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选中的的读后感10篇
《被选中的》是一本由[美]杰罗姆•卡拉贝尔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7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选中的》读后感(一):愉快的后四分之一
上世纪六十年代执掌哈佛招生的Fred Glimp对此有独到的思考。他向教师与校友发问:“任何班级,不管多么优秀,都有处于末端的后四分之一,即使是在一个非常优秀的班级中。感觉平庸会产生什么样的心理影响?”
对此,大家即便没有感同身受,也必有耳闻目睹吧。学业上的差生很有可能被老师和同学鄙视,自信心备受打击,甚至失去自尊,痛苦地熬过在校的几年,毕业后母校不以他为荣、自己也羞于联系母校,更有甚者会痛恨这所学校,更别提为母校推荐优秀生源或给予捐赠了。
那么,这“失败的四分之一”状况是不可打破的魔咒吗?在Fred Glimp看来,一个全部由一流成绩学生组成的大学虽然是理想状态,但他不相信这样的大学能够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经历,即便以培养一流学者为使命,也不是理想的做法(因为总有那平庸的后四分之一!)。因此,有没有可能以某种方式对候选生源加以鉴别,主动寻找那些即便处于后四分之一位置仍然能感受到”愉快“并获得教益的学生?比方说优秀的运动员,他们会在球场上获得尊敬、且毕业后往往也能在职场上获得亲睐;比如那些毕业于私立寄宿高中的校友子弟,他们的人生目标并非罗兹学者与诺奖,他们会在兄弟会与俱乐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利用自身和家庭的资源往政界或商界发展;等等。如果处于学业后四分之一的学生也能获得满足感,那么整体的”成材率“(包括十几或几十年后对母校的反哺)是否会更理想呢?这恰好与常春藤校数百年来的宗旨相吻合,因为培养学者不是他们的唯一使命,培养”公民、以及各行各业的领袖“才是其百年大计。
由此逻辑,这百年来,HYP们尽管在新生录取中给了学业成绩以越来越大的权重,但依旧给自己留出了灵活掌控的空间,跟上时代、以保持学生构成的多样性和整体满意度,以求获得学术质量与校友捐赠的可持续的正反馈。
无论是分数至上论,还是向世袭权贵倾斜,抑或民族与阶层平权主义,美国的顶尖大学用自己的百年实践,向世人展示了各种大学招生制度的利弊得失;最重要的是,大学的招生自主权本身,才是一所自由的大学的基石 ------ 没有什么其他“特色”道路。通过Marco DeFunis 和Allan Bakke 两个案例,最高法院也确认了大学招生自主权的宪法地位。
如果把大学看成一家公司,那么,你是一家激荡风险投资公司(收100个学生,只要10个成才就可以收获颇丰,获得大额捐赠,而那90个就由他自生自灭),还是一家平稳经营的百年老店(多数学生就读期间有愉快的体验和回忆,毕业后360行各有各的位置)?中国的大学,尤其是所谓名校,你们各自的选择是什么?
校友对母校的捐赠数额、以及其所占学校经费的比例,应当是作者论证各校招生政策的必不可少的重要佐证。但是,作者并没有给出不同政策阶段的校友捐赠、外界(包括政府)拨款、运营费用等各类财务数据,也没有校友捐赠比例与同期种族录取比例的比对数据,这一缺失,严重影响了作者的论证逻辑的严密性,扣除一星。
翻译基本通畅,译文的前后一致性也较好,不易。但有一些不该有的译名错误与数字、年份上的编辑错误。
《被选中的》读后感(二):招生从来就不止是招生
早就听秦春华老师推荐的一本书,700多页,近来才通读一遍。有种荡气回肠的感觉。作者社会学的背景和新闻通讯般的笔法,非常棒。尽管有人说有些冗长,但不可否认本书史料丰富、延展广泛,同时还逻辑清晰、观点鲜明。
谈一点个人的思考。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美国三所最顶尖的大学,分别创立于1636年、1701年和1746年。为什么提到年份?因为这些大学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个一以贯之的矛盾:它们既是传统价值的守护者,同时又要做未来未知世界的引领者。这个矛盾就决定了它们在遭遇社会变革时,不得不进行现实与未来的博弈。
就拿“精英教育”来说,这是三所大学从未改变的人才培养目标。谁将成为未来国家(世界)的领导者?这是它们最主要的招生对象。从放开犹太人比例限制、提高学术标准(倡导贤能主义)、招收黑人和女性等20世纪几次大的变化来看,真正促使大学变革的内在原因是未来的领导者将发生改变,将可能会是上述这些人。尽管当下还是传统的精英在掌权,但大学已经可以预见到若干年后“精英”人群的变化。在规模有限的情况下,招生不能完全做增量改革,而要从既得利益者那里为新兴族群和阶层分一杯羹,自然会有反弹和抗议。但更重要的是,既然预见到了未来的变化,任何一所大学都不会拿自己的未来做赌注。你不向新人倾斜,自然有其他大学这么做。这是另外一种“囚徒博弈”了。
我们今之视昔,今天美国的领导者们不再是清一色的贵族血统,少数族裔和女性日益崛起。人民对传统的政客产生了厌倦,领导人的背景、出身、职业也越来越多元化。除了政治人物,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对社会影响同样巨大。再回头去看几所顶尖大学人才观的变化——从甄选品性上的全才到多元取材,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从另一个角度看,“抢生源”并不是什么羞于讨论的问题,美国顶尖大学对招生的重视程度和专业程度远远高于中国顶尖大学,它们的“生源大战”并不比中国大学更缓和,只不过表现形式不一样罢了。
对大学来说,人才培养是目标,钱就是约束条件。组织理论中有权变和资源依赖理论。组织从环境中获得资源和技术信息是组织赖以生存的基础,在资源交换过程中,要与其他组织建立一定关系,因此其他组织就会影响该组织的行为。当这些顶尖私立大学的办学经费主要依靠校友捐赠的时候,校友的话语权就很大;而当联邦政府对大学给予大量科研经费支持,手握经费的教师就可以对招生部门施加更大的影响。今天国内一些位于地方省份的部属高校也是类似,它们办学不得不依赖当地的许多资源,因此在招生名额上向当地倾斜也就不奇怪了。
尽管美国私立大学也会受到种种约束,但仍然拥有高度的自主权——这是最让中国顶尖大学羡慕的。因为私立的性质,这些大学有比较大的灵活性。中国的好大学都是公立的。尽管高教法规定了大学的办学自主权,但在许多具体问题上,上级部门管得太多、太具体、太整齐划一。最近几年,北大、清华等高校得益于“一市两校”综合改革的政策优势,正在艰难地进行一些探索,但步履维艰。虽不乏创新,亦有不少反复。这其中很大的原因是我们对招生施加了太多太多的目标,而任何一项招生政策改革,都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这里面有太多问题可以探讨,不再赘述。我想,一个核心目标是既不妨碍公立大学“为公”的根本属性,又给予各类大学充分的灵活性,提高选材的效率。
招生从来就不止是招生,而与社会变革相互关联,相互牵引。美国如此,中国亦然。我想,本书对当前中国正在实践的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也很有启发性。
《被选中的》读后感(三):关于翻译的一些问题的商讨
从搜狐网站的博客中国的一篇博客中看到了介绍本书的博客,从介绍来看,是本好书,是了解美国顶尖的三所大学录取新生标准的演变史的好书。就在京东买了一本,拿到书后,看到了一群译者的学术背景着实令人仰慕,读了序言、第一章、第二章后,有了一些想法,说出来与大家商讨。本书不仅是三所顶尖大学录取新生标准的演变史,实际上也是三所大学学术水平不断提高,成为当今世界顶尖大学的发展史。从中也可看出三所大学对美国社会的影响力等等。确实是本好书。但是从已读的部分来看,译者在某些地方的处理和译法值得商榷:
700余页的书中有200余页的注释,而且注释是汉英混杂在一起(有些地方也确实无法译出),本书的读者应当是大众人群,过多的注释会影响阅读兴趣,使本书的阅读性受到了影响。也增加了购书的成本。其保留原著中的注释部分的必要性值得商榷。
再就是有些地方的处理方法,必然Old Nassau(老拿骚)是不是加上个译者注更便于读者理解。
还有就是有些地方的译法混淆了一些概念,这是最不应该的了。书中将与美国格罗顿中学对比的英国的伊顿公学等学校,译为“公立学校”的译法是不对的。英国的public school不是公立学校,而是私立学校,译为“公学”,是根据这类学校招生性质译出的。称为“公学”不是表示是由政府设立的,只是表示学校可以公开招生,而不只限于特定宗教、种族或地区的学生。英国的公立学校是state school。
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友称为“old tiger”,译为,“老虎”不如译为 “老老虎”较为贴切。
将注释中的英国政党译为“劳动党”不妥,传统上一直译为“工党”。
在介绍“格罗顿中学”时,创办是有人“捐了90亩地”作为校址。这里的“90亩”到底是中国的“90亩”,还是“90英亩”这中间的差距可大了去了。1英亩等于4047平方米,而1亩大约等于660平方米。差好几倍呢。
“每周学生的零用钱不过0.25元,其中的五分还要在周日的礼拜时捐掉”,为何不译为“25美分,5美分”?
学生的各种“俱乐部”,不如译为“社团”,因为现在国内的中学里也有这些组织,成为“社团”。这样更容易理解。
翻译讲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 “雅”的标准不好定,所以只能是追求的目标,而“信、达”则必须做到。意思译错了,做不到“达”。特别是概念译错了,非常麻烦。译文要经得起读,更要经得起校。两样都做得差不多了,译文的质量一定是上乘的。
刚读了几页,有了这些想法,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供大家讨论,期待着更多的看法。我也深知没有做过翻译的人不可能理解“译事难,”不当的地方还望译者多包涵。
《被选中的》读后感(四):谁能成为天之骄子? ——美国名校招生中的残酷竞争与利益博弈
大约两年前,“林书豪”这个名字在一瞬间变得家喻户晓、风靡全球,作为一名美籍华裔篮球运动员,他凭着不懈的努力和出色的表现,在高人林立的NBA掀起一阵“林旋风”,更让人艳羡的是,他还拥有哈佛大学的高学历背景,从而成为华人成功实现美国梦的绝佳代言人。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历来被誉为美国高校三巨头,堪称名校中的名校,到底哪些人才有机会和资格踏入这几所名校的大门,美国教育社会学者杰罗姆•卡拉贝尔在其所著《被选中的: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的入学标准秘史》一书中,详细解密了整个20世纪美国高校三巨头的招生制度变迁史。
杰罗姆•卡拉贝尔生于1950年,美国社会学家,政治及社会评论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教授,其笔触以全面的视角广泛涉及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及社会政策和历史的方方面面。他致力于对教育的社会学研究,探求美国高等教育中关于精英、机遇、晋升途径与文化资本的内涵,以及教育系统在使现有社会秩序合法化中所扮演的角色。
《被选中的: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的入学标准秘史》堪称教育社会学的扛鼎之作,作者并没有把眼光仅仅局限在教育范畴内,而是将教育问题置于20世纪诸多历史事件风起云涌的宏大背景下,反映不同种族、阶层和性别的美国民众对教育公平的强烈呼声,其间相继存在着排犹太主义的政策、公立和私立高中的生源选择以及对黑人和女性的包容等问题,而高校、校友和学生等多方利益纠缠其中,经历了数次政治和社会运动,甚至引发了暴力及流血事件。
美国高校作为英才汇集之地,是培育未来领袖的摇篮,并且承担着选贤与能、促进底层及弱势群体公平向上流动的社会责任,实际充当了一个利益分配者的角色,因而由此产生的纷争十分频仍。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这三所名校的历任教育家们围绕着该招入谁、不该招入谁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招生制度改革,在致力于社会公平的同时,他们不自觉地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偏袒特权阶层,而教育家们经过长久不懈的艰辛努力,自认为招生标准已经达到他们所信奉的“贤能主义”的高度时,杰罗姆•卡拉贝尔却迎头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揭示出“贤能主义”标准竟然也存在着明显的漏洞和缺陷。
本书荣获马克思•韦伯奖、全美犹太人图书大奖,史料丰富翔实,文笔通晓流畅,集学术性与通俗性于一体,殊为可读。
《被选中的》读后感(五):《被选中的》简要提纲
a) 杰罗姆•卡拉贝尔,1950年,犹太人,UC Berkeley社会学系教授。
) The Chosen中文名定为《被选中的》,指的是此书关于招生入学标准的讨论主题,但The Chosen在英文语境中,有“上帝的选民”之意。
c) 畅销书的写作手法和结构编排,但实际上是一部内容扎实的学术著作。《纽约太阳报》:“尼采意义上一个关于知识谱系的工作”,研究的内容是三所顶尖私立大学本科生入学标准、即“才能”的定义,随着时代和社会发生的变迁。另,序言提及了“招生铁律”:只有符合大学的利益,招生制度才能维持不变。
2. 主要内容:才能和入学标准的变迁史,三个阶段
a) 起点:美国的新教教会学院;仅为“五月花号”新教上层精英的后裔服务,基督教的教育,保持新教精英的坚毅品格和服务精神,担心丢掉盎格鲁-撒克逊的品质。当时的招生模式:少数人参与竞争,必要的数学、拉丁文、希腊文考试和学科测试,不强调淘汰性。
) 第一次变革:犹太人的“入侵”,多来自东欧;担心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受到社会主义者的颠覆,担心长期处于颠沛流离的犹太人的不良品性对社会和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担心过多的犹太人将新教精英驱离精英大学之外。招生的变革:配额制(哈佛,失败了),向犹太人少的地区均衡,引入主观的评价标准(照片、名字、教师推荐,“品性”的说辞)。对比是时的大学教育,Yale高级社团,Princeton饮食俱乐部,Harvard培养美国精英。
c) 第二次变革:第二次世界大战、GI法案、苏联发射人造卫星,高中入学人数增长申请者增多,国家加强学术研究与投入;教员和招生办就是否完全依照学术标准进行招生展开争论,招生办坚持以学术/SAT成绩、体育、社会服务的多元标准进行人才选拔,继续招收运动员和校友子弟。
d) 第三次变革:60-70年代,民权运动、男女平权:平权法案和反向歧视的录取政策,对优秀进行了新定义(“黑人的领导力”),提出“多元化”和“整体性招生”的理念;发现黑人入学机会与强势、弱势群体的高度相关性,成长环境成为主观性招生标准的考虑对象。希拉里正是此时代的新生。
3. 阅读体会:“招生铁律”、贤能主义
a) 招生铁律:美国精英大学领导的强烈的精英意识,精英大学要成为未来社会的担当者和未来精英的熔炉,在招生中体现美国的英才观。“社会背景→教育理念→招生标准”的逻辑,体现了美国精英在不同时代下对美国精神和教育责任的认识。
) 贤能主义:也可称为“精英统治”:呼唤机会平等、选贤任能的社会,知识分子成为身份团体并掌握社会权力与资源,精英阶级不再认为自己的权力是“赐予”,而是基于才能的“应得”,下层阶级在文化、教育上的挫败感,教育所承担的社会的巨大压力。
(2015年夏第一次阅读,2017年秋第二次阅读后,在教育社会学讨论课的交流提纲)