论文学时在谈些什么
我得承认,虽然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我还是严重低估了《埃科谈文学》的难啃程度,我自以为看过埃科的几本小说和几篇访谈,区区三百来页、十余篇的“谈文学”自然不在话下,实际上,从我打开《埃科谈文学》不知不觉就掉进了一个高速旋转的陷阱,头晕目眩之后,好不容易爬了出来,极不甘心,于是重新打开第一页,再次掉入陷阱。
为了让那些打算阅读《埃科谈文学》的读者不至象我一样陷入头晕目炫的困境,我建议在此之前先做做功课,阅读一下《巴黎评论·作家访谈》的埃科部分,然后由简及难,这样才可以喘着气,一步步登上埃科设置了重重障碍的高山。
那么埃科把这么几篇相互不搭界的文章放在一起欲以何为?他其实只想让读者略微见识一下文本、文体的力量,而如何构建文本、文体及它们有怎样的历史渊源,只能在埃科的那些长篇大论里寻找答案了。
在《埃科谈文学》所有的长篇大论里最吓人的就是那篇《论符号体系》,符号学对于埃科来说是老本行,但对于没有受过符号学专业训练的广大读者来说那只是一块难以下咽的压缩饼干,我们虽然不必知道“符号”的精确定义,但却应该尽量弄清某个“符号”所代表的含义而又不必过度解读。针对埃科最著名的符号莫过于《玫瑰的名字》中的“玫瑰”,《玫瑰的名字》走红之后,专家及评论者曾给予其“玫瑰”千奇百怪的解读,埃科不厌其烦,最终不得不说“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
那么,埃科为什么要把这篇与“谈文学”并无直接关系的文章放在“谈文学”里呢,是这样,他认为“符号”是“诠释学”的基础,而“谈”其实就是一种“诠释”。
《埃科谈文学》里的《论文学的几项功能》在全书里起着统领作用,其余各篇,从《阅读〈天堂〉》到《〈诗学〉与我们》其实都是在讨论文本、文体及其传统,而《天堂》、《诗学》、《西尔薇娅》、博尔赫斯、乔伊斯、普鲁斯特之所以被选中,只不过需要他(它)们作为案例。
在这些案例里,读者可以看到博尔赫斯、乔伊斯的文学成长,对文本、文体的贡献,埃科称他们两个都是“将语言及普世文化当作他们游戏场”的伟大作家,只不过博尔赫斯玩儿的是“概念”而乔伊斯玩儿的是“词语”。埃科坦承博尔赫斯对他的巨大影响,他说没有博尔赫斯《玫瑰的名字》是不可想像的,但他却把《玫瑰的名字》里一个以博尔赫斯为原型的人物写成了“坏人”,我相信这也是埃科的一个高级游戏,如他的前辈博尔赫斯、乔伊斯一般。
象许多伟大的现代作家一样,埃科同样看出,优秀的作品其实是作者与读者共建的,在他眼中读者是分不同层次的,优秀的作品会向所有读者发出邀请,但只有“内行读者"才能与作者一起舞出曼妙舞姿并享受其中的乐趣,比如,假如博尔赫斯笔下的皮埃及·梅纳尔真的创作出了一本《吉诃德》,只有那些读过塞万提斯《吉诃德》的读者才能享受“互文性”的乐趣,但埃科绝没有搞“种族歧视"的意思,他认为假以时日任何“外行读者"都能变成“内行读者”。
埃科无疑已跻身于伟大作家的行列,但面对博尔赫斯这座大山,他却无比谦虚,甚至到了贬低自己的程度,他在《博尔赫斯以及我对影响的焦虑》最后说道:
“面对博尔赫斯朗朗上口、余音绕梁、堪称典范的旋律,我觉得自己好像在吹瓦埙。”
………………
发表于2015年3月26日《新民周刊》
http://xmzk.xinminweekly.com.cn/News/Content/5372?mb=1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瘦竹园:shouzhupark
《埃科谈文学》读后感(三):埃科变文学,我谈往事
《埃科谈文学》这本书里,文学是小说的代名词。
翻完之后,才发觉关于文学,还有那么多的学问。这些学问,可能写小说的人并不太了解,他们只管写就可以了。写完后,评论家看到了,于是去构建各种各样的学说。至于对小说家有无影响,我现在还没有写过象样的小说,所以不知道。
我倒是觉得书里面的一些话,对于一个初级语文老师,有一些小小的帮助。这些帮助,起到点拨的作用。点拨之后的路,还要自己去走。所以,有必要了解一下叙事学、空间符号学方面的知识,以期在辅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帮助。
……………………………………………………………………………
有一次,几个学生在我的办公桌上看到这本书,一个女生把书掂起来,翻了两页,笑着说:“老师,你看得懂吗?”我没有回答。里面的内容,真不容易看懂。看别人对此书的评论,说如果对西方文学不是太了解,读起来,真不是一般的难。
我上大学时读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世界文学史的课程安排在最后一个学年,大家对未来的命运忐忑不安,学起来也没有太多的兴味。薄薄的一本书,讲授了几百年的文学史,讲授课程的老师,按照马克思的文学观先讲一篇作品的社会意义,就是批判了什么,颂扬了什么的,然后说这部作品有什么样的文学特色。大家听得眼泪涟涟,都是因为昨夜睡不着闹的。讲课的老师是刚毕业的,大概很理解我们马上就经毕业的心情,对缺席的学生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去听课的人,都是些潜在的loser,课程氛围真可谓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了。
这一段故事刚好应了一句俗话:“谁也不知道哪朵云彩会下雨。”你看,我上学时没有读过世界文学史上的文学名著,只是知道一些故事梗概,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读得很吃力。当然,谁也不会料到十年之后的事。如果只是为了读懂这本书,在十年前就做足了准备,可能我也不是现在的现状了。世事难料,也是这个意思吧。
《埃科谈文学》读后感(四):漟足了混水也摸不着像样的鱼
譬如,阅读《瓦洛瓦之氤氲》,读者必须先熟悉奈瓦尔的《西尔薇娅》与普鲁斯特的《驳圣伯夫》,还必须知道埃科责骂的“某些‘反动派’的文学评论”意指为何,然后静下心认真咀嚼长达十八页的精细辩证。一个节点过不去,就必须重来,再重来。这样的学术埃科,对更广大的、单纯只爱恋埃科小说的读者而言,大概很难吞咽。
那么,巴巴地扛来一座图书馆献宝的埃科,真的只能在书架上蹲点吃灰吗?
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即使跳过出版社最看好的卖点──《我如何写作》篇,《埃科谈文学》也并不全然无趣。事实上,我们可以在很多看起来理性刚硬的段落里,找到正在小小发飙的埃科。那些掉落在字里行间的情绪碎屑,向我们展示一个好辩也善辩,头脑清楚但具有强烈情感温度的文学工作者。因此,品尝埃科,不太会有嚼腊时刻,一般人即使无法消受他的满汉全席,也还是有可口小菜取食。
《埃科谈文学》读后感(五):细心的读者
譬如,阅读《瓦洛瓦之氤氲》,读者必须先熟悉奈瓦尔的《西尔薇娅》与普鲁斯特的《驳圣伯夫》,还必须知道埃科责骂的“某些‘反动派’的文学评论”意指为何,然后静下心认真咀嚼长达十八页的精细辩证。一个节点过不去,就必须重来,再重来。这样的学术埃科,对更广大的、单纯只爱恋埃科小说的读者而言,大概很难吞咽。
那么,巴巴地扛来一座图书馆献宝的埃科,真的只能在书架上蹲点吃灰吗?
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即使跳过出版社最看好的卖点──《我如何写作》篇,《埃科谈文学》也并不全然无趣。事实上,我们可以在很多看起来理性刚硬的段落里,找到正在小小发飙的埃科。那些掉落在字里行间的情绪碎屑,向我们展示一个好辩也善辩,头脑清楚但具有强烈情感温度的文学工作者。因此,品尝埃科,不太会有嚼腊时刻,一般人即使无法消受他的满汉全席,也还是有可口小菜取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